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江苏语文高考第7部分考点三19437.pdf

上传人:得****3 文档编号:83995082 上传时间:2023-03-31 格式:PDF 页数:14 大小:1.6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江苏语文高考第7部分考点三19437.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19年江苏语文高考第7部分考点三19437.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年江苏语文高考第7部分考点三19437.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年江苏语文高考第7部分考点三19437.pdf(14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考点三 筛选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文本展示 典例(2015江苏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问题。(18 分)罗丹的雕刻 熊秉明 雕刻的发生源自一种人类的崇拜心理,无论是对神秘力的崇拜,对神的崇拜,或者对英雄的崇拜。把神像放在神龛里,把英雄像放在广场的高伟基座上,都表示这一种瞻仰或膜拜的情操。雕刻家把神与英雄的形象具体化。他的创作是社会交给他的任务。所以雕刻家在工作中,虽然有相当的自由,可以发挥个人才华,但是无论在内容上,在形式上,还要首先服从一个社会群体意识长期约定俗成的要求。有时,我们在庙宇装饰、纪念碑细部也看到日常生活的描写,有趣而抒情,然而那是附带的配曲。罗丹的出现,把雕刻作了根

2、本性的变革,把雕刻受到的外在约束打破。他不从传统的规格、观众的期待去考虑构思,他以雕刻家个人的认识和深切感受作为创造的出发点。雕刻首先是一座艺术品,有其丰富的内容,有它的自足性,然后取得它的社会意义。所以他的作品呈现的时候,一般观众,乃至保守的雕刻家,都不免惊骇,继之以愤怒、嘲讽,而终于接受、欣赏。他一生的作品,从最早期的塌鼻的人 青铜时代,一直到他最晚年的克列蒙梭 教皇伯诺亚第十五都受到这样的遭遇,只不过引起的波澜大小不同而已。欣赏罗丹毕生的作品,我们也就鸟瞰了人的生命的全景。从婴孩到青春,从成熟到衰老,人间的悲欢离合,生老病死,爱和欲,哭和笑,奋起和疲惫,信念的苏醒,绝望的呼诉都写在肉体上

3、。他说“忠于自然”,而在他的手中,人体已经开始扭曲,破裂;他说“尊重传统”,然而他已经把雕刻从纪念碑功能中游离出来。他所做的不是凯旋门,而是“地狱之门”。这是一大转变。凯旋门歌颂历史人物的丰功伟绩,而“地狱之门”上没有英雄。“地狱之门”其实也可以称作“人间之门”,而罗丹所描述的人间固然有鲜美和酣醉,但也弥漫阴影和苦难,烦忧和悲痛,奋起和陨落。罗丹用雕刻自由抒情,捕捉他想象世界中的诸影,诸相。雕刻是他恣意歌唱的语言。在罗丹手中,塑泥变成听话的工具,从此,在他之后的雕刻家可以更大胆地改造人体,更自由地探索尝试,更痛快地设计想象世界中诡奇的形象。现代雕刻从此起步。说他的雕刻是最雕刻的雕刻是可以的,因

4、为雕刻本身取得意义;说他的雕刻破坏雕刻的定义,已经不是雕刻,也是可以的,因为雕刻不仅具有坚实的三度实体的造型美,而且侵入诗,侵入哲学。说在他的作品里,我们看见雕刻的源起是可以的;说在他的作品里,我们看到雕刻的消亡也是可以的。因为他的雕刻在生命的波澜中浮现凝定,生命啄破雕刻的外壳又一次诞生。他说:“在做艺术家之前,先要做一个人。”每天有那么多年轻人、中年人、老年人从世界的各个角落来到巴黎罗丹美术馆,在他的雕像之间徘徊,沉思,因为那些青铜和大理石不只是雕刻,那是,用他自己的话说,“开向生命的窗子”。(有删改)思路呈现 罗丹给雕刻带来的“根本性的变革”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6 分)【思路】(

5、1)“根本性的变革”是什么意思?答:(2)文中哪些句子能够体现罗丹的“根本性的变革”?答:(3)这些句子分别从哪些方面体现了罗丹为雕刻带来的根本性的变革?答:【点拨】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通读全文,找出体现“根本性的变革”的关键语句,然后整合答案。【答题】答:答案 在雕刻观念上,罗丹是以雕刻家个人的认识和深切感受为出发点进行创作。在雕刻内容上,罗丹的雕刻体现人的生命全景。在雕刻形式上,突破具体形象的表现手段,大胆改造人体,恣意表现生命,自由表达想象中的诡奇形象。品一品“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最重要的就是筛选整合文本信息。获取信息往往主要有三种途径:从文章的基本概念中获取,文章的

