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大学课程).pdf

上传人:g****s 文档编号:85913994 上传时间:2023-04-13 格式:PDF 页数:22 大小:741.6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文学(大学课程).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中国古代文学(大学课程).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文学(大学课程).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文学(大学课程).pdf(22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 中国古代文学第一编先秦文学 第一章上古神话 一、神话的内容 1.创世神话:盘古开天艺文类聚.三五历纪、女娲补天淮南子 2.自然神话:精卫填海、夸父追日 3.英雄神话:大禹治水、后羿射日 4.战争神话:黄帝伐蚩尤、刑天舞于戚、共工怒触不周山 二、神话的艺术特征 1.天然富于形象性和想象力。2.表达方式属于以超现实为特征的浪漫主义范畴。首先表现在它赋予自然以生命,赋予天界以人镜,赋予人神以幻变,从而创造了种种离奇形象和境界,女娲以以五色石补天,是因为在这里天是由石板砌成的大盘子;月亮阴晴圆缺,被演绎出食下不死药的嫦娥住在这里的故事。这些是超现实的奇想,却又在想象世界中让人们简介的捕捉到原始时代

2、的生活剪影。3.大胆的夸张描写。共工一怒,能撞断不周之山,让天地宇宙变形;夸父一口能喝干黄河水、渭水。原始人原本天真的叙述,却无意间创造了如此离奇惊人的画面,带给后人以艺术的震撼。三、神话的作用 1.首先,神话在维系人们的社会性上具有重大的意义 2.其次,神话是把个人和集体联系为一体的一条精神纽带 3.再次,神话是先民们在对世界假想的把握中宣泄了不安的情绪 四、上古神话的文学影响 1.神话素材、典故及原型被借用和化用,以构造新的神异和离奇。如李贺 李凭箜篌引 中描摹动人心魄的旋律,称“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山海经中有深渊水都,“从极之渊深三百仞,维冰夷恒都焉”,后世便有了搜神记中“

3、胡母班传书河伯”的志怪和柳毅传中“柳毅传书”的传奇。这些创作直接采用神话中已经出现的人民、地名、情节元素,以生发更加新奇的表达,演绎寓意丰富的故事。2 2.神话天然神奇的想象和自然形成事物拟人夸张被后世借鉴,以有意进行幻化夸诞的全新创作。如古诗十九首中有对织女的相思“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李白能展开“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的异想(金乡送韦八之西京)。这些浪漫诗思,不再有固有的神话材料,神话般的想象和夸张却无所不在 3.上古神话作为原始人类的精神产品,记录下他们的幼稚,也已他们的幼稚创造了一个个充满离奇幻想的艺术形象和境界,并影响久远。五、研究神话的主要参考书 袁珂山海经校注 中国神话史

4、第二章殷商西周的书面散文 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书面作品,包括甲骨文、铜器铭文,周易中“卦爻辞”及尚书中的殷周之文,多以散体文字为主,皆具实用功能。一、铜器铭文 又称金文、钟鼎文,鼎盛于西周时期。二、周易卦爻辞 周易古经成书于殷末周初,是一部周人创制、流行于周代的古老筮书,由六十四卦符号及分属在各卦各爻后面的卦辞爻辞两个部分组成。周易以阴阳二爻为基本符号,以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个卦象表示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物象以及由此引申的相关现象,又重为六十四卦以显示各种不同的状况、情形和演变,本身就是一个以卦象爻位预示意义的符号象征系统。三尚书中的殷周之文 1.尚书原称书,西汉时因其已成“上古之书

5、”而始称尚书(尚书正义序),由虞书 夏书 商书周书四部分组成。尚书大致可以视为殷周文献的纂集和汇编。2.尚书内容的认识价值 作为成书于殷商西周、涉及尧舜及夏商周三代史事的记述文字,尚书具有十分珍贵的认识价值。一、从中可以直接或间接看到上古时代一些重大事件的历史情况。甘誓中涉及夏讨有扈,汤誓中可见商汤伐桀,盘庚中记述有盘庚迁殷前后的诰命。3 二、文章直接呈现殷周之际特别是西周时期的政治思想和观念意识。如由殷纣王的“呜呼!我生不有命在天”(西伯戡黎),到周人的“有殷受天命唯不敬厥德,乃早坠厥命”(召诰)可见商入周神道之变和商人强调以德配天的思想。三、尚书的记言与叙事 尚书有“六体”(典、谟、训、诰

6、、誓、命)之说,“六体”其实是对原初所发诰命训誓的称谓或分类。尚书之文可分为偏于记言和偏于叙事两类,前者偏多。记言:尚书.汤誓 周书.多士 周书.费誓叙事:西伯戡黎 尧典 顾命 第三章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记录了西周初年到春秋初叶 305 首诗歌。本称“诗”或“诗三百”,汉代定为“五经”之一后始正式称“诗经”一、诗经的分类 按音乐类型分为风 雅 颂 风又称“国风”,“邦风”,包括周南 召南 邶 鄘 卫 王 郑 器 齐 魏 唐 陈 桧风曹 豳“十五国风”“风”指的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共160 首,即“土风民歌”雅分为小雅 大雅,亦称“小夏”“大夏”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所谓“正声雅乐

