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闸北区2015届高三语文二模试卷及试题详解13355.pdf

上传人:得** 文档编号:84885809 上传时间:2023-04-08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230.9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市闸北区2015届高三语文二模试卷及试题详解13355.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上海市闸北区2015届高三语文二模试卷及试题详解13355.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上海市闸北区2015届高三语文二模试卷及试题详解13355.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市闸北区2015届高三语文二模试卷及试题详解13355.pdf(8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1(闸北区2015)考生注意:1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和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2答题前,务必用钢笔或圆珠笔在答题纸正面清楚地填写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核对后的条形码贴在指定位置上,在答题纸反面清楚地填写姓名。3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4答题时间150 分钟。试题满分150 分。一、阅读 80 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 6 题。(18 分)中华民族是最爱读书的民族吗?(节选,有删改)黄国荣 全民阅读成为当下文化界的热门话题,媒体上传国家将为它立法,更是因为现实生活中的大多

2、数人不再读书让人忧心忡忡。号召、立法固然是件好事,但这事做起来并不那么简单,其效果也不容乐观。假如我们不正视民族当下的现实,不脚踏实地抓具体落实,仍然继续满足于文件上写、嘴上说、电话上统计、形式上忽悠这种浮夸、应付、糊弄的工作作风,而无实际阅读活动的组织和现实困难的解决,即便立了法,也只能仅仅是一种空打雷的声势而已。我们民族当下的现实是什么呢?北大王余光教授说,20 年前季羡林老师曾经说,中华民族是最爱读书的民族。我不赞同季老师这话,但不好意思当面反对。我认为中华民族并不是最爱读书的民族,而是不爱读书的民族。梁晓声先生也说,全国国民阅读调查中说,我国年人均读书四本多,这个数字是骗人的,中国很多

3、人一辈子都没有读过四本书。我非常赞同二位的说法,我也认为,中华民族真不是一个爱读书的民族。中华民族若不爱读书,怎么会有五千年悠久的文化?炎黄子孙那么多苦读书的美传,没有耳闻?中华民族的悠久文化谁也否定不了,而且永远是我们的骄傲。“孙敬好学,时欲寤寐,悬头至屋梁以自课。”“(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这个“悬梁刺股”的典故可能外国人都知道。还有匡衡“穿壁借光”的故事,唐代诗人岑参还曾有诗赞“览卷试穿邻舍壁,明灯何惜借余光。”但是,我要请问一句,因为中华民族有悠久的文化,就证明我们的民族是最爱读书的民族吗?我还要问一句,孙敬、苏秦、匡衡们如此苦读,读的是什么书?他们又因何如此苦读?很显然,他

4、们读的是当时的课本或教材,他们的苦读是为了应试,是入仕、求功名的欲望所驱使。这种带着个人奋斗目标的功利性读书,能代表一个民族爱好读书的习惯吗?我们现在所说的全民阅读,并不是指在校学生为完成学业为应试而读课本读教材教辅这种读书,而是指民众为了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自身的素质、陶冶自我的心灵情操,完全出于自觉的阅读。这种阅读既没有人逼迫,也没有任务要求、更没有指定书目,是没有功利,纯粹个人爱好的阅读;所读的书不是教材教辅,而是那种可读可不读的“闲书”。自古以来,读“闲书”是遭反对的。我们民族观念中的读书,是为仕途、为功名而求学,是非常功利的。历来视求学读教材教辅是“走正道”,读“闲书”是“走邪路”。

5、过去是因“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而苦读;如今是因“年龄是个宝,学历不可少;戴了博士帽,才得乌纱帽”而苦读。尽管论语中有“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这种勉励学人勤奋读书的名言,但实践中,书读好了有余力了去做官的人数不胜数,而官做好了有余力了再好好地读书的人却不多,古往今来也少有这方面的典故。2 中华民族是不爱读书的民族,这话听起来不好接受,但这是事实。第一个统一中国的始皇帝就做过“焚书坑儒”的傻事,他就不想让国人读书,不仅要把全国的书烧掉,而且要把全国的文人儒士也都坑掉。不只是皇帝不让中华民族读书,连我们的圣人老子和孔子,他们也并不赞成天下老百姓都读书,做有知识的人。老子说:“是以圣人之

