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历史_唐__历史考研名词解释.docx

上传人:文*** 文档编号:83278889 上传时间:2023-03-29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历史_唐__历史考研名词解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考研历史_唐__历史考研名词解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考研历史_唐__历史考研名词解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历史_唐__历史考研名词解释.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二、名词解释1 .大索貌阅:隋初,为了更好地控制劳动人手和征收赋税,对户籍进行的整顿和重新编制。南北朝以来,户口隐漏日趋严重,国家所能直接掌握的劳动力减少,而地方豪强地主占有的人口增多,严重削弱了中央政府的力量。开皇五年,隋文帝下令在全国各州县大索貌闹,核点户口。所谓“大索”就是清点户口,并登记姓名、出生年月和相貌;所谓“貌阅”,则是将百姓与户籍上描述的外貌一一核对。隋文帝规定,凡出现户口不实的情况,地方官吏里正、保长、党长要被处以流刑。又开“相纠之科”,鼓励人们检举告发。同时又规定,凡堂兄弟以下亲属同族而居的,必须分立户口。此次检查新增户口164万多,大大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壮大了隋朝的国

2、力。2 .输籍定样:隋开皇五年,隋文帝根据宰相高额的建议,实行了“输籍之法”。即由国家制定“输籍定样”,发到各州县,每年正月五日,县令派人到农村,依定样划分户等,作为征调赋税、力役的依据,使百姓负担合理,“奸无所容”。由于国家规定的赋税、力役数量低于豪强地主对佃农的剥削量,许多原来依附豪强地主的农民纷纷脱离地主,向官府申报户口,纳税服役,成为国家的编户。封建国家和地方豪强之间在对人口的控制方面存在着尖锐的矛盾。隋朝政府积极实行“大索貌阅”和“输籍定样”的措施,从豪强土族手中把大批户口收归政府控制,打击了大地主阶级的兼并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国家的力量。3 .府兵制:起于西魏,行于北周和隋,兴于唐

3、初的一种兵制。宇文泰掌握西魏政权时所创立其制为:置六军合为百府分属二十四军开府选拔体力强者充府兵,另立户籍。隋代府兵户籍改属州县。唐初整顿成为兵农合一的军事制度。府兵终身服役,征发时自备兵器资粮,定期宿卫京师戍守边境。自唐高宗时起,因府兵负担过重等原因渐见其弊至天宝八年折冲府(唐代府兵制军府的总称)无兵可交,府兵制已名存实亡。【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古代兵制制度。府兵制是中国古代兵制史上重要的一项制度,是研究兵制制度必须要掌握的基本知识。4 .玄武门之变:系唐高祖李渊的三个儿子太子建成、秦王世民、齐王元吉,固权力斗争而引发的兄弟相残事件。李建成向李渊建议由李元吉做统帅出征突厥,借此要把握住秦王的兵

4、权,然后趁机除掉李世民。李世民在危急时刻决定背水一战,先发制人。唐高祖武德九年(626年)六月,秦王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太子李建成与齐王李元吉兄弟二人被杀。不久,李渊退住,李世民继位,是为唐太宗,改年号为贞观。【解析】本题是对唐朝初年一个比较重要的事件的考查。在回答本题时要注意它的性质、起因、经过、结果或者影响,这也是回答名词解释的一个基本方法。答题时一定要照顾到全面,不然容易失分。5 .安西四镇:中国唐代前期在西北地区设置、由安西都护府统辖的四个军镇。贞观十四年八月唐灭高昌国,九月置安西都护府于西州交河城,管理西域地区军政事务。二十二年,唐军进驻龟兹国以后,便将安西都护府移至龟兹国都城,同

5、时在龟兹、焉耆、于阅、疏勒四城修筑城堡,建置军镇,由安西都护兼统,故简称“安西四镇”。贞观以后,安西四镇时置时罢,军镇也有所变动。安史之乱后,安西、北庭以度河西、陇右驻军大部内调,吐蕃乘虚陆续占领陇右、河西诸州,安西四镇与朝廷的通道中断,然而,四镇留守军队仍坚守各镇。不久,北庭及安西四镇相继陷于吐蕃。9世纪中叶,回鹘据有天山南北及安西四镇。唐安西四镇在历史上存在了一个半世纪,它对于唐朝政府抚慰西突厥,保护中西陆上交通要道,巩固唐的西北边防,都起过十分重要的作用。【解析】安西四镇是边防和中西陆路交通的战略要地。唐朝建立了以安西四镇为核心的西域统治体系,这是一个新的尝试,在隋唐时期的民族关系上有着

