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荀子).ppt

上传人:s****8 文档编号:82764813 上传时间:2023-03-26 格式:PPT 页数:33 大小:9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儒家思想(荀子).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儒家思想(荀子).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儒家思想(荀子).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儒家思想(荀子).ppt(33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国思想史儒家思想荀子荀子目目录录荀子的基本思想:人性本恶荀子的著名弟子:法家韩非荀子的学习理论:善假于物一、荀子的基本思想:人性本恶荀子(前荀子(前313年前年前238年)名况,字卿,后避汉宣帝讳,改称孙年)名况,字卿,后避汉宣帝讳,改称孙卿。战国时期赵国猗氏(今山西新绛)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卿。战国时期赵国猗氏(今山西新绛)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时人尊称政治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时人尊称“荀卿荀卿”。曾三次出齐国稷。曾三次出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今山东兰陵)令。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今山东兰陵)令。荀子是先秦儒家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他

2、批判总结先秦诸子的学术思想,尤其不同意的最后代表人物,他批判总结先秦诸子的学术思想,尤其不同意孟子的孟子的性善性善说,主张性恶论,但是这种恶性经过后天教化,也说,主张性恶论,但是这种恶性经过后天教化,也是可以消除的。是可以消除的。荀子的思想:人性本恶 1.1.人性本恶人性本恶 2.2.化性起伪化性起伪 3.3.涂之人可以为禹涂之人可以为禹人性本恶人性本恶孟子提出人性本善,人人都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和孟子提出人性本善,人人都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和是非之心。荀子认为,这并不符合实际情况。他看到的现实人性是非之心。荀子认为,这并不符合实际情况。他看到的现实人性是:人生下来都有是:

3、人生下来都有“好利好利”之心(追求私利),都有耳目之欲之心(追求私利),都有耳目之欲(喜欢好听的好看的),都有(喜欢好听的好看的),都有“疾恶疾恶”之心(憎恨别人)。他还之心(憎恨别人)。他还引用舜的话,认为人有了妻子就不再孝顺父母,做了高官就不再引用舜的话,认为人有了妻子就不再孝顺父母,做了高官就不再忠于国君,得了好处就不再和朋友讲信用。忠于国君,得了好处就不再和朋友讲信用。人性本恶人性本恶孟子认为,人人都追求善,因为人心本来就善。荀子认为恰恰相孟子认为,人人都追求善,因为人心本来就善。荀子认为恰恰相反,人都是追求自己没有的东西,就像穷人总想变富,丑女总想反,人都是追求自己没有的东西,就像穷

4、人总想变富,丑女总想变美,人们追求善,正是因为本性里没有善。如果人人都有本善变美,人们追求善,正是因为本性里没有善。如果人人都有本善之心,那还要圣人做什么?还要礼仪法度做什么?假设没有了国之心,那还要圣人做什么?还要礼仪法度做什么?假设没有了国君、礼仪和刑罚,必然会出现强大的人欺负弱小的人,多数人欺君、礼仪和刑罚,必然会出现强大的人欺负弱小的人,多数人欺负少数人。既然这样,又怎么能说人性本善呢?负少数人。既然这样,又怎么能说人性本善呢?人性本恶人性本恶荀子承认,现实社会中是有一些善的行为,儿子让着父亲,弟弟荀子承认,现实社会中是有一些善的行为,儿子让着父亲,弟弟让着哥哥,孩子在老人面前,有东西

5、不敢先吃,劳累了不敢休息。让着哥哥,孩子在老人面前,有东西不敢先吃,劳累了不敢休息。但是,这并不是人的本性,而是后天学习的结果,是礼法约束下但是,这并不是人的本性,而是后天学习的结果,是礼法约束下的行为。荀子特别强调的行为。荀子特别强调“性伪之分性伪之分”,生下来就有,不需要学习,生下来就有,不需要学习也不能学习的,才是本性;通过后天学习,在别人的教育和约束也不能学习的,才是本性;通过后天学习,在别人的教育和约束下表现出来的行为,只是人下表现出来的行为,只是人“伪伪”,人的善行,都是,人的善行,都是“伪伪”的。的。化性起伪化性起伪荀子强调荀子强调“性伪之分性伪之分”,对于什么是性,什么是伪,还

