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J41 075-2006 河南省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实施细则.doc

上传人:pei****hi 文档编号:846471 上传时间:2019-08-02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35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DBJ41 075-2006 河南省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实施细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DBJ41 075-2006 河南省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实施细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DBJ41 075-2006 河南省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实施细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BJ41 075-2006 河南省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实施细则.doc(24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河南省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实施细则河南省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实施细则DBJ41/075-2006DBJ41/075-2006目 次 1 总则12 术语23 室内环境节能设计计算参数54 建筑与建筑热工设计84.1 建筑设计84.2 围护结构热工设计94.3 围护结构保温隔热设计124.4 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的权衡判定135 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节能设计145.1 一般规定145.2 采 暖145.3 空气调节165.4 通 风225.5 冷源与热源235.6 监测与控制286 建筑照明节能316.1 照明功率密度值316.2 充分利用天然光33附录 A 建筑外遮阳系数计算方法34附录 B 围护结

2、构热工性能的权衡计算38附录 C 建筑物内空气调节冷、热水管的经济绝热厚度43附录 D 节能屋面用料参考做法及热工性能参数44附录 E 节能墙体用料参考做法及热工性能参数65附录 F 河南省公共建筑节能设计热工登记表74本标准用词说明78条文说明791 1 总 则1.0.11.0.1 为贯彻执行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和国家有关节约能源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改善我省公共建筑的室内环境,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根据我省气候特点和具体情况,制定本细则。1.0.21.0.2 本细则适用于我省境内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公共建筑节能设计。1.0.31.0.3 按本细则进行的建筑节能设计,在

3、保证相同的室内环境参数条件下,与未采取节能措施前相比,全年采暖、通风、空气调节和照明的总能耗应减少 50%。公共建筑的照明节能设计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 500342004 的有关规定。1.0.41.0.4 公共建筑的节能设计,除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2 2 术 语2.0.12.0.1 透明幕墙 transparent curtain wall可见光可直接透射入室内的幕墙。2.0.22.0.2 可见光透射比 visible transmittance透过透明材料的可见光光通量与透射到其表面上的可见光光通量之比。2.0.32.0.3 综合部分负荷性

4、能系数 integrated part load value (IPLV)用一个单一数值表示的空气调节用冷水机组的部分负荷效率指标,它基于机组部分负荷时的性能系数值、按照机组在各种负荷下运行时间的加权因素,通过计算获得。2.0.42.0.4 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权衡判断 building envelope trade-off option当建筑设计不能完全满足规定的围护结构热工设计要求时,计算并比较参照建筑和所设计建筑的全年采暖和空气调节能耗,判定围护结构的总体热工性能是否符合节能设计要求。2.0.52.0.5 参照建筑 reference building 对围护结构热工性能进行权衡判断时,作为

5、计算全年采暖和空气调节能耗用的假想建筑。参照的建筑的形状、大小、朝向与设计建筑完全一致,但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参数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值。2.0.62.0.6 设计建筑 designed building正在进行设计、需要进行节能设计判定的建筑。2.0.72.0.7 遮阳系数(SC)sun-shading coefficient实际透过窗玻璃的太阳辐射得热,与透过 3厚透明玻璃的太阳辐射得热的比值。2.0.82.0.8 风机的单位风量耗功率(Ws)power consumption of unit air volume of fan空调和通风系统输送单位风量的风机耗功率,单位 W/(m3/h)。2.

6、0.92.0.9 耗电输热比(EHR)ratio of electricity consumption to transferied heat quantity在采暖期室外平均温度条件下,全日理论水泵输送耗电量与全日系统供热量的比值,无因次。2.0.102.0.10 输送能效比(ER)ratio of axial power to transferied heat quantity空调冷热水循环水泵在设计工况点的轴功率,与所输送的显热交换量的比值,无因次。2.0.112.0.11 名义工况制冷性能系数(COP)refrigerating coefficient of performance在名

7、义工况下,制冷机的制冷量与其净输入能量之比,无因次。A.1.1.1.1 2.0.122.0.12 建筑物体形系数(S) shape coefficient of buildingA.1.1.1.2 建筑物与室外大气接触的外表面积与其所包围的体积的比值。外表面积中,不包括地面和不采暖楼梯间隔墙和户门的面积。A.1.1.1.3 2.0.132.0.13 窗墙面积比 area ratio of window to wallA.1.1.1.4 窗户洞口面积与房间立面单元面积(即建筑层高与开间定位线围成的面积)的比值。2.0.142.0.14 照明功率密度 lighting power density(

