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地构造简介.pdf

上传人:g****s 文档编号:85914316 上传时间:2023-04-13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380.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大地构造简介.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中国大地构造简介.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大地构造简介.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大地构造简介.pdf(4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国大地构造简介 黄汲清认为,按主要构造型式、形成时间和机制的不同,划分出古亚洲式、太平洋式和特提斯喜马拉雅式。这三种构造型式分布于三个地区,显示为不同的三大地质块体。他认为,在华力西期西伯利亚地台向南推进,作用于蒙古地槽,以及塔里木地块与中亚地槽相互作用,使蒙古地槽产生弧形褶皱,中亚地槽产生以东西向构造占优势的褶皱,因而形成古亚洲大陆,即古亚洲式。他指出:“在中生代时期,当古亚洲大陆向太平洋推进时,太平洋以强大的推力回击,因而产生太平洋式褶皱”,“它的构造线主要为东北西南”方向。至于喜马拉雅式的形成,他解释:“向南推进的古亚洲大陆遭遇到向北移动的冈瓦纳大陆的巨大抵抗,由此而产生的强大水平压力

2、,把深厚的特提斯沉积变成特提斯喜马拉雅式的褶皱”。不仅如此,他还指出:“阿萨密弧束的生成和帕米尔喜马拉雅弧束一样,可解释为系受一种强大的下插作用的结果,这一作用来自冈瓦纳大陆的喜龙突出带,而在滇缅结晶杂岩带之下进行着。”对喜马拉雅山的形成,他也强调了冈瓦纳大陆向北运动和向欧亚大陆之下运动的这种地球动力学机制。总体上看,从全球动力学角度看中国大地构造中国大地构造主要可以分出古亚洲、特提斯和环太平洋三大构造域。古亚洲构造域是在古亚洲洋动力体系作用和影响下形成的一个构造区域,特提斯和环太平洋构造域是在特提斯-古太平洋和印度洋-太平洋 2 个前后相继的动力体系作用下形成的 2 个构造区域。由于几个全球

3、性动力体系的依次作用以及它们在中国的叠加、复合,使同一地带在不同构造阶段经受不同的动力体系的作用,从而使中国大地构造显示出十分复杂的多旋回分阶段演化过程,造成中国及邻区地壳十分醒目的镶嵌式结构和地壳-上地幔不同层次间的非耦合关系,即立交桥式结构,使中国成为全球大陆构造中最复杂的一个区域。早元古代,中条旋回之后,中朝准地台形成;晚元古代扬子旋回之后,古中国地台形成;古生代初兴凯旋回之后,古中国地台解体,中国古生代构造格局逐步建立;晚古生代,华力西旋回之后,古亚洲大陆(古亚洲构造域)形成;中新生代,印支旋回以来,滨(环)太平洋和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逐步形成。印支运动又称印支构造期,简称印支期,是晚

4、二叠纪至三叠纪(257-205Ma)之间的构造期,在此期间,在今中国及周边地区发生了印支运动。具体上可以说,华夏板块和扬子板块在中三叠世末期率先完成碰撞、拼合,形成华南板块,二者之间则形成绍兴-十万大山碰撞带。几乎与此同时,思茅-印度支那板块也与之碰撞拼合,之间形成金沙江碰撞带的南段。晚三叠世,保山-中缅马苏地块拼合到华南板块之上,之间形成澜沧江碰撞带的南段。最后,华南板块与在印支期之前已经拼合到欧亚板块之上的中朝板块发生碰撞、拼合,之间形成秦岭-大别山碰撞带(其东段为南黄海嵌入构造所阻断)。由于印支期的构造活动相当剧烈,在发生碰撞的各板块内部都发生了广泛的褶皱变形。与世界其他大陆相比,中国所

5、在的东亚大陆最重要的特点是,它是在显生宙中-新生代才最终形成的一个大陆,是由亲西伯利亚、亲冈瓦纳和古中华 3 个陆块群及其相关的几个巨型造山带组合而成的复合大陆。在地质历史上,古中华陆块群(包括中朝、扬子、塔里木准地台等)位于冈瓦纳与西伯利亚(西伯利亚-北美以及后来的劳亚大陆)2 个巨型大陆的交接过渡地带,属二者之间的转换构造域:古生代,其主体位于古亚洲洋之南,属冈瓦纳大陆复杂的北部边缘;中生代,其主体位于特提斯之北,属劳亚大陆结构复杂的南部边缘。显生宙中国大地构造之演化总体体现为冈瓦纳大陆北缘的裂解和西伯利亚大陆南缘的增生,古亚洲、环太平洋和特提斯三大构造域的形成。(-新一代中国大地构造图,