6、基本概念的含义就是文章的重要信息;从重要的句子中获取,这里说的重要句子是指集中表述作者观点态度、介绍某种情况、反映文章主旨的句子,也指那些结构复杂、信息量大的句子;从运用的材料中获取,文章中论述所使用的材料总是明示或隐含着一定的信息,从中提取出来则是获取信息的有效途径。划分段落,概括内容,注意分论点。明确信息所在区域,筛选并整合信息,根据题干要求归纳要点。多点训练 1.请简要概述第一段的论述层次。(6 分)答: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第1、2 句是第一层次,谈了雕刻发源于人类的崇拜心理。第 3、4、5 句是第二层次,说了雕刻家的创作要求。第 6 句是第三层次,说明雕刻对日常生

7、活的描写是附带的配曲。答案 首先指出雕刻的发生源自人类的崇拜心理,接着论述雕刻家的创作要服从于约定俗成的社会要求,最后补充说明雕刻对日常生活的描写只是配曲。2.请结合文章,阐释文末“开向生命的窗子”的内涵。(6 分)答:解析 本题考查赏析作品的内涵。“开向生命的窗子”虽是一句话,却是罗丹艺术观的高度概括,是罗丹的艺术作品的影响力的生动体现。作者用这样一句话来收束全文,是对罗丹的艺术创作的总体评价。扣住“生命”,从文中寻找体现罗丹的艺术观、创作成就和影响力的信息,结合这些信息,从“窗子带给人启发”的角度挖掘“开向生命的窗子”的内涵。答案 雕刻开启了以生命为表现内容的历史。雕刻成为人们思考生命的载

8、体。雕刻呈现了罗丹对生命的思考与想象。雕刻带给艺术家们以创作的启示。对点训练篇 好题展台 (2012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18 分)笑的价值 英伍尔芙 有一些事物,是在语言之外却又不亚于语言的,笑,便是其中之一。因为,笑尽管没有言辞,却是除人以外任何动物都发不出来的。一只狗,躺卧在炉前地毯上,因痛哭而呜咽,或因欢乐而吠叫,我们自会明白它的意思,而不觉有什么怪异之处。然而,假如它放声大笑呢?假如,当你走进房间,它不是摇尾吐舌,表示见到你时的欢愉,而是发出一串咯咯的笑咧着大嘴笑笑得浑身直哆嗦,显出极度开心的种种神态呢?那样,你的反应一定是惊惧和恐怖。笑,似乎主要是而且纯然是属于人的。

9、笑因何而起,我们几乎莫名其妙,它何时发生,也难以说清。幽默是顶峰,只有最罕见的才智才能登上塔尖,鸟瞰整个人生的全景。喜剧则徜徉于大街小巷,反映着琐细的偶发的事件它那面明察秋毫的小镜子,映照出在它面前走过的人们身上无伤大雅的瑕疵和怪癖。笑,比其他任何东西都更能帮助我们保持平衡感;它时时都在提醒着,我们不过是人,而人,既不会是完美的英雄,也不会是十足的恶棍。一旦我们忘却了笑,看人看事就会不成比例,失去现实感。要做到能够嘲笑一个人,你首先必须就他的本来面目来看他。财富、地位、学识等一切身外之物,都不过是表面的积累,切不可让它们磨钝喜剧精神的利刃。孩子们往往比成年人更具识人的慧眼,妇女对人的性格则常常

10、具有锐利的洞察力。可见,妇女和儿童是喜剧精神的主要执行官。这是因为,他们的眼睛没有被学识的云翳所遮蔽,他们的大脑也没有因塞满书本理论而僵死,因而人和事依旧保存着原有的清晰轮廓。我们现代生活中所有那些生长过速的丑恶的赘疣,那些华而不实的矫饰,世俗因袭的正统,枯燥乏味的虚套,最害怕的就是笑的闪光,它有如闪电,灼得它们干瘪蜷缩起来,露出了光森森的骨骸。正因为孩子们的笑具有这样的特性,那些自惭虚伪的人才惧怕孩;或许也正是由于同样的原因,在以学识见长的行当里,妇女们才遭人白眼相待。她们之所以危险,是因为她们会嘲笑,就像安徒生童话中的那个孩子,当长辈们都朝着国王那件并不存在的辉煌袍服顶礼膜拜时,他却直说国