8、LPD)单位面积上的照明安装功率(包括光源、镇流器或变压器),单位为瓦特每平方米(W/)。2.0.152.0.15 照度 illuminance表面上一点的照度是入射在包括该点的面元上的光通量 d 除以该面单元 dA 所得之商,即 E=d/dA,该量的符号为 E,单位为勒克斯(lx),1 lx1m/。3 3 室内环境节能设计计算参数室内环境节能设计计算参数3.0.13.0.1 集中采暖系统室内设计计算温度宜符合表 3.0.1-1 的规定;空气调节系统室内设计计算参数宜符合表 3.0.1-2 的规定。表表 3.0.1-13.0.1-1 集中采暖系统室内设计计算温度集中采暖系统室内设计计算温度建筑

9、类型及房间名称室内温度()建筑类型及房间名称室内温度()1 办公楼:门厅、楼(电)梯办公室会议室、接待室、多功能厅走道、洗手间、公共食堂车库1620181656 体育:比赛厅(不含体操)、练习厅休息厅运动员、教练员更衣、休息游泳馆161820262 餐饮:餐厅、饮食、小吃、办公洗碗间制作间、洗手间、配餐厨房、热加工间干菜、饮料库1816161087 商业:营业厅(百货、书籍)鱼肉、蔬菜营业厅副食(油、盐、杂货)、洗手间办公米面贮藏百货仓库181416205103 影剧院:门厅、走道观众厅、放映室、洗手间休息厅、吸烟室化妆141618208 旅馆:大厅、接待客房、办公室餐厅、会议室走道、楼(电)

10、梯间公共浴室公共洗手间1620181625164 交通:民航候机厅、办公室候车厅、售票厅公共洗手间2016165 银行:营业大厅走道、洗手间办公室楼(电)梯181620149 图书馆:大厅洗手间办公室、阅览报告厅、会议室特藏、胶卷、书库1616201814续表续表 3.0.1-13.0.1-1 建筑类型及房间名称室内温度()建筑类型及房间名称室内温度()10 学校:教室、实验室、教研室行政办公、阅览室人体写生美术教研室模特所在局部区域风雨操场1818271411 医院:医院门诊楼22表表 3.0.1-23.0.1-2 空气调节系统室内设计计算参数空气调节系统室内设计计算参数参数冬季夏季一般房间

11、202527温度()大堂、过厅1827风速()(m/s)0.100.200.150.30相对湿度()30604065注:具体建筑空气调节室内设计计算参数见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019。3.0.23.0.2 公共建筑主要空间的设计新风量,应符合表 3.0.2 的规定。表表 3.0.23.0.2 公共建筑主要空间的设计新风量公共建筑主要空间的设计新风量建筑类型与房间名称新风量m3/(hp)旅客 房5 星级504 星级403 星级305 星级304 星级253 星级20餐厅、宴会厅、多功能厅2 星级15大堂、四季厅45 星级1045 星级20商业、服务 23 星级10游旅馆美容、理发、康

12、乐设施30续表续表 3.0.23.0.2 建筑类型与房间名称新风量m3/(hp)一三级30旅店客房 四级20影剧院、音乐厅、录像厅20游艺厅、舞厅(包括卡拉 OK 歌厅)30文化娱乐 酒吧、茶座、咖啡厅10体育馆20商场(店)、书店20饭馆(餐厅)20办公30注:学校的新风量设计在经济条件具备时,可参照 GB50189 执行。4 4 建筑与建筑热工设计建筑与建筑热工设计4.14.1 建筑设计建筑设计4.1.14.1.1 建筑总平面的布置和设计,宜利用冬季日照并避开冬季主导风向,利用夏季自然通风。建筑的主朝向宜选择本地区最佳朝向或接近最佳朝向。4.1.24.1.2 建筑的主体朝向宜采用南北向或接

