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系统维护和评价.ppt

上传人:s****8 文档编号:82778070 上传时间:2023-03-26 格式:PPT 页数:78 大小:6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6章 系统维护和评价.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8页
第6章 系统维护和评价.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6章 系统维护和评价.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6章 系统维护和评价.ppt(78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21212121世纪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规划教材世纪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规划教材世纪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规划教材世纪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规划教材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 刘腾红刘腾红 刘婧珏刘婧珏 编著编著 清华大学出版社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第 6 章系统维护和评价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 信息系统的运行包括两项主要的工作:一是在系统实施、交付运行后为保持系统的安全可靠、正常运行而进行的一系列系统维护工作;二是由用户和系统人员对该信息系统进行评价的过程。信息系统的维护和评价

2、是信息系统生命周期的最后一个阶段,也是持续时间最长、代价最大的一个阶段。系统维护活动所花费的工作占系统整个生存期工作量的70%以上,因此必须对系统维护工作给予足够的重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6.1 信息系统的维护6.2 信息系统的评价思考题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 1 1、维护的分类维护的分类 信息系统的维护有多种不同的分类方法:(1)按时间顺序分为系统试运行维护阶段和日常维护阶段;(2)按系统功能分为硬件系统维护、应用软件系统维护和数据维护;(3)按维护的目的分为完善性维护、改正性维护、适应性维护和预防性维护。6.1 信息系统维护信息系统维护n6.1.1 6.1.

3、1 信息系统维护概述信息系统维护概述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 2.2.日常维护日常维护 系统的日常维护主要是定时定内容地重复进行的相关硬件、软件的维护及突发事件的处理等。(1 1)硬件的维护)硬件的维护 硬件的日常维护需要专业人员来负责,主要包括设备的保养与安全管理、简易故障的诊断与排除、易耗品的更换与安装、系统硬件的更新与添置等。(2 2)程序代码的维护)程序代码的维护 程序代码维护是软件维护的基础。程序代码的维护是由于硬件环境的改变或应用需求的变化而要求对系统的程序进行部分修改或整体的更新。维护人员应注意在修改时尽量充分利用原程序,修改或更新后要填写“程序修改(更新)登记表”,

4、并在“程序变更通知书”上写明新老程序的不同之处。程序代码的订正、添加、删除、至重新设计等问题均属于代码的维护问题。程序代码的维护应由专职代码管理小组进行。变更代码问题应经过详细讨论,确定之后应书面写清、贯彻。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3 3)数据文件的维护)数据文件的维护 除主文件的定期更新维护外,数据文件的维护有许多是不定期的,必须在现场进行及时的维护。在数据文件方面,须日常加以维护的有数据的备份、存档、整理及初始化等。日常的数据维护软件一般使用开发商提供的数据文件维护程序,也可根据特殊情况自行编制专用的文件维护程序,但处理的功能选择与控制一般由使用人员或专业人员来完成。为慎重起

5、见,每次对变动过的数据或新增加的文件都要进行备份;数据正本与备份需分别存放;数据的存档是当数据积累达到一定数量或数据文件经过了一定时间的间隔转入档案数据库,成为历史数据;数据的整理是为了查询数据更为便捷而关于数据文件或数据表的索引、记录顺序的调整等;系统正常运行后数据的初始化主要是以月度或年度为时间单位的数据文件或数据表的切换与结转数等的预置问题。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 (4 4)突发事件的处理)突发事件的处理 信息系统运行中的突发事件一般是由于操作不当、计算计病毒等引起的。突发事件会影响系统功能的运行,破坏数据,甚至导致整个系统的瘫痪。突发事件应由信息管理机构的专业人员处理,严

6、重的问题要本系统的开发人员或软硬件供应商来解决,并且要对发生的现象、造成的损失、原因及解决的方法等作详细的记录。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 3.3.维护活动的管理维护活动的管理 为了有效地进行维护工作,必须有一个正确的态度,充分认识维护工作的重要性;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维护工作管理条例,有一个专门的组织机构和工作人员;维护必须从申请报告开始,维护过程及对维护过程的评价有规范或标准可依;每一项维护活动都要遵循登记制度。系统的维护人员应有明确的分工,各负其责。信息系统维护人员可分为三类:硬件系统维护人员、应用软件开发与维护人员以及数据库管理与维护人员。硬件系统维护人员负责硬件系统的维护,包