7、”,“大雅”31 首,“小雅”74 首,共 105 首。颂分为周 鲁 商。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 二、采诗、献诗及诗经的结集、三家诗与毛诗 诗经编集诸说 1.采诗说 2.献诗说 3.删诗说 汉代传授诗经著名有四家,齐之辕固鲁之申培、燕之韩婴、赵之毛苌,简称齐鲁韩毛四家。齐鲁韩早出,史称“三家诗”,后来齐鲁韩相次亡逸,毛诗独传。我们今天看到的诗经便是毛诗。4 三、诗经的内容 1.祭祖诗 诗经中的祭祖诗大多伴随着宗庙祭仪而创作和使用,其中尤以周颂为集中和典型。2.史诗 大雅中也有一批歌颂周先公先王之作,应该也是祭祀仪典中的歌唱,与周颂祭祖诗的配舞咏叹不同,大雅中的这些祭祀诗则以

8、其对先公先王具体事迹的咏扬,展示周人创业历史。例如生民歌唱始祖后稷的神奇降生和对农业发展的贡献 公刘赞美先公公刘率众迁豳定居的史迹 皇矣赞颂古公亶父开辟岐山后王季继续发展、文王征伐敌国 大明颂扬文王之德以及武王伐纣灭商得丰功伟绩 3.农事牧猎诗 豳风七月以多章联唱得形式,以不同抒情主人公的口吻,以近似月令般逐月唱诵的歌调,展现了农民一年四季的各种活动和情景。周南芣苢更是一首采摘劳动中开口即唱的农事之歌。4.典礼宴饮诗 小雅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萍。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是我周行。”展示了和乐融洽、宾主尽礼的场面和氛围。小雅伐木中的“以速诸父”“以速诸舅”无疑是宗族姻

9、亲举办会饮。5.怨刺诗和讽刺诗 王凤黍离以“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起兴,抒发“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的沉痛之情 魏风硕鼠则以“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为喻,表达对“三岁贯女,莫我肯顾”的不满 6.战争徭役诗和思妇诗 豳风东山“我东曰归,我心西悲。制彼裳衣,勿示行枚”王风扬之水“怀哉怀哉,曷月予归哉”压抑许久的四年已经冲口化为盼归的呐喊。豳风东山王风扬之水等5 更多的抒发了战争频繁、徭役繁重给黎民百姓增加的负担和带来的苦痛。7.婚恋诗 卫风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疑亦男女相赠答之辞。王凤采葛“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兮”表达了分别后的焦灼和思念。四、诗经的

10、艺术特征 五、诗经的文学地位和影响 1.诗经开创了抒情诗的传统。后代阮籍咏怀诗八十二首,李商隐无题等等的诗作都饱含作者的抱负、失意、高兴、苦闷的种种心迹和思绪,并由此可见诗人的自我形象和性格 2.树立了关注现实的“风雅”精神。“二雅”原本就有比较强烈的政治关怀和忧患意识,国风亦是多方涉及现实人生中的喜怒哀乐;其后“诗三百”又在被视为经典的阐发中凸显了“无邪”之思和“美刺”题旨,由此“风雅”成为高倡诗歌现实性和思想性的一面旗帜。初唐陈子昂正是不满足于齐梁间诗“兴寄都绝”“风雅不作”,作感遇三十八首,以其叹古感今的创作,使诗风为之一变。杜甫亦是“别裁伪体亲风雅”(戏为六绝句其六),创作了“三吏”“

11、三别”、兵车行 丽人行等反映现实的力作。3.建立了比兴传统,援物借景以抒发情志和怀抱,从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中国古诗抒情手法以情景关系为主体的艺术特征。汉末古诗中“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古诗十九首);建安曹植诗中“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野田黄雀行)等起句仍属“兴而比”法,景中已经具有更多的含义;王维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柳宗元江雪“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王安石咏梅“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等又在追求直接由景见情,由物见意,在艺术想象中勾画情之景,意之境。第四章左传与春秋战国历史散文 先秦散文至春秋战国之际臻于辉煌,出现了偏于记述描写的历史散文与偏于议论说理的诸子散文的明显

12、分野。其中以左传 国语 晏子春秋 战国策为代表的历史散文在叙事手法、人物描写、语言艺术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开启了史传文学的先河。(这些散文的出现标志着叙事散文的成熟,开启了我国叙事文学的传统)6 一、左传与春秋 1.左传的基本信息 左传全名春秋左氏传或春秋左传,又称左氏春秋,是一部与春秋有关的历史著作。与公羊传 谷梁传并称“春秋三传”。是以鲁国国君在位年次为叙事线索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为左丘明所作,记述了鲁隐公元年鲁哀公二十七年的事件。与之有关的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以鲁国十二位国君在位年次为线索,诸侯国逐年记载周王朝、鲁国及各诸侯国之事。记事始于鲁隐公元年鲁哀公十四年(西狩获麟)2.左传的