13、近南北向,主要房间宜避开冬季最多频繁风向和夏季最大日照朝向。4.1.34.1.3 寒冷地区建筑的体形系数应小于或等于寒冷地区建筑的体形系数应小于或等于 0.400.40。当不能满足本条文的规定时,必须按本细则第。当不能满足本条文的规定时,必须按本细则第 4.44.4节的规定进行权衡判断。节的规定进行权衡判断。4.1.44.1.4 建筑每个朝向的窗(包括透明幕墙)墙面积比均不应大于建筑每个朝向的窗(包括透明幕墙)墙面积比均不应大于 0.700.70。当窗(包括透明幕墙)墙面积比。当窗(包括透明幕墙)墙面积比小于小于 0.400.40 时,玻璃(或其他透明材料)的可见光透射比不应小于时,玻璃(或其

14、他透明材料)的可见光透射比不应小于 0.40.4。当不能满足本条文的规定时,必。当不能满足本条文的规定时,必须按本细则第须按本细则第 4.44.4 节的规定进行权衡判断。节的规定进行权衡判断。4.1.54.1.5 屋顶透明部分的面积不应大于屋顶总面积的屋顶透明部分的面积不应大于屋顶总面积的 20%20%,当不能满足本条文的规定时,必须按本细则第,当不能满足本条文的规定时,必须按本细则第 4.44.4节的规定进行权衡判断。节的规定进行权衡判断。4.1.64.1.6 外窗的可开启面积,不应小于外窗总面积的 30;透明幕墙应具有可开启部分或设有通风换气装置。4.1.74.1.7 高层建筑的平面布置宜

15、采取防止烟囱效应的措施。4.1.84.1.8 寒冷地区北向外门应设门斗或应采取其他减少冷风渗透的措施,夏热冬冷地区建筑外门也应采取保温隔热节能措施。4.1.94.1.9 建筑总平面布置和建筑物内部的平面设计,应合理确定冷热源和通风空调机房的位置,制冷和供热机房宜设置在空调负荷的中心。4.24.2 围护结构热工设计围护结构热工设计4.2.14.2.1 各城市的建筑气候区分应按表 4.2.1 确定。表表 4.2.14.2.1 主要城市所处气候分区主要城市所处气候分区气候分区代表性城市寒冷地区郑州、安阳、濮阳、新乡、洛阳、商丘、开封、三门峡、许昌、周口、漯河、济源、鹤壁、焦作夏热冬冷地区南阳、驻马店

16、、信阳、平顶山4.2.24.2.2 根据建筑所处城市的建筑气候分区,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应分别符合表根据建筑所处城市的建筑气候分区,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应分别符合表 4.2.2-14.2.2-1、表、表 4.2.2-24.2.2-2 以以及表及表 4.2.2-34.2.2-3 的规定,其中外墙的传热系数为包括结构性热桥在内的平均值的规定,其中外墙的传热系数为包括结构性热桥在内的平均值K Km m。当本条文的规定不能满足。当本条文的规定不能满足时,必须按本细则第时,必须按本细则第 4.44.4 节的规定进行权衡判断。节的规定进行权衡判断。表表 4.2.2-14.2.2-1 寒冷地区围护结构传热系数和

17、遮阳系数限值寒冷地区围护结构传热系数和遮阳系数限值围护结构部位围护结构部位传热系数传热系数K KW/W/(m m2 2KK) (体形系数(体形系数0.30.3)传热系数传热系数K KW/W/(m m2 2KK) (0.30.3体形系数体形系数0.40.4)屋面屋面0.550.550.450.45外墙(包括非透明幕外墙(包括非透明幕墙)墙)0.600.600.500.50底面接触室外空气的底面接触室外空气的架空或外挑楼板架空或外挑楼板0.600.600.500.50非采暖房间与采暖房非采暖房间与采暖房间的隔墙或楼板间的隔墙或楼板1.51.51.51.5续表续表 4.2.2-14.2.2-1 外窗

18、外窗(包括透明幕墙)(包括透明幕墙)传热系数传热系数K KW/W/(m m2 2KK) 遮阳系数遮阳系数SCSC(东、南、西(东、南、西/ /北向)北向)传热系数传热系数K KW/W/(m m2 2KK) 遮阳系数遮阳系数SCSC(东、南、西(东、南、西/ /北向)北向)窗墙面积比窗墙面积比0.20.23.53.53.03.00.20.2窗墙面积比窗墙面积比0.30.33.03.02.52.5单一朝向外单一朝向外窗窗(包括透明(包括透明幕墙)幕墙)0.30.3窗墙面积比窗墙面积比2.72.70.70/0.70/2.32.30.70/0.70/0.40.40.40.4窗墙面积比窗墙面积比0.50

