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语文上册期末试题.doc

上传人:碎****木 文档编号:82945184 上传时间:2023-03-26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20.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二语文上册期末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初二语文上册期末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二语文上册期末试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二语文上册期末试题.doc(12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初二语文上册期末试题 1、以下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均没有错误的一项为哪一项 ( ) ( 2分) A屏风(png) 遗骸(hi) 归咎(ji) 物竟天择 B绮丽(q) 丘壑(h) 萌发(mn) 充耳不闻 C奔丧(sn) 均匀(chn) 蹒跚(shn) 莫衷一事 D瓦砾(l) 琐屑(xiao) 滞笨(zh) 在劫难逃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立春过后,大地慢慢从沉睡中清醒过来。冰雪rng ( )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pin( )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酷热的夏季,这是植物yn( )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慢慢变黄,在秋风中簌

2、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泼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处处呈现一片shui( )草连天的景象,预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1) 解释下面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2分) 次第: 销声匿迹: (2)填空 (2分) 冰雪rng( )化 pin( )然归来 yn( )育果实 shui( )草连天 3.以下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为哪一项( ) (2 分) A.抱负的教育应当培育学生擅长发觉、 擅长探究的水平。 B.不努力学习,那怎么可能取得好成绩是可想而知的。 C.我们不仅要在课堂上、 在教科书中学语文, 还要在课堂外、 在生活中学语文。 D.同学们写作文,

3、要细心观看各种事物、 各种现象, 要有真情实感, 切忌不要胡编乱造。 4、仿写 (4分) 说出承诺并不难,有时只是轻轻一句话,有时只是淡淡的一份祝愿,有时只是悄悄的一次握手,但做出承诺的打算却是不易,由于轻轻一句话,那是用信誉写成的铮铮誓言,由于淡淡的一份祝愿, ,悄悄的一次握手, 5、名句默写。 (4分,每题1分) (1)相顾无相识, (王绩野望) (2)大漠孤烟直, (王维使至塞上) (3)自古逢秋悲寂寥, (刘禹锡秋词) (4)谁道人生无再少? (苏轼浣溪沙) 6、 古诗默写。(请标准书写) (6分) 默写刘禹锡陋室铭 陋陋铭 刘禹锡 7、名著阅读: (6分,每空3分) (1)骆驼祥子是

4、本学期教材要求阅读的名著,仆人公祥子买车三起三落,请你依据提示填空。 一起:来到北平当人力车夫,苦干三年,凑足一百块钱,买了辆新车。 一落: 二起:卖骆驼,舍命拉车,省吃俭用攒钱预备买新车。 二落:干包月时,祥子辛苦攒的钱也被孙侦探搜去,其次次盼望破灭。 三起:虎妞以低价给祥子买了邻居二强子的车,祥子又有车了。 三落: 祥子的命运三部曲是“精神向上不甘失败自甘堕落”。 (2)下面文字介绍的是该部名著中的另一个人物,请你写出她的名字。(2分) 她曾被一个军官抛弃过。后来她与他(即上面文段中的他)同住在一个四合院里,两人慢慢产生了感情。最终,她因难以忍受苦难生活给她造成的屈辱而自杀了。 她的名字是

5、: 。 二、阅读理解 (62分) 文言文阅读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 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 )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得意,为乡邻之所贵 尝著五柳先生传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甚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

6、大适融然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 劳弦上声!” (节选自晋书) 注适:满意融然:和悦欢乐的样子畜:同“蓄”弦徽:琴弦与琴徽,琴徽即琴弦音位的标志 8.解释以下句子加点的词 (4分) 阡陌交通( ) 悉如外人( ) 颖脱不羁( ) 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 9.请从乙文中摘录出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麻之属”所表现的抱负生活形成剧烈反差的句子 (4分) 10. 从乙文看,陶渊明的琴没有琴弦,他本人也不会抚琴,但也朋友相聚,他却“抚而和之”他真的是在抚琴吗?结合全文看,这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4分) 11.

