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专题课件.ppt

上传人:hwp****526 文档编号:84353121 上传时间:2023-04-05 格式:PPT 页数:155 大小:2.9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史专题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55页
中国古代史专题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史专题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史专题课件.ppt(155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国古代史专题辑要中国古代史专题辑要古代政治制度古代政治制度古代经济发展古代经济发展古代民族关系古代民族关系古代对外关系古代对外关系古代思想文化古代思想文化专题一:中国古代政治问题专题一:中国古代政治问题一、国家形态的演变一、国家形态的演变二、集权体制的发展二、集权体制的发展三、选官制度的沿革三、选官制度的沿革从“多元一体”到“封邦建国”从“诸侯割据”到“专制帝国”一、国家形态的演变一、国家形态的演变从从“多元一体多元一体”到到“封邦封邦建国建国”学界认为:远古时期国家是一种松散的联合体和王国与邦国并存的“多元”架构。国王成为“天下共主”至少是到公元前11世纪以后才逐渐成熟的。(1)我国大致何

2、时进入出现了早起国家?提出这种判断有何历史根据?(2)为什么说,我国早期的国家形态是一种松散的“多元”架构?我国古代文献记载了许多反映父系氏族社会的情况。其中著名的部落联盟领袖有中原地区的神农又称炎帝,以姜为姓。是农业生产和医药的发明者。黄帝又称轩辕氏,以姬为姓,发明养蚕、舟车、文字、音律、医学、算数等。蚩尤是九黎族的首领,相传以铜为兵器,能呼风唤雨。传说中国的文明起源于炎帝和黄帝时代。这个时代为我国历史上的“禅让时代”。当时中原地区部落联盟领袖尧年老,选择舜为继承人,四岳十二牧(部落领袖)同意,尧传位给舜。舜老,同样方法传为给禹。此时,国家已在逐步形成。禹在位时天下诸侯都“朝禹”,国家形成,

3、奴隶制社会开始。禹年老,选东夷族的首领益为继承人。但禹的儿子启杀益夺王位。从此,“禅让时代”结束,王位“世袭”制开始,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建立后,用“君权神授”的谎言欺骗人民、统治人民,因之称为“天子”。国王之下有“百吏”,主要官吏有羲氏、和氏,掌管政教、农业;还有牧正、庖正、车正等分掌畜牧、膳食、车服等事。又有法律和刑罚。这些国家机器都是为了保护奴隶主阶级的既得利益,镇压奴隶大众。从从“多元一体多元一体”到到“封邦封邦建国建国”(3)公元前11世纪以后,国王成为“天下共主”的国家形态是如何逐渐成熟的?(4)在你看来,这种国家形态有何突出特点?存在哪些隐患?周武王灭商,我国古代史上的奴

4、隶制时代基本结束,封建社会初期阶段即封建领主制(亦称农奴制)阶段开始。这一社会阶段经历了西周、春秋和战国三个时期,至秦始皇消灭六国,统一中国,这一社会阶段才告结束,时长约八百年。西周建立,采取贵族政治制度。1.国王是全国最高土地所有者,又是最高政治统治者。诗小雅北山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封建土地国有制2.王位世袭制3.六官制4.分封制:西周的地方行政制度是“分土封侯”制,所封诸侯都在王畿以外,各建邦国。从从“诸侯割据诸侯割据”到到“专制专制帝国帝国”公元前公元前770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后的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后的500500年间,中国社会在动荡中实现着社年间,中国

5、社会在动荡中实现着社会转型。就国家形态而言,也是一个会转型。就国家形态而言,也是一个“除旧立新除旧立新”的蜕变期。的蜕变期。(1)概述这500年间中国社会的时代特征,并简要加以说明。(2)指出国家形态“除旧立新”的演绎路径。从从“诸侯割据诸侯割据”到到“专制专制帝国帝国”(3)“天下共主”的封建国家形态被肢解主要表现在那些方面?(4)在500年的分裂中,存在着哪些统一的因素?为什么秦国能够最终肩负起统一大业?(5)秦朝是怎样构建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的专制帝国的?自公元770年周平王迁都雒邑至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为春秋时期;三家分晋至秦始皇统一六国公元前221年,为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

6、,大国争霸,“挟天子以令诸侯”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春秋时期,王室衰微,齐桓公始霸,管仲改革,葵丘会盟;晋文公称霸,城濮之战,践土之盟;楚庄王问鼎,邲之战;吴越争霸,卧薪尝胆;秦霸西戎。弭兵之会:春秋中期,晋楚争霸激烈,江、河流域所有的大小诸侯国几乎都卷入战争,兵连祸结,没有宁日。中原各国所受战争的灾害最为严重。宋国两次率先提出弭兵运动。各国纷纷响应。春秋时期,政在家门春秋时期,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政治制度发生很大变动。主要是许多诸侯长期陷于争战之中,经济困难,政治权利日弱;而且不少卿大夫却拥有大量土地,掌握了强大的政治、军事权力。这些卿大夫在经济上损公肥私

