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前艺术.ppt

上传人:s****8 文档编号:82780633 上传时间:2023-03-26 格式:PPT 页数:118 大小:4.2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史前艺术.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18页
中国史前艺术.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史前艺术.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史前艺术.ppt(118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国史前艺术一、原始艺术的出现地球的历史,迄今已有46亿年,而人类脱离动物界却只有300多万年。中国黄河和长江流域。农耕有赖于天时地利。玄想与务实这两种观念的结合,构成了中国原始文化的双重特质。中国的史前文化遗址按照年代分为三个时期,分别是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及夏商周。旧石器时代包括直立人、早期智人及晚期智人三个时期。直立人文化已经发现150多个文化遗址,早期智人文化遗址发现30多处,晚期智人遗址遍及全国各省。新石器时代分早、中、晚三期。早期文化出土了原始陶器和磨制石器,分布在黄河中游和两广等地区;中期文化遗址出现了玉器、彩陶、白陶,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和广西等地区;晚期文化遗址分布在黄河、长江

2、流域的接近30处,其中龙山文化可以说是中国文明的起源。夏商周的文化遗址包括郑州商城、偃师商城、丰镐遗址、周原遗址和殷墟等夏、商都城遗址,以及西周主要封国的墓地遗址。艺术的起源探讨原始艺术,首先遇到一个问题,就是关于艺术的起源。大致可分为三派观点:起源于劳动、起源于巫术及起源于游戏。物质生产是人类的第一需要。人类有了物质保证才能从事精神活动。人类在从事物质活动的同时,定会伴随着精神活动。人类的技能和审美感知,是在劳动过程中逐渐培养起来的。人类制造工具首先是为了生活所需,在制造工具的过程中,尽量使其锋利、均衡、对称,目的虽然是为了用起来方便快捷,提高效率,但工具所具有的均衡、对称等形式因素,也培养

3、了人们的审美能力。原始艺术最初的形态,是实用先于审美的。新开流文化细石器薛家岗文化彩绘石刀这件出土于青海乐都柳湾的浮雕裸体人像彩陶壶,是迄今为止中国考古发掘出土的原始彩陶中最早的一件浮雕人物彩陶壶,它高33.4厘米,口径19厘米。壶体正面塑浮雕人像,背面为蛙纹。人像双手捧腹,乳房、腹脐、性器官明显,但性器官似为中性,因为阴口中有凸起物。由此引起学术界的不同看法,有些认定是女性,并视之为女性崇拜;也有视之为中性,认为其表现的是生殖崇拜,阴阳合于一身,生生不息之意。这件彩陶壶不是生活用具,而是葬具或礼器,本身含有特殊涵义。联系此壶背面有蛙纹来分析,应与生殖崇拜有密切关系,因为蛙纹是代表生殖的特殊符

4、号。这件作品将浮雕、绘画及工艺结合起来,成为集多种艺术手法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品。青海裸体人像彩陶壶(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另一款同类型的人头像彩陶壶(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出土于青海大通上孙家寨舞蹈纹彩陶盆,盆高12.7厘米,口径28.5厘米。盆身卷唇、鼓腹、平底、内外黑彩,腹径最大处内绘三道弦纹,三组舞蹈纹也绘于内壁。每组舞蹈纹各有五人,都手拉手,头饰尾甩向一边,腹下各有一饰物摆向一边,有人视之为舞者所穿兽皮之兽尾,也有人视为男性性器官。据中外民间民俗美术材料的研究,连手娃娃表现的是生殖崇拜,生生不息之意。例如黄河流域民间剪纸连手娃娃、宁夏贺兰山岩画中的五人连手舞图、法国民间剪纸三人连手舞蹈图,表

5、达的都是生殖崇拜。有些民俗学家认为,头饰只一边有发辫的,应为男性细看舞蹈纹盆的人物形象,恰是单发辫甩向一边,按此推测,图像应为五位男性连手而舞。祈求的可能是该民族的繁荣昌盛,或是庆祝某个特殊的节日。青海舞蹈纹彩陶盆舞蹈纹彩陶盆模仿是人类的本能(也是动物的本能),知识的传递,有些就是靠模仿。相传中国远古时代有一种被称为葛天氏之乐的舞蹈,由三人操牛尾,脚踏着节拍,表演八段不同内容的舞蹈,最后的表演是模仿各种动物的舞蹈。这应该是原始时代模仿动物舞蹈的延续。反映在造型艺术上,于青海出土的两件原始舞蹈纹彩陶盆可见,人物都身披兽皮联手而舞,这被视为模仿动物的舞蹈。我们虽然不能说出当时舞蹈的具体内容,但可以

6、肯定的是一定与动物模仿有关。以1995年青海省同德县巴沟乡团结村宗日遗迹出土的原始舞蹈纹盆为例,它高12.5厘米,口径22.8厘米,用细泥红陶质所造,内壁有两组人物手拉手的舞蹈图案,每组12人;人物伫列整齐,舞步轻盈,将人们引入优美和谐的意境中,可见原始艺术所蕴涵的原始人的模仿意识。广西花山岩画水神崇拜图原始社会万物有灵的观念充斥在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把凡是不能解释的都归之于神灵。在原始族群中常有频繁的礼仪巫术活动。流传至今的许多原始艺术品就是当时礼仪巫术的产物。西安半坡原始人面鱼纹彩陶盆人类在发明文字以前,彼此的交流,一靠语言,二靠图画。语言交流口耳相传,范围太窄;图画交流则不受时间、地点、

