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知识讲解.doc

上传人:1595****071 文档编号:84751301 上传时间:2023-04-07 格式:DOC 页数:103 大小:1.3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咸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知识讲解.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3页
咸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知识讲解.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咸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知识讲解.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咸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知识讲解.doc(103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Good is good, but better carries it.精益求精,善益求善。咸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咸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咸宁市政府在编制了湖北咸宁战略规划的基础上,组织修编了咸宁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为了更好地谋划咸宁的长远发展,体现“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规划编制方式,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相关规定,现将咸宁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成果予以公示,请广大市民献计献策。联系科室:咸宁市城乡规划局城乡规划编制科联系电话:15717242012联系人:杨剑、李哲电子邮箱:yangjian82993

2、30LZ0823第一章总则第1节规划编制背景第1条在国家中部崛起战略和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进程中,以京广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大畈核电站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的上马为契机,地处“武汉城市圈”与“长株潭城市群”之间中心位置的咸宁,在产业发展、城市建设等方面迎来巨大的发展机遇。按照咸宁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加快建设鄂南经济强市”的战略决定和“五个一工程”为核心的战略目标,结合当前区域发展的新形势,完善城乡规划成为咸宁市立足武汉城市圈、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必然选择。2008年10月咸宁市政府组织开展了湖北咸宁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的编制工作,并获专家评审通过。经湖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批准,咸宁市人民政府组织

3、编制了咸宁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年)(以下简称总体规划)。第2节规划指导思想及主要任务第2条总体规划的指导思想坚持以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咸宁市发展的总体要求,强化咸宁在湖北省南部及中部城市群中心的辐射、带动与链接作用,坚持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的发展思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生态型循环经济,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坚持集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适宜创业和居住的和谐城市。第3条总体规划本着延续历史,面向未来,立足咸宁城市发展的新形势、新格局和新挑战,突出按照“战略性、科学性、

4、协调性、法制性和可操作性”的规划原则,确定规划的主要任务是:(1)突出城市发展重点和方向,拉开城市空间发展框架,调整优化主城区空间布局,建立开放式城市空间结构体系。(2)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优化产业空间布局,积极促进工业化发展,提高城市综合实力。(3)培育和提升温泉旅游、交通物流、金融商贸、科教文化等产业功能,形成系统完整、特色突出、集聚力强、辐射面广的现代服务功能体系,增强城市多元化服务能力。(4)建设区域快速道路系统,构建现代化的城市交通体系和高效便捷的区域一体化交通网络,进一步提高市政基础设施的服务能力。(5)严格控制城市规模,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水资源和绿化等重要的生态资源,建

5、立空间管制体系,构建科学安全的生态格局。(6)突出滨江滨湖特色,提升人居环境品质,彰显咸宁绿色生态魅力。(7)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突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统筹发展。(8)建立科学有效的规划实施机制,协调近远期发展要求,增强总体规划的宏观调控能力。第3节规划依据、期限、层次与范围第4条咸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年)(以下简称总体规划)编制的基本依据是:(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年)(3)湖北省城镇体系规划(20032020年)(2003年)(4)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空间规划(2008年)(5)湖北咸宁

6、城市发展战略规划(2008年)(6)湖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同意咸宁市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鄂建函2009236)(7)咸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年)纲要(8)咸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总体规划纲要第5条总体规划期限为2010-2030年,近期为2010至2015年。第6条总体规划范围分为市域、城市规划区以及主城区三个层次,其中市域规划范围即咸宁市行政辖区,面积9861平方公里;城市规划区范围为北至咸宁与武汉的行政界线,西接咸安与嘉鱼行政界线,南至咸安与赤壁行政界线以及汀泗桥镇的黄荆塘、古塘村的行政界线,东至贺胜桥镇的花坪、黄祠、万秀村,横沟桥镇的凉亭垴、群力村,马桥镇

7、的高赛、曾铺、鳖山村,以及温泉生态旅游区的边界,总用地面积为674平方公里;主城区范围为现状城区以及向北及东北拓展至横沟桥镇,向南拓展至马桥镇区域,总用地面积为165平方公里。第二章城市性质和规模第1节城市性质与城市职能第7条城市性质定位为:咸宁市域中心城市,湘鄂赣边界地区商贸物流中心,武汉城市圈生态宜居城市,中国温泉旅游名城。第8条城市职能为:重点发展高效清洁能源、纺织、森林竹林加工、生物医药、绿色食品加工等现代轻型制造业和生态旅游等生态型产业,将其建设成为高效清洁能源基地、麻棉纺织基地,森工板材加工基地,生态食品加工基地、现代商贸物流基地和生态旅游与休闲度假养生基地,建成武汉城市圈的“大花

