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_水环境规划.ppt

上传人:hwp****526 文档编号:85511367 上传时间:2023-04-11 格式:PPT 页数:90 大小:5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五章_水环境规划.ppt_第1页
第1页 / 共90页
第五章_水环境规划.ppt_第2页
第2页 / 共9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五章_水环境规划.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五章_水环境规划.ppt(90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五章第五章 水环境规划水环境规划u5.1 水环境规划的内容和类型 u5.2 水环境规划基础 u5.3 水环境规划的技术措施 u5.4 水环境规划方案的综合评价 u5.5 水环境规划实例 5.1 5.1 水环境规划的内容和类型水环境规划的内容和类型5.1.1 5.1.1 水环境规划的内容水环境规划的内容 对象:河流、湖泊、水库、地下水、海洋等水体及影响水体利用的因素。目的:发展经济同时保护好水质,合理开发和利用水资源。5.1.1 5.1.1 水环境规划的内容水环境规划的内容(1)明确问题明确问题 在对水环境系统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污染源调查、水质监测、水环境现状评价-质量、利用状况)找出水环境主

2、要问题.5.1.1 5.1.1 水环境规划的内容水环境规划的内容(2 2)确定规划目标)确定规划目标水质:根据水环境功能区划,制定满足生活、生产或自然保护要求的水质目标水量:对有限的水资源进行合理规划,满足当地需要,不足要有引水措施。(3 3)选定规划方法)选定规划方法单目标单目标-数学规划法: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和数学规划法: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和动态规划动态规划多目标多目标-模拟比较法:矩阵法、层次分析法、系模拟比较法:矩阵法、层次分析法、系统动力学法、组合方案比较法统动力学法、组合方案比较法系统动力学法:从系统的基本结构入手建立数学系统动力学法:从系统的基本结构入手建立数学模型,模拟分析

3、系统动态行为模型,模拟分析系统动态行为组合方案比较法:组合各目标下拟采取措施为几组合方案比较法:组合各目标下拟采取措施为几个方案,费用效益分析个方案,费用效益分析5.1.1 水环境规划的内容水环境规划的内容(4 4)拟定规划措施)拟定规划措施调整经济结构和工业布局;实施清洁生产工艺;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充分利用水体的自净能力;增加污水处理设施。5.1.1 水环境规划的内容水环境规划的内容(5 5)提出供选方案)提出供选方案 综合各项措施组成方案,方案优化,决策分析5.1.1 水环境规划的内容水环境规划的内容(6 6)规划实施)规划实施根据目前和将来水体的用途,严格划分保护区,首先要保证饮用水源的

4、水量和水质;要充分注意流域的用地情况和人口的增长对水量水质的影响;把流域及其水环境作为一个复合生态系统考虑要特别注意减免洪水灾害的问题;不能采取污染搬家的作法,妥善处理干支流、上下游、左右岸及各种水环境的相互关系;明确水环境保护的方针和政策5.1.1 水环境规划的内容水环境规划的内容5.1.2 水环境规划的类型及层次水环境规划的类型及层次-分两大类:分两大类:水污染控制系统规划水污染控制系统规划-水质控制规划 -为实现水体的功能要求-基础水资源系统规划水资源系统规划-水资源利用规划 -满足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对水量的要求5.1.2.1 水污染控制系统规划水污染控制系统规划水污染控制系统:水污染

5、控制系统:污染物的产生、排出、输送、处理、在水体中的迁移转化 -可大可小(可以是整个流域的水污染综合整治规划或某污水处理厂的规划)(1 1)流域水污染控制规划)流域水污染控制规划:分段进行,统筹兼顾(2 2)城市(区域)水污染控制规划)城市(区域)水污染控制规划:满足城市(区域)的用水要求(水量、水质)-应符合全流域整体规划要求(3 3)水污染控制设施规划)水污染控制设施规划:污水处理厂及其进出管道系统规划 要求:技术上可行(治理效果好,合理布局)经济上合理(厂内运行成本,输送成本)5.1.2.1 水污染控制系统规划水污染控制系统规划5.1.2.2 水资源系统规划水资源系统规划-水资源(水量)