19、.52.32.30.60/0.60/2.02.00.60/0.60/0.50.5窗墙面积比窗墙面积比0.70.72.02.00.50/0.50/1.81.80.50/0.50/屋顶透明部分屋顶透明部分2.72.70.500.502.72.70.500.50注:有外遮阳时,遮阳系数玻璃的遮阳系数注:有外遮阳时,遮阳系数玻璃的遮阳系数外遮阳的遮阳系数;无外遮阳时,遮阳系数玻璃的遮阳外遮阳的遮阳系数;无外遮阳时,遮阳系数玻璃的遮阳系数。系数。表表 4.2.2-24.2.2-2 夏热冬冷地区围护结构传热系数和遮阳系数限值夏热冬冷地区围护结构传热系数和遮阳系数限值围护结构部位围护结构部位传热系数传热系数

20、K K W/W/(m m2 2KK) 屋面屋面0.700.70外墙(包括非透明幕墙)外墙(包括非透明幕墙)1.01.0底面接触室外空气的架空或外挑楼板底面接触室外空气的架空或外挑楼板1.01.0外窗(包括透明幕墙)外窗(包括透明幕墙)传热系数传热系数K KW/W/(m m2 2KK) 遮阳系数遮阳系数SCSC(东、南、西(东、南、西/ /北向)北向)窗墙面积比窗墙面积比0.20.24.74.70.20.2窗墙面积比窗墙面积比0.30.33.53.50.55/0.55/0.30.3窗墙面积比窗墙面积比0.40.43.03.00.50/0.600.50/0.600.40.4窗墙面积比窗墙面积比0.

21、50.52.82.80.45/0.550.45/0.55单一朝单一朝向外窗向外窗(包括透(包括透明幕墙)明幕墙) 0.50.5窗墙面积比窗墙面积比0.70.72.52.50.40/0.500.40/0.50屋顶透明部分屋顶透明部分3.03.00.400.40注:有外遮阳时,遮阳系数玻璃的遮阳系数注:有外遮阳时,遮阳系数玻璃的遮阳系数外遮阳的遮阳系数;无外遮阳时,遮阳系数玻璃的遮阳外遮阳的遮阳系数;无外遮阳时,遮阳系数玻璃的遮阳系数。系数。表表 4.2.2-34.2.2-3 不同气候区地面和地下室外墙热阻限值不同气候区地面和地下室外墙热阻限值气候分区气候分区围护结构部位围护结构部位热阻热阻R R

22、 (KK)/W/W地面:周边地区地面:周边地区非周边地区非周边地区1.51.5寒冷地区寒冷地区采暖、空调地下室外墙(与土壤接触的墙)采暖、空调地下室外墙(与土壤接触的墙)1.51.5地面地面1.21.2夏热冬冷地区夏热冬冷地区 地下室外墙(与土壤接触的墙)地下室外墙(与土壤接触的墙)1.21.2注:周边地面系指距外墙内表面注:周边地面系指距外墙内表面 2m2m 以内的地面;以内的地面;地面热阻系指建筑基础持力层以上各层材料的热阻之和;地面热阻系指建筑基础持力层以上各层材料的热阻之和;地下室外墙热阻系指土壤以内各层材料的热阻之和。地下室外墙热阻系指土壤以内各层材料的热阻之和。4.2.34.2.3

23、 外墙与屋面的热桥部位的内表面温度不应低于室内空气露点温度。4.2.44.2.4 夏热冬冷地区的建筑以及寒冷地区中制冷负荷大的建筑,外窗(包括透明幕墙)宜设置外部遮阳,外部遮阳的遮阳系数按本细则附录 A 确定。4.2.54.2.5 外窗的气密性不应低于外窗的气密性不应低于建筑外窗气密性能分级及其检测方法建筑外窗气密性能分级及其检测方法GB7107GB7107 规定的规定的 4 4 级级。表表 4.2.54.2.5 建筑外窗气密性能分级建筑外窗气密性能分级分级1 12 23 34 45 5单位缝长分级指标值q1(m3/(mh))6ql44ql2.5 2.5ql1.51.5ql0.50.5ql单位

