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坡勘察报告材料(出版)3460.pdf

上传人:得****3 文档编号:83535286 上传时间:2023-03-31 格式:PDF 页数:12 大小:475.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滑坡勘察报告材料(出版)3460.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滑坡勘察报告材料(出版)3460.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滑坡勘察报告材料(出版)3460.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滑坡勘察报告材料(出版)3460.pdf(12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实用标准文档 文案大全 目 录 1前言1 2地形地貌2 3地层岩性3 4地质构造及地震动参数3 5水文地质条件4 6岩土物理力学性质指标4 7 滑坡形成机理7 8 滑坡形态特征与规模7 9 滑坡稳定性分析8 10 滑坡综合整治建议10 11 结论及建议10 附图、附表:1 K176+400K176+700左上滑坡计算模型图.共 1页 2 K176+400K176+700左上滑坡计算表.表 9.2-29.2-3 3 百色至罗村口高速公路K176+400K176+700左上滑坡 钻孔平面位置图图 S-1 4 百色至罗村口高速公路K176+400K176+700左上滑坡 工程地质剖面图图 S-2S-

2、3 5 钻孔柱状剖面图.共15张 6 岩石试验报告.附表 1 7 土工试验报告.附表2 3 8土工试验成果表.共 1页 9 反复直剪试验成果图表.共 6 1 页 10 照片共 16 张 2 百色至罗村口高速公路 K176+400K176+700左上滑坡 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1 前言 1.1 项目概况 百色至罗村口高速公路K176+400K176+700左上滑坡位于百色市右江区阳圩镇百康村附近,小二隧道的北侧,高速公路桩号K176+400K176+700的左侧。已建成公路以挖方路基的形式从山体斜坡下部通过,当路基边坡开挖时,山体斜坡上出现了张拉裂缝,施工期间已作了相应的处理。但通车后,在连续暴雨的

3、袭击下,张拉裂缝进一步加剧,斜坡向路基滑移,部分路基边侧挡墙已被剪断。勘察期间滑坡仍然在进一步加剧,对道路运营安全影响较大,如不及时处治滑坡体,将严重危及路基造成交通中断。1.2 任务依据、目的 根据我院生产经营处任务单 项目归档号4.4.1-74SD-1 安排,该滑坡施工阶段的勘察(详勘)任务由我院工程地质勘察所承担。共布置钻孔15个。本次勘察主要目的是:1)查明滑坡的范围、规模、形态、地质背景、水文地质条件及滑坡体岩土的物理力学性质。2)综合分析滑坡的形成条件、机制及变形特征,评价其稳定性。3)在综合评价滑坡稳定性的基础上,根据形成滑坡的地质条件、形成机理以及治理滑坡的经验,提出工程防治的

4、治理方案和建议。1.3 技术标准 按 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064-98)、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04)、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和 工程地质钻探规程(DZ/T0017-91)等规定执行。1.4 勘察方法及完成的工作量 本次勘察采用工程地质测绘、钻探、标准贯入试验、重型动力触探试验、3 现场大重度试验、室内土工试验等勘察方法进行。勘察外业工作自2006年8 月15 日始,至9 月19 日止,历时36 天。主要完成的工作量见表1.4。完成外业工作量表 表1.4 项 目 数 量 附 注 钻 孔 15个

5、进 尺 346.95m 覆盖层51.75m,基岩295.20m 取 样 原状土样 26件 其中18件加做颗分试验,反复剪21组 扰动土样 1 件 岩石试样 14件 试验15组 原位测试 标准贯入 44次 重型动探 14段/7.1m 钻孔放样、测量 15次 北京坐标系,黄海高程 地质剖面测量 710m 工程地质测绘 0.01 km2 1:750(采用现场独立坐标系和假设高程)岩土试样常规试验由我院土工试验室进行试验并提交试验报告,反复剪试验委托广西建筑综合设计研究院进行试验并提交试验报告。2 地形地貌 勘察区属丘陵地貌,山体经长期剥蚀切割作用,地形连绵起伏。滑坡位于山体西南面,北侧为稳定的岩质边

