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古城与平遥古城的对比与分析.pdf

上传人:g****s 文档编号:85913351 上传时间:2023-04-13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1.3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丽江古城与平遥古城的对比与分析.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丽江古城与平遥古城的对比与分析.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丽江古城与平遥古城的对比与分析.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丽江古城与平遥古城的对比与分析.pdf(11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丽江古城与平遥古城的对比与分析 丽江古城与平遥古城的对比与分析 摘要:山西平遥古城和云南丽江古城分别位于我国华北地区和西南边陲,与四川阆中古城、安徽歙县古城并称为“中国保存最完好的四大古城”。两城均在 1997 年 12 月 1 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两座古城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已愈十五年,其为遗产所在地带来的经济、交通、旅游等多方面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遗产所在地政府对于遗产保护的措施与成效也有一定程度上的差异,本文将从古城特点、经济发展、现状分析等多方面来进行对比及分析这两座充满传奇色彩的中国世遗古城。关键词:平遥古城,丽江古城,世界文化遗产,特点,经济发展,现状 正文:一、概述:

2、古城镇,是指需要或是已经给予保护要求的城区或城镇。一般具有以下特征:经生活不断延续与演绎,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古物、古迹点与城市的发展密切相关;现代生活在具有历史传统特色的古街区、古建筑群、城市地段依旧延续;城市的遗存具有自身的特点,区别于其他城市而具有明显特殊的意义。由此可见,古城镇一般是民俗文化相对发达,保存相对完整的地方。1 丽江古城位于云南省丽江市玉龙雪山脚下,已有近千年历史。古城丽江把经济和战略重地与崎岖的地势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真实、完美地保存和再现了古朴的风貌。古城的建筑历经无数朝代的洗礼,饱经沧桑,它融汇了各个民族的文化特色而声名远扬。丽江还拥有古老的供水系统,这一系统纵横交错、精巧

3、独特,至今仍在有效地发挥着作用。丽江古城始建于宋末元初。古城地处云贵高原,海拔 2400 余米,全城面积达 3.8 平方公里,自古就是远近闻名的集市和重镇。2古城现有居民6200多户,25000余人。其中,纳西族占总人口绝大多数,有 30%的居民仍在从事以铜银器制作、皮毛皮革、纺织、酿造业为主的传统手工业和商业活动。是以充分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多元融合的文化为特点,以平民化、世俗化的百姓古雅民居为主体的“建筑群”类型世界文化遗产。山西平遥古城位于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是一座具有 2700 多年的文化名城。是中国境内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古代县城,是中国汉民族城市在明清时期的杰出典范,在中国历史的发

4、展中,为人们展示了一幅非同寻常的文化、社会、经济及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 2。平遥旧称“古陶”,明朝初年,为防御外族南扰,始建城墙,洪武三年在旧墙垣基础上重筑扩修,并全面包砖。以后景泰、正德、嘉靖、隆庆和万历各代进行过十次的补修和修葺,更新城楼,增设敌台。康熙四十三年因皇帝西巡路经平遥,而筑了四面大城楼,使城池更加壮观。平遥城墙总周长 6163 米,墙高约 12 米,把面积约 2.25 平方公里的平遥县城一隔为两个风格迥异的世界。城墙以内街道、铺面、市楼保留明清形制,城墙以外称新城。3 二、古城特点 中原建城风格的一大准则与风格便是“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但是丽江古城与平遥古城

5、均没有采取这一死板的建城准则,而是拥有着自己独特的一套围城体系。丽江无城,有别于中国任何一座王城,丽江古城是一座没有城墙的古城。城中无规矩的道路网,无森严的城墙,古城布局中的三山为屏、一川相连;水系利用中的三河穿城、家家流水;街道布局中“经络”设置和“曲、幽、窄、达”的风格,建筑物的依山就水、错落有致。将建筑与自然环境完美结合,以自然为屏障,用山川河流来拱卫古城。4 平遥古城的一大成就与特色便是其周长逾六公里的巨大城墙。全城只设有六座城门南有迎薰门,北有拱极门,上东门太和,下东门亲翰,上西门永定,下西门凤仪。形似一只 向南而卧的巨龟的首位及四肢。城池南门为龟首,门外两眼水井象征龟的双目。北城门

