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收支货币分析法.pdf

上传人:g****s 文档编号:86004453 上传时间:2023-04-13 格式:PDF 页数:15 大小:672.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际收支货币分析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国际收支货币分析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国际收支货币分析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收支货币分析法.pdf(15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国际收支专题三 一、货币主义学派简介(一)货币主义产生的背景 1、Keynes主义对传统货币数量论的批评及对货币重要性的轻视引起理论纷争。2、由于政府对经济形势的判断的信息不完全、政府实施经济政策的时滞和政治因素和利益集团力量左右政府政策的选择,Keynes主义旨在稳定经济的政策反而导致经济不稳定。3、西方国家长期推行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政策导致在 20 世纪 60 年代中后期严重的通货膨胀和 70 年代出现“滞胀”局面。4、西方发达国家 Phillips曲线消失的现实冲击凯恩斯主义的理论。(二)主要代表人物:弗里德曼 1、简介 1912年生于纽约,其父母是俄罗斯犹太移民。1932年大学毕

2、业后进入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做研究生,1933年获芝加哥大学硕士学位,并受芝加哥大学聘请教授经济学理论。1948年升任芝加哥大学大学经济学教授,直到 1977年。在这 30 年里他将芝加哥大学的经济系形塑成一个紧密而完整的经济学派,被称为“芝加哥学派”。期间为国家经济研究局研究货币在商业周期的角色,这是他学术上的重大分水岭。197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曾经在 1980、1988和 1993年访问过中国。他是极出色的演说家,能以最简单的语言表达最艰深的经济理论,能随时即席演说,极富说服力,“没多少人能与他说上两分钟”。坚定信仰个人自由,深信自由市场是协调个人活动、实现共同富裕的最佳途径。2、弗里

3、德曼的学术贡献:A、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十分重视经济理论的实证分析,他的自然率假说、货币存量变动对经济的影响等都是在对现实数据的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B、持久收入消费理论 C、自然率假说 D、现代货币数量论 E、信奉自由市场的作用,反对政府干预经济。(三)货币主义的形成与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20 世纪 50 年代的理论准备阶段。标志是弗里德曼 1956年发表的货币数量论-一种重新表述,提出了现代货币数量论,奠定了货币主义的理论基础。第二阶段:20 世纪 60 年代的形成阶段。这一时期,弗里德曼发表了一系列著作,使货币主义的理论和政策主张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第三阶段:20 世纪 70 年代

4、与凯恩斯主义对抗时期。重要标志有两三个:一是 1976年,弗里德曼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二是撒切尔夫人 1979年上台后全面实施货币主义的政策主张;三是货币主义新的发展,形成了合理预期学派(四)货币主义的理论假说 1、自然率假说 1)自然失业率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由于经济体系中的实际因素,如劳动市场的有效性、市场的不完全竞争性及阻碍或促进到各种职业部门去工作的制度因素所决定的失业率。2)产出的自然率水平指经济中只存在自然失业率时的国民收入水平,即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水平。货币主义认为在没有政府干预,长期内经济会稳定在它的自然率水平上。2、适应性预期假说 所谓的适应性预期,是指理性的当事人会

5、以过去的经验为基础并根据他们以前的预期误差程度来修正每一期的预期。例:人们在 t 期对 t+1期的价格水平所做的预期为:(五)货币主义学派的思想渊源 1、传统的货币数量论 思想的萌芽最早出现于古罗马时代。核心论点:物价水平的高低和货币价值的大小是由一国的货币数量所决定的,物价水平与货币数量成正比变化,货币价值与货币数量成反比。2、费雪的“现金交易数量说”(直接来源)MV=PT)(1ettetetPPPP p为社会平均物价水平,M 为货币数量,v 为货币流通速度,T 为社会总交易量。货币流通速度由社会制度和习惯等因素决定,长期内相当稳定;在充分就业情况下,社会的商品和老物的总产量也是一个相当稳定

