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明文化史.pdf

上传人:g****s 文档编号:85992590 上传时间:2023-04-13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542.0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京明文化史.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南京明文化史.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南京明文化史.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京明文化史.pdf(9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前言 在宋以前,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在北方的中原地区,所以,定都南京的政权总被历史学家称为偏安东南一隅的地方政权。这种状况到了明朝终于得到了改变。公元 1368 年,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帝,年号洪武,南京成为第一个全国性政权的首都。南京作为明朝的首都自 1368 年至到 1420 年朱棣宣布迁都北京为止,一共是 52 年。这半个世纪也是南京城大发展的 50 年,它基本奠定了后来南京城市的发展格局。早在红巾军起义时,就有人向朱元璋提出:“金陵龙盘虎踞,帝王之都。先拔之以为根本,然后四出征伐,倡仁义,收人心,勿贪子女玉帛,天下不足定也。”朱元璋听从了这样的建议,在攻占了集庆(南京)后,改名为应天,并开始

2、经营起南京。1366 年,朱元璋开始扩展应天府。新的应天城突破了中国古代都城方形规制的传统,依据山川、湖泊、河流等自然地势的状况,因形随势而建。其平面呈西北角伸展,南部突出的不规则壮,南北长约 10 公里,东西长约 5.5 公里,周长 33.676 公里。城东北面靠近钟山西南麓,与前湖、琵琶湖相邻;北面紧邻玄武湖,囊括了覆舟山、鸡笼山;西面和西北角延伸到长江边,纳入狮子山和石头山;南面纳入秦淮河。新城大体分为城东宫城区、城北军屯区、城南商市区。官员、富豪大多集中在城中和城南地区。作为首都,城防当然非常重要。南京现存的明城墙迄今已经有超过 600 年的历史,它不仅是我国现存的第一大城墙,而且是世

3、界第一大城墙。它的高坚甲可以称为天下第一。南京城墙高 14 米到 21 米,城基宽 14 米,大部分城墙都是先用花岗岩或石灰岩的条石作基础,再用大转垒砌成内外壁和顶部,内外壁之间再是碎石、黄土层层夯实。城墙的夹缝之间还浇灌上一种“夹浆”的黏合剂,使得墙体虽饱经风霜,但经久不坏。为修建南京城墙,朱元璋在全国范围内调动了数以百万计的军队、工匠、囚徒、民夫。可以说是顷全国之力而为的。朱元璋定都南京以后,除了继续讨伐各方割据势力完成统一大业以外,还着手开始各项国家建设。他废除了在中国延续了千年的丞相制度,将权利集中到皇帝一人手中,提高了“六部”的地位,在地方上改革了元代的行省制度,将地方权利一分为三,

4、由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和都指挥使司分别负责政务、司法和军事,强化了封建中央集权。1370 年,明代举行了首次全国性的科举考试。八股取士开始成为一项重要的选拔官吏的制度形成,并延续下来。1385 年,朱元璋颁布了其亲自编定国家法律大诰。为笼络人心,朱元璋在南京修建了伊斯兰教礼拜寺。他还封道教正一道主张正常为“大真人”,掌管天下道教。朱元璋为充实南京人口和建设南京、拱卫首都的需要,迁徙了数十万的外地人口来京,除了军队还有大量的工匠以及江浙的富户。经过他几十年的经营,南京成为当时名副其实的国家的首都。1399 年,燕王朱棣以“靖难”为名造反。1402 年,朱棣成功地攻下了南京,赶走了自己的侄儿

5、,自己当上了皇帝。因为考虑自己的势力在北方,永乐十八年(公元 1420 年),明成祖朱棣下令迁都北京。而后,南京一直最为陪都在历史上继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录 第一章 南京明旅游文化资源范畴、分布、内容、类型 第二章 南京明旅游文化资源价值 第三章 南京明旅游文化内涵、文化特征 第四章 挖掘明旅游文化资源方案 第一章 南京明旅游文化资源范畴、分布、内容、类型 从朱元璋定都南京到朱棣迁都北京,尽管南京只做了短短 50 余年的大明都城,但是这个朝代,却是这个城市在历史上最为光辉灿烂的一幕,乃至于迄今,无论是古迹、掌故、小巷,甚至是一个地名,都弥漫着大明朝三百载绝代风华的余音。当你的双脚踏上古老的金