6、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他是说,圣人治理国家的原则,就是使百姓头脑简单浑沌,填饱百姓的肚子,削弱百姓的志气,强健百姓的筋骨,永远使百姓无知无识、没有欲望。孔子也说过“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意思是说,可以指点老百姓走哪条路,不可以让他们知道为什么。“女子无才便是德”,这话不只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流行,一直到新中国成立都是如此。读书其实是一种习惯,一种区别于野蛮的文明习惯。自古以来,中国读书的人只是士人,读书是文化人的事情。今天的中国人,除知识分子外,一般普通家庭几乎没有藏书的习惯,倒是有相当多的人是以藏书来装潢门面的。让一个本来不爱读书的民族改变习惯热爱读书,光

7、靠政府立法、下文件、发号召是不管用的。事关民族习惯、民族素质、民族尊严的事,要全民族来认识,来改变。在国外,公园、候机厅、候车室、飞机上、火车上,随处你会看到捧着书孜孜不倦地阅读的人们。而我们中国人呢?我们手里捧着的不是书本,而是IPad、手机,在玩游戏,在读“八卦”。人一天到晚泡在游戏和“八卦里,是提高不了素质的,相反只会让人更庸俗、更自私、更没有道德底线。因嫉妒而毒死自己的同学、一受挫折就跳楼自杀、个人理想的破灭就报复社会IPad!手机!你们要把中国的年轻一代引向哪里去?我们切不可躺在五千年民族文化传统历史上骄傲到不知道自己姓什么,那是咱们祖先的功劳,我们要不努力,祖先们创造的悠久文化谁来

8、传承?怎么发扬?又怎么发展?没有发扬、没有创造,最悠久的文化也会衰落,最宝贵的遗产也会破败,最丰硕的财富也会丢失,最优秀的品质和优良传统也会失传。1 第段中加点的词“空打雷”在文中的含义是(2 分)2 赏析第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3 分)3就全文而言,第段列举“悬梁刺股”等典故的主要作用是()(2 分)A说明中华民族的悠久文化谁也否定不了,而且永远是我们的骄傲。B证明他们的苦读是为了应试,是入仕、求功名的欲望所驱使。C说明带着个人奋斗目标的功利性读书,不能代表一个民族爱好读书的习惯。D告诫我们切不可躺在五千年民族文化传统历史上骄傲到不知道自己姓什么。4有人认为文章第(8)段在论证思路上跳跃,应

9、删除。你认为呢?请说明原因。(3 分)5本文的语言很有特色,试以第(11)段为例进行分析。(4 分)6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4 分)3(二)阅读下文,完成7 12 题。(19 分)惊蛰 气候太冷,人会变得倦庸、懒散,思维僵化,以致一个冬季下来,懒于动笔,东西写得少,犹如昆虫蛰伏一般。猛一抬头,立春已过,雨水至矣,下一个节气便是惊蛰了。由此感叹,四时光景,二十四节气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始终以自己的节奏迈着坚实的步伐,一步步走来,从不停滞,从不失信,该过去的过去,该到来的到来。在农历二十四节气中,我最喜欢惊蛰这个节气,与其说喜爱,不如是敬畏更多一些。经秋历冬,从秋风萧瑟到草枯叶落,再到天

10、寒地冻白雪飘飘,万物从盛极到衰落及至冬眠,大地进入了一年中最为萧条的季节。节气,是农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的总结。节气的变化,写在农民的脸上,而印证则在农民的肩上、手上,因为他们每日所从事的农事,始终以节气为主线。倘若农民忙碌一年是在写一部长篇小说,则节气便是小说中的二十四章节。冬至若为农民肩头的担子支点,它的一头挑着小雪、大雪,而另一头则担着小寒、大寒,同为“大小”两个节气,从季节寒冷程度上说,后一头的分量更重一些。小寒、大寒一过,接踵而来的便是立春、雨水,惊蛰 惊蛰的意思是 。古人曰“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陶渊明更是用文学语言描述这一个节令:“促春遘时雨