13、主要内容 记录着春秋时期周王室的衰微,诸侯争霸的历史,对各类礼仪规范、典章制度、社会风格、民族关系、道德规范、天文地理、历法时令、古代文献、神话传说、歌谣言语均有记录,由此展示了春秋这一体制变迁时代许多特有的现象和气息,展示了新旧势力的较量与消长、固有观念的维护与嬗变,呈现了礼崩乐坏的程度及其不可救药的趋势。3.左传的文学成就(一)高超的叙事艺术,尤其擅长叙述战争 1)左传按时间顺序交代事件发生、发展和结果的全过程,但也运用了倒叙和预叙的手法。左传还以第三人称作为叙事角度,视角灵活,几乎不受任何限制。倒叙者如“晋公子重耳之亡”,于僖公二十三年冬的编年位置讲述重耳流亡至秦受秦穆公款待之事,而该节

14、直接以“晋公子重耳之及于难也”开篇,自僖公四年重耳去晋亡奔讲起,所述重耳遭际跨度十有九年。2)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并注重揭示战争的起因,酝酿过程及其后果。对事件因果关系的叙述,还经常带有道德化和神秘化的特点 3)叙事详密完整,具有戏剧性,故事性强 宣公二年“晋灵公不君”一节的特点在于情节描写扣人心弦,晋灵公“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赵盾“骤谏,君臣间的生死矛盾就由此产生。”(二)栩栩如生的人物塑造艺术 7 通过人物的行动、对话和一些细节描写,刻画了许多性格鲜明的历史人物形象(三)精彩纷呈的辞令 左传中记载了很多的行人辞令,这些辞令往往“简洁精炼,委曲有致,栩栩如生”。如“烛之武退秦师”中郑大夫

15、烛之武在秦晋围郑危局中夜入秦师,以“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分析利害,劝退秦师。4.左传思想特征 左传具有强烈的儒家思想倾向,强调等级秩序和宗法伦理,重视长幼尊卑之别,表现出比较鲜明的“民本”思想。二、国语及琐语 穆天子传 晏子春秋 1.国语 又名春秋外传,今传世文献中第一部国别体著作。影响:国语中有些篇目对人物对话、行为、心理的具体描摹,对战国策 史记等历史散文和史传文学中的人物描写笔法多有直接启发和影响。有些颇为幽默风趣的片段,更是已具有后世小品问的情致。2.汲冢书与琐语 穆天子传 出土于汲郡战国魏王墓的竹书即被称为“汲冢书”,琐语 穆天子传都属于“汲冢书

16、”。琐语亦称汲冢琐语 古文琐语,该书以记述历史人物轶闻趣事为主要内容的国别体杂史著作。大多篇幅不长,但全部为叙事体。穆天子传原称周王游行或周王游行记,专记周穆王迅游之事。3.晏子春秋 一部专记晏子言论行事的故事汇编 三、战国策 1.战国策的基本信息 1)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著,以战国时策士说客活动及其辞说为主要内容,记事各自成篇。其中的文章不成于一人,也不成于一时,最后编次成书及命名始于西汉刘向。2.战国策的内容 8 记叙了战国时代谋臣策士的言论及其纵横捭阖的斗争,从中反映那个年代的政治大事和多种矛盾。3.战国策艺术特色(一)人物说辞的语言特色 1)工于进言,设法克服人君、贵卿的漠视、拒听或逆

17、反,使得对方能够听和听进说理分析。2)微言相感,针对对方特殊的心理,以漫不经心之语点到要害,让其自忖自悟。3)巧说妙解,或巧在咬文,或妙在心计。4)善用比喻,寓道理于形象和故事。(详见中国古代文学76-77 页)(二)叙述描写具体得当 不似左传以叙事见长,但其中有的篇目、记述具体完整,请几位曲折有致,并多用动情夸饰之笔。不但有一定的故事性,且极富有感染力。四、先秦叙事散文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1、为史传文学直接祖述。(1)在体例上,史记纪传体体例是在先秦编年史、国别体的基础上的创新和发展,资治通鉴直接继承了春秋 左传的编年体例。(2)在叙事技巧上,史记对左传 战国策中的一些史实,略加改动或不加改动

18、直接录入(如荆轲刺秦王几乎是全文照录)。司马迁、班固、陈寿、范哗等继承了左传即叙述故事、又描写人物的写史传统和重视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的特点。2、散文创作的楷模。左传、国语、战国策等是后世散文写作的楷模。唐宋以来的古文家,均推崇先秦叙事散文。3、奠定了小说的叙事传统 先秦叙事散文的叙事艺术,对我国古代小说的产生发展及其独特的艺术个性的形成,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表现在:(1)首先,先秦叙事散文叙述历史事件中表现出的褒贬分明的倾向性,对我国古代小说中教化作用有直接的影响,并且,左传、国语等作品中用“君子曰”等对事件进行的评述,在文言小说如唐宋传奇、聊斋志异等书中被直接借鉴,就是在明清白话小说中,也有