6、陵。明都南京就在你的脚下,在你的眼中 明孝陵 明孝陵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陵墓,也是我国现存古代最大的帝王陵之一。坐落在钟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建于 1383年(明代),至今已有 600多年历史。陵墓建筑宏伟,陵园围墙长达 45 公里,孝陵分前、后两大部分。前部从下马坊开始经四方城,内有“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巨碑及神道,两旁有石兽、望柱、石翁仲等;后部由正门、“治隆唐宋”碑、孝陵殿、方城、宝城等组成。朱元璋和马皇后就葬在宝城后的土山独龙阜下。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孝陵神道形制较之以往的帝王陵墓有所不同,不是一条直线,而是随地形条件而变化,呈 S 形,开创了明清 500年帝陵形制的先河。传说东吴大

7、帝孙权葬在梅花山,若神道取直,则须开山平地。朱元璋得悉后,沉吟道:“孙权亦是条好汉子,留他守门”。故神道绕山而过。明东陵遗址 明东陵是朱元璋长子朱标的陵寝,位于孝陵陵宫东垣以东约 60 米处,与孝陵毗邻,两陵处于同一陵域内。东陵布局仍然采用孝陵制度,只不过在规模上有所缩小,建筑内涵上有所减少。从明到清,朱标先后三次获得“帝号”,从这个意义上讲,明东陵应当具备明代“帝陵”的文化地位。将东陵称为明代第十九座帝陵,从其历史地位而言,有相当的合理性。现存明东陵前门基址、排水设施以及门殿月台基址等多处遗址。孝康皇帝其实没有当过皇帝,他封为太子后不久就死了,后来被追封为孝康皇帝。清史中记载他的陵寝叫明东陵

8、,但是位于何处一直是个迷。明东陵的重见天日是近年南京考古发掘的重大发现。灵谷寺无梁殿 灵谷寺无梁殿位于南京中山陵风景区灵谷公园内。该殿建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为明代灵谷寺内几座大殿之一,是明代灵谷寺仅存的一座建筑。无梁殿原名无量殿,殿内供奉无量佛。该殿全部采用大砖砌成,不施寸木,也无梁椽,故俗称无梁殿。其建筑年代之久远、气势之宏伟、结构之坚固堪称国内同类建筑之最。此殿堪称南京古建筑一绝。据说是我国目前最古、最大的一座砖建殿宇。徐达墓 徐达(1332-1385,字天德,濠州人(今安微风阳),位列明朝“元勋之冠”。元末参加朱元璋军,为大将军。他率兵功克大都,平吴伐北,功勋卓著,被封为信国公

9、、魏国公。朱元璋曾赞其“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 双”。死后被追封为中山王,谥武宁,赐葬钟山北麓。墓前有“御制中山神道碑”,高 8.95米,颇为壮观,比明孝陵四方城的“神功圣德碑”竟还高出 0.11米。碑文为朱元璋亲自撰写,碑文标有句读,古碑中实属罕见。究其来历,一般认为是其碑文由臣下代笔,怕粗通文墨的朱元璋读来不便,加上元圈断句,交付工匠镌刻时,因是“御制”不便更改。徐达对于南京人来说,真是太有名气了,甚至超过了朱元璋。他的这处墓园刚刚修葺完毕,现在去正是时候。常遇春墓 常遇春(1330 一 1369),字伯亿,濠州怀远(今安徽怀远)人,明朝开国元勋。他以剽悍勇猛著称。常奋戈直前,攻无不克。时