24、面积分级指标值q2(m3/(m2h))18q21212q27.5 7.5q24.54.5q21.5q21.54.2.64.2.6 透明幕墙的气密性不应低于透明幕墙的气密性不应低于建筑幕墙物理性能分级建筑幕墙物理性能分级(GB/T(GB/T 15225)15225)规定的规定的 3 3 级级。4.34.3 围护结构保温隔热设计围护结构保温隔热设计4.3.14.3.1 外墙应采用外保温体系。4.3.24.3.2 外墙采用外保温体系时,应对下列部位进行详细构造设计: 1 1 外墙凸出部位,如:阳台、雨罩、靠外墙阳台栏板、空调搁板、扶壁柱、凸窗、装饰线等均应采取隔断热桥和保温措施;2 2 窗洞外侧四周

25、墙面,应进行保温处理。4.3.34.3.3 围护结构宜采取以下保温隔热措施:1 1 屋顶可采用通风屋面构造;2 2 屋顶和外墙的外表面宜采用浅色饰面材料,如采用浅色涂料或浅色饰面砖,以减少外表面对太阳辐射的吸收;3 3 框架结构建筑宜采用满足保温隔热要求的轻质墙体填充材料做外墙填充墙,但要考虑结构性冷(热)桥因素的影响。4.3.44.3.4 外门和外窗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 1 门、窗框与墙体之间的缝隙,应采用高效保温材料封堵,不得采用普通水泥砂浆补缝,避免不同材料界面开裂,影响门、窗的热工性能;2 2 采用全玻璃幕墙时,隔墙、楼板或梁与幕墙之间的缝隙,应填充保温材料。A.1.1.1.5 4

26、.3.54.3.5 在房间自然通风情况下,建筑物的屋面和东、西外墙的内表面最高温度,应满足下式要求imax temax (4.3.5)式中:imax 围护结构内表面最高温度()。temax 夏季室外计算温度最高值()。注:imax、temax应按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 50176 规定进行取值计算。4.44.4 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的权衡判断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的权衡判断4.4.14.4.1 首先计算参照建筑在规定条件下的全年采暖和空气调节能耗,然后计算所设计建筑在相同条件下的全年采暖和空气调节能耗,当所设计建筑的采暖和空气调节能耗不大于参照建筑的采暖和空气调节能耗时,判定围护结构的总体热工性能符合

27、节能要求。当所设计建筑的采暖和空气调节能耗大于参照建筑的采暖和空气调节能耗时,应调整设计参数重新计算,直至所设计建筑的采暖和空气调节能耗不大于参照建筑的采暖和空气调节能耗。4.4.24.4.2 参照建筑的形状、大小、朝向、内部的空间划分和使用功能应与所设计建筑完全一致。在寒冷地区,当所设计建筑的体形系数大于本细则第 4.1.3 条的规定时,参照建筑的每面外墙均应按比例缩小,使参照建筑的体形系数符合本细则第 4.1.3 条的规定。当所设计建筑的窗墙面积比大于本细则第 4.1.4 条的规定时,参照建筑的每个窗户(透明幕墙)均应按比例缩小,使参照建筑的窗墙面积比符合本细则第 4.1.4条的规定。当所

28、设计建筑的屋顶透明部分的面积大于本细则第 4.1.5 条的规定时,参照建筑的屋顶透明部分的面积应按比例缩小,使参照建筑的屋顶透明部分的面积符合本细则第 4.1.5 条的规定。4.4.34.4.3 参照建筑外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参数取值应完全符合本细则第 4.2.2 条的规定。4.4.44.4.4 所设计建筑和参照建筑全年采暖和空气调节能耗的计算必须按照本细则附录 B 的规定进行。5 5 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节能设计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节能设计5.15.1 一般规定一般规定5.1.15.1.1 采暖、空气调节系统的施工图设计阶段,必须进行热负荷和逐项逐时的冷负荷计算。采暖、空气调节系统的施工图设计

29、阶段,必须进行热负荷和逐项逐时的冷负荷计算。5.1.25.1.2 对于寒冷地区,应根据建筑等级、采暖期天数、能源消耗量和运行费用等因素,经技术经济综合分析比较后确定是否设置热水集中采暖系统。5.1.35.1.3 冷量和热量的计量,应符合下列要求;1 1 采用区域性冷源和热源时,在每栋公共建筑的冷源和热源入口处,应设置热量和热量计量装置;采用区域性冷源和热源时,在每栋公共建筑的冷源和热源入口处,应设置热量和热量计量装置;2 2 公共建筑内部归属不同使用单位的各部分,宜分别设置冷量和热量的计量装置。5.25.2 采采 暖暖5.2.15.2.1 集中采暖系统的负荷计算,除执行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