7、,在政治上干预君位继承,废嫡立庶,甚至将国君置于他们的控制之下,最后篡夺君位。三家分晋三家分晋:晋在春秋中期,政权已逐渐为六卿所控制。即韩、赵、魏、知、范、中行氏六家。后来韩赵魏知四家联合灭了范氏和中行氏,并瓜分了两家的土地。之后,韩赵魏又联合消灭了知氏。赵占据晋的北部地区,以晋阳(太原)为都城;魏占据晋的南部,以安邑(夏县)为都城;韩占据晋的中部地区,以平阳(临汾)为都城。田氏代齐田氏代齐:齐国的田氏原是陈国公子完的后裔。春秋中期,田氏以大斗借出,小斗收入,得到民众的拥护,通过武装政变,做了多年齐国的宰相,掌控齐国政权,直到田和时废掉齐康公,自立为国君,并得到周天子的承认。战国时期战国初期,

8、尚有20余个诸侯国,其中七国之间长期混战,人称战国七雄。各国诸侯为了富国强兵,各自进行了改革。魏国李悝改革:政治上,选贤任能,赏罚严明,改变旧的“世卿世禄”制度。楚国吴起改革:政治上,选贤任能,赏罚严明,改变旧的“世卿世禄”制度。赵韩齐燕四国同上秦国商鞅改革:政治上彻底废除旧的以嬴氏贵族为主体的“世卿世禄”制,建立新的为加强中央集权所需要的官僚政治制度为重点。1、制定二十级爵;2、实行郡县制,废除分封制,以县为地方政区单位。3、实行什伍制度。从诸侯称雄到秦统一中国战国前中期,各国长期进行兼并战争,互有胜负。但总的说来,秦国日益强大,不断侵占其他国家的土地。至战国后期,兼并战争的性质逐渐发展变化

9、为秦国消灭六国、统一中国的战争。皇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思想的控制选官的途径二、中央集权体制的建立与发展二、中央集权体制的建立与发展秦汉首创与巩固隋唐创新与完善宋元调整与重构明清强化与僵化秦创中央集权制度这一制度自中央到地方有三个主要环节构成:1、皇帝制。取三皇五帝合而为一。三皇:天皇、地皇、泰皇;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2、三公九卿制:三公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九卿即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少府。3、郡县制意义秦始皇废除贵族分封制,实行中央集权制,是适应当时社会经济发展变化需要的重大政治制度的变革,这一变革具有革命的性质。协助秦始皇

10、变革的重要大臣是法家李斯。新的制度固然仍是地主阶级用来统治、镇压广大劳动人民的工具,但已摆脱了旧的贵族政治的窠臼,形成为由中央的三公九卿制和地方的郡县制相结合的一套完整的封建政治制度,这套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发展,是与当时的社会经济的状况及其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在当时,在此后相当长的时间中,对巩固我们祖国统一,对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相当的作用。在我国此后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基本沿用了这一制度。当然,在皇帝“家天下”制度下,皇帝的子孙还是会受到特殊照顾,秦时政治上不给特权,但物质上优越。中央集权制度的纵向发展中央集权制度的纵向发展秦朝首创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秦朝首创中央集权政治制度

11、西汉在汉承秦制中调整巩固西汉在汉承秦制中调整巩固隋唐体制新格局与科举考试隋唐体制新格局与科举考试宋代的重文轻武和文官体制宋代的重文轻武和文官体制元朝中书省和行中书省制度元朝中书省和行中书省制度明朝六部、内阁和法外政治明朝六部、内阁和法外政治清朝的军机处与皇权的强化清朝的军机处与皇权的强化中央集权的四大焦点中央集权的四大焦点1 1、皇权与相权、皇权与相权2 2、中央与地方、中央与地方3 3、思想的控制、思想的控制4 4、官员的选拔、官员的选拔皇权与相权皇权与相权自秦朝以后,皇帝为了集中权力,不断削弱相权。唐朝曾以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行使宰相职权;清朝又以满汉大学士等出任军机大臣,主持全

12、国军政要务。(1)下图反映了汉、唐、明、清四朝)下图反映了汉、唐、明、清四朝中枢演变过程中枢演变过程(2)从材料中归纳出皇帝集权的两种)从材料中归纳出皇帝集权的两种方式及其作用。方式及其作用。(1)答案1:内朝或中朝;三省六部制或三省制;内阁制度或内阁。(2)答案1:归纳出两种方式、准确指出其作用。一种是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以成决策核心,另一种是令多人共行“宰相”之职,以形成相互牵制。答案2:归纳出两种方式,但对作用的描述只是题干的同义反复。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以加强皇帝权力;令多人共行“宰相”之职,以削弱相权。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1.改革中枢体制。(1)建立中朝即内朝,主要由皇帝身边的较低级的

13、亲信官吏和侍从人员组成的决策机构。目的削弱丞相的权力。(2)设置刺史与司隶校尉。监督朝廷和地方官员。(3)颁布推恩令与附益法(4)加强法治。2.建立侍从军和禁卫军。3.改革财政:币制、盐铁专卖、均输、平准;算缗、告缗;4.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东汉加强中央集权1.退功臣,进文吏2.虽置三公,事归台阁。刘秀削弱三公的权利,加强尚书台的权力。3.加强监察制度:御史台、司隶校尉、州刺史。4.集军权于中央,解除了地方军权。隋朝的政治1.三省六部制:内史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三省同为宰相。六部:吏、户、礼、兵、刑、工。加强了中央集权。2.州县制:撤销了郡,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3.改革府兵制:兵农合一,寓兵于