10、人皆称其为“常十万”。因战功显赫,朱元璋先后任命他为平章政事、令书平章军国重事,封鄂国公。1369 年,常遇春率部攻克元大都,追击元顺帝数百里,回师至柳河川,暴病而故,时年40 岁。灵柩运回南京,朱元璋亲往龙江(今下关一带)祭奠,追封他为“开平王”,溢“忠武”,赐葬钟山,配享太庙,肖像功臣庙,位牌列第二。他的墓园坐落在紫金山脚下,尚未开发。这里朴然自处,情趣盎然,没有什么明显的标志。要去的话,到岗子村富贵山隧道口左侧上山即可。明城墙 作为首都,城防当然非常重要。南京现存的明城墙迄今已经有超过 600 年的历史,它不仅是我国现存的第一大城墙,而且是世界第一大城墙。它的高坚甲可以称为天下第一。南京

11、城墙高 14 米到 21 米,城基宽 14 米,大部分城墙都是先用花岗岩或石灰岩的条石作基础,再用大转垒砌成内外壁和顶部,内外壁之间再是碎石、黄土层层夯实。城墙的夹缝之间还浇灌上一种“夹浆”的黏合剂,使得墙体虽饱经风霜,但经久不坏。为修建南京城墙,朱元璋在全国范围内调动了数以百万计的军队、工匠、囚徒、民夫。可以说是顷全国之力而为的。阳山碑材 阳山碑材系明成祖朱棣为其父树碑而开凿的巨型石材,屹立于阳山之巅,故称之为阳山碑材。1405 年,明成祖朱棣起兵夺得他侄儿的帝位,为笼络人心,决定树一巨型石碑歌颂朱元璋的丰功伟绩,以此稳定政局。于是,他征集了全国万余工匠在阳山开凿碑材三块。其中碑额石材高 1

12、5 米,厚 8.4 米,宽 10.7米;碑身石材高 45 米,厚 4.4,宽 10.7 米;碑座石材,高 13 米,厚 13米,宽 16米。若此碑立起总高为 73 米,重 3.1 万吨,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碑。此石材又为何遗弃至今?一说明朝国势渐衰,朱棣又迁都北京,顾不上了;一说是因为当时的技术条件根本无法运输如此巨石。这么大的一块整石,就是现代的技术条件也颇为不易。说起来,也就是朱棣一手策划的个“烂尾楼”工程罢了。该地交通尚颇为不便,路上耗时至少三个小时。方孝孺墓 明儒之首方孝孺(黄宗羲语),为朱元璋的皇长孙建文帝朱允炆老师。后建文之叔燕王朱棣起兵“靖难”,夺取皇位。请方孝孺撰写即位诏。方坚

13、拒不从,被灭十族(九族加门生共十族),遭难者达 873 人。明万历年间,牡丹亭的作者,戏剧家汤显祖为其修墓立碑建祠,后毁于战火,清李鸿章任两江总督时,又重为其修墓立碑。2002 年在方孝孺遇难 600 周年之际,方孝孺后人又捐款与雨花台管理局共同重修方墓。方孝孺之死,时人叹为天下读书种子断绝矣。鲁迅也叹其铁骨铮铮。重新修葺的墓园,颇为典雅,十分难得。浡泥国王墓 浡泥国即今天的文莱,明永乐六年,浡泥国王麻那惹加那乃携王后、王子一行 150 多人,随郑和航海船队来中国访问,受到了明成祖朱棣的盛情款待。不幸的是,他仅在中华大地游览月余,便因染重病而病逝于南京。明成祖遵其“希望体魄托葬中华”之遗愿,以

14、很高的礼节埋葬了这位异邦君主。多年来,浡泥国王墓游客不断,文莱还多次专门派人前来敬谒。去年 11 月,文莱驻华大使阿卜杜勒.哈密德夫妇也来到浡泥国王墓前,并同历史学家进行了史料文化交流。文莱风情园建成后,浡泥国王墓景区更将成为南京接待东南亚游客的重要场所。郑和墓 郑和墓位于牛首山南麓,南北长 300 米,东西宽 60 米,高约 8 米。墓按伊斯兰风格修建,整个墓形是“回”字形,墓前台阶有四组 7 层 28 级,寓意郑和 7次下南洋,历时 28 年,遍访 40 多个国家和地区。郑和墓,当地群众俗称“马回回墓”。其后裔自明清以来世代相沿,定期来这里祭扫,从未间断过。历史上太监的形象一向不好。不过,

