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世经典老单反.pdf

上传人:深夜****等你... 文档编号:84166815 上传时间:2023-04-04 格式:PDF 页数:35 大小:6.4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稀世经典老单反.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稀世经典老单反.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稀世经典老单反.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稀世经典老单反.pdf(35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稀世经典老单反 Zeiss Ikon的 Contaflex S 这台相机是 Zeiss Ikon的 Contaflex S、非常罕见的机型,以下是没有 PS掉商标与厂牌的照片。二次大战后,西德的 Zeiss Ikon开发了面向大众的 Contaflex 系列产品。从1953 年起,陆续推出了 Contaflex I(1953)、Contaflex II(1954)、Contaflex III(1956)、Contaflex IV(1956)、Contaflex Rapid(1958)、Contaflex Super(1959)、Contaflex Super B(1962)、Contaflex

2、 Super New(1964)、Contaflex Super BC(1965)与 Contaflex S(1968)等较高档机种,以及 Contaflex Alpha(1957)、Contaflex Beta(1957)与 Contaflex Prima(1959)等较低价机种。其中 II、IV、Beta、Prima、Super、Super B、Super New 都内建了 Selenium 测光表,但只有 Super B 的测光表可以由机身控制曝光;Super BC 与 Contaflex S 则改成用 CdS 的 TTL 测光。这些机型中,Super B 是第一台由非 TTL 测光表达

3、成自动曝光的量产 135 相机。Contaflex 的所有机种都有一个共同点:使用镜间叶片快门而非帘幕快门,这样可以使闪光灯的同步速度提高到 1/500 秒。但以今天观点来看,似乎并不能视之为可交换镜头相机。Contaflex 的镜头可以分成三期,Contaflex I 与 II 用Zeiss 的 Tessar 45mm f/2.8,完全不能更换,但 Zeiss Ikon 提供了一个 1.7 倍的望远转换镜头与接环,把它装上 Contaflex I 或 II 得到 76mm 的焦距。上面两张图片,第一张照片是 Contaflex I、1.7X 与接环,第二张是全部装在 Contaflex I

4、的样子。Contaflex Alpha、Beta 与 Prima 用的是 Rodenstock 生产的 Pantar 45mm f/2.8 镜头,其它的机型则用 Zeiss 的 Tessar 50mm f/2.8。这些机型可以换镜头,但方式与今天的不同;相机上的 Pantar 45mm 或 Tessar 50mm 是用所谓的convertibl e 设计,镜头后半部与叶片快门固定在机身上,只能更换镜头的前半段。Contaflex Alpha、Beta 与 Prima 使用 Pantar 镜头,而 III、IV 到Contaflex S 则用 Zeiss 的 Pro-Tessar 镜头,不过 P

5、ro-Tessar 镜头并不多,只有Pro-Tessar 35mm、Pro-Tessar 85mm、Pro-Tessar 115mm 与 Pro-Tessar M 1:1四种。上面照片中自左而右是 35mm f/3.2、85mm f/3.2、Pro-Tessar M 1:1 与115mm f/4;其中的 Pro-Tessar M 1:1(50mm f/2.8)是能够做到 1:1 的微距镜,Zeiss 把它的标示漆成红色以便与 Tessar 50mm f/2.8(白字)有所分别。换镜头的步骤很简单,把镜头下方标了红点(见下面照片左方)向内按着不放就可以把镜头前段转下来、露出镜头内的爪式结构,再下

6、一张照片是把 Pro-Tessar 85mm f/3.2 装在 Contaflex S 上的样子。单反使用这种 convertible 镜头的机种并不多,另一个较有名的是 Kodak 的 Retina Reflex,不过在 1950 与 1960年代日系平价机种成功地攻占天下之前,Contaflex 十分好卖,所以 Pro-Tessar可以看成是 convertible 镜头最成功的例子。除了滤镜、近拍镜、遮光罩等简单配件之外,Zeiss Ikon 还为 Contaflex 系列生产许多有用的器材,下面照片中最后方的是可更换的片匣,让使用者可以中途更换底片而不必倒片。前排左起是 830 单筒望

