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中语文文言文之断句.pdf

上传人:g****s 文档编号:85886743 上传时间:2023-04-13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315.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高中语文文言文之断句.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20高中语文文言文之断句.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高中语文文言文之断句.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高中语文文言文之断句.pdf(6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文言文断句 方法指津(一)基本方法:通读全文,把握文意。(二)具体方法:寻找标志,辅助断句 1、词性断句法 阅读中,要随时标出文段中的重要的名词,特别是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事名、物名、官名、族名、国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朝代名、官职名等。注意下列代词:第一人称:吾、我、予、余、朕、孤、寡人、臣、仆、妾 第二人称:尔、汝(女)、卿、若、乃、子、君、公、阁下、陛下、足下 第三人称:彼、之、其 近指代词:是、此、斯、兹 远指代词:彼、夫、其 疑问代词:问人:“谁”“孰”“何”;问事:奚、胡、曷(何)、安、焉。练一练 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

2、后可复者也则事寡败矣 吕蒙正以宽厚为宰相太宗尤所眷遇有一朝士家藏古镜自言能照二百里欲因公弟献以求知其弟伺间从容言之公笑曰吾面不过碟子大安用照二百里 刺史燕国徐邈有女才淑,择夫未嫁。邈乃大会佐吏,令女于内观之。女指浚(王浚)告母,邈遂妻之。浚后参征南军事,羊祜 h 以知己待之祜兄子暨白祜浚为人志高奢侈不节不可专任宜有所抑之。祜曰:“浚有大才,必可用也。”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羊祜以知己/待之祜兄/子暨白祜/浚为人志高奢侈/不节不可专任/宜有所抑之 B.羊祜以知己待之/祜兄子暨白祜/浚为人志高/奢侈不节/不可专任/宜有所抑之 C.羊祜以知己待之/祜兄子暨白祜/浚为人志高奢侈

3、/不节/不可专任/宜有所抑之 D.羊祜以知己/待之祜兄/子暨白祜/浚为人志高/奢侈不节/不可专任/宜有所抑之 完成即时训练 2、对话断句法 文言文中,有一些对话的标志,如:“曰”、“云”、“言”等,在它们后面一般都要断开。注意两点:一是对话中又有对话的情况,二是文中省略说话人和“曰”字的。练一练 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完成即时训练 .虚词断句法 古人的文章没有标点符号,为了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

4、文言文,多用虚词来表达语气或感情。练一练: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君子之爱若人也推及于其屋之乌而况于圣人之弟乎哉然则祀者为舜非为象也不然古之桀骜者岂少哉 4、特殊句式断句法 练一练:昔有人将猎而不识鹘,买一凫而去。原上兔起,掷之使击。凫不能飞,投于地,又再掷,又投于地。至三四,凫忽蹒跚而人语曰:“我鸭也杀而食之乃其分奈何加我以抵掷之苦乎?”买鸭捉兔 完成即时训练 .修辞断句法 排比、对偶、对称、顶真、对比、反复是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

5、多,这可供我们断句时参考。练一练:虎豹之为害也则焚山不顾野人之菽粟蛟蜃之为害也则绝流不顾渔人之钓网其所全者大而所去者小也(罗隐辨害)中山君喟然而仰叹曰:“与不期众少其于当厄怨不期深浅其于伤心吾以一杯羊羹亡国以一壶餐得士二人。”(三)回顾检查 1、内容符合情理。2、符合语法规范。(四)步骤总结:1、审题(断哪些,断几处,多少数)2、语感(通读文段,凭语感断,先易后难)3、大意(什么文体,什么内容,表达什么)4、标志(抓词语,观句式)5、检查(符合情理和语法规范)15 种常见文言固定句式 1 无乃乎?这是一种表示测度语气的固定格式,它表明的是对某种情况的估计或者对某件事情的认识。一般可译为“恐怕吧

6、”或者“只怕吧”。例子是很多的。如: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应译为:使军队疲劳去袭击远方的国家,没有听到过这样的事。军队疲劳力量竭尽,远方的君主对这件事有准备,恐怕不行吧?)崤之战。暮婚而晨别,无乃太匆忙?(应译为:晚上结婚而早上就得离别,只怕太匆忙了吧?)新婚别 教材中有一篇古文叫季氏将伐颛臾,其中有一句话,也属于这种固定格式。“求!无乃尔是过与?”(句中划线句应译为:冉求!恐怕该责备的是你们吧?)2 孰与 这是一种用来表比较的固定格式,用来比较两个人的高下、优劣或两件事的得失、好坏。它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句中提出了比较内容的,一类是句中没有提出比较内容的。