8、园”,建设成为国家生态城市与和谐宜居城市。第2节城市人口规模第9条落实城乡统筹相关政策,科学应对旅游服务人口需求,加强对人口增长的管理和引导。规划区作为未来城市化发展重点区域和城市人口的重要承载地,至2030年,规划区城镇人口98万人,其中主城区城市人口72万人,新城(梓山湖新城、向阳湖新城、汀泗新城、贺胜新城等)城市人口为26万人。第3节城市用地规模第10条规划2030年规划区内城镇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在110平方公里,其中主城区城市建设用地总规模80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110平方米,新城城市建设用地总规模30平方公里,人均城镇建设用地以115平方米。第三章城市发展目标与发展战略第1节发

9、展目标第11条总体发展目标坚持以人为本、推动科学发展,积极抢抓机遇、实施跨越式发展;坚持依托武汉、服务湖北、辐射湘赣、面向全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发展新型制造业、高效清洁能源、现代商贸物流和旅游休闲度假等主导产业,统筹区域和城乡发展,努力将咸宁建设成为武汉城市圈和长珠潭城市群联结线上引人注目的节点城市、湖北省名副其实的门户城市、武汉城市圈独具特色的生态城市和以温泉为特色的旅游文化城市。第12条经济发展目标建设鄂南经济强市。到2015年,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全市生产总值超过1000亿元,人均GDP超过30000元,实现由武汉城市圈中等发展水平向先进发展水平的跨越。到20

10、30年,实现全面小康,将咸宁市打造成名副其实的“鄂南经济强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172亿元,人均GDP超过90000元,达到湖北省乃至中部地区领先水平。第13条城市建设目标宜居城市:以人为本,创造优越的生活居住环境、多元化多层次的服务选择和高效便捷的交通体系,提高城市安全保障水平和城市管理水平,成为湖北省最适宜居住的城市。创业城市:围绕主城,大力促进“两型”导向的新型产业基地建设,逐步构筑“高增值、强辐射、广就业”的现代服务体系,形成“三二一”产业空间格局,成为湖北省最适宜创业的城市。绿色生态城市:保护“南山北水”的自然生态格局,建成拥江抱湖、城林相间、山川秀美、人与自然和谐的绿色生态城市。

11、旅游文化城市:彰显城市温泉旅游、三国文化特色,提升城市文化内涵,改善城市旅游及人文环境,形成以温泉旅游与温泉文化为主、多元文化兼容并蓄的文化旅游名城。第2节城市发展战略第14条“自主创新,内优外联”的产业提升战略自主创新,打造“两型”产业基地。以吸收产业及创业服务的政策创新、催化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竞争力企业发展的技术创新为驱动,促进产业结构的生态化转型,构建咸宁“两型”产业基地。内优外联,营造积极载体(工业园区)和良好环境。通过推动农业高技术化、高加工化发展,实现农业经济结构有效转型,促进咸宁生态农业格局的建立;主动承接沿海产业转移;探索多种模式与武汉产业有效对接;重点在纺织服装产业、化工医

12、药产业、建材产业、轻工产业4大行业,与武汉城市圈其它城市错位发展。第15条“聚产纳贤,环境宜居”的人口聚集战略聚产纳贤,以良好就业岗位,吸引人口集聚。通过引凤还巢,继续推行“回归工程”,以创业带就业;发挥“洼地效应”,以产业促岗位;以旅游带三产,拓展服务岗位;以主城区工业集聚、旅游业和服务业大力发展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吸引市域范围人口向主城区迁移。环境宜居,以高质量综合环境,吸纳周边人口。以住房价格差、吸引周边城市人流;发挥基础教育优势、吸纳农村人口。创造宜居环境,以舒适的生活环境、快捷的交通系统、高质量的教育环境等,吸引非就业人口迁移。第16条“生态兴市,环境制胜”的生态保持战略空间保护,生

13、态兴市。从空间上,协调一致,构筑结构清晰的景观安全格局。保育基质,构建绿蓝交融的区域生态基底;打通廊道,形成背山面江的生态联系通道;建设斑块,营造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态核心。内涵提升,环境制胜。加大生态投入,提高生态意识;加强城乡水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注重污水排放管理;加强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与资源化规划;加强污染物总量控制及管理。从内涵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行绿色GDP,打造武汉城市圈生态城市直至国家生态城市。第17条“泉湖相映,城林共生”的特色彰显战略引水入城,以自然水体为载体,实现江、泉、湖联通,构建咸宁泉湖相映的滨水特色空间。依托东西走向的幕阜山山脉,整合山体周边生态、历史人文资源,引山入城