11、,始雷发东隅。众蛰各潜骇,草本纵横舒。”惊蛰昭示着万象复始,气象更新,大自然开始进入了一个充满灵动的时节。科普书上说:一般在每年的3 月 5 日或6 日,太阳运行到黄经345时即为惊蛰。这句充满天文地理色彩的专业语言,是气象学的范畴。但气象的变化,又是与大自然紧密相连的,而大自然的变化又与人类活动息息相关。在古代,先辈将惊蛰分为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鸣;三候鹰化鸠。”描述已是进入仲春,桃花红灼,梨花洁白,黄鹂鸟啼叫,苍鹰渐去而斑鸠替代。惊蛰前后各地天气升温,雨水渐多,很多地方进入了春耕。地气动了,地里过冬的虫卵要开始孵化了。惊蛰是一个划季节的极具生命意义的节令。我很庆幸自己生于江南,长于

12、江南,又工作在江南。因为,江南地区一年不但四季分明,而且春夏秋冬时间分配上也差不多。由此,一个季节分别对应了六个节气。江南地区四时温和,冷热,就像写在人脸上喜怒哀乐的表情,再明显不过了。而对江南地区的花草树木等植物来说,也是幸运的,春发夏茂秋收冬藏。冬天对植物来说,就是“藏”,即休养生息。江南植物生长,四时配置,不紧不慢,这种一岁一枯荣的生长规律恰到好处。不像热带的植物,不分季节,不分昼夜,拼命地长、长、长,一个字“累”。也不像北方的植物,生长季节太短,刚刚嫩叶爬满枝头,正要拼命长的时候,季节就拉长了脸,准备越冬了,你想怎么长也不允许,由不得自己的性子,而且冬季又特别的漫长。惊蛰时节的晴朗天,

13、在江南田野上行走,你会深切地感受到大地春意的萌动。“春雷响,万物长”,惊蛰是大好的九九艳阳天,气温回升,雨水增多。地表上,紫云英花已似繁星点点,小麦可闻拔节声,油菜花也争露金黄色,更有众多不知名的田间野花,也竞相绽放。地底下,昆虫经过一冬的长眠,渐渐复苏,睁开了惺忪的眼睛。大地母亲似乎在叫唤她:“真是懒虫。别睡了,起来啦,外面天气暖和了。”而乡间田头,农人开始备耕,修整农具,天晴时晾晒种子,准备各种土杂肥,给即将下地耕作的牛犊多吃精细饲料 此情此景,应了古人的一首田园诗,诗曰:“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4 7.二十四节气,

14、“一个季节分别对应了六个节气”,其中属于春季的,除了立春、雨水、惊蛰之外,还有春分、和谷雨。(1 分)8.根据第段的内容,“惊蛰”的意思是:(2 分)9.作者喜爱、敬畏惊蛰这个节气,理由是:(4 分)(1)(2)10.请自选一个角度,赏析第(11)段画线句。(3 分)11.对本文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 分)A.第段写冬天的寒冷与萧条,衬托出即将到来的惊蛰节气气候温暖、生机勃发。B.第段多用比喻,形象地告诉我们只有农民才对节气的变化有着真切敏锐的感知。C.第段引用先辈的物候分类,生动地写出了气候物象的变化,与人的活动息息相关。D.第段写热带和北方的植物,与江南的植物形成对比,突出

15、了后者的生长规律恰到好处。E.第段中运用引用、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江南田野的春意萌动。12.文章以一首田园诗结尾,请说说这样写的好处。(5 分)(三)默写。(6 分)【任选6 空作答,超过6 空,按前6 空评分】13、(1)饭疏食,饮水,。(七则)(2),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3),何似在人间!(苏轼水调歌头)(4),清辉玉臂寒。(杜甫月夜)(5)云青青兮欲雨,。(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6)常恐秋节至,。(长歌行)(7),但余钟磬音。(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8),教然后知困。(礼记)(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1416 题。(8 分)月 杜甫 四更山吐月,残夜水明楼。尘