6、的合理规划使用(1)流域水资源规划流域水资源规划 统筹安排全流域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注意协调上下游关系、各部门关系、自然和社会关系(2 2)地区水资源规划)地区水资源规划:某行政区或经济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规划-应满足全流域规划要求(3 3)专业水资源规划)专业水资源规划:为满足全流域或某区域某项水资源专业任务需要进行的规划-防洪、水电、灌溉、航运-专业规划应和社会、经济、自然用水规划统筹考虑。5.1.2.2 水资源系统规划水资源系统规划5.2 水环境规划基础水环境规划基础5.2.1 5.2.1 水环境容量水环境容量5.2.1.1 水环境容量概念 水体在特定环境目标下所能容纳污染物的量。水环境规划的

7、主要环境约束条件,也是污染物总量控制的关键参数。水环境容量的大小和水体特征、水质目标、污染物特水环境容量的大小和水体特征、水质目标、污染物特性有关。性有关。水体特征水体特征-水体的形状、大小、流量、流速、水体的形状、大小、流量、流速、水温、水温、PHPH值、污染物本底值。值、污染物本底值。水质目标水质目标-用途不同标准不同;地域差异存在用途不同标准不同;地域差异存在地方标准等。地方标准等。污染物特性污染物特性-危害性:危害越大容量越小危害性:危害越大容量越小 净化特征:污染物在水体中的迁移转化净化特征:污染物在水体中的迁移转化 排放方式:集中分散、连续间断、江边江心排放方式:集中分散、连续间断

8、、江边江心5.2.1.2 水环境容量分类水环境容量分类 5.2.1.2 水环境容量分类水环境容量分类(1)按可再生性分按可再生性分:可更新容量可更新容量:可降解污染物的水环境容量通过污染物降解,环境容量可以不断再生、永续利用。不可更新容量不可更新容量:不可降解或长时间内只能微量降解的污染物容量容量恢复只表现在污染物的迁移、吸附、沉积和相的转移,在大环境水体中的总数量不变如重金属水环境容量(2)(2)按可分配性分按可分配性分:可分配容量可控污染源所占用的环境容量(点源)不可分配容量不可控污染源占用的环境容量(面源、自然污染源)5.2.1.2 水环境容量分类水环境容量分类(3)(3)按降解机制分类

9、按降解机制分类:稀释容量稀释容量是污染物进入水环境之后由稀释扩散作用引起的,它与水的体积、净污比有关。自净容量自净容量是指水体通过物理、化学及生物作用等对水体中污染物所具有的降解或无害化能力,反映水体对污染物的自净能力。又称同化容量同化容量。5.2.1.2 水环境容量分类水环境容量分类(4)(4)按水环境规划目标分按水环境规划目标分:自然水环境容量管理水环境容量规划环境容量 5.2.1.2 水环境容量分类水环境容量分类 自然水环境容量自然水环境容量以污染物在水体中的基准值为水质目标。以污染物在水体中的基准值为水质目标。基准值基准值是环境中污染物对特定对象(人或其他生物)不产生不良或有害影响的最

10、大剂量或浓度(由污染物和特定对象之间的剂量反应关系确定)。E=K自(B基-)d V=K自(B基-)V5.2.1.2 水环境容量分类水环境容量分类 自然水环境容量反映了水体和污染物的客观性自然水环境容量反映了水体和污染物的客观性质,反映水体以不造成对水生生物和人体健康质,反映水体以不造成对水生生物和人体健康不良影响为前提的污染物容纳能力,与人们的不良影响为前提的污染物容纳能力,与人们的意愿无关,不受人为社会因素的影响,具有客意愿无关,不受人为社会因素的影响,具有客观性。观性。*管理水环境容量管理水环境容量 以污染物在水体中的标准值为水质目标.E=K自(B标-B)dV =K自(K标B基-B)dV

11、B标=K标B基K标-以技术经济指标为约束条件的社会效益参数,K1(非生活用水)5.2.1.2 水环境容量分类水环境容量分类*规划环境容量规划环境容量 -以水污染损害费用和治理费用之和最小为约束条件,所允许的排污量。人为因素的影响更大。5.2.1.2 水环境容量分类水环境容量分类 费用排污量污染损失治理费用x0排污量和费用的关系排污量和费用的关系5.2.1.3 水环境容量的设计条件水环境容量的设计条件 确定水环境容量计算的参数确定水环境容量计算的参数 根据根据以往的环境条件和污染情况以往的环境条件和污染情况,考虑,考虑未来的发展变化情况,找出污染控制未来的发展变化情况,找出污染控制最不利最不利的