14、农。4.编制开皇律,废除了一些酷刑,简化了律文。唐沿隋制1.三省六部制2.一台五监九寺:一台即御史台,掌监察中央和地方官吏,参与大狱审讯。五监即掌文教的国子监、掌皇家手工业生产的少府监、掌土木工程的将作监、掌制造军器的军器监、掌水利建设的都水监。九寺:掌礼仪祭祀的太常寺、掌皇室酒醴膳羞的光禄寺、掌兵器仪仗的卫尉寺、掌皇族谱籍的宗正寺、掌皇帝车马和国家牧政的太仆寺、掌刑法断狱的大理寺、掌国宾礼仪的鸿胪寺、掌国家仓廪储备的司农寺、掌财货、贸易的太府寺。3.州、县和道唐朝后期的政局1.藩镇割据2.宦官专权3.朋党之争北宋的中央集权1.把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宰执、枢密使、三司使,互相牵制,从而削弱相权

15、,加强了皇帝对政权的直接控制。2.增设谏院,设谏官。使相权进一步受到牵制。3.全国分为十道。4.地方行政机构:州县两级5.统兵权和调兵权分离元朝政治制度1.元基本沿袭唐宋中央制度。实行一省制:中书省2.枢密院:掌管兵权。3.御史台:掌管监察。4.宣政院:掌管佛教僧徒及吐蕃(西藏)事务。5.地方制度:行省即中书省。道。行院、行台明朝的中央制度1.设六部,废中书省和丞相。2.设内阁3.设五府、都察院、大理寺、通政司掌管军事、监察、刑法等事。地方制度:设省、道、府、县、州清朝政治制度1.设内阁,沿袭明制2.设军机处3.设六部与三法司4.设理藩院5.设内务府6.地方制度:省、道、府、县四级。行省制中央

16、与地方中央与地方商周以来,历代中央政府为了维商周以来,历代中央政府为了维护疆域的统一,强化专制主义的集护疆域的统一,强化专制主义的集权体制,都十分重视对于地方的有权体制,都十分重视对于地方的有效驾驭和控制。但是,一种秩序的效驾驭和控制。但是,一种秩序的建构往往又潜藏着新的危机。从历建构往往又潜藏着新的危机。从历史上看,中央与地方的博弈几乎是史上看,中央与地方的博弈几乎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事实上,统一的一个永恒的主题。事实上,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就是在这种动态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就是在这种动态的博弈中逐渐完善的。的博弈中逐渐完善的。(1 1)下图是以长安为都的几个早期王)下图是以长安为都的几个早期王

17、朝朝“中央与地方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变化过程。关系的变化过程。中央与地方分封制郡县制郡国制郡国制国王成为国王成为天下共主天下共主家天下中央集权(2 2)西汉初期,困扰中央有效驾驭)西汉初期,困扰中央有效驾驭地方的隐患是如何形成的?后来又地方的隐患是如何形成的?后来又是如何加以消除的?是如何加以消除的?(3 3)公元初年后的)公元初年后的600600余年间,影余年间,影响中央政府对地方统治的毒瘤是什响中央政府对地方统治的毒瘤是什么?它又是怎产生并不断恶化的?么?它又是怎产生并不断恶化的?(4 4)宋太祖赵匡胤以武人的身份,)宋太祖赵匡胤以武人的身份,通过军事政变崛起后,为什么会建通过军事政变崛起后

18、,为什么会建立文官体制?立文官体制?基于历史教训的政治选择基于历史教训的政治选择唐中期以来的节度使唐中期以来的节度使唐末年藩镇割据局面唐末年藩镇割据局面五代藩镇的用兵自重五代藩镇的用兵自重 五代禁军将领篡皇位五代禁军将领篡皇位宋太祖在政治、宋太祖在政治、军事制度等方面军事制度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调进行了一系列调整和改革。整和改革。(5 5)北宋时期,为)北宋时期,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加强对地方的控制,采取了哪些新的举采取了哪些新的举措?如何评价这些措?如何评价这些新举措?新举措?(1)“杯酒释兵权”961年,宋太祖“杯酒释兵权”,解除禁军高级将领兵权枢密院主军事、三衙统兵,皇帝总揽兵权;枢密使由

19、文官担任。(2 2)“内重外内重外轻轻”的方针的方针将强壮士兵编入禁军,地方则留老弱者充任厢军和乡兵。通过“更戍法”轮流变换驻地,防止将领分立割据、对抗中央。(3 3)“重文轻武重文轻武”为基本国策为基本国策中央政府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参知政事(副相)、正副枢密使以及地方要员大都由文人担任,形成了一个以科举出身的士大夫为主体的文官政府。为了便于官员的调谴撤换,宋朝实行官、治、差遣相分离的制度。(4 4)完善科举,严格考试完善科举,严格考试分级考试:分级考试:解试、省试和殿试。严格考试:严格考试:设“弥缝”、“誊录”,保证公正和公平。方式改革:方式改革:宋中期后,废除单纯背诵的考试内容(