6、重要的地位。这也可以说是唐太宗的文治武功之一。6 .吐谷浑:中国古代西北民族及其所建国名。本为辽东鲜卑幕容部的一支。西晋末,首领吐谷?72?浑率部西迁到袍罕。后扩展,统治了今青海、甘南和四川西北地区的羌、氐部落,建立国家。至其孙叶延,始以祖名为族名、国号,唐后期称之为吐浑。主要从事畜牧,产良马,兼营农业。居庐帐,后渐有城居,使用汉文。609年,隋取其地,置西海、河源、郭善、且末四郡,隋末复其故地。635年,唐遣军击之,立诺曷钵为可汗。663年,吐蕃破其国,诺曷钵率残部奔凉州。670年,吐蕃尽据吐谷浑地。672年,唐迁其部于灵州,置安乐州,以诺曷钵为刺史。吐蕃占据灵州后,吐谷浑更东迁朔方、河东。

7、五代时散处蔚州等地。后世多同化于汉族或其他民族,留在青海的吐谷浑,有学者认为即今土族的先民。【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对于一个古老民族的掌握,它曾是唐朝与各民族关系的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考生在回答此类名词解释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到它的族源、演变以及它在历史上的作用或者是影响。7 .河朔三镇:唐朝后期出现在河北地区的卢龙、成德、魏博三个藩镇。河朔三镇的起初皆为安史降将,治下又是安史叛乱的根据地,民族成分也较为复杂,人多彪悍尚武,有一定胡化色彩。终唐朝后期,三镇节度使的任命朝廷基本不能干预,皆为家族相传或悍将夺位,然后参报中央予以形式上的承认。三镇各拥强兵,自行署置官吏,赋税截留本镇不上贡,又互结婚姻以为声

8、援,朝廷也是视同度外。由于这三镇都在唐朝的河北道,所以被称为河北三镇,又称河朔三镇。直到五代的后粱、后唐时,才比较彻底地解决了这些地区的割据问题。它对唐中后期的历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解析】安史之乱之后,藩镇割据的情况加剧。对唐后期政局的影响最大的是河朔及河南地区的割据型藩镇,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河朔三镇”。全面了解“河朔三镇”的情况也就更轻易、更全面地了解唐后期的政治、经济的变化。8 .神策军:唐代后期主要的禁军。本是陇右节度使所属驻守临洪城西的军队,安史之乱中,这支军队入援勤王。此时神策军故地已被吐蕃占领,这支军队仍沿用神策军的名号。广德元年,吐蕃进犯长安,代宗奔陕州,鱼朝恩率此军护卫

9、代宗,遂入长安,从此成为禁军,贞元十二年又置左右神策军护军中尉。神策军来自陇右,曾是唐中央的劲旅。德宗、宪宗时常用以出征藩镇。由于宦官控制了神策军及其他禁军,同时也控制了长安城及整个关中地区,从而造成宦官集团长期专权的局面,它对唐后期的政治和社会有重大影响。至昭宗天复三年,朱温诛杀宦官,神策军同时被解散。9 .南衙北司之争:唐代后期官僚集团和内廷宦官集团争夺权力的斗争。南衙,指位于宫城南的以宰相为首的政府机构,北司,指宫禁以北宦官所在的内侍省。安史之乱后,宦官又逐渐掌握了军权,德宗时设立左、右神策军护军中尉,典禁军,与二枢密使合称“四贵”,得预机密,形成宦官专权的局面。引起皇帝和朝官及士人的不

10、满和反对,因而唐后期多次发生两大集团的对立和斗争。顺宗即位,启用旧臣王叔文等人,实行“永贞革新”,共谋打击宦官势力,不幸失败。文宗大和八年和九年,文宗深患宦官擅权,擢用李训、郑注,谋诛宦官,事败,株连者千余人,史称“甘露之变”。唐末农民大起义后,中央的宦官和朝臣各自拉拢一部分藩镇势力以相抗争,南衙北司之争一直持续到唐王朝灭亡。【解析】南衙北司之争一直贯穿于唐后期的政局之中,可谓影响之大。这段时期和东汉的“党锢之祸”、明中后期的宦官专政是中国古代最严重的宦官专权时期。10 .二王八司马:唐顺宗联合朝中大臣同宦官作的斗争。贞元二十一年正月,顺宗继住后启用东宫旧臣王叔文、王佐为翰林学士,和宰相韦执谊