12、自然环境条件,并提出这种的自然环境条件,并提出这种自然环境条件下的自然环境条件下的环境目标环境目标及其他及其他约约束条件束条件从而计算环境容量。从而计算环境容量。(1 1)设计条件的类型和内容)设计条件的类型和内容设计自然条件:水量、水温、流速和上游设计断面及其水质浓度、横向混合系数和纵向混合系数等-自然环境的客观参数自然环境的客观参数设计排污条件:排污流量、浓度、排放地点、排放方式和排放强度等-现在或计划中的排污参数设计目标条件:污染控制因子、控制区段与断面和水质标准及达标率等-规划指标、目标设计约束条件:经济投资约束条件、工业布局及城市规划约束条件等-经济、社会方面的影响因素5.2.1.3

13、 水环境容量的设计条件水环境容量的设计条件 参数多变,确定设计条件的主要过程是平均化过程.在概率分布或稳态条件下平均化.5.2.1.3 水环境容量的设计条件水环境容量的设计条件(2 2)随机设计条件)随机设计条件 将河流流量、河水本底浓度、污水排放量和污水浓度这四个变量为作随机变量,计算出它们的概率分布,从而确定下游河水中污染物浓度的概率分布从而计算环境容量。5.2.1.3 水环境容量的设计条件水环境容量的设计条件(3 3)稳态设计条件)稳态设计条件-忽略变量的波动过程,取变量的平均值来进行计算。设计保证率-90%,污染最严重情况;设计流量-流量的设计时期-根据拟解决问题发生的时间确定设计时段

14、-7、15、30天5.2.1.3 水环境容量的设计条件水环境容量的设计条件(3 3)稳态设计条件)稳态设计条件设计流速-根据实测值、设计流量或曼宁公式:n粗糙系数;R水力半径;S水力坡度5.2.1.3 水环境容量的设计条件水环境容量的设计条件(3 3)稳态设计条件)稳态设计条件设计排污条件-代表性时段和代表性生产过程的排污量和排放条件设计水温-根据设计流量、排污条件所处的时期,确定平均水温。5.2.1.3 水环境容量的设计条件水环境容量的设计条件 5.2.1.4 水环境容量的计算水环境容量的计算 水环境容量=稀释容量自净容量水环境容量水环境容量排放方式排放方式自净容量自净容量稀释容量稀释容量W

15、自净自净W稀释稀释W稀释容量是指在给定水域的本底污稀释容量是指在给定水域的本底污染物浓度低于水质目标时,依靠稀染物浓度低于水质目标时,依靠稀释作用达到水质目标所能承纳的污释作用达到水质目标所能承纳的污染物量染物量自净容量是指由于沉降、生化、自净容量是指由于沉降、生化、吸附等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吸附等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给定水域达到水质目标所能自给定水域达到水质目标所能自净的污染物量。净的污染物量。(1)(1)零维模型零维模型 污染物进入水体后污染物完全均匀混合计算稀释容量。符合下列两个条件之一的环境问题可概化为零维问题:1)河水流量与污水流量之比大于15;2)不需考虑污水进入水体的混合距离

16、;QP、CPQE、CE(QP+QE)、C河流零维模型河流零维模型 河流零维模型河流零维模型CSCP*QP+CE*QE S(QP+QE)环境容量=允许排放量=CE*QE =S(QP+QE)-CP*QP河流一维模型河流一维模型 对于河流而言,一维模型假定污染物浓度对于河流而言,一维模型假定污染物浓度仅在河流纵向上发生变化仅在河流纵向上发生变化,满足以下条件:浅河段;污染物在较短的时间内基本能混合均匀;污染物浓度在断面横向变化不大,横向和垂向的污染物浓度梯度可以忽略。河流一维模型河流一维模型*QP、CPQE、CE控制断面CS一维模型自净容量一维模型自净容量自净容量自净容量=河段初始浓度段末浓度河段初

