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文化保护与传承.pdf

上传人:g****s 文档编号:85970107 上传时间:2023-04-13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399.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彝族文化保护与传承.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彝族文化保护与传承.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彝族文化保护与传承.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彝族文化保护与传承.pdf(6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彝族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基于文化再生产的视角 摘 要:彝族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十分珍贵而独特的文化价值,是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和文化趋时化的时代背景下,彝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本文从彝族文化传承与保护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出发,以文化再生产的视角,对如何有效地保护和传承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一些思考,并提出保护对策,对推动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具有积极的意义。关键词: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再生产;文化传承 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趋时化的背景下,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例如:过去普遍见到的彝族民间口弦弹奏,现在只

2、能在高山农村偶尔见到;被称为彝族“木器艺术之乡”的美姑县候果莫乡会木器雕绘艺术的民间艺人已很少;在古时候,彝族就对立法和星象有着深刻的研究,而今彝区农村能熟练运用星象知识的人已越来越少。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着极大的挑战。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弘扬先进文化与保持文化多样性是我国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在现代化、全球化以及经济一体化大环境下,保护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正面临着挑战,在强势文化与时尚文化的猛烈冲击下,彝族正面临着传统文化缺失的危险,这是我们应当正视的问题。在信息全球化的今天,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交流融合、相互碰撞已不可避免。保护与发展、传承与创新,是各民族在多元文化时代

3、无法回避的课题。1.前言 1.1文化再生产研究 文化再生产是 20 世纪 70 年代布尔迪厄的主要社会学理论贡献,从那时开始,学者们开始了文化再生产的研究。除了布尔迪厄自己的著作之外,一批优秀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布尔迪厄的理论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我国对布尔迪厄的文化再生产理论进行研究的论文近几年多了起来,研究者把布尔迪厄的文化再生产理论作为一种分析框架来探究各种社会现象,范围十分广泛和深入,涉及教育、经济、政治、文化艺术等方面。论文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对布尔迪厄文化再生产理论的介绍和解读;第二种是运用布尔迪厄的文化再生产理论研究各种社会现象。1.2核心概念界定 1.2.1民族文化 民族文化指各民族

4、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个层面。饮食、衣着、住宅、生产工具属于物质文化的内容;语言、文学、科学、艺术、哲学、宗教、风俗、节日和传统等属于非物质文化的内容。1.2.2彝族文化 彝族文化是指彝族在体定的历史发展时期形成的较稳定的具有彝族特点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总和,如彝文、太阳历法、音乐舞蹈、文学传说、服饰、饮食、风俗习惯、宗教等。1.2.3民族文化再生产 民族文化再生产是指某个民族通过外在文化模式的冲击和影响而形成的适应主流社会发展但是保留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新文化范式。在我看来,文化再生产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文化继承和文化更新。文化

5、继承是指直接继承少数民族文化且是没有经过任何加工,保持其原有状态的一种实践活动.文化更新是指经过加工使得少数民族文化更加贴近社会发展且不失本民族特色的实践活动。2.彝族概况 我国彝族人口为700多万,主要分布滇、川、黔三省以及广西的西北部,东南亚的越南、老挝以及美、法等国和地区也有少量分布。彝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彝族祖先很早就在我国西南这块广袤而富饶的土地上生息繁衍。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彝族人民同其他各族人民一道,披荆斩棘,胼手胝足,共同开发和建设了祖国的西南地区。经过一代又一代的生产和社会斗争,彝族人民不仅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化,同时也创造出灿烂的精神文化。包括其悠久而博大的历史文化和色彩斑斓

6、的民俗风情。2.1彝族的非物质文化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3年10月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旨在保护以传统、口头表述、节庆礼仪、手工技能、音乐、舞蹈或传统表演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随后便得到世界各国的欢迎,证明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顺应了当今各国的需要,符合各国的共同利益,这是人类文化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事件,标志着全世界从此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共同的认识。非物质文化指的是物质文化之外的内容,例如民族节日、宗教信仰、音乐舞蹈、语言、文学作品、风俗习惯等。2.1.1彝族火把节 在我国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中,彝族火把节是最具魅力的节日之一,享有“中国民族风情第一节”、“东方狂欢节”的美誉。历