20、“贴经”)不以诗赋的优劣取士,增加策论,考核对儒家经典理解和社会事务分析能力。反思:反思:“重文轻武重文轻武”的国策的国策基于对历史教训总结的政治选择有效防止了军人擅权和地方割据强化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社会安定和经济文化发展u冗官、冗兵造成严重的财政危机u文人掌兵和内重外轻的军事隐患u边疆危机和军事失败的岁币负担(6 6)1313世纪以来,随世纪以来,随着疆域的不断拓展,历着疆域的不断拓展,历代中央政府通过哪些举代中央政府通过哪些举措或斗争以巩固多民族措或斗争以巩固多民族国家统一的?国家统一的?(7 7)综观古代历史,概括导)综观古代历史,概括导致地方割据乃至国家分裂诸致地方割据乃至

21、国家分裂诸种因素。种因素。(8 8)纵观古代历史,归纳中)纵观古代历史,归纳中央政府维护专制帝国大一统央政府维护专制帝国大一统的三种方式并加以简要评价。的三种方式并加以简要评价。从世卿世禄到军功爵制从察举制度到九品中正从科举制度到八股取士三、选官制度的沿革三、选官制度的沿革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西周时期的王位世袭制和宗法制下,“仕者世禄”即“世卿世禄”之应运而生。战国时期,各国在政治上的一项改革既是改变和废除旧的“世卿世禄”制。魏国李悝改革:重要官职选人有才能的人充当,优厚俸禄奖给有功劳的人。直到秦国商鞅变法:制定二十爵级制,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官吏从有军功爵的人中选用。彻底废除了“世卿世禄”制。

22、秦汉时期秦始皇:不曾采用以皇室贵族为主体的“世卿世禄”制,而是实行不论出身,但以军功或劳绩为任用的主要依据的官僚制度。汉朝建立,沿用秦制,“汉承秦制”。刘邦为了打击不法商贾,稳定社会秩序,实行“重农抑商”政策。1.商贾及其子孙不得为官吏;2.不得拥有私有土地;3.不得穿锦绣、名贵衣服;4.加收赋税。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秦两汉以来:选拔官员主要采用推举的方式。秦两汉以来:选拔官员主要采用推举的方式。西汉“独尊儒术”,在长安兴办太学,完成学业经考试合格即可担任官职。郡县也建立地方学校,配有经师授学,以培养管理的后备人选。由于经学的研习、传授为学者的入仕开辟了通途,因此通经致用成为文

23、人学士的普遍追求。推举人和被推举人间结成特殊的施恩、报恩关系,地方门阀凭借这种联系扩展自己势力,对统一王朝构成潜在威胁。汉武帝时期汉武帝时期,董仲舒建议在长安兴办太学,置明师,培养人才,以选拔官吏。学习诗书礼易春秋。每年考试一次,优秀的补为郎中、文学、掌故。汉朝官吏中多文学之士。东汉时期东汉刘秀时期,重视隐居山林、不仕王莽的士人。他认为这些人既熟悉典章制度,懂得治理国家;情操又高尚,不趋炎附势。多方访求,重礼征聘。如卓茂为太傅,伏湛为尚书。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魏晋南北朝,采用九品中正制。魏国曹操:选官政策是所谓“唯才是举”,这是选官政策的一大改革。他反对东汉时期把“门第”、“道

24、德”作为选官的主要标准,主张“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不论品德如何,都可重用。先后杀了孔融、杨修等人,擢用了不少庶族平民出身的有才之士。曹操的选官政策是对东汉近200年的世家大族垄断政权的一种打击。曹丕称帝后,采用“九品中正制”以选拔官吏。中央一些官吏兼任原籍所属郡的“中正”,由他们查访本郡有才能的士人,列为九等,以备选用。选用的原则“盖以论人才优劣,非谓士族高卑”,与其父的“唯才是举”是一致的。结果: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结果: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曹丕的“九品中正制”到西晋时,在执行上发生了变化。由于中正官一职多为世族门阀出身的官僚把持,成为了培植门阀们私家势力的重要工具,加速了士族制度

25、的形成,也加速了西晋的灭亡。五胡、十六国、北朝北魏时期,拓跋珪设立太学,重用士人。重视用儒学培养官僚。(常识:鲜卑改汉姓氏:拓跋-元;丘穆陵-穆;步六孤-陆;贺赖-贺;独孤-刘;贺楼-楼;勿忸于-于;纥奚-嵇;尉迟-尉;隋唐以来:通过科举制选拔官员。隋朝开创,唐朝逐渐健全。唐朝科举考试的科目很多,常设的为明经、进士两科。其中进士科尤受重视,考取难度也最大。隋朝时期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主要按门第高低选拔官吏,庶族出身的士人很难有仕进的机会。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选官不问门第,令各州每年向中央选送三人,参加秀才、明经等科的考试,合格者录用为官。隋炀帝创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产生。即”分科取士