6、的因素。结论:在货币的流通速度和社会商品和劳务量不变的前提下,物价水平是随流通中的货币数量的变化而同正比例变动。强调的是货币作为交易媒介在流通中的作用,即货币的支付职能。3、20 世纪 30 年代前后形成的早期芝加哥学派的经济理论 芝加哥学派的主要特点:(1)继承货币数量说的传统,重视货币理论的研究;(2)主张经济自由主义,鼓吹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六)弗里德曼的基本理论观点 1、货币数量的增长率同名义收入的增长率有着保持一致的关系。2、货币数量的增长变化对收入发生影响作用需要一段时间。3、货币数量变化只在短期内影响产量。4、通货膨胀随时随地都是一种货币现象。5、货币数量的变化并不会直接影响收

7、入,他最先影响的是人们的资产选择行为。6、货币数量和利率之间步调不一致的变化关系表明,利率不是制定货币政策的好向导。货币数量增长加速时,起初会降低利率,但是,由于它使人们的增加开支,刺激了价格的上涨,引起了借贷需求的增加,又会促使利率上升。7、在制定货币政策时,重要的是控制货币数量,并且让货币数量在一定时期内按某种规则稳定的增长。(七)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 1、公式 Md/P=f(Y、W、Rm、Rb、Re、(1/P)(dp/dt)、U)Md 为个人财富持有者保存的货币量(名义货币量);P 为平均物价水平;Md/P为持有者手中的货币能支配的实物量(实际货币需求量);Y 表示总财富,恒久收入,多

8、年国民收入的均值;W 非人力财富占总财富的比值;Rm 是货币的名义报酬率;Rb 是预期固定收益的报酬率;Re 是非固定收益的报酬率;1/P*dp/dt是物价变动率;U 表示人们对货币的主观偏好和兴趣,U 是持币效用因素。Y 和 W 是收入变化因素;Rm、Rb、Re 和 1/P*dp/dt是持币机会成本因素;2、解释 1)突出强调货币需求函数是稳定的函数,在于尽可能缩小货币流通速度发生变化的可能性及其对产量和物价可能产生的影响,以便在货币供给量与名义国民收入之间建立起一种确定的可以作出理论预测的因果关系 2)引起名义国民收入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货币当局决定的货币供给量的变化。假如货币供给量的

9、变化会引起货币流通速度的反方向变化,那么货币供给量的变化对于物价和产量会发生什么影响,将是不确定的、无法预测的 3)出版的18671960年美国货币史中估算出两个经验数据。其一是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为-0.15,认为利率的变化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是微不足道的;另一个数据是货币的收入弹性为 1.8,这就意味着从长期趋势来看,货币的收入流通速度将随着国民收入的增长而有递减的趋势 4)弗里德曼在 1956年货币数量论之重申中提出了现代货币数量论,提倡经济自由和货币杠杆作用的发挥。他认为,人们对货币的需求受三方面的影响,即收入和财富的变化、持币的机会成本、持币带来的效用 5)货币主义的核心命题是货币在经

10、济活动中最重要,主张货币发行增长率要保持一个不变的速度,让经济中的个体对通货膨胀有充分的预期,这种货币导向机制被称为“弗里德曼规则”(八)对失业与通货膨胀关系的分析 1、Friedman把 Philips曲线所描述的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演变划分为三个阶段。2、第一阶段:向右下方倾斜的 Philips曲线:在该阶段失业和通货膨胀之间存在替换关系,失业提高伴随着通胀下降,而通胀提高则伴随着失业下降。3、第二阶段,假设经济处于自然失业率、通胀为 0 的 A 点上。现政府扩张 AD,物价升为 P1,但由于适应性预期(公众预期物价仍为 0),工人未要求增加工资 W,W0/P1下降,厂商增雇工人,失业下降

11、为 uB。长期内公众会调整自己对物价的预期为 P1,会要求加增加 W,使 W1/P1=W0/P0,厂商看到工人实际工资并未下降,不增雇工人,失业不下降而物价已上升为 P1,PC 上移至 PC1。若政府继续增加 AD,该过程重复一次,结果 P 而 u 不下降。4、第三阶段:斜率为正的 Philips曲线。1996-1976年间,西方 7 大工业国出现了失业和通货膨胀呈同时增长的趋势(这就是滞胀)。Friedman 认为这是政府长期推行凯恩斯主义政策的结果。政府长期推行扩张 AD 的政策下使通货膨胀持续不下,人们会把高通货膨胀预期计入工资契约和长期贷款契约,于是物价上升不会降低厂商的生产成本,厂商

