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民谣.pdf

上传人:g****s 文档编号:85963361 上传时间:2023-04-13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595.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民谣.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安徽民谣.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安徽民谣.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民谣.pdf(5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徽风皖韵江淮民谣采撷 1 青阳腔。青阳腔因形成于青阳县而名;又因古时青阳县属池州府,还称池州调。青阳腔与徽州腔驰名于明清两代,誉为徽池雅调,成为天下时尚的新调。宋代,我国东南沿海一带萌生的南戏,后来形成号称四大声腔之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和昆腔,先后都在池州流行过,很快与青阳丰富的民歌、九华山佛俗说唱、大型宗教戏剧目连(俗还愿戏)等民间艺术融合,约至元代形成青阳腔。青阳腔拙扑、高昂、刚健、原始,它不用管弦伴奏,一般是用锣鼓伴唱,一唱众和,杂白混唱,腔滚结合(滚调),唱腔灵活多样,曲调清秀婉转,戏曲语言、唱词通俗易懂,尤为平民百姓所喜爱。青阳腔属南戏高腔体系,其行当继承了古南戏的脚色体制,有生、

2、旦、净、末、丑、外、贴 7 个行当,后来又增加了小、夫两个脚色。其表演讲究文戏武唱,娱乐性、趣味性强,火爆热闹,常穿插表演窜刀门、盘吊杆、翻高台、跳火圈等技艺。青阳腔中还有各种纸质面具,在舞美上极具特色。青阳腔在声腔上属南曲五声系统,其演唱特征:用锣鼓伴唱,不用管弦;一唱众和,独唱与帮腔结合;运用腔滚结合的歌唱方法-滚调。青阳腔是徽剧的前身,徽剧又是京剧的前身,滋养了第三代地方大戏黄梅戏,包括京剧、赣剧、湘剧、川剧等戏曲剧种,都直接或间接地吸收了该唱腔,借鉴其唱法,得到了丰富和发展。故青阳腔被誉称京剧鼻祖。青阳腔又被誉称戏曲的活化石,它对我国戏剧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2 青阳腔从皖南流布到闽、

3、湘、川、豫、晋、鲁等地,成为天下时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徽剧、赣剧、川剧、黄梅戏等剧种的形成与发展,在我国戏曲史上占有显赫的地位。然而,由于战争、瘟疫和外来文化冲击等多种原因,青阳腔日渐式微,基本上已从舞台上消失,濒于灭绝,急需抢救、保护和传承。2.目连戏 目连戏,原名弋阳腔,发源于弋阳江地区,因名弋阳腔,简称阳腔,所以又称高淳阳腔目连戏,曾经流传于江西、安徽、江苏、浙江等省,是我国唯一的历史宗教戏。目连戏是以目连僧救母而得名,是中国最古老的戏曲剧种,堪称戏剧鼻祖 目连戏是保存于民俗活动中的戏曲演出,因主要扮演目连救母的故事而得名。目连救母的故事最早载于佛家经典,主要内容大致为:傅相一生广济孤

4、贫,斋布僧道,升天后受封。傅妻刘氏青提(又叫刘四娘)不敬神明,破戒杀牲,死后被打入阴曹地府。其子傅罗卜为救母往西天求佛超度,佛祖为他所感,准其皈依沙门,改名大目犍连,并赐其盂兰盆经和锡杖。目连在地狱历尽艰险,最终寻得母亲,一家团圆超升。几百年来,经过无数艺人的锤炼,目连戏以其博大纷繁的戏剧形式、无所不包的表演手段、积淀深厚的音乐素材及情景交融、观演互动的演出排场,在民间盛演不衰,一度广泛流布于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山西、福建、河南等地。据高淳县志记载,目连戏是特有剧种,明代由江西弋阳腔和高淳当地民间音乐、小调相结合形成的,故称“高淳阳腔目连戏”。演唱主要用高腔形式,以鼓击节