17、始浓度段末浓度流量流量 =S-S*exp(-Kx/u)(QP+QE)河流二维模型河流二维模型 水中污染物浓度在一个方向上是均匀的,而在其余两个方向是变化的,采用二维模型。河流二维模型通常假定污染物浓度在水深方向是均匀的,而在纵向、横向是变化的。5.2.2 水环境功能区划分水环境功能区划分目的:目的:水体功能区的合理布局;确定水环境规划目标;便于环境规划目标的管理和执行;5.2.2.1 水环境功能区划原则水环境功能区划原则(1)集中式水源地优先保护;(2)不得降低现状使用功能;(3)统筹考虑专业用水标准要求;(4)上下游、区域间相互兼顾,适当考虑潜在功能要求;5.2.2.1 水环境功能区划原则水

18、环境功能区划原则(5)合理利用水体自净能力和环境容量;(6)与陆上工业合理布局相结合;(7)考虑对地下引用水源地污染的影响(8)实用可行,便于管理。5.2.2.2 水环境功能分区依据水环境功能分区依据 自然保护区及源头水生活饮用水区渔业用水风景游览区工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用水区5.2.2.3 水环境功能区划的方法和步骤水环境功能区划的方法和步骤 确定环境保护目标的系统分析过程确定环境保护目标的系统分析过程 5.2.2.3 水环境功能区划的方法和步骤水环境功能区划的方法和步骤(1 1)技术准备)技术准备收集汇总现有的基础资料、数据;确定工作方案。(2 2)定性判断)定性判断分析水体现状使用功能;

19、提出功能区划分的初步方案。5.2.2.3 水环境功能区划的方法和步骤水环境功能区划的方法和步骤(3 3)定量计算)定量计算水质预测,功能可达性分析。(4 4)综合决策阶段)综合决策阶段以上划分过程以水质目标为核心,而规划中必须同时考虑社会目标、经济目标,因此需要对各种目标进行统一的协调,经过行政决策、综合评价后确定切实可行的水环境功能区划方案。5.2.3 水污染控制单元水污染控制单元(1)(1)概念概念 -由污染源和污染物排放水域两部分组成的可操作实体。可操作实体:可单独进行环境评价、污染控制、环境管理的较完整的体系5.2.3 水污染控制单元水污染控制单元包括污染源、污染物排放和迁移转化途径、

20、污染的影响对象。可能是“污染源+某个水环境功能区”也可能“污染源+多个水环境功能区”5.2.3 水污染控制单元水污染控制单元(2)(2)作用作用可以在水污染控制单元内建立起源与水域目标间的输入响应关系;方便进行总量控制;方便进行水污染控制管理.5.2.3 水污染控制单元水污染控制单元(3)(3)划分原则划分原则(1)每个单元有单独进行评价、实施不同控制路线的可能;(2)针对不同的污染物、不同的保护目标,同一地区可以有多种控制单元划分方案,以适应解决不同环境问题的需要,即对于不同的控制目标,能够有不同的控制单元与之对应;(3)在每个控制单元内,污染物排放清单应齐全,水域水质控制断面应有常规监测资

21、料;(4)各控制单元之间的相互影响,应能通过污染物的输入、输出来定量表达,做到水量平衡、物质量平衡。5.2.3 水污染控制单元水污染控制单元(4 4)注意事项)注意事项要有相对独立性。可单独进行环境评价、污染控制、环境管理。要有针对性地确定划分方案。不同的控制目标,要有不同的水污染控制单元相对应。要有完善的监控系统。5.2.3 水污染控制单元水污染控制单元(4 4)注意事项)注意事项尽量保持现有沟、渠和管路系统的完整性,并根据水环境功能分区、城市布局进行优化调整同一污染控制单元内的污染源对水质的影响应相对一致,或具有相同的联合治理、集中处理或资源化的环境条件。水污染控制单元解析归类水污染控制单

22、元解析归类 划分水污染控制单元;对各单元的主要功能进行说明;水质现状与控制断面分析;污染物排放情况与主要污染源分析;排污量与水质预测;主要水环境问题诊断;确定控制路线;确定容许排放量。5.2.3 水污染控制单元水污染控制单元5.2.4 水污染控制规划模型水污染控制规划模型目标目标:达到水质控制目标-约束条件 经济合理-控制费用尽量小-目标函数包括包括:污染控制系统的最优化控制模型 规划方案的模拟选优模型5.2.4.1 最优化控制模型最优化控制模型 利用数学规划方法,科学组织污染物的排放或协调各个治理环节,以便用最小的费用达到所规定的水质目标。排污口最优化排污口最优化最优化均匀处理最优化均匀处理