14、,山山相连,打造城林共生的生态园林特色。整合区域,深度发展,做强温泉养生品牌,构建以咸宁温泉谷为“扇轴”的“扇形”区域一体化的温泉养身特色体系;凝聚文化,辐射区域,依托咸宁温泉生态养生特色品牌,带动赤壁、嘉鱼三国文化特色旅游和通山、通城、崇阳的山地生态文化特色旅游发展,形成多元文化并存的特色旅游网络;北引水入城、南引林入城,彰显生态,打造山、水、城、林相融的景观结构。第18条“扩大外延,畅通内联”的交通网络战略扩大外延,发挥既有交通优势构筑咸宁对外联系的多种渠道。促进咸宁北接武汉、西接岳阳长沙,确立咸宁位于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的枢纽地位。畅通内联,建设市域内南北向的快速衔接通道,加强南北交

15、通联系。完善市域交通体系,畅通内联,进一步扩大咸宁对外联系。第19条“中心带动,拥湖面江”的空间拓展战略在市域空间拓展上,以主城的发展作为城市空间拓展的“发力点”,拉开城市骨架。通过产业空间合理布局,做大做强主城;以交通建设为契机,优化城市组群空间。主城区依托交通带动拓展城市空间,北联武汉、西抵赤壁,依托产业引导城市空间向北拓展至斧头湖和西凉湖,未来直达长江,使咸宁城市发展由“临山簇林时代”迈向“拥湖面江时代”。第四章区域协调与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第1节区域空间协调与市域城乡统筹发展策略第20条区域空间协调作为鄂南门户,咸宁要发挥对外门户窗口作用,积极与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协调与合作,推进杭瑞

16、高速公路、武广高速客运专线以及城市圈城际铁路的建设,促进咸安-赤壁-嘉鱼在产业协作、功能互补的基础上做好生态共建和设施共享,形成合理的区域发展格局,打造咸赤嘉城镇密集区为武汉城市圈内城镇化发展的重点和二级密集区,成为武汉城市圈的重要支撑。贯彻落实湖北省委、省政府建设“武汉新港”的重大战略部署,围绕武汉新港总体规划要求,充分发挥咸宁紧邻长江黄金水道的优势,结合咸宁建设鄂南经济强市的目标定位,将咸宁新港打造为鄂南黄金水岸。第21条市域城乡统筹发展策略推进城镇化,构筑城乡一体化格局。进一步壮大主城区、赤壁等城市,促进县域中心城镇的发展,引导重点镇发展,推进区域城镇化发展进程,促进城乡资源综合开发,郊

17、区、市区联动,以城镇化带动城乡一体化的发展。集聚发展、增强极核。重点打造主城区,赤壁次中心城市,提高主城区的实力和对全市的辐射力,形成市域的发展极核,强化主城区的吸引和辐射带动作用,带动周边新城和小城镇群的发展,形成城乡协调发展的城镇化体系。因地制宜、轴线带动。重点扶持具有传统优势和良好发展前景的中心城镇,以市域交通干线为发展轴,带动市域城镇化的整体发展。四是区域协调发展、村镇整合发展。加强咸宁一区一市四县城市发展作用区的协调,以城乡为整体,统筹规划城乡建设,合理调整城乡产业结构,彻底打破城乡封闭体制,优化城乡生产要素配置,加快农村地区城镇化步伐,整合村镇,推进撤乡并镇、迁村进镇,提高城乡人居

18、环境质量,构筑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网络化空间结构。第2节市域人口与城镇化水平第22条市域人口规划预测2015年咸宁市域总人口为312万人;2030年咸宁市域总人口为343万人。第23条市域城镇化水平与城镇人口规划预测2015年市域城镇化水平为5762,2030年市域城镇化水平为7277。2015年城镇人口为177194万人;2030年城镇人口为246264万人。第3节市域城镇体系结构规划第24条市域城镇空间布局结构按照区域统筹、城乡统筹的原则,逐步构建“一主一次、一区三轴两带”的城镇空间结构。统筹推进主城区、梓山湖新城、向阳湖新城、汀泗新城、贺胜新城等城镇融合发展,将其打造为市域中心;建设赤壁

19、市区成为市域次中心。对接武汉城市圈,协调区域发展,将咸宁、赤壁、嘉鱼,打造为咸赤嘉城镇密集协调发展区。以京广铁路线、京港澳高速公路线、武广高速铁路专用线、107国道等构成交通带动轴;以潘家湾沿江产业、咸宁温泉谷、通山核产业、九宫山旅游产业组成垂江产业推进轴;沿陆水河流域形成旅游发展轴。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形成沿江产业发展带;依托通山、通城、崇阳的生态资源优势,沿杭瑞高速公路和106国道公路形成南三县生态特色发展带。第25条市域城镇等级与规模结构优化配置市域资源,严格控制主城用地,积极促进新城的发展,强化建设一批重点城镇,形成以主城区为核心,次中心城市为重点,重点镇和一般镇为基础,辐射到广大农村地