5、,用锣、铙伴奏,唱腔有四平头、吊句子、念板、滚板等;曲牌有娥儿郎、新水令、红衲袄等。目连戏集戏曲、舞蹈、杂技、武术于一身,有锯解、磨研、吞火、喷烟、开膛、破肚带彩特技和盘叉、滚叉、金钩挂玉瓶、玩水蛇、挖四门等舞蹈动作,及金刚拳、武松采花拳、五龙出动拳诸多拳路,服装、道具、化装、表演均有独特之处。由于深藏民间,至今仍保留粗犷、原始的本来面目,唱腔初为花鼓调,明末大平调兴起后,因其动作大,架子大,真刀真枪,雄浑豪放,适宜目连戏的武打表演,故自清代改为大平调。既可登台演出,又可扎扬表演,游街时鼓乐齐鸣,三眼枪助阵以壮行色。目连戏的演出有“两头红”的说法,就是从太阳落山开始演,一直演到第二天的日出。它

6、一共有 100 出戏,主要有“目连娘出嫁”“和尚下山”“挑经挑母”等。如果连续演出可以演七天七夜。目连戏演出中将“唱、做、念、打”融为一体,穿插以筋斗、跳索、蹬坛等杂技表演,在戏曲表演艺术上独树一帜,对其他剧种产生较大影响。目连戏的演出场所也与其他戏种有很大不同。“目连戏”并没有固定的演出场所,整个山村都可以是表演的舞台。从这一点来看,目连戏更像一种祭祀活动。3.傩戏 傩戏,又称傩堂戏、端公戏,是在汉族民间祭祀仪式基础上吸取民间戏曲而形成的一种戏曲形式,广泛流行于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贵州、陕西、河北等省。演出剧目有孟姜女、庞氏女、龙王女、桃源洞神、梁山土地 等,此外还有一些取材于 目

7、连传、三国演义、西游记故事的剧目 傩戏(拼音:nux),中国傩戏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源于原始社会图腾崇拜的傩祭。到商代(前1600-前 傩戏使用的面具 1046)形成了一种固定的用以驱鬼逐疫的祭祀仪式,先秦时期就有既娱神又娱人的巫歌傩舞。明末清初,各种地方戏曲蓬勃兴起,傩舞吸取戏曲形式,发展成为傩堂戏、端公戏。傩戏于康熙年间在湘西形成后,由沅水进入长江,向各地迅速发展,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和艺术风格。傩戏流行于四川、贵州、安徽贵池、青阳一带以及湖北西部山区。湖南、湖北的傩堂戏吸收了花鼓戏的表演艺术,四川、贵州的傩戏吸收了花灯的艺术成分,江西、安徽的傩戏则吸收了徽剧和目连戏的养料。傩戏用反复的、大幅度

8、的程序舞蹈动作表演,多在固定的节日演出。极具原始舞蹈风格。池州傩戏源于图腾崇拜意识,主要流传于中国佛教圣地九华山麓方圆百公里的 傩戏 贵池、石台和青阳等县(区),尤其集中于池州市贵池区的刘街、梅街、茅坦等乡镇几十个大姓家族,史载“无傩不成村”。它无职业班社和专业艺人,至今仍以宗族为演出单位,以祭祖、驱邪纳福和娱神娱祖娱人为目的,以戴面具为表演特征。池州傩戏有“傩仪”、“傩舞”和“傩戏”等表现形式。整台“正戏”,饰演既有戏剧情节、表演程式,又有脚色行当和舞台砌末等戏曲特征的“本戏”。是靠“口传心授”的方式,宗族师承,世代沿袭,每年例行“春祭”和“秋祭”,“春祭”即每年农历正月初七(人日)至十五择

9、日进行,“秋祭”即农历八月十五进行,平时不演出。池州傩戏汇蓄和沉淀了上古到近代各个历史时期诸多文化信息,涉及多种学科、多个领域,内涵十分丰富,隐藏着博大精深的文化蕴涵和极高的文化人类学、戏剧学、宗教学、美术学、历史学、考古学和民俗学等学术研究价值,仍保持着古朴、粗犷的原始风貌,是中国最古老最重要的民俗仪式,是中国最具民族特色的文化象征,是我国现存“最古老、最完整”的古戏曲之一。傩戏的演出形式很特别。首先,它的表演大多戴面具。早期的傩戏角色,便是靠面具来区分角色行当。面具又称脸子或脸壳子,多为木质,近年亦多丝质,所绘花纹及色彩,各地大同小异。不同角色的面具造型不同,较为直观地表现出角色性格。傩戏