11、及韩晔、韩泰、陈谏、柳宗元、刘禹锡、凌准、程异等八人共谋打击宦官势力,罢宫市和五房小儿,罢免贪官京兆尹陈实,启用范希朝夺宦官兵权的计划失败。宦官俱文珍发动政变,顺宗被迫让位于太子。王任贬为开州司马后病死,王叔文贬为渝州司马后赐死,韦执谊等八人先后贬为边远州司马。此即“二王八司马事件”,因顺宗曾预定当年改元永贞,所以又称“永贞革新”。【解析】南衙北司之争中一次大规模的冲突,以外朝臣僚的失败而告终。11 .准西之乱:唐宪宗元和九年(814),准西节度使吴少阳死,其子吴元济自称留后,并派兵四处?73?抢掠。唐宪宗在宰相武元衡和大臣裴度的支持下,发兵进讨。由于统兵将帅拥兵自重,军令不一,加之淮西和河北

12、同时用兵,战线过长,故战事拖延了三年,毫无进展。后来,名将李晟之子李想被任为西线统帅,宰相裴度又亲临北线督战,战事才出现转机。元和十四年,李想于雪夜攻入蔡州,一举俘获了吴元济,遂取得了准西之役的全面胜利。12 .政事堂:唐代宰相的议事处。政事堂会议是常设的、协助皇帝统治全国的最高决策机构。唐初,设政事堂于门下省,三省长官共行宰相之职,在此共同参议国政。其后,由皇帝指定入政事堂议事,并以本官加带“参知政事”、“参预朝政”、“同中书门下三品”等名(后逐渐统一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亦为宰相。弘道元年十二月,中宗即位,裴炎由侍中迁中书令,遂奏请移政事堂于中书省,表明中枢决策重心已由门下省转至中书省

13、。玄宗开元十一年中书令张说奏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同时,又创置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于政事堂正厅之后,分理众务,在政事堂(中书门下)办公的数位宰相中,设秉笔宰相一名,谓之“执政笔”,在处理中书门下日常事务方面具有相当的职权。【解析】政事堂是唐前期对制度进行改革创建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在中国古代制度史中可以说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也是研究生考试出题的一个重点。13刘晏:刘晏,字士安,曹州南华人。累官殿中侍御史,迁度支郎中,杭、陇、华三州刺史。宝应二年,迁吏部尚书平章事,领度支盐铁转运租庸使。晏以转运为己任,开三门渠津遗迹,岁运米数百万石,以济关中。安史之乱使漕运受到严重破坏

14、。广德元年,平息了叛乱后,次年代宗命第五琦与刘晏疏浚汴渠,并以刘晏专领粮食盐铁转运事宜。在刘晏的主持下,一方面,参照裴耀卿分段漕运的办法,加强了对各水路交汇处的转运仓的建设;并在各运输段上分别使用适应本段水情的漕卒和漕船,从而提高了运营效率,保证了漕路的畅通,运至关中的漕米每年也恢复到110万石,保证了京师地带的粮食供应。780年7月,刘晏被诬陷致死。【解析】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加剧,中央财政依靠江南,这种财政形式和财政重心的转移促使储备转运系统也要相应进行调整,而刘晏的调整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进行的,这也是本题考查的重点所在。14 .唐律疏议:中国唐代刑律及其疏注的合编,中国现存最古老、最完整的

15、封建刑事法典,共30卷。永徽元年,唐高宗命长孙无忌等修永微律,翌年颁行。三年,又令长孙无忌等对永徽律的精神实质和律文连条逐句进行疏证解释,以阐明律条文义,并通过问答形式,剖析内涵,说明疑义,撰成律疏30卷,永徽四年颁行。律疏与律合为一体,统称永徽律疏,明末清初始名唐律疏议。律和疏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唐律疏议的律文和疏文反映了唐代社会各阶级、各阶层的法律地位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以及某些政治经济制度,是研究唐代历史的重要文献。唐律疏议总结以往各王朝的立法经验及其司法实践,折中损益,使之系统化和周密化。为以后历代刑律的蓝本。唐律疏议对古代亚洲各国法典亦产生重大影响,古代日本、朝鲜、越南等国的立法,大