20、区的五级城镇体系。第一级为主城区,包括现状咸安主城以及横沟职教区域。2015年人口规模为5067万,2030年人口规模为6880万,基本达到或接近大城市人口规模。第二级为赤壁市区。2015年人口规模为3337万,2030年人口规模为3848万。第三级为嘉鱼县、通山县、通城县、崇阳县城区,县城2015年人口规模为1215万,2030年人口规模为1820万。还包括潘家湾(咸宁港)港口新城、梓山湖新城、向阳湖新城、汀泗新城、贺胜新城、赤壁港口新城、金桂湖低碳产业新城,新城2015年人口规模为45万人,2030年人口规模为512万人。第四级为重点镇,主要包括双溪桥镇、桂花镇、赵李桥镇、官塘驿镇、车埠镇

21、、簰洲湾镇、陆溪镇、九宫山镇、洪港镇、大畈镇、白霓镇、青山镇、石楠镇、麦市镇、北港镇、马港镇等16个重点镇。规划2015年中心镇的镇区人口规模为11.5万人,2030年中心镇的镇区人口规模为1.52万人。第五级为一般镇,高桥镇、大幕镇、新店镇、黄盖湖镇、余家桥镇、茶庵岭镇、神山镇、柳山湖镇、中伙铺镇、新街镇、渡普镇、高铁岭镇、官桥镇、闯王镇、磁口镇、燕厦镇、大路镇、杨芳玲镇、黄沙镇、厦铺镇、南林桥镇、桂花泉镇、路口镇、石城镇、肖岭镇、铜钟镇、港口镇、高视镇、金塘镇、沙坪镇、关刀镇、五里镇、沙堆镇、塘湖镇、大坪镇、四庄镇等36个一般镇。2015年镇区人口规模为0.30.5万人,2030年镇区人口

22、规模为0.51万人。第26条市域城镇职能类型结构规划完善市域各级城镇的职能结构,全面提高整体功能水平。第一级主城区是市域城镇体系的核心,集中体现核心服务职能,严格控制发展规模,着力优化提升现代服务功能,集约发展两型产业,增强城市的辐射力和综合实力,在带动整个市域发展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方面起着枢纽和组织作用。第二级赤壁市集中发展以三国文化旅游为主旅游业、电力生产基地、棉纺工业等轻工业。作为第三级,嘉鱼城市职能为以发展化工能源、工业和水生旅游为主的具有水乡特色的沿江生态城市,重点发展化工能源、无公害蔬菜生产、以苎麻为主的汉牌服装加工原料基地;通山城市职能以发展核电能源为主的高效清洁能源基地、山地旅

23、游等;崇阳城市职能为以特色资源加工为主的咸中工业与生态旅游城市,重点发展医用卫生材料加工、钒制品生产、山地旅游等;通城城市职能为以发展高效清洁能源和山地旅游为主的咸南山岳型生态城市,主要发展涂附磨具生产、云母制品生产。潘家湾(咸宁港)港口新城重点发展以物流、汽车零部件、轻工产品、农产品加工、商贸服务(蔬菜交易)等为主导产业;赤壁港口新城重点发展能源、造纸、纺织服装、建材、机电、食品加工、矿产采选等主导产业;金桂湖低碳产业新城依托金桂湖优质生态资源,重点发展绿色、环保循环产业;梓山湖生态科技新城重点发展商务办公、会展、旅游度假、娱乐休闲、高新技术产业、非动力核产业等产业;贺胜新城重点发展非动力核

24、产业相关配套产业,辅助发展商贸物流、文化娱乐、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汀泗新城重点发展旅游配套服务产业,辅助发展商贸物流、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向阳湖新城重点发展生态农业种植与观光、商业贸易、旅游配套服务、娱乐休闲、文化创意等产业。第四、第五级城镇是城乡交流的基础环节,应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集约发展、综合配套”的原则,重点镇是所在地区辐射力较强的生产、生活服务中心和农副产品加工、流通基地;一般镇是所辖区域城乡社会、经济中心,为城乡物资集散的重要环节。第27条重点城镇发展规划整合城镇发展资源,培育、发展重点城镇,合理、科学确定重点城镇的主导职能定位。双溪桥镇重点发苎麻纺织、机电、建材和防护用品工