7、物件等限制,而且图画形象具体真实,一目了然,便于把握。例如在放牧必经之地的山石上刻划动物形象,直观的传达有关动物方面的知识,孩子们从此路过时便会了解动物的形状和活动特点,为长大后进行狩猎活动作出准备。又如在一件陶器上画上本部族的图腾崇拜形象,使后代永远记取,产生对本部族的自豪感,这些图画的作用无异于后世的历史教科书。再譬如在河流急转弯处的陡峭崖壁上绘画祭祀水神的场面,一可提醒路过此处的船工倍加小心,二可使人产生对水神的敬畏,出海时谨慎从事。二、图案意义所谓图案意义,是指原始艺术符号本身所给予我们的启示。有些符号所标示的具体物像是明确的,但他们在组合后所表达的意义,我们未必能解释清楚,如岩画中的

8、舞蹈场面,舞蹈彩陶盆中的舞蹈场面,对其确切涵义我们并不清楚。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舞蹈场面真实地反映了原始人类的精神生活。有些画面没法解释清楚,原因是时过境迁,我们无法再体验原始人的生活,因此也就无法再有他们那样的审美感受。原始人用与我们相同的眼睛来看事物,但用不同的意识来感知。比如北方岩画中常常出现狼的形象,我们只把它看成动物的狼而已,而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却视狼为神。据史书记载,匈奴族的图腾是狼,传说匈奴王单于就是其母与狼结合后所生。新疆阿尔泰岩画陶尊(大汶口文化)陶尊上的刻纹(大汶口文化)1、图腾崇拜图腾崇拜是指某一原始部族采取一种动物或植物为名称,并相信它是自己的祖先,或与之有血缘关

9、系;所以全族均要绝对崇敬他,不敢毁伤或生杀,犯者会受到惩罚。其中如广泛流传的南蛮祖先盘瓠氏的传说,自汉代开始被写入史书。其中以范晔后汉书南蛮传记载最详细:传说远古时代,高辛氏与犬戎族战斗,久不能胜,就招募能得犬戎之吴将军头者,赐黄金千镒(镒 音:yi义:古代重量单位,合20两或24两),封赏万家为奴,并答应以小女儿嫁予为妻。时高辛氏养有一五色毛犬,名盘瓠,下令之后,盘瓠遂含吴将军头来献,帝大喜。但面对眼前的五色毛犬,不知所措,既无法封爵,也无法妻以小女。小女闻之,认为皇帝下令,不可违信,因请求为盘瓠之妻,帝不得已,乃应允。盘瓠得女,负而走入南山,止石室中,女与之结合,经三年生有六男六女。盘瓠死

10、后,子女自相夫妻,繁衍不息,号曰蛮夷。故事荒诞无稽,只能说明犬在南方少数民族心目中的崇高地位。广西花山岩画中的大人物面前皆有犬的形象,大人物身佩大环刀,应为酋长一类人物。这里的犬形象显然是神圣之物。花山岩画中的犬形象具有图腾崇拜意味2、动植物形象岩画形象中以动物形象最为丰富,不下40余种,有鸵鸟、大角鹿、野牛、牦牛、骆驼、岩羊、北山羊、羚羊、驯鹿、狍、狼、虎、狗、豺、马、驴、骡、象、鹰、蛇、野猪、鸭等。造型以侧面为主,也有半侧面的。活动方式多样,有单独行动者、群体行动者,有交配者、嘶咬者、交颈相摩者、奔跑者、警视者、哀鸣者、吮奶者、立者、卧者、扑食者俨然一幅动物世界活动图。岩画对不同的动物种属

11、都能抓住主要特征,给予夸张表现,如虎和豹的凶猛、狼的贪婪和机警、骆驼的笨重等。植物形象却很少,今仅见云南沧源岩画中的树居,以及江苏连云港将军崖岩画中的稷(古代以稷为百谷之长)。新疆伊犁岩画上的动物形象马厂类型彩陶纹饰马厂类型彩陶纹饰 鲵鱼纹瓶,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鲵鱼纹瓶,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 3、人物形象岩画中的人物形象,有集体舞者、单人舞者、狩猎、战争、交媾等等。刻画人物形象均不画五官,也很少刻画手指和脚趾。用软质工具沾颜料图绘的岩画,多采取平涂剪影法,形象以正面姿势为多,上肢变化丰富,有高举、平伸、抓物、投掷、挥舞兵器、击乐、伸拳出击、舞蹈等。下肢变化较少,只有平站、骑马蹲裆式、屈伸等几种姿

12、势,有的虽然画了手脚,也仅只画出大形而已。对于能代表人物特定身份的头饰、尾饰及身佩的器械、手持的兵器等都认真刻画。广西宁明花山岩画的人物形象均不画五官和衣着,既无层次变化,又无浓淡区别。人物动作只有正面和侧面两种姿势,均作蛙状舞蹈式,外形整齐明确,形式感很强。北方凿刻岩画的人物动作比较丰富,仅射击姿势就有骑射、侧身射、半侧身射、仰射、平射等。其他有拜日、连臂而舞、蹲踞、叉腰、平伸双腿、拼杀、装神弄鬼等。画面虽不大,但形象特征明显,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甘肃嘉峪关黑山岩画月氏人舞蹈图人形彩陶罐(新石器时代)4、非具象形象在岩画形象中,还有非具象的图案,数量虽然不多,但其意义非同一般,因为有些符号已

