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语文(语文版)教学教案:第五单元黔之驴(1).pdf

上传人:深夜****等你... 文档编号:84279043 上传时间:2023-04-04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455.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下册语文(语文版)教学教案:第五单元黔之驴(1).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七年级下册语文(语文版)教学教案:第五单元黔之驴(1).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年级下册语文(语文版)教学教案:第五单元黔之驴(1).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下册语文(语文版)教学教案:第五单元黔之驴(1).pdf(6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公开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柳宗元及其代表作品。2、提高学生借助工具书及注释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语句,如:蔽、窥、稍、慭慭然、狎、跳踉等,疏通文意,翻译全文。3、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及寓意。理解本文的内容即老虎惧驴、识驴、戏弄驴、吃掉驴的过程和本文启示人们应该认识事物本质、克服对未知事物畏惧的心理,从而驾驭并征服客观事物,掌握真本领,真才干的重要的寓意。4、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教育学生认识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胜困难。二、过程和方法:1、在朗读、自由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结合注释看课文,自己试译课文,使学生初步理解课文内容。2、小组讨论,

2、归纳出文章的寓意。创意说明:把握寓言的情节,引导学生理解驴是如何丧失自己的优势,而虎是如何对驴步步进逼的,借此品味出本文的寓意,并能联系实际多角度理解寓意,谈出自己的感受,得到生活的启示。三、教学重点:1、积累并掌握一些常用的文言字、词,学会翻译文言文。2、理解本文的内容和寓意。四、教学难点:1、学习本文对心理和动作细节描写的方法。2、理解并掌握“庞然大物”“黔驴技穷”这两个成语。五、课时安排:2 课时 六、教学步骤和内容:(一)导入:同学们,在平时大家一定会经常遇到一些成语,成语中有不少来源于我国古代寓言故事,“黔驴技穷”就是其中一例,它来源于我国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短篇寓言 黔之驴。而要正确

3、理解这个成语的意思,我们就必须先来一起接触这篇寓言。那么,什么是寓言呢?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是含有讽喻或明显教训意义的故事。所谓“寓”就是寄托的意思。通过故事借此喻彼,借小喻大,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所以,我们阅读本文时,要看它讲的究竟是怎样的一个故事,并理解这个故事含有什么深刻的道理。(二)作家、作品、背景简介:柳宗元(773-819),宗子厚,河东人,世称“柳河东”,唐代文学家。二十一岁登进士第,三十一岁为监察御史。顺宗即位,王叔文等执政,他参加了王叔文的集团,被任命为礼部员外郎。这时,他和王叔文、刘禹锡等积极从事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的革新,如罢宫市、

4、免进奉、擢用忠良、贬谪赃官等,做了不少有利于人民的大事。王叔文执政不到七个月,因为遭到宦官和旧官僚联合反攻而失败。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十年后,改为柳州刺史。宪宗元和十四年,死于柳州,年四十七岁,所以他还有另外一个称号就是“柳柳州”。在这里,他写下了著名的永州八记,以欣赏美丽的山水来排遣自己郁闷烦恼的心情,感悟人生哲理,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精神遗产。这时的有些是采取寓言的形式,讽刺了当时腐败的政治和社会,揭露统治者的昏庸无能,残暴凶残,同情人民的不幸遭遇。文章短小警策,含意深远,表现了杰出的讽刺才能。三戒是作者寓言作品中的代表作,是著名的讽刺小品,包括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作者认为这三则

5、寓言都可以使人引以为戒,故称“三戒”。这三篇寓言,深刻有力地讽刺了封建剥削阶级丑恶的人情世态。柳宗元的散文与韩愈齐名,和韩愈合称为“韩柳”,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与韦应物并称,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也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著有柳河东集。今天我们要学习他另外一种风格的文章:寓言黔之驴。(三)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并强调读准下列字音:好(ho)载(zi)黔(qin)窥(ku)慭(yn)骇(hi)遁(dn)噬(sh)狎(xi)踉(ling)倚(y)(hn)2、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节奏、圈画疑难)。3、读完课文后,请大家分组讨论文章翻译。教师指定每小组的翻译范围。4、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

6、话复述故事,同时思考导致驴悲剧的原因有哪些。归纳:(1)老虎要吃它,驴并未有侵犯虎之意,是虎主动入侵。(直接原因)(2)驴本身无能,仅一“鸣”、一“蹄”。(根本原因)5、教师板书重点词:之:的,结构助词。“黔之驴。”它,代词,代驴。“放之山下。”“虎见之。”“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黔:文中指今指四川贵州一带,今为贵州省的简称 船载以人:船:用船 “以”,连词,相当于“而”然:“的样子”,形容词词尾。“庞然大物也。”“憖憖然。”然而。如“然往来视之”以为:把(它)当作,“以为神。”认为。“以为且噬己也。”蔽:隐藏 窥:偷看 稍:渐渐地 憖然:小心谨慎的样子 他日:有一天 遁:逃走 且:将要