6、任纪舜著)从全球动力学角度,将东亚划分为古亚洲、特提斯喜马拉雅和滨(环)太平洋三大构造域。中国的主要断裂带划分为古亚洲、特提斯和滨(环)太平洋三大断裂体系。因此中国大陆主要包括三大板块/克拉通(中朝、塔里木、扬子)以及三大构造域(特提斯、古亚洲、环太平洋),这是对中国大地构造格局的总体概括。至于这里,我表示怀疑,由于我在一些相关书籍上看到中朝、塔里木、扬子的地是为地台,而非板块;所以,本句的前半部分,我不给予认同,故在以下的阐述里将不再作进一步的解释。特提斯构造域:以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为界分为两部分:南部,喜马拉雅山为新生代构造带;北部,包括滇藏、松潘甘孜和昆仑秦岭地区,为中生代构造带。向西包括

7、巴基斯坦、阿富汗、伊朗、土耳其和欧洲南部及北非的阿尔卑斯造山带,向南则为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构造带。除北支伸入秦岭外,构造线主要为弧形,包括兴都库什喀喇昆仑弧、喜马拉雅弧和三江弧等。特提斯构造域经历了印支、燕山和喜马拉雅三个旋回的发展。印支旋回形成世界上最大的北特提斯印支造山系松潘 甘孜、秦岭、三江以及中南半岛上的印支造山系;燕山旋回形成改则那曲燕山造山带;喜马拉雅旋回是其最新发展时期,由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强烈碰撞挤压,不仅使喜马拉雅地槽褶皱隆起,而且使滇藏和昆仑、秦岭的造山系再次遭受强烈构造变动,大面积整体隆起形成今日的青藏高原,并给古亚洲构造域以强烈影响,使天山、昆仑山、祁连山等老造山

8、带再次遭受挤压、褶皱、逆掩,山脉快速隆升,形成被巨厚磨拉石充填的山前坳陷带。古亚洲构造域:包括萨彦额尔古纳造山系、天山兴安造山系、乌拉尔南天山造山系、昆仑祁连秦岭造山系以及挟持于其间的塔里木准地台和中朝准地台等。其动力学特征是以近南北向(按现位)的伸展和挤压作用为主,经历兴凯、加里东和华力西三个旋回的演化。早寒武世末兴凯造山旋回,萨彦额尔古纳洋封闭,西伯利亚活动大陆边缘增生,而冈瓦纳被动陆缘一侧的古中国地台则裂解,使古亚洲洋向南扩展,形成斋桑南蒙古兴安、乌拉尔南天山以及天山北山、昆仑祁连秦岭等洋盆。经加里东旋回到华力西旋回之演化,石炭纪二叠纪时古亚洲洋封闭,西伯利亚与冈瓦纳两个巨型大陆的复杂大

9、陆边缘碰撞形成古亚洲大陆,古亚洲构造域演化历史结束。环太平洋构造域:包括环太平洋中新生代巨型造山带、沟弧盆体系及滨太平洋陆缘活化带。在亚洲东部,古太平洋封闭过程中形成东北亚造山系和亚洲东缘造山系以及中国东部滨太平洋陆缘活化带,在新太平洋发展阶段则形成中国东部裂陷盆地系统和西太平洋沟弧盆体系。但是,我选择的大地构造的解释学说为地台地槽说 这样说,中国可以分出四个地台(中朝、扬子、塔里木、南海),二十个地槽褶皱系。由于其中的南海地台是一个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构造单元,但是今日大部分已经沉入南海底,形成了一个新的构造区,所以在这里不走详细说明。中朝地台:它是中国境内时代最老的地台,主体形成于距今 18

10、 亿年以前,阿拉善等边部地区则于元古代末的扬子旋回固结。基底有三个重要的不整合面,太古宇阜平群与下元古界五台群之间(阜平运动 26 亿25 亿年)、五台群与滹沱群之间(五台运动 24 亿年左右)、滹沱群及其相当地层与中元古界长城系之间(中条运动 19 亿18 亿年左右)的不整合面,它们代表基底形成、发展的三个阶段,其沉积盖层包括中元古代、晚元古代和寒武纪、奥陶纪的浅海相沉积,石炭纪、二叠纪的滨海相和海陆交互相沉积以及中、新生代的陆相沉积。大部分地区缺失志留系、泥盆系及下石炭统。中生代在燕山、辽宁、山东等地有大规模陆相火山喷发及花岗岩侵入,新生代玄武岩在其东部分布广泛。盖层构造变动以燕山旋回为主

11、,但内蒙地轴等地加里东、华力西和印支运动亦甚重要。塔里木地台:北邻天山,南接昆仑山的塔里木盆地,是一个前寒武纪地台。它大部分被新生代沉积覆盖,基底和古生代盖层主要出露于北部边缘的柯坪、库鲁克塔格等地。在库鲁克塔格基底中有三个重要的不整合面,即下元古界兴地塔格群与太古宇托格拉格布拉克群之间、上元古界杨吉布拉克群与下元古界兴地塔格群之间,以及库鲁克塔格冰碛层与上元古界爱尔基干群之间的不整合面。此冰碛层与南沱冰碛层相当,在爱尔基干群中有新元古代叠层石,故它也是在扬子旋回最终形成的。其盖层曾经历多次构造变动,其中最重要的构造变动有两次:华力西运动形成古生界盖层褶皱,喜马拉雅运动使中、新生代地层褶皱。扬

