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药物化学复习资料(1).docx

上传人:叶*** 文档编号:83264209 上传时间:2023-03-29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2.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天然药物化学复习资料(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天然药物化学复习资料(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天然药物化学复习资料(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天然药物化学复习资料(1).docx(6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按从低到高的极性顺序依次排列常用的有机溶剂石油醚,苯,无水乙醚,氯仿,乙酸乙酯,正丁醇,丙酮,乙醇,甲醇,水(亲脂性:大 小 ,亲水性:小 大 )2.什么是超临界流体?用超临界流体萃取法提取挥发油有何优缺点。超临界流体:物质处于其临界温度和临界压力以上状态时,形成一种既非液体也非气体的特殊相态。优点:可在低温下提取,热敏性成分尤其适用缺无溶剂残留、能耗低、安全性高、无污兼有萃取和分离的作用产品纯度高,萃取速度快。缺点:对极性大或相对分子质量大的成分萃取较难,需加入及溶质亲和力较强的夹带剂以提高溶解度,或需在很高的压力下进行所用设备属高压设备,投资较大,运行成本高,给工业化和普及带来一定的难

2、度和限制。3.植物资源有效成分的提取方法有哪些?常用的提取方法: 溶剂提取法 (浸渍法、渗漉法、煎煮法、回流提取法、 连续回流提取法 超声提取法)、水蒸气蒸馏法、升华法、超临界流体萃取法。浸渍法:是将药材用适当的溶剂在常温或温热的条件下浸泡一定时间,浸出有效成分的方法渗漉法:是将药材粗粉置渗漉装置中,连续添加溶剂使渗过药粉,自下而上流动,浸出有效成分的一种动态浸提方法。煎煮法:是将药材加水加热煮沸,滤过去渣后取煎煮夜的一种传统提取方法回流法:使用低沸点有机溶剂如乙醇、氯仿等加热提取天然药物中有效成分时,为减少溶剂的挥发损失,保持溶剂及药材持久的接触,通过加热浸出液,使溶剂受热蒸发,经冷凝后变为

3、液体流回浸出器,如此反复至浸出完全的一种热提取方法。连续回流法:是在回流提取的基础上改进的,能用少量溶剂进行连续循环回流提取,充分将有效成分浸出完全的方法。超声提取法:是一种利用超声波浸提有效成分的方法,其基本原理是利用超声波的空化作用,破坏植物药材的细胞,使溶剂易于渗入细胞内,同时超声波的强烈震动能传递巨大能量给浸提的药材和溶剂,使它们做高速运动,加强了胞内物质的释放、扩散和溶解,加速有效成分的浸出,极大地提高提取效率。水蒸气蒸馏法:水蒸气蒸馏法的基本原理是利用水和及水互不相容的液体成分共存时,根据道尔顿分压定律,整个体系的总蒸汽压等于两组份之和,当总蒸汽压等于外界大汽压时,混合物开始沸腾并

4、被蒸馏出来。水蒸气蒸馏装置由水蒸气发生器、蒸馏瓶、冷凝管和接收器四部分组成。升华法:是利用某些固体物质具有在低于其熔点的温度下受热后,不经熔融就直接转化为蒸汽,遇冷后又凝固为原来的固体物质,使之从天然药物中提出的方法。超临界流体萃取法:超临界流体萃取是一种利用某物质在超临界区域所形成的流体,对天然药物中有效成分进行萃取分离,集提取及分离及一体的新型技术。常用作超临界流体的物质有二氧化碳、氧化亚氮、乙烷、乙烯、甲苯等其中最常用于天然产物提取的是二氧化碳,因其具有无毒、不易燃易爆、安全价廉、有较低的临界压力(Pc=7.37Mpa)和临界温度(Tc=31.4)/对大部分物质不反应、可循环使用等优点。