25、业;桂花镇重点发展两型产业、农副产品加工业;赵李桥镇重点发展茶叶加工、木材加工、建材和商贸业;官塘驿镇重点发展竹木加工、水产养殖和建材业;车埠镇重点发展茶叶加工、麻纺加工和水产养殖业;簰洲湾镇重点发展化工能源、食品、蔬菜、轻纺、建材和物流业;陆溪镇重点发展蔬菜、织布、建材、机械和物流业;九宫山镇重点发展竹木加工、农产品加工和旅游业;洪港镇重点发展石材、楠竹加工和矿产开采业;大畈镇重点发展清洁能源、石材、水产养殖和旅游业;白霓镇重点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建材和商贸业;青山镇重点发展水电、食品、蔬菜、水果和旅游业;、石楠镇重点发展药材、茶叶、粮食和商贸业;麦市镇重点发展云母制品、农副产品加工、建材和

26、商;北港镇重点发展食品、医药、茶叶、陶瓷建材和商贸业;马港镇重点发展云母制品、农产品加工和陶瓷加工业。第4节市域产业发展规划第28条市域农业发展规划(1)发展思路大力发展以“四乡六业”为主的特色农业;加快发展以绿色食品、无公害蔬菜水果为主的绿色农业;积极发展以蔬菜水果、花卉苗木、畜禽蛋奶等为主的城郊型生态农业(2)产业发展重点重点建设九大特色生态农业产业化基地:优质桂花基地(规划建设规模30万亩,其中咸安区16万亩、崇阳6万亩、通山3万亩、通城2万亩、赤壁2万亩、嘉鱼1万亩)、优质苎麻基地(规划建设规模20万亩,集中布局在咸安区双溪、马桥、向阳湖、横沟桥镇约5.8万亩,嘉鱼县高铁岭镇、官桥镇、

27、陆溪镇、渡普镇等6.7万亩、赤壁市神山镇、新店镇、中伙铺镇、官塘驿镇、车埠镇、赤壁镇约7.5万亩)、优质楠竹雷竹基地(规划建设规模300万亩,其中包括250万亩楠竹、30万亩慈竹为主的纸浆竹、20万亩以雷竹为主的笋用竹)、优质蔬菜基地(规划建设规模140万亩,集中布局在嘉鱼县50万亩、赤壁市35万亩、崇阳县15万亩、通城县15万亩、咸安区15万亩和通山县10万亩)、优质茶叶基地(规划建设规模25万亩,主要分布在赤壁8万亩、通城县5万亩、咸安区8万亩、通山和崇阳4万亩)、优质水产养殖基地、优质畜禽养殖基地、优质水稻基地(规划优质水稻基地规模达到150万亩,其中咸安区25万亩、赤壁市40万亩、崇阳

28、35万亩、通城35万亩、嘉鱼10万亩、通山10万亩)、优质水果基地(规划建设规模20万亩,集中通山5.8万亩、崇阳1.8万亩、赤壁7.9万亩、通城3.5万亩、咸安0.7万亩等,嘉鱼0.3万亩)。第29条市域第二产业规划(1)发展思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发展新兴产业,促进工业结构的升级;培育扶持主导产业,做大做强支柱产业,完善工业产业基地建设;延长产业链,发展产业集群,加快生态工业产业集聚区建设。(2)产业发展重点重点发展清洁能源工业、纺织服装业、森工造纸业、冶金建材业、机电制造业、生物医药业、食品加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环保产业。第30条市域服务业发展规划(1)发展思路积极完善和提升消费型服务

29、业,适应居民消费结构升级趋势,扩大短缺服务产品供给,满足多样化的服务需求。拓展生产型服务业。大力发展主要面向生产者的服务业,细化深化专业化分工,降低社会交易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2)产业发展重点重点发展的产业有温泉生态旅游业、现代物流业、文化产业、金融业和信息服务业。第5节市域综合交通规划第31条打造现代交通枢纽,强化咸宁区域辐射能力,进一步增强铁路、公路和水运方面的优势,构建以公路为骨架的区域交通体系,支撑城市空间发展。整合铁路、公路客运和城市公交系统,建设一体化的客运交通体系。完善旅游交通体系,促进咸宁旅游发展。加强与武汉天河机场联系,提高城市对外交通枢纽功能,增强区域辐射能力。在贺胜