16、匣元开镜,风帘自上钩。兔应疑鹤发,蟾亦恋貂裘。斟酌姮娥寡,天寒奈九秋。注:杜甫晚年滞留夔州(现四川奉节)西阁,此诗就是在那里写的。14.本诗句句写“月”,颔联写了 和 。(2 分)15.对诗句的理解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A.首联中“吐”字生动地写出亮初升景象,赋予“山”动态的美。B.“疑鹤发”、“恋貂裘”,既是诗人的推想,又描绘了月之白与月之寒。C.尾联,明写嫦娥孤寂,实则推己及人,表达诗人自况自伤之情。D.深秋月夜,诗人通过所见所感,抒发自己衰老孤寒、凄凉寂寞的境遇。16.“残夜水明楼”被后世称为“古今绝唱”,试加赏析。(3 分)5 (五)阅读下文,完成1721 题。(17 分)

17、班彪字叔皮,扶风安陵人也。彪性沈重好古。年二十馀,更始败,三辅大乱。时隗嚣拥众天水,彪乃避难从之。嚣问彪曰:“往者周亡,战国并争,天下分裂,数世然后定。意者从横之事复起于今乎?将承运迭兴,在于一人也?愿生试论之。”对曰:“周之废兴,与汉殊异。昔周爵五等,诸侯从政,本根既微,枝叶强大,故其末流有从横之事,执数然也。汉承秦制,改立郡县,主有专己之威,臣无百年之柄。至于成帝,假借外家,哀、平短祚,国嗣三绝,故王氏擅朝,因窃号位。危自上起,伤不及下,是以即真之后,天下莫不引领而叹。十馀年间,中外骚扰,远近俱发,假号云合,咸称刘氏,不谋同辞。方今雄桀带州域者,皆无七国世业之资;而百姓讴吟,思仰汉德,已可

18、知矣。”嚣曰:“生言周、汉之执可也;至于但见愚人习识刘氏姓号之故,而谓汉家复兴,疏矣。昔秦失其鹿,刘季逐而羁之,时人复知汉乎?”彪既疾嚣言,又伤时方艰,乃著王命论,以为汉德承尧,有灵命之符,王者兴祚,非诈力所致,欲以感之,而嚣终不寤,遂避地河西。河西大将军窦融以为从事,深敬待之,接以师友之道。彪乃为融画策事汉,总西河以拒隗嚣。及融征还京师,光武问曰:“所上章奏,谁与参之?”融对曰:“皆从事班彪所为。”帝雅闻彪才,因召入见,举司隶茂才,拜徐令,以病免。后汉书班彪列传(节选)【注释】更始:更始政权,是新朝与东汉之间的过渡政权。三辅:指长安及其周边地区。执数:执掌(国家政权)的道理。即真:这里特指王

19、莽称帝、建立新朝。17.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4 分)(1)周之废兴,与汉殊异 (2)哀、平短祚,国嗣三绝(3)故王氏擅朝,因窃号位 (4)帝雅闻彪才,因召入见 18.把文中划线句翻译为现代汉语。(6 分)(1)意者从横之事复起于今乎?(2)远近俱发,假号云合,咸称刘氏,不谋同辞。19.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在句中的用法与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 分)A.将承运迭兴,在于一人也?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B.昔周爵五等,诸侯从政,本根既微,枝叶强大。彪既疾嚣言,又伤时方艰,乃著王命论。C.是以即真之后,天下莫不引领而叹。昔秦失其鹿,刘季逐而羁之。D.至于成帝,假借外家。至于但见愚人习识

