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教案3篇.docx

上传人:文*** 文档编号:83272655 上传时间:2023-03-29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7.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爱莲说》教案3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爱莲说》教案3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爱莲说》教案3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爱莲说》教案3篇.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爱莲说教案3篇爱莲说教案篇1导入新课同学们,水陆草木之花,可爱的有很多很多,你喜欢哪一种呢?为什么喜欢它呢?说说看。(学生众说纷纭)有人说,喜欢花的人,都有一颗善良的心。我很欣慰今天看到了这么多善良的心。作者简介师: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周敦颐)宋代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字茂叔,道州营道人。晚年在庐山莲花峰下建濂溪书堂讲学,世称“濂溪先生”。他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对宋明的哲学思想有很大影响。在周元公集。师:要注意“颐”字左边的写法。解题“说”是议论文的的一种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爱莲说就是说爱好莲花的问题。朗读课文,读准字音1、给下列黑体字注音

2、(叫一位同学上黑板注音)甚蕃fd n)淤泥(yU)濯(zhu6)清涟(lidn)枝蔓(mdn)亵玩(xi2隐逸(yi)颐(yi)噫(yi)鲜有闻(xian)师:一学生带读2、全班朗读课文这是一篇文言文,大家注意文言文的读法与现代文有所不同,古人读书很有韵味,自得其乐的读,一般语气都比较舒缓。我们读古文虽然不需要摇头晃脑,但可以吸取些有益的读书经验,可以读得更舒缓一些。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先要充分地理解课文内容,在把握作者感情的基础上去读。3、教师范读理解重点字词1、蕃(多)独(惟独)甚(非常)而不染(表示转折)(沾染污秽)濯(洗涤)清(清水)妖(美丽而不庄重)不蔓不枝(长藤蔓)(长枝节)-属于词

3、类活用香远益清(更加)(清香)亭亭净植(耸立的样子)(立)焉(呢)予谓菊(第一人称我)(认为)花之君子者也(品德高尚的人)陶后鲜有闻(少)宜乎众矣(应当)(多)中通外直(畅通挺直)(文中有一对反义词是蕃和鲜。)2、了解两个古今异义植宜3、一词多义:(1)“之”字用法水陆草木之花。之:的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助词,起取消句子独立性作用,可不译无丝竹之乱耳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作用,可不译何陋之有。之:助词,在这里是宾语提前的标志,无实义。(2)清:清澈(濯清涟而不妖);清香(香远益清)远:远播,形容词用作动词(香远益清);不可以去靠近它,也就是距离长,(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4、词类活用:1

4、、蔓:名词用作动词,长枝蔓。例句:不蔓不枝2、枝:名词用作动词,生枝杈。例句:不蔓不枝3、远:形容词作动词,远播,远远地传送出去。例句:香远益清4、清:形容词作动词,显得清幽。例句:香远益清5、翻译全文分析课文1、周敦颐喜欢什么样的花,大家知不知道?(莲花)师:莲花的别称还有(荷花、芙蓉等)2、写独爱莲的原因是什么?课文中哪些句子是着重写莲花的?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3、写莲是从几个角度写的?环境一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外形一一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味道一一香远益清姿态一一亭亭净植气质一一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4、这几

5、个角度各写出了莲花的哪些品格?环境一一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哗众取宠)外形一一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豁达大度,内心通达,行为正直)味道一一香远益清(美名远扬)姿态一一亭亭净植(志洁行廉或独立高洁)气质一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自尊自爱令人敬重)师:总结:莲花的整体的形象是端庄美丽,令人敬重。我们知道了作者爱莲,不仅因为莲花姿态美丽,而且更因为莲的品格高尚。师:那么我们知道了莲品格高尚,作者把它比喻成什么?(君子)5、课文写了莲,还写了哪几种花?分别比作什么?回答:还写了菊和牡丹。分别比作隐逸者、富贵者。6、题为爱莲说,为什么还要写其他花呢?作者写莲,同时又写菊、写牡丹其