23、区域最优化处理区域最优化处理(1)排污口最优化排污口最优化-处理效率组合的最优化处理效率组合的最优化在满足水体水质要求的前提下,各污水处理设施的处理效率达到最佳的组合。一般以处理费用最省表示。5.2.4.1 最优化控制模型最优化控制模型(1)排污口最优化)排污口最优化CS5.2.4.1 最优化控制模型最优化控制模型(1)排污口最优化排污口最优化目标函数:约束条件:UL+m L0VL+n O0L Oi 1ii2 5.2.4.1 最优化控制模型最优化控制模型(2)最优化均匀处理最优化均匀处理 -污水处理厂位置和处理量的最优化污水处理厂位置和处理量的最优化污水污水处理效率固定处理效率固定的前提下,要

24、求区域污的前提下,要求区域污水处理和管道输送总费用最低时,各污水水处理和管道输送总费用最低时,各污水处理厂的处理厂的最佳位置和处理量的组合最佳位置和处理量的组合以处理总费用最省表示。以处理总费用最省表示。5.2.4.1 最优化控制模型最优化控制模型 目标函数:约束条件:Qi,qi 0 Qji,Qij 0(2)最优化均匀处理最优化均匀处理5.2.4.1 最优化控制模型最优化控制模型(3)区域最优化处理)区域最优化处理 为了系统的总费用最低,综合考虑水体水体自净、污水处理和管道输送自净、污水处理和管道输送三种因素.要求污水处理厂有最佳效率、最佳位最佳效率、最佳位置和处理量置和处理量,还要合理利用水

25、体的自合理利用水体的自净能力净能力5.2.4.1 5.2.4.1 最优化控制模型最优化控制模型 目标函数目标函数约束条件:约束条件:UL+m L0VL+n O0L Oi 1ii2 Qi,qi 0 Qji,Qij 0(3)区域最优化处理区域最优化处理5.2.4.2 模拟选优问题模拟选优问题 由于客观条件限制,最优化条件不一定具备,得不出一个最佳方案,需要对几个备选方案模拟选优,找出较好的方案作为实施方案。先根据经验制定出多个规划方案,然后对各方案进行模拟计算,检验方案的可行性和经济性-确定实施方案。该实施方案不一定是最好的,取决于规划人员的经验和能力-应多做些方案以供选择。5.3 水环境规划的技

26、术措施水环境规划的技术措施减少污染物排放:减少污染物排放:清洁生产、污水灌溉、污水处理、浓度控制和总量控制提高或充分利用水体的自净能力:提高或充分利用水体的自净能力:流量调控、污水调节、人工复氧5.3.1 减少污染物排放负荷减少污染物排放负荷5.3.1.1 5.3.1.1 清洁生产工艺清洁生产工艺-从根源上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和减少资源的浪费。5.3.1.2 浓度控制法浓度控制法 对人为污染源排入环境的污染物浓度作限值规定,以达到控制污染源排放量的目的。其缺陷:(1)不能限制排放总量(如稀释)(2)未考虑现有污染负荷(源密度)(3)未考虑环境容许负荷(自净能力)5.3.1.3 总量控制总量控制(1

27、)(1)容量总量控制容量总量控制:以水质标准为控制基点(2)(2)目标总量控制目标总量控制:以污染物排放量为控制基点(3)(3)行业总量控制行业总量控制:不一定是从环境容量上确定5.3.1.3 总量控制负荷优化分配总量控制负荷优化分配 -将环境容量(允许排污量)不均等分配给各污染源。(1)非数学优化分配(2)数学优化分配*非数学优化分配 用于已知目标削减量或水环境容量,但不必或不能做各污染源控制的投资效益分析时。*非数学优化分配(1)(1)等比例分配等比例分配 -以现状排污量为基础按相同削减比例分配允许排污量。*非数学优化分配(2)(2)排污标准加权分配排污标准加权分配 -考虑各行业排污情况的

28、差异,以“污水综合排放标准”所列的各行业污水排放标准为依据,按不同的权重分配各行业的容许排放量,同行业按等比例分配 -应考虑现有排放量的大小。如如:二级标准中二级标准中,BOD,BOD标准标准,制糖业制糖业:100mg/l;:100mg/l;皮革业皮革业:150mg/l.:150mg/l.*非数学优化分配(3)(3)分区加权分配分区加权分配(考虑各区域的差异)-根据各控制单元或区域的不同环境目标要求、排污现状、治理现状与技术经济条件,确定各区域的削减权重,由此确定各区的允许排放量 区域内部采用等比例分配区域内部采用等比例分配。*非数学优化分配(4)(4)行政协商分配行政协商分配 -已知目标削减