19、明显的痕迹。9 (2)其次,先秦叙事散文奠定了我国古代小说基本的叙事结构。我国古代小说按时间安排情节,重视对故事起因、过程、结果的完整描写,以倒叙、插叙、补叙等方式追叙事件的起因,以预叙的方式暗示故事的结局等,这些都是左传等散文中就已形成的叙事传统。(3)第三,我国古代小说写人的基本手法在先秦叙事散文中已初具规模。我国古代小说写人重人物言行、细节的刻画,而少长篇的外貌描写、心理描写,这正是先秦叙事散文写人的特点。(4)第四,我国古代小说和戏剧作品对历史题材的重视,也是受先秦叙事散文的启示。第五章孟子 庄子与春秋战国诸子散文“诸子”是对诸位学者的尊称,诸子散文是先秦时代诸子表达思想观点的特有形式

20、,是偏于记言、议论和说理的文章。先秦说理散文尚书中的记言文字,已初具说理文的论说因素。我国古代说理文体制的逐步形成,跟百家争鸣和诸子散文的出现和发展相一致。论语 墨子为说理文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荀子 韩非子中的专题论文,标志着我国古代说理文体制的完全成熟。一、语录体韵散结合体 二、对话体和寓言体 三、独立成篇的专题论文 第一节老子 孙子 论语 墨子(一)语录体论语 1.论语的基本信息 1)论语作者孔子,名丘,字仲尼。2)论语为语录体散文,以记言为主 3)论语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之作,书中对话说理的形式已具有说理文的一些文体特征。这种对话说理的形式,直接影响了先秦说理文的体制。2.论语的文学价值表现

21、在:1)表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形象、性格。2)以形象的语言表达深刻的道理,富有启发性、哲理性,流传于后世,许多成为 10 格言、成语。3)语言精炼平实,含蓄隽永,概括力强,且长于用各种语气词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二)韵散结合体老子 1.老子基本信息 老子又称道德经,主要是老子自撰,是一部以韵文为主、韵散结合的著作。老子文本结构基本要素是格言、解释、训诫,还缺乏充分展开的论述,还不是结构完整的说理文。论语和老子都注重情感和形象性,奠定了先秦说理文的基本特征。2.老子的内容 1)老子各章多为箴言体(类似于名言录的写作方式,开箴言体先河),含蓄深厚的哲理凝练于简洁、规整而富有韵律的语句中,既耐人寻味、

22、又便于吟咏。2)老子的表述也时有比喻,诸如“治大国,如烹小鲜”,“天网恢恢,疏而不失”3)老子中还有的篇章无不动情的形容例如为道、得道的状态。如“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伯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以叠字形容,读起来朗朗上口,颇有诗的韵味。3.老子的文学性 1)老子一书包含有作者强烈的自我意识和愤世嫉俗的情感;2)全书常用形象的比喻来阐明玄妙的哲理。3)采用大量的韵语、排比、对偶句式,行文参差错落,犹如鱼龙曼衍,变化多端,如哲理诗一般。(三)孙子 1.孙子的基本信息 孙子又称孙子兵法作者孙武(吴孙子,区别于齐孙子孙膑,两者皆有兵法问世)

23、(四)墨子 1.墨子的基本信息 1)墨子,名翟 11 2)墨子一书既墨家学派所述的言论总集。书中篇章作者及产生时代不一,一般分为五组。第二组全部转述、引述墨子言论的篇章,即兼爱 非攻 节用 节葬等“十论”;第四组为记述墨子言论行事的篇章鲁问公输等 2.墨子的特点 1)文章文体不一,有论有记,其中议论文的特点是语言质朴,反复申说,直白明晰。第四组“记”大多为语录体,墨子与人对话随口比方,动辄用譬,如鲁问中鲁阳文君将攻郑一节,鲁阳文君为攻郑辩护,称“我将助天诛也”,墨子当即指出:“譬有人于此,其子强梁不材,故其父笞之,其邻家之父举木而击之,曰:吾击之也,顺其父之志,则岂不悖哉?”这一“邻家击子”的

24、比方以小喻大,以家喻国,已颇有寓言意味。2)开始有了辩论的色彩。公孟中公孟子曰贫富寿夭一节,公孟先是说:“贫富寿夭,齰然在天,不可损益”,而后又说“君子必学”。墨子当即指出对方的自相矛盾:“教人学而执有命,是犹命人葆而去其冠也。”3.墨子的影响 1)墨子中的尚贤、尚同、兼爱、非攻等,都有一个标题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文章结构完整,层次清楚,围绕同一个论题加以论述,不再是语录的简单的连缀,而是有内在逻辑的论文。2)说理文体制在墨子中形成。第二节孟子 一、孟子的基本信息 孟子,名轲,战国中期人。孟子是一部以记述孟子说话活动及其言论为主要内容的语录体散文。与论语不同,孟子一书是由孟子与其门生共同述作、

25、弟子笔录整理而成,成书于战国中期。二、孟子的艺术特色(一)缜密纯熟的辩论技巧 1.孟子的文章长于论辩。善于掌握对方的心理,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因势利导的进行论辩。2.孟子对二难推理的灵活应用和机智的反应,使其论辩有左右逢源之妙。12 3.长于譬喻。孟子之文还多用比喻和寓言,使其路不变有很大的形象性。(二)气势浩然的文风 1.孟子气势浩然的文章风格源于人格修养的力量,既“我善养吾浩然之气”。2.孟子大量使用排偶句、叠句等修辞手法,加强文章的气势。(三)孟子语言明白晓畅,平实浅近,而又精炼准确 1.形成了一种精炼简约、深入浅出的语言风格 2.统治中国两千余年的标准书面语,在孟子中已经成熟。第三节庄