30、范GB50019 的有关规定外,同一管网系统的各采暖对象,应采用相同的计算方法和标准。5.2.25.2.2 集中采暖系统宜采用热水作为热媒。5.2.35.2.3 集中热水采暖系统的管路,宜按南、北向分环供热原则进行布置并分别设置室温调控装置。5.2.45.2.4 集中热水散热器采暖系统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1 1 合理划分和均匀布置环路系统;2 2 采用双管式系统时,应采取防止重力作用水头引起的垂直水力失调的可靠措施;3 3 垂直单管式系统应采用跨越式,不应采用顺序式;4 4 应按照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019 的规定,严格进行水力平衡计算,且应通过各种措施使并联环路之间的压力损

31、失相对差额,不应大于 15。5.2.55.2.5 集中采暖系统常用的系统制式如下:1 1 上供下回垂直双管系统;2 2 下供下回水平双管系统;3 3 上供下回垂直单双管系统;4 4 上供下回全带跨越管的垂直单管系统;5 5 下供下回全带跨越管的水平单管系统。5.2.65.2.6 散热器宜明装,散热器的外表面应刷非金属性涂料。5.2.75.2.7 散热器的散热面积,应根据热负荷计算确定。确定散热器所需散热量时,应扣除室内明装管道的散热量。5.2.85.2.8 公共建筑中的较大空间如大堂、候车(机)厅、展厅等处,宜采用辐射采暖方式,或采用辐射采暖作为补充。5.2.95.2.9 公共建筑集中热水采暖

32、系统的每组(或每个房间)散热器或辐射采暖地板每个环路,应配置与系统特性相适应的、调节性能可靠的自立式温控阀或手动调节阀。5.2.105.2.10 采暖供热系统热水循环水泵的耗电输热比(EHR),应符合下列要求:1 耗电输热比(EHR)的限值,应不大于按下式计算所得数值: (5.2.10-1)式中 t设计供回水温度差()。系统中管道全部采用钢管连接时,取t25;系统中管道有部分采用塑料管连接时,取t20;L室外主干线(包括供回水管)总长度(m);当L500m 时,0.0115;当 500L1000m 时,0.0092;当L1000m 时,0.0069。2 2 工程设计的实际耗电输热比(EHR),

33、可按下式计算: (5.2.10-2)式中 N水泵在设计工况点的轴功率(kW);Q建筑供热负荷(kW);考虑电机和传动部分的效率();当采用直联方式时,0.85;当采用联轴器连接方式时,0.83;3 3 水泵在设计工况点的轴功率,应按下式计算:(5.2.10-3)式中 水在工作温度下的密度,/m3;G水泵设计工况点的流量,m3/s;H水泵设计工况点的扬程,m;水泵样本提供的设计工况点的水泵效率,。5.2.115.2.11 敷设于不采暖房间采暖管道的绝热层厚度,应按照本细则附录 C 要求选用。5.35.3 空气调节空气调节 5.3.15.3.1 使用时间、温度、湿度等要求条件不同的空气调节区,不应

34、划分在同一个空气调节风系统中。5.3.25.3.2 房间面积超过 300,且人员较多,空间较大,可开启外窗面积小于 2%,且有必要集中进行温度控制的空气调节区,其空气调节风系统宜采用全空气空气调节系统,不宜采用风机盘管系统;当空气调节区对湿度有明确要求时,其空气调节系统的风系统应采用全空气系统。5.3.35.3.3 设计全空气空气调节系统并当功能上无特殊要求时,应采用单风管送风方式。5.3.45.3.4 公共建筑内存在需要常年供冷的建筑区域时,空调系统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1 1 应根据室内进深、分隔、朝向、楼层以及围护结构特点等因素,划分建筑物空气调节内、外区;2 2 内外区宜分别设置系统或

35、末端装置;3 3 对有较大内区且常年有稳定的大量余热的办公、商业等建筑,有条件时宜采用水环热泵等能够回收余热的空气调节系统;4 4 当建筑物内区空间采用全空气系统时,冬季和过渡季应最大限度地采用新风作冷源,冬季不应使用制冷机供应冷水。5.3.55.3.5 全空气变风量空调系统其空气处理机组的风机,应采用变频自动调节风机转速的方式。5.3.65.3.6 设计定风量全空气空气调节系统时,宜采取实现全新风运行或可调新风比的措施,同时设计相应的排风系统。新风量的控制与工况的转换,宜采用新风和回风的焓值控制方法。5.3.75.3.7 当一个空气调节风系统负担多个使用空间时,系统的新风量应按下列公式计算确