6、为龟尾,是全城的最低处,城内所有积水都要经此流出。城池东西四座瓮城,双双相对,上西门、下西门、上东门的瓮城城门均向南开,形似龟爪前伸。结合中国古代太极学说以及古代建筑学修建起来的平遥古城城墙,镇守着一方城池的安宁。三、文化的传承 风景名胜区的本质:它是一种符号,是一种自然变迁的写真,是一种人文精神的象征。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自然景观遗存与历史文化积淀都会在国家风景名胜区当中得到集中体现。它们记载着中华几千年的文明和生态环境的变迁,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人们品味这些真实产品的过程,就是解读中国历史、陶冶情操、净化灵魂的过程。自然文化遗产资源对国民大众产生的凝聚力和精神鼓舞作用是其他类型的爱国主义思

7、想工作无法替代的,其核心内容构成了当代和为来精神文明的源泉。对于这样的精神财富,当代人有责任保护这一部分人类遗传并确保将它传给后代。(一)纳西民俗文化推进了丽江古城旅游的发展 1、独特的纳西族民俗文化是丽江古城旅游业发展的基础 丽江古城借助有 800 年历史的丽江古城建筑、独特的历史氛围、淳朴的居住环境和特殊的民族艺术等,通过古城的修复与文化保护,把有形的文化载体和内涵丰富的纳西民俗文化有机融合在一起,使丽江古城成为具有特殊魅力的旅游吸引物,大大提升了丽江古城的知名度,并于1997 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接纳为“世界文化遗产”。丽江人通过开发发展丽江古城旅游,获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纳西

8、族民俗文化为丽江古城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血液。一个旅游景点都有一定的生命周期,丽江古城也不例外。丽江古城受到游客的追捧,也证明了纳西民俗文化是得到市场认可的。旅游景点的竞争实质是文化的竞争,纳西民俗文化是古城的造血机,能不断地输入新的血液,保持丽江古城旅游发展的竞争力,实现丽江古城的可持续发展。5 2、丽江古城旅游发展成就了纳西民俗文化 纳西民族文化得到较好的挖掘、保护和发扬。旅游业的发展,使人们意识到传统民俗文化的独特价值,许多濒临失传的纳西族民俗文化在旅游大潮的触动下开始复苏,并融入了旅游市场,得到了新生和“重构”。例如,木府、洛克故居、白沙壁画等古迹的修复;纳西古乐、东巴歌舞、字画等民间

9、艺术的复活;打铜、制陶、民族服饰等传统手工业也获得了新生;一些传统的饮食也得到了开发与发展;传统的纳西族建筑得到了保存。一批专家学者还对丽江的人文景观、东巴经典、史料文献、节日庆典、婚丧习俗、饮食服饰、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音乐歌舞等进行了全面的整理、总结和论证,还撰写了一批专著和论文,为纳西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珍贵的资料。丽江古城旅游发展增强了纳西人对民俗文化的保护意识。丽江古城的成功让丽江人尝到了旅游带来的硕果,随着丽江旅游业的发展,当地人民的民族自尊感和自豪感在逐渐地增强。6他们对自身的文化价值进行了重新审视和定位,他们继承传统民俗文化的内涵并与时俱进,不断主动地对传统民俗文化进行深层次

10、的挖掘和创新,并积极地把它推向全国以及全世界,并以他们的独特民俗文化为荣。7(二)平遥古城是全人类的历史文化遗产 平遥古城始建于 2800 多年前的周宣王时期,据明代史料载,平遥古称陶,周宣王时,大将尹吉甫率师北伐猃狁,至于太原,师次于此,遂增城筑台,教士讲武,古陶城成为周 王朝坚固的北方屏障。在以后的两千多年沧桑岁月中,平遥历来都为中国北方重镇,其历史久远,遗存丰富。现在境内尚存地面古建筑、古遗存 270 余处,99 处被列为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其中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9 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11 处。尤其是平遥古城的完整保存,更为世界所惊羡。平遥古城作为古县治所在地,曾几易其址,北魏时