26、子 一、庄子的基本信息 作者庄周,今见三十二篇,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二、庄子的艺术特征 1.寓言为主的创作方法。庄子一书大多是用“三言”的形式说理,即“卮言”、“重言”、“寓言”。卮言,即出于无心、自然流露的语言(一说是矛盾之言),这种言语层出不穷,散漫流衍的把道理传播开来,并能穷年无尽,永远流传下去;重言,即借重长者、尊者、名人的言语,为使自己的道理为他人接受,托己说于长者、尊者、名人之言以自重(一说是增益之言);寓言,就是虚拟的寄寓于他人他物的言语。2.意出尘外的想象和虚构 庄子中寓言数量众多,而且表现出超常的想象力,构成奇特的形象世界,他的想象虚构往往超越时空的巨响和物我的

27、分别,恢诡谲怪,奇幻非常,变化万千。如其大无比展翅高飞于九万里高空背负青天朝下看的鲲鹏、庄周梦化的蝴蝶、用斤成风的匠石、吸风饮露的神人等等丰富了我们民族的想象力,开拓了散文艺术的新领域,促进了文学自身的新发展。3.富有诗意的语言 13 庄子的语言如行云流水、汪洋恣意、跌宕起伏、节奏鲜明,音调和谐,富于变化,喜用极端之词,奇绝之语,有意追求尖新奇特。第四节荀子 韩非子 一、荀子事物基本信息 1.荀子现存三十二篇,其中大部分为荀子自著的议论说理文章。荀子,名况,字卿,又称孙卿,战国后期赵国人。一生有两个著名门徒,却皆成法家代表,即秦丞相李斯和韩非子作者韩非。2.荀子艺术特色:1)主题明晰直露,全书

28、多为独立成篇的专题说理散文,篇篇有理,标题既是该篇的中心论题或基本观点。天论篇论述天人关系,劝学篇劝后天学养。准确简明,易于把握。2)长于对论题全面周密地展开论证,注意运用分析、综合等种种方法,尤其善于从问题地各个方面、角度和方面分别加以剖析说明。劝学篇开篇提出“学不可以已”地中心论点后,首先论“学”之必要,其次论“学”之法,最后论“学”之目标。3)文章结构严谨,语句整齐,从而给人以严谨规范之感。如天论篇:“天性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虽形式多变,却无不排比对仗,富于整齐修饰之美。4)荀子中有的篇章也较多地援用了历史故事及比喻等形象化阐发、

29、论证手段,且在引用时往往采取连用、概用形式,并不展开叙述,给人整齐之感。劝学篇中“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谿,不知地之厚也。”运用了比喻地手法 赋篇 成相篇是荀子中用韵文写成的文学作品。二、韩非与韩非子 1.韩非子基本信息:韩非,战国末期韩国人,遭到同窗李斯妒忌,被投狱中,服毒自尽。先秦诸子寓言故事最多韩非子,今见五十五篇。韩非构建了以法为本、法、术、势相结合地法家学说体系。此套学说的基础是社会进化历史观,他将社会历史分为“上古之世”“中古之世”“近古之世”与“当今之世”四个阶段。14 2.韩非子艺术特色 1)一如荀子说理的全面周到,且更着力全方位捕捉问题的各个侧面和各种可能。2)说理必

30、持之有故,且为加强可靠程度,论据必出于历史事实、现实故事和写实譬喻,几乎无玄想和虚夸。3)善于对问题进行逻辑分析。说林 储说是韩非子中两组集中大量寓言故事的特殊作品,包括说林上下、内储说上下、外储说左下、左上、右上、右下共八篇。滥竽充数 五蠹 郑人买履 自相矛盾 先秦说理散文的历史回响 1.先秦散文确立了说理文的体制,尤其是成书于战国后期的专论体说理文,在说李文的模式上、体制上、说理方法上,都对后世说理文有深远的影响。先秦说理文主要是哲理散文和政论散文,他们都不仅依靠逻辑推理和抽象思辨来完成,还在文中贯注了浓烈的情感,运用了生动的感性形象。先秦说理散文中,寄寓深刻的语言、譬喻,常有抒情因素。这

31、种形象性和抒情性,是先秦说理散文自身具有了文学意味,对后代的散文的发展有积极意义。2.先秦说理散文大多分析透彻,议论纵横,而不同的作品又各具特色,风格各异,直接影响了后世作家的创造风格。如韩愈、苏轼的散文受墨子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游仙诗、玄言诗、山水田园诗,与庄子散文艺术有渊源关系;李白、苏轼、曹雪芹都受庄子影响;贾谊晁错刘禹锡王安石等人的创作中,也不乏荀子文章的风格;韩非子的风格在后代许多作家的议论文中也有表现如柳宗元、王安石的文章。3.先秦说理散文在语言艺术上的高度成功,丰富了汉语的表现力,为我国的文学语言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后世常见的语言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排比、对偶等,在先秦说理散文