7、前者应翻译成:“与相比,谁(哪一样)”,后者应译为:“与比较起来怎么样”。这种格式在古文中出现的频率是非常高的。如下面的例子:吾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我跟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更漂亮?)沛公曰:“孰与君少长?”鸿门宴(项伯)跟你相比,谁的年纪大,谁的年纪小?)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你们看廉将军跟秦王相比,怎么样?)某业所就,孰与仲多?原君(我所完成的功业跟二哥相比,谁更多?)文中的三个加线句均应译为“你跟我比怎么样呢”。3 之谓也 其之谓也 这是宾语提前的一种固定格式,是一种表示总结性的判断句。应该强调一下的是在这种格式中的“之”属于结构助词,起到的是提宾的作用。句首有“其

8、”的也属于这种格式,而“其”属于句首语气助词,表推测,应译为“大概”。这种固定格式可译为“说的就是啊”,或者译为“大概说的就是啊”。请看下面例句: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听到了一些道理,以为天下没有谁超过自己了,说的就是我这种人啊!)诗曰:“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诗经上说:“别人有什么心思,我猜测得到它。”说的就是夫子这样的人啊!)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史记李将军列传(太史公说:“论语上说:他自身端正,不下达命令人民就会行动;他自身不端正,即使下达命令他的百姓也不会听从。大概说的就是李将军这样的人

9、吧!”)4 得无乎?得无耶?这是一种表揣测疑问语气的固定格式,表示对某种情况的推测。应译为现代汉语的下面三种格式:恐怕吧;莫非吧;该不会吧 这种格式在古文中出现的频率也是相当高的。请看下面的例子: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看到自然景物所产生的思想感情,恐怕不一样吧?)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莫非告诉我捕捉蟋蟀的地方吧?)若辈得无苦贫乎?记王忠肃公翱事(你们恐怕被穷困所苦吧?)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晏子使楚(莫非楚国的水土使老百姓善于偷盗吧?)日饮食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5 奈何 如何 若何 这三个格式的用法是一样的,都表示怎样对待或处置某人某事。需要强调的是,

10、“奈”、“如”、“若”是动词,含有“对付”、“处置”、“办理”一类的意思;而“何”则是补语,作“怎么”、“怎样”讲。在中间插入的内容属于“奈”、“如”、“若”的宾语。整个格式可译为“把怎么样”,或“对怎么办”。先看下面例句。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王屋、太行何?(愚公移山)试问古来几曾见破镜能重圆?则较死为苦也,将奈之何?(与妻书)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力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垓下歌)上面的三个例句中加线的句子应分别译为:把太行山和王屋山能怎么样呢?(我们)对这种情况怎么办呢?虞姬虞姬把你怎么样呢?6 何有于?这是一种表反问的固定格式。需要强调的是,这种格式究其实质是

11、两种特殊句式的紧缩和移位。一是由介词“于”与它的宾语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在原句作补语,翻译过来必须还原到动词谓语之前充当状语;一是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谓宾前置,也就是说“有”的宾语是疑问代词“何”,它前置了,在翻译的时候,也必须还原到“有”的前面。知道了这一点再去理解这种格式就容易得多了。这种固定格式的意思是:“对于来说,又有什么呢?”请看下面的例句。例句: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应译为“对于我来说又有什么呢?”)7 何为?这是一种表询问或反问的固定格式。首先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为”这个虚词。“为”有两个读音,一是读“w i”,一是读“w i”。读“w i”的时候

12、,它只有介词性。一是读“w i”。读“w i”的时候,情况比较复杂,有三种情况。一是动词性,是一个“本领”很高强的动词,可以这样讲,句中需要什么动词,它都能够代替。二是介词性,只用在表被动的句子里。也就是说在被动句中,“为”必须读“w i”。如“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再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两句中的“为”就必须读“w i”。三是语气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呢”。在“何为”这种固定格式中,“为”就属于这种情况。这种固定格式的正确翻译为:“还要做什么?”或者:“要干什么?”请看下面例句:例句: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史记项羽本纪)划线句应译为:“还要告辞做什么呢?”例句:

13、项王笑曰:“天之王我,我何渡为?”(史记项羽本纪)划线句应译为:“这是上天要灭亡我,我还要渡江做什么呢?”8 不亦乎?这是一种表示反问的固定格式。最需要强调的是这种格式中的“亦”。这是一个很容易产生误解的词,稍一疏忽就可能把它理解为副词,其实,它是一个助词,没有实在意义,只有加强语气的作用。这种固定格式可译为:“不是吗?”或者译为:“岂不是吗?”在古文中,这种固定格式的出现频率是很高的。下面的几个例句: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吕氏春秋察今)句中的化线处应译为:“像这样寻找剑,岂不是太糊涂了吗?”吾射不亦精乎?(卖油翁)句中的划线处应译为:“我射箭的本领不是很高明吗?”子曰:“