12、不愿扩大生产增雇工人,失业就不会下降;相反,动荡不定的通货膨胀却会加强经济前景的不确定、严重影响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使生产萎缩,失业增加。即Philips曲线向右上方倾斜。(九)货币主义的货币理论与古典货币数量论的比较 1、货币主义:1)是一种名义国民收入与货币数量之间关系的理论 2)认为货币也是一种资产,是持有财富的一种形式,货币可以为持有者带来收益或回报;3)货币的流通速度是受若干变量影响的稳定值;4)认为价格是有相当弹性。2、古典货币数量论 1)是一种价格总水平与货币数量之间关系的理论;2)认为货币只是一种交易媒介;3)货币流通速度是一个常数;4)认为价格是有完全弹性的。(十)货币主义的

13、货币理论与 Keynes货币理论的比较 1、Keynes货币理论:1)货币需求函数中的收入为现期收入;2)利率是决定 M 需求的重要因素;3)M 流通速度在大多数时候是高度不稳定的,一般地说,M 数量的变化会导致货币流通速度以相反的方向变化。4)M 影响 Y 的传导机制:M r I Y 2、货币主义 1)货币需求函数中的收入为持久收入;2)利率变动对货币需求的影响很小,因为 r 变动对货币需求函数中持有其它资产的机会成本影响很小;3)货币货币的流通速度是受若干变量影响的稳定值;4)M 影响 Y 的传导机制:M 资产规模需求Y (十一)货币主义的经济政策主张 1、“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把控制货

14、币供应量作为唯一的政策工具,由政府公开宣布把货币供应量的年增长率长期固定在同预计的经济增长率基本一致的水平,以避免经济波动和通货膨胀。2、“收入指数化”方案:应该将工资、政府债券收益和其他收入同生活费用紧密联系起来,使他们能够根据物价指数的变化而调整。3、实行浮动汇率制:浮动汇率制是一种自动调节机制,它有助于国际贸易和国际收支均衡的自动维持,能减轻国际收支失衡对国内经济的不利影响。(十二)简要评价 1.积极意义 对传统的货币数量理论进行了修改和补充,分析了货币数量对经济的影响和传递机制。2.消极意义 提出的经济政策在某些方面一时奏效,但并没有能够消除经济中的通货膨胀和失业,反而导致了 1980

15、-1981年大部分西方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缓慢和失业增加现象,被称为“货币主义的失败”二、货币主义对国际收支失衡的评述 调整国际收支失衡的传统分析方法是弹性分析法。它强调通过汇价的变动,刺激出口,减少进口,以纠正国际收支失衡。50 年代初,一些西方经济学家根据凯思斯的宏观经济理论提出了吸收分析法,认为国际收支经常帐户失衡时,通过收入水平的改变进行调整。它强调的是收入效应,分析减少一国用于购买商品和劳务的支出对调整逆差的作用。70 年代,当货币学派与新古典综合学派激烈论战中一些经济学家把货币主义理论延伸到国际收支领域,提出货币分析法。因此也称作国际货币主义,其主要代表人物是蒙代尔约翰逊、弗伦克尔和

16、道恩布什等人,下面就其理论作一简要的评介。(一)货币论的提出与发展 国际收支货币分析理论强调货币供求在决定一国总体国际收支状况中的相互作用,其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 Hume 的“价格铸币流动机制”。20 世纪 30 年代,国际金本位制崩溃以及此后凯恩斯革命等事件使得这一思想的进一步发展一度中断,直到 Meade(1951)国际收支一书问世,货币分析法才开始迎来了它的现代复兴,而该理论的系统创立则是由 Johnson、Frenkel和 Mundell等学者于 60 年代末 70 年代初完成的。(二)货币论的假定前提 1、在充分就业的情况下,实际货币需求是收入和利率的稳定函数 2、从长期来看,货币需