13、经具备文字性质,表明当时的人类已经接近文明的门槛了。另有一些图案初看似乎具象,细看又难分实指何物,也是一种非具象图案。如有些似人面形图案,除椭圆形头形似人,五官全不似人类,今内蒙古乌拉特后旗大坝口东侧山坡上约10米高的紫褐色山石上,刻了许多人头形,线条深约2厘米,形状大小不等,长相各异,有的头长芒状物,有的头四周长有花瓣状物,有的在大圆圈内刻了两只眼睛和一个月牙嘴巴,均无耳朵。这些很可能是雷电神的形象。北方游牧民族畏惧雷电。魏书高车传记载,每遇雷电发作时,人们便叫呼射天并弃之移去,以为该地不可留,至来年秋天,牛马肥壮时,再到震所(原始人祭祀雷神的地方)祭雷神,举行隆重仪式,埋公羊、燃火、拔刀,

14、女巫还要念祝词,妇女头顶羊皮围之跳舞;男子群队驰马旋绕,百匝乃止。这祭雷神的场面颇为壮观。另外,如龙山文化的素陶中有抽象拟形器,人们觉得像某种动物,但又无法说出像何种动物,却可以给人以更大的想像空间。甘肃嘉裕关岩画上的抽象符号回纹彩陶,仰韶文化两眼纹彩陶,仰韶文化三、对后世艺术的影响原始艺术对后世艺术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犹如大河源头,虽是涓涓细流,但它是大河永不枯竭的根源。从艺术与生活的关系看,原始艺术为后世提供了多方面的经验。首先,原始人从实际需要出发,尊重生活,又通过艺术影响生活,如用于装敛死者的陶瓮,上面画着祈求本部族繁荣昌盛的图案,既达到祭祀死者的目的,又可起到团结本部族继续奋斗的作用。

15、其次在艺术手法方面,原始人不满足于客观地描绘物件,而是根据自己的理想,对要表现的物件进行加工和美化。大多数陶器都是生活必需品,但人们要在陶器上画不同寓意的图画,以寄托理想。如距今7,000年历史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黑色陶钵,外壁刻划了猪和稻穗的形象,是否反映了河姆渡人对丰收的向往?又如甘肃寺坪出土的人头形彩陶瓶,不管是生活用品还是葬具,原始人都不满足于仅仅为实用,要尽量加以美化。再其次,在艺术手法的使用方面,也能根据不同物件和内容,采取不同的手段,如岩画南、北两大系统的不同手法。黑陶用刻划纹,彩陶用绘画方法等等。这些原始艺术品为后世留下的图案母题,更是取之不尽的宝藏。1、视觉意象在中国古代,意象二

16、字有多重涵义,有形象、神态、想像、印象、意境、心境等。我们这里使用经过运思而构成的形象。原始艺术的视觉意象有很强的恒定性,就像黄皮肤黑眼睛黑头发的中国人,是从原始人延续下来的一样,没有改变。从图案母题看,三代(夏、商、周)青铜器纹饰直接继承了原始彩陶和原始玉器的图案,如兽面纹(三代称为饕餮纹)。从艺术的空间意识来看,原始艺术也有极深远的影响,如绘画的平面意识,即二维空间意识;目前中国所发现的原始岩画和彩陶画,都没有欧洲如西班牙和法国拉斯科洞窟壁画中所追求的三维空间形象,不管出于何种原因,中国古代绘画正是沿着这一传统发展下来。另外,彩陶将绘画、雕塑、工艺等多种艺术形式结合起来,成为综合艺术形式,

17、此传统为三代青铜艺术所直接继承,形成中国工艺美术不同于西方的传统艺术形式。再有,玉文化的高度发展,也是世界独有,玉文化在中华民族独特的民族品格形成过程中起着极大作用。玉兽形玦(红山文化)商代後期的人面纹方鼎继承了原始艺术传统2、线条造型中国流传下来的原始艺术品,无论是岩画或彩陶画,绝大多数是以线条造型的,因此而表现出流畅自然、生动传神的特质,并奠定了中国画以线造型的基础。以线造型,不仅是一种绘画方法,也是一种审美意识和观察方法。以线造型是艺术家对事物的概括提炼,也是艺术家整体把握事物的方法。以线造型的绘画单纯而醒目,特征明显。以线造型的原始绘画,为日后中国书法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典范,而书法也是

18、名副其实的线条的艺术。凿刻岩画的线条刚劲拙实,也为日后的雕刻艺术以及篆刻艺术提供了借鉴。当然,原始艺术也并不都是以线造型的,也有尽力追求真实感的,如青海刚察舍布齐沟岩画骑射牦牛图和狼图,画中连动物的毛绒感都被勾画出来了。此类岩画便为日后写实性绘画提供了典范。甘肃旋纹彩陶尖底瓶彩陶瓶(新石器时代)3、奇幻想象原始人的想像力不但丰富多变,而且无拘无束。人与兽结合是不可能的事,但原始人囿于图腾观念,便大胆将人畜交配画在岩石上。大量的动物岩画,表面看画的是一只虎,或一只狼、一匹马,其真正涵义是什么,我们不能单凭直观印象来判定,因为他们表现的并非动物本身,而是它所蕴涵的寓意,诸如图腾崇拜、祈求牲畜兴旺等