16、都摹仿唐律。【解析】国际法制史学者将唐律疏议与欧洲的罗马法相提并论,并视之为古代中国(华)法系的代表著作,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点,考生务必掌握。15 .公廨田:隋唐时期收租以供公用的官田。由各级官府经营管理。隋开皇十四年诏省、府、州、县皆给公廨田以供公用。唐初,在京诸司、州县度其他政府机构都给有数量不等的公廨田。唐朝官府经营公廨田的方式与职田相同,采用租佃制。农民佃种,公廨田、职田,经常是被强制抑配,而不是自愿的。唐朝政府管理公廨田和职田,置有白簿和黄箱。白簿是品官职田和官府公廨田实际情况的记录。白簿每年州县勘造一次,六月三十日前申报尚书省复查核实,至十月三十日据簿征收,给付本官。黄籍则是职

17、田、公廨田的正式簿籍,每三年勘造一次。但后来官府多不认真执行,并不每年向尚书省申报白薄。自天宝九载以后,黄籍更是多年不造。代宗大历十四年重申旧令,实际效果恐也很少。16 .租庸调:唐朝前期实行的赋税制度。均田制下实行的赋役制度,它以丁为单位征纳。每年?74?租二石,调绢二丈及绵三两。服正役20日,可按每日折三尺纳绢代替,是为庸。庸的作用是替代正役,纳庸即不服正役,服正役不纳庸。北魏在实行均田制的同时,即制定了与之相适应的租调制度,到了唐朝更加完备。这方面的规定保证了农民的基本生产时间,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由于均田制的不稳定,按丁缴纳的租庸调制也就无法保证,到了唐后期租庸调制也就完全瓦解了,

18、取而代之的是两税法。【解析】租庸调制与均田制是这一时期经济制度的核心。考生要注意到租庸调制和均田制的关系,可以说租庸调制随着均田制的产生而产生、灭亡而灭亡,一定要将两者联系起来,在比较中来掌握它们。17 .鉴真:唐代赴日传法名僧。俗姓淳于,扬州江阳县人。753年,鉴真赴日本传授佛教戒律,在经历了五次失败后,终于在第六次东渡成功,对于佛学在日本的弘扬,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他不仅是日本密宗的开山祖师,而且还为传播中国的佛教建筑知识和医药学知识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后卒于日本。日本奈良时代的著名文学家淡海三船写出唐大和尚东征传,记述了鉴真东渡弘法的事迹。【解析】鉴真是隋唐时期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的人物

19、,对于促进中日交流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7世纪下半叶出现白凤文化,佛教在中日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鉴真正是这一时期重要人物。18 .昭武九姓:南北朝、隋、唐时期对从中亚粟特地区来到中原的粟特人或其后裔的泛称。汉文史籍称其原住祁连山北昭武城,被匈奴击走,西迁中亚河中地区,有康、安、曹、石、米、史、何、穆等九姓,皆氏昭武,故称昭武九姓。唐破西突厥,曾在此设立羁縻府州,后为大食所征服,逐渐伊斯兰化。昭武地区的粟特人以善于经商闻名,他们长期控制着丝路上的国家贸易,是古代欧亚内陆地区重要的国际商人。昭武丸姓胡的活动特点使他们在东西方文化交流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安吏之乱的头目安禄山、史思明为营州

20、杂胡,也是昭武九姓胡后裔。袄教、摩尼教、中亚音乐、舞蹈、历法之传入中原,中国丝绸、造纸技术之传到西方,昭武九姓胡无疑是重要的媒介。他们还在中原四周的游牧汗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起很大作用,特别是把粟特文字带入突厥、回鹘汗国。【解析】昭武九姓对于有的考生可能比较陌生,但是不代表它就不重要,我们一定要看到它在当时唐朝历史上,乃至以后产生的重要的影响以及它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所起的独特的作用。19.唐初八史:唐朝初年官方主持撰修的八部正史,故名。唐朝官方主持编修了梁书、陈书、北齐书、周书、隋书,重修了晋书,再加上私修而经官府批准颁行的南史和北史,故有八部正史是唐代修撰的。唐初在不长的时间内在后来所