11、县城迁址至此,迄今已有 1500 多年的历史。古城墙巍峨壮观,气势恢宏,登临其上顿觉胸襟豁然,既可观赏明代完整的城防工程,又可领略古城内成片明清建筑的韵律美和古城外田园阡陌绿树的自然美。8古城内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条蚰蜒巷,青石铺路,古韵犹存;4000 处古民居、300 座古店铺错落有致,风貌依旧,古气盎然;左道观右寺庙、左城隍右县衙,儒释道三教并存,布局井然;老票号“日升昌”端庄静谧,蕴藏厚重,为中国近代银行业鼻祖;镇国寺保存有五代时期木结构建筑万佛殿,宏伟壮观,别具匠心,为国内仅存;双林寺更是“东方彩塑艺术宝库”,彩塑作品惊世骇俗,与敦煌壁画齐名。正如国内著名专家阮仪三教授所说:平遥古城是

12、中国境内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明清时期的中国古代县城的原形,是这一时期汉民族中原地区县城建筑体系的典型代表和汉民族历史文化的宏大载体。平遥古城还曾经是近代中国的金融中心、银行业的创始地,晋商文化的发祥地。1、制定古城保护规划 科学的保护规划,既是遗产保护的决策依据,也是保护工作实施的法律依据。平遥县政府坚持保护为重,规划先行。聘请上海同济大学和山西省城乡规划设计院制定了平遥古城保护总体规划和古城保护详规,报经省政府批准实施,并提请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并颁布了平遥古城保护条例,将平遥古城的保护工作纳入了法制化轨道。由国家旅游局和中科院为平遥古城制定的旅游发展规划已经于 2006 年通过专家评审

13、,目前已进入实施阶段。2、下决心实施古城居民搬迁工程 申遗之初,平遥古城内 225 平方公里的面积上居住着 4 万多居民,机关、企业、学校、医院、商店,都聚集在古城中,每天车水马龙、交通拥挤、人声噪杂,给古城保护造成巨大的环境压力,成为古城保护的难点。居民生活诸多不便,大力度实施古城内居民搬迁,成为古城保护的必然选择。根据古城保护规划的要求,在古城外另建居民新区,实施分期搬迁,逐步将古城内人口降至 2 万人左右的合理密度。91997年县政府机关率先搬迁,几年时间已拉动古城内一批工厂、学校、医院、居民搬出了古城,古城内常住人口减少到现在的 3 万多人,既改善了居民生活条件,提高了学校和医院等社区

14、服务功能,也缓解了古城保护的压力,同时还为游客提供了较为通畅的游览空间。现在新一轮对古城墙的保护搬迁工作也已启动。3、全面加强古城基础设施建设 申遗之初,古城内基础设施长期滞后,对古城保护形成了极大压力。空中、房顶上电视天线蛛网密布,各种线路纵横交错,有些线路甚至老化裸露,隐患重重;街上,白天电杆林立,参差不齐,晚上路灯昏暗,忽明忽灭;地下既无给排水系统,又无道路硬化,卫生设施不足,常年垃圾遍地,污水横流,晴天尘土飞扬,雨天道路泥泞,古城墙和一些古建筑常年遭污水的淹渍;由于人口密度过大,古民宅外边看风貌依旧,里边看则变成了大杂院,院内乱拆乱改,乱搭乱建,院外不协调建筑和违章建筑随处可见,有的在

15、古建筑物上贴磁砖、刷涂料,五颜六色不伦不类,造成严重的建设性破坏和视觉污染。为此,县委县政府拉开了规模宏大的建筑环境建治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攻坚战。首先从净化天空人手,所有电视天线全部拆除,实行有线电视入户;4000 处古民居,其中 400 座重点保护民居院内乱搭乱建的小棚、小房全部拆除;所有违章建筑、不协调建筑限期全部拆除;城内所有外墙磁砖、涂料全部铲除;限期恢复原貌,保护古城整体风貌。城内大小街道全部硬化,上下水全部配套,主街道全部青石铺路,电力、建筑、有线电视等空中线路全部管道人地;消防车、消火栓、灭火器、垃圾箱、垃圾池等按要求全部配齐;主街道和各景点修建高标准旅游厕所,民居内旱厕所分年度全

16、部改造;城墙外护城河、环城路、环城保护带按规划基本恢复;古城外建城区实行集中供气、供热;古城外环路,主干路和旅游通道,全部改造为城市一、二级路,实现了绿化、美化、变化。平遥古城从整体上扭转了过去脏乱差的局面。10 4、保护的价值在于供世人提供观赏、研究与利用 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旅游业的发展并不冲突。对于文化遗产应该实行积极有效的保护与适度开发,通过积极保护可保持文化遗产的延续,通过适度开发,又可较好地推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保护、可持续利用。11平遥对于文化遗产坚持积极的有效保护,而不是消极的保守性保护,坚持适度开发,而不是闭锁式欣赏。在现实条件下,发展旅游业是开发文化遗产经济学价值的优先选择方式之

