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师说》教案(共4页).doc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8392677 上传时间:2022-03-1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韩愈《师说》教案(共4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韩愈《师说》教案(共4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韩愈《师说》教案(共4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韩愈《师说》教案(共4页).doc(5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师说 教案教学目的: 1.了解一些文言虚词的用法和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2.学习运用对比的方法和反复论证以加强说服力的写法。 3.认识从师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本文第一段的作用及其论证结构。 2.意动用法及“主谓短语中的之,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 教学时数:2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导入:同学们,你们每节课都要喊“老师好”,用此表示心中对老师的尊重。古人也曾用“天、地、君、亲、师”来表达对老师的尊重。“天”和“地”都是虚的,教师是排在国君和父母之后的,实际上名列第三位,可见其重要性。教师是传播人类文明的使者,没有教师,人类的文明之火就无法传递下

2、去。那么,老师的作用是什么?为什么要从师学习?择师的标准又是什么呢?让我们走进韩愈的师说来探个究竟吧! 一、字词正音: 读du(句读) 郯tn(郯城,县名) 苌chng(姓) 句读dou 聃dn(用于人名,老聃) 贻y(赠送) 或不焉fou 经传zhuan 从师cong 读书 du 不能bu 传道chuan 从容cong 二、解题: “说”是古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论说文范畴,一般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师”是本文要着重论述的论题。“师说”,意思是“说说关于从师的道理”。韩愈写这篇文章是送给他的学生李蟠的,是他35岁时在长安当国子监四门博士时写的。文章针对当时社会上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痛加针砭

3、。着重阐明教师的作用和从事应采取的态度,有破有立,对我们今天仍有借鉴作用。本文是韩愈文集中的名篇之一。 三、作者简介: 韩愈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他的重要功绩,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 韩愈不仅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而且也是杰出的散文作家。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生三岁而孤,靠兄嫂抚养长大。幼年好学不倦,到十七八岁,学问已有相当扎实的基础。二十五岁中进士,二十九岁登上仕途。以后历任地方上和中央的一些官职,其间有两次因

4、上疏皇帝提意见,被贬官,第二次差一点儿被处死。最后官至吏部侍郎( 相当于副部长),故亦称韩吏部。因先世居昌黎,宋代追封他为昌黎伯, 故又称韩昌黎。又因死后谥“文”,故称韩文公。韩愈、韩退之、韩昌黎、韩吏部、韩文公是同一人的许多异称。 韩愈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他的重要功绩,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倡古文运动,主张恢复先秦、西汉的优美散文传统,坚决摒弃南北朝以来只讲究文章形式,不重文章内容,矫揉造作,华而不实的文风,并提出要创造性地学习古文,反对模仿因袭,人云亦云。(观点“师其意不师其辞”、“唯陈言之务去”、 “唯古文必己出”、“文从字顺”)他不仅是古文运动的领袖, 也是杰出的散文作家。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

5、,其中有许多为人们传诵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 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气势雄壮。所以后人称他的文章为潮水一般(韩潮)。他的文学理论和创作实践对当时和后代都有相当大的影响。宋代文学家苏轼曾誉他“文起八代之衰”、“匹夫而为百世师”。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 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 他所谓“古文”,是和当时流行的重词藻、轻内容的骈文相对立,即奇句单行,以儒家思想为基本内容,取法先秦两汉文体的散文。 初中课本选了他的马说一文,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来比喻贤才难遇知己,难得重用。把自己一腔愤懑之情发挥得无余,富有现实意义。四、文本结构(

6、一)、托古立论,正面阐述老师的作用、从师的必要和择师的标准。 提出论题“古之学者必有师” 开门见山,明确表明观点为学必须以师。 托古是为了讽今,总领第二段。 老师的职能作用“传道受业解惑”(今天基本上是这个范围, 但内涵不同) 从事学习的必要性人均有惑,不从师无以解惑。 否定了“生而知之”的说法,但认为“从师”是“解惑”的唯一途径,忽视了社会实践探索,有片面性。 从师应有的态度、择师的标准不问年龄大小,闻道先乎吾,即从而师之,这一看法是可取的。 (二)、用对比的方法批判当时的“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破 从论证角度看,从反面来论证第一段所提出的观点,内容丝丝入扣;从论证方法看,运用正反

7、对比的方法,逻辑性、说服力都很强。 (三)、用具体事例,进一步阐明从师的必要和以能者为师的道理。立 论据一:圣人的行动孔子师不如己的郯子之徒 分论点“圣人无常师”论据二:圣人的言论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正面论述能者为师) 结 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这一结论完全符合“能者为师”的道理,与第一段总论点“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相照应,并扩展到“业”,照顾开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着重在“立”树立一个标准。至此论证过程结束,道理阐述得清楚、透彻,无庸置疑。 五、交代本文写作原因 照应前文,使文章结构严密。“不拘于时”照应第二自然段,“学于余”照应第三自然段

8、,“余嘉其能行古道”照应开头。 六、分析课文 分析第一段 1、韩愈在这里最主要的观点是什么?你怎么看? 2、那个时候,老师传的什么道?授的什么业?(传的是儒家之道,讲授的是六艺经传。 ) 3、儒家的鼻祖是谁?儒家之道是谁提炼总结出来的? 4、如果说,现在的老师的作用仍然是“传道、授业、解惑”,这种说法对不对呢?能不能解释一下?(现在的老师还是在做“传道、授业、解惑”的工作,所不同的是“道”的含义、“业”的内容都发 生了变化。韩愈所说的“道”指的是儒家之道。) 5、儒家之道的核心是什么? (板书)“仁” 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仁者爱人”,孟子也说过“杀身成仁”,“仁”是儒家提倡的“修身、齐