6、曾做过详,对于什么是性,什么是伪,还曾做过详细的解释:眼睛喜欢美丽的颜色;耳朵喜欢听美妙的声音;嘴巴细的解释:眼睛喜欢美丽的颜色;耳朵喜欢听美妙的声音;嘴巴喜欢吃美味的食物,心里喜欢夺得财物,身体喜欢舒服安逸,这喜欢吃美味的食物,心里喜欢夺得财物,身体喜欢舒服安逸,这些自然而然的生理本能,就是我们的本性,都是恶的。想看美丽些自然而然的生理本能,就是我们的本性,都是恶的。想看美丽的东西而不去看,想听美妙的音乐而不去听,这些违背本心的行的东西而不去看,想听美妙的音乐而不去听,这些违背本心的行为,就是为,就是“伪伪”。之所以违背本心,是受到了礼法的约束。之所以违背本心,是受到了礼法的约束。化性起伪化

7、性起伪荀子主张人性本恶,并不说恶就是合理的,而是强调要改变这种荀子主张人性本恶,并不说恶就是合理的,而是强调要改变这种恶性。要改变这种恶性,就要利用礼义和法度,就要有圣人和君恶性。要改变这种恶性,就要利用礼义和法度,就要有圣人和君主的指导。只有通过人为的这些措施,才能改善人心中本来的恶主的指导。只有通过人为的这些措施,才能改善人心中本来的恶性,这就是性,这就是“化性起伪化性起伪”。就好像一个完全的木头,必须经过人。就好像一个完全的木头,必须经过人工矫正,才能变直,一把很钝的刀子,必须经过人工的磨练,才工矫正,才能变直,一把很钝的刀子,必须经过人工的磨练,才能变得锋利。一个性恶的人,经过礼义教化

8、,才能成为君子。能变得锋利。一个性恶的人,经过礼义教化,才能成为君子。化性起伪化性起伪有人说,人能够被圣人用礼义教化,就说明本性里有这种向善的有人说,人能够被圣人用礼义教化,就说明本性里有这种向善的倾向,也就说明人性本善。荀子认为这是不对的。他举了几个例倾向,也就说明人性本善。荀子认为这是不对的。他举了几个例子:比如匠人可以用泥土来做成陶器,难道可以说,泥土的本性子:比如匠人可以用泥土来做成陶器,难道可以说,泥土的本性里就有成为陶器的倾向吗?如果人人都有为善的倾向,那有何必里就有成为陶器的倾向吗?如果人人都有为善的倾向,那有何必称颂尧舜而贬低桀纣呢?人们称颂尧舜,就是因为他们能够克服称颂尧舜而

9、贬低桀纣呢?人们称颂尧舜,就是因为他们能够克服自己的恶性,能够通过后天的学习,自己的恶性,能够通过后天的学习,“化性起伪化性起伪”。涂之人可以为禹涂之人可以为禹荀子反对孟子的性本善,但却和孟子一样,认为人通过教化之后,荀子反对孟子的性本善,但却和孟子一样,认为人通过教化之后,都可以成为善人。因此孟子和荀子的思想,虽然殊途,但却同归。都可以成为善人。因此孟子和荀子的思想,虽然殊途,但却同归。荀子认为,大禹之所以可贵,正是因为他能用礼义法度克服自己荀子认为,大禹之所以可贵,正是因为他能用礼义法度克服自己的本性。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像大禹一样,了解父子之义、君臣之的本性。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像大禹一样,了解

10、父子之义、君臣之正。荀子同时指出,人人都正。荀子同时指出,人人都“可以可以”为禹,现实中却不是每个人为禹,现实中却不是每个人都成了大禹,问题就在于,常人不能自觉,都成了大禹,问题就在于,常人不能自觉,“可以可以”为而不为。为而不为。涂之人可以为禹涂之人可以为禹其实,荀子认为,圣人和普通人,在根本的人性上并没有区别。其实,荀子认为,圣人和普通人,在根本的人性上并没有区别。圣人的可贵之处,在于不放任自己的本性,而是自觉用礼义节制圣人的可贵之处,在于不放任自己的本性,而是自觉用礼义节制自我。他举例说道:贪财好利,是每个人的本性,普通人放任这自我。他举例说道:贪财好利,是每个人的本性,普通人放任这种本