6、坡,两边坡错落明显,错距约 10m。路基边坡开挖后形成四级平台。第一、二级边坡较陡,已全部分破坏;第二级平台宽1023m,高程为347.37438.29m,一条宽3050cm的张拉裂缝垂直坡面延伸,长约 90m,经人工处理过,平台两侧均有塌陷,下陷 0.51m不等;第三级坡面有隆起现象;第三级平台宽 9 10m,高程为 355.49356.43m,未发现破坏现象;第四级坡面有多条张拉裂缝发育,后缘下陷1.52.5m;第四级平台宽 1722m,高程为 362.55363.30m,已全部分破坏,下陷 0.51.5m,后缘旧沥青路面下沉 2.83.5m。滑坡形似座椅状,坡长约115m,滑坡走向约26

7、0。4 3 地层岩性 3.1 覆盖层-第四系残积层(Q el)粘土,红褐、灰褐、黄灰色,硬塑软塑状,土质不均匀,局部夹强风化泥岩碎块,锤击钻进进尺较快。该层于 ZK1、ZK2、ZK9ZK15钻孔有分布,揭示厚度2.2511.10m。3.2 基岩三迭系(T)据地质调查及钻探揭示,场地处基岩主要为泥岩、砂岩,呈互层状产出。泥岩、砂岩均为泥质结构,薄中厚层状构造。根据岩石风化程度不同,分为全风化、强风化及弱风化三层,现将其特征分述如下:3.2.1全风化层:岩性主要为泥岩,黄灰色,岩质极软,多已风化呈土状,碎块手捏易散碎,遇水易软化、崩解,局部夹强风化碎块。干钻较难钻进,送水钻进尺快,岩芯呈土状,采取

8、率低。滑动面处岩体结构较松散,含水量增大。该层整个场地均有分布,揭示厚度3.4016.90m。3.2.2强风化层:岩性主要为泥岩,黄灰、深灰色,岩质软,裂隙发育,岩体破碎,碎块用手可折断,干钻难钻进,送水钻进尺较快,岩芯多呈短柱状、碎块状,采取率低。该层除ZK1ZK5、ZK10、ZK14钻孔外,其余钻孔均有分布,揭示厚度1.458.20m,其中ZK12、ZK13钻孔未钻穿。3.2.3弱风化层:岩性主要为泥岩、砂岩,深灰色,岩质较硬硬,裂隙较发育发育,岩体大多数较完整,局部较破碎,局部夹石英脉,送水回转钻进较慢、平稳,岩芯呈短中柱状、碎块状、砂状。该层除ZK10、ZK12、ZK13钻孔外,其余钻

9、孔均有分布,最大揭示厚度11.15m,未钻穿。4 地质构造及地震动参数 据地质调查、钻探及区域地质资料显示,勘察区及附近未发现区域性断层及构造破碎带存在。但在勘察区开挖的边坡上,基岩出露,岩层褶皱、扭曲现象明显,岩石裂隙发育,产状多变。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划分,本区地震基本烈 5 度为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值为0.05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s。5 水文地质条件 勘察区地下水主要为赋存于覆盖层中的上层滞水和基岩中的裂隙水,水量不十分丰富。勘察期间测得钻孔内稳定地下水位在 351.05331.12m之间,测得初见水位 354.55326.56m之间,以大气

10、降水补给为主,向坡脚排泄。水位随季节变化较大,雨季时地下水位较高,旱季时地下水位较低。截止钻探完工,第三级平台以上未发现地下水存在。覆盖层及全、强风化基岩为透水层,弱风化基岩为弱透水层。6 岩土物理力学性质指标 本次勘察对岩土体进行了标准贯入试验、重型动力触探试验、现场大重度试验和室内土工试验,其成果见表6-16-7。原位测试成果统计表 表6-1 地 层 有效样本数(个)校正锤击数 N 或N6 3.5(击)标准差(击)变异 系数 标准值(击)最小值 最大值 平均值 Qel(粘土)13 3.0 22.4 11.6 6.15 0.53 8.4 1 5.5(单个值)T(全风化)27 3.9 50.0

11、 21.7 9.34 0.43 18.6 13 3.2 25.7 11.2 6.36 0.57 7.2 T(强风化)4 38.7 50.0 47.2 注:1.标准贯入试验与重型动探试验校正锤击数根据实测锤击数查工程地质手册(第三版)表 3-2-31及表3-2-5进行杆长校正。2.带*者为重型动探试验,其余为标贯试验。大于50击按50击统计。Qel粘土物理力学参数统计表 表6-2 统 计 值 参 数 有效样本 数(个)最小值 最大值 平均值 标准差 变异 系数 标准值 自 由 膨 胀 率 e f%13 10 26 19 4.32 0.23 21 含水量%13 15.8 32.4 26.3 5.0