32、中都已有成熟的表现,直接影响了后世的语言修辞。先秦说理散文还未后代文学创作提供了大量的词汇和丰富的成语,其中有些还活在现代语言之中。第六章屈原与楚辞赋 第一节屈原和楚辞 一、楚辞的含义 15 1.以屈原为代表作家的战国后期南方楚地涌现出的一批具有鲜明地域色彩的诗歌作品,其特征为“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宋人黄博思新校楚辞序)2.刘向编定的楚辞,其中包括屈原、宋玉等楚人所做的楚辞作品,也包括汉代人模仿而作的拟骚体。二、楚辞产生的文化背景 1.中原文化的影响。江流域同黄河流域一样,很早就孕育着古老的文化。楚民族兴起之后,成为这一地域文化的代表。2.楚国风俗习惯的因素。当中原文化巫教色彩早

33、已明显消退以后,在出国,君臣上下仍然“信巫觋,重淫祠”。民间的巫风更为盛行 3.楚地歌谣的影响。楚辞的形成,从直接因素来看,首先同楚地的歌谣有密切关系。楚国是一个音乐发达的地区。九歌 九辩 阳春都是当时楚地的乐曲名目。4.屈原的贡献。“不见屈原,岂见离骚”(文心雕龙)。楚辞是楚文化的产物,具体来说又离不开伟大诗人屈原的创作。三、楚辞艺术形式的影响 1.楚辞创造了一种新的诗歌样式。这种诗歌样式无论是在句式上还是在结构上,都较诗经更为自由且富于变化,因此更能有效的塑造艺术形象和抒发复杂激烈的感情。就句式而言,楚辞以杂言为主,突破了传统的四言句式。就语言描写来说,楚辞善于渲染、形容、词语繁复,很重视

34、外在形式的美感,这为汉代赋体文学的产生创造了条件。2.楚辞突出的表现了浪漫的精神气质,这种精神气质表现为感情的热烈奔放,对理想的追求,以及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凸显,现象的奇幻等。楚辞中另一浪漫特征表现在它通过幻想、深化等创造了一幅幅雄伟壮丽的图景。3.楚辞中典型的象征性意象可以概括为香草美人,它是对诗经比兴手法的继承和发展。第二节九歌 招魂 天问 一、九歌 九歌是一组祀神乐歌的总称,共十一篇,具体篇目为天神东皇太一、日神东君、云神云中君、湘水之神湘君 湘夫人、生命之神大司命 少司命、河神河伯、山神山鬼、战神国殇 16 特点:1.九歌具有明显的表演性。它是歌、舞、乐合一的,他中间有独唱,又有对唱和合

35、唱,巫与神分角色表演。这都具有一定的戏曲因素,是后代戏曲艺术的萌芽。2.九歌描写人物心理细腻深入。此外,九歌中善于用景物来衬托人物心理状况 二、招魂 分为序辞、招魂辞和乱辞三部分 三、天问 是楚辞中一首奇特的诗歌。所谓“天问”就是列举出历史和自然界一系列不可理解的现象,对天发问、探讨宇宙万事万物变化发展的道理。天问全诗几乎都由问句组成,这是罕见的。句式简短,节奏明快,能有效的宣泄积蓄已有的激情。全诗以四言句为主,兼以少量的五言、六言、七言;四句为一组,每组一韵,也有极少数两句一韵。全诗显得整齐不呆板,参差错落,奇绝生动。第三节离骚 离骚凝聚着屈原毕生的心血和人生阅历的结晶之作。屈原回顾了人生旅

36、途中的春风得意和抱负非凡以及不遇明主、遭谗被贬的沉痛经历,抒写了寻觅、期待、失望、孤独、彷徨的内心凄苦和对楚国污浊政治环境的愤慨,同时又反复表达了对楚国的忧虑、对故土的眷恋、至死不渝坚持操守的决心和清高傲世不与俗人为伍的情怀。一、离骚中抒情主人公的自我形象 1.执着的追求真善美的理想、百折不挠并不惜为之献身的形象。主人公立志“为美政”,他与灵脩成约再先,并奔走先后,后来灵脩“悔遁”,他人的污蔑也没使得他放弃理想“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2.在同一切虚伪丑陋绝不拖鞋前提下追求自身至纯至洁人格的形象 主人公的人格修养,不是避世隐遁洁身自好,而是公开的将自己置于群党众小队里冲突的格局中:“鸷

37、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3.清高傲世又感情丰富、始终摆脱不开孤独矛盾的痛苦形象。主人公超凡脱俗,尘世中难遇知己,其内心又并不冷漠,反而特别渴求相知,并为此上下寻觅。17 三、离骚中象征艺术和神奇想象 1.满篇用喻。2.离骚中所用的隐喻大多独具特色,颇具有开创性。如以香草美人比喻品美志洁:“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如以男女之情比喻君臣之义:“初既与余 7 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3.离骚中更具特色的抒情手法是象征。抒情主人公上下于天求索寻觅的整个过程即像是诗人现实经历和心路历程的一个写照。4.更在于通过升天入地跨越古今的离奇想象,创造出近乎深化的奇幻境界