7、翻译以下句子(4分)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一)阅读苏州园林节选, 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胜利的园林固然各各不同。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好像设计者和匠师们全都追求的是:务必使巡游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善的图画。为了到达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协作,讲究花草树木的衬托,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善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他们惟愿巡游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美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巡游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

8、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局部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似乎有意回避似的。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这是为什么?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协作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巡游者攀登的时候淡忘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阔,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协作着布置。水面

9、假设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假设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凹凸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的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巡游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12、选文第段说明的对象是_ ,说明对象的共同特征是_ _ (3分) 13、选文第段中划横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这里有什么作用?(3分) 14、所选文段采纳的说明构造是什么?第段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5分) 15、第段加点词“往往”能否去掉?为什么?(4分

10、) (二)对门送来绿豆糕 郭震海 “门铃响呢。”在厨房忙着做晚饭的媳妇喊着。 “嘿嘿,嘿嘿嘿”老郭依旧在跟着电视乐。 “你聋了,门铃响呢!”老郭媳妇提高了嗓门。老郭这才趿拉着拖鞋来到门口,他没有急着开门,先眯着一只眼通过“猫儿眼”观望,看到的是一张被放大变了形的脸。 “是谁啊?怎么不开呢?”老郭媳妇从厨房里出来。“不熟识!”老郭说。 “什么眼神,这不是对门的老张媳妇吗!”老郭媳妇“瞄”了几眼伸手开了门。对门的老张媳妇站在门口,手里端着满满的一碗绿豆糕。 这是个新建的小区,住户搬进来不到一年,平常各干其事互不往来。老郭媳妇和老张媳妇搭上话时间不长,知道她是自己的对门邻里,来自乡下,在城里买的房子

11、,除此以外也就只是几句应酬。 “都在家啊,孩子他乡下爷爷送来几碗绿豆糕,送你家一碗尝尝鲜。”老张媳妇说。 “太客气了,你们自个儿留着吃吧!我们怎么能吃你家的绿豆糕呢!”老郭媳妇说。 “这有啥不能的,咱们是对门嘛。”老张媳妇说着硬往老郭媳妇手里塞。一个门里一个门外,两人推让了几下,老郭媳妇最终没有推过老张媳妇,将绿豆糕留下了。 关上门后,老郭说:“好端端的对门怎么送咱一碗绿豆糕呢?”“是啊!”老郭媳妇听了老郭的话后,一时间也犯起了嘀咕,好端端的对门怎么就送来一碗绿豆糕呢?她想着,拿起一块绿豆糕凑到鼻子边闻,一股麻油的浓香灌了她一鼻孔。 “我估摸着她送绿豆糕来肯定有送绿豆糕的意思,好端端的怎么就送

12、咱家一碗呢?”老郭说。 “啥意思呢?不会是知道你在教育局工作,想让你给他儿子转学校吧?”老郭媳妇说。 “说不准,要不就是想通过咱们找老爷子办什么事,可老爷子早从大路局退休了啊。会是什么呢?”老郭看看绿豆糕,仿佛答案就写在这香气扑鼻的绿豆糕上。 “那咋整,送回去?”“你这不是废话吗,都收下了怎么好意思送回去呢!” “咋整?”老郭媳妇又拿起绿豆糕凑到鼻子边闻,一股麻油的浓香又灌了她一鼻孔。 其次天,老郭媳妇开门预备上班的时候,刚好对门的老张媳妇也开门往外走。 “早啊!”老张媳妇说。 “你也早啊!”老郭媳妇眼睛红红的似乎没有睡好。 “昨晚的绿豆糕好吃吗?” 老张媳妇一句话问得老郭媳妇犯了一下愣。 老

13、张媳妇接着笑笑说:“那绿豆糕是乡下的麻油炸的,孩子他爷爷每年都送来,十月初一在乡下家家户户都吃绿豆糕,是一种习惯。” “是吗!”老郭媳妇支吾着,接着她回头问:“你家没啥事吧?有事你就说啊,别不好意思开口,咱们是对门嘛!” “没有啥事啊,”老张媳妇说,“有事我们确定会说的。” “真没有?”老郭媳妇说着就盯着老张媳妇的眼睛。 “真没有啊!”老张媳妇被老郭媳妇看得很不拘束。 “没有就好,没有就好有事你就说,别不好意思开口。”老郭媳妇说着就走了。 老张媳妇望着老郭媳妇远去的背影,愣了。“有啥事呢?”老张媳妇单独嘀咕,由于她不明白。 (选自新中国60年文学大系小小说精选,有删改) 16、小说的情节围绕一