7、括网络安全、系统配置等项工作;应用软件开发与维护人员负责与用户沟通,接受用户提出的新要求,如:信息需求、增加功能等,开发或完善应用系统,并负责应用系统软件的运行维护工作;数据库管理员主要负责系统中的数据的安全性、完整性、一致性,并负责数据库中的数据字典的建立与维护工作。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 系统试运行阶段的维护人员是一个临时组织,可以采用“大而全”的模式,由信息系统开发人员和系统管理人员既甲乙双方共同组成,力图在短时间内发现最多的问题,并解决问题,为后续工作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系统日常维护人员是一个长期工作组织,要做到“少而精”。日常维护活动中,软件系统比硬件系统工作量大,维护

8、更平凡,所以日常维护人员应以软件系统维护人员为主,由程序员、数据库系统管理员和硬件及网络管理人员等组成。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 信息系统完成切换过程的各项任务之后,进入正式运行阶段,随着系统在各项事务处理和管理控制等日常工作的全面展开,问题也会逐步暴露出来,这个阶段需要不断地对系统进行维护,达到改正潜在的错误,完善和扩充功能,延长系统使用寿命等目的。信息系统中应用软件的系统维护是维护工作最重要的部分,也是技术含量最高的部分。n6.1.2 6.1.2 信息系统中应用软件的维护信息系统中应用软件的维护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 1.1.维护的特点维护的特点 应用软件的维护是

9、信息系统维护活动的核心。采用软件工程方法论开发出来的应用软件,除提供程序代码,更重要的是文档。文档是影响软件可维护性的决定因素,由于长期使用的大型软件系统在维护过程中会经受多次修改,所以文档比程序代码更重要。有文档的系统维护我们称之结构化维护,没有文档的系统维护我们称之为非结构化维护。结构化维护能减少精力的浪费并能提高维护的总体质量。要保证系统维护工作的顺利进行,提高系统的可维护性,必须建立健全各类系统开发文档资料;在系统开发初期要根据所使用的开发方法,制定出文档标准规范,从而提高各类文档的可理解性和工作效率。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 2.2.维护的内容维护的内容 软件维护按其维护

10、目标的不同可分为改正、改变和改进等三方面,我们通常把它们分为改正性维护、适应性维护、完善性维护和预防性维护。1)1)改正性维护改正性维护(Corrective maintenance)(Corrective maintenance)改正性维护是在软件运行过程中,为弥补系统性能上的缺陷或改正软件的错误,在系统发生异常或故障时进行的。这种错误常常是由于遇到了从未用过的输入数据组合,与其它软件或硬件的接口出现了问题,在信息系统开发的前几个阶段,特别是测试阶段未能发现,应用软件带着这些隐患运行,在特定的情况下才暴露出来。改正性维护可以是原软件中未设计系统初始化;改正程序中为设立开关复原等错误。信息系统

11、分析与设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 2)2)适应性维护适应性维护(Adaptive maintenance)(Adaptive maintenance)适应性维护是为适应环境的变化及克服本身存在的不足对系统进行的调整和修改。企业处于不断变化的环境中,为适应环境谋求生存与发展,必然要进行相应的变革,对作为支持企业战略目标的企业信息系统也要进行适应环境变化的维护。适应计算机硬件“一年一变”的飞速发展;适应系统软件(如:操作系统)的版本更新;适应“数据环境”的变动。如:在不同的数据库中,由于数据格式的不同,或数据输入输出方式的不同,不能很好地沟通,通过调整程序,使其可以使用其它数据库中的数据;由于产品数量

12、的增加,对产品编码进行修改,从三个字符改成四个字符。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 3)3)完善性维护完善性维护(Perfective maintenance)(Perfective maintenance)完善性维护是为了扩充软件的功能或满足用户对系统提出的新的性能要求,提高原有软件的可维护性而对软件开展的修改和再开发活动。新功能和新性能是原来的需求规格说明书上并未规定的。如:在已有的系统中增加联机帮助(HELP)功能;由于业务的扩大而缩短系统应答的时间;增加包含若干属性的新报告;增加多媒体技术,改进图形输出模式。4)4)预防性维护预防性维护(Preventive maintenanc

13、e)(Preventive maintenance)这是主动性的预防措施。即选择那些还有较长使用寿命,目前尚能正常运行,但可能将要发生变化或调整的系统进行维护,目的是通过预防性维护为未来的修改与调整奠定更好的基础。如:将目前可以使用的按条件查询功能改为通用查询功能,以应付今后业务查询的需要。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 在应用软件整个维护阶段所花费的工作中,完善性维护所占比重最大,达到50%,其次是适应性维护,约占25%,而改正性维护占约占20%。其它维护占5%。从时间上来看,在维护阶段的初期改正性维护的工作量比较大。随着系统运行的逐步深入,错误的概率会急剧下降,系统运行趋于稳定。进入