12、5 0.19 28.8 湿密度o g/cm3 13 1.77 2.18 1.94 0.13 0.07 1.88 饱和密度 g/cm3 9 1.88 2.17 2.02 0.09 0.04 1.96 比重Gs-4 2.69 2.80 2.76-2.76 孔隙比e-13 0.447 1.047 0.792 0.18 0.23 0.883 6 续表6-2 饱和度Sr%13 70.1 100.0 91.1 8.38 0.09 91.1 液限L%13 44.1 80.6 56.3 9.74 0.17 56.3 塑限P%13 24.6 37.2 29.4 3.54 0.12 29.4 塑性指数IP-13

13、17.0 43.4 26.9 7.37 0.27 26.9 液性指数IL-13 0 0.233 0.047-0.047 压缩模量ES MPa 11 3.19 32.43 13.00 8.90 0.68 8.10 压 缩 系 数0.1 0.2 MPa-1 11 0.06 0.64 0.22 0.18 0.79 0.43 凝聚力C kPa 4 6.0 66.0 35.3-20.6 内摩擦角 度 4 18.68 29.25 23.80-21.24 注:液性指数IL0者按0 进行统计。T全风化泥岩物理力学参数统计表 表6-3 统 计 值 参 数 有效样本 数(个)最小值 最大值 平均值 标准差 变异

14、系数 标准值 自 由 膨 胀 率 e f%13 10 29 20 5.87 0.29 23 含水量%12 12.8 38.1 23.6 7.71 0.33 27.7 湿密度o g/cm3 12 1.78 2.18 1.95 0.13 0.07 1.88 饱和密度 g/cm3 7 1.82 2.21 2.06 0.13 0.06 1.97 比重Gs-5 2.76 2.82 2.79-2.79 孔隙比e-12 0.392 1.126 0.750 0.23 0.31 0.873 饱和度Sr%12 65.4 95.3 86.8 8.85 0.10 86.8 液限L%13 31.5 55.7 42.7

15、8.07 0.19 42.7 塑限P%13 20.7 31.6 24.3 3.39 0.14 24.3 塑性指数IP-13 7.9 26.3 18.4 6.56 0.36 18.4 液性指数IL-12 0 0.53 0.14-0.14 压缩模量ES MPa 9 2.62 20.13 9.79 6.95 0.71 6.21 压 缩 系 数0.1 0.2 MPa-1 9 0.09 0.73 0.32 0.24 0.75 0.52 凝聚力C kPa 5 5.0 38.0 15.8-10.4 内摩擦角 度 5 2.82 30.33 13.11-7.96 注:液性指数IL0者按0 进行统计。T 弱风化泥

16、岩室内试验成果统计表 表6-4 项 目 指 标 有效样本(个)最小值 最大值 平均值 标准差 变 异 系 数 标准值 饱和密度(g/cm3)9 2.64 2.72 2.67 0.03 0.01 2.67 干密度(g/cm3)9 2.61 2.69 2.64 0.03 0.01 2.64 7 续表6-4 饱和吸水率(%)9 0.7 1.5 1.0 0.34 0.33 1.0 饱和单轴极限 抗压强度(MPa)9 3.4 26.0 12.2 7.52 0.61 7.8 T 弱风化砂岩室内试验成果统计表 表6-5 项 目 指 标 有效样本(个)最小值 最大值 平均值 标准差 变 异 系 数 标准值 饱

17、和密度(g/cm3)6 2.15 2.78 2.61 0.23 0.09 2.61 干密度(g/cm3)6 2.13 2.75 2.58 0.23 0.09 2.58 饱和吸水率(%)6 0.6 1.4 1.0 0.28 0.28 1.0 饱和单轴极限 抗压强度(MPa)6 30.7 43.2 35.5 4.54 0.13 31.8 岩土层反复直剪强度试验成果统计表 表6-6 地层 项目 指标 有效样本(个)最 小 值 最 大 值 平 均 值 标准差 变 异 系 数 标准值 Q e l (粘土)天然 峰 值 强 度 凝 聚 力cd(k P a)2 7 9.5 1 2 1.8 1 0 0.6 -