19、。动物形象只是表达理想的一种媒介。一个象征性符号,或出于敬畏,或出于祈求,或出于占用心理,使其在原始人的思想中成为实现愿望的中介。四川珙县僰人(中国古代一个西南部族)悬棺四周岩石常画有狗的形象,目的也不是画狗本身,而是表现狗所代表的一种超自然力量。古文献记载,僰人普遍敬犬,犬在他们心目中是神圣之物,就如同匈奴把狼看作神圣之物一样。据北史獠传记载,如果在僰人中发生儿子与父亲打架,儿子错手打死了父亲,并逃到外地躲避,只要他设法找到一条狗送给母亲,母亲就可以原谅儿子。所以原始艺术,尤其岩画中的动物形象,大多带有一种难以名状的神秘色彩,总让人感觉与真实动物相比,似是而非。形象大多被改造变形,有的被夸大

20、、缩小、省略,甚或无中生有。众多神灵形像,都似人非人,似鬼非鬼,稀奇古怪。有的人物形象装束奇特,动作少见。凡此种种,均为后世艺术作大胆夸张变形的表现方法,提供了依据。内蒙古阴山大坝沟人面岩刻4、高度写真严格来说,与欧洲原始艺术相比,中国原始艺术没有高度写实的作品;就中国内部的原始艺术相比,则有相对比较写实的作品。当然,作为一种观察方法和艺术表现手段,高度写实是存在的。只是限于原始时代的物质条件和表现能力,无法达到高度写实的程度。艺术的写实并非有文必录,只要能够完美的表达出事物的特征,就算高度写实了。如笔者亲临内蒙古阴山现场拓写的一幅虎豺逐马图,小马在前拼命奔逃,其后一虎张血盆大口穷追不舍,最后

21、一只尖耳细腰长身豺,悄然尾随虎后,虎豺均略去两条腿,但仍觉得十分传神。其比例准确,动态传神。故仍可视为高度写实的作品。又如青海大通上孙家寨出土的原始舞蹈纹彩陶盆,五人一组手拉手舞蹈的场面,人物比例关系适当,动作协调,虽未刻画五官和衣服的细部,但从完成传情达意的角度而言,也算是高度写实了。对原始艺术来说,写实总是相对的,因为他们的目的不在物像本身。虎豺逐马图5、朴拙模仿原始艺术是朴拙的,也是新奇的。朴拙是因为原始人的生活环境和思维方式,新奇是因为后世无法理解原始人的表达方式。更重要的是原始艺术中的模仿特质。模仿是人类的本能,也是动物的本能,所不同的是,动物的模仿是被动的适应,如猫科动物从小就模仿

22、父母的扑跳抓拿,这仅仅是一种生存本能,世代重复。而人类的模仿是主动的选择,有明确的设想,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变换内容和形式,绝对不会简单重复。模仿以及其他的艺术手法,是由原始艺术一步步演化下来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如此,艺术发展也如此。中国古典哲学称混沌未开的宇宙为太朴,而人类降临地球以后,特别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后,称之为太朴散,散则呈现万紫千红。混沌初开的原始艺术,正好为后世提供了基本参照物,其功永不可没。石钺(新石器时代晚期屯门涌浪)四、原始艺术的类型中西方学者对艺术类型的范畴和看法都有区别。西方艺术类型包括绘画、建筑、雕刻等。中国艺术类型则包括绘画、雕刻、建

23、筑,以至工艺、书法等等。原始时代,人体装饰很普遍。中国原始艺术,主要包括石刻、玉器、骨器、陶器等工艺品和具有雕塑意义的塑像或石雕;绘画有岩画也有彩陶的图像。中国原始艺术分布广泛,西起昆仑山,东至台湾,北从内蒙古,南达海南岛,都有原始艺术遗存。中国原始艺术风格多样,地域差异明显,形成以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辽河流域等为中心的多元原始艺术,并逐渐孕育出中华民族特有的艺术特质。1、骨器在距今约一万年前后,中国进入新石器时代,农业和畜牧业开始出现。人们的经济活动从采集鱼猎转向农业和畜牧业,与动物的接触更为频繁,动物给人类的生活带来各种方便,兽肉可食,皮可衣,骨可用,如翻地用骨叉,盛物用骨筒,打鱼用鱼骨叉

24、等。今天发现的骨器中以装饰品比较多,主要用于人体装饰,有的则用作礼仪用的供品。据考古发掘实物证明,骨器与石器的使用是同时期的。早在170万年前的云南元谋人遗址中,伴随着石制品的出现,也发现了带有人工痕迹的动物骨片。在30万年前的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第四地点,也曾发现两件磨过的骨片。此后在距今约10万年前的山西阳高许家窑旧石器时代遗址中,以及在3万年前的宁夏灵武水洞沟旧石器时代遗址中,都发现过带有人工痕迹的骨制品。特别值得提出的是距今28,000年左右的山西峙峪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中,发现了带有刻划符号的骨片,它用野马的肱骨刻成,所刻图像有学者推测可能是表现猎人狩猎普氏小羚羊的情况。在距今约7,000

25、年的新石器时代盛期,骨制品则更为普遍,而且数量大、制作水平高。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和大汶口文化遗址出土的骨制品,制作就颇为精致;如江苏邳县大墩子发现的十粒骨珠,都经过钻磨,刻有花纹。山东大汶口文化遗址出土的骨器,其工艺达到前所未有的高水准,有玲珑精致的17齿象牙梳和众多雕花骨匕,有剔地透雕或镶嵌绿松石的骨筒、象牙筒等。河姆渡出土的象牙雕刻双鸟朝阳这件在浙江河姆渡出土的象牙雕刻有7,000多年历史,外形扁平似蝶,图案中心是五个大小相套的同心圆,外圆的上半边刻着火焰,两侧各刻一鸟,喙部锐利突出,圆睛伸脖,神态毕现。考古界称之为双鸟朝阳。对其寓意,学术界仍众说纷纭。比较合理的解释是,以鸟为图腾的部