7、远镜、直角取景器与显微镜接环。第二张照片是把 830 单筒望远镜装在 Contaflex S 上的样子,合成焦距是 508400mm!纵使 Zeiss Ikon 极力维持这样一个领先局面,并而新的最高级的 Contarex与它的镜头群也是当时最好的产品,但在 1965 年后因为经营方向的失误及与日系机型的竞争,Zeiss Ikon 开始亏损,市场占有率连连下降。在推出 Contaflex Super BC(1965)时已显出疲态,到 1968 年出 Contaflex S 时 Zeiss Ikon 就几乎是亏损不堪了,所以 Contaflex S 其实就是一台 Contaflex Super

8、BC,把它在五稜鏡上的 Zeiss Ikon 换成 Contaflex S,把镜头上原来的 Contaflex 字样改成Automatic、以及其它一些小改变而已。Contaflex 系列的最后一型应该是 Contaflex 126,它用的是 126 格式底片,而 Contarex 最后一个产品是 Contarex SE(1968-1975)。因为 Zeiss Ikon 在1971 年秋宣布停产相机,所以 Contaflex S 是 Zeiss Ikon 的最后一部 135 低价机(其实最后的价格也不便宜了),而 Contarex SE 是最后一部 135 高级机。另一部有名 Hologon(

9、1969-1975)是在 Zeiss 生产的而不是 Zeiss Ikon,所以 Zeiss Ikon 的名字在 1971 秋暂时走入历史(1926-1971)。1972 年 Zeiss 与 Yashica(后来并入 Kyocera)签约生产 Contax RTS 系列(镜头来自 Contarex 系列),但这是后话,大家耳熟能详,就不再多说了。Asahi Optical Co 的 Asahiflex IIb 这台相机是 Asahi Optical Co(Asahi Kogaku,Pentax 宾得的前身)的Asahiflex IIb,以下是没有 PS 掉商标与厂牌的照片。二次大战后盟军占领日本

10、,记者、军人等等发现了 Canon 与 Nikon 的产品很不错,于是这两家的相机逐渐开始外销流传,但在 1950 年代早期之前,Canon 忙着仿制改良 Leica 的产品,而 Nikon 则着眼于 Contax,两者都是测距连动(rangefinder 或 RF)机型,但欧州的厂家却快步走向 SLR,第一题中 Zeiss Ikon的 Contaflex I(1953 年)就是一例。Asahi Optical Co(以下简称 AOC)早在 1919 年就成立了,但其主要业务是投影机镜头,虽然于 1920 年开始生产相机镜头,但在二战时全力支援军方,所以到二战结束时,Asahi Optical

11、 并没有显著的生产相机的成就。战后,据说 AOC 从战前的德国 Praktiflex(另一说法是一部日本机型,待考证)得到灵感,开始研发单反,在 1952 年推出 Asahiflex I,这是日本的第一台单反,而且 Takumar 镜头也首次出现。Asahiflex I 外观与上面的 Asahiflex IIb 很像,但机身左前方只有闪光灯的 X 接点。它的生产时间大致上是 1952 年 5 月到 1953 年 10 月,只做了 7600 台左右,所以奇货可居。接着 AOC 在 1953 年 5 日推出改良型 Asahiflex Ia,样子与IIb 几乎一样,机身左前方除了 X 同步接点外还加

12、了 F(或 FP)同步接点,不过接点长相与 IIb 的不同;Asahiflex Ia 从 1953 年 5 月到 1954 年 9 月之间大约生产了 11,000 台。不论如何,这都只是日本的第一,因为至少 Contaflex I 就有了眼平(eye-level 或平视)的观景窗了。AOC 在 1954 年 11 月推出了 Asahiflex IIb,它有当时一个世界第一的量产功能:快速归位反光镜(instant-return mirror 或 rapid-return mirror)。老式单反(譬如所有 Contaflex 机型)在拍照完成后,机身内的反光镜片是在水平位置、挡住观景窗的,所以

13、观景窗中是漆黑一片,看不到任何东西。拍照前需要先上片,上片的机制同时把反光镜拉下来呈 45 度角,于是观景窗中才会看得到影像、才能够对焦,可是一按快门拍照后反光镜又弹开。这个方式对拍摄的人当然很不方便,于是快速归位反光镜的观念就是:(1)反光镜永远在 45 度位置,所以观景窗永远有影像;(2)上片与反光镜位置无关;(3)按下快门钮拍摄时反光镜向上弹让出光路,打开快门拍摄,关闭快门,反光镜下弹回到 45 度位置,这就是我们今天习惯的方式。AOC 在 1954 年的广告中指出 Asahiflex IIb 的快速归位反光镜是世界第一,目前 Pentax 阵营一般都接受这个说法;不过,随着铁幕消失与两