18、内 摩 擦 角d(度)2 1 1.0 1 2.7 1 1.9 -残 余 强 度 凝 聚 力cr(k P a)2 1 3.2 2 4.0 1 8.6 -内 摩 擦 角r(度)2 9.4 1 1.4 1 0.4 -饱和 峰 值 强 度 凝 聚 力cd(k P a)9 1 8.9 6 8.4 3 7.9 1 6.4 2 0.4 3 2 7.7 内 摩 擦 角d(度)9 5.4 3 0.4 2 0.2 8.9 3 0.4 4 1 4.7 残 余 强 度 凝 聚 力cr(k P a)9 4.8 3 0.6 1 3.4 -1 3.4 内 摩 擦 角r(度)9 2.5 2 7.1 1 6.5 -9.5 T(

19、全风化岩层)天然 峰 值 强 度 凝 聚 力cd(k P a)3 4 3.7 8 1.8 6 5.6 -内 摩 擦 角d(度)3 1 3.7 2 6.5 1 8.0 -残 余 强 度 凝 聚 力cr(k P a)3 1 2.5 6 0.0 3 0.8 -内 摩 擦 角r(度)3 8.2 2 1.1 1 3.0 -饱和 峰 值 强 度 凝 聚 力cd(k P a)7 18.9 57.3 37.2 13.09 0.35 2 7.5 内 摩 擦 角d(度)7 1 0.4 3 0.6 1 9.2 7.9 8 0.4 2 1 3.3 残 余 强 度 凝 聚 力cr(k P a)7 6.4 4 8.4 2

20、 4.2 1 5.3 9 0.6 4 1 2.8 内 摩 擦 角r(度)7 6.4 3 0.5 1 6.5 8.7 8 0.5 3 9.9 岩土层现场大重度试验成果 表6-7 地层 试验编号 质量(g)体积(cm3)重度(kN/m3)平均值(kN/m3)T(全风化岩层)1 8550 3881 21.59 21.79 2 5310 2150 24.20 3 11650 6235 18.31 4 12020 6450 18.26 5 7710 3225 23.43 6 8210 3225 24.95 8 7 滑坡形成机理 滑坡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与地质条件、人类工程活动、降雨等因素有关。

21、分述如下:(1)地质条件 滑坡地段残积层结构较松散,全风化和强风化泥岩岩性极软软。全风化泥岩风化呈角砾、碎石混粘土或粘土混角砾、碎石状,基下为风化程度较弱的强风化层,这些土层具遇水易软化、崩解,失水易开裂的特点,抗剪强度较低。当遇连续降雨或暴雨袭击时,雨水极易沿孔隙或裂隙下渗,浸泡土体,使滑体自重增加,是滑带形成的物质条件。另外残积土、全风化及强风化岩层与坡向基本一致,也为滑坡的形成创造了一定的条件。(2)人类工程活动 修建公路时进行路基和边坡开挖,形成了临空面,破坏山体的稳定平衡状态,岩土体失去原有的平衡条件,这是滑坡最主要诱发因素之一。由于岩土体失去平衡从而产生地表裂缝,为地表水的下渗创造

22、了条件,软化岩土体而引起滑坡。(3)降雨因素 暴雨或持续降雨形成的地表水沿着残积土的孔隙和全风化岩层的裂隙下渗,滑坡体内岩土体饱和程度增大,而抗剪强度降低,自重力增大,抗滑力减小,加上强风化岩层裂隙发育程度稍弱,地表下渗的水无法正常排出,软化接触面,加速了滑坡的产生。暴雨或持续降雨是本滑坡形成的最主要因素。综合上述,地质条件、岩土结构、人类工程活动、地表水入渗等因素综合作用引发滑坡。8 滑坡形态特征与规模 滑坡属大型滑坡,滑坡分布高程325368m,滑坡体宽约145m,长约115m。平均厚度13m,面积约16300m2,体积约2.1105m3,滑坡轴走向约260。根据调查,滑塌体上张拉裂缝发育

23、,宽度、长度大小不一,贯穿性好,9 地形错落明显,局部地段出现蠕动变形,有明显隆起现象,部分路基边侧挡墙已被剪断。9 滑坡稳定性分析 9.1定性分析 各种资料及调查分析表明,诱发滑坡主要是边坡开挖后形成了临空面,破坏山体的支撑部分,使岩土体失去平衡,加上连续降雨或暴雨袭击,使雨水入渗导致滑体自重增加,而接触界面排水的不畅使该处土体浸泡软化,使滑带土体抗剪强度急剧降低,加剧了滑坡体的活动进程。目前滑塌现象还在加剧,若不及时治理,雨季来临,雨水沿着裂缝下渗,滑坡稳定性进一步降低,滑坡体有可能整体滑移,对道路运营安全影响较大,将严重危及路基造成交通中断。9.2定量分析 9.2.1计算模型 根据勘探揭