14、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句中的划线处应译为:“学习并且不时地温习它,不是很快乐了的吗?有同学从远方来,不也是很高兴的事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而不恼怒,不也是君子吗?”9 有者 这种固定格式常用于叙事的开头,以突出叙事的对象。必须强调的是,这种格式还有两种情况。一是叙述的对象“人”在句首出现了,如“楚人有涉江者”,此刻,“有者”属于定语后置;二是叙述的对象在句中没有出现,不属于定语后置,如“杭有卖柑者”。请看下面例子:人有亡斧者。(韩非子)在这个句子中,“人”出现了,因此,“有者”属于定语后置,应译为:“有一个丢了斧子的人。”邑有成名者,操童

15、子业,久不售。(促织)在这个句子中,叙述的对象没有出现,因而不属于定语后置,应译为:“城里有个叫成名的人。”10何之有?这也是一种宾语提前的固定格式。句中的“何”是“有”的宾语,“之”属于结构助词,表示提宾。这种格式可译为:“有什么呢?”如下面的例子: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应译为:“宋国有什么罪过呢?”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论语)应译为:“君子住在里面,有什么简陋呢?夫晋,何厌(通“餍”)之有?(左传崤之战)应译为:“那晋国有什么可满足的呢?”若不忧德之不建,而患货之不足,将吊不暇,何贺之有?”(叔向贺贫)应译为:“如果不忧虑德行没有完善,却忧虑财物不足,将要哀悼还来不及,有什么可

16、祝贺的呢?”11唯(惟)是 惟之为 这种固定格式也是一种宾语提前的格式。需要再强调一下的是,在这种格式中的“是”与“之为”,均属于结构助词,起到的是提宾作用;而唯(惟),表示的则是动作的唯一性,译为“只”。这种格式在成语中使用的频率是很高的。请看下面的例句:惟命是从;惟利是图;唯你是问;唯仁是亲;唯才是举;无乃尔是过与?12所以 所以者 所介词(以、从、与)动词(或动词性短语)这是古文中十分常见的固定格式,是一种名词性的“所”字短语。首先我们得知道,在古文中的“所以”与现代汉语中的“所以”是完全不同的,现代汉语中的“所以”是一个复音虚词,用在因果复句的后一分句,表结果,而在古代汉语中,可以说什

17、么都可以表示,就是不能表示结果。那么,他都能表示什么呢?它可以表示动作所涉及到的原因、根据、工具、处所、办法、凭借等。下面我们来看一些例子: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表原因)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者。(吕氏春秋察今)(表根据笔,所以书也。(表工具)是吾剑之所从坠。(吕氏春秋察今)(表处所)吾知所以距(通“拒”)子者,吾不言。(墨子公输)(表办法)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表凭借)圣者,非所与熙(通“嬉”)也。(墨子 公输)(表凭借。应译为:“圣人是不能与他随便开玩笑的。”)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游褒禅山记)(表原因)天地之所以养人

18、者,原不过此数也。(治平篇)(表方法)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表原因)13何所 这是一种表疑问的固定格式,是“所者(为)何”的紧缩和移位。懂得了这一点,也就等于知道了在阅读古文中遇上了这种固定格式时应该如何翻译了。请看下面的例子: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卖炭得钱何所营?(卖炭翁)白雪飘飘何所似?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以我应他人,君还何所望?(孔雀东南飞)14有所 无所 这两种固定格式在古文中出现的频率就更高了,可以说比比皆是。需要强调的是,“有”、“无”是动词,“所”是名词性的“所”字短语作它们的宾语。这两种固定格式的翻译比较灵活。请看下面的例子

19、。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鸿门宴)可译为:“对财物没有取什么,对妇女没有宠幸谁”吾家后日当甚贫,贫无所苦,清净过日而已。(与妻书)句中划线的地方,可译为:“贫困没有什么可苦恼的。”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同上)句中划线处,可译为:“一丝一毫的财物都不敢接近。”15有以 无以 这两种固定格式与上面讲的实际上是一回事,因为“有以”与“无以”是“有(所)以”与“无(所)以”的省写。“有”、“无”仍是动词,“(所)以”是“有”或“无”的宾语。如“军中无以为乐”,就是“军中无所以为乐”,但不必机械地译为“军中没有用来作乐的东西”,可改变语法结构译成“军中没有什么用来作乐的”。“有以”的译法类同。如下面的例子: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劝学)可灵活地译为“没有用来达到千里的方法”和“没有用来汇聚成的江海的方法”。臣乃得有以报太子。(荆轲刺秦王)可译为:“我才有用来报答太子的方法。”还应该强调一下,“有以”常和“未”连用,此时,与“有以”的用法相同。如:臣未有以报也。(庄暴见孟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文案大全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