10、的面具来源甚古,可以追溯至远古先民的纹面,是纹面的再度夸张,既增加了自我狞戾与异状变形后的神秘感,对疫鬼增加了威摄力,又给人审美感受,增添了娱人功能。另外,傩戏的演出形式与其他戏曲不同,它与冲傩等宗教活动融为一体。傩戏的演出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即:开坛、开洞、闭坛。开坛和闭坛是迎神送神的法事,打开洞门后就演出傩戏剧目。迷信的乡人遇上一病两痛、三灾六难,以为是鬼神作祟,便请求神灵庇护,并许下傩愿。一旦到了还傩愿的时候,还要备好香纸、法器和祭献的用品。清末傩戏班子,边做法事,边演傩戏。傩戏一般在愿主家的堂屋演出,背面祭着神像,三面向观众,时空虚拟。傩戏班子里的演员也兼法事主持,他们既能唱、又能舞,还

11、会“判卦”、“绘符”、“念咒”等法事技能。傩戏班多以“坛门”组合,艺人一般以作法事开始,以唱盘洞戏为结束。湘北一带还傩愿演出,则要经过发功曹、扎寨、请神、安位、出土地、点雄发猖、姜女团圆、勾愿送神等八大法事,有关剧目就穿插其中演出,法事与演出形同一体。在傩戏演出中,还穿插着不少巫术表演。如捞油锅、捧炽石、过火炕、跺火砖、吞火吐火、踩刀梯等。傩戏演员多是巫师出身,剧目又多是宗教色彩,其表演具有浓烈的宗教风格。如台步中的“走罡”,手式中的“按诀”,以及柳巾、师刀、师棍等特种道具的运用等 4罗城山歌 罗城,地处沿江江南,九华山麓,在池州市贵池区墩上街道东南的许桥、童溪、渚湖一带。从其许桥之“桥”,童

12、溪之“溪”,渚湖之“渚”之“湖”的字义上来看,是水网如织,而四围如屏的蝴蝶山、金鸡山、船峰山、莲花山又山环四面,罗列如城。境内的每一座山,每一条溪流都藏有无数的美丽传说和神奇故事,同时,亦有不尽的动人诗歌在这天宝地灵的山野间世代传唱。罗城民歌 罗城民歌主要流行池州市贵池区墩上街道渚湖、许桥一带,是富有地域乡土特色的民间文化。以全国著名民歌手姜秀珍同志为代表的老一代民歌手,曾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将罗城民歌唱到中南海,使其逐渐享誉全国,五十年代后期至八十年代初,罗城民歌在县城和乡村前后举办了 30 多场次的赛歌会。成为祖国文艺百花园中一朵争艳的奇葩。罗城民歌作为池州市不可多得的闪亮的文化品牌。但是,随

13、着老一代歌手的逐年衰老或相继离世,罗城民歌面临歌手后继乏人、歌声不再响亮,甚至断层失传的窘境。抢救、整理、挖掘池州市这一独具魅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迫在眉睫。最近池州市贵池罗城民歌研究会正式成立,这对于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丰富池州历史文化名城内涵,扩大池州对外影响,提高池州对外知名度,具有一定的意义。在罗城,男女老少都喜欢唱民歌。他们是锄头不离手,山歌不离口:“一天要是不唱歌,三岁小孩急白头”姜秀珍就是出生在罗城歌乡,成长在罗城歌海的牛背上。她放牛、砍柴、讨野菜,跟着大人学唱上百种山歌小调。1949年家乡解放后,她参加了罗城业余剧团、并任副团长,白天生产、晚上唱歌演戏,