17、一。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开发,平遥已经注意到防止遗产地在旅游开放中的过度商业化倾向。现在在一些旅游区的过度商业开发已经成为一大弊端。浓厚的现代商业味,对传统文化和各自的特色文化形成巨大的冲击,原有的独特的特色文化正在淡化、变味或者消失,代之而来的是雷同的、庸俗的现代商业气息。在历史文化遗产地进行旅游开发,重在挖掘该遗产特有的文化特色和文化价值。12平遥古城之所以成为人们所向往的旅游胜地,不仅在于古城保护的完整建筑,更重要的是在于由那些城墙、街坊、民居、寺庙、店铺、县衙等所构成的整体风貌特色和古色古香的环境文化特色;在于风味小吃、手工艺品、地方特产、民俗活动构成的古城生活文化特色在于其蕴藏深厚的晋商

18、文化、传统建筑文化和浓郁的地方传统文化。四、现状分析 游人现状分析,应包括游人的规模、结构、递增率、时间和空间分布及其消费状况。分析的目的是为了掌握风景区的游人情况及其变化态势,既为游人发展规模的确定提供内在依据,也是风景区发展对策和规划布局调控的重要因素。其中,年递增率积累的年代愈久,数据愈多,其综合参考价值也愈高;时间分布主要反映淡旺季和游览高峰变化;空间分布主要反映风景区内部的吸引力调控;消费状况对设施标准调控和经济效益评估有一点意义。13 丽江古城,现在除了他的民族风貌和民居,更多的人是为了去寻求所谓的浪漫与休闲,丽江的古建很多已经被改造被酒吧和小旅馆,为游人提供各种娱乐方式。而现代娱

19、方式的侵入,会弱化丽江古城的文化氛围,打破丽江本身应该拥有的淳朴与宁静。游人在丽江,越来越少地聆听纳西古乐,越来越多的流连酒吧夜店。游人在平遥,越来越多地赏玩土特产,越来越少地聆听晋商传奇的故事。14 而现在的平遥古城,除了城墙、两座古寺、县衙、主要票号单独收费外,还有大量的民居已经开始提供住宿服务,除了明清一条街拥挤的商铺,各个小巷子中也可以看到各种售卖土特产的当地或者非当地居民。15商业用地正在严重的侵蚀着平遥古城原本的古老传统民居,即使很多店铺是在老民居基础上进行的改造,但是上千年的雕梁画栋已经破坏便难以再次复原。每年各有至少两千万人蜂拥至两大古城,由于平遥古城只有六个城门,大部分街道比

20、较狭窄,无法承受大量游客通过,即使是四大街,在游客高峰时期也是极度拥挤。再加上平遥古城内并没有禁止机动车通行,这使得本身拥挤的街道更容易出现堵塞。16再者,平遥古城路面大部分还是老旧城砖,大量游客经过会破坏路面,而路基的损坏也会间接影响到老建筑的地基。而丽江古城虽然没有城墙,而且街道开阔,但是由于游人素质和多方面原因,本身应该安静朴素的街道却过于嘈杂,城内水道中也有游客丢弃的垃圾,而且相对于平遥古城的 地理位置,位于玉龙雪山山脚的丽江,自然环境更容易遭到破坏,丽江古城本身就是一座依附于山水草木的城池,如果自然环境遭到破坏,丽江古城也必将受到牵连。17 五、旅游业的开发与发展 风景名胜区中蕴藏的

21、多种资源,在严格保护的前提下,通过游人到风景名胜区观光游览的机会及其风景名胜区的知名度所产生的品牌效益搭建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平台”,发挥风景名胜区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信息的交流、文化知识的传播以及人们素质的提高,为群众脱贫开辟捷径。独特的民俗文化使丽江古城大放异彩,吸引了全世界的眼球。旅游的进一步发展把民俗文化推到了风口浪尖,民俗文化通过商品的形式表达出来,一方面文化的商品化是市场的需求,对于民俗文化的传播和扩大影响有一定的积极影响;但另一方面某些开发商为了迎合消费者的文化习惯,把文化作为赚钱的工具,必然导致民俗文化的粗俗化和庸俗化。18目前丽江古城正遭受着这样的命运,