5、4. 简述天然化合物结构研究的程序及采用的方法。未知天然药物化学结构研究的主要程序:初步推断化合物的类型测定分子式,计算不饱和度确定分子中含有的官能团或结构片段或基本骨架推断并确定分子的平面结构推断并确定分子的立体结构(构型构象)采用的方法:确定分子式,计算不饱和度质谱法、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核磁共振波谱5.实验室常用的色谱法有哪些以及它们的适用范围。硅胶色谱法:适用于中性或者酸性成分的分离聚酰胺色谱法:适用于能及聚酰胺形成氢键吸附的化合物如黄酮类鞣质等成分的分离。活性炭色谱法:适用于分离水溶性成分如氨基酸、糖类及某些苷类等,也适用于大量制备性分离离子交换色谱法:适用于分离有解离能力

6、的酸性、碱性及两性化合物大孔吸附色谱法:适用于水溶性成分如皂苷的分离凝胶色谱法:适用于天然药物化学成分中大小分子化合物的分离6.根据苷键原子的不同,可将苷类化合物分为几类?各类的含义是什么?根据苷键原子的不同分为:(1)氧苷:苷元及糖基通过氧原子相连,根据苷元及糖所喝的基团的性质不同分为:醇苷 氰苷 酚苷 酯苷(2)硫苷(S苷):是糖的端基OH及苷元上巯基缩合而成的苷(3)氮苷(N苷):糖的端基碳及苷元上的碳原子相连的苷,如萝卜苷、芥子苷(4)碳苷(C苷):是一类糖基直接以C原子和苷元的C原子相连的苷。组成碳苷的苷元多为酚性化合物,如黄酮类、蒽醌。尤其以黄铜碳苷最为常见,黄铜碳苷的糖基均在A环

7、的6位或8位。7.简述影响香豆素荧光的因素和一般规律。香豆素类成分在紫外光下多显蓝色或紫色荧光,C7位有羟基取代的香豆素蓝色荧光最强,甚至在可见光下即可辨认,加碱后荧光增强,颜色变为绿色;C7位羟基甲基化或为非羟基基团以及C7的邻位C6或C8位有羟基取代时,则荧光减弱或消失。8.简述蒽醌类化合物的结构分类。根据其还原程度的不同分为蒽醌衍生物:大黄素型、茜草素型蒽酚衍生物:蒽醌蒽酸蒽酮二蒽酮类衍生物9.醌类化合物的酸性大小及结构中哪些因素有关,其酸性大小有何规律?醌类化合物结构中具有酚羟基、羧基,因此显酸性,其酸性强弱及分子中羧基、酚羟基的数目和位置有关:具有羧基的醌类酸性较强,可溶于碳酸氢钠水

8、溶液中,2-羟基苯醌或位于萘醌核上的羟基,为插烯酸的结构,也表现出及羧酸相似的酸性而溶于碳酸氢钠水溶液中萘醌及蒽醌苯环上的-羟基大于-降级的酸性。这是因为-羟基上的氢及相邻的羰基容易形成分子内氢键,减低质子的解离度,故酸性较弱。而-羟基受羰基吸电子的影响,使羰基上氧原子的电子云密度降低,对电子的吸引力降低,质子的解离度增大,因此酸性较强。含-萘醌核蒽醌可溶于碳酸钠中,而含-羟基只能溶于强氧化钠中。酚羟基数目增多则酸性加强。羟基蒽醌的酸性一般随羟基的数目增多而增大,如3,6-二羟基蒽醌酸性大于3-羟基蒽醌。但出于相邻二羟基蒽醌的酸性比只有一个羟基的蒽醌酸性还弱,这是由于相邻羟基产生氢键缔合的影响

9、。如1,2-二羟基蒽醌的酸性小于3-羟基蒽醌。综上所述:酸性顺序:-COOH 2个以上-OH 一个-OH 两个-OH一个-OH依次溶于 5%NaHCO3 5%Na2CO3 1%NaOH 5%NaOH10.简述黄酮类化合物的基本母核及分类依据。黄酮类化合物是泛指两个具有酚羟基的苯环(A及B环)通过中央三碳原子相互联结而成的一系列化合物。基本母核结构为:2-苯基色原酮。其分类依据是根据中央三碳链的氧化程度、B环(苯基)连接位置(2-位或3-位)连接位置、三碳链是否成环、3位是否有羟基取代等进行分类。11.常见的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类型有哪些?黄酮类、黄酮醇类、二氢黄铜类、二氢黄酮醇类、查尔酮类、异黄