17、求是稳定的,货币供给不影响实物产量 3、贸易商品的价格是由世界市场决定的,从长期来看,一国的价格水平和利率水平接近世界市场水平(三)货币论的基本理论(1)基本方程 在上述各项假定下,货币论的基本理论可用以下公式表达:1)MSMD 其中,MS 表示名义货币的供应量,MD 表示名义货币的需求量。从长期看,可以假定货币供应与货币需求相等。2)MDpf(yi)其中,P 为本国价格水平,f 为函数关系,y 为国民收入,i 为利率(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pf(yi)表示对名义货币的需求;f(yi)表示对实际货币存量(余额)的需求。3)MSm(D+R)其中,D 指国内提供的货币供应基数,即中央银行的国内信贷

18、或支持货币供给的国内资产;R。是来自国外的货币供应基数,它通过国际收支盈余获得,以国际储备作为代表;m 为货币乘数,指银行体系通过转碾存贷创造货币、使货币供应基数多倍扩大的系数。货币基数又称强力货币。令 m=1,可得:4)MSD R 5)MD=D+R 6)R=MD-D 6)式,这一简单的方程式,浓缩了国际收支货币分析理论最基本的观点,即国际收支不平衡本质上是一种货币现象(Johnson,1969),其根本原因在于国内货币供求之间的存量不均衡。(2)货币论关于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及其纠正方法的讨论 1)货币论中所谓的国际收支(或国际支付差额),是指“货币基础效应余额”。即影响到一国国内货币基础的国

19、际收支结算余额。2)货币论认为,国际收支本质上是一种货币现象,货币需求和供应之间的关系,决定国际收支的关键因素。3)当一国对货币余额的需求超过了货币供应的存量时,就会出现国际收支的盈余。他们认为一国的货币供应量主要由两个部分构成,即国内信用部分和国际储备部分。因此,超额部分的货币需求,就只能从国内来源或国外来源这两个方面得到满足。而当超额的货币需求不能从国内来源得到满足时就必须从国外吸取资金以满足。结果,一国就出现了顺差。这时,货币的内流,可能通过商品和劳务贸易的盈余、外国人的直接投资、外国长短期证券资金的流人等渠道产生。需要注意,在货币论者看来,资金内流究竟通过何种具体途径是不重要的,重要的

20、是要懂得,对货币余额的过度需求,会产生国际收支盈余。4)在长期内,国际收支会自动地趋于均衡。因为在有国际收支盈余的场合,外国资金会流入。结果该国的货币供应量会随之增加,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同已经上升的货币需求相平衡,于是国际收支就会恢复平衡。不过,这时如果国内的货币需求仍在持续上升(由于国民收人不断增加等原因),并且增长率超过了货币供应的国内部分的增长率,那么盈余仍有可能继续存在。日本和联邦德国,据认为就是这种情况。5)货币论认为,汇率是不同国家货币的相对价格,它决定于各国的货币需求和供应之间的存量均衡。在浮动汇率制下,当一国货币需求的存量超过了货币供应的存量时其汇率便会上升。当一国货币供应的存

21、量,超过了货币需求的存量时,其汇率下跌,而汇率的自由浮动,则使国际收支得以平衡。(3)货币论对国际收支失衡的述评 1)际收支失衡本质上都是货币性的,即由货币方面的原因引起的。所以,不存在所谓“结构性”的国际收支盈余或赤字。由此,不能认为“不发达经济”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国际收支逆差。2)国际收支失衡必然是暂时的。货币论认为国际收支取决于一国的货币供求状况,并且它的失衡,可以通过货币的国际流动而自动得到纠正,因此从长期来说,国际收支必然自动达成均衡,失衡只是短期内存在的现象。由此,长期来说,国际收支政策是不必要的。某些调节政策,至多不过是加速了国际收支的调节速度而已。3)所有国际收支失衡,都可以用国

22、内货币政策来对付。在货币论看来,既然国际收支是一种货币现象,那就只能用货币工具来纠正它。而由于国际收支取决于一国的货币供求,井且货币需求又是少数几个经济变量的稳定的函数,因此,降低国内的信贷创造率,即控制国内的信贷扩张,乃是纠正国际支失衡的唯一可行的方法。4)就对国际收支的影响而言,汇率变动只是国内信贷控制的替代方法。贬值相当于国内信贷紧缩,升值相当于国内信贷扩张。贬值的结果是:以本国货币来表示的该国贸易商品的价格首先会上升,以后由于生产的相互替代性,非贸易商品的价格也会上升。国内一般物价的上涨,提高了人们对名义货币余额的需求,这诱发了货币从国外流入。同时,贬值还减少了人们手中现有的货币余颁的