14、碗绿豆糕绽开,请简要概括这个故事的内容。(50字内)(4分) 17、依据小说对老郭媳妇的言行描写,举例分析这个人物形象。(3分) 18、联系上下文,品尝画线句中的加点词语,指出其表达效果。(3分) 老郭媳妇又拿起绿豆糕凑 到鼻子边闻,一股麻油的浓香又灌了她一鼻孔。 19、小说着意交代老张媳妇以及做绿豆糕送绿豆糕的习俗都来自乡下,你认 为有没有必要?简述理由。(4分) (三)乡间学校的敲钟人 张 蛰 那是苏北乡间最一般的一所学校。我在那里度过了六年的中学时间,又在那里度过了最初六年的教书生涯,我人生最青涩也最绚烂的时间都交给了那所特别安静的乡间学校。在我珍藏于心间的有关那所乡间学校的记忆里,王教

15、师是无法抹掉的人。 读中学的最终一年我才留意到了王教师的存在。他中等个,瘦瘦的,看上去很和气,总是慢条斯理地走路,不慌不忙地说话。他是学校打上课铃的人,每天总是拉着细细的线绳催我们起床、出操、上课,告知我们下课、吃饭、熄灯。他的铃声一如他的说话,不紧不慢,节奏均匀。有时候,他还会在上课的铃声里笑着对赶忙忙冲向教室的学生喊:“慢一点儿,别磕着!” 后来,做教师的我经常与他面对面地说些家长里短的话,就看出了他独有的和善来,才知道他做的工作远不止打铃,还担当着学校许多的工作。那个时候,打铃外表上看着轻松,实则不然。这是一件要时时刻刻想着的事,每天从早晨六点钟的起床铃到晚上九点半的熄灯铃,一天要打26

16、次,到点就得拉铃绳,容不得马虎,而且要每天如此,月月如此,年年如此。 除了按时打铃,最常见的情形是他坐在教务处的油印机前印学生的讲义,手一推一抬一翻,再一推一抬一翻,周而复始,全校学生的讲义都要靠他一张一张地推出来。 一年冬天下过一场大雪。午饭后我刚刚躺在宿舍的床上预备休息,门被敲响了,王教师在外面喊我的名字。我高声同意着,问他什么事。他说你有电话。翻开门,王教师已顶着随风打脸的雪花在雪地上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回走了,我踩着他的脚印也深一脚浅一脚地走着。那时,学校只有一部手摇电话,每个教师有外来电话都是王教师到各个办公室去叫人,假如遇到非上班时间,他就要跑到教师的宿舍去找人。我的宿舍离教务处还算近

17、,有两百多米远,多数教师的宿舍离教务处都有三四百米。那些年,王教师从未拒喊过一个教师,无论刮风下雨、酷暑寒夸,他都要找到人。 这些工作王教师始终干到退休才算终了。那些年间,他的铃声接起来有多长呢?他那一推一抬一翻一张讲义的动作谁知道重复过多少遍?他喊过的电话谁还能记得?在那所乡间学校里,他,就像一个守夜的人。 离开那所学校数年后的一天,与从前的同事叙旧,不经意间就说到王教师,说他待人的真诚,说他干活的实在恍惚间耳畔又传来那所乡间学校响起的铃声,不紧不慢,节奏均匀。(选自时文热读第3辑,有删改) 20 、文中写了王教师的哪几件事情?请简要概括。(4分) 21、文章第段中为什么说“他,就像一个守夜的人”?(4分) 22、 阅读全文,简要分析文章结尾再次写到铃声有什么作用。(5分) 23、王教师很多年在学校的铃声、印讲义、叫电话琐碎的工作,悄悄无闻。对需要王教师的工作有不同的看法,请你谈谈你的观点。(4分) 三、作文 (60分) 文题一:有爱大声说出来 文题二:善 良 要求: 两个题目任选其一,写一篇以记叙为主,中心突出,条理清晰,文从字顺,书写要工整正确,力争美观,卷面干净。字数在600字左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成人自考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