14、德统一,许多资料纷纷出现,使 AOC 的说法受到挑战,并且有点动摇。很久以前就知道在1947 年时由匈牙利人 Jen?Dulovits 设计生产的 Gamm a Duflex 单反相机有快速归位反光镜,但这部相机据说不怎么可靠,销售量极低,完全没有竞争力,所以并不为人知。另一个说法是由 Richard Hummel 提出(他的生平见 http:/www.praktica-collector.de/Hummel.htm,读过他的事迹就应该了解他的说法的份量),在他 1994 年的书中指出 Praktiflex 在二次大战前的 1938 到 1939 年的机型就有快速归位反光镜;原作者也请教过手中

15、有这部老机的收藏家,他们也证实了这一点,细节请看这个收藏完整的网站:http:/www.praktica-collector.de/Praktiflex_S LR.htm。不过这一型的 Praktiflex 产量也不大,所以有此机型的人不多。奇怪的是,二次大战后的 Praktiflex 居然取消这一项功能,的确令人费解。不论是 Praktiflex 在先还是 Gamma Duflex 在先,Asahiflex IIb 至少卖了 16000 台,总是有快速归位反光镜机种中量产上的第一,但真正的第一似乎还得让给 Praktiflex。有趣的是,有了快速归位反光镜之后,马上形成两个阵营的辩论。在 1

16、950 与1960 年代初,没有快速归位反光镜的阵营(以 Exakta 与 Contax 为主)坚称快速归位反光镜的动作会造成相机的震动、从而使拍得的照片模糊(比如在近拍时),有快速归位反光镜的阵营的说法是,观景窗全时可用方便得很。最后,厂家想出反光镜锁定(mirror lock)的点子,构图对焦与测光完成后把反光镜锁上让出光路,按快门时就不会有相机震动,于是两帮人就此论题相安无事,重整人马找另一个课题开火。言归正传,Asahiflex IIb 生产的时间很短(1954 年 11 月到 1955 年 2月),产量近 11000 台。在 1955 年 2 月,被 Asahiflex IIa 取代

17、(IIb 先 IIa后)。Asahiflex IIa 是 IIb 的放良版,除了改良过的快速归位反光镜机制之外,IIa 在机身右方前面板加上了一个慢速快门旋钮(如下图所示);原先 IIb 的快门速度只有 1/500、1/200、1/50、1/25 与 B,新增的慢速快门旋钮提供了 1/25、1/10、1/5、1/2 与 T。与 Asahiflex IIa 同时推出的还有 IIb 的第二型,机身与 IIa 的相同,但没有慢速快门旋钮,原本的位置用蒙皮盖住。这两个型号的 IIb 共生产了 16000 台左右,时间是 1955 年 2 月到 1957 年 4 月。Asahiflex IIa 的生产时

18、间相同,但却生产了 20000 余台,所以 IIa 要比 IIb 好找一些。Asahiflex 除了 I 之外,Ia、IIb 与 IIa 在美国市场是由 Sears 百货销售,挂的名字是 Tower。Tower 牌子后面会加上一个数字表示型号,但究竟 Tower 的那一型号对应着 Asahiflex 的那一型号却似乎有点乱。一般的说法如下:Asahiflex Ia相当于 Tower 23,Asahiflex Ib 两型相当于 Tower 23 或 Tower 24,Asahiflex IIa 相当于 Tower 22。过这说不准,下面的机型有慢速快门旋钮(IIa),但贴的是 Tower 23(

19、IIb),或许是装配时的失误吧?Asahiflex I、Ia、IIb 与 IIa 都用螺纹装镜头,随相机而来的大多数是不同版本的 Takumar 50mm f/3.5,有少部份是 Takumar 58mm f/2.4。下面的第一张照片是 Takumar 50mm f/3.5,第二张是机身上装螺纹的接环。这些早期的 Asahiflex 机型使用 M40(亦即 40mm)螺纹,但后期的 IIa 与IIb 则改成 M42,不过没有很确切的机身序列号码指出从何时开始。上面的 Tower 23(事实上是 IIa)就是 M42,但最前面的 IIb 则是 M40,两台的序列号码只差5000 左右,不过都是后