14、正常使用期后,适应性维护和完善性维护的工作量会逐步增加,即大部分维护工作是加强应用软件的功能和性能,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所以,维护并不一定是紧急事件,可以有计划的按部就班进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 3.3.维护中的问题维护中的问题 信息系统中应用软件的可理解性、可测试性和可修改性是决定软件可维护性的基本因素。信息系统生命周期每个阶段的工作都和维护阶段的工作密切相关。良好的设计,完善的文档资料,严格的审查和测试都为维护作好了准备。结构化的维护要求系统在交付使用的同时,一定要有相应的文档。文档是影响可维护性的决定因素,因此,文档甚至比可执行的程序代码更重要。所有的文档都必须和程序代

15、码同时维护,只有和程序代码完全一致的文档才是真正有价值的文档。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 维护过程本质上是修改和压缩了的信息系统开发过程,而且事实上远在提出一项维护要求之前,与系统维护有关的工作已经开始了。首先必须建立一个维护组织,随后必须确定报告和评价的过程,而且必须为每个维护要求规定一个标准化的事件序列。此外,还应该建立一个适用于维护活动的记录保管过程,并且规定复审标准。n6.1.3 6.1.3 信息系统维护过程信息系统维护过程 1.1.维护组织维护组织 虽然通常并不需要建立正式的维护组织,但是,即使对于一个小的信息系统开发团体而言,非正式地委托责任也是绝对必要的。每个维护要求都

16、通过维护管理员转交给相应的系统管理员去评价。系统管理员是被指定去熟悉一小部分产品程序的技术人员。系统管理员对维护任务做出评价之后,由变化授权人决定应该进行的活动。图6-1描绘了上述组织方式。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图6-1信息系统的维护组织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 2.2.维护报告维护报告 应该用标准化的格式表达所有信息系统维护要求。系统维护人员通常给用户提供空白的维护要求表有时成为问题报告表,这个表格由要求一项维护活动的用户填写。如果遇到了一个错误,那么必须完整描述导致出现错误的环境(包括输入数据、全部输出数据以及其他有关信息),对于适应性或完善性的维护要求,需要提出

17、一个简短的需求说明书。如前所述,由维护管理员和系统管理员评价用户提交的维护要求表。维护要求表是一个外部产生的文件,它是计划维护活动的基础。软件组织内部应该制定出一个信息系统修改报告,它给出下述信息:1)满足维护要求表中提出的要求所需要的工作量。2)维护要求的性质。3)这项要求的优先次序。4)与修改有关的事后数据。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 3.3.维护的事件流维护的事件流 图6-2描绘了由一项维护要求而引出的一串事件。首先应该确定要求进行的维护的类型。用户常常把一项要求看作是为了改正系统的错误(改正性维护),而开发人员可能把同一项要求看作是适应性或完善性维护。当存在不同意见时须协商解

18、决。从图6-2描绘的事件流看到,对一项改正性维护要求(图中“错误”通路)的处理,从估量错误的严重程度开始。如果是一个严重的错误(例如,一个关键性的系统不能正常运行),则在系统管理员的指导下分派人员,并且立即开始问题分析过程。如果错误并不严重,那么改正性的维护和其他要求软件开发资源的任务一起统筹安排。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图6-2 维护阶段事件流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 适应性维护和完善性维护的要求沿着相同的事件流通路前进,应该确定每个维护要求的优先次序,并且安排要求的工作时间,就好像它是另一个开发任务一样(从所有意图和目标来看,它都属于开发工作,如果一项维护要求的优

19、先次序非常高,可能立即开始维护工作)。不管维护类型如何,都需要进行同样的技术工作。这些工作包括修改软件设计、复查、必要的代码修改、单元测试和集成测试(包括使用以前的测试方案的回归测试),验收测试和复审。不同类型的维护强调的重点不同,但是基本途径是相同的。维护事件流中最后一个事件是复审,它再次检验信息系统配置的所有成分的有效性,并且保证事实上满足了维护要求表中的要求。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 在完成系统维护任务之后,进行处境复查常常是有好处的。一般来说,这种复查试图回答下述问题:1)在当前处境下设计、编码或测试的哪些方面能用不同方法进行?2)哪些维护资源是应该有而事实上却没有的?3)