15、郑和应当是个例外。郑和因该郑和在南京的遗址很多,郑和宝船、郑和故居等等。但最值得一去还是三宝太监托体之处。明代宝船厂遗址 明代宝船厂位于现古船坞周边上堡、中堡、下堡一带,600 年前这一带江汊纵横、芦草连天,地势开阔,直通长江,后被选中辟建为宝船厂。当年宝船厂占地 1000 余亩,开作塘(船坞)七条,史载大型宝船“悉数建造于宝船厂”,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皇家造船厂。明清以来逐渐废弃,经过几个世纪的变迁,现仅存古船坞遗址三条,即 4,5,6 三个作塘。现宝船厂遗址东临漓江路、西靠滨江大道、北为金浦、南邻银城,占地 198亩约 13 万平方米。现存三条水塘均为 600 年前宝船厂船坞遗址。目前是省级

16、文物保护单位。2003 年 10 月以来,鼓楼区政府投巨资在众多专家学者支持下,获市规划、城建、文物、旅游多个职能部门批准,经市长办公会和市规划委员会同意,经过近两年的建设,终于建成了中片遗址景区。并于 2005 年 7 月 4 日正式开园。第二章 南京明旅游文化资源价值 1368 年,朱元璋改国号为大明,就位于南京吴王时代的宫阙。南京明代的历史文化遗存气度恢弘。明孝陵经过数十年的维护、整修,得到很了的保护,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明清帝王陵寝”的扩展项目,目前,已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加上明代开国元勋中山王徐达、开平王常遇春和岐阳王李文忠“三王墓”,以及明城墙,构成了展示“明文化”宏大的历史博物馆。

17、作为六朝古都的南京,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 24 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与北京、西安、洛阳并称四大古都。旅游价值和历史考古价值十分巨大,诸多文化古迹的文化内涵和艺术水平很高,虽历经沧桑和战争洗礼受到一定程度破坏,但仍具有较大的科学研究价值和文化艺术价值。当今旅游者开始热望追溯历史和回首往事,而历史古迹形象记录着人类的功绩,最能引起人们对往事的回忆,下一步在旅游发展战略规划上要有创新意识,从发展趋势上看,没有特色就没有可观赏性,而没有参与型和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是很难长久吸引游客的。“百年大计,策划第一”这点希望南京旅游局应清醒的认识到。北京,西安等开发利用古都资源吸引游客的做法值得南京借鉴,鱼目混珠

18、的“假古董”要不得,而六朝文化古都这个“真古董”要做大做强。南京纪念馆、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展览馆、书画院、图书馆等文物单位星罗棋布,要充分利用之。第三章 南京明旅游文化内涵、文化特征 南京的历史文化个性或特点,比较这些城市来说,相对要复杂一些。从大文化特征来看,它包容了六朝文化、明朝文化和民国文化三大块,这三大块历史文化可统属于“都城文化”,而这正是南京这个古老城市特色所在。比如南京六朝石刻、明孝陵、南京明城墙、明鼓楼、明故宫遗址、大量的民国建筑等等,没有历史上在南京建都,这些现存的历史文化现象、一大批文物遗存就不可能存在,南京的历史文化个性也便失去了依托。如今南京所谓的“秦淮文化”,是

19、由“都城文化”派生出的一种“都城世俗文化”。包含了自明建都之后,经过 200 多年明“留都”(特别是明中晚期)达官显贵涉足、清代文人雅士的宣泄、民国时期民众的衍生,逐渐形成的一种都城文化现象,而不应该简单看作是可以孤立存在的“世俗文化”。离开南京的“都城文化”,所谓“秦淮文化”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将南京历史文化特色定位于“都城文化”,有助于将南京与一般历史文化 名城区别开来。由于有“都城”概念的界定,南京的历史文化定位在全国来说就比较突出。20 世纪 20 年代,学术界最早提出的我国“四大古都”中,南京 位列第三;1983 年,学术界提出“六大古都”之说,南京仍列第三位。之后,无论学术界