11、王是光着身子的。我们热衷于参加葬礼、探望病人,远胜于参加婚礼和庆典;我们头脑中总摆脱不掉一个老观念,认为眼泪里含有某种美德,而黑色是最相宜的服色。真的,没有什么比笑更难做到,也没有什么比笑更可贵的了。(杨静远译,有删改)精炼成钢 文章中“笑的价值”包含哪些内容?请简要概括。(6 分)【思路】(1)文章各个段落的_都是什么?(2)都有哪几个段落论述了“_”?(3)文章最后两段和前文有何关联?【点拨】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找准_是答题的关键。【答题】答:精炼成钢答案【思路】(1)中心句(2)笑的价值【点拨】关键句 答案 笑可以使人与动物相区别;笑可以帮助我们保持平衡感;笑可以揭示人的本来面目

12、。多点训练 1.请简要分析文章第三段的论述层次。(6 分)答:解析 本题通过分析论述层次来考查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前两句为第一层,是提出嘲笑的前提:要做到能够嘲笑一个人,你首先必须就他的本来面目来看他。引出本段的论题:妇女和儿童对人具有更强的观察力。第三句至第五句为第二层。剩下的句子是第三层。联系现实阐述孩子和妇女的笑让人惧怕。归纳层意时,要着眼于全段的中心,三个层次形成内在的逻辑关系。答案 首先提出就本来面目看人是嘲笑的前提;接着阐述妇女和儿童能看清人的本来面目的原因;最后阐述妇女和儿童的嘲笑具有令人惧怕的力量。2.文中画线的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看法?它对论述“笑的价值”有什么

13、作用?(6 分)答:解析 本题通过分析句子含意来考查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的能力,“热衷于”与“远胜于”“总摆脱不掉一个老观念”“认为”这些词句都能表现出作者的否定态度。这一段列举了一种反面现象,紧接着下段就提出了正面的观点。答案 人们通常认为悲伤是更可贵的情感,但作者对这一看法持否定态度。这段话反证了笑更难做到也更可贵。刷题强化篇 一、(2018江苏镇江高三联考)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各题。(18 分)当代中国诗人为何只向西看 鲁枢元 中国当代最优秀的诗人如海子、苇岸,当他们谈起自己追慕与效仿的诗人时,可以说出长长的一排:荷马、但丁、莎士比亚、歌德、荷尔德林、惠特曼、爱默生、纪伯伦、普希金、叶

14、赛宁、济慈、雪莱、黑塞以及米什莱、赫德逊、列那尔、普里什文等等,却很少提起自己国度的传统诗人。苇岸曾坦诚地承认:“祖国源远流长的文学,一直以来未能进入我的视野。”海子更是绝情地说:“我恨东方诗人的文人气质,他们把一切都变成趣味。”这里我不想责备年轻诗人的偏激,我只是为我们中华民族诗国疆土的沦丧感到悲哀。是什么原因使我们最有希望的诗国传人竟翻越一道道异国语言的障碍“皈依”到大洋彼岸的诗人行列,而对于自己的诗歌传统竟不置一顾!以中国古代伟大诗人陶渊明为例,时至今日,陶渊明的世界影响,主要还在汉文化圈内,至于他在西方国家的流布与影响,却查找不到过多的记载。20 世纪以来,中西方的文化交流很不平衡。中

15、国人自己的传统文化经过近百年严厉的自我批判已几近干涸,而西方现代文化却如太平洋的海啸一般汹涌而来,几乎淹没中国传统文化的所有领地。中西文化的阻滞与隔膜只能是一个历史阶段的遗憾,就其作为共同的人类文化而言,交融、互补才是必然的,文学更是如此。即便从陶渊明西方接受史的点滴文献中,也可以感觉到这一点。20 世纪 20 年代,一个偶然的机会,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看到了年轻的中国留学生梁宗岱翻译的陶渊明的诗篇,在随即给梁宗岱的信中写道:“你翻译的陶潜诗使我神往。不独由于你的稀有的法文知识,并且由于这些诗歌的单纯动人的美。它们的声调对于一个法国人是这么熟悉!与我们古代土地上升上来的气味是同样的。”接下来,法国

16、印象派诗人瓦雷里在为梁宗岱法译陶诗选一书撰写的序言中写道:“试看陶潜如何观察自然,他将自己融进去,参与进去,有时像情人,有时像多少带点微笑的智者。”陶渊明就是“中国的拉封丹和维吉尔”。美国的陶渊明研究虽然起步较晚,陶渊明作为一位历史人物,却被色彩浓重地写进教科书中,将其描绘成一位“不一般的中国农民”,一位喝酒、吟诗、将理想寄托于世外桃源、陶醉于简单田园生活的诗人。新近,一位叫马克艾尔文的美国汉学家更把陶渊明归于“生态保护主义者”的行列。东方古代诗人陶渊明的自然主义哲学与田园式的回归诗学其实不难在西方文化界找到知音。如果稍微深入地加以探究,我们将会发现,在对待“人与自然”这个元问题上,中国的陶渊