20、期产品,因为 Asahiflex 的序列号码大约在 85000 左右结束。下面几张分别是把 Carl Zeiss Jena Tessar 50mm f/3.5、Carl Zeiss Jena Biotar 58mm f/2、Carl Zeiss Jena Biotar 75mm f/1.5(铭镜)与 Meyer Tr ioplan 100mm f/2.8 装在机身上的样子。另外,机顶左方的小观景窗是为 50mm 镜头设计,视角不会随更换镜头改变。加上小观景窗是为了容易拍摄移动物体,因为腰平(俯视)观景窗看到的景是左右反过来的。Ricoh 的 Mirai 与 Olympus 的 AZ-4 这两部

21、相机分别是 Ricoh 的 Mirai(未来)与 Olympus 的 AZ-4,下面的第一张是 Mirai,第二张是 AZ-4:1980 年代末 Ricoh 与 Olympus 合作,期望开发介于单反与傻瓜相机之间的过渡机种(一般叫做 bridge camera),它有傻瓜机种 P&S(point-and-shoot)的方便也有 SLR 的高阶功能。在那个年代,Ricoh 的电子技术与 Olympus 的光学技术都是很强的,两者结合得到的就是 Mirai 与 AZ-4。这两个型号在 1988 年底发表,1989 年初便已上市,两者都由 Ricoh 生产,除了外观与一些细部差异之外,根本就是同一

22、部机器。因为造型特殊,AZ-4 曾经在 1989 年蝙蝠侠电影中出现。固然Olympus 在此之前与往后出了几部造型类似的机种(比如 AZ-1、AZ-100、AZ-200、AZ-300 等),在 AZ 系列中只有 AZ-4 是单反!Mirai 和 AZ-4 是 SLR,有一个相当不错的 35-135mm f/4.2-5.6 的变焦镜头(15 片 13 组),在近拍模式下有 1:4.9 或 0.2X 放大率。虽然没有光圈优先、快门优先与全手动曝光模式,但它的自动曝光模式是可调整(shiftable)的。换言之,当相机选定一组光圈,快门速度组合之后,使用者可以选择与它具有相同 EV的其它组合。不但

23、如此,Mirai 还有曝光补偿与 AE lock 的功能,加上它的两个测光模式(自动背光控制、与中央加权平均测光),在用 Mirai/AZ-4 时绝对不会有会有曝光与测光上的困难。Ricoh 与 Olumpus 两家公司都提供了一些配件,主要是日期机背、TTL 外接闪光灯、电子快门线(只有 Mirai 有)、1.5X 望远镜头与 0.8X 广角镜头。原作者没有 Olympus 的 TTL 外接闪光灯,不过 Ricoh 版的 Speedlite SL-310M 也可以在 AZ-4 上使用,显然 Ricoh 与 Olympus 使用相同的 TTL 闪光灯测光系统,但是外接闪光灯的接脚却是 Rico

24、h/Olympus 专用而非 ISO 标准。下面的照片是把 Mirai 的内建闪光灯弹出来,加上 TTL 外接闪光灯 Speedlite SL-310M,插上电子快门线的样子。Mirai 和 AZ-4 在市场上并没有停留太久,也许是销售状况很理想。这两个机器看起来很酷(以 1980 年代末的眼光来看),然而体积稍大而且稍重。不过Olympus 似乎从 Mirrai 和 AZ-4 上学到不少经验,从 1990 年起的 IS 系列(日本国内叫做 L 系列)就风光过十多年,几乎席卷 bridge(过渡)机型的市场,下面是1990 年的 IS-1。就像 Minolta 与 Nikon 一样,Olymp

25、us 卖到日本国外(主要是美国)的机型名称与本国的名称不一定相同,一般而言,L-x、IS-x、与 IS-x000 是同一型,而 L-x0、IS-x0 与 IS-x00 是同一型,目前美国市场上还有 IS-50 新货在卖。作者对 Mirai 和 AZ-4 的兴趣原本不是相机,而是它的 1.5X 望远镜头(见下面第一张照片)。在数码摄影刚起步时,市场上的望远镜头不多,那时炙手可热的是 Olympus 的 B-300 1.7X,但也差不多都是旧货,而且二手价格奇高。偶而间看到朋友用 Ricoh TC-200M 1.5X 拍得的结果,觉得除倍率低一点外品质相当高,找一个试用后相当满意,于是在低价时就买