14、宣传党的方针、政策,颂扬新人新事,受到群众欢迎和好评。1958年 8 月她将罗城民歌唱到省城合肥江淮大戏院,参加安徽省第一届音乐周会演。因她嗓子好,一炮打响!省电台请她录音向全省播放。汇演结束后还将她留下参加全省巡回演出,从此罗城民歌响彻江淮两岸。1959年 3 月,她参加安徽省音乐舞蹈汇演,她不但独唱、领唱、还帮省艺校演员们和唱。农民歌手姜秀珍引起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各级领导重视,他们同安庆地区文化局等部门多次到罗城采风、开赛歌会。1960年 7 月 18 日,姜秀珍被推荐到北京参加全国第三次文代会。她高兴地唱道:“罗城民歌唱万代,没有哪代登舞台;过去女孩要唱歌,族长将你嘴打歪。而今我也好唱

15、歌,党当珍珠捧出来。派我参加文代会,田头唱到中南海”7 月 23 日伟大领袖毛主席、敬爱的周总理和朱德总司令等中央领导在中南海接见代表们并合影留念,那是她一生中最大的幸福,当晚就写了一首歌:“伟大领袖毛主席,接见代表同照相。荣幸欢聚党怀抱,幸福喜歌唱不完,满园红花千万朵,迎着太阳齐开放。喜讯带回家乡去,唱得山歌漫海洋”她的歌声引起郭沫若、老舍、贾芝等的注意,决定要她在人民大会堂发言。8 月 8 日,她边讲边唱向党汇报,受到领导和全体代表一致好评。全国著名歌唱家郭兰英夸她是金嗓子。陕西省文联副主席、诗人柯仲平当时赋诗送她:“安徽歌手姜秀珍,美妙之音真动听,古今歌者知多少,怎比此唱独超群。”周杨部

16、长握住她右手说:小姜是“安徽的刘三姐”;陈毅外长握住她的左手说:对,是我们的“刘三姐”。人民日报在8 月 13 日抢先发表文章呆丫头变成女歌手,中央电视台特邀她同少数民族歌手一起在电视台唱歌向国内外转播。她站在电视台激动地唱道:“各族歌手欢聚电视台,好似万朵鲜花一起开,我们中国人民好福气,翻身喜歌唱响全世界。罗城民歌好似呼春鸟,今天晚上展翅飞四海”8 月 13 日,在人民大会堂二楼宴会厅,她被安徽代表团推荐向敬爱的周总理敬酒,总理同她碰杯握手时,问她是哪个省的,什么专业?她激动地唱道:“家住安徽幸福州,从小山歌不离口,一日三餐歌拌饭,夜里睡觉歌枕头”周总理听了爽朗大笑说:“好!回去后为人民多编

17、多唱”。周总理教导记心头,从此,她“人到哪里去,山歌就在那里留”。1964年 5 月她随安徽省代表团赴华东汇演,参加第五届“上海之春”音乐会,罗城民歌最受欢迎,台上一报幕,台下就鼓掌。她的嗓子清脆嘹亮,罗城民歌曲调优美动听,同“茉莉花”相比美,很受上海观众欢迎。中央电视台、上海电视台都即时转播。文汇报、解放日报同时发表文章,赞美罗城民歌。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文学英文版同时向国外宣传介绍她和罗城民歌。1973年 3 月,中央电台特来罗城录民歌。她和刘正荣领唱,男女歌手和唱、独唱、小合唱。共录十多首民歌带回北京,在“五一”国际劳动节那天,用 13 个国家文字语言向港、澳、台和世界各国华侨广播。1985年 4 月,台湾的留学生陈钦怡来贵池采访罗城民歌,她唱了五首录下来陈钦怡带回台湾。1998年 2 月,德国柏林音乐学院鲁道夫教授来贵池座谈罗城民歌。她唱了三首,鲁道路夫竖起大拇指叫道:好极了!感谢你唱了这么好听的罗城民歌!我这次没有白来。他将录音带回国。姜秀珍从此一辈子与罗城民歌休戚与共,成为罗城民歌最著名的代表人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文案大全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