10、酮类。12.黄酮类化合物都具有哪些主要的生物学活性。抗菌、抗炎、降压、解痉、镇静、祛痰、止咳、活血、抗癌、止泻、解暑等功能。13.简述利用碱提酸沉淀法提取槐米中芦丁的操作过程将提取的槐花粗粉中加入约6倍量已煮沸的0.4%硼砂水溶液,搅拌下加入石灰乳至PH8-9,并保持该PH 20-30min,趁热过滤,反复两次;滤去药渣,讲水提取液在60-70用浓盐酸调PH8-9,搅拌,静置放冷,滤过水洗至洗液呈中性,60干燥;过滤,沉淀用热水或乙醇重结晶的芦丁结晶。14.挥发油类成分主要由哪几类化合物组成。(1)萜类化合物:挥发油中的萜类成分,主要是单萜及倍半萜化合物(薄荷醇);(2)芳香族化合物:主要是萜

11、源衍生物和苯丙环类衍生物(桂皮醛);(3)脂肪族化合物:一些小分子脂肪族化合物(4)含硫含氮化合物15.举例说明萜类化合物的结构类型根据分子结构中异戊二烯单位的数目进行分类,分为半萜(植物油)、单萜(挥发油)、倍半萜(挥发油)、二萜(树脂,苦味质,植物醇)、二倍半萜、三萜等。并结合分子中有无形成环状及碳环的数目,进一步分为链状萜(柠檬醛)、单环单萜(薄荷醇)、双环萜(D-龙脑,俗称冰片)、环烯醚萜(辛醇)、链状倍半萜(金合欢醇)、环状倍半萜(青蒿素)、环状二萜(维生素A)16.简述生物碱分离的几种常用方法。1.利用碱性差异进行分离PH梯度分离法混合物溶于稀酸水,逐渐调碱性,分别用CHCl3萃取

12、PH由低到高,生物碱碱性弱到强混合物溶于CHCl3中,用缓冲液依次萃取:PH由高到低,生物碱碱性由强到弱2.利用溶解度差异进行分离(1)已知成分查文献选择结晶溶剂(2)未知成分色谱方法进行溶剂的选择3.利用特殊官能团进行分离1)酚性或含羧基生物碱在碱性条件下成盐溶于水,可及一般生物碱分离。2)内酯或内酰胺结构的生物碱可在碱性水液中加热开环生成溶于水的羧酸盐而及其他生物碱分离,在酸性下又环合成原生物碱而沉淀。4.利用色谱法进行分离1)吸附柱色谱:常用氧化铝或硅胶作为吸附剂,有时也用纤维素、聚酰胺等。2)分配柱色谱:对某些结构特别相近的生物碱,可采用分配色谱法。其他:高效液相色谱、离子交换法、大孔

13、树脂吸附法、葡萄糖凝胶法、气象色谱法。水溶性生物碱分离:沉淀法、溶剂法。17.简述并举例说明诱导效应对生物碱碱性大小的影响。如果生物碱分子结构中氮原子附近存在供电基团(如烷基),能使氮原子电子云密度增加,而使其碱性增强。但是叔胺碱性弱于仲胺,其原因是叔胺结构中的三个甲基阻碍了氮原子接受质子的能力,因而碱性降低。如碱性:季胺仲胺伯胺叔胺芳胺酰胺.如果生物碱分子结构中氮原子附近存在吸电基团(如苯基、羰基、酯基、醚基、羟基、双键),能使氮原子,电子云密度降低,而使其碱性减弱,如去甲麻黄碱的碱性小于苯异丙胺,而二氢石蒜碱的碱性大于石蒜碱。18提取方法适用范围:溶剂提取法:1浸渍法:适用于遇热易破坏成分