26、了一个,不过近几年来因为口碑不错,二手货的价格常高过它厂新品。目前,Nikon TC-E17ED 1.7X、Olympus B-300 1.7X 与 Ricoh TC-200M 1.5X是很多人追求的目标,下面第二张照片是把 Ricoh TC-200M 1.5X 装在 Mirai 上的样子。另外,Olympus 也有一个给 AZ-4 用的 1.5X 望远镜头,长相与 TC-200M 一模一样(见上面第三张照片),但是 Olympus 版却没有名称,只标上 Teleconverter Lens X 1.5(见上面第四张照片)。不论是那一个,它都是好镜头,接在 DC 上可圈可点,或是用在 70-3

27、00 这类型的变焦镜头上做便宜增(焦)距镜也还能接受,是穷人的增距镜。Contax(小)D,或 Contax(small)D 照片中的相机用最正确的说法是 Contax(小)D,或 Contax(small)D,因为另一台类似的叫做 Contax D、或 Contax(big)D。下面是没有 PS 掉厂牌与商标的原照片:看到提示后的第一个、也是最自然的反应,就是 Contax S,它是世界上第一台有固定五稜鏡的 135 格式单眼相镜。这段故事很长,如果有兴趣,请耐心看完,相信会更正一些网路上以讹传讹的错误资讯。话说从头。1930 年代是 135 底片的起步时间,Contax、Exakta、Le

28、ica 等都是传世的名牌,不过 SLR 在那个年代却不是主流,原因不外乎:(1)观景窗太暗,因为镜头光圈不够大;(2)没有快速归位反光镜,拍完后观景窗全黑;(3)反光镜的动作太吵,而且容易造成相机震动(用过 RF 机的朋友一定知道作者在说什么);(4)没有广角镜头,那个年代广角是 RF 机的专利;(5)机身太大,因为要容纳反光镜。不过当时相机业的龙头 Zeiss Ikon 并没有闲着。1937 年左右,在 Zeiss Ikon 的设计发展部主管 Hubert Nerwin 的领导下开始研究使用 五稜鏡的相机,第一个做出来的模子是以 Contax II 为蓝本,只是在机身中加装了反光镜与对焦屏,

29、不过在发展过程中却遇到了技术上的难题。Contax II 的快门是纵行式,也就是说快门帘幕的间隙是上下移动,这表示卷快门帘幕的两个滚筒一个在五稜鏡后方、另一个在相机底部反光镜下方,这造成五稜鏡得前移,再加上较薄的 Contax II 机身,使设计上面临不少困难。这部相机有一个名称:Syntax。接着大战爆发,所有工业全都改成生产战略物资,Zeiss Ikon 也不例外,当然研发 Syntax 的工作也就停了下来,据 Syntax 工作人员的说法,他们只能在午餐与休息时间从事研究。根据 Zeiss Ikon 工作人员的回忆,在大战期间的确造出了几台可以使用的原型机,如果以原型机为准,这是史上第一

30、部有固定五稜鏡的SLR,虽然正确时间无法确定,但大致上在二次大战结束之前,下面这张 Zeiss Ikon 在 1941 年申请法国专利的剖面图大致可以看出 Syntax 的模样。然而盟军在1945 年 2 月 13 与 14 日轰炸 Dresden 时不但炸毁了 Zeiss Ikon 厂房、也炸死了几名工作人员,这些原型机与设计图也在大火中消失。1945 年 4 月 13 日,美军巴顿军团改占 Jena;5 月 8 日德国投降,俄军进入Jena 搬走 Zeiss Ikon 工厂的设备;6 月 24 日美军把 Carl Zeiss Jena 的 84 位主要人员与 Shott&Gen.Glass

31、works 的 41 位员工迁出 Jena 到达在 Wrttemberg 的Hei denhelm;6 月 30 日美军撤出 Jena;7 月 1 日俄军依雅尔达密约进入 Jena。在西德,10 月 4 日,Opton Optische Werke Oberkochen GmbH 成立,成为Carl Zeiss Jena 的子公司,并且在十月 30 日注册。在东德,10 月 21 与 22 日,原 Zeiss Jena 的 274 位员工被遣送到俄国,帮助俄国建立光学工业。虽然俄军搬走了 Zeiss Ikon 的厂房设备,而且战后资源奇缺,在东德Dresden 的 Zeiss Ikon 还是复