20、对于这项维护工作什么是主要的(以及次要的)障碍?4)要求的维护类型中有预防性维护吗?处境复审对将来维护工作的进行有重要影响,而且所提供的反馈信息对有效地管理维护组织十分重要。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 4.4.保存维护记录保存维护记录 对于信息系统生命周期的所有阶段而言,以前记录的保存往往是不充分的,而系统维护则根本没有记录保存下来。由于这个原因,我们往往不能估价维护技术的有效性,不能确定一个信息系统的“优良”程度,而且很难确定维护的实际代价是什么。保存维护记录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哪些数据是值得记录的?一般包括下述内容:1)程序标识;2)源语句数;3)机器指令条数;4)使用的程序设

21、计语言;5)程序安装的日期;6)自从安装以来程序运行的次数;7)自从安装以来程序失效的次数;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 8)程序变动的层次和标识;9)因程序变动而增加的源语句数;10)因程序变动而删除的源语句数;11)每个改动耗费的人时数;12)程序改动的日期;13)软件工程师的名字;14)维护要求表的标识;15)维护类型;16)维护开始和完成的日期;17)累计用于维护的人时数;18)与完成的维护相联系的纯效益。应该为每项维护工作都收集上述数据。可以利用这些数据构成一个维护数据库的基础,并且像下一小节介绍的那样对它们进行评价。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 5.5.评价维护活动

22、评价维护活动 缺乏有效的数据就无法评价维护活动。如果已经开始保存维护记录了,则可以对维护工作做一些定量度量。至少可以从以下七个方面度量维护工作:1)每次程序运行平均失效的次数。2)用于每一类维护活动的总人时数。3)平均每个程序、每种语言、每种维护类型所做的程序变动数。4)维护过程中增加或删除一个源语句平均花费的人时数。5)维护每种语言平均花费的人时数。6)一张维护要求表的平均周转时间。7)不同维护类型所占的百分比。根据对维护工作定量度量的结果,可以做出关于开发技术、语言选择、维护工作量规划、资源分配及其他许多方面的决定,而且可以利用这样的数据去分析评价维护任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信息系统分析与

23、设计 1.1.版本管理的概念版本管理的概念 软件版本是软件系统在不断变更过程中一种固定形态的记录标志。软件版本管理是一个确保这些版本能够被可靠地构建,它们的内容能够被控制,并且可以在运行环境中作为测试、追溯的根据。软件应用系统的开发是一个演进的过程,并逐步朝着最终预定的目标前进。这些目标通常是以内部或外部的一个版本的形式交付一系列被要求的功能。这通常是一个手工的和费力的过程,并且因此会时常出现错误的倾向。对于一个具有几个版本的复杂系统,协调好维护变化和文档更新可能有许多困难。许多组织尤其是软件供应商使用数字来标明不通的版本,每次改变都作为一个新的系统版本来记录文档和安装。n6.1.4 6.1.

24、4 版本管理制度版本管理制度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 2.2.版本管理技术版本管理技术 通常使用数字方式来标示版本。一种典型的版本标注方法是将版本号分为3段,格式为:主版本号(Major version).副版本号(Minor version).发布号(Release)在维护过程中,维护带来的任何的系统变动都应当在版本上有所反应,以便提供可追溯的系统变更轨迹。版本的演进就是版本变更的规则。主版本号和副版本号在项目计划中已经指定,标志着重要的功能变动。发布号用于体现小的功能变更或用来管理项目的分支。当产品的功能有大的变动或升级时,就将产品的主版本号增加1;而有小部分的功能变动时,将副

25、版本号增加1;如果功能没有变动而仅仅更正了一个bug,那就将发布号增加1。在典型的系统中,系统的初始版本是1.0.0,包含第一次维护修改的版本是1.0.0。版本从1.4.0到1.5.0的变化表示系统改变相对较小。如果整个版本号发生变化,如1.0版到2.0版,表示系统内部已经进行了重大的调整和更新。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 3.3.版本管理的特点版本管理的特点 1 1)版本技术可以降低维护成本。)版本技术可以降低维护成本。在多个小组对同一个系统进行维护工作时,如果采用版本方法,所有修改在新版本形成之前都要集中测试。版本方法可以减少成本,因为对于所有的修改,只需要一套系统测试方案。这种

