西方戏剧的中国化研究.pdf

上传人:g****s 文档编号:86014273 上传时间:2023-04-13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339.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方戏剧的中国化研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西方戏剧的中国化研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西方戏剧的中国化研究.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方戏剧的中国化研究.pdf(3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西方戏剧的中国化研究 摘要:在中国戏剧中善于利用舞蹈呈现节日气氛,将舞蹈与情景整合,丰富了戏剧趣味性与综合性,当然,中国元素的融入不能盲目,需要依据民族文化与中国美学的现代化表达方式,最终实现文化符号的有效互动,(作者简介:舒泊宁,男,硕士研究生,北华大学师范分院,讲师,研究方向:戏剧与影视)(责任编辑 刘月娇)摘要:西方戏剧的中国化改编,实现了戏剧精神与中国特色文化的碰撞融合,为观众解读戏剧人文主义精神主题丰富了视角。西方戏剧的本土化体现在中国化的故事情节与美学特征等方面,保留了西方戏剧神韵与中国戏曲艺术的意韵,同时满足了观众对西方戏剧与中国传统戏剧的追求。关键词:西方戏剧 中国化 改编

2、我国从 20 世纪开始对西方戏剧进行本土化的改编,在故事情节演绎与表现风格等方面迎合中国戏曲艺术形式的美学追求进行改编,在中西方戏剧交流中,实现了对我国戏曲艺术发展的有效推动。西方文化不能被动接受,而是以戏剧为载体实现跨文化交流互动,促使其能够为我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之林的地位提升提供更多服务。一、本土化故事情节(一)情节设置本土化 戏剧冲突是重要的戏剧艺术特征,冲突也是造就戏剧性的关键要素,中西方戏剧常运用悲剧冲突,西方以挣扎的冲突为主,中国戏曲以批判的冲突为主。中国戏曲与中国人的含蓄性格特征相近,多迎合传统美学观念设置悲剧情节,在拉伸型的情节布局上悲喜交加,但都追求和睦的结局。在西方戏剧故事情

3、节改编中,将主人公的悲喜交加等悲劇情节设置,从原始苦尽甘来的线性拉伸,向迎合中国观众美学观念的结局导向过渡,营造观众向往的开放性结局,给观众更多想象空间,也符合我国传统美学观念。(二)故事内容本土化 戏曲带给了观众更多视觉体验与听觉享受,而针对西方戏剧故事内容的改编,则主动删去了与情节关联度低的人物故事,借用原著结构框架,在故事情节与节日选择等设计方面更加贴合中国现实生活。在改编人物名字方面,迎合中国姓氏原则改编演员名字。在故事发生节日上,为.减少观众的陌生感,将剧中节日改为中国大众熟知的节日。在故事情节上通过细化与删减等方式,使其更迎合我国戏剧的美学要求。二、戏曲化美学特征 中西戏剧表现风格

4、不同,西方戏剧强调声台坐表,而中国戏曲讲究程式化,多根据戏剧情境与传统文化在戏剧中增添程式化动作,引入中国特色舞蹈,实现与西方戏剧中人物对节庆情感的融合,使其更符合中国观众审美习惯。西方戏剧强调时间、地点与事件的时空规律,改编后的戏剧同样遵循该时空规律。中国戏曲表演艺术讲究演员对神情与景物的表现。因此,通常在演员身上布景。舞美设计遵循中国戏曲虚实相间的美学精神,戏曲舞台设施简单,其他布景道具虚拟,利于空虚人物形象呈现,更实现了对戏剧功能的拓展。在中国戏剧中善于利用舞蹈呈现节日气氛,将舞蹈与情景整合,丰富了戏剧趣味性与综合性。尤其是戏曲演员的程式舞蹈技巧,将人物形象与情节内容充分呈现。灯光借鉴西

5、方的同时,根据戏剧情境变换,对意境与氛围起到了渲染烘托作用,实现了人物内心情感变化的深入刻画。三、地方化特色表演 各戏曲剧种的艺术风格不同,采用中国特色戏剧形式呈现西方戏剧作品,不仅要迎合地域审美趋向与文化背景,还需要尽可能地忠于原著。如中国的豫剧多在演唱与表演上突显其艺术特色,豫剧相对于表演更注重演唱,包括大板唱腔等与情节相呼应。情节不同唱腔节奏等方面也存在差异,尤其是口语化的对话,将人物性格与情节矛盾冲突、豫剧节奏等充分体现。西方戏剧中的阶级制度明确,阶级矛盾多在下人身上体现,阶级差异对人物之间的矛盾起到了激化作用。豫剧多以开放式结尾为主,给了观众更多遐想的空间。豫剧的服饰与京剧服饰特色贴

6、近,主人公为正旦角色,服饰色彩需要根据人物的情绪与情节发展做出调整,在呈现单纯柔弱女子形象时,多选择白色的服饰塑造人物身份。在呈现充满欲望的女性形象时,多选择红色服饰,与情境氛围相呼应,也是对主人公心境的衬托。在呈现绝望崩溃的女性形象时,多选择紫色服饰表现主人公的心境。以豫剧形式改编呈现西方戏剧作品,需要从豫剧特色风格入手,对演员行为举止与服装色彩等进行地方化的改变,突显戏剧本身审美特征的同时,融入更多中国戏曲艺术特色。为迎合西方观众的审美要求,应当主动了解西方戏剧文化拓展领域,在西方文化载体上积极融入中国文化元素,以丰富西方观众的认知。当然,中国元素的融入不能盲目,需要依据民族文化与中国美学

7、的现代化表达方式,最终实现文化符号的有效互动。四、结语 .中国话剧一直被认为是西方文化传播中的舶来品,不能被动接受与单向植入文化,应当抱着主动学习的态度与取其精华的形式实现文化融合。尤其是对于西方戏剧作品的改编,强调在西方戏剧作品文化载体基础上的故事内容与情节设置进行本土化处理,更应当注重戏曲化美学特征与地方化戏曲特色的呈现,最终实现在本土文化视域下与当代语境下的身份认同。参考文献:1庄丹华.中西方戏剧悲剧结局的哲学分析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04).2王晓滨.立足中西方戏剧艺术异同看戏曲的当代发展J.戏剧之家,2019(31).3王超.西方戏剧理论中国化形态论高行健与新时期戏剧的话语转型 J.汉江师范学院学报,2017(04).(作者简介:舒泊宁,男,硕士研究生,北华大学师范分院,讲师,研究方向:戏剧与影视)(责任编辑 刘月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文案大全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