38、,从而形成鲜明的浪漫风格。四、屈原的地位和影响 1.不同于诗经,屈原在南方楚地民间艺术基础上所创的楚辞诗句灵活,辞采繁茂,形式多样。首先便是催生了辞赋之体,被称“为辞赋宗”,后来杨雄的解嘲,东方朔的答客难与之皆有关系。2.屈原抒怀用隐喻和象征,离骚 九歌等反复出现的美人香草,人神之恋,隐含着诗人的芳洁追求和不遇之感。这一独特的抒情范式,直接导致了后世大量的美人诗、弃妇诗、闺怨诗的出现。张衡四愁诗“美人赠我金错刀,何以报之英琼瑶”3.屈原离骚 九歌等影响于后代创作更为突出者,是其构思的神话般的奇艺想象,从而与诗经并列,开创了中国古代诗歌偏于写实与偏于想象的“风骚”传统。李白的“霓为衣兮风为马,云

39、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其浪漫幻想,无疑是对骚体的直接传承和拓展。第四节 九章和其他 1.九章是九篇抒情诗的总称,非一时一地之作。九章的内容与离骚基本相近,主要是叙述身世和遭遇。九章较离骚具有更多的纪实性。艺术上主要采用直接铺叙、反复书写的手法,所表现的情感较为直接奔放,浪漫色彩则略逊离骚。包括惜颂 涉江 哀郢 抽思 怀沙 思美人 惜往日 橘颂 悲回风。其中远游 渔夫 卜居伪托的可能性大。2.宋玉九辩 秦汉文学第一章 秦与西汉散文 第一节 秦代散文 18 一、吕不韦吕氏春秋 吕不韦:商人、投机家、宰相。吕氏春秋又称吕览,由其召集门客编撰。体系严密:十二纪,每纪 5 篇

40、;八览,每览 8 篇;六论;一序,共一百六十一篇。结构上“法天地”完整体系。二、李斯谏逐客书 严格来说吕氏春秋 谏逐客书应属于战国晚期的作品,为了叙述方便所以放在秦代文学中。第二节 西汉散文 一、西前(无为黄老盛行,言论自由)1.贾谊过秦论 新书 2.晁错论贵粟疏文章要言不烦,颇切实际 3.枚乘上书谏吴王 上书重谏吴王 4.陆贾新语 二、西中(以儒家学说为主流,醇厚典重)1.董仲舒天人三策 春秋繁露自他开始,西汉中期文章大体上由纵横驰骋转变为坐而论道 2.刘安,淮南子为淮南王刘安命手下门客集体编撰的 3.盐铁论桓宽 三、西后(此时期古文经学产生,受其影响,文章风格也趋于深沉)1.刘向新序 2.

41、杨恽报孙会宗书 3.杨雄法言 剧秦美新 第二章 西汉辞赋 一、汉赋的起源、发展和流变 1.赋的定义:赋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特殊文体。它讲究押韵、对仗和形式的整饬;又像散文,句型自由,可骈可散。是汉代最具代表性,最能彰显其时代精神的一种文学样式,所以又称汉赋。2.文体来源 19 “赋”的本意是铺陈直叙 3.汉赋产生的基础 赋作为一种文体是有宋玉和荀子首创的。宋玉学习屈原辞赋,创作了神女赋等作品。在内容上,由侧重抒情转为侧重咏物叙事,并且开“微讽”先河;手法和形式上,写景状物比屈原作品更加夸张,辞藻华丽,又设为问答,韵文和散文兼行,已初具汉赋的规模,为汉赋奠定了基础。荀子赋篇,形式上一问一答,

42、这也为汉赋做了必要的准备。4.汉赋的发展过程和分类 汉赋发展过程,大致经历了形成、兴盛、衰微三个阶段。根据这个时代和赋的体式,汉代的赋,可以分为骚体赋、新体大赋(散体赋)、抒情小赋三类。汉初到汉武帝即位初年的七十余年间是汉赋形成期。这个时期主要是骚体赋,代表作家是贾谊。其作品有鵩鸟赋、吊屈原赋从汉武帝到东汉中叶的二百多年间,是汉赋的兴盛期,这个时期主要是新体大赋,代表作家有枚乘、司马相如子虚赋 上林赋、东方朔答客难、王褒洞箫赋、杨雄剧秦美新、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等。从东汉中叶到汉末的一百多年间,是汉赋的转变、衰落期。主要是抒情小赋,张衡的归田赋开创了抒情小赋的先河。二、重要名词 1.七发与“

43、七体”枚乘作品七发,开创了辞赋的的散体赋。七发诱发了“七体”的创作。后来赋发展为“七体”,成为著名的赋体形式之一 三、新体大赋的特点 1.规模上:篇幅较长,结构宏大,一般在千言以上 2.手法内容上:极度的铺张扬厉,用夸张的手法,富丽的词藻,侧重铺叙描写京都、宫苑、宫殿、山川等壮丽事物,以及诸侯、帝王的政治、军事、射猎等生活 3.主旨上:既美且刺,一方面大力宣传大汉帝国的声威和气魄,歌颂帝王的功德;一方面又对帝王政治上的过失、生活上的奢侈进行讽刺和劝诫,客观上却形成了“劝百谏一”的效果 4.行文结构上:大多采用主客问答方式。一般有三个部门组成,开头是序,通常是赋中任务的简单对话,交20 代赋中任