20、提出“七大古都”还是“十大古都”,南京历史都城位置一直未变。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已得到学术界和社会的广泛认可,因此,城市建设必须抓住“特色”做文章。第四章 挖掘明旅游文化资源方案 一个地区的旅游资源的特色,丰度,分布状况及开发和保护水平,直接影响着这个地区旅游客源的流量和流向、旅游业经营规模,效益及发展前景,作为历史悠久,文化璀璨,山川锦绣,民族风情多姿多彩,旅游资源得天独厚的南京,要以开发重点工程为龙头,建设具有国际标准的旅游区,创新旅游产品,从而为实现南京旅游发展总体目标提供物质基础。那么,作为南京,我们应如何弘扬历史传统,光大“明文化”底蕴,以“明文化”促进南京更好地融入“全国都

21、市圈”,以推动南京的发展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首先,充分挖掘南京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有的放矢,突出重点,认真做好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建设工作。作为各级主管部门,要把整理挖掘弘扬“明文化”工作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各级政府要将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并确保投入的不断增长。其次,是争取各地的支持和联合,联手做大“明文化”这篇文章,把南京的“明文化”作为一个完整而具体的产业形象,全方位的包装,立体化推出,增强对外的吸引力。努力使文化与产业接轨,通过接轨,使“明文化”成为产业,从而招商引资。三是积极开发“明文化一日游”。随着蚌宁高速公路的建设,优越的交通条件使“明文

22、化一日游”成为可能,要采取生动活泼的宣传促销方式,认真研究不同地区、不同对象的旅游者的消费心理、消费需求,采取灵活多变的促销手段,制作多样化的宣传资料,主攻重点,广泛宣传。以“明文化”扩大南京的知名度,以“明文化”发展南京的旅游业,以“明文化”促进南京的经济发展。同时大力发展南京的交通,现阶段已取得很大成就。全力打造良好政务环境,建设平安南京,为城市和谐保驾护航;规范市场顺序,打造诚信南京;人文荟萃,打造新兴文化产业;显山、露水、滨江、见城 打造宜居城市;大力加快绿色南京建设。“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爱南京,是因为这里日新月异的面貌。这里无处不洋溢着创业、创新、创优的精神。南京长江大桥,一

23、个再熟悉不过的名字,一个让亿万中国人自豪的标志性建筑,如今已经有了二桥、三桥两个兄弟。沪宁高速、宁杭高速、宁连高速、绕城公路、地铁一号线,和它们共同构架起南京的交通大动脉。曾几何时,6 层高的福昌饭店在南京就已经鹤立鸡群,即使在 20 世纪 80 年代,37 层的金陵饭店也已独领风骚。而现在的南京,高楼耸立摩天,商铺鳞次栉比,霓虹流光溢彩,花木扶疏争艳。新街口,享誉中华的第一商圈;湖南路,响当当的全国文明街;1912 街区,民国建筑和都市夜生活的完美结合。曾几何时,秦淮河水污秽不堪,行人掩鼻,如今泛舟水上,清风徐来,沿途可以饱览金陵风光。曾几何时,阅江楼只是一个六百年有记无楼的纸上空谈,而今它

24、巍然矗立于下关江边的狮子山顶,见证着真正的盛世江山。曾几何时,河西地区只是低洼荒芜的河漫滩,而今奥体中心、河西新城从这里拔地而起,装点着新南京的壮丽画卷。今天,南京的城市综合竞争力在全国名列第九,人均 GDP 突破 5000 美元,经济增长速度连续十年保持在 13以上,公共绿地面积比 20 世纪 90 年代初增长了两倍多,道路长度增长了四倍多。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南京推进“两个率先”和建设“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特色区域的步伐正在快马加鞭。一个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南京,正以全新的历史文化名城和现代化都市有机交融的形象走出中国、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1.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中之重是“特色”保护 民盟南京市委会 2.走遍江苏 中国林业出版社 3.明代文化史 东方出版中心 4.我们对南京旅游资源开发的理性思考 http:/ 5.中国南京网站,市委办公室 孙长虎 6.南京旅游网南京概况 7.南京市委常委,宣传部长 叶皓 同组成员:吴铜菲 0702110414 黄 威 0702110424 汤玉珠 070211040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文案大全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