9、家、治国、平天下”的最高境界。 6、现在的“道”指的是什么? (所有的思想品德教育)既然当代教师仍旧担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那么老师的作用就不是可有可无的吧? (韩愈在师说中开篇就说:“古之学者必有师。”我认为今之学者也一定有老师,天 才的出现同样离不开老师,他与常人不同之处只是智商高些罢了。用韩愈的话就是闻道在先者为师,对吧? 这样看来,老师不一定都有职称,不一定都站在讲台上。凡在某一问题上对我们有启发、有帮助的人都是我们的老师。大家同意这个说法吗?那么,我们可否得出这样的推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老师? 当然,“老师”这个概念的外延在这里得到了拓展,可以是人生方面,可以是文化科学的,

10、也可以是劳动技术方面的。在我们中间,不是有大量的“一字之师”、“一题之师”、“一文之师”吗? 7、我们要正确评估老师的作用,要尊重老师,尊重老师的劳动。当然,尊重老师并不是唯师是从 。论语 “当仁,不让于师。”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呀? 在真理面前,对老师也不让步。用一位科学家的话就是“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 分析第二段 1、说说这一段与第1段是怎样联系的? 第1段正面阐明了从师的重要性,提出了从师的标准。这一段以第1段为立论根据,批判当时土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从反面论证第1段所提出的观点,说明从师的必要。 2、这段文字运用怎样的论证方法?这段文字运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第一层:提出分论点

1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师道”的“道”指风尚;句中两个“也”,表示停顿。 第二层:针对时弊,从三方面对比,剖析“不从师”的症结。 先以“今之众人”与“古之圣人”作对比: 再以“为子择师”与“其身则耻师”作对比: “句读”指断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翻译:有的人不知道断句,(倒去)问老师;有的人不能解决(修身、治国的)疑难问题,(却)不向老师请教。作者在这组自身矛盾的对比中,对不从师的表现加以评论,并给予直接的否定。 最后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作对比: “道相似”的“道”,指道德、学问,“足”,是程度副词, “很”的意思。“其可怪也欤”,是带讽

12、刺语气的感叹句。作者在这组横向比较中,对不从师的言行加以描述,并发出带有讽刺语气的强烈感慨。 分析第三段 第3段与第1段关系怎样? 这一段是正面论证,用历史事例论证第1段中的论点。 第一层:提出分论点,圣人无常师。 第二层:用孔子的言和行两方面的事例论证。(事例论证与引用论证) 作者举出孔子询官于郯子,访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问礼干老聃的事例。最后作者从孔子的事例中推断出:“弟子不必不如师,术业有专攻”的结论. 分析第四段1、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通过赞扬李蟠倡导从师。“古文”指先秦散文。“不拘于时”的“于”

13、相当于“被”。“作师说以贻之”,句中“贻”现在称为“赠送”,“以”在两个动词之间,作连词,相当于“来”。 这段点明作者作师说的缘由,树立“不拘于时”、“能行古道”的榜样,总结全文。同时“不拘于时”照应第2段,“能行古道”照应第3段。 七、本文语言上特点 (1)整句散句结合。 整齐的排偶句和灵活的散句交错运用,配合自然,错落有致。例如,第2段:“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与“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亦远也,而耻学于师”,是排偶句。接下去,“是故圣益圣,愚亦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则是散句。而这一长的散句中,“圣益圣,愚亦愚”和“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

14、,又都是排偶句。 (2)顶真修辞手法的运用。 顶真,用上一句的结尾的词语做下一句的起头,使前后句子的头尾蝉联,又称连珠句式,上递下接,有如连珠。自然恰当运用这句句式,能反映了物的连锁关系,表现了物的发展规律,在句子的结构上,紧接递承,冲流而下,诵读起来,气势也是宏肆的。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师之所存也。这段文章第二句的开头师者,紧接第一句末尾的师字。第三句中的惑而不从师,紧接着上面的孰能无惑。第四、五两句中的吾从而师之紧接着上面的固先乎吾和亦先于吾。象这样的承接句,有如连珠式滚转,流畅自然,很好地增强了文章的气势。

15、 八、作业: 思考和练习第三题、第四题、第五题。九、板书设计 传道受业解惑 必要性“古之学者必有师”(因果论证) 一、阐述从师的道理 (为什么) 否则惑之不解 (中心论点) 择师标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怎么样)(以什么人为师) 今昔对比 圣益圣,愚益愚(错误态度) 二、批判不从师的坏风气父子对比 小学而大遗 (错误认识) 贵践对比 其智反不能及 (错误行为) (对比论证反证)三、举例宣扬从师的好风气 (例证、引证、因果论证) 问:本段例子非常典型,理由何在? 例: “圣人无常师” “三人行,必有我师” 照应: 第一段 “古之学者必有师” “无贵无践” 第二段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有一石三鸟的作用。 四、交代作文原因,激励后学 问:本段附记性质,与中心是否有关? “不拘于时”(与“士大夫之族”相反) “学于余” (从师学习) “能行古道”(行从师之道)专心-专注-专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教育教学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