14、及含多糖物质较多的药材。2渗漉法:适用于遇热易破坏成分,提取效率高。3煎煮法:适用于不易被水、热破坏成分。4回流法:适用于脂溶性成分,溶剂消耗较大。5连续回流法:适用于药量少的脂溶性成分,溶剂用量小,因加热时间长,成分易被破坏。6超声提取法:既适用于预热不稳定成分,也适用于各种溶剂的提取。其他提取法:1水蒸气蒸馏法:适用于能随水蒸气蒸馏且不溶于水的成分。2升华法:适用于具有升华性成分。3超临界流体萃取法:适用于挥发性、脂溶性、高热敏性及易氧化分解成分。19天然化学成分提取的影响因素:溶剂的选择、提取的方式、原料的粉碎程度、浸出温度、浓度差、浸提时间20两相溶剂萃取的基本原理利用混合物中各种成分

15、在两相互不相容的溶剂中分配系数的差异而获得分离。常用的溶剂有:水、冰乙酸、甲醇、乙醇、丙酮、乙酸乙酯、氯仿。逆流连续萃取法:是利用相对密度小的相液作为移动相(或分散相)逆流连续穿过相对密度大的作为固定相(或连续相)的相液,借以交换溶质而达到分离的操作方法。21系统溶剂分离法:是一种选用不同极性的溶剂组成溶剂系统,按极性由小到大的顺序依次提取分离提取液中各种溶解度有差异的成分,是各种成分获得分离的方法。22沉淀法:在天然药物的提取液中加入某些试剂,使欲分离成分或杂质产生沉淀或降低溶解性而从溶液中析出,从而获得有效成分或去除杂质的方法。(酸碱沉淀法、试剂沉淀法、铅盐沉淀法)23结晶法及重结晶法:是

16、利用混合物中各种成分在溶剂中溶解度的差别,时所需成分以结晶状态析出,再进一步纯化处理,以达到分离精致目的的方法。24透析法:是利用提取液中小分子物质可通过透析膜,而大分子物质不能通过透析膜的性质使相对分子质量差异较大的物质得到分离的方法。25系统溶剂分离法:适用分离含有极性不同的各种化学成分的天然药物提取液及研究成分不明的天然产物。两相溶剂萃取法:适用于分离在两相溶剂系统中分离系数不同的成分。沉淀法:适用于分离能及特定试剂或溶剂生成沉淀的成分。结晶法及重结晶法:适合于分离具有结晶通性的天然药物固体化学成分。透析法:常用于分离纯化天然药物化学成分中水溶性的生物大分子。如:皂苷、蛋白质、多肽、多糖

17、等分馏法:常用于分离天然药物中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成分。如挥发油、液体生物碱等。26强心苷是存在于植物中具有强心作用的甾体苷类化合物,由强心苷元和糖缩合而产生的一类苷。性质:1.性状:强心苷多为无色结晶或无定形粉末,中性物质,有旋光性,C17 侧链为b-构型的味苦,-构型味不苦,但无效。对粘膜有刺激性。2溶解度:强心苷的溶解性及所连糖的种类和数目有关,一般可溶于水、甲醇、乙醇、丙酮等极性溶剂;难溶于乙醚、苯、石油醚等非极性溶剂。3脱水反应:强酸热水解时,苷元中羟基易脱水。4.水解性:温和酸水解得到原苷元和单糖、双糖;强烈酸水解得到脱水苷元和单糖;盐酸丙酮法得到原苷元及糖衍生物;酶催化水解末端的葡

18、萄糖等;弱碱水解苷元或糖基上的酰基。27.色谱分离法:是一种分离、纯化和鉴定化合物的现代理化分离分析方法。色谱分离法的分类:按色谱分离原理的不同分为:吸附色谱、分配色谱、离子交换色谱、凝胶色谱、电泳技术按操作方式的不同分为柱色谱、纸色谱、薄层色谱、毛细管电泳色谱按固定相或支持剂种类的不同分为氧化铝色谱、硅胶色谱、聚酰胺色谱、凝胶色谱按移动相种类的不同分为气象色谱、液相色谱、超临界流体色谱法色谱分离法的基本原理:利用混合物中在固定相和移动相中吸附、分配及其亲和力的不同,当两相做相对运动时,这些成分在两相间进行反复多次的吸附或分配,从而得到分离。吸附色谱的原理:利用作为固体相的吸附剂对混合物中各种