20、刘氏姓号之故。20请依据第段班彪的答话,概括班彪认为汉室将要复兴的依据。(3 分)21.第(3)段“彪既疾嚣言”,其原因是:(2 分)(六)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第22 26 题。(12 分)(甲)太史公曰:法令者治之具,而非制治清浊之源 。昔天下之网尝密 ,然奸伪 6 萌起,其极 ,上下相遁,至于不振。当是之时,吏治若救火扬沸,非武健严酷,恶能胜其任而愉快乎!言道德者,溺其职矣。汉兴,破觚(方形)而为圆,斫雕而为朴,网漏于吞舟之鱼,而吏治烝烝,不至于奸,黎民艾安。由是观之,在彼不在此。(节选自史记酷吏列传)(乙)上曰:“法者,治之正也,所以禁暴而率善人也。今犯法已论,而使毋罪之父母妻子同产坐

21、之,及为收帑,朕甚不取。其议之。”有司皆曰:“民不能自治,故为法以禁之。相坐坐收,所以累其心,使重犯法,所从来远矣。如故便。”上曰:“朕闻法正则民愨,罪当则民从。且夫牧民而导之善者,吏也。其既不能导,又以不正之法罪之,是反害于民为暴者也,何以禁之?朕未见其便,其孰计之。”有司皆曰:“陛下加大惠,德甚盛,非臣等所及也。请奉诏书,除收帑诸相坐律令。”(节选自史记孝文本纪)注:遁:欺满。救火扬沸:指负薪救火,扬汤止沸。意为无济于事。同产:兄弟。收帑(tng):将犯人家属收为官奴。愨:qu,恭谨,诚实。22.甲文中,依次填入方框处的虚词,正确的一项是()(2 分)A.也 者 也 B.也 矣 也 C.矣

22、 也 者 D.也 者 者 23对甲文划线句“破觚而为圆,斫雕而为朴”、“在彼不在此”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 分)A前句意为:打破酷令变为灵活,去除繁令回到根本。B前句用喻,意在说明汉代法制较前朝有重大的变化。C后句中,“彼”指不同的时事,“此”指吏治或法治。D后句中,“彼”指为政宽疏简省,“此”指武健严酷。24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 分)A甲文主要运用了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B甲乙两文都指出法律是工具,引人向善。C乙文主要通过君臣对话来表达观点。D甲乙两文都阐明为政者宽简治国的道理。25甲文运用了 的论证手法,请结合该段内容加以分析。(3 分)26.乙文中有司的两次对答,都

23、是“皆曰”,可态度截然不同。为什么?(3 分)27(1)命题作文。题目:有一种精神跨越时空(2)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 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对于传统经典,有些人喜欢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但更多的人喜欢跪在巨人的脚下。7 答案及评分 1、(2 分)喻指无实际效果的形式主义行为。(或:形式上轰轰烈烈,实质上无实际意义。)2、(3 分)用第二人称(呼告)的手法,把IPad、手机作为对话的对象,以问句的形式,大声疾呼,要求人们合理地选择并利用科技工具,表达了强烈的焦虑心情。(手法1 分、内容1 分、情感1 分)3、C(2 分)4、(3 分)不可删(1 分)。从内容上说,

24、本段主要写今天的中国人没有读书的习惯(1 分);从结构上说,承上启下,由历史过渡到现状(1 分)。可删(1 分)。从本段内部结构看,共3 句话,第一句提出观点,第二、第三句并未论证观点,思路跳跃(1 分)。从段落之间关系看,删除后,并不影响第(7)段和第(9)段的衔接(1 分)。5、(4 分)语言特色,洗练犀利、一气呵成(1 分)。形式上,多用问句、排比,有声势(2分)。论证角度上,从反面着笔,论述若不养成阅读习惯的严重后果,增强了论辩力。(1 分)。6、(4 分)本文先从“全民阅读”热提出“中华民族不是爱读书的民族”的观点(1 分);然后分别从历史、文化和现实的角度给予佐证(2 分);最后从