30、桥镇建设旅游航空飞行培训基地。第32条在咸宁现有武广高速铁路和京广铁路基础上,加快建设武汉至咸宁的城际铁路,远期向南延伸至赤壁、长沙;建设咸宁至江西省宜春、吉安的咸(宁)宜(春)吉(安)铁路、通鄂铁路、岳九铁路和潘家湾货运专线。第33条形成全市域“网格式”的公路网络系统,实现咸宁市域至咸宁主城区的1小时内到达。公路网络建设与国家、湖北省公路网规划相结合,分为区域、市域和村镇三级。区域级公路由高速公路组成,形成“二横五纵”的区域骨架道路系统。“二横”道路系统分别为城市圈环线(咸通高速)和杭瑞高速公路,“五纵”道路系统分别为武嘉临江快速路、京港澳高速公路、杭瑞联络线高速、新港高速和大广高速公路。改

31、造107国道,提升咸宁至嘉鱼、通山以及至主要旅游景点的道路功能。依托骨架性道路,建设通达乡镇场的村级道路。第34条依托长江水运资源,优化港口布局,建设赤壁、陆溪口、石矶头、鱼岳、潘家湾、簰洲等港口,建立良好的疏港交通系统。重点推进嘉鱼潘家湾、鱼岳以及赤壁港等主要港口的建设。第35条逐步建成以咸宁主城区为中心,辐射咸宁市及周边地区的公铁水联运的客、货运区域性枢纽,实现各种交通方式之间的紧密衔接。规划2030年形成咸安长途客运站和咸宁市中心客运站2个一级客运站;在赤壁、通城、通山、崇阳、嘉鱼设二级客运站;在23个重点镇设三级客运站。保留现有的京广铁路火车站和武广高铁火车站,并结合武咸城际铁路的建设

32、,新建贺胜桥、横沟桥东、咸宁北、咸宁南四个城际铁路站点。将现状的京广货运站搬迁,并按站一级货运站控制用地面积,在嘉鱼设置二级货运站,将咸宁市内的安达货运站扩建为三级站。第6节市域重大基础设施规划第36条给水设施用水量标准:一级中心城市和二级次中心城市550升/人日,县级城市510升/人日,新城450升/人日,集镇300升/人日。污水处理厂建设:咸宁城区4座,总供水规模56万立方米/日,赤壁城区3座,总供水规模22万立方米/日,嘉鱼、通山、崇阳、通城等县城各1座,规模为10.2万立方米/日。输水干管建设:建设咸宁长江引水工程(潘湾净水厂至宝塔配水厂)、王英水库供水工程(王英水库至横沟净水厂)输水

33、干管。第37条排水设施排水体制:城区近期采用截流式合流制,远期逐步改造为雨、污分流,新区采用分流制排水体制。污水量预测:污水量为平均日用水量的85%。规划期末污水处理率:中心城区和市域副中心城区达到95%以上,县级城市和新城达到90%以上,集镇达到80%以上。污水处理厂建设:咸宁城区3座,总处理规模31万立方米/日;赤壁城区2座;嘉鱼、通山、崇阳、通城等县城各1座,规模为8万立方米/日;梓山湖、汀泗、向阳湖、金桂湖、赤壁港口新城、潘家湾港口等新城各新建污水处理厂一座,规模1.56万立方米/日。第38条环卫设施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生活垃圾产量按人均1.3公斤/日预测,各城镇根据生活垃圾产量配置生活

34、垃处理厂,咸宁城区2座,处理规模1600吨/日;赤壁城区1座,处理规模600吨/日;嘉鱼、通山、崇阳、通城等县城各1座,规模为300吨/日。危险固体废弃物处理:安排建设咸宁市危险固体废物处理场,对湖北省固体废物和全市医疗废物进行分类收集,年处理2.9万吨。第39条防洪设施堤防整治:咸宁市按100年一遇;赤壁市按50年一遇;嘉鱼、通山、通城、崇阳四县按2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对现有堤防进行整险加固,确保城市防洪安全。水库与河道整治:重点整险加固全市范围内小(二)型水库和尚未完成整险加固工作的小(一)型水库。加大淦河、潘河等中小河道治理力度,结合防洪工程,对淦河沿河两岸进行水生态治理。第40条市域电力

35、规划电源规划:新建大畈核电站,扩建蒲圻电厂二期,继续开发小水电,大力发展风电。预计2030年总装机达到约1000万千瓦。变电所布局规划:到2030年,咸宁负荷将达到390万千瓦,扩建500千伏咸宁变电所(300万千伏安),新建500千伏赤壁变电所(200万千伏安)。新建潘家湾变、横沟变、蒋家洞变、通城变、蒲圻变、墨烟变、泉洪变、张公变、渠首变、横石谭变、大路变、铜钟变、咸宁南牵引变13座220千伏变电所。第41条市域通信邮政规划通信设施规划:规划预测2030年咸宁固定电话主线普及率和移动通信普及率分别达到80%和90%,全市固定电话交换机容量达到80万门,移动交换机容量为110万门。利用现代信