23、实际数量,从而迫使人们增加手中所持有的货币量。这两方面的原因,促使该国国际收支转而出现盈余。升值反之。但是,汇率变动不能够产生持续的国际收支状况的变动。它们只是通过影响国内价格水平而引起了货币市场暂时的存量不均衡,从而可使国际收支短暂地出现盈余或赤字。由于所有国际收支失衡都能够自我纠正,所以汇率变动事实上是不必要的,其作用不过是加速了调节的速度。5)关税、进口限制、外汇管制等,只是由于其能影响到国内货币需求,所以才会使国际收支得到改善。关税会使国内价格提高,从而提高名义货币余额需求。如果这一需求没有从国内来源得到满足,就将产生一种暂时的国际收支盈余。直至货币市场恢复存量均衡。进口限额直接限制了

24、进口数量,于是国内的价格会上升,名义货币余额需求增加,国际收支随之出现盈余。外汇管制是一种定量供应外汇的机制。通过限制进口用汇,政府得以使进口数量减少这就会使本国进口商品价格提高,并进而使一般物价上升,于是提高了货币需求的存量,产生国际收支盈余。6)经济增长较快的国家,会出现国际收支的盈余。因为随着其经济增长加速,对名义货币余额的需求会增加,所以这时该国虽会出现贸易赤字,但仍能使总的国际收支出现盈余。在实际收入不变的情况下,价格水平的外源变动,例如,因能源价格上涨而引起的国内价格的普遍上涨,会增加对货币的需求,所以也会导致国际收支盈余。在利率方面,本国利率上升,提高了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减少了

25、对货币的需求,结果会导致国际收支赤字。相反,利率下降,降低了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导致对货币的需求过多,从而导致国际收支盈余。7)在浮动汇率制下,当一国货币下跌时,有效附控制方法是:事先宣布将按固定比率削减国内货币存量的增长率。这种宣布的本身,将影响公众对通货膨胀和价格的预期,从而影响汇率。当然,要使这种影响能持续下去,必须使实际的货币供应量,遵守所宣布的目标。三、货币主义对国际收支调节的主张 1、所有的国际收支不平衡,在本质上都是货币性的,因此,国际收支不平衡,都可以由货币当局实施货币政策来解决。由于货币分析理论认为长期来看货币需求是稳定的,而在固定汇率制下,名义货币供应量不再处于货币当局的直

26、接控制之下,并成为整个体系中的一个内生变量,货币当局能够控制的只有国内信贷数量,因此,所谓的货币政策主要是控制国内信贷扩张政策。2、为平衡国际收支而采取的贬值、进口限额、关税、外汇管制等贸易和金融干预政策,只有当它们的作用是提高货币需求、尤其是提高国内价格水平时,才能改善国际收支,而且这种影响是暂时的。如果在施加干预措施的同时伴有国内信贷膨胀,则国际收支不一定能改善,甚至还可能恶化。3、国际收支的不平衡是暂时的,长期内国际收支存在着自动均衡机制,制定和实施上述经济政策,只不过是加速国际收支的调整过程,其效果具有暂时性,一旦国际收支重新恢复均衡,政策效果即告消失。总之,国际收支货币分析理论的政策

27、主张其核心是:当国际收支发生逆差,在采取政策措施时,应该注重国内信贷的紧缩;“一国政策当局能够控制的、长期医治国际收支失衡的办法,只能是降低国内信贷膨胀率”(Frenkel 和 Johnson,1976)。四、对弹性论、吸收论与货币论的比较及评价(一)弹性论的评价 1、贡献 国际收支弹性分析理论对货币贬值的价格效应进行了逻辑分析,强调汇率变动在平衡国际收支方面的关键作用,重点研究了货币贬值改善国际收支的弹性条件。该理论产生于 20世纪 30 年代大危机与金本位制度崩溃时期,概括总结了金本位制崩溃以后汇率变动与国际收支之间的规律,弥补了古典国际收支理论失效后国际收支理论的空白,及时地为各国制定和