26、方法使版本不会太多,这意味着较小的费用和较少的运行中断。2 2)版本技术能够减少文档负担。)版本技术能够减少文档负担。每次新的版本实施后,所有的文档都必须被更新,虽然有些用户会感到花在文档修改上的时间太长。要注意防止出现有些用户把要做的更新工作堆积起来而最后却忘了更新文档的情况。采用了版本管理方法,所有的文档修改都能协同进行,同时有效。对于每个版本,用户和软件开发人员都会把一系列更新都集成到文档中。用户一般期望他们的问题和需求被迅速响应,但是采用版本方法,新功能或更新不经常发生。甚至当修改能提高系统的效率或用户的劳动生产率时,也要等到下一个版本,这样可能会增加运行成本。这就是版本管理方法存在的

27、缺陷。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 信息系统开发阶段完成后,就得到了一个可以运行的系统。但系统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是否能满足用户的需求,真正提高资源管理效率?这需要把新系统与预定目标作个比较,并请有关专家评价才能定论;经评价认可的系统便是合格的系统,可以正式移交给用户使用。启用新系统,将原系统切换到新系统。此后,新系统便替代原系统正式投入长期地运行与维护阶段。在本节中,主要回答两个问题:为什么要进行信息系统的评价?如何对信息系统进行评价?6.2 信息系统的评价信息系统的评价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 对企业信息系统的评估,是从企业引进信息技术的战略目的出发,考察信息技术应用给

28、企业经营和管理带来的影响。信息系统是企业利用IT既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和网络技术等一系列现代化技术,通过现代管理理念对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广泛利用,不断提高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的效率和水平,从而达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企业竞争力的目的。由于企业信息系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行业的不同、企业规模的不同、建设阶段的不同都会带来不同的建设需求。传统的评估方法注重直接效益是因为投资的主要部分是以有形资产,如实物、货币、土地、厂房的方式出现的。有形资产的直接产出,可以用提高产销率、提高质量等指标来衡量。也就是说,可以“归集为效益的货币形态”。传统的衡量标准关注量化的指标,大多是财务的指标。与传统的建设项目

29、评估相比,信息系统完全不同。信息系统对企业的整体贡献,在间接效益及价值潜力方面得以更充分的体现。正是由于信息系统项目本身所具有的复杂性,导致其评估方法要比传统建设项目复杂得多,评估的n6.2.1 6.2.1 信息系统评价的目的信息系统评价的目的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难度比较大。信息系统价值评估的复杂性还在于,评估的对象和评估的标准体系都在不断变化。因此,信息系统的评估需要借鉴新的思想和方法,比如360度绩效评估、平衡记分卡等。随着信息系统项目建设监理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信息系统价值评估的指标将逐步量化。新系统的开发花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这样大的投入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差距多

30、大?是否会得到预期的收益?还存在哪些问题?这是用户和项目开发组都关心的问题。要回答这些问题就需对系统作全面考核与评价。通过评价可以肯定系统的正确的功能和合理的指标,也可以发现系统存在的问题便于做出改进。系统评价的目的:检查系统的目标、功能及各项指标是否达到了设计要求,满足程度如何?差距如何?检查系统中各种资源的利用程度。包括人、财、物,及硬件、软件资源的利用情况。评价的根据是系统规划中规定的新系统的各项指标。如性能指标、经济指标、管理指标。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 信息系统评价方法主要有定量/定性方法和动态/静态方法。根据信息系统是一个社会的、发展的系统特点,要对系统有一个全面、正

31、确、公正的评价,必须有一个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其指标包含定量、定性、动态、静态指标。这种多指标评价体系根据各指标参数对系统的贡献,通过加权等方法组合成一个综合指标体系。这个指标体系是评价信息系统的依据。n6.2.2 6.2.2 信息系统评价内容信息系统评价内容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 信息系统评价的内容可以从三方面考虑:系统的技术效果、系统的管理效果和系统的经济效果。1.1.系统的技术效果系统的技术效果 对信息系统技术方面的评价主要是针对系统的性能。包括系统的可靠性、高效性、适应性、可维护性、易用性、可移植性等。系统的可靠性取决于系统软/硬件可靠性和数据可靠性,以及系统的安全保密性

32、。系统的高效性涉及系统平均无故障时间、联机响应时间、数据处理速度、信息吞吐量等指标。系统的适应性一方面是指系统适应运行环境的广泛性,能适应不同的硬件接口或操作系统;另方面是系统能适应用户需求等客观因素变化的能力,以及系统的可扩充性,体现在性能和功能的可扩充性。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 系统的可维护性要求整个系统的模块化程度要高,通过提高每个模块的内聚度,使系统设计和实施达到简明、高效、易于纠错、易于修改。系统的易用性遵循用户是上帝的原则,系统应该具有友好的界面和简捷快速的输入。新用户能在短时间内学会操作;老用户能快速完成操作。系统的可移植性是指现有系统能通过很少的工作量就能移植到新