24、示滑坡体的滑动面为近似折线型,按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04)推荐的公式对斜坡的稳定性及滑坡剩余下滑力进行计算。斜坡稳定性系数计算公式:nniiinniiiTTRRKs1111)1,3,2,1(ni iiiiiitg)sin()cos(11 iiiiilctgNR iiiGTsin iiiGNcos 式中:sK-稳定系数 i-第i计算条块剩余下滑推力向第1i计算条块的传递系数 iG-第i计算条块单位宽度岩土体自重(kN/m)iR-第i计算条块滑动面上的抗滑力(kN/m)10 iT-第i计算条块滑体在滑动面上的滑动力(kN/m)iN

25、-第i计算条块滑体在滑动面法线上的反力(kN/m)i-第i计算条块滑体的滑面与水平线夹角(度)i-第i 计算条块滑动面上岩土体的内摩擦角标准值(度)ic-第i 计算条块滑动面上岩土体的粘聚力标准值(kPa)il-第i计算条块滑动面长度(m)剩余下滑力计算公式:iiiiiiiisiLcWTWFTitancossin1 iiiiiitgaaaa)sin()cos(11 式中:1TiiT、-第i块、第1i块滑块的剩余下滑力(kN/m)i-传递系数 sF-稳定系数,取1.25 iW-第i滑块的自重力(kN/m)1ii,-第i和第1i滑块对应滑面的倾角(度)i-第i滑块滑面内摩擦角(度)ic-第i滑块沿

26、滑面岩土粘聚力(kPa)iL-第i滑块沿滑面的长度(m)9.2.2滑面抗剪强度参数的取值 对滑坡选取1-1、2-2、3-3剖面作为滑坡计算剖面,按正常工况及非正常工况(暴雨及久雨)计算各滑面的稳定系数及剩余下滑力。根据室内土工试验及经验综合确定各滑面在天然及饱和条件下的抗剪强度及重度,取值如表9.2-1。滑坡计算推荐采用参数 表9.2-1 地 层 状态 峰值强度 残余强度 重度 c(kPa)(度)c(kPa)(度)kN/m3 Qel(粘土)天然 16.65 12.25 13.35 9.85 19.7 饱和 15.85 11.05 11.40 9.35 20.3 T(全风化泥岩)天然 16.15

27、 12.35 14.15 10.40 20.9 饱和 15.15 11.85 13.30 9.85 21.5 11 9.2.3滑坡计算结果 计算结果见表9.2-2、表9.2-3。结果表明,在正常工况下,剖面1-1、2-2、3-3滑面的剩余下滑力分别为Ti=1035.73kN/m、Ti=1821.63kN/m、Ti=1283.19kN/m,稳定系数分别为Ks1.07、Ks0.98、Ks1.04,是不稳定的。非正常工况下,剖面1-1、2-2、3-3滑面的剩余下滑力分别为Ti=1172.90kN/m、Ti=1959.84kN/m、Ti=1422.89kN/m,稳定系数分别为Ks1.00、Ks0.92

28、、Ks0.98,是不稳定的。10 滑坡综合整治建议 根据该滑坡特点,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对已滑动鼓胀的第一、二级边坡重新按1:2的坡率削坡修整。2)采用三排锚索抗滑桩地梁进行综合治理。3)清除滑坡体左上侧松散体,打设深层排水管。4)完善已有的排水系统,并做好防渗漏。5)对已有的裂缝采用粘式水泥粘土浆进行封闭 11 结论及建议 11.1 结论 1)勘察区地震基本烈度为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2)暴雨或持续降雨是本滑坡形成的最主要因素。3)勘察区残积粘土、全风化和强风化泥岩不宜作基础持力层。4)下伏弱风化岩层完整性较好,力学强度较高。11.2 建议 1)对已滑动鼓胀的第一、二级边坡重新按1:2的坡率削坡修整。2)采用三排锚索抗滑桩地梁进行综合治理。3)清除滑坡体左上侧松散体,打设深层排水管。4)完善已有的排水系统,并做好防渗漏。5)在施工期及运营期应加强工程监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