28、实施汇率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因此,这一理论被世界各国广泛运用。直至今日,在分析浮动汇率制度下汇率变动的经济影响时,弹性分析理论依然适用,尽管资本流动对汇率变动的经济效应产生了重大影响,货币贬值的价格效应,仍然是各国、特别是实行严格资本项目管制国家改善贸易收支所遵循的政策依据。2、局限 但是,国际收支弹性分析理论本身也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对其批评意见主要有以下几点:1)弹性分析理论过分强调汇率变动对于改善国际收支的作用,在实际运用中并不如预期那样有效,货币贬值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缓和国际收支失衡的破坏性或在一定程度上推迟国际收支危机的到来,却不能从根本上纠正国际收支失衡,更不能彻底消除国际收支危机。

29、2)弹性分析理论把对汇率变动影响效果的分析局限于国际收支中的贸易收支范围内,而没有考虑货币贬值对资本流动的影响。如果说在二战以前,资本流动在国际收支中的地位还相对不重要,因而把它们的影响忽略不计勉强说得过去的话,那么,在资本流动(特别是短期资本流动)的数额已经大大超过贸易收支额的今天,仍然忽略资本流动的影响,就不能不说是一个重大不足了。实际上,汇率变动引起的利率变动必然会诱发资本的流出或流入,从而改善或恶化一国的国际收支。3)弹性分析理论建立在局部均衡分析法的基础之上,仅局限于分析汇率变化对进出口市场的影响,而忽视了对社会总支出和总收入的影响。当然,这与弹性分析理论提出时所处的历史背景有关,当

30、时宏观经济学体系尚未建立,因此,该理论以微观经济学为基础在所必然。由于仅从局部来分析复杂的国际收支问题,弹性分析理论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而要更为全面地分析货币贬值效应,则应考察国际收支与整个经济的关系。一定意义上说,也正是对这一点认识和研究的深入,造就了后来国际收支吸收理论的产生。(二)吸收论的评价 1.理论贡献 吸收论集中考察了被弹性分析法忽视的贬值对国民收入的影响等因素,并将其运用与国际收支。(1)吸收分析法建立在一般均衡的基础上,将一国的国际收支的决定和变动与整个宏观经济活动联系起来。克服了弹性分析法局部均衡分析的局限。(2)吸收分析法强调了弹性分析法忽视的就业情况。(3)吸收分析法指出了

31、国际收支平衡的宏观原因。2.局限(1)忽略了国际资本流动作用,这样就不能全面判断一国的国际收支状况。(2)几乎没有考虑到相对价格变动在国际收支调节过程中的作用。(3)只看到了收入和吸收对贸易收支的影响,没能进一步研究贸易收支对收入和吸收的反作用。(4)忽略了本币贬值的通胀效应。(5)吸收分析法以一国经济为分析对象,没有考虑各国经济的相互影响,由此获得的结论无法令人信服。(三)货币论的评价 1、贡献 1)首先,货币分析理论强调货币在国际收支调节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其重要性,一反传统理论只重视实质因素而几乎完全忽略货币因素的研究方法,唤醒了人们在国际收支分析中对货币因素的重新重视。2)其次,该理论

32、把国际收支的分析从单个项目扩大到整个国际收支,克服了国际收支弹性理论和吸收理论只研究分析经常项目的片面性。在国际资本流动规模远远超过商品和劳务规模的今天,货币分析理论对一国实现国际收支均衡具有越来越高的指导价值。3)第三,该理论认为国际收支的失衡是货币存量失衡,强调国际收支顺差或逆差的变化将引起货币存量发生变化,进而至少在短期内影响一国的经济行为并促使国际收支自动趋于平衡。2、局限 1)在理论的前提假设方面,货币分析理论的一个最基本假设是货币需求是收入和利率的稳定函数,由此得出货币供给是决定国际收支的唯一力量。但是,如果货币需求不具有稳定性,国际收支就不能仅从货币供给的变化中预测出来。另外,货