17、明与西方的某些先哲总是操持着共同的语调。如古希腊时代的自然主义哲学家伊壁鸠鲁。以往国内学界常把伊壁鸠鲁说成一位享受主义者,其实他追求的享乐主要是精神上的平静和谐,这恰与陶渊明是一致的。伊壁鸠鲁哲学的核心也是顺从自然,主张简朴、清贫的田园生活,“贤人应当喜爱田园生活”,“宁静无扰的灵魂既不扰乱自己也不扰乱别人”。依我看来,海子,苇岸这些被誉为“麦田诗人”“大地诗人”的年轻一代文学家,无论如何也应该更钟情于自己民族的自然主义诗人陶渊明吧。因为在“简化生活”“蔑视金钱”“景仰朴素”方面,陶渊明不是更早、更近、更好的榜样吗?然而我们这些 20 世纪后期的诗国骄子始终没有把视线投注到陶渊明身上。如今,自

18、然之死的进程在我们的国土正极速蔓延,诗人的声音依然微弱。海子死了,苇岸死了。更加不幸的是,那位在一千六百年前去世的陶渊明在今天也已经再度死去,而且是在年轻一代诗人的心目中死去的。(节选自文汇报)1.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6 分)答:解析 本文可以划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为一、二两节,以海子、苇岸为例,指出当代中国诗人皈依西方诗人,拒绝祖国诗歌传统的现象;第二层为第三节,以中国古代伟大诗人陶渊明为例,论述当代中国诗人“只向西看”的原因;第三层为四、五、六三节,以陶渊明为例进一步证明中西方文化交融互补是必然的;第四层为第七节,提出中国年轻一代文学家应该更钟情于自己祖国的诗歌传统。答案 首先指出

19、当代中国诗人皈依西方诗人,拒绝祖国诗歌传统的现象;其次以中国古代伟大诗人陶渊明为例,论述当代中国诗人“只向西看”的原因;接着以陶渊明为例进一步证明中西方文化交融互补是必然的;最后提出中国年轻一代文学家应该更钟情于自己祖国的诗歌传统。2.当代中国诗人“只向西看”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分析。(6 分)答:解析 从第三节中“中西方的文化交流很不平衡。中国人自己的传统文化经过近百年严厉的自我批判已几近干涸,而西方现代文化却如太平洋的海啸一般汹涌而来,几乎淹没中国传统文化的所有领地”。根据此内容可概括为答案中的。根据第一段中海子、苇岸的话可推断出答案中的。答案 当代中国诗人对于祖国诗歌传统缺乏深入了解;经

20、过近百年严厉的自我批评,传统文化资源已几近枯竭;西方文化强势输入。传统文化某些负面因素让当代诗人反感。3.文末画线句应怎样理解?请简要说明。(6 分)答:解析 理解句子的内涵,首先要考虑句子的含意,而后要考虑作者的情感态度、写作意图。解答此题,可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句,本句中需要解释的关键词句是“不幸”“陶渊明再度死去”“在年轻一代诗人的心目中死去”。“陶渊明再度死去”,从第二段的内容可以得出答案中的;“在年轻一代诗人的心目中死去”从第七段中“然而我们这些 20 世纪后期的诗国骄子始终没有把视线投注到陶渊明身上”可得出答案中的。“不幸”可以看出作者的情感态度,根据文本内容得出答案中的。答案 陶渊

21、明所代表的中国诗歌传统,面临无人继承的局面;年轻一代文学家始终没有把视线投注到陶渊明身上;表现了作者对中国传统诗歌的消亡的担忧。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18 分)说来说去,做人最难的事还是对付自己。自己不易对付,因为对付自己的道理有一个模棱性,从一方面看,一个人不可无自尊心,不可无人格。从另一方面看,他不可有妄自尊大心,不可任私心成见支配。总之,他自视不宜太小,却又不宜太大,难处就在调剂安排,恰到好处。自己不易对付,因为不容易认识,正如有力不能自举,有目不能自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对于自己我们是当局者而不是旁观者,我们不能跳开“我”来看世界,来看“我”,没有透视所必需的距离,不能