36、定:(5.3.7-1)(5.3.7-2)(5.3.7-3)(5.3.7-4)式中 Y修正后的系统新风量在送风量中的比例;Vot修正后的总新风量(m3/h);Vst总送风量,即系统中所有房间送风量之和(m3/h);X未修正的系统新风量在送风量中的比例;Von系统中所有房间的新风量之和(m3/h);Z需求最大的房间的新风比;Voc需求最大的房间的新风量(m3/h);Vsc需求最大的房间的送风量(m3/h)。5.3.85.3.8 在人员密度相对较大且变化较大的房间,宜采用新风需求控制。即根据室内 C02浓度检测值增加或减少新风量,使 C02浓度始终维持在卫生标准规定的限值内。5.3.95.3.9 当

37、采用人工冷、热源对空气调节系统进行预热或预冷运行时,新风系统应能关闭;当采用室外空气进行预冷时,应尽量利用新风系统。5.3.105.3.10 设计风机盘管系统加新风系统时,新风宜直接送入各空气调节区,不宜经过风机盘管机组后再送出。5.3.115.3.11 建筑顶层、或者吊顶上部存在较大发热量、或者吊顶空间较高时,不宜经过吊顶内空间组织回风,可采用回风箱、回风管将空气区域的回风与吊顶内空气隔离。5.3.125.3.12 采用风机盘管加集中新风新风系统,宜具备可在各季节采用不同新风量的条件。5.3.135.3.13 空调风系统应限制土建风道的使用,应符合下列规定:1 1 不应采用土建风道作为空调系

38、统的送风道和已经进行过冷、热处理的新风送风道;2 2 当条件受限制确实需要使用土建风道时,必须采取严格的防止漏风和绝热措施。当条件受限制确实需要使用土建风道时,必须采取严格的防止漏风和绝热措施。5.3.145.3.14 空调冷、热水系统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节能要求:1 1 除空气处理过程需要采用喷水室处理或水蓄冷等情况外,均应采用闭式循环水系统;2 2 只要求按季节进行供冷和供热转换的空气调节系统,应采用两管式水系统;3 3 两管制空调冷热水系统的供回水温差相差较大时,冷水循环泵和热水循环泵应分别设置;4 4 当建筑物内有些空气调节区需全年供冷水,有些空气调节区则冷、热水定期交替供应时,宜采用分

39、区两管制水系统;5 5 系统较大,各环路负荷特性或压力损失相差悬殊时,宜采用二次泵系统;6 6 冷水机组的冷水供、回水设计温差不应小于 5。在技术可靠,经济合理的前提下,宜尽量加大冷水供、回水温差;7 7 应通过合理划分和均匀布置环路,并进行水力平衡计算,减少各并联环路之间压力损失的相对差额。当相对差额大于 15时,应在计算的基础上,根据水力平衡要求配置必要的水力平衡装置。5.3.155.3.15 空气调节冷却水系统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1 1 具有过滤、缓蚀、阻垢、杀菌、灭藻等水处理功能;2 2 冷却塔应设置在空气流通条件好的场所;3 3 冷却塔补水总管上设置水流量计量装置。5.3.165.3

40、.16 空气调节系统送风温差应根据焓湿图(h-d)表示的空气处理过程计算确定。空气调节系统采用上送风气流组织形式时,宜加大夏季设计送风温差,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 1 送风高度小于或等于 5m 时,送风温差不宜小于 5;2 2 送风高度大于 5m 时,送风温差不宜小于 10;3 3 采用置换通风方式时,不受限制。5.3.175.3.17 建筑空间高度大于或等于 10m、且体积大于 10000m3时,宜采用分层空气调节系统。5.3.185.3.18 建筑内空调和通风系统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节能要求:1 1 作用半径不宜过大;2 2 风机的单位风量耗功率(Ws),不应大于表 5.3.18 中的数值。表