12、子地台:是和华北地台相对应的中国南方前寒武纪克拉通。扬子地台因长江干流纵贯全区而得名,其在晋宁运动形成基底。扬子地台范围包括川、黔、滇、鄂、湘等省的大部分地区,陕南和桂北地区,以及长江下游的皖、苏两省部分地区。地台的边缘有一些山脉环绕,如北侧的米仓山和大巴山,东侧的武陵山,西北缘的龙门山等。二十个褶皱系:台湾褶皱系、东南沿海褶皱系、华南褶皱系、喜马拉雅褶皱系、冈底斯念青唐古拉褶皱系、三江褶皱系、喀 拉昆仑唐古拉褶皱系、西昆仑褶皱系、松潘甘孜褶皱系、东昆仑褶皱系、秦岭褶皱系、祁连褶皱系、天山褶皱系、吉黑褶皱系、延边褶皱系、那丹哈达优达地槽褶皱系、准噶尔褶皱系、阿尔泰褶皱系、额尔古纳褶皱系、上黑龙

13、江冒地槽褶皱带。(与最新资料为版)至于这二十多个褶皱系,我不能一一详尽解说,下面就选着 3 个较大褶皱系加以说明。华南褶皱系(South China fold system)又称华南准地台。为加里东期形成的地槽褶皱系。位于扬子准地台之南,为一早古生代冒地槽,主要由下古生界组成,以包括类复理石在内的海相碎屑岩为主,志留纪末褶皱转化为地台,并与扬子地台合并。泥盆纪至三叠纪海相沉积盖层发育良好,中生代主要为陆相盆地沉积。印支、燕山旋回均甚重要,前者表现为强烈的地台盖层褶皱及花岗岩浆侵入,后者则为强烈的断裂运动,并有大规模的中酸性岩浆侵入和喷出。喜马拉雅旋回断裂活动亦甚重要,一些地带还伴有玄武岩浆喷溢

14、。天山褶皱系(Tianshan fold system)为华力西褶皱系。位于塔里木和准噶尔盆地之间,向西延入哈萨克斯坦,向东与内蒙古大兴安岭褶皱系相连。其主要特点是北天山为优地槽褶皱带,泥盆系、石炭系发育以中性(安山岩)为主的巨厚火山岩及火山碎屑岩建造;南天山大部则为缺乏火山岩的冒地槽带,二者之间以天山中间隆起带相隔。新生代以来,喜马拉雅运动使之发生大规模的纵向隆起和凹陷,形成巍峨的天山山系以及天山南北的山前凹陷和吐鲁番哈密山间凹陷,堆积巨厚的磨拉石和红色岩系。吉黑褶皱系(Jilin Heilongjiang fold system)为一华力西地槽褶皱系。位于内蒙古大兴安岭褶皱系以东,中朝准地

15、台之北。地槽沉积以石炭、二叠系为主,北部尚未发现奥陶系、志留系,泥盆系或石炭二叠系往往直接不整合于黑龙江群或麻山群之上;南部有奥陶系、志留系,其中呼兰群可能为晚加里东(或早华力西)褶皱的产物,似为内蒙古地槽南部加里东褶皱带的东延部分;华力西晚期有大规模酸性岩浆侵入,形成巨大的花岗岩岩基。中生代以来,经强烈改造并伴随岩浆活动,新生代则有玄武岩流喷溢 秦岭褶皱系(Qinling fold system)为印支期形成的地槽褶皱系。位于中朝准地台与扬子准地台之间,向西与祁连、昆仑褶皱系相接,向东被郯庐深断裂截切。它是从寒武纪初至三叠纪长期发育的以冒地槽为主的多旋回地槽褶皱系,经历加里东、华力西、印支三个发展阶段。加里东、华力西褶皱带分布于北秦岭地区,印支旋回结束地槽发展。后期又经受燕山和喜马拉雅运动的强烈改造,前者并伴有相当规模的、以中酸性为主的岩浆活动。祁连褶皱系(Qilian fold system)为一加里东地槽褶皱系。寒武、奥陶系有发育良好的蛇绿岩套,志留系为复理石,志留纪末结束地槽型海相沉积并经受强烈褶皱,晚古生代和三叠纪在南祁连有发育良好的沉积盖层。中、新生代以来,经受印支、燕山运动特别是喜马拉雅运动的强烈改造。在青海拉脊山见寒武系火山岩逆掩于新近系红层之上,在河西走廊玉门红柳峡见侏罗系逆掩于第四纪砾石层之上,说明直至最新地质时期,本区还曾经受强大的水平挤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文案大全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