32、工了,在众多计划中设计 SLR 这一项倒是保留下来,不过原来的主管 Hubert Nerwin 与大多数工程师到了西德,而且资料散失,很多地方与细节设计需要从头来过。计划的负责人换成 Wilhelm Winzenburg 博士,他在两位助手 Walter Hennig 与 Rudolf Kuhnert 协助之下开始设计 Spiegel-Contax(反射式 Contax、Reflex Contax)。在设计过程中,这一组人首先把纵行式快门换成横行式来换取五稜鏡后面的空间,并且采用 42mm 螺纹做装着镜头的标准,这就是我们今天耳熟能详的 M42(正确说法是 M42x1,这里的 1 表示纹距(p

33、itch)为 1mm)。这是在 1940 年代中叶,我们把 M42 说成是 Pentax 螺纹是有点张冠李戴的,因为 Asahiflex IIa 要到1955 年后才用 M42。从 1945 年起的设计过程似乎颇为顺利,到了 1946 年 9 月就有了可以使用的原型机,不过原型机己经不存在而只剩下一张照片,这部(可能不止一部)原型机可能是生产出来向东德政府申请经费,以便完成细部设计并且开始生产用的。固然新闻与杂志对 Reflex Contax 都有所报导,但它正式面世的时间却延到 1949 年的莱比锡(Leipzig)春季展览会;不过在此之前,东德摄影杂志 Foto-Spiegel 在1948

34、 年 11 月号报导了 Reflex Con tax 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Stockholm)St.Erick 展览中非正式展出过,但 1949 年做为 Reflex Contax 面世的日子却比较为人接受。在莱比锡春展中,这一台相机正式命名为 Contax S,此地 S 代表Spiegelreflex(镜面反射,mirror reflex),但相机上只有 Contax 而没有 S,只有在盒子上才印了 Contax S 的字样。早期的 Contax S 有好几个版本,有两个太罕见,作者也从来没见过,它们的差异在三个地方:机顶五稜鏡蒙皮、快门速度旋钮、与自拍机制扳手。下面的第一张照片左上角是快门

35、速度旋钮,第二张左上角是快门钮(按下去就拍照)、右下角是自拍机制扳手。Contax S 的五个版本如下:1.五稜鏡前方是黑蒙皮、刻有 Zeiss Ikon 与 Contax 字样,没有自拍机制扳手,快门速度钮是圆柱型;产量很少,作者从未见过(1949 年)。2.与(1)相同,但五稜前方改成后来使用的银色,刻字为银底黑字;这是Contax S 的 A 版(1950 年)。3.与(2)相同,但自拍机制部份有银色突出小杆(以便加装自拍机制扳手),快门速度旋钮改成照片中的圆锥型;这是 Contax S B 版(1950 年)。4.与(3)相同,但加上自拍机制扳手,与上面的照片相同;这是 Contax

36、S 的 C版(1951 年)。5.可更换对焦屏机型;产量不多,作者从未见过。Contax S 有许多问题,其中最为人诟病之一是快门很不可靠,因此东德Zeiss Ikon 在 1952 年推出了一个改良版,除了比较可靠而且比较安静的全新快门之外,闪光灯的同步插座则从 Contax S 的脚架孔移到倒片旋钮附近(见下面的照片)。不过,一些后期 Contax S 的闪光灯同步插座也在同一个所在,所以混乱在所难免。此外,机顶在五稜鏡前方 Zeiss Ikon 公司名称下方加刻了一个小小的 D 字母(见下面照片);有专家认为这代表 Contax S 的 D 版,因为东德 Zeiss Ikon 要让购买人

37、知道这是一部有极大改良的新 Contax S,也有专家认为这个 D 是暗示Dresden 的第一个字母、Zeiss Ikon 原厂所在地(因为东德 Zeiss 与西德 Zeiss 的商标官司到了 1 952 年左右似有东德败诉的迹象,至少西柏林法院判东德不能用Zeiss 与 Contax 等商标)。这一型在 Contax 圈中一般叫做 Contax(small)D、亦即 Contax 小 D,但也有些地区把它叫做 Contax S 的 D 版(model D),本篇的机型就是这一型。从题目中的第二张照片可以看到闪光灯的同步插座在倒片旋钮附近,而有此配置方式的机型中最大可能就是 Contax(s