7、 噬:咬 胜:能承受 甚恐:“甚”,很 能:特殊的本领 益:更加 习:习惯、熟习 终:始终 稍近:渐渐靠近 狎:亲近而不庄重 因:因而,“虎因喜。”于是。“因跳踉大。”计:盘算 怒吼 技:技艺,本领 跳踉:跳跃 乃:才 去:离去 近:接近,靠近 胜:能承受 蹄:用蹄子踢(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6、请每组的学生代表到讲台前说出文言文翻译,教师予以指正。(略)7、提醒学生注意两个句子的翻译。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船”,这里是“用船”的意思。名词充当状语。现代汉语中除时间名词外,名词一般不能充当状语。)驴不胜怒,蹄之。(“蹄”,踢,用脚踢。这里作动词用。)8、课文写虎从“畏驴”到“食驴”的过程可分

8、为几个层次?找出各层次中表现虎的心理活动及行为动作的词语?它们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明确:文中写虎从“畏驴”到“食驴”的过程可分为六个层次,即 (1)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2)稍出近之,憖憖然,莫相知。(3)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4)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5)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6)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第一层,写虎被驴这个“庞然大物”所吓住,“以为神”三个字,把老虎的敬畏心理写活了。下面极形象地用“蔽”、“窥”、“稍”等词,勾画出老虎既好奇、急于想摸底,又害怕的神态。第

9、二层,写虎渐渐出来靠近驴,“憖憖然”写出虎小心谨慎的样子,希望能摸清驴的底细而又小心谨慎的心理。第三层,写虎被驴的叫声吓了一大跳,远远地逃走,以为将要来咬自己了。驴子不仅外形大,而是嗓门大,怪不得虎害怕。但驴的叫只是它的本能,并没有对虎构成威胁,所以虎来来回回又观察它,感到它似乎也没有什么特殊的本领。第四层,写虎日久天长,更加熟悉了驴的叫声,又试探地靠近驴子,在它周围走动,心有余悸,始终不敢向驴进攻。第五层,写虎又渐渐靠近驴子,又进一步戏弄它,碰闯、依靠、冲撞、冒犯它,来激怒驴子,看看驴还有什么本领。果然,驴禁不住发起怒来,使出了自己的绝招“蹄之”。经过多日的调查研究,虎终于摸清了驴的虚实,自

10、然非常高兴。第六层,写虎吃掉了驴,取得了胜利。这一层写得痛快淋漓,老虎威风大震,“跳踉大”,从动作、声音两个方面写出它一往直前的气势,终于把庞然大物的驴吃掉。心理:以为神 憖憖然,莫相知 “虎大骇”“以为且噬已也”“甚恐”“觉无异能”“终不敢搏”益押 技止此耳(恐疑探喜计吃)动作:蔽林间窥之 稍出近之 远遁 往来视之,近出前后 荡倚冲冒 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 说明:各层次中表现虎的心理的语句分别是“以为神”、“觉无异能者”、“莫相知”、“终不敢搏”、“以为且噬己也”、“技止此耳”等。初见驴时,虎“蔽”“窥”,勾画出虎既好奇、急于摸底,又害怕的心情;“驴一鸣,虎大骇,远遁”,“骇”“遁”,进一

11、步刻画了虎的恐惧心理;接下来“稍出近之”、“往来视之”、“近出前后”直至“荡倚冲冒”而激怒驴,写虎再三试探,处处可见虎的生性大胆和工于心计;最后的“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等语句,句式短促,节奏鲜明,写出虎干脆利落、志得意满的情态。这些语句生动逼真地描绘了虎对驴的认识的全过程,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且使其波澜起伏,引人人胜。9、虎开始为什么害怕驴?虎后来又为什么吃掉驴?明确:虎见到驴形体大,是个“庞然大物”,把它当作神奇的东西,所以非常害怕驴;又因为虎通过多次观察,知道驴的本领只不过“鸣”和“蹄”,“技止此耳!”没有什么别的能耐,才吃掉它。(四)研读第一段 1、故事是在什么样