21、谓的二十四史中占了三分之一,超过了任何一个朝代编修正史的数量,表明唐王朝对史学的借鉴、资治功能的认识比以前更加深刻了。六部前代史分政权修撰,却不分正统和非正统,没有歧视少数民族政权的观念。李延寿父子修的南史和北史意在贯通,视南北一体,胡汉一家,都反映了唐代大一统王朝的气度。【解析】这是对于基本的历史文献知识的考查。这也是治史者所应掌握的基本能力之一。20 .史通:中国古代第一部系统的史学评论著作,二十卷。唐代著名史学家刘知几撰,成书于中宗景龙四年。史通包括内篇三十九篇、外篇十三篇,全书今存四十九篇。内篇为全书的主体,着重讲史书的体裁体例、史料采集、表述要点和作史原则,而以评论史书体裁为主;外篇

22、论述史官制度、史籍源流并杂评史家得失。关于作史原则,史通鲜明地提出坚持直书,反对曲笔。刘知几第一次提出了史学家必须具备才、学、识“三长”的论点。史通是中国史学史上最早的从理论上和方法上着重阐述史书编纂体裁体例的专书,是对中国唐初以前的史学编纂的概括和总结。史通也是有缺点的,它对史书体裁的看法,仅但局限于对过往的总结,未能提出新的设想。【解析】史通作为中国古代第一部系统的史学评论著作,它在中国史学史上的地位可以说是极其重要的,也是考生所必须复习到的核心内容。21 .通典:我国第一部记栽历代典章制度沿革的历史的典籍。作者杜佑(735812年),字君?75?卿,京兆万年人。仿刘秩政典体例编撰,到德宗

23、贞元十七年撰毕。全书共200卷,记述了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至唐肃宗、代宗时期。全书分为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等九门,把食货放在首位,又以田制为先,反映了作者重视社会经济的作用。通典为后来典章制度分类专史开创了先例,确立了我国史籍中“政书”的体例,并为后世史学家所继承,开创了我国史学史上的一个新传统,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解析】通典是我国第一部记载历代典章制度沿革的历史,它开创了“政书体”这一新的体裁,可见通典在中国史学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22 .元和郡县志:李吉甫撰,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比较完整的全国性地理书。该书以唐代十道四十七镇为标准,分镇记载了当时府、州、县户口、沿

24、革、山川、道里、贡赋、古迹、物产等,反映了唐代疆域广大、国势强盛的实际情况,对于了解唐各地社会经济状况很有价值。此书每镇有图,列于篇首,宋代以后地图散失。这是一部重要的全国性的历史地理著作。【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的基本的历史地理知识。元和郡县志是历史地理学中的基本著作,是一个经常出题的知识点。23 .古文运动:唐代中叶及北宋时期以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古文是唐朝人对先秦两汉通行的散文体文言文的称呼。魏晋时期以来流行骈体文,内容空洞,不切实际。唐初兴起了改变这种文体、文风的古文运动,名义上要求恢复先秦两汉的古代散文体,实际上是在继承古代散文优秀传统的基础上,用自由朴质、注重内

25、容的新散文来代替已走入绝境的骈文,是适应时代的文学革新运动。唐初陈子昂是这场运动的奠基者,在古文运动中贡献最大的是韩愈和柳宗元。由唐宋古文运动开始的古文新传统,支配文坛一千多年,直到“五四”新文学运动以后,才被语体文所代替。【解析】本题是对唐代文学的考查。古文运动不仅在历史学科有重要的影响,即使是在文学上的地位也是不容忽视的。考生应该将这次运动和“五四”新文学运动比较、联系起来记忆。24 .玄奘:唐初佛教高僧,杰出的翻译家和旅行家。俗姓陈,洛州缠氏人。十三岁出家于洛阳净土寺,法名玄奘。贞观元年,他从长安出发,西行沿河西走廊上的丝绸之路到粟特地区,经过阿富汗、巴基斯坦到达印度。在那烂陀寺,拜戒贤

26、为师,学习五年。他在印度巡礼求法十多年,贞观十九年由陆路回到长安,带回大量佛经,在长安组织了规模宏大的译场,把印度的法相宗引入到中国。玄奘取经之行,历时十数年,行程五万里,是中古史上一次艰险而伟大的旅行。由玄奘口授、弟子辩机笔录的大唐西域记是玄奘亲见亲闻的旅行记录,有极高的史料价值。该书是研究古代中亚和南亚地区的地理、历史、宗教、民族、语言和政治生活的重要资料。玄奘死于唐高宗麟德元年。【解析】玄奘可以说是现在家喻户晓的人物,有史学家说玄奘是影响中国文化最深的人,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还要注意大唐西域记内容以及所产生的影响。25 .唐六典:旧题唐玄宗御撰,实为张悦、张九龄、李林甫等人监修,韦述

