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久的7日之都]《永久的陈寅恪》阅读答案.docx

上传人:0****3 文档编号:85285768 上传时间:2023-04-10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4.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永久的7日之都]《永久的陈寅恪》阅读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永久的7日之都]《永久的陈寅恪》阅读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永久的7日之都]《永久的陈寅恪》阅读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永久的7日之都]《永久的陈寅恪》阅读答案.docx(6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永久的7日之都永久的陈寅恪阅读答案 永久的陈寅恪阅读答案 永久的陈寅恪 富有诗人气质的陈寅恪,本是一个纯正的学人。他学问广博、精深,在宗教、史学、语言、人类学、校勘学、文学上的建树颇高,尤以中古史的讨论卓尔不群。 1902年,.岁的陈寅恪随兄陈衡恪留学日本,后赴美在哈佛学习梵文、巴利文,1921年又赴德国,在柏林高校讨论院讨论梵文和其他东方古文字学。他留学十多年却没有获得博士学位。1925年,吴宓拟请陈寅恪为国学讨论院教授。清华校长曹云祥问梁启超:“他是哪一国的博士?”梁答:“他不是博士,也不是硕士。”曹云祥又问:“他都有些什么著作?”梁答:“也没有什么著作。”曹听罢摇头表示犯难。梁启超有点生

2、气地说:“我梁某人也没有博士学位,著作嘛,算是等身了,但总共还不如陈寅恪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梁启超列举了柏林高校、巴黎高校名教授对陈寅恪的推誉之词。曹云祥同意了。 1926年,陈寅恪执教于清华国学讨论院。他上课喜爱用布包装着相关书籍资料,一进课堂便将布包摊在讲台上。异趣所在是他备有一黄一黑两只布包,凡上佛经文学、禅宗文学必用黄布包,讲授其他课程则用黑的。陈寅恪冬日喜爱穿长袍马褂,因体弱,有时寒冷还加上件皮袍。凡引征重要文句或参考书目,他都亲自抄在黑板上。擦黑板本是脏活,同学要代劳,可他一概谢绝。讲课讲到入神处,往往闭目而谈如入禅境,直至下课铃响,也不介意。他倘有新的论文发表,必将单行本分给每

3、个同学研读。他上课从不点名,也不小考。他不观赏问答式的笔试,提倡同学提问题、有创新,以期对史识有新理解、新发觉。 他是一位“怪人”。国文考试加试还是科举时代的方式对对子,以此测试同学的读书博寡、语汇丰富与否及音韵学、规律学。此举虽毁誉参半,但“寓意甚深”,可“测试的联想力和美感力”以及“表现文学的天才和造诣,而修辞的程度更可以从这里流露出来”。他既开风气也为师,一面对同学提示可走的新路,一面指导同学如何去做。那时陈寅恪不过三十多岁,还是单身汉。虽已被人称为“教授的教授”,但他每周还要花两天时间进城跟人学西夏文和蒙古文。他的勤奋令同学们脸红,也激发了同学们的勤勉精神。 陈寅恪与王国维私交甚笃。1

4、927年,王国维于昆明湖自沉。在向静安先生遗体告辞时,讨论院的同学们在先,行的是三鞠躬,而陈寅恪行三跪九叩大礼。他送挽联,撰王观堂先生挽词,赋诗言哀。次年,他又应讨论院众同学之请为王观堂先生撰写碑铭,于碑文中阐发观堂先生“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心曲。 太平洋战斗爆发时,陈寅恪一家在.,食品奇缺,没有吃的。一位日本学者写信给日军军部盼望不要犯难他。军部行文给.司令部,司令部派宪兵送去好多袋面粉,陈寅恪与夫人坚拒,不吃嗟来之食,面临行将饿毙,也不为五斗米折腰。 1945年,季羡林留德已经十年,正预备回国,听说陈寅恪在伦敦治疗目疾,便写信向他汇报学习状况。陈寅恪本不了解季的学业,一听说季的指导老

5、师瓦尔德施米特竟是自己的同学,且季的师祖便是自己的导师,他立刻复长函鼓舞季羡林,并热忱把他推举给胡适,使季羡林一帆风顺地到北大当了教授。后来陈寅恪读了季羡林的论文浮屠与佛大加欣赏,推举给.讨论院史语所集刊,使季羡林“一登龙门,身价百倍”。 胡适曾说:“寅恪治史学,当然是今日最渊博、最有识见、最能用材料的人。”傅斯年也说过:“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个人而已。”更有人在谈及他的受世之尊之地位时说:“中国,只有一个陈寅恪!” 16.在本文其次段中,记述的梁启超和曹云祥之间的对话,有什么作用?(6分) 17.通过本文的介绍,你印象中的陈寅恪是个什么样的人?请简要概括。(5分) 18.文章结尾说“陈先

6、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个人而已”、“中国,只有一个陈寅恪!”。结合全文,详细阐释陈寅恪对于中国文化的意义。(6分) 19.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A.虽已被人称为“教授的教授”,但陈寅恪每周还要花两天时间进城跟人学西夏文和蒙古文, 这充分体现了他在治学上孜孜以求的勤勉精神。 B.王国维可以说是坚守民族文化而死,向王国维先生遗体告辞时,同学们三鞠躬,而陈寅恪三跪九叩,这说明他认为应当坚守民族文化,抵制对外国文化的输入和吸取。 C.梁启超认为自己虽然著作等身,可在治学的境界上依旧无法与陈寅恪相提并论,这既是关心陈寅恪顺当执教清华的理由,也是诚意之言。 D.文章

7、敏捷地运用语言、肖像、动作、心理等多种描写手法,从不同角度塑造了陈寅恪特立独行的学者形象。 E.引用傅斯年“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个人而已”这句话,对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的一代学术大师陈寅恪的至高成就进行了褒扬。 参考答案: 16这段对话交代了留学归来却没有学位和著作的陈寅恪如何得以执教名校清华的原委; 学术大师梁启超对初出茅庐的陈寅恪的极力推举,从侧面突出了陈寅恪治学的严谨和学养的深厚; 梁启超的评价也为在后文进一步凸显陈寅恪的治学境界和学术成就做出了铺垫。 17陈寅恪富有诗人气质,是一个纯正的学者; 陈寅恪治学严谨,在教学中勤勉仔细,堪称同学的楷模; 陈寅恪在治学上善开风气之新,将传统方法与现代精神融会贯穿,可谓独树一帜; 陈寅恪为人多情重义,对友朋情真意切,对后学的奖掖提携不遗余力; 陈寅恪具有坚贞的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怀。(以上5点写出3点即可给满分) 18陈寅恪在中国历史学术、文化方面所进行的深刻探究,都是卓尔不群的,制造出至高的成就和辉煌的业绩。 他在学术讨论中表现出“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他表现出挽救民族文化的剧烈的使命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 作为一代大师,陈寅恪为海内外学人树立了一个高峻的标格。(以上4点写出3点,给满分) 19B、D(B“抵制对外国文化的输入和吸取”错;D没有“心理描写”)(答对一个选项给2分,两个都答对给4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料 > 其他杂项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