41、表 5.3.185.3.18 风机的最大单位风量耗功率(风机的最大单位风量耗功率(W Ws s)W/W/(m m3 3/h/h) 办公建筑商业、旅馆建筑系统型式 粗效过滤粗、中效过滤粗效过滤粗、中效过滤冷热盘管合用的定风量系统0.420.480.460.52冷热盘管分设的定风量系统0.470.530.530.58冷热盘管合用的变风量系统0.580.640.640.68冷热盘管分设的变风量系统0.630.690.690.74普通机械通风系统0.32注:1 普通机械通风系统中,不包括厨房等需要特定过滤装置的房间的通风系统;2 当采用湿膜加湿方法时,单位风量耗功率可再增加 0.053W/(m3/h)

42、;3 当采用热回收装置时,Ws 数值可根据热回收装置的阻力特性增加。3 3 风机的单位风量耗功率(Ws),应按下列计算:WsP/(3600t) (5.3.18)式中:Ws单位风量的功耗, W/(m3/h);P风机全压值,Pa;t包含风机、电机及传动效率在内的总效率,。5.3.195.3.19 建筑内空气调节冷热水循环水泵的输送能效比(ER)应符合下列规定:1 1 输送能效比(ER)应不大于表 5.3.19 中的限值;2 2 工程设计的实际输送能效比(ER),应按下式计算:(5.3.19)式中: H循环水泵在设计工作点的扬程,m;T供回水温差,;水泵在设计工作点的效率,。表表 5.3.195.3

43、.19 空气调节冷热水系统的最大输送能效比(空气调节冷热水系统的最大输送能效比(ERER)管道类型两管制热水管道四管制热水管道空调冷水管道ER0.004330.006730.0241注:1 区域管道或最远环路总长度过长的水系统,输送能效比(ER)的限值可参照执行;2 循环水泵的扬程,应包括二次水泵系统中的一级泵和二级泵。当多台二级泵各自的扬程和效率不同时,二级泵的扬程和效率可按照流量的加权平均值计算;3 循环水泵的设计工作点的效率,应按实际选用水泵样本提供的设计工况点的效率确定。4 两管制热水管道系统中的输送能效比值,不适用于采用直燃式冷热水机组作为热源的空气调节热水系统。5.3.205.3.

44、20 空气调节冷热水管的绝热厚度,应按现行国家标准设备及管道保冷设计导则GB/T 15586 的经济厚度和防表面结露厚度的方法计算,建筑物内空气调节冷热水管亦可按本细则附录 C 的规定选用。5.3.215.3.21 空气调节风管绝热层的最小热阻应符合表 5.3.21 的规定。表表 5.3.215.3.21 空气调节风管绝热层的最小热阻空气调节风管绝热层的最小热阻风管类型最小热阻(m2K/W)一般空调风管0.74低温空调风管1.085.3.225.3.22 空气调节保冷管道的绝热层外,应设置隔汽层和保护层。5.3.235.3.23 采用热泵型空调机组的集中空调系统,主机选型时冬季制热能力应以冬季

45、室外计算温度及除霜情况进行修正;末端选型时,应按热泵机组热水供应温度对风机盘管制热能力进行修正。5.45.4 通通 风风5.4.15.4.1 公共建筑的通风,应符合以下节能原则:1 1 应优先采用自然通风排除室内的余热、散湿量或其他污染物;2 2 体育馆比赛大厅等人员密集的高大空间,应具备全面使用自然通风的条件,以满足过渡季群众活动的需要;3 3 当自然通风不能满足室内空间的通风换气要求时,应设置机械进风系统、机械排风系统或机械进排风系统;4 4 应尽量利用通风消除室内余热余湿,以缩短需要冷却处理的空调新风系统的使用时间;5 5 建筑物内产生大量热湿以及有害物质的部位,应优先采用局部排风,必要时辅以全面排风。5.4.25.4.2 建筑物内设有集中排风系统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时,宜设置排风热回收装置。排风热回收装置(全热和显热)的额定热回收效率不应低于 60%。1 1 送风量大于或等于 3000m3/h 的直流式空气调节系统,且新风与排风的温度差大于或等于 8;2 2 设计新风量大于或等于 4000m3/h 的空气调节系统,且新风与排风的温度差大于或等于 8;3 3 设有独立新风和排风的系统。5.4.35.4.3 有人员长期停留且不设置集中新风、排风系统的空气调节区(房间),宜在各空气调节区(房间)分别安装带热回收功能的双向换气装置。5.4.35.4.3 排风热回收装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献 > 管理制度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