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诗第六讲.ppt

上传人:s****8 文档编号:82777294 上传时间:2023-03-26 格式:PPT 页数:23 大小:5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清诗第六讲.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清诗第六讲.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清诗第六讲.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清诗第六讲.ppt(23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大家好!大家好!清代诗词研究陈玉兰 主讲第六讲第六讲 清代庙堂诗说之三:肌理说清代庙堂诗说之三:肌理说 一、生平简介翁方纲(1733-1818),字正三,号覃溪,顺天大兴(今北京市)人。十余岁为诸生,乾隆十七年(1752)成进士,即以文学受知于乾隆帝。历任清要逾五十载,负海内清望凡六十年。官至内阁学士,鸿胪寺卿。行楷斜街行,翁方纲 清四大书家(刘墉、铁保、永王星)之一翁有复初斋文集35卷,集外文 4卷,复初斋诗集42卷。论诗著作有石洲诗话,其诗歌基本理论被后人称为“肌理说”。其单篇论文如言志集序、神韵论、格调论等论肌理说较详。二、所谓“肌理”所谓“肌理”,包括两个部分。一是义理,属于诗歌内容的

2、范畴;二是文理,属于诗歌表现形式的范畴。“肌理”实际上是“义理”及其存在形式的统一。内容(义理)要“言有物”经典中的儒家思想。形式(文理)要“言有序”。他主张以“考证”支撑或发明“义理”,以“文章”有效表达“考证”、“义理”这些内容。翁片面强调诗歌的考证作用和史学价值,把诗与“经术”、史料混为一谈。所谓“史家文苑接儒林,上下分明鉴古今。一代词章配经术,不然何处觅元音?”(书空同集后十六首)这是一种模糊文学特征的主张。这与桐城派姚鼐散文理论“义理、考据、文章”之说很接近。以论时文法论诗,促成了后来声势浩大的宋诗运动,而晚清“同光体”诗人更发展了“肌理说”,将宋诗运动推向了高潮。三、肌理说与格调说

3、:反对貌袭,以救沈氏之失“诗之坏于格调也,自明李、何辈误之也。李、何、王、李之徒,泥于格调而伪体出焉。非格调之病也,泥格调者之病也。”(格调论上)“其实格调即神韵也。”(神韵论上)善择古人诗法为我所用,形成自己的格调 四、肌理说与神韵说 “今人误执神韵,似涉空言,是以鄙人之见,欲以肌理之说实之,其实肌理亦即神韵也。”(神韵论上)认为“神韵说”与“格调说”一样,都是主张“袭”古人面目,只是“格调”好袭李杜,而“神韵”好袭王孟而已。(格调论)1、以“风神韵味”为神韵,颇具多样化的特点,以纠渔洋之偏 2、崇实尚细,以补神韵之“空”“诗必能切己切时切事,一一具有实地,而后渐能几于化也。(神韵论)五、翁

4、方纲的诗歌:以考据为诗,以学问为诗,诗味淡薄。翁诗分两类。吴嵩梁石溪舫诗话云方纲“全集多至五六千首,尝命予校定卒业。余请分编为内外集,性情风格气味音节得诗之正者为内集,考据博雅以文为诗者曰外集,吾师以为然。”一类是学问诗。袁枚随园诗话卷五说他“是将诗当考据作矣。”又说他“误把抄书当作诗”。洪亮吉批评他说:“最喜客谈金石例,略嫌公少性情诗。”(北江诗话卷一)另一类是记述作者的生活行踪、世态见闻或写山水景物的诗,也大半缺乏生活气息和真情实感。一些近体诗,偶有佳构:秋浸空明月一湾,数椽茅屋枕江关。微山湖水如磨镜,照出江南江北山。“门外居然万里流,人家一带似维舟。山光湖气相吞吐,并作浓云拥渡头 韩庄闸

5、二首有宋诗的清空气味。六、翁氏诗歌诗味淡薄的原因 1、理论上的失误:负学问之长,以文为诗,欲使诗歌雅化、学术化。2、政治高压抑制性情 3、儒家诗教束缚诗思 4、年界不惑学诗,诗情贫乏王士祯(1634-1711)沈德潜(1673-1769)袁 枚(1716-1798)翁方纲(1733-1818)清代康雍乾隆盛之际,庙堂诗人作为抒情主体的个性过于内敛,诗歌原本具有的抒情功能受到人为的限制,于是向被推为名家大家的诗人中始终没有象李杜般气魄宏伟、个性伟岸、富具飘逸之致或悲悯情怀的诗魂,这是一个压制激情并且不需要气魄的时代,诗歌的“螳肚”而外又加“蜂腰”的病态也就在所不免了。清诗的蜂腰,那一处美丽的风景

6、在哪里呢?在山林草野!“贰臣”钱谦益后秋兴(总13叠104首):海角崖山一线斜,从今也不属中华。更无鱼腹捐躯地,况有龙涎泛海槎。望断关河非汉帜,吹残日月是胡笳。姮娥老大无归处,独倚银轮哭桂花。遗民吴嘉纪次韵答黄鸣六见怀:乾坤何处可题诗?画里江山雨洗时。水起峰低人不见,云生树冷鹤先知。吴嘉纪绝句:白头灶户低草房,六月煎盐烈火旁。走出门前炎日里,偷闲一刻是乘凉。施润章并非在野:里中有啼儿,声声呼阿母。母死血濡衣,犹衔怀中乳。寒士黄景仁别老母:搴帷别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寒士黄景仁稚存归索家书:只有平安字,因君一语传。马头无历日,好记雁来天。黄景仁都门秋思四之三:五剧车声隐若雷,北邙惟见冢千堆。夕阳劝客登楼去,山色将秋绕郭来。寒甚更无修竹倚,愁多思买白杨栽。全家都在风声里,九月衣裳未剪裁。黄仲则诗杂感:仙佛茫茫两未成,只知独夜不平鸣。风蓬飘尽悲歌气,泥絮沾来薄幸名。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黄仲则癸巳除夕偶成: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患潜从物外知。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龚自珍歌筵有乞书扇者:天教伪体领风花,一代人才有岁差。我论文章恕中晚,略工感慨是名家。龚自珍己亥杂诗第252:风云材略已消磨,甘隶妆台伺眼波。为恐刘郎英气尽,卷帘梳洗望黄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生活常识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