26、落呼唤生命意识,即生殖崇拜。太阳为生命之源,而万物的繁衍靠阴阳结合,生生不息。二鸟相交寓意阴阳结合,太阳光芒四射寓意生命旺盛。早于中华文明的埃及文明,其太阳鸟是单只的,而中国距今7,000年河姆渡时期的太阳鸟则为阴阳双鸟,和中国古典哲学思维正相吻合,易经说一阴一阳之谓道,意思是说事物的运行法则都是阴阳交互作用的结果,有阴必有阳,有阳必有阴,如天与地、明与暗、刚与柔、强与弱、男与女等等,他们既相对立又相统一,交互作用,相辅相成,事物才能不断前进。古代东夷部族的图腾也是鸟,但不是具体的鸟,而是经过理想化之后的神鸟,即凤凰。凤凰可能是由现实生活中的燕(与中国古代的物候历法有关)、鸡(与农业生活有关)

27、和鹰(与超自然神力有关)融合升华而成的。今中国民间还广泛流传丹凤朝阳的艺术品。其源头就在7,000年前的河姆渡双鸟朝阳象牙雕刻。人头像骨雕(仰绍文化半坡类型)这件骨雕可能是古代英雄崇拜的产物1982年4月,陕西考古研究所汉水考古队在陕西西乡县何家湾新石器时代遗址,发现了一个小型骨雕人头像,这是中国迄今为止的首次发现。雕像高仅2.5厘米,顶径1.5厘米,底部直径1厘米,面部最宽2厘米。距今6,000余年,雕刻五官比例准确,结构清楚,表明当时的雕刻家已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准。从头像形象特征看来,应为男性,6,000年前的陕西地区已进入父系社会,英雄崇拜风俗已经流行。对这件作品的具体含意,我们今天虽然不

28、能太肯定,但总体观察,应该与男性崇拜有关。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夸父逐日和后羿射日等,都是英雄崇拜的产物。原始人用兽骨雕刻人像,可能是对狩猎生活的肯定和对猎手的赞美,也可能是对部落酋长的怀念。用猎获物的骨雕刻领导者的人头像,便含有多层意义。西安半坡出土的骨珠项链由8,577枚骨珠组成2、绘画岩画是最原始的绘画 新疆阿尔泰岩画彩陶豆上的绘画纹饰(大汶口文化)原始绘画除岩画外,主要是彩陶画。多分布在黄河、长江流域;其中以黄河流域的彩陶最精彩,长江流域则只有零星的发现,辽河流域更未见有彩陶画。至于小型雕塑的分布范围较广,多附属于制陶工艺,其成就也不能与彩陶同日而语。这种重绘画轻雕塑的传统一直延续下来,

29、以中国奴隶时代和封建时代的美术与西方同时期相比,有认为中国的绘画成就高于西方,而雕塑成就却远远低于西方,其源头可以追溯到原始时代。不同地区出土的彩陶,风格各异,像河南出土的以花瓣纹和几何纹为主;陕西、山西出土者以人面动物纹为主;甘肃、青海出土者则以人物活动和动物纹为主;山东地区较多的是鸟形素陶。这大概与当时逐渐形成的不同部落和图腾崇拜有关。如以蛇、鱼等为图腾的部族逐渐融合形成黄帝氏族;以鸟类为图腾的部族逐级融合为东夷少昊氏族;以羊鹿等为图腾的部族逐级融合为炎帝氏族;以狼、狗等为图腾的部族逐级融合为蚩尤氏族等。可见原始绘画与地域部族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西安半坡人面鱼纹彩陶盆(局部)在陕西西安半

30、坡村出土的少数几件人面鱼纹彩陶盆,距今已有6,000余年,属于原始社会仰绍文化时期。其形象特点大体有三种类型:一种是人面双目合闭,口部二鱼头相对合于人嘴,珥两鱼,头顶鱼尾上指,整体看是五条鱼组成人面;一种是人面双目合闭,口部二鱼头相对合于人嘴,耳饰似鱼尾翘起,头顶仅有三角凸起;再一种形式与第一种基本相同,仅人面双目圆睁。这些形象或画于器物外壁,或画于内壁。用笔简练生动,其意义却不甚明显,充满神秘气氛。如果结合陕西地区的民俗材料和中国传统哲学关于阴阳交合繁衍万物的理念来解释,其表现的内涵当是祈求子孙繁衍的生殖崇拜。双鱼相交、双蛇相交、双龙相交,都被视为生殖崇拜。八卦的符号就是阴阳鱼相交。人面应视

31、为阴阳相交后产生的新生命生命之神的象征。易经繫辞上传说,一阴一阳之谓道,意思说,宇宙间一切事物变化,不过是阴阳交互作用的结果。今黄河流域广大农村,家中办结婚喜事所贴的双鱼娃娃剪纸用意祈求子孙繁衍,其形象与6,000年前的彩陶盆颇为相似。又如中央美术学院靳之林教授80年代在甘肃庆阳收集的喜娃娃剪纸,人面衔四鱼,人面上立一抓髻娃娃,其寓意十分明确。可见今日之民间习俗的含意,有很多仍是跟原始时代的思想一脉相承的。民间的繁衍之神抓髻娃娃上承原始时代的生殖崇拜河南鹳鱼石斧图(仰绍文化晚期)这件作品发现于河南林汝县阎村庙底沟原始文化(距今约6,000年)遗址。画面由棕白二色画成。捆扎在木杆上的石斧巍然矗立