6、用意是起衬托作用。菊正衬,牡丹反衬。这样,更能突出莲的君子的品格,表达作者对莲花的喜爱之情。7、刚才我们知道了菊比作隐逸者牡丹比作富贵者。为什么?隐逸者呢?指隐居的人,在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而隐居避世,这种人的特点是志向高洁,就像陶渊明一样(陶渊明一生清廉,为官多年,最后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而辞官归隐。他从复杂的宦海中挣脱出来后,回到家乡,躬耕垄亩,过起了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并且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归园田居和饮酒诗系列),但逃避现实,隐居起来。师:作者喜欢吗?(赞美惋惜)师:你是从哪一句看出来的?(陶后鲜有闻)富贵者呢?因为牡丹花十分浓艳,花朵硕大,有人评价为“天下无双艳,人

7、间第一香”,从唐朝起就成为富贵人家的宠物。牡丹的价钱很贵,但富贵人竞相购之,把它比作富贵者很恰当。这种人的特点是追求富贵,贪慕荣华,追名逐利。师:作者喜欢吗?(十分鄙视、厌恶)师:你是从哪一句看出来的?(牡丹之爱,宜乎众人矣)师:那么君子是怎样的人?品德高尚的人,指处在污浊的环境却保持自身的高洁,不随流俗,不受沾染。师:莲花这般高洁,在当时喜欢她的人多吗?有何凭证?此话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心情?(不多。“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感慨、痛惜)现在我们明白了,作者赞美莲,其实是要赞美君子这样的人,他不跟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为人正直,名声很好,又很庄重,有独立的人格。封建社会有这样的人,真是令

8、人敬佩!用三种花来比三种人,使生动形象,含蓄而给人回味,有个共同特点,就是都将三种花的品格拟人化了。把莲花比作君子,借赞花来赞人,从而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这种写法就叫做托物言志。当时社会爱莲者少,爱牡丹者多,真正的君子少,追求富贵的人多啊!作者有感于社会上真正有德者少,追名逐利的人太多,对他们表示了强列的鄙视!结尾的两句话一问一叹,发人深省,的主题多深刻啊!(齐读噫)结束语:通过今天的学习,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品质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做人就要做莲花一样的人。追求精神世界的高格,远离世俗物欲的诱惑,做一个品德高洁、通达正直的君子,让君子之德传扬天下,让君子之名远播,让君子

9、之行引领众生;那么,君子之德就会像“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成为世间一道亮丽的风景。爱莲说教案篇2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朗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了解“说”古文体。(重点)方法和过程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了解文中的表现手法。(难点)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洁脱俗的情怀。(重点)重点难点:朗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是重点。学习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是难点。教具:多媒体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和小组讨论相结合教学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现在,正是牡丹盛开的季节。去洛阳赏牡丹的人摩肩接踵。“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刘禹锡在赏牡丹中也这样说。可是,在宋代有个人偏偏

10、不爱牡丹,他喜爱莲花!为什么呢?请大家一起走进爱莲说。板书:爱莲说周敦颐二、朗读(一)范读课文,解决生字词。蕃()濯()亵()玩淤()泥清涟()噫()隐逸()鲜()有闻新鲜()(二)再读课文,结合课下注解和资料解决重点词语。包括一词多义、词类活用、词的古今义等。1、重点词语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2、一词多义香远益清远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有朋自远方来水陆草木之花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菊之爱友人惭,下车引之。3、词类活用(1)、不蔓不枝名词作动词:蔓,生枝蔓;枝,长枝节(2)、香远益清形容词作动词:远,远播4、古今义亭亭净植古义:竖立。今义:植物

11、宜乎众矣古义:应当。今义:合适(三)三读课文,疏通文义。理解重点句子的翻译。(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我只喜爱莲花从淤泥里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只能在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它啊。(3)菊之爱,陶后鲜有闻。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三、概括分析课文(1)四读课文,了解文体和作者的基础上,思考问题。题目爱莲说,“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用于阐述作者对一事、一物、一种现象的见解或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自由活泼,篇幅一般不长。作者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谥号元公,北宋哲学家。人品高尚,胸怀洒落。任南康军地方行政长官时,命人在官衙一侧挖池种