36、息技术的引导作用,加快“数字咸宁”尤其是“数字咸宁城区”的建设步伐。启动新一代移动通信3G网络和“村村通”无线固话建设。继续加快宽带无线接入网络和数字集群专网发展。邮政设施规划:新(扩)建咸宁国家三级邮区中心局和12个县(市)区邮政支局。在中心局和邮政支局之间形成环形快速邮路。重点发展城市网点和社区代办网点,主城区按1.5公里,其他县城按2公里的服务半径布置邮政设施。第42条积极发展石油、天燃气管道运输,加强仪长原油管线、兰郑长成品油管道的建设与管理,同时建设咸通、赤崇、崇通、嘉赤、安嘉、安咸油气支线。预留线路及配套设施用地。第7节市域重要社会服务设施规划第43条市域范围内以咸宁城区为中心,中

37、小城市为骨干,逐级向乡镇扩散的商品流通网络,形成有较强辐射力的重要生产资料和农副产品的大型商贸基地。依托武广高铁、京广铁路、京港澳高速公路及107国道区域性干道,在咸宁主城区建设市域商贸物流中心,在赤壁市建设市域商贸物流副中心;在嘉鱼县建设嘉鱼物流园区、蔬菜批发大市场;在南三县建设南三县物流园区、通城麦市边贸城市、通山石材批发交易市场、通城牲猪批发交易市场。第44条鼓励职教产业化发展,整合区域职教资源,将咸宁生物机电工程学校、咸宁市卫生学校、咸宁市艺术学校、咸宁市女子学校、咸宁财税会计学校、咸宁电子科技学校、咸宁市商贸中专学校和咸安区中等职业学校等8所学校集中迁入横沟职教园区,打造为极具影响力

38、的职教基地。第45条加强区域性大型文体设施建设,重点建设咸宁主城区文体基地,赤壁体育训练基地,嘉鱼体育训练基地,崇阳体育训练基地、通山体育训练基地、通城体育训练基地。第8节市域旅游规划第46条市域旅游发展目标依托咸宁市旅游资源、区位优势,结合目前游资业发展阶段与程度,坚持区域协调,互惠共利的发展原则,将咸宁打造成以休闲养生、民俗文化、生态观光、体育健身、会展会议等为内涵的宜居旅游地。规划至2015年,咸宁市游客量为1320.70万人次;至2030年,咸宁市游客量将达到2930.20万人次。第47条市域旅游发展策略利用资源优势,大力进行资源整合,打造专题旅游;发挥空间优势,实现区域联动;加快基础

39、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的建设;坚持保护文化资源与开发建设并重,不断提高城市文化竞争力和影响力。五是加强对旅游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培训,扩大人力资本储备。第48条市域旅游空间规划在市域范围内,规划形成三大旅游功能区。(1)打造咸宁市区温泉休闲养生旅游景观带。旅游主题定位为城市商务、会议、度假、休闲、养生、健身和乡村旅游。旅游区包括潜山国家森林公园旅游景观带、淦河城市水域休闲风光旅游景观带。(2)打造通山九宫山山地生态休闲观光旅游景观带。旅游主题定位为山地休闲、生态观光、避暑度假、道佛文化、古乡村旅游路。旅游区包括九宫山道佛教文化生态观光避暑会议度假旅游区、太阳山原生态及瀑布观光健身旅游区、大城山狩猎休闲

40、健生旅游区、黄龙山避暑会议度假休闲旅游区。(3)构建赤壁三国水域生态休闲观光旅游景观带。旅游主题定位为古遗址旅游、三国文化体验、水域风光观光、休闲娱乐、会议度假、养生健身。旅游区包括赤壁三国古战场旅游景区,陆水湖及隽水河水域风光休闲旅游景区,“三湖连江”城市休闲度假旅游景区包括。第49条市域旅游产品规划规划形成18个核心景区,包括温泉休闲度假旅游区;三国赤壁、陆溪口温泉;九宫山、闯王陵、宝石村;太乙洞;金桂湖、刘家桥、桂花园;星星竹海、金沙;隐水洞、核电站;富水乐园;王明璠故居;鄂南民俗村;青山洞、大泉洞;洪下竹海、浪口温泉;陆水湖、五洪山温泉;羊楼洞古遗址;新店古街;三湖连江;汀泗桥;黄龙山