32、,一只白鹳面向石斧,口衔鱼而立。对这幅图的寓意,学术界说法不一,有的认为是反映部落联盟的图腾,用以记录白鹳氏族战胜鲢鱼氏族。石斧则是进入父系社会后,部落酋长的特殊标志。作为葬具,这件图画很可能是祭祀墓主人,即部落酋长的。有的认为,鸟衔鱼,表现的是亲和,而非战胜;鸟表阳,鱼寓阴,阴阳结合生生不息。河南殷墟妇好墓出土过商代鸟衔鱼玉雕,河北满城西汉早期刘胜墓出土鸟衔鱼陶盘,汉画像石中也多发现鸟衔鱼画面,这些都应该视为祥和的符号,以鸟喻天,以鱼喻地、喻水,鱼鸟结合成为通天、通地、通神符号。旁边画的石斧也是通神通天的符号。斧为男人专用,代表阳、力量、生命。作为葬具,河南鹳鱼石斧图可视作意在呼唤本部族生生

33、不息。在彩陶上绘画人面像的做法,集中呈现在陕西、甘肃、青海省的出土文物中。有些把器口作成人头形,口沿刻出发型,五官雕出,身体则以器体代替,上画花瓣纹,有如少女穿上了花裙子,构思巧妙。有些则在器体上绘画人面蛙纹,被称为蛙纹或人面蛙纹,寓意不明。这种人兽合体图像的出现,应是人类进入父系社会,并出现英雄崇拜之后才有的现象。这件正倒人面像彩陶画,被画在马家窑类型彩陶上,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一幅正倒画。其特点是正面看为一名老者的面孔,但倒转看却成了小孩天真的面孔(老者的胡子变成孩子的头发),构图巧妙,充分表现出原始艺术家的创意。这器物本身已是新石器时代(距今约10,000年)晚期的作品;这时中原已进入三皇

34、五帝的传说时代,也就是说这里的人类已经接近文明的大门槛了。人面像是不是有具体所指?至今不得而知,但不管怎样,这肯定是一件非同寻常的艺术品。马家窑正倒人面像3、雕塑中国目前发现的原始雕塑,都属于新石器时代的作品,产生时间较欧洲要晚,但与原始绘画一样丰富多彩。这些雕塑有的附属于同时代的陶器上,有的则为独立性雕塑。按形式分有三种:(一)拟形器,即整个器物仿造某种动物或人形,既有实用性,又有艺术性。(二)把器物的盖、纽、把手等独立部件作成主体性雕塑。(三)独立性雕塑,材料有玉、石、牙、木、陶等,其中以陶质者最多。这些雕塑题材丰富,手法多样,有线刻浮雕、透雕、捏塑、贴塑、堆塑、镶嵌等。中国原始雕塑家最感

35、兴趣的题材是动物,以家畜、家禽如猪、狗、羊、鸡、鸭为多。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在农业社会中,家畜、家禽饲养业与原始人类的密切关系。此外,还有鹰、枭、燕、龟、鳖、鱼、蛙、蛇、蜥蜴(守宫)等。其中某些动物与图腾崇拜有关。人物题材多与丧葬和祭祀有关,注重头部刻画。这是一个颇值得注意的现象。中国艺术一贯重视传神,东晋画家顾恺之认为,绘画人物成功与否,全在眼神的处理,四肢是无关紧要的。原始艺术已经孕育了这一传统。我们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都有发现一些动物形的雕塑,正是重神不重形的作品。人物雕塑则以西北的甘肃、青海两省和辽河流域的辽宁省出土最多,而以辽宁红山文化出土的女裸体像和女神头像最值得关注。结合了

36、雕塑及绘画工艺的人头饰彩陶辽宁牛河梁女神庙泥塑女神头像为什么称为女神头像?因为此泥塑像在1984年出土于辽宁牛河梁祭祀祖先的宗庙遗址内,至今已有5,000多年历史;同时出土的诸多塑像也全是女性,所以考古学界断定牛河梁遗址是原始时代专门举行祭祀的场所。女神庙遗址占地4万平方米,庙在海拔671米的山梁平台上,位置显要说明了神庙的重要性。据亲自主持女神庙发掘工作的郭大顺先生研究,认为这尊泥塑头像并非单独的头部塑像,应是一座全身人塑像的头部。头像现存高22.5厘米,与真人头差不多。方圆形,扁脸,额部宽平,额上一圆箍状饰,眉弓不显,眼窝浅而平,双目较长,尖眼角,眼尾明显上翘,形成吊眼。双眼球是用滑石质玉

37、片经磨光后嵌入,鼻梁低而短,鼻翼扁平,其面貌特征是典型的蒙古人种。表情严肃中略带笑意。其制作手法是塑后烧制再施彩绘。形象比例准确,技法成熟,5,000多年前的雕塑已能达此高水准,可算难能可贵。与女神像同时出土的,还有大于真人2倍和3倍的女神塑像,可惜都已残破。这说明女神庙中供奉着三种规格的女神像,出土数量依尺寸大小而递减(最大的仅一件)。说明当时的观念:个体愈大愈显尊贵。这些塑像应为诸多部族的共祖暨远祖。这对研究中华民族祭祀文化和雕塑艺术的起源,具有重大的意义。辽宁咯佐人体塑像(红山文化)4、石器石器是人类最早使用的工具,距今170万年前的云南元谋人已经开始使用石器。粗糙的石器也同时反映了原始