22、取正确观照所必需的冷静的客观态度,也就要执迷,认不清自己,只任私心、成见、虚荣、幻觉种种势力支配,把自己的真实面目弄得完全颠倒错乱。我们像蚕一样,作茧自缚,而这茧就是自己对于自己所错认出来的幻象。真正有自知之明的人实在不多见。“知人则哲”,自知或许是哲以上的事。“知道你自己”一句古训所以被称为希腊人最高智慧的结晶。“知道你自己”,谈何容易!在日常自我估计中,道理总是自己的对,文章总是自己的好,品格也总是自己的高,小的优点放得特别大,大的弱点缩得特别小。人常“阿其所好”,而所好者就莫过于自己。自视高,旁人如果看得没有那么高,我们的自尊心就遭受了大打击,心中就结下深仇大恨。这种毛病在旁人,我们就马

23、上看出;在自己,我们就熟视无睹。希腊神话中有一个故事。一位美少年纳西司(Narcissus)自己羡慕自己的美,常伏在井栏上俯看水里自己的影子,愈看愈爱,就跳下去拥抱那影子,因此就落到井里淹死了。我们都有几分“纳西司病”,常因爱看自己的影子坠入深井而不自知。照镜子本来是好事,我们对于不自知的人常加劝告:“你去照照镜子看!”可是这种忠告是不聪明的,他看来看去,还是他自己的影子,像纳西司一样,他愈看愈自鸣得意,他的真正面目对于他自己也就愈模糊。他的最好的镜子是世界,是和他同类的人。他认清了世界,认清了人性,自然也就会认清自己。自知之明需要很深厚的学识经验。德尔斐神谕宣示希腊说:苏格拉底是他们中间最大

24、的哲人。而苏格拉底自己的解释是:他本来和旁人一样无知,旁人强不知以为知,他却明白自己的确无知,他比旁人高一着,就全在这一点。苏格拉底的话老是这样浅近而深刻,诙谐而严肃。他并非说客套的谦虚话,他真正了解人类知识的限度。有了这个认识,他不但认清了自己,多少也认清了宇宙。这种认识就是真正的谦虚。谦虚并非故意自贬声价,作客套应酬,像虚伪者所常表现的假面孔,它是起于自知之明,知道自己所已知的比起世间所可知的非常渺小,未知世界随着已知世界扩大,愈前走发现天边愈远。他发现宇宙的无边无底,对之不能不起崇高雄伟之感,返观自己渺小,就不能不起谦虚之感。谦虚必起于自我渺小的意识,是对自己所不知所不能的高不可攀的东西

25、的一种仰望。(节选自朱光潜谈谦虚)4.从全文看,“自己不易对付”的原因有哪些?(6 分)答:解析 这道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和概括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然后浏览选项,之后到文中找到选项所在的位置,“自己不易对付”的原因,内容主要集中在文字的前半部分,“对于自己我们是当局者而不是旁观者”“他不可有妄自尊大心,不可任私心成见支配。总之,他自视不宜太小,却又不宜太大,难处就在调剂安排,恰到好处”“而所好者就莫过于自己。自视高,旁人如果看得没有那么高,我们的自尊心就遭受了大打击,心中就结下深仇大恨。这种毛病在旁人,我们就马上看出;在自己,我们就熟视无睹”,分析概括即可,不能简单引

26、用材料。答案 对自己调剂安排,不能恰到好处;当局者迷,不易认识自己;一个人所好者莫过于自己。5.文中第段引纳西司的故事,阐明了哪些道理?(6 分)答:解析 这道题也是考查学生的分析和概括能力。抓住题干中的信息第六自然段,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来体现的道理,然后到文中圈定范围。可以先到文中找现成的形容词,然后通过人物描写的方式来概括人物形象。可以找到相关语句,“他看来看去,还是他自己的影子,像纳西司一样,他愈看愈自鸣得意,他的真正面目对于他自己也就愈模糊。他的最好的镜子是世界,是和他同类的人。他认清了世界,认清了人性,自然也就会认清自己”,分析概括。人都会陷入自恋的困境;要把世界和同类作镜子才能认清自己;对待自己要有自知之明。答案 人都会陷入自恋的困境;要把世界和同类作镜子才能认清自己;对待自己要有自知之明。6.结合文本内容,简述什么是真正的“谦虚”。(6 分)答: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与归纳信息要点的能力。此题难度不大,应总体阅读,整体把握;审准要求,抓住题干中真正的“谦虚”,然后浏览全文,筛选信息,圈定范围,相关信息在文本倒数两段后,“谦虚必起于自我渺小的意识,是对自己所不知所不能的高不可攀的东西的一种仰望”“了解人类知识的限度”,分别概括即可。答案 知道人类知识是有限的;意识到自我是渺小的;懂得敬仰自己不知不能的事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