26、”。科举制的意义1.这一制度把读书、应考和做官三者联系起来,成了以后士人仕进的必由之路。2.打破了数百年来世族门阀垄断仕途的局面,一般地主子弟和贫寒子弟也可以由此走上仕途。3.选拔官吏之权从世家大族手中收归中央政府,从制度上限制了世家大族把持政治大权,为庶族地主参与政权开辟了道路。唐朝科举制的发展、完善随着科举制的推行,学校教育日益发展。中央设国子监,下辖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等六学。地方上设有州、县学。学生称为生徒,成绩好的由学校保送参加科举考试。科举分为常举和制举。常举每年举行考试,科目分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秀才等。应试者主要集中在明经、进士两科,常举考中只收取的

27、做官的资格。再经过吏部的“释褐试”才能授予官职。制举是搜罗人才的临时性考试。科举制度有利于庶族地主参政,进一步扩大了封建统治的阶级基础。唐太宗时期选练举贤:选贤任能;房玄龄、杜如晦、魏征、李靖等都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兼听纳谏。武则天主政1.削弱士族,扶植庶族。提拔重用许多庶族出身的官吏。2.改革科举制度。增加进士科的录取人数;开创殿试制度,亲行殿试。以文辞取士,不重经学。3.增设武举。这些都为庶族地主知识分子和有文武才能的人大开仕进之门。选用贤能。名相狄仁杰、张柬之、姚崇、宋璟。唐玄宗时期裁汰冗员,裁减机构,慎选官吏,曾亲自复试吏部新任县令,斥退不合格者四十余人。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中国古代

28、的选官制度科举取士依据成绩,普通人原则上皆科举取士依据成绩,普通人原则上皆可赴京应试,扩大了统治基础。人才可赴京应试,扩大了统治基础。人才选拔、官员任用权利收归中央后,科选拔、官员任用权利收归中央后,科举入士子成为举入士子成为“天子门生天子门生”,门阀势,门阀势力受到有效抑制,地方离心因素逐渐力受到有效抑制,地方离心因素逐渐消解,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消解,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隋唐科举制的实行是我国官员选拔制隋唐科举制的实行是我国官员选拔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在政治、社会、度的一次重大变革,在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均差产生了深远影响。文化等方面均差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中国古代

29、的选官制度o宋朝科举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宋朝科举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分级考试:分级考试:解试、省试和殿试。严格考试:严格考试:弥缝、誊录,保证公正和公平。方式改革:方式改革:宋中期后,废除单纯背诵的考试内容(“贴经”)不以诗赋的优劣取士,增加策论考试,以考核士子对儒家经典的理解和对社会事务的分析能力。北宋时期沿用唐时的常举、制举。增加了“殿试”,即考生通过省试(礼部考试)后,还须“御殿给纸笔,别试诗赋”,由皇帝亲临录取。有创立了“糊名”“眷录”等方法,减少了考官从中舞弊的可能。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两宋通过改革而逐渐完善两宋通过改革而逐渐完善的科举制,不仅为宋朝选拔了的科举制,不仅

30、为宋朝选拔了大量的文官人才,也对普及教大量的文官人才,也对普及教育和传播知识产生了积极影响。育和传播知识产生了积极影响。明朝科举制明朝时期科举考试分两级:乡试-低一级;高一级-会试和殿试。乡试每三年一次,在顺天府、应天府及各省省城举行,每逢子、午、卯、酉举行。乡试的次年,全国举人皆赴京参加会试。因为在春季二月初九进行,也称为“春闱”。会试第一名称为贡士,会试考中者(举人)再由皇帝亲自考,叫“殿试”。殿试结果:出榜为三甲。一甲为三人:状元、榜眼、探花。二、三甲皆为若干人。总称进士。明朝科举考试内容:八股文体。内容:儒学的四书五经。八股文萌芽于宋、元,形成于明成化以后,不能有自己的见解。禁锢了人们

31、的思想和智慧,妨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清朝和清朝前期的八股取士清末除八股和废科举的改革儒学复兴与理学构建儒学复兴与理学构建东汉魏晋以降,儒学第一次遭遇异域文化的重大挑战。宋人范育描述说:“自孔孟没,学绝道丧千有余年,处士横议,异端间作,若浮屠、老子之书,天下共传,与六经并传。”(范育正蒙序)以“分文析字,烦言琐辞”为务的汉学,显然不足以抵挡佛学的弥漫。于是,复兴原始儒学那种“包举宇内,囊括天下”的开放精神,便成为宋人的使命。(1 1)为何出现)为何出现“自东汉魏晋以降,儒学第一自东汉魏晋以降,儒学第一次遭遇异域文化的重大挑战次遭遇异域文化的重大挑战”局面?局