33、币分析理论假定货币供给对实物产量和收入没有影响,这也不尽切合实际。2)货币分析理论只重视国际收支的最终结果国际储备项目,忽略了国际收支平衡表经常项目、资本项目自身的平衡及二者之间的相互影响。例如,如果经常项目的逆差是以外债的形式通过资本项目顺差得以平衡,而货币分析理论只以国际储备项目衡量国际收支,则会认为货币市场均衡,不需要采取任何政策或措施。但是,依靠借债来平衡经常项目逆差,将增加该国未来年份的外债还本付息负担,而且一旦资本中断持续流入,国际收支失衡问题立即就会暴露出来,政府不得不采取措施平衡经常项目,因此在国际收支调节中完全忽略经常项目或资本项目,将使政府处于一种十分被动的局面。3)货币分

34、析理论在强调货币作用的同时,又走上极端,以至于实际上否认了其他因素对国际收支的作用。但是,货币并非决定国际收支失衡和调节的唯一因素,货币市场处于均衡状态时,也可能出现国际收支逆差。例如,在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共存的体系中,国际收支失衡完全可能起源于资本市场失衡,并通过资本的流入或流出使国际收支重新恢复均衡,一国的外汇储备可以保持不变,这样,国际收支的调节将不涉及货币余额,因此货币并非国际收支调节的唯一手段。(四)弹性论、吸收论与货币论的比较 总的来看,弹性分析理论、吸收分析理论和货币分析理论产生于不同的时代背景和理论背景之下,各自有着不同的特点,这三种理论分别从不同的层面和侧面试图揭示国际收支运

35、动的规律,它们在很大程度上是互补的,而不是相互替代的。其互补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分析视角和分析方法上 弹性分析理论和吸收分析理论注重短期和中期均衡条件分析,主要采用的是流量分析方法,这种分析较为适合国际贸易支配国际经济、国际资本流动尚未形成规模的经济背景。而货币分析理论则注重长期均衡条件分析,主要使用的是存量分析方法,这与货币分析理论提出的时期,国际资本流动迅速增加并逐渐占据了国际经济交易的主导地位这一经济背景相对应。2.分析对象上 弹性分析理论以微观经济学为基础,解释的是非充分就业条件下国际收支中的贸易差额;吸收分析理论以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理论为基础,解释的是国际收支经常项目差额

36、,在分析中,它既考虑了非充分就业的情况,也涉及充分就业的情况;而货币分析理论以货币数量论为基础,解释的是充分就业条件下的整个国际收支。因此,弹性分析理论实际上是对商品市场的微观经济分析,忽略了价格总水平变化的影响;吸收分析理论是对商品市场的宏观经济分析,在短期忽略价格总水平变化的影响,在长期则重视价格总水平的作用;货币分析理论是对货币市场的宏观经济分析,它特别强调价格总水平变化的影响。3.政策主张上 弹性分析理论强调汇率政策是纠正国际收支失衡最直接有效的工具,所以,该理论在分析货币贬值能否使国际收支恢复均衡方面有一定的意义,但是,弹性分析理论只是局部均衡分析,而不是一般均衡分析。吸收分析理论侧

37、重于商品市场的均衡分析,倡导使用总需求管理政策来增加总收入和控制总吸收,从而改善国际收支。该理论提出,充分就业条件下,要想贬值成功,需要有支出减少政策的配合,否则就没有资源用于供给更多出口和进口替代品的生产。货币分析理论认为国际收支不平衡本质上是一种货币现象,其根本原因在于国内货币供求之间的存量不均衡,因此,这一问题可以由货币当局实施货币政策来解决。该理论提出,当国际收支发生逆差,在采取货币贬值等政策措施时,一定要注意国内信贷的紧缩。由于货币分析理论注重的是长期均衡问题,所以它认为包括货币贬值在内的所有国际收支调节政策的作用都是暂时的。4.综述 可以看出,弹性分析理论、吸收分析理论和货币分析理论虽然各自出发点不同,从而政策结论也不相同,但是这些理论并不是互相替代的,而是相互补充的,区别只是对同一经济过程描述的方法不同以及强调的重点不同而已。实际上,在这些理论先后产生的过程中,新理论通常是建立在对旧理论扬弃的基础之上,例如,吸收分析理论既否定了弹性分析理论,又包含了它的合理成分;货币分析理论既以货币分析取代吸收分析理论的实物分析,又承认过度国内货币创造需要经过由实物流量引发进口增加这一过程来恢复国内货币需求的平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文案大全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