38、mall)D,虽然少数后期Contax S 也如此。Contax(small)D 也许是最后一批有统一标示的 Contax SLR,接下来的型号(虽然是同一部机身)就改用 Contax D、Contax E 与 Contax F,以及其它为了避免触犯商标法的名称,譬如 Pentacon、Consul、Hexagon,而公司名称也不复为Zeiss Ikon。下面照片中是 1953 年左右的 Contax D,在 Contax 圈中一般叫做Contax(big)D、亦即 Contax 大 D。请注意到公司名称是 Zeiss Ikon VEB,而且Contax 中“a”的写法也与 Contax 小

39、D 的方式不同。如果您对各型Contax/Pentacon 的细节有兴趣,不妨参考这个网站:http:/www.praktica-collector.de/ContaxPentacon.htm 固然 Contax S 是第一台固定五稜鏡相机的地位没有多大争议,但领先的时间却相当有限。除了 Contax S 之外,还有其它人在不同地方同时发展有五稜鏡的SLR,其中最值得提出来的是意大利的 Rectaflex。Rectaflex 是意大利的律师与爱好摄影的 Telemaco Corsi 投资开发的,这部机器曾经在 1947 年米兰(意大利)展览会中展出,但它不是用五稜鏡而是用镜面反射的原理,而且观

40、景窗中影像是左右颠倒的,这些缺点让 Telemacro Corsi 在 1948 年用五稜鏡重新设计 Rectaflex。它正式生产的时间也是在 1949 年,但月份不详,不过应该与 Contax S 差不多在同一时期。另一部 SLR 是在匈牙利布达佩斯(Budapest)的 Gamma-Werke 公司设计的Duflex,时间是 1948 年,但这部相机仍然使用镜面反射原理而非五稜鏡。正因为Rectaflex 与 Duflex 在最先出现眸都没有用五稜鏡,虽然比 Contax S,但世界第一的头衔仍然让了给 Contax S。Petri Flex 7 照片中的机型叫做 Petri Flex

41、7,下面是没有涂掉厂牌与商标的原照片:Petri Flex 7 是由 Petri Camera Company(Petri 相机公司)生产的,年份是 1964 到 1967 年。Petri Flex 7 是少数几部外销与内销使用相同名称的日本相机,不过 Petri Flex 7 在当时的主要销售对象是美国军职以及民职人员,所以在日本本土比较少见,反而在美国经常出现。因为 Petri Flex 7 上市时间短暂,二手市场上也不多见,十多年前认为这是极为罕见的机型(特别是在日本),不过目前在 eBay 上还偶而出现,所以罕见的程度不如想象中严重。1960 年代的专业 SLR 市场几乎可以说是 Ni

42、kon F 雄霸天下,在 1960 年代初期相机上附加测光表开始在日式机器上出现(Minolta SR-7 似 乎是第一台),不过 Zeiss Ikon 的 Contaflex 系列领先日系机种相当远。以专业和高科技(特别是镜头)的程度而言,1950 年代末与 1960 年代初这段时间的机型没有任何一者可以与 Zeiss Ikon 的 Contarex 相比(包含在同年推出的 Nikon F),不过 Contarex贵得令人咋舌,于是便宜而且可靠但又不差的日系机型就在十年内取得市场的主导权。Petri Flex 7 的设计理念是:生产一台可以与 Nikon F 相抗衡、而且又有CdS 测光表与

43、光圈及快门速度连动功能的专业相机,它在 1963 年六月发表、大约在 1964 年上市。Petri Flex 7 是所有 Petri 机型中最先进、也是最好的一台。在设计时,工程师把 CdS 测光表装在五稜鏡前方,使测光表的视线与镜头的视线一致,这就是镜头上方的大圆圈。在此之前,只有 Zeiss Ikon 的 Contarex 采用这个方式,在此之后因为透过镜头(TTL)测光的技巧渐趋成熟,就再也没有厂家使用这个方式,所以 Contarex 与 Petri Flex 7 是仅有两部用此方式的相机。正因为机顶的大圈圈,英国人习惯把 Contarex 叫做 Cyclops,美国人叫它做 Bulls

44、eye,中文也许就说成独眼龙比较合适了。Petri 这家公司原来不叫 Petri,而是 Kuribayashi Seisakusho(栗林)。1907 年随着日本工业化的脚步,Yoji Kuribayashi(栗林制作所)在东京设厂生产摄影用配件(脚架等),在一次大战后 1919 年生产的第一部相机是中片幅的SLR,叫做 Speed Reflex。二次大战后美军占领期间,公司改成 Petri,据说是由Peter the First(俄国彼得大帝一世)的缩写,期望可以打开海外市场。在 1962年时,公司再度改成 Petri Camera Company。遗憾的是,因为 Petri 的市场主力太过