7、史悠久、影响深远的彝族火把节充分体现了彝族人敬火崇火的民族性格,是彝族传统音乐、舞蹈、诗歌、饮食、服饰、农耕、天文、崇尚等文化要素的载体。同时火把节对强化彝族民族自我认同意识、增强民族间交流融合和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1.2毕摩文化 毕摩文化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承载着远古到近代的历史文化、政治、军事、艺术、宗教、医药等丰富的知识,它是展现彝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窗口。“毕摩”是彝族民间以念诵经文的特定形式沟通和调解人与鬼神关系的宗教职业者,是彝族原始宗教的创造者、传播者、主持者和彝族文字的集大成者。2.1.3彝族音乐与舞蹈 彝族的民间舞蹈往往和

8、歌唱、器乐的演奏分不开。民间舞一类是产生于生产劳动中的舞蹈如荞子舞、包谷舞、织毡舞等,大多是模拟劳动动作和表现生产过程。另一类是在节日或在婚嫁欢乐场面中常见的舞蹈如跳锅庄、对脚舞、披毡舞、芦笙舞。有的表现耕牧的勤劳,丰收的欢乐,有的表现征战的勇敢、爱情的追求。彝族的民歌音乐存在三个色彩区:四川凉山和云南宁蒗的大小凉山,云南的中、南、北部,贵州六盘水地区和毕节地区。凉山彝族的山歌独用假声或小嗓的高腔唱法,调式常有交替或游移现象。由于当地生产力低下、群众的生活非常困苦,倾诉悲惨生活、渴望自由的山歌非常多。2.2.4太阳历法 历法是人类文明的标志,闻名世界的玛雅文化其精髓之一便是历法。以前,中国大部

9、分地区都通行农历。但在我国的彝族,至今还保留着一种鲜为人知的古老的历法彝族十月太阳历,这是能够与玛雅文明相媲美的历法。据推测,此种历法源渊于远古伏羲,大约有上万年的历史。它把中国的文明史追溯到埃及、印度、巴比伦3 个文明古国之前。按照古老的彝族太阳历,一年中要过两次年,将一年分为10个月,每月以鼠日为一个月起头,12属相循环3 次,在猪日终结为月末,每月36天。一年360天,剩下五或六天为过年日,不计算在10个月之内。大年在每年夏至日,过三天。第一天为接祖日,第二天为祭祖日,第三天是送祖日。小年在冬至日,只过两天,一天接祖,一天送祖,闰年加祭祖日过三天。彝族十月太阳历是悠久神秘的古老历法,它与

10、中国儒、道、阴阳学说有深厚的渊源关系,至今还有许多“密码”有待破译和研究。3.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2006年5 月20日,国务院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标志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春天的到来。这为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带来了新的生机和发展机遇。在这个机遇中,有的已开始了保护工作,有的已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如彝族语言文字的规范,使彝语得到了规范和发展,成为国家学历教育的合法文种;又如已经搜集、整理、编译出版了大量的彝文古籍文献;再如已向“文化遗产名录”进军,火把节、彝族年、漆器等成功申遗,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成绩等等。但是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11、3.1全民族还没形成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共同认识 文化自觉,是对本民族文化的认识、研究、挖掘、整理、宣传、弘扬发展的行为和过程,是把文化资本发展为价值资本,并转化为经济资本的行为和过程。总体上来看,彝族对自己的传统文化的态度已从盲目状态逐渐进入到自觉状态,但对民族内部各种群体层面上的人群而言,“自觉”程度是不一样的,从目前来看,知识精英层面上的人群认识是比较统一的,文化自觉行为也是比较强烈的,但处于领导层面上的人群内部的认识是参差不齐的,甚至有些人对文化自觉行为持抵触或反对态度,对于大众层面上的人群大都还处于自然传承的盲目态度上。这些都有形或无形中影响到了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推广工作。