32、面?(2 2)在复兴儒学探索中,朱熹是如)在复兴儒学探索中,朱熹是如何实践何实践“包举宇内,囊括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天下”精精神的并发展儒家思想的?神的并发展儒家思想的?(3 3)宋明理学把中国文化重伦理的)宋明理学把中国文化重伦理的传统精神推向了极至,强调传统精神推向了极至,强调“立志立志”、“修身修身”以达到以达到“内圣内圣”人格,人格,对此你有何评论?对此你有何评论?政治统一与文化整合政治统一与文化整合国家的统一,使多元文化整合的速度加快。整合后的一统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并推动政治统一。两汉学术思想变迁,大致可分三个时期:(见右图)(1 1)此前秦王朝统治的理论体系和文化措)此

33、前秦王朝统治的理论体系和文化措施如何?施如何?(2 2)请结合所学知识,就图)请结合所学知识,就图中所表达的两汉学术思想变中所表达的两汉学术思想变迁的路径加以简要输理。迁的路径加以简要输理。(3 3)简要分析西汉中期文化)简要分析西汉中期文化政策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及政策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及其影响。其影响。专题二:中国古代经济专题二:中国古代经济 先秦时代:先秦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牛耕青铜时代和铁器牛耕井田制和私田的出现井田制和私田的出现两汉时代:两汉时代:文景之治和光武中兴文景之治和光武中兴土地兼并和豪强庄园土地兼并和豪强庄园夏、商、西周时期,土地国有制。手工业以青铜铸造为主。西周时期,井田制

34、,土地不许买卖。春秋时期春秋时期,铁器、牛耕的出现,社会生产力有了极大的提高。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出现。鲁国的初税亩改革,使私田得到了承认。战国时期秦商鞅变法:1.废井田,开阡陌;2.重农抑商;3.统一度量衡-斗、桶、权、衡、丈、尺。战国时期:1.土地私有;2.铁农具推广,水利事业有所发展-秦国蜀守李冰建造都江堰,整治岷江;水工郑国建造的郑国渠;3.冶铁、铸铜、漆器、造船都有发展;4.各国铸造不同货币;5.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秦朝时期1.实行土地私有制2.统一货币,圆形方孔钱3.统一度量衡4.统一车轨5.统一文字-小篆、隶书西汉时期汉承秦制赋税制度:田租、算赋和口赋、更赋刘邦重农政策:1.复员

35、军队,士卒都给予土地和宅舍,其中少数成为地主,多数成为自耕农。2.号召逃亡人口回乡,“复故爵田宅”。3.减轻田租。4.下令解放因生活困难而自卖为奴婢的人。抑商政策同前面所讲。文景之治文帝时晁错提出“贵粟政策”:人民可以用粮食向国家买爵位,也可以用粮食赎罪。“国家有粮,富人有爵,农民有钱”。文帝时轻徭薄赋。修“马复令”:晁错提出。民家养马一匹,可以免三人徭役。惠商政策:“开关梁,弛山泽之禁”,商人们可以自由贩运,任意开山鼓铸,砍伐木材。但文景时期,抑商政策中的“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东汉时期刘秀经济政策:1.解放奴婢;2.度田:清查人们占有田地的数量和户口、年纪。分裂时期:分裂时期:区域经

36、济的发展区域经济的发展江南经济的开发江南经济的开发隋唐时代:隋唐时代: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唐朝西部疆域拓展超过汉朝,安西与北庭都护府管辖当地事务,并驻军防守,交通更加安全顺畅。西域及大食、波斯、天竺诸国商贾、僧侣和使节络绎不绝、往来于途。唐都长安也是举世闻名的国际大都会。城内寓居和滞留的外域人士数量众多。有东市、西市两个商业区,西市周围聚居着大批西域胡商。宋元时代:宋元时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经济中心的南移经济中心的南移海上丝路的开辟海上丝路的开辟元朝大都的昌盛元朝大都的昌盛对外贸易的繁荣对外贸易的繁荣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商品经济发展,国内外贸易和城镇商

37、业的活跃;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经济重心的南移最终完成。水田农具改进、耕作技术成熟、稻麦轮作推广;玗田、沙田和梯田的开辟;水稻跃居粮食作物首位,“苏湖熟,天下足”;棉花、茶叶、桑蚕业等经济作物中心由北方移到南方。纺织、制瓷和造船发达。杭州、苏州、成都等地设有官办丝织作坊,江浙还出现了私人作坊(“机户”);棉纺织工具的改进;江西景德镇成为全国制瓷中心;东南沿海城市的造船业十分发达,造船技术居世界领先地位。对外贸易的发展对外贸易的发展海上丝路海上丝路西夏的兴起,通过西域的商陆受阻;商业繁荣和经济重心南移;宋朝政府重视并鼓励海外贸易;造船业的发展。(原因)南宋时,广州、明州、泉州是三大外贸港;官府在港口

38、设立使舶司,管理贸易事务,征收商税;使舶司所在港口设有“番坊”和“番市”。贸易商品以香料、丝织品和瓷器为大宗“海上丝绸之路”或“香料之路”。从泉州出发可通往日本、高丽、东南亚、印度、波斯和阿拉伯,不仅使宋朝政府获得了巨额的财政收入,也给通商各国的文明进程增添了活力。明清时代:明清时代:经济的恢复与繁荣经济的恢复与繁荣南方出现双季稻;引进番薯、玉米等解决南方出现双季稻;引进番薯、玉米等解决缺粮问题;经济作物商品化产。缺粮问题;经济作物商品化产。潮州丝、松江布行销内外。全国大小城市潮州丝、松江布行销内外。全国大小城市和市镇中,普遍开设手工业作坊,各类产和市镇中,普遍开设手工业作坊,各类产品更加丰富