44、务问答的缘由,以引出正文;中间是正文,主客双方彼此夸耀和辩难;结尾往往以另一方向另一方诚服告终,揭示出讽谏意。5.用韵和语言上:韵散相间,开头的序一般用散文体;中间的正文,以韵文为主,夹杂着散文。语言句式上,以四、六言为主,杂以三、五言。第三章 史记 第一节 司马迁与史记 一、司马迁为什么能写出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1.家庭影响和家学渊博。司马迁祖上世代为史官,从小受有历史的熏陶 2.转益多师。司马迁曾“从孔安国问故”,后来又师从董仲舒学习春秋 3.博览群书。年十岁则诵古文,学习文化知识 4.漫游经历。司马迁二十岁的游历跨越了九省,获取了许多一手资料,也有助于他了解各地的风俗民情,理解

45、百姓的愿望,并且有助于开阔胸襟。5.父亲的遗脱。6.惨遭宫刑,面对身心的双重痛苦,他立志干出一番不朽的事业,而后完成史记 二、史记的体制 本纪:12 篇、世家:世袭家族及重要历史人物事迹,30 篇、列传:70 篇、表 10 篇、书:8 篇 第二节 史记史学精神 一、史记的史学精神。1.实录精神。他在对史料的分析、处理过程中,始终贯串着自己的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寄寓了自己的社会理想和人格理想。史家必备的才、学、识、胆在司马迁身上达到了高度的统一。2.批判精神。总体上看,史记不是一部为统治者唱赞歌的史书(当然其中也不乏赞颂性的传记,如李将军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等),而是一部批判性的史书。尤其对汉王

46、朝的历史,对当代汉武帝时代的政治,司马迁始终保持冷峻的眼光。例如,对汉王朝开国皇帝刘邦在肯定他的开国功绩的前提下,司马迁毫不留情的描绘了刘邦的乡村无赖相和自私、刻薄的心理。历史上获得成功的人物,正在掌握权势的人物,并不象他们宣21 称的那样,是因为具有高贵的品质和道德正义,才得到他们的地位。有时恰恰相反,品德高尚和信守道义的人物,到往往是遭遇不幸和失败的,就像与刘邦相比远为坦诚和自尊的项羽,与武帝的宠臣相比远为正直和勇敢的李广,都不免以自杀结局。司马迁对历史的这种描绘,足以启发人们做一种深刻的反省。3.人本精神。史记首创的以“纪传”为主的史学体裁,第一次以人为本位来记载历史,表现出人在历史中的

47、地位与作用的高度重视。过去的历史著作也都记载了人的历史活动,但这些记载都是以时间和事件为本位的,人的主体地位未能被充分的意识到和表现出来。而且,这些历史著作中的人物总体说来,一是多集中在社会上层,二是多为政治人物。史记所记人物,虽然仍以上层人物为主,但其范围已扩大到整个社会,包括社会中下层人物和非政治性人物。第三节 史记艺术成就 一、“无韵之离骚”“无韵之离骚”说的是史记的文学性(文学特色、风格和文学成就)史记的文学性,概括的说,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抒情性 史记的抒情性,表现在两个方面:1.在每篇传记的最后都有段“太史公曰”的文字,作者直接对所记人和事议论、抒情,例如伯夷列传,伯夷、叔齐不食周

48、粟,饿死于首阳山。2.在叙事中抒情,即把深沉的感情寄寓在叙事之中。史记 成功地塑造了一大批悲剧人物形象,并在叙述这些人物的事迹中寄寓了司马迁的同情和不幸遭遇,使全书具有浓郁的悲剧气氛。例如 项羽本纪、李将军列传。二、叙事艺术 为了再现历史上的场景和人物活动,史记的很多传记,是用一系列栩栩如生的故事构成的。故事的传奇色彩和戏剧性是史记叙事艺术的一大特色。这是先秦史书和汉代以后的史书所不能相比的。司马迁善于在逼真的场景和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展开故事,塑造人物形象。三、互见法!所谓“互见法”,有两方面的意思:一是人物和事迹互见,即将一个人的事迹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而以其本传为主;22 二是文史互见,即既有史学的可信性,又有文学的可读性。第四节 史记的地位和影响 1.史记 是我国纪传体史学的奠基之作,也是我国传记文学的开端,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史传文学的发展已经达到高峰。它也代表了古代历史散文的最高成就。2.史记 是在对先秦文学广泛的继承和融汇的基础上出现的,渗透有深厚的人文精神:积极入世精神;忍辱奋斗、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勇于牺牲精神;人道主义精神:人格自尊精神。3.史记的写作技巧、平易简洁的语言特点、影响了后世的散文创作;史记塑造人物的手法、叙事的技巧为后世小说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史记中人物、故事成为后世小说、戏剧的取材对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文案大全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