27、等编写。全书30卷,因玄宗体例为“理、教、礼、政、刑、户典六条”;但最后接官署的官职以及地方行政、军事官吏为序编排。“以事隶官”,以官职为纲,正文记职司官佐,吏员的秩;注文记述职司事例、机构沿革,包括一些诏令。实际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各方面。【解析】本题既是对于唐当时民族关系的考查,也是对于我国东北地区历史的一个考查。从这一个时期开始中原地区的王朝与东北少敷民族的关系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它的影响一直延续到清王朝建国,了解这一时期的这个地域的历史,有助于更好地认知今后的民族关系的变化、融合以及冲突。26会昌灭佛:唐武宗会昌年间的一次废佛运动。唐代后期,佛教寺院经济过分扩张,损害了国

28、库收入。唐武宗崇信道教,深恶佛教,会昌年间又因讨伐泽潞,财政急需,在遭士赵归真的鼓动和李德裕的支持下,遂于会昌五年下敕,于东西两都两街各留两寺,每寺留僧30人,节度观察使治所和同、华、高、汝四州各留一寺。其余非应留者皆毁去。所废寺院田产没官、钟磬铜像委盐铁吏铸钱,?76?铁像委本州铸农具。私家所有金银等像,令一月内送官。政府从废佛运动中得到大量财物、土地和纳税户。在灭佛同时,大秦景教、袄教僧皆敷令还俗,寺亦撤毁。但当时地方藩镇割据,唐中央命令因而不能完全贯彻。这是一次寺院地主和世俗地主矛盾的总爆发,佛教遭到的打击是严重的,佛教徒称之为“会昌法难,第二年武宗死,宣宗即位,又下令复兴佛教。【解析】

29、这是一个比较重要的事件,历史上曾经几次出现,即所谓的“三武一宗”之厄。“三武一宗”,是指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和后周世宗。在中国历史上,这几位皇帝曾经发动过毁灭佛法的事件,应联系起来记忆,寻找共性和原因。27.长庆会盟:长庆年间唐与吐蕃举行的会盟,故名。唐王朝在宪宗元和年间平定藩镇,国力复盛;吐蕃国力日趋衰竭,且唐孤立吐蕃的战略上又取得极大的成功,因此吐蕃迫切要求重新议界讲和。在唐长庆元年至二年双方举行了历史上有名的长庆会盟,仪式分别在长安、逻些举行,双方在盟文中重中“和同为一家”的舅甥亲谊。此次会盟在客观上使吐蕃社会得到了暂时的安定,吐蕃的经济、文化又有了一定的发展。另一方面,对唐蕃双

30、方人民而言,会盟反映了他们向往结束战争的共同愿望,符合他们的共同利益。自706年至822年的100多年间,吐蕃与唐朝共会盟8次,此次会盟是第8次,即最后一次会盟,史称“长庆会盟”,亦称“甥舅和盟”。为纪念这两次会盟建立的长庆会盟碑,至今仍屹立在拉萨大昭寺前,成为汉藏两族人民友好团结的历史见证。【解析】会盟对于唐蕃来说是除了战争之外,解决双方问题的又一重要手段,对于后世的影响很大,长庆会盟就是唐蕃会盟中比较成功的一次,并且涉及对西藏问题的考查。28.“四贵”:宦官能够专权的首要原因是他们掌管禁军。唐德宗时,由于朱枇、李怀光等将领先后叛乱,统率禁军的朝臣白志贞无能,致使他认为文臣武将都不堪信赖,只有宦官最为可靠,于是设统率禁军的护军中尉二人,中护军二人,都以宦官担任。从此宦官掌管禁军成为制度。其次是宦官执掌机要。肃宗时,就曾让宦官李辅国宣传诏命,掌管四方文奏。代宗时,又设立执掌机要的枢密使,规定由宦官担任。于是宦官正式参预国家政事。两枢密使和掌管禁军的两中尉合称“四贵”,是最有权势的宦官,掌握了中央政府的军政大权。他们能够任免将相,地方节度使也有不少出自贿赂中尉的禁军天将,各道和出征军队中也都有宦官监军。甚至皇帝的生杀废立,也由宦官决定。【解析】“四贵”是唐后期一个比较特殊的政治现象,对于唐后期的政治进程影响极大,应从组成、成因、影响等方面答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