29、量,根据环保管理人员了解的情况,和排污单位反复协商,由行政决策分配排污指标。*数学优化分配 已知目标削减量,通过各污染源削减方案的投资效益分析,按投资最小,污染物削减量最大的原则进行排污总量的数学优化分配。*数学优化分配目标函数:约束条件:xj0Z-削减污染物排放所需总费用;Cj-第j污染源单位污染物削减的费用xj-第j污染源的污染物削减量;Aij-第j污染源的单位污染物排放在第i控制断面上的响应值;xjo-第j污染源的现有排放量;Bi-第i控制断面的环境目标值.5.3.1 减少污染物排放负荷减少污染物排放负荷5.3.1.4 污水处理5.3.1.5 污灌 -城市生活污水用于农业灌溉5.3.1.

30、6 氧化塘 -利用自然生态系统的自净功能处理城市污水。5.3.2 5.3.2 提高或充分利用水体纳污容量提高或充分利用水体纳污容量 (1)(1)人工复氧人工复氧-溶解氧很低河段安装增氧器来提高水体中的溶解氧。(2)(2)污水调节污水调节 -根据水体纳污量的高低,用蓄污池调节污水的排放。(3)(3)河流流量调控河流流量调控-人工引水增加枯水期的水环境容量。5.4 规划方案的综合评价规划方案的综合评价 检验和比较备选方案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选择和决策5.4.1 5.4.1 费用效益分析费用效益分析5.4.2 5.4.2 方案可行性分析方案可行性分析5.4.3 5.4.3 水环境承载力分析水环境承载

31、力分析 5.4.1 5.4.1 费用效益分析费用效益分析污水处理厂的费用函数污水处理厂费用受多方面的影响:折旧、人工、管理、处理量、处理效率现考虑处理量和处理效率 污水处理厂的费用函数 C=F(Q,)根据经验表现为幂函数关系:C=Q =k+r C=(k+r)Q=kQ+rQ =k1QK2+k3Qk2k15.4.1 5.4.1 费用效益分析费用效益分析5.4.2 方案可行性分析方案可行性分析技术上环境目标的可达性分析 +费用上落实投资的可行性分析5.4.2 方案可行性分析方案可行性分析(1)(1)水环境目标的可达性分析水环境目标的可达性分析 -建模、预测、分析5.4.2 方案可行性分析方案可行性分

32、析(2)(2)污水处理投资的可行性分析污水处理投资的可行性分析 按环保投资占国民生产总值比例;污水处理投资占工业基础建设投资比例。5.4.3 水环境承载力分析水环境承载力分析 水环境承载力是指某一地区、某一时间、某种状态下,水环境对经济发展和生活需求的支持能力。5.4.3.1 水环境承载力指标水环境承载力指标 还没有具体的数学模型用以计算水环境承载力,还不能得到具体数据。用指标体系来间接表达,指标体系中的指标要和环境承载力的大小成正比-经处理后得到环境承载力的相对值。可用水资源总量与总用水量之比可用水资源总量与总用水量之比;单位污水的处理投资单位污水的处理投资;每年引进水量;每年引进水量;污水

33、处理率;污水处理率;单位单位BODBOD排放量的工业产值排放量的工业产值;CODCOD控制目标与控制目标与CODCOD浓度之比;浓度之比;单位水资源消耗量的工业产值。单位水资源消耗量的工业产值。5.4.3.1 水环境承载力指标水环境承载力指标 5.4.3.2 水环境承载力的定量表述水环境承载力的定量表述 指指标标1 指指标标2 指指标标3 指指标标i指指标标n方案方案1E11E21E31Ei1En1方案方案2E12E22E32Ei2En2.方案方案jE1jE2jE3jEijEnj.方案方案mE1mE2mE3mEimEnm首先按列进行归一化处理:5.4.3.2 水环境承载力的定量表述水环境承载力的定量表述 然后按行求归一化后向量的模,用以表示水环境承载力的大小.5.4.3.2 水环境承载力的定量表述水环境承载力的定量表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生活常识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