12、的背景下发生的?你从哪里可以看出来?明确:故事发生的背景“黔无驴”“船载以入”。这样安排,一可见其是外来户,二来铺垫虎被迷惑的情节,三来暗说其形体庞大。2、能否删掉文中第一句,为什么?明确:第一句为故事的发生创设了一个合理的情境,也为故事的发展埋下了伏笔,文中所有的情节都无法展开。所以这一句不能删除。3、“蔽”可见虎的什么心理?“蔽而不逃”又可见什么?明确:a 畏惧心理,视之为庞然大物;以为神;因不识而害怕;b、虽怕却不甘心,不逃而“窥”;虎以“窥”来摸对方底细;为下面情节发展作铺垫。4、文中有很多词语用得准确生动,我觉得有一个字用得特别妙,大家能猜得出吗?明确:“蔽”用得好,“窥”用得更妙,

13、意思是“偷看”,现在仍然适用,“窥视”、“窥探”,一个“窥”字,勾画出老虎初见驴时,既好奇,又害怕,又不心甘的心理,可谓一字传神,我觉得换任何一个字都不恰当。5、“近之”怎么理解?为什么要“近之”?明确:a“近”作动词解;b 揭示虎要认识对方的决心;c“稍”和“然”照应,说明“近”的程度,虎还在探求阶段,故而谨慎。6、本段写虎的心理活动扣住了哪一个字?文中表现在哪些字词上?明确:这一节写虎的心理活动扣一“怕”字,但又有起伏变化。7、那么虎开始为什么害怕驴?明确:因为虎见到驴形体大,是个“庞然大物”。把它“以为神”,当作神奇的东西。(五)研读第二段 1、黔驴之技有哪些?驴的如此本领可用一个什么成

14、语表示?明确:黔驴之技不过一“鸣”一“蹄”,这两个词生动传神地写出驴在“庞然”的形体掩盖下的平庸技能;驴的这种本领可用成语“黔驴技穷”(或“黔驴之技”)来表示。2、“庞然大物”“黔驴技穷”“黔驴之技”均可比喻本领不过如此,被人看穿,多用于贬义,讽刺人的技能低劣,遭遇无法解决的窘境等等。请同学们试用这几个成语造句明确:例:帝国主义看起来是庞然大物,实际上外强中干,没有什么可怕的。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不就证明了这一点吗?例:囚犯想了个越狱的办法,但黔驴之技,怎能逃得出保卫人员的眼睛!例:小明夸下海口,说他会修理电视,等到他家的电视真的坏了,他却黔驴技穷,束手无策了。3、能说说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写驴的

15、吗?明确:作者从声音(驴一声长鸣)、动作(驴大怒,啼之)、形体(庞然大物)三个方面来写驴的。4、对于虎的细心观察,驴的回应是什么?面对驴的回应,虎又如何表现?明确:从三个角度来看驴、虎的相互反应:a驴“鸣”,虎“骇”和“遁”;b.从“以为神”到“以为且噬己也”,虎对敌手的认识并无实质性进展;c.但它放弃了没有呢?引出下文。5、“然”的作用是什么?“益习”“近出”“终不敢搏”,是对虎的什么描写?作用是什么?明确:“然”,表转折;“往来视之”,仍然坚持观察,且细心而频繁;“觉”和前面的两个“以为”一脉相成,是怀疑的开始,因而也标志着情节的转折。后面那些则是虎的心理和动作(理解“益”“习”的一字多义

16、)。表现虎在心理上习惯、行动上更大胆,同时又不贸然行事的思想。煞费苦心只为最后一吃,虎的形象也逐渐清晰。6、虎是怎样取得了对驴的彻底认识并终于消除了顾虑呢?明确:“跳踉大”,以一纵一吼震慑对方;“断其喉”,击其要害,机警而精明;“尽其肉”,大嚼大吃,彻底享用。这一切,对虎是多么酣畅,对驴又是多么可悲啊!7、对驴的正面描写有几次,分别是什么?以此表现了它的什么特点?明确:驴正面出场两次,一次是“一鸣”,一次是“不胜怒,蹄之”,表现了驴在别人暗算面前的麻木和乖乖进入圈套的愚蠢。8、当驴出现时,“虎见之”的最初反应是什么?为什么会如此?明确:虎的最初反应是“以为神。因为从来没有见过,而且“庞然大物也