19、成分吸附能力的大小不同,使各成分得到相互分离。常用的吸附剂有:硅胶、氧化铝、聚酰胺和活性炭常见一些化合物官能团的极性大小顺序:RH(烷烃烯烃炔烃)RX(卤烃)-OCH3-COOR-C=O-COH-SH-NH2-OH-Ar-OH季铵基N-烷杂环脂肪胺芳胺N-芳杂环酰胺基吡咯.碱性:季仲伯叔芳酰常见的生物碱碱性试剂:碘-碘化钾、碘化铋钾、镭化铵盐。生物碱沉淀试剂:在酸性水溶液或稀醇溶液中,大多数生物碱能及某些试剂生成难溶于水的复盐或分子络合物,这种反应称为生物碱沉淀反应,这些试剂称为生物碱沉淀试剂。30醌类化合物:是指分子内具有不饱和环和环二酮结构(醌式结构)及其容易转变为具有醌式结构的化合物。以

20、及在生物合成方面及醌类有密切联系的化合物。基本结构类型:苯醌类(对苯醌)、萘醌类(紫草素)、菲醌类(邻菲醌、对)、蒽醌类(大黄素)。31.萜类化合物:合成前体为甲化戊酸(MVA),萜类化合物的骨架一般以五个碳为基本单位,可以看做是异戊二烯的聚合物及其氧化衍生物。通式:(C5H8)n。32萜类化合物生物学活性:抗癌、抗疟、抗菌痢、抗生育、抗菌消炎、驱蛔及杀虫活性、昆虫保幼激素、性引诱剂及驱避剂挥发油:又称精油,是一类挥发性的、能随水蒸气蒸馏的油状液体的总称,大多具有令人愉快的芳香气味。挥发油易溶于亲脂性有机溶剂,如石油醚、乙醚、苯、二硫化碳等。反应挥发油品质的化学常数有:酸值:中和1克挥发油(-

21、CO2H、Ar-OH)所需要KOH毫克数,衡量挥发油中游离羧酸和酚类的总含量。酯值:水解1克挥发油所需要KOH毫克数,衡量挥发油中酯类成分的总含量。皂化值:完全皂化1克挥发油所需要KOH毫克数,衡量挥发油中游离羧酸和酚类以及酯类成分的总含量(=酸值+酯值)。33皂苷:是苷元为三萜或螺旋甾烷类化合物的一类糖苷34甾体皂苷:是一类由螺甾烷类化合物衍生的寡糖苷。35.性质:性状:皂苷多数具有苦而辛辣味,对人体黏膜有刺激性,尤其鼻粘膜最敏感,吸入含皂苷的药材粉末即引起喷嚏。因此某些皂苷内服,能刺激消化道黏膜,产生反射性黏液腺分泌可由于祛痰止咳。溶解性:皂苷一般可溶于水,易溶于热水,含水烯醇、热甲醇和热乙醇,几乎不溶或难溶及乙醚、苯等亲脂性有机溶剂。次级皂苷在水中溶解度降低,易溶于醇,丙酮,乙酸乙酯。皂苷元不溶于水,可溶于苯、乙醚、氯仿等低级性溶剂。表面活性:皂苷水溶液经强烈振摇后可产生持久性泡沫,并不因加热而消失,这是因为当皂苷分子内亲水性的糖和亲脂性的苷元的部分达到平衡状态时,有降低水溶液表面张力的作用溶血性:大多数皂苷能破坏红细胞而有溶血作用,口服则无溶血作用。皂苷的溶血作用是因为多数皂苷能及红细胞膜上胆甾醇结合生成不溶于水的复合物,破坏了红细胞的正常渗透性,使细胞内渗透压增高而使细胞破裂,从而导致溶血现象。(有毒鱼作用)第 6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