33、的软/硬件环境中去。2.2.系统的管理效果系统的管理效果 管理效果反映在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主要表现在管理体制合理化,管理方法有效化,管理效果最优优化,基础数据的完整和统一,管理人员摆脱繁琐的事务性工作,真正用主要精力从事信息的分析和决策等创造性工作,提高了企业管理现代化水平。同时,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1)领导、管理人员对新系统的态度;领导、管理人员对新系统的态度;2)2)信息系统的使用者对系统的态度;信息系统的使用者对系统的态度;3)3)外部环境对系统的评价。外部环境对系统的评价。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 3.3.系统的经济效果系统的经济效果 经济效果的评价可以从系统费用、系

34、统收益和投资回收期等经济指标进行考核。对经济效果的评价是企业必然要考虑的内容,包括运用货币指标和非货币指标评价来对系统的投资额、运行费用、运行带来的新增效益、投资回收期等。对企业经济效果的评价大致下列评价方式:1 1)成本和效益的比较分析)成本和效益的比较分析:通过将系统成本与效益进行比较分析,确定信息系统给企业带来的货币指标下的经济效益,如降低供应成本、减少生产或服务成本、增加利润、扩大市场份额等,尽量对本系统的各分系统效益加以定量化。2 2)风险的估量)风险的估量:这会给企业提供在选择实施信息系统策略时,减少和避开风险,以保证系统达到预期的效益。3 3)对无形资产影响力的评价)对无形资产影

35、响力的评价:管理信息系统对企业形象的改观、员工素质的提高所起的作用,对企业的体制与组织机构的改革、管理流程的优化所起的作用,对企业各部门间、人员间协作精神的加强所起的作用。虽然计算机与通信网络也非常重要,但它们是工具,是信息系统的构件。评价信息管理系统要侧重信息方面,因为信息系统好坏的评价依据主要是信息开发与利用的深度,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起着性命攸关的作用。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 系统质量评价的关键是要定出评定质量的指标以及评定优劣的标准。由于信息系统的评估指标,包括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不仅数量多,比较复杂,而且随着信息系统的发展,指标也在变化,因此,建立价值评估体系是当务之急,

36、有一个客观的、科学的价值评估模型,我们才能对信息系统进行全面综合评价。一般来讲,对系统进行评价需要从技术、经济、社会影响和环境等方面去综合考虑。信息系统由于其应用的广泛性,种类繁多指标体系的设计不能用一个固定的模式,在实际操作中,其指标体系应视具体情况而定。下面我们介绍清华大学侯炳辉教授等人从三个角度来考虑信息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n6.2.3 6.2.3 信息系统评价指标体系信息系统评价指标体系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 1.1.从信息系统开发、运行维护角度评价的指标从信息系统开发、运行维护角度评价的指标 目前,大多数信息系统的建造和运行维护是由信息中心承担的,因此我们这里把信息系统

37、的建造、运行、维护与管理放在一起考虑。其评价指标有:1 1)人员情况)人员情况 包括信息系统所配置的人员数量、质量及结构。足够的数量,一定的质量以及合理的结构可保证信息系统建设的质量以及运行维护水平。2 2)领导支持)领导支持 信息系统主管领导对系统的建设、运行维护的支持是保证系统建设成功极为重要的因素,也是系统正常运行,产生效益的重要因素。因为即使在系统建成后的运行过程中仍然可能涉及管理体制的变化,也经常需要运行维护费用。因此,领导不支持,即使建成了一个系统也不会产生足够效益,甚至连正常运行都会遇到困难。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 3 3)先进性)先进性 先进性是指所建信息系统在总

38、体上是先进的,是能产生较大效益的,而且具有较长的生命周期。所以,这里讲的总体先进性不只是硬件或软件的先进性,而是指整个系统的方案、结构、功能、通信、使用、安装等综合起来是先进的。4 4)科学管理性)科学管理性 信息中心的良好运行并产生效益不只决定于系统本身,管理是极为重要的因素。向管理要效率,向管理要质量的观念越来越被人接受了。所谓管理科学性,是指是否有完整的规章制度、值班制度和日志记录制度、安全防火系统和制度,以及资料和设备的管理制度、系统运行维护制度等。5 5)可维护性)可维护性 系统的维护、扩充、修改是绝对经常的。如果系统可维护性差,则系统的生命力就较差。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信息系统分析与