12、3.2保护工作的力度还不够 目前在彝区普遍存在这样一个事实,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主体认识不明确,因此大多数地方没有健全或专门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与管理机构,也没有制订统一的评价标准体系,这种状况势必影响到对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定和普遍价值的评价工作。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无相关法律法规的保障。为了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得到保障和得以顺利实施,必须有法律法规的保障。我国早已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但我们彝区各地至今还没有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所以影响了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利用工作。3.3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重开发、轻保护的倾向 随着文化遗产热的升温,一些

13、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相关政府部门关爱、企业竞相开发的对象,但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往往会忽视彝族文化本身的传承特点,把民间文化艺术作为猎奇、招商引资、旅游的手段,往往把传统的东西与现代的东西混杂在一起,这种做法虽然有些可以理解,在表面上确实反映出地方政府、企业对彝族民间文化的关爱和支持,但实际上却在有意无意间剥夺了彝族民间社会传承本土文化的权利,使节日变成大会,使“民俗”变成“官俗”。这种重开发,轻保护的倾向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对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摧残。4.彝族的文化再生产 布迪厄提出了“文化再生产”理论,认为文化处于一个不断的生产、再生产过程中,并在这一过程中发展变迁,当代社会是一个以文化

14、实践及其不断再生产作为整个社会的基本运作动力问。4.1山鹰组合 山鹰组合,成立于1993年,是第一支彝族原创音乐演唱组合,由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的三位彝族青年吉克曲布、瓦其依合和奥杰阿格携手创建。出道17年间,山鹰组合一共出版了九张专辑,深受社会好评和肯定。在现代语境下,彝族的民族流行音乐具有很浓的族群文化特征,其本身不仅是一种音乐产品,而且还生产着一定的社会意义,山鹰组合及其音乐的流传过程,亦是民族文化的再生产过程,是民族性与现代性的融合,它对族群文化认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山鹰组合的出现让许多人认识了神秘的彝族,起到了文化传播和广告效应。作为实力派歌手,山鹰组合的音乐存在和表达着一套象征性符号

15、系统,对展示和传播民族文化具有积极意义。如 七月火把节 可以说是以艺术的形式进行的“文化展演”,将彝族上千年的传统节日火把节用美妙的歌声、动感的旋律、火热的场景意象来演绎,扩大了这一节日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民族音乐带来的影响是异质性的,会根据个体受众的族群归属和个人经历的不同而不同。对文化的他者而言,这是少数民族文化的一种展示;而对于本族群受众,山鹰组合超越了狭小的地域和支系的局限,从而在全民族中共同的传统文化和历史记忆得到再现和传递。山鹰组合的歌曲,集民族性与现代性为体,具有强烈的文化自觉意识。在现代语境中,具有较强的文化和社会功能,它在集体记忆、超时空想像、文化传播、民族认同意识等方面具有一

16、定的作用和影响。4.2彝区学校教育和政府的文化再生产 文化传承,是教育最基本的功能。古代,这一传承是两代人口授相传,言传身教。而现在,这一任务主要由学校来承担。文化再生产包括文化继承和文化更新。对文化的传承,保证了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但如果只是传承的话,人类社会发展的步伐将会停滞不前甚至会倒退。今天人类之所以拥有如此灿烂的文明史,是因为教育在发挥着另一种作用文化再生产。文化再生产是一种文化更新的表现,教育的文化再生产功能保证了文化的延续性和新鲜性,使文化适应社会的发展。如今学校教育中传播、传承的大部分是主流文化,如果少数民族的文化不进行相应的文化更新,那么将会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而逐渐被社

17、会淘汰,淡出社会的舞台。因此,彝族的文化再生产在学校教育中是非常迫切的。在民族文化再生产上,西南民族大学副校长沙马拉毅,他主持开展的彝族语言标准信息化、计算机彝文输入法、彝文手写手机应用等一系列重大研究发明,在保护中发展,在传承中创新,就是一个很好的典范。在先进文化普及和科学技术推广方面,我国政府在投入上不遗余力,通过设立彝汉双语小学、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实施西部大开发等战略政策,把现代化的资源送给了大山深处的彝族同胞。在保护和传承彝族传统文化方面,我国政府通过统一彝族文字、建立文化博物馆、开设彝族学研究专业、扶持民族图书出版发行等一系列措施,加强对彝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充分体现了对少数民