39、。品更加丰富。南京、广州、佛山、厦门等地发展迅速。南京、广州、佛山、厦门等地发展迅速。长江沿岸出现许多商业集散地,汉口为长江沿岸出现许多商业集散地,汉口为“船码头船码头”,镇江为,镇江为“银码头银码头”、无锡威、无锡威“布码头布码头”。北京成为全国贸易中心。北京成为全国贸易中心。明清的明清的“朝贡贸易朝贡贸易”和和“闭关锁闭关锁国国”朱元璋实行严格的海禁政策,“片板不许入海”,严禁民间从事海外贸易。外贸唯一合法途径是官方控制垄断的“朝贡贸易”。明朝规定外国供使来华朝贡,除携带供品外,准许附带商品货物进行贸易。附带货物由供使携至京师,在指定地点开市数日,在官方监督进行交易。海外供舶来华的供期、供

40、道、船舶数量和朝贡人数等,明朝政府都有具体规定。清朝实行闭关政策。(关注原因和影响)古代中国经济发展的趋势古代中国经济发展的趋势从青铜时代到铁器时代从青铜时代到铁器时代从中原地区到周边开发从中原地区到周边开发从北方重心到重心南移从北方重心到重心南移从自然经济到商品生产从自然经济到商品生产从丝绸之路到海上丝路从丝绸之路到海上丝路从对外开放到闭关锁国从对外开放到闭关锁国经济中心变化的规律性特征经济中心变化的规律性特征与分裂割据密切相关与分裂割据密切相关与人群迁徙同步运动与人群迁徙同步运动与政治中心相伴相随与政治中心相伴相随关注宋元以来中国出现的商品经济现象,分析关注宋元以来中国出现的商品经济现象,

41、分析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何以出现迟滞现象?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何以出现迟滞现象?专题三、民族关系和边疆问题专题三、民族关系和边疆问题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的匈奴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融合隋唐时期与少数民族的关系两宋时期各民族政权的关系元朝的民族融合与民族分化清朝初反分裂促统一的斗争据史籍记载匈奴人“随畜牧而转移逐水草迁徙,毋城郭、常处、耕田之业”。他们穿皮衣,食畜肉,住穹庐;戴耳环,留发辫,在面部刺花纹为装饰;善骑射,兵民合一,平时放牧,战时出征。(1 1)根据材料,请简要概括古代匈奴人的生)根据材料,请简要概括古代匈奴人的生产生活方式及其社会组织形态。产生活方式及其社会组织形态。草原游牧民族,逐水

42、草而不断迁徙;军草原游牧民族,逐水草而不断迁徙;军政合一、兵民合一的社会。政合一、兵民合一的社会。(2 2)简要叙述中国古代早期农耕文明与草原)简要叙述中国古代早期农耕文明与草原文明之间的发生冲突与交融。文明之间的发生冲突与交融。东周至秦:东周至秦:万里长城、讨伐匈奴万里长城、讨伐匈奴两汉时期:两汉时期:和亲政策、三次战争、丝绸之路、和亲政策、三次战争、丝绸之路、西域都护西域都护魏晋时期:魏晋时期:五胡内迁、民族杂居、相互融合五胡内迁、民族杂居、相互融合蒙古统治时期,大量中国科技传播,包括火药、丝绸、印刷等。中国炮兵曾去过波斯;中国医生曾在伊儿汗朝廷工作;中国艺术家曾对波斯微型绘画产生了重要影

43、响。(下图为元火器复制品:刻着“声震九天,射穿百孔”、“神飞”等铭文。信息一:中中国国炮炮兵兵去去过过波斯;蒙古西征用到火铳。波斯;蒙古西征用到火铳。结论:中国三大发明的西传。中国三大发明的西传。信息三:结论:信息二:结论:(1)根据材料,提取重要信息,并完成由此而引申的结论。信息:中国炮兵去过波斯;蒙古西征用信息:中国炮兵去过波斯;蒙古西征用到火铳。结论:中国三大发明的西传。到火铳。结论:中国三大发明的西传。信息:中国医生在伊儿汗朝廷工作和中信息:中国医生在伊儿汗朝廷工作和中国艺术家对波斯绘画的影响。结论:促国艺术家对波斯绘画的影响。结论: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

44、。信息:火铳复制品上的文字。结论:宋信息:火铳复制品上的文字。结论:宋元时期科技发达,火器威力巨大。元时期科技发达,火器威力巨大。(2 2)你认为,蒙古人的征服对于世界文明)你认为,蒙古人的征服对于世界文明而言,它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而言,它产生了怎样的影响?野蛮屠杀,破坏经济,造成动荡野蛮屠杀,破坏经济,造成动荡链接欧亚,促进交流,扩大联系链接欧亚,促进交流,扩大联系(3 3)在中国古代史上,元帝国有)在中国古代史上,元帝国有哪些突出特点?哪些突出特点?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疆域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疆域辽阔,是横跨欧亚的国际性帝国。辽阔,是横跨欧亚的国际性帝国。(4 4)