25、读书“事关民族习惯、民族素质、民族尊严”的高度回到批判现实中来,收束全文,强调了“全民阅读”的重要性(1 分)。7、(1 分)清明 8.(2 分)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意思对即可)9.(4 分)(1)惊蛰昭示着万象复始,气象更新,大自然充满灵动的生机。(2 分)(2)惊蛰是一个划季节的极具生命意义的节令。(2 分)10.(3 分)修辞角度:用比喻,形象生动地描写紫云英一朵挨着一朵、花开遍地的景象,用拟人,写出油菜花竞相绽放的情态;动静(视听)角度:既有静态的美感,又兼以动态之美,以小麦拔节之声显示春天万物萌发的勃勃生气;色彩角度:紫色云英花和金花色的油菜花,柔和温润又灿

26、烂鲜艳。(角度1 分;赏析2 分)11.(4 分)B C(对1 项得2 分)12.(5 分)(1)与前文呼应,写出了惊蛰节气大自然的美景、农人备耕的景象。(2)表达了作者悠闲的心境和对惊蛰节气的喜爱之情。(3)增添了文学色彩,富有韵味。(答对1 点2 分,答对2 点给4 分。答对3 点给5 分。)13.(5 分)(1)曲肱而枕之 (2)今宵酒醒何处 (3)起舞弄清(倩)影 (4)香雾云鬟湿 (5)水澹澹兮生烟 (6)焜黄华叶衰 (7)万籁此俱寂 (8)学然后知不足 14.(2 分)月色(光)月形 15.(2 分)B 16.(4 分)“明”字本是形容词,此处兼摄动词的作用,描绘了楼台在月光水波反

27、射之下,8 熠熠生辉。(2 分)“残夜”本有孤寂萧条之意,和明月水波形成反差,以此烘托月华之美(2分)17.(4 分)(1)很,非常 (2)福(分)(3)独揽,独掌,专揽 (4)素来;时常 18.(6 分)(1)料想(各诸侯国)合纵连横的事情在现在又要发生了吗?(意、从横、介词结构后置)(2)远近的政权(政治势力)一起行动,借着汉的名号像云一样集合,都自称刘氏,没有商量而言辞一样。(远近、发、假、云)19.(2 分)B【A 组前句:难道;后句:将要 B 组都是已经、已然 C 组前句:连词,表修饰;后句:连词,表承接 D 组前句:到了(时候);D 组后句:至于,和现代汉语意思同】20.(3 分)

28、(1)国家权力集中于君主一人,当前的地方割据势力没有实力积淀,不足以造成诸侯割据、争霸的局面。(2)使得王莽窃取政权成为可能的几个因素基本不存在。(3)百姓认同汉朝执政的恩德,汉室复兴是民心所向。【答到一点得1 分】21.(2 分)隗嚣认为,秦汉相争、逐鹿中原时,刘氏在百姓中并没有声望,因此,现在以百姓拥戴作为汉室复兴的依据是没有道理的。班彪痛恨的是他的不臣之心。(2 分)22.(2 分)B 23(2 分)C 24(2 分)B 25(3 分)对比(论证)。昔天下,奸伪萌起,天下大乱,用法严酷方能肃清朝野;汉朝建立,法律由繁苛而宽简,而治绩纯厚,百姓平安。今昔对比,突出当今天下应宽简为政。26.

29、(3 分)第一次意在说明:重典治民由来已久,为自己开脱;第二次看到皇帝决心以德治国,宽简为正,顺势而为之,表示服从。(联系文本1 分,具体分析、说明理由2 分)27、(70 分)一类卷(62 70 分)能准确把握题意,立意深刻,选材恰当,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感情真挚,结构严谨。有新意,有文采。二类卷(50 61 分)符合题意,立意较深刻,选材较恰当,中心明确,内容较充实,感情真实,结构完整,语言通顺。三类卷(42 49 分)基本符合题意,立意般,选材尚恰当,中心尚明确,内容尚充实,感情尚真实,结构基本完整,语言基本通顺,偶有语病。四类卷(41 分以下)符合以下一项即为四类:(1)脱离题意。(2)文理不通。(3)全文不足350 字。说明:(1)未写出题目扣2 分。(2)错别字满3 个扣1 分,至多扣5 分。(3)标点错误多,酌情扣分。(4)文面不整洁,酌情扣1 2 分;文面整洁美观,酌情加l 2 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