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艺与茶道精神的关系.pdf

上传人:g****s 文档编号:85943173 上传时间:2023-04-13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206.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茶艺与茶道精神的关系.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中国茶艺与茶道精神的关系.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茶艺与茶道精神的关系.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茶艺与茶道精神的关系.pdf(5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 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茶文化的灵魂。那么中国茶艺与茶道精神有什么关系呢?下面是为你整理的,希望对您有用。中国茶道的历史需借鉴中国的饮茶历史,饮茶法有煮、煎、点、泡四类,形成茶艺的有煎茶法、点茶法、泡茶法。依茶艺而言,中国茶道先后产生了煎茶道、点茶道、泡茶道三种形式。茶艺是茶道的基础,茶道的形成必然是在饮茶普及,茶艺完善之后。唐代以前虽有饮茶,但不普遍。东晋虽有茶艺的雏型,还远未完善。晋、宋以迄盛唐,是中国茶道的蕴酿期。中唐以后,中国人饮茶“殆成风俗”,形成“比屋之饮”,“始自中地,流于塞外”。唐朝肃宗、代宗时期,陆羽著茶经,奠定了中国茶道的基础。又经皎然、常伯熊等人的实践、润色和完善,

2、形成了中国茶道的“煎茶道”;北宋时期,蔡襄著茶录,徽宗赵佶著大观茶论,从而形成了中国茶道的“点茶道”,明朝中期,张源著茶录,许次纾著茶疏,标志着中国茶道“泡茶道”的诞生。2 中国茶道的基本精神中国茶道精神内涵厚重,博大精深。中国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之一,是饮茶和茶艺中贯彻的一种精神,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茶道是一种通过饮茶的方式,对人民进行礼法教育、道德修养的一种仪式。中国茶道的基本精神为:“廉、美、和、敬”即:“廉俭育德、美真廉乐、合诚处世、敬爱为人。”其实,早在唐代,我国就出现了 茶道一词,但其内涵并无明确的界定,往往是指煮茶之道和饮茶之道,有时也泛指饮茶过程中所领悟之道。后来,有

3、人还说茶道也就是商道,二者有着本质上的联系,认为从根本而言,茶道的潜在意志,就是人道和商道的基本内涵,也是人道和商道的艺术和美学。同时,茶道也是养生之道,既是健身之道,也是道德修养之道。唐朝时,茶传入日本后,日本茶祖荣西禅师认为饮茶是养生之道,长寿的妙药,大力提倡茶饮,创立了日本茶道。在中国,唐末刘贞亮把饮茶的好处总结为 十德:一以茶散闷气,二以茶驱睡气,3 三以茶养生气,四以茶除病气,五以茶利礼仁,六以茶表敬意,七以茶尝滋味,八以茶养身体,九以茶可稚心,十以茶可行道。刘贞亮明确提出了以茶可行德之说,提倡饮茶可以推行公德,提倡饮茶对品德的修养。由此可见我国早就有茶道的思想墓础。茶道是一种以茶为

4、媒的生活礼仪,也被认为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是一种很有益的和美仪式。中国茶道是“饮茶之道”、“饮茶修道”、“饮茶即道”的有机结合,包括茶艺、茶德、茶礼、茶理、茶情、茶学说、茶导引这七种主要义理。中国茶道以“四谛”为总纲,即和、静、怡、真。4 中国茶道的发展 1 四大中国茶道 文化背景不同便形成四大中国茶道流派。贵族茶道生发于茶之品,旨在夸示富贵;雅士茶道生发于茶之韵,旨在艺术欣赏;禅宗茶道生发于茶之德,旨在参禅悟道;世俗茶道生发于茶之味,旨在享乐人生。2 中国茶道精神“廉、美、和、敬”和韩国的茶礼一样,中国的茶道精神也有不同的提法。中国虽然

5、自古就有道,但宗教色彩不浓,而是将儒、道、佛三家的思想溶在一起,给人们留下了选择和发挥的余地,各层面的人可以从不同角度根据自己的情况和爱好选择不同的茶艺形式和思想内容,不断加以发挥创造,因而也就没有严格的组织形式和清规戒律。只是到了 20 世纪八十年代以后,随着茶文化热潮的兴起,许多人觉得应该对中国的茶道精神加以总结,归纳出几条便于茶人们记忆、操作的“茶德”。已故的浙江农业大学茶学专家庄晚芳教授在 1990 年 2 期文化交流杂志上发表的茶文化浅议一文中明确主张“发扬茶德,妥用茶艺,为茶人修养之道”。他提出中国的茶德应是“廉、美、和、敬”,并5 加以解释:廉俭有德,美真康乐,和诚处世,敬爱为人。以上对中国茶道的基本精神茶德的归纳,虽然不尽相同,但其主要精神还是接近的,特别是清、静、和、美等是符合中国茶道的精神和茶艺的特点,和日本茶道和韩国茶礼的基本精神也是相通的。据陈香白教授研究,他认为中国茶道精神的核心就是“和”。“和”意味着天和、地和、人和。3 中国茶道与佛教 中国茶道从一开始萌芽,就于佛教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中僧俗两方面都津津乐道,并广为人知的便是-禅茶一味。茶于佛教的最初关系是茶为僧人提供了无可替代的饮料,而僧人与寺院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和制茶技术的进步,进而,在茶事实践中,中国茶道与佛教之间找到了越来越多的思想内涵方面的共通之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文案大全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