18、族文化的尊敬,更是对一个民族的尊敬。5.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对策探索 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所面临的困境其实也是当代许多少数民族共同面临的重大难题文化转型的困难,即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如何协调好经济、社会的发展与传统文化保护的关系。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是保存现今流传下来的传统文化,还要综合现实环境考虑现在和将来发展的可能性和多样性,因此需要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层面综合考虑。5.1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对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认识 任何一种文化都是人类一定阶段的历史文化的记忆,对于认识人类社会发展史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有义务去传承和发扬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从而丰富我们的精神生活和视野

19、。对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而言,应当切实树立几个观念:一是要树立文化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与脉的观念、是人类的精神食粮和人类永恒财富的观念;二是树立文化的多样性决定着人类的和谐、和平相处的观念;三是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观念,形成上下联动、上下互动的局面;四是在传承中求保护,在保护中求发展。通过加大对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从而唤起人们的保护意识。5.2重视传统节日习俗 彝族节日是传承彝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彝族有独特的节日和习俗,囊括了彝族的精神内涵和特殊魅力,要对年轻的彝族一代进行潜移默化、深刻而深远的影响,让他们在彝族传统节日的熏陶下成长,形成对本民族的认同感,而不是在

20、现代化的潮流中,受着网络、传媒和外来文化的冲击,迷失了本民族的方向,坚持不了本族文化的发展之路。在吸收外界和现代的优秀文化时要清楚:继承自我是根本,吸收他人是发展。只有两者有机结合,彝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才会更有生命力。5.3加强教育对文化再生产的作用 教育是传承文化的重要途径。彝族母语积淀着厚重的彝族历史和文化,承载着彝族群体的聪明和智慧,彰显着彝族群体光辉的生命。因此,要做好彝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必须加强教育发展。一是彝族聚居地的学校需要新的尝试,三官小学双语教学模式需进一步创新和推广,在学校实行汉、彝双语教学,让年轻一代认识本族历史、学习本族文化、了解本族艺术,明白自己的责任与角色;二

21、是组织彝族艺人编写彝文教材,对彝族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进行记载,形成教材,开设彝族文化专业特色班,培养真正的彝族人才,传承剪纸、歌舞等民间艺术;三是采取彝族文化保护与传承进家庭的形式,在彝族家庭里实施彝族文化的熏陶和影响,使彝族节日、习俗、歌舞、历史等传统文化在学校与家庭之间相互渗透。6.结束语 任何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人类一定阶段历史文化的记忆,承载着人类的智慧、人类历史的文明与辉煌,直接表达着各民族的个性特征、各自的认同感、亲和力与凝聚力,反映了一个民族和国家对自身特性的认同和自豪感以及被世界认可的程度,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成就的标志,也是反映文明的标志,这对于认识人类社会发展史

22、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我们有义务去传承和发扬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从而丰富我们的精神生活和视野。我坚信,彝族古朴瑰丽的文化必将代代相传,永续散发出绚烂多姿的光彩。参考文献 1李金发,人类学视野下的彝族流行音乐以山鹰组合为例,学理论,2011(3)2格坡铁支,非物质文化遗产“火把节”对凉山旅游的作用及策略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2008 3高婕,民族旅游发展背景下的民族文化变迁与保护研究以黔东南苗寨为例D,华中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4余莎莎,胡和等,彝族 火把节 接受外来文化后的发展现状调查以凉山州 彝族地区为例J,学理论,2010(32)5白兴发,论西部大开发中彝族传统文化的建设和保护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3,18(5)6周治勇,旅游开发视野下的少数民族文化重构J,安顺学院学报,2011,13(4)7高婕,田敏,民族旅游的困惑与选择中国民族旅游与少数民族传统文 化保护能否双赢的思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30(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文案大全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