22、作为一个纳西族聚居地,古城内却随处可见傣族民乐葫芦丝吹出的乐曲,民族服饰店里的服饰很多也不是纳西族服饰,而是苗族的刺绣、白族的服饰的等,而生产厂家也多是广州、温州等地。民族歌舞被定义为娱乐游客的节目,服饰、动作的文化内涵被削弱,其原来所代表的文化涵义不复存在,丽江古城市场上充斥着的大批量生产的毫无特色商品终会使游客审美疲劳。平遥古城的保护工作尽管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远不是评功摆好的时候,工作空间还很大,而且越到后来工作越有难度。19旅游业尽管已有较好的发展,但整体上尚处于开发期,与先进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旅游经济量与文化遗产的品牌还不适应,还需要加大力度。新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发现,有待于引起

23、人们的足够重视,不适时机地去发掘、整理、开发、利用。另外,尽管平遥漆器的大漆工艺已成功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还有许多蕴藏于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待于进一步发掘和发扬。文化的出路在于走出象牙塔,与经济相联姻,创建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但平遥文化产业的开发还处于初级阶段,有待于获得重大突破。总之,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业的发展,还有许多深层次的问题尚待研究解决,但是归根结底,文化遗产重在保护,要寓利用于保护之中,没有永久性保护,便没有可持续利用。我们的目标在于取得遗产保护和旅游发展的双赢,造福人类,造福后人。20 六、结论 这两座古城,一个是深深地打着汉民族文化情结的印记,一个是深深地烙上了

24、兼容各民族建筑与文化之大成,并具有纳西族独特建筑风格和文化内涵的印记。平遥古城和丽江古城都有着曾经极度灿烂的文化历史,不管是在城池规划、建筑风格、文化历史、民族风貌、商贸金融上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但是在旅游成风的今天,游人的外来气息不断稀释这古城中纯正的古朴风貌,有些东西、有些历史、有些传奇是不能够与时俱进的,他们的辉煌必须与他们的历史传奇同在。没有历史文化精神的古城,没有古朴古风古色古香的古城只能看成是没有灵魂的砖瓦。所以,也许,这些古老的遗失的时候,失去灵魂精神平遥古城与丽江古城应该被列入濒危世界遗产,当然这是大家都不愿意看到的。所以,虽然古城是世界文化遗产,但其中的非物质文化部分也必须

25、要给予应有的保护,也许游人太多,永远无法限流,也许古城永远避不开商业大潮的冲刷,那就只能给予这些容易被稀释的古老气质特殊的保护吧。参考文献:1、邓永进,民俗风情旅游,云南大学出版社 2、边人,丽江,茶马古道的活化石,外文出版社 3、杨宁宁,论旅游与纳西文化的传承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4.4、刘嵘,山西建筑,山西省建筑科学研究院,1998.5、马琳,试论民俗文化的特征与功能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7).6、樊志勇关于旅游房地产热的思考J湖北社会科学,2003,(12)7、廖冬梅,张诗亚.丽江的旅游开发对传统纳西文化传承的影响J.民族教育研究,2006.8、郑胜华休闲业及其发展研

26、究J商业研究,2002,(1)9、张奕旅游景观房产露头角N解放日报,2001112l(9)10、宋瑞休闲经济学分析与统计J旅游学刊,200 1沈飞房地产悄然起步N中国经营报,200128(18)11、朱观海风景名胜区认识及开发误区辨析J中国园林2003,(2)12、刘赵平分时度假产权酒店M北京:中国旅游版社,2002 13、魏民,风景名胜区规划原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5 14、刘燕,旅游的发展对丽江古城社会文化的影响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5.15、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中国风景名胜区形势与发展(绿皮书)S1994.16、蒋高宸.丽江美丽的家园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17、杨福泉,从丽江古城谈遗产地文化保护和发展的一些想法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9).18、朱良文.丽江纳西族民居M.云南科技出版社,1988.19、沈飞房地产悄然起步N中国经营报,20010628(18)20、郭大烈.纳西族史M.四川民族出版社,1996,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文案大全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