38、人审美意识的萌芽。以元谋人所用的近乎方形的刮削器为例,刃部薄而锐,背部厚而钝,透露出元谋人对于均衡、对比等形式因素,已有了朦胧的认识。到了旧石器时代(距今约300万年)后期的北京山顶洞人时期(距今约18,000年),石器制作已相当精美。当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距今约10,000年)之后,石器制造更达到高峰。这时不仅加工技术提高了,更把敲打钻磨等技术作综合运用,同时也出现了非实用的石器,即专门用于崇拜仪式的礼器和装饰品。人们对器物的形、色、质诸方面都有了明确的要求。生产工具的非实用化,反映了原始人类的劳动观念和审美观念有长足的进步。随着人们思维能力的逐步发展,劳动已经不单纯是谋求生存的一种本能,而

39、是人们热爱的生活。于是,人们便将劳动工具制作得更美观,应用时更得心应手。这些工具又反过来刺激人们劳动的热情,扩阔了他们的精神领域,并提升其思考及审美能力。今天在山东、广西、安徽等地区发掘出土的原始时期石器,几乎都是非实用器,这可见诸其刃部太薄,无法使用的特征。串饰(青铜时代早期)南丫岛大湾出土石铲本来是用来掘地的,但有不少新石器时代的石铲根本无法使用,如山东日照石锛、广西隆安大龙潭出土的石铲,都因为器物太薄,仅0.6厘米,极易折断,可以肯定不是实用器,而是用于崇拜仪式的礼器。安徽出土的原始石铲(斧),孔眼下绘红色花果,正门(斧刃朝下)看去果实累累,反过来刃部朝上,显示的图像恰似大地上燃烧的烈火

40、,展现了人类刀耕火种的壮丽图景。人类创造了生产工具,生产工具又帮助人类创造物质财富;在原始人眼中,生产工具似乎具有神奇的魔力,进而对它产生崇拜心理。于是生产工具被当作礼器,形成了工具崇拜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寄托着人们对于丰收的向往。在原始时代,万物有灵的观念充斥在生活各个方面,被崇拜的物件也就多种多样。薛家岗彩绘石铲出土于山东日照两城镇的石锛和石铲,一为墨绿色,一为灰绿色,色泽光鲜,通体磨光,钻孔更刻有兽面纹。厚度仅有0.5厘米,难以使用,故可以肯定不是实用器。如要破解其用途,必须破解其兽面纹的涵义。青铜器上的兽面纹,从战国时期(公元前476前221年)的吕氏春秋开始,被称为饕餮纹,该书的先识览

41、篇认定饕餮为贪兽,食人未咽而将自己撑死。所以有些美学家据此发挥说,在奴隶时代,铸有饕餮纹的青铜器作为祭器,其所显示的是对奴隶的镇压和恐吓。但当代考古人类学家张光直教授却不同意此说,他经过详细考证,认定青铜器上的动物纹样,实际上是当时巫觋通天的一项工具。中国当代民间民俗美术家靳之林教授经多年实地考察,认为所谓食人的饕餮,实际是牛头氏族和虎头氏族的图腾保护神及生命之神;就如同民间广泛流传的虎头帽,戴在娃娃的头上,虎头帽就是保护神饕餮的面具图腾了。日照出土的石锛、石铲上的兽面纹,也应视为通天的工具。当时所处的龙山文化(距今约4,8004,300年)时期,已是父系社会,这些石器为男性专利。用石锛、石铲

42、祭祀,目的可能是多方面的,包括子孙繁衍、上帝保佑,或祈求丰收等。山东日照石锛玉锛上的兽面纹5、玉器原始玉器是在原始石器的生产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石器生产为玉器生产提供了技术和审美经验。中国原始玉器大约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即距今约10,000年。黄河上游、长江下游太湖流域,以及西辽河平原是三个主要产玉区。目前,在中国发现最早的玉器则见于内蒙古自治区敖汉旗兴隆洼红山文化遗址,距今8,000年;稍后在距今约7,000年 的 浙 江 余 姚 河 姆 渡 原 始 文 化 遗 址 中 也 发 现 了 玉 器。发掘出土所得的原始玉器,绝大多数是装饰玉和礼玉,说明原始时代玉器的主要用途并非实用;人们更关注

43、的是玉器的材质和色泽。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解释玉为石之美具五德者,此对玉器的解释也完全没有实用的痕迹。太湖地区出土的玉器,从河姆渡文化(距今约7,000年)到良渚文化(距今约5,5004,000年),先后延续了3,000年之久,发展脉络清晰:种类由少到多,个体由小到大,造型和纹饰由简到繁,制作由粗到精。而辽河平原地区出土的原始玉器,基本上都没有与石器陶器混杂,因为那些出土玉器的墓中,找到的随葬品仅有玉器而无陶器和 石 器,故 又 被 称 为 惟 玉 为 葬,惟 玉 为 礼 。浙江反山良渚文化玉琮(新石器时代)这件出土于浙江杭州反山的玉琮,高8.8厘米,孔径4.9厘米,玉质色白,有浅黄色和紫红色瑕斑

44、。琮呈矮方柱体,中有圆孔,器形宽阔为目前已知良渚玉琮之首,堪称琮王。玉琮器表刻有人面与兽面的复合形象,应是良渚人崇拜的族徽。在没有金属工具的原始时代,要制作如此规整精致的玉琮,其难度可想而知。兽面微微凸出,细部再以线刻,线条细如发丝,劲挺流畅。对于玉琮的用途,历来说法不一,按照周礼的解释,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这当然是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后,统治者根据自己的需要定下的规矩,原始社会后期的良渚人是否已经具备这样的礼仪观念,还是问题。可以肯定的是,随葬玉琮的墓主人都是身份高贵的酋长;而随葬的玉器也大多有火烧的痕迹,表明玉是举行某种宗教仪式的礼器。原始社会后期的酋长,掌握着礼天地的特权,死后将这些显示