45、集中在美军,越战快结束时因为美圃撤军而造成 Petri 市场流失,再加上产品设计竞争力不足等因素,Petri 在 1977 宣告破产。之后,Petri 的百来员工接管公司继续生产,但熬到 1979 年还是结束营业,于是有 70 岁的 Petri 从此走入历史。不过事件却还没有结束,因为 Cosina 在 Petri 宣告破产后买下了 Petri 的资产,所以在 1978 年或 1979 年之后挂着 Petri 牌子卖的相机很可能是真正的 Petri产品。另外,Petri 的欧州独家代理是在瑞士日内瓦们 Finecamera 公司,该公司也希望在欧州继续出售 Petri 产品,于是 Cosina

46、 与日本若干厂家合作继续提供挂了 Petri 名字的器材。但是 Finecamera 在 1979 年末自身也陷入财务困难而宣告破产,这使 Cosina 与瑞士银行也陷入困境,目为他们得在没有欧州经销商下消化大量的 Petri 库存。因为瑞士银行持有 Finecamera 的产权与 Petri 的商标,所以要求 Cosina 继续生产 Petri 产品,最终瑞士银行把 Petri 的商标卖了给 Cosina。所以,真正的 Petri 产品止于 1978 年左右,后来的产品是它厂挂了 Petri 商标,到了 1980 年代初期因为无法应付自动对焦的潮流而退出相机市场。Miroflex B 照片中

47、的相机是 Miroflex B,下面是没有涂掉厂牌与商标的原照片:这部相机原来是荷兰人 Brandsma(一说是 August Nagel 博士,待考)设计、在一次大战前卖了给 Nettel Camera Werke,由 Nettel 在大战前夕生产上市,但因为大战爆发很快就停止生产。1919 年 Contessa 与 Nettel 两家相机厂合并,在 1925 年左右又开始生产这一机型,叫做 Contessa-Nettel Miroflex。这部相机原来是荷兰人 Brandsma(另一说法是 August Nagel 博士,待考证)设计,在一次大战前卖了给 Nettel Camera Wer

48、ke,由 Nettel 在大战前夕生产上市,但因为大战爆发很快就停止生产。1919 年 Contessa 与 Nettel 两家相机厂合并,在 1925 年左右又开始生产这一机型,叫做 Contessa-Nettel Miroflex。一次大战后德国通货膨胀太严重,直到了 1923 年底才大致稳定,于是工业界(钢铁、化学等等)吹起合并风,相机工业也不例外。在 1926 年 Zeiss 控股(所有 Zeiss 企业的龙头)说服了当时德国四大相机厂合并成一家,成立了 Zeiss Ikon。这四大分别是:Contessa-Nettel(在 1919 年时 Contessa 与 Nettel 合并)、

49、Ernemann、Goerz 与 Ica。这四大并不包含知名的 Ihagee(1912 年成立、生产 Exakta)与 Leica,因为在 Zeiss 眼中这两家可能太小而不在眼内,虽然他们日后在 135 机型大放异彩。另外,Zeiss 的 Jena 部门也不在其内,事实上 Zeiss Jena 与 Zeiss Ikon 是两个不同单位。正因为 Contessa-Nettel 并入 Zeiss Ikon,原来 Contessa-Nettel 的设计就顺理成章地挂上 Zeiss Ikon 的商标 发售,这就是上面第二张照片的黑盖子上打了 Zeiss Ikon、前方面板上有 Miroflex 字样

50、的原因。下面是把该部份放大的照片。请注意的是,SLR(Single Lens Reflex)起源很早。早在 1861 年,英国Photographic Notes 杂志的编辑 Thomas Sutton 就申请了 SLR 的专利。在那个时候,SLR 指的是在镜头后面加一面反光镜,把从镜头来的影像反射到一片毛玻璃上对焦,当然毛玻璃上的影像上下是正确、但左右是颠倒的。在按下快门后反光镜上弹让出光路,再打开快门曝光,因为对焦与拍摄是在同一条光路上,所以看到什么就拍到什么。这就是 SLR 的观念!但是这个观念却出现得早了些,一直到 1880 年代干片摄影出现之后才能把SLR 派上用场(湿片摄影太累赘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