17、”,所以觉得神奇。9、虎对驴的态度有改变吗?从哪里看出?明确:虎对驴的态度有改变,如:“蔽”“窥之”,“近之然”,“远遁”“甚恐”,“觉无异能者”,“近出”“不敢搏”,“稍近”,“荡倚冲冒”,“跳踉大”等。虎的态度变化为:恐惧怀疑挑衅。10、故事的结局是什么?明确:结局“断其喉,尽其肉,乃去。”11、为何虎最后敢吃了驴?(虎后来为什么能吃掉驴?)明确:虎通过多次观察,渐渐了解了驴的“本领”仅是“鸣”、“踢”,虽然驴外观看上去是“庞然大物”,但“技止此耳”,没有什么别的能耐,才吃掉它。12、文中描写老虎吃掉驴的过程所用的句子是?明确:(齐答)“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六)总结、扩展:1、观看

18、 flash 影片黔驴技穷,概括虎、驴的形象。形象塑造,对比鲜明,相映成趣。师生根据演出共同评点,概括老虎、驴子的性格特点。2、怎样概括驴、虎两个寓言形象的特点?明确:黔驴庞然大物、善于怪叫,蹄踢、虚有其表、外强中干、迟钝麻木、不辨形势。老虎在没有弄清对方底细之前,存有恐惧心理;它反应迅速,行动灵活,谨慎小心,善于观察,反复试探,在摸清驴子的底细以后,大胆果断地攻击对方要害,立即致敌于死命,是一个勇猛机警、谨慎小心、善于观察、狡猾果断的形象。3、总结寓意:本文只是在讲驴子和老虎的故事吗?故事的寓意在哪里?明确:本文寓意深刻,具有鲜明的针对性、现实性。本文意在讽刺那些无能而又肆意逞志的人,联系作

19、者的政治遭遇,又可知本文所讽刺的是当时统治集团中官高位显、仗势欺人而又无才无德、外强中干的上层人物。但我们也可以不从驴被虎吃掉的角度,而从虎吃掉驴这一相反的角度,来理解本文寓意: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而胜之。(言之有理皆可)4、将原文结尾内容及译文材料发给学生阅读。原文:噫!形之庞也类有德,声之宏也类有能,向不出其技,虎虽猛,疑畏,卒不敢取。今若是焉,悲夫!译文:哎!外形庞大好似很有德性,声音洪亮好似很有本领,如果不露出它的可怜的技能,即使虎很勇猛,却疑虑畏惧,最终不敢进取;像今天这样,可悲啊!5、通过本文你对寓言有什么认识?通过一个小故事来讲明一个道理的文

20、体就叫寓言。这种写作方法可以叫做“托物寓意、借古讽今、以小见大”等等。6、有人说,“寓言是一个魔袋,袋子虽很小,却能从里面取出很多东西来,甚至能取出比袋子大得多的东西。”作者除了讽刺那些徒有外表、实质虚弱无能的人以外,从驴子和老虎身上还分别给我们怎样的启示?(1)从老虎身上,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点能战胜它;要想解决问题,先要了解对方的情况,才能使自己处于有利地位;要克服畏惧心理;遇到困难,不应逃避;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勇猛顽强的作风;对于任何事物,不应被表面现象迷惑,应该多观察,透过现象看本质;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虚荣买弄;正确估计对手

21、;坚持,不放弃。(2)从驴子身上,我们同样可以得到一些启示:不了解情况,不能轻举妄动;没有本事,不能逞强;不能让敌人了解掌握自己的底细;我们应该掌握文化知识,有了真知识、真本领,才能使自己有立足之地,而且要谦虚;以黔驴的可悲下场,讽刺那些毫无自知之明而自招祸患的人。7、从本文派生出那些成语?写出三个跟动物有关的成语。黔驴技穷:比喻有限的一点本领已经使完了。黔驴之技:比喻虚有其表,仅有的一点伎俩也用完了。庞然大物:形容表面上强大而实际上脆弱的东西。8、改写故事结局,让驴子战胜老虎:黔驴新编(字数 200 字,想象要合理)一场驴虎之争以驴死虎口而宣告结束,真是几家欢喜、几家忧,虎家族正在为它们的英

22、雄召开庆功会,驴家族却在沉痛哀悼他们的不幸同伴,请你代表虎家族写一份贺词,代表驴家族写一份悼词。柳宗元在这则寓言中塑造了一个不光彩的“蠢驴”形象,其实驴也很无辜,请你改编黔之驴,为驴平反,重塑驴的形象。明确:想象合理皆可。七、布置作业:1熟读并背诵课文。2写一篇 200 字左右的读后感。附一:板书设计 黔之驴(寓言)柳宗元 驴(外强中干、不辨形势)虎(勇猛机警、善察果断)形 态:庞然大物 以为神 畏驴(害怕)声 音:鸣 甚 恐 过程:恐疑探喜计吃 动 作:踢 喜(技止此耳)食驴 结局:被吃掉 (黔驴技穷)附二: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渔翁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