45、特权的玉琮等礼器埋入地下,希冀他在阴间继续过特殊的生活。玉琮内圆外方,沟通天地。人面与兽面复合形象,是助巫师(酋长兼任)通天地的媒介。此后经数千年的发展演变,成为今日民间的吉祥物虎头帽。三星塔拉玉龙雕1971年在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塔拉村出土的这件大型玉龙雕,呈墨绿色,高26厘米,卷曲成C形,头部口闭吻长,鼻端前凸,上翘起棱,断面截平,有并排鼻孔二,颈脊耸起长鬣,当是猪首的变体。这玉龙的出土,给了我们一个新的启示龙的起源当与农业有关,因为猪是原始农业中最重要的家畜。这件大型玉龙,是一整块玉料的圆雕,细部运用浮雕,浅浮雕手法来表现,通体琢磨,光洁圆润,龙体屈伸刚劲有力,长鬣高扬,极有生气,表现出龙

46、图腾民族旺盛的生命力。类似的玉龙,在辽宁喀佐及建平县的红山文化遗址中也有发现。这说明在5,000多年前,以龙为图腾的华夏民族正在形成中。墓葬中随葬的玉龙,其意义已不仅仅是在祭奠某位特定的墓主人,而是为整个部族祈求福佑。由此不难想像,红山人距离文明的门槛已经不远了。玉双虎首璜(含山文化)三孔玉刀(龙山文化)玉琮,新石器時代晚期玉鷹鹰纹圭,新石晚期至商前期小知识中国的旧石器时代开始于古人类生存的年代,迄今已发现古人类化石和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200多处。中国旧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分为直立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三个阶段,以打制石器为主要生产工具,靠采集和狩猎生活。中国境内已知最早的旧石器文化是距今约180

47、万年的西侯度文化和距今170万年的元谋人。蓝田人、北京猿人、金牛山人等是直立人的重要发现,而早期智人有大荔人、马坝人、丁村人等,晚期智人有柳江人、河套人、山顶洞人等。旧石器时代的石器采取锤击、砸击、碰砧等方法打制,有刮削器、尖状器、砍砧器、钻器等,到了后期还出现了细石器。红山文化:位于内蒙古赤峰市红山后的遗址,最初称赤峰第一期文化,1954年定名为红山文化。手制彩陶以夹砂灰陶、泥质红陶居多,夹砂陶以陶器表面的横之 字形线纹为特征;器形有大口深腹罐、折口深腹罐、斜口罐;泥质陶的纹饰多为黑色和紫色的彩纹,器形有小口双耳罐、长颈深腹罐、红顶碗等。石器以磨制为主,特征器物有烟叶形和草履形的耜、桂叶形双

48、孔石刀,打制石器有砍砸器、磨盘、磨棒等,还有等腰或等边三角形镞等细石器。河姆渡文化:是长江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文化,因浙江省余姚县的河姆渡遗址而得名,分布在杭州湾南岸宁绍平原,越海到达舟山岛,年代约为公元前5000前3300年。河姆渡遗址出土了大量骨、陶、石、木质生产工具,骨器数量之多极为罕见,用大型哺乳动物肩胛骨制成的骨耜尤为特别。遗址下层发现稻谷遗存,有些地方稻谷、稻壳、稻茎和叶混杂一起。遗址中发现很多房屋构件遗迹,如圆梉、方梉、板梉、梁、柱等,许多木构件上凿卯带榫。陶器主要是夹炭黑陶、夹砂红陶和红灰陶,除了磨平素面陶器外,多有绳纹;器形有敛口或敞口肩脊釜、颈部双耳大口罐等。6、岩画岩画是指凿

49、刻或绘画在岩石表面上的图像。岩画遍布世界许多国家,延续时间大约从30,000年前直到今天。据不完全的统计,目前世界上约有70多个国家、780个地区、数千个地点发现了岩画。已经记录下来的图像约有2,000万个。中国是世界上岩画分布最广的国家之一,目前已在全国18个省区约70多个县(旗)发现了岩画,遗址总数不下数百个。另外,中国又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记录岩画的国家。早在公元5世纪,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其名著水经注中,对岩画的记载便多达20余处。所涉及的地区包括今天的新疆、青海、宁夏、内蒙古、河南、山西、陕西、四川、山东、安徽、广西、湖北等省区,范围广及大半个中国。书中还提到北天竺(即今天的印度)的岩

50、画。中国岩画按制作手法可分为南、北两大系统,即南系以颜色图绘,北系以硬质工具凿刻。流传时间最久的是内蒙古阴山岩画,大概有万年左右。形象最密集而且最高大的是广西宁明花山岩画。人面像最集中的则是宁夏贺兰山岩画。中国岩画尚有诸多谜团未被破解,如内容的考订、时间的推断、形象的确定等等,还有待专家们的努力发掘和研究。中国岩画分布广泛,目前已在黑龙江、内蒙古、新疆、甘肃、宁夏、青海、西藏、四川、贵州、广东、广西、山西、云南、福建、江苏、澳门、香港、台湾等十八省区发现了岩画。绝大多数得到当地政府的妥善保护,也有不少遭到破坏。岩画题材丰富多样,有人物、动物、日月星辰、房屋、武器、神祗、符号、手足印迹、人面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生活常识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