12、莲,名曰“爱莲池”,又托物言志,写下了这篇。1、文眼是什么?爱2、小组讨论:文中人物爱莲、爱菊、爱牡丹的原因是什么?莲、菊、牡丹分别象征哪些人?作者对这三类人的态度分别是什么?3、五读课文,读出作者的感情。四、品味赏析课文1、重点是写莲花,作者从哪些方面来写莲花的形象?这些方面和君子哪些品质相似?写菊花和牡丹的作用是什么?出淤泥而不染:象征君子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的品质。濯清涟而不妖:象征君子的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象征君子的正直不苟,豁达大度。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象征君子美好的姿态气质。写菊花牡丹的作用是衬托。2、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寄予了作

13、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托物言志(借物喻人),衬托。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态的厌恶和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板书设计:正衬反衬隐逸者君子富贵者托物言志五、拓展小练笔:仿照的表现手法,写一篇爱草说。六、作业背诵课文爱莲说教案篇3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能够疏通文意,有感情朗读、背诵课文。【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品质。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教学难点】理解的主旨,品味语言,提高文学鉴赏能力。教学方法朗读法、自主合作与探究法教学手段PPT展示教学过程(一)生活导入,激发兴趣导入语

14、:同学们喜欢花草吗?你最喜欢哪一种花草?请说出理由。结合学生回答,引出莲花过渡语:莲花,也是我国历代文人墨客的钟爱之物。“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水中仙子并红腮,一点芳心两处开”等等,这些诗句可谓写尽了六月莲花盛开之态。而今天,我们要接触的这位宋代文人周敦颐,更是对莲花情有独钟!在夏秋之交,莲花盛开之际,微风吹过,朵朵鲜花颔首,田田荷叶轻摇,阵阵清香悠远,作者触景生情,爱莲之洁白,感宦海之混沌,写下这篇千古佳作一爱莲说。今天,我们就来品读这篇_。(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1 .介绍的作者、写作背景及体裁。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北宋哲学家。任

15、职南康郡时,曾率属下在府署东侧开辟莲池,池中建“赏莲亭”,南北曲桥连岸。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清香扑鼻。作者触景生情,写下爱莲说,借花述志。“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的范畴,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2 .朗读课文(1)读准字音,根据注解疏通文意;(2)教师范读;(3)学生齐读,感情充沛,声音响亮,精神饱满;(三)研读课文,深入体会(1)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作者把莲花比作什么?并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师总结: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描写莲花的。他把莲花比做君子,赋予了莲高洁、质朴(洁身自好)、品行端正(正直、通情达理)、美名远扬、端庄令人敬重

16、(仪态庄重)等品格。(2)作者借花喻人,抒情言志。那么他把菊花比作什么?把牡丹比作什么?写菊、写牡丹的目的是什么?师总结:菊是隐逸者,就像那些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而离群索居、隐遁山林的逸民高士。牡丹是富贵者,贪图享乐。它雍容华贵,绚丽多姿,就像达官显贵和攀附富贵的庸碌之辈。以“菊、牡丹、莲”喻三种人,以三种爱象征三种生活态度。既婉曲地批判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又通过菊的正面衬托和牡丹的反面衬托突出自己在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保持正直坚贞节操的生活态度。(3)_的主旨句是哪一句?说说这篇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莲,花之君子者也”作者把莲比作花中的君子,他是要赞美君子形象,这句话是全文

17、的核心。借赞花来赞人,这种写法就叫借物喻人或托物言志。归纳主题: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慕名利的高尚品格,批判了当时趋炎附势、追逐富贵的世风。(4)_运用了哪几种修辞方法?师总结:对偶,排比,比喻,拟人。(四)迁移拓展(1)请欣赏几幅莲花的图片。学生再读课文,同学们,我们学完了课文后有哪些收获呢?在写法上,爱莲说具有“说”这一文体的共同特点,即托物言志。从“出淤泥而不染”起,以浓墨重彩描绘了莲的气度、莲的风节,寄予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也反射出作者鄙弃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心理和其追求洁身自好的美好情操。在写作中可以运用这样的写作手法,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描写或刻划,间接表现出作者的志向、意愿。采用托物言志,关键是志与物要有某种相同点或相似点,使物能达意而志为物核。(2)积累古诗文中描写莲花的诗句,尝试背诵课文。(五)作业小结1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 .作业:任选一种自己喜爱植物,采用多种修辞方法,写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