39、设计 6 6)资源利用情况)资源利用情况 信息系统集中了许多高附加值的设备(软硬件及其构成的系统)、信息和人力资源,这三大资源中最重要的是信息的利用。目前有些信息系统的数据库不能产生效益,成为“死库”,不能为社会服务,这就是信息利用率不高的表现。也有些信息系统硬软件设备利用率很低,人力浪费,这些情况相当普遍和严重。因此,信息资源(设备、人力、信息)的利用程度应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指标。7 7)开发效率)开发效率 这是指信息系统的建设速度。一个信息系统从规划、可行性研究开始到系统分析、设计、实现直到正常运行,这个过程称“系统开发生命周期”。我们当然希望这个周期越小越好。但实际上许多系统开发周期比预计

40、的长很多。长期见不到效益,装上的设备还未运行就落后,甚至是市场上已淘汰了的产品,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极大的浪费,因此在评价指标中不能忽视开发效率这一指标。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 8 8)投资情况)投资情况 是指要建立的系统应有合理的投资,有些系统功能不多,但投资却很大。尽管有的单位资金雄厚,“有钱不怕花”,但作为科学的评价而言,投资应作为一个指标。我们倾向多办事少花钱,也就是说投资/效益越小越好。9 9)效益性)效益性 这也是从用户角度来考虑的一个指标。信息系统产生社会和经济效益当然是评价信息系统建设的一个重要指标。目前有些信息系统建设者从系统本身的技术水平考虑的比较多,而忽视了“效

41、益”是评价信息系统的关键指标。1010)安全可靠)安全可靠 如今,作为计算机应用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的信息系统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由于各种技术和非技术因素的存在和影响,信息系统的安全可靠已经成为严重而又深刻的问题。信息系统安全可靠一般指信息系统的系统资源和信息资源不受自然和认为有害因素的威胁和危害。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 2.2.从信息系统用户角度考虑的指标从信息系统用户角度考虑的指标 这里所指的信息系统的用户是直接用户,包括领导者和中下层管理者,也有10个指标。1 1)重要性)重要性 信息系统对用户来说处于什么地位,是不可缺少的呢?还是可有可无的?是迫切需要的呢?还是不

42、那么紧迫的?这对用户来说是评价系统的重要指标。如果说,一个信息系统的用户认为该系统对他们无关紧要或者至少说紧迫性不大,那么这个信息系统的建造时机还未成熟。2 2)经济性)经济性 用户使用信息系统需要支付费用。如果费用很高,用户承担不起,或者说用户感到经济上不太合算,宁愿用手工管理也不愿意使用信息系统时,这个信息系统的吸引力就不那么强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 3 3)及时性)及时性 对信息系统用户来说,信息的及时提供并能使用是用户极为关心的事情。由于信息有时效性,及时提供信息,决策者就可以及时做出决策,过时的信息就可能是“马后炮”。4 4)友好性)友好性 所谓友好性是一个专用名词

43、,即用户使用信息系统很方便,人-机界面良好的意思。用户,尤其是高层领导,通常不太了解信息技术。他们需要的是方便,越方便越好,比如能像使用电视机、“傻瓜照相机”那样方便就好了。对用户来说,设计的信息系统是一个“傻瓜信息系统”,那是很有吸引力的。5 5)准确性)准确性 信息系统提供的信息必须真实。真实性是信息的第一原则。不真实或不够真实的信息要贻误决策,尤其是伪信息,还不如没有信息。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 6 6)实用性)实用性 建立信息系统的根本目的是实际使用。水平再“高”的信息系统,缺乏实用性还不如不建。因此实用性是衡量一个信息系统十分重要的标志。对用户来说,没有必要关心其技术的

44、先进性和复杂程度,他们最感兴趣的是实际使用能否产生效益,也就是在日常事务中对决策和管理的支持。7 7)安全可靠性)安全可靠性 这也是信息系统建造者的一个指标,对用户来说同样重要。8 8)信息量)信息量 所谓信息量是指信息系统能提供的信息数量。信息量太少,信息系统效率不高,实用性也随之下降。从用户角度考虑应有尽可能多的信息量。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 9 9)效益性)效益性 从用户来说,信息系统能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越大越好。由于信息系统经济效益评价的困难性,也许这个指标很难定量描述,用定性描述也很困难,尤其是社会效益。1010)服务程度)服务程度 这里主要是指对各级管理人员和决