45、针对上述特征,元朝在统治)针对上述特征,元朝在统治政策上有哪些重要的举措?政策上有哪些重要的举措?推动民族融和,实行民族分化;(史实)推动民族融和,实行民族分化;(史实)取法中央集权,强化地方管辖;(史实)取法中央集权,强化地方管辖;(史实)沟通欧亚交通,促进中外交流。(史实)沟通欧亚交通,促进中外交流。(史实)元朝元朝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的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一个疆域空前辽阔的大多民族国家;一个疆域空前辽阔的大国;一个横跨欧亚的国际性帝国。国;一个横跨欧亚的国际性帝国。推动民族融和,实行民族分化推动民族融和,实行民族分化 取法中央集权,强化地方管辖取法中央集权,强化地方管辖

46、 沟通欧亚交通,促进中外交流沟通欧亚交通,促进中外交流元朝的统治与行省制度元朝的统治与行省制度元朝元朝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的多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一个疆域空前辽阔的大国;民族国家;一个疆域空前辽阔的大国;一个横跨欧亚的国际性帝国。一个横跨欧亚的国际性帝国。推动民族融和推动民族融和实行民族分化实行民族分化元朝元朝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的多民族国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一个疆域空前辽阔的大国;一个横跨欧亚家;一个疆域空前辽阔的大国;一个横跨欧亚的国际性帝国。的国际性帝国。元朝元朝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的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一个疆域空前辽阔的大多民族国家

47、;一个疆域空前辽阔的大国;一个横跨欧亚的国际性帝国。国;一个横跨欧亚的国际性帝国。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中华文明史是在统一观念主导下实现和维护中华民族大融合、大一统的历史。秦统一后的2200年间,中国统一或基本统一时间占2/3以上,每一次民族对峙、国家分裂后,最终仍是民族大融合与新的大统一国家出现。中国战争史的主流是谋求统一的战争。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保持发展上的连续性,为世界上所仅见,就在于文化认同与国家统一相辅相成。瞭望新闻周刊(1 1)根据材料,中国历史发展主流及这)根据材料,中国历史发展主流及这一主流形成的内在因素何在?一主流形成的内在因素何在?大统一和大融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形成因

48、素:文化认同和国家统一的理念。(2 2)“每一次民族对峙、国家分裂后,每一次民族对峙、国家分裂后,最终仍是民族大融合与新的大统一国家最终仍是民族大融合与新的大统一国家出现出现”。请列举相关史实说明。请列举相关史实说明。魏晋南北朝:内迁与杂居;共同开发边地;孝文帝的汉化政策等。两宋时期:榷场合互市;辽、夏、金学习汉制和文字等。(3 3)从历代中央政府处理与少数民)从历代中央政府处理与少数民族关系问题上的举措来看,大致族关系问题上的举措来看,大致可以归纳为那些主要途径?请简可以归纳为那些主要途径?请简要加以说明。要加以说明。战争(汉与匈奴、唐与突厥、宋与辽夏金等);和亲(汉与匈奴、唐与土蕃等);机

49、构(西域都护、北庭都护府、安西都护府、伊犁将军等);互市(丝绸之路、榷场等);共治(宣政院、驻藏大臣等)。(4 4)概述康、雍、乾在维护)概述康、雍、乾在维护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方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方面采取的措施。面采取的措施。采取军事行政措施采取军事行政措施,加强对边疆及地方的加强对边疆及地方的控制,如平定噶尔丹叛乱控制,如平定噶尔丹叛乱,统一天山北路等。统一天山北路等。派兵收复台湾派兵收复台湾,设置台湾府等。设置台湾府等。反击外来侵略反击外来侵略,维护领土主权。如组织雅维护领土主权。如组织雅克萨克萨自卫反击战克萨克萨自卫反击战,签订签订尼布楚条约尼布楚条约。加强对西藏的治理,如派出驻

50、藏大臣等。加强对西藏的治理,如派出驻藏大臣等。台湾、西藏、新疆台湾、西藏、新疆台湾台湾元朝的澎湖巡检司;明末清初郑元朝的澎湖巡检司;明末清初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朝初年进兵台湾,设台成功收复台湾;清朝初年进兵台湾,设台湾府。湾府。西藏西藏唐朝与吐蕃政权的和亲;元朝的唐朝与吐蕃政权的和亲;元朝的宣政院;清朝的驻藏大臣和金瓶掣签制度。宣政院;清朝的驻藏大臣和金瓶掣签制度。新疆新疆西汉张骞出使和西域都护;汉唐西汉张骞出使和西域都护;汉唐丝绸之路;唐朝的安西和北庭都护府;清丝绸之路;唐朝的安西和北庭都护府;清朝平并准噶尔叛乱设伊犁将军。朝平并准噶尔叛乱设伊犁将军。专题四: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专题四:中国古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