41、。以连接核心景点为基本思路第50条市域旅游配套设施规划加强建设,调整结构,优化管理,建设起具有“服务型城市”功能特征、结构合理、秩序优良、管理高效、服务一流的旅游服务设施体系。规划到2030年,市域范围内配套建设游客服务中心7处,其中主城区、赤壁市各2处,崇阳、通城各一处。加快旅游服务机构发展,国内旅行社数量不少于在70家左右,其中国际旅行社3-5家。加强星级旅游宾馆的建设,主城区配套不少于3家五星级宾馆和4家四星级宾馆;赤壁市区配套不少于2家五星级宾馆和1家四星级宾馆;通山县配套不少于2家四星级宾馆;崇阳县和嘉鱼县配套不少于1家四星级宾馆。第9节市域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第51条历史文化遗产保

42、护原则抢救珍贵文物古迹及历史建筑,保护历史文化遗存,继承优秀历史传统,发扬城市文化特色。注重系统保护与重点保护相结合,协调历史文化保护与城市建设发展、自然景观的保护利用以及城市景观特色创造的关系;重点保护有重要影响和地位的革命史迹、文物古迹及周围环境,传统风貌较完整、历史特征明显的历史地段,体现城市历史文化风貌和自然山水特色的城市风貌区,独特、优美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城市形态。第52条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重点重点保护咸宁市文物保护单位,延续历史文化,提升咸宁市生态城市文化底蕴。规划咸宁市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3处,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近200处。咸宁市文物保护单位分布一览表序号保护区

43、名称主要保护对象级别面积(公顷)所在地1通山县九宫山牛迹岭李自成墓李自成墓(明)国家级7.6闯王镇2国民革命军北伐战争汀泗桥战役遗址北伐遗址(1926年)国家级20汀泗桥镇3咸宁市咸安区向阳湖文化名人旧址向阳湖文化名人旧址(1969-1971年)省级7向阳湖奶牛厂4咸宁市咸安区钱亦石故居钱亦石故居(1909-1938年)省级0.63马桥镇5咸宁市咸安区何功伟烈士故居、就义旧址何功伟烈士故居、就义旧址(1915-1941年)省级0.7桂花镇6庙山遗址庙山遗址(周代)省级咸安7孙郭湖城址孙郭湖城址(东周)省级咸安8刘家桥古民居刘家桥古民居(清代)省级咸安9沈鸿宾故居沈鸿宾故居(清代)省级咸安10汀

44、泗桥(咸安古桥)汀泗桥(宋)省级汀泗桥镇11官埠桥(咸安古桥)官埠桥省级官埠桥镇12刘家桥(咸安古桥)刘家桥(明代)省级咸安13西河桥(咸安古桥)西河桥(清代)省级咸安14万寿桥(咸安古桥)万寿桥(清代)省级咸安15高桥(咸安古桥)高桥(清代)省级咸安16白沙桥(咸安古桥)白沙桥(明代)省级咸安17龙潭桥(咸安古桥)龙潭桥省级咸安18咸安三一八惨案丛葬坑咸安三一八惨案丛葬坑(中华民国)省级咸安19赤壁市羊楼洞新店明清石板街明、清省级0.08赵李桥、新店20赤壁市新店土城城址古代遗址(战国、汉)省级76新店镇21赤壁市黄龙乡太平洞太平洞(1854)省级0.12赤马港镇22赤壁市赤壁之战遗址三国遗

45、址省级赤壁镇23赤壁市秦国夫人墓秦国夫人墓(宋古墓葬)省级赤壁24赤壁市蒲圻石城(古建筑)蒲圻石城(明)省级赤壁25“赤壁”摩崖石刻“赤壁”摩崖石刻(唐至清代)省级赤壁26赤壁市凤雏庵凤雏庵(清代)省级赤壁27赤壁市拜风台拜风台(明代)省级赤壁28赤壁市翼江亭翼江亭(中华民国)省级赤壁29通山县通羊镇四号圣庙圣庙(清)省级0.66通羊镇30通山县杨家埚化石产地化石产地省级0.16黄沙镇31通山县祖爷殿古代遗址(元)省级0.45闯王镇32通山县王名番府第古代遗址(清)省级1.4大路乡33通山县宝石名居群明、清省级3.5闯王镇34通城黄龙乡天岳关天岳关(清)省级0.36麦市镇35通城县麦市南虹桥南虹桥(清)省级0.34塘湖镇36通城县尧家林遗址新石器时代古遗址省级20麦市镇37通城县灵官桥宋省级0.37马港镇38通城县天岳关抗日将士阵亡纪念亭天岳关抗日将士陈云纪念亭(1931年)省级1.5麦市镇39嘉鱼县下舒桥净堡桥元省级0.4渡普镇40嘉鱼县崇阳县重修咸宁堤记碑及三枧堰清省级0.47潘家湾镇、白霓镇41崇阳县青山镇狮形山青山崖洞堰青山崖洞堰(清)省级0.5青山镇42崇阳县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