45、策者的服务程度。对用户来说,信息系统应是他们最好的服务工具;信息系统应积极、主动地做好服务工作。犹如其他服务业一样,信息系统应全心全意地为用户服务。以上10个指标主要是从用户角度考虑的,可能有遗漏或重复,指标之间存在相关性或矛盾性,但这不影响评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 3.3.从信息系系统对外部影响考虑的指标从信息系系统对外部影响考虑的指标 任何一个信息系统的建设必然对外部产生影响,这种影响也是很难定量描述,需要定性打分,是定性问题定量化,共有六个指标。1 1)共享性)共享性 共享性即本系统信息的共享程度。信息系统之间的共享性是一个重要的指标。目前我国对这方面的重视不够,重复建

46、造的现象不少。一个此类信息系统的信息主要为本系统服务,自产自销,缺乏市场效果。信息必须走向市场,如其他商品一样,只有放到市场上去才能增加其附加值。2 2)引导性)引导性 这里讲的引导性是示范引导的意思。某一信息系统的建设应对未建系统产生示范引导作用。这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也具有市场性质。无论是建造经验、开发方法以及具体的技术方案,都应放到市场上去,供大家借鉴,使用。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 3 3)重要性)重要性 重要性是对外部环境而言的。有些信息系统,如气象信息系统对外部环境的影响很大,对农业、交通、航海、人民生活等几乎所有领域产生影响。又如人口信息系统,对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治安、

47、交通、供应等产生影响。4 4)效益性)效益性 指本系统对外部社会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5 5)信息量)信息量 本系统对社会提供的信息量。6 6)服务程度)服务程度 本系统对社会服务的态度和程度。上述三个角度考虑的指标共有20个,组成指标体系。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 1.1.德尔菲法德尔菲法 德尔菲(Delphi)是一处古希腊遗址的地名,是传说中神谕、灵验、可预卜未来的阿波罗神殿所在地。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兰德公司与道格拉斯公司协作,研究通过有控制地反馈、更为可靠地收集专家意见的方法,以“Delphi”为代号,即取其智慧的含义,德尔菲法由此得名。德尔菲法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预测

48、评价方法,它往往是在没有历史数据、没有历史事件 可借鉴时常常要选择的一种方法,它是通过对预测评价过程的控制、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一种方法。n6.2.4 6.2.4 信息系统评价方法信息系统评价方法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 1 1)德尔菲方法的基本原理)德尔菲方法的基本原理 德尔菲法通过对预测过程的控制,克服了专家个人预测的局限性和专家会议预测易受到心理因素干扰的缺点,它借助于现代信息处理技术更系统地反映出专家集团的社会意向,来达到科学的预测评价的目的。概括地说,德尔菲法是采用函询的调查方式就评价的问题分别向有关领域的专家提问,而后将他们回答的意见综合、整理、归纳。再匿名反馈给各个专家

49、,再次征求意见,然后再加以综合、反馈。这样经过多次反复循环,最后得到一个比较趋于一致的、较为可靠的建议或预测评价结果。实施德尔菲法,首先应当建立一个管理小组,人数2到10人不等,视评价工作量大小而定。管理小组成员应该对德尔菲法的实质和预测过程有正确的理解,了解专家们的情况,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和统计数据处理等方面的基础。管理小组在运用德尔菲法进行评价的过程有一个大致的设计后,根据评价要求筛选出一份专家名单,形成一个专家小组,专家组人数视情况可由几十人到上百人不等。然后,管理小组不断向专家组收集意见、汇总整理意见、反馈意见。德尔菲法评价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由评价者所组织的集体交流思想的过程。信息系统分

50、析与设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 2 2)德尔菲法评价的主要特点)德尔菲法评价的主要特点 德尔菲法享有很高的威望,并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评价工具。美国、日本、西欧、前苏联和印度等国都广泛采用德尔菲法进行各项评价活动,把德尔菲法当做最可靠的评价方法之一。德尔菲法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一种科学评价方法。(1 1)匿名性)匿名性 德尔菲法是通过函询的方法向专家发调查表征询专家意见,专家以“背靠背”的方式匿名回答问题,他们通过反馈只知道有几种不同的意见,但不知道持各种意见的是什么人,这样一来可以使各位专家充分发表个人的见解,而不会像专家会议面对面讨论时受某几个“权威”或“大人物”的意见影响。这样做有利于畅所欲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生活常识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