11、性,结果亲兄弟之间也会相互争夺。圣人遵循礼义教化,克种本性,结果亲兄弟之间也会相互争夺。圣人遵循礼义教化,克服自己的好利之心,就算是对国内的陌生人,也懂得谦让。荀子服自己的好利之心,就算是对国内的陌生人,也懂得谦让。荀子提倡大家都向圣人学习,如此国家就能实现大治。提倡大家都向圣人学习,如此国家就能实现大治。二、荀子的学习理论:善假于物荀子荀子人性本恶,要想改变恶性,只有通过学习礼法。因此,荀子人性本恶,要想改变恶性,只有通过学习礼法。因此,荀子特别重视学习的重要性,荀子一书共三十二篇,第一篇就是特别重视学习的重要性,荀子一书共三十二篇,第一篇就是劝学,这是中国思想史上较早的一篇完整的学习理论文

12、章。劝学,这是中国思想史上较早的一篇完整的学习理论文章。全篇围绕为什么要学习、怎么学习的主题,层层递进,论述清晰。全篇围绕为什么要学习、怎么学习的主题,层层递进,论述清晰。荀子的学习理论,继承了孔子的相关思想,却和孟子有比较大的荀子的学习理论,继承了孔子的相关思想,却和孟子有比较大的区别。他批判孟子区别。他批判孟子“反求诸己反求诸己”的内省式学习,强调的内省式学习,强调“外假于物外假于物”,通过外物(外人)强化自身的修行。,通过外物(外人)强化自身的修行。荀子的学习理论:善假于物 1.1.为什么学为什么学 2.2.怎么学怎么学 3.3.与孔孟的对比与孔孟的对比为什么学为什么学必要性:荀子认为人

13、性本恶,只有通过学习,才能必要性:荀子认为人性本恶,只有通过学习,才能“知明而行无知明而行无过过”(智慧明了,行为规范)。也许有人认为,自己本来就很聪(智慧明了,行为规范)。也许有人认为,自己本来就很聪明,不需要再学习,荀子对此强烈批判,认为不登上高山,就不明,不需要再学习,荀子对此强烈批判,认为不登上高山,就不知道天有多高,不临近深渊,就不知道地有多厚,不学习圣人的知道天有多高,不临近深渊,就不知道地有多厚,不学习圣人的礼法,就不知道学问有多博大。那些自命不凡而不愿学习的人,礼法,就不知道学问有多博大。那些自命不凡而不愿学习的人,正是因为自己没接触真正的学问,所以才不知天高地厚。正是因为自己

14、没接触真正的学问,所以才不知天高地厚。为什么学为什么学必要性:荀子还以生活举例,一个人站在高山上招手,他的手臂必要性:荀子还以生活举例,一个人站在高山上招手,他的手臂并没有加长,但是却能让更远的人看到。那些骑马坐车的人,一并没有加长,但是却能让更远的人看到。那些骑马坐车的人,一天可以走千里路,不是因为他的腿脚好;那些坐船的人,可以渡天可以走千里路,不是因为他的腿脚好;那些坐船的人,可以渡过大江大河,也不是因为他们水性好。所以,一个人天生的本领过大江大河,也不是因为他们水性好。所以,一个人天生的本领是有限的,要想在后天变得强大,就要是有限的,要想在后天变得强大,就要“善假于物善假于物”(善于借助

15、(善于借助外物的力量),这里的外物的力量),这里的“物物”也包括人,就是要向别人学习。也包括人,就是要向别人学习。为什么学为什么学可能性:前面讲了学习的必要性,那么人能不能学好呢?荀子的可能性:前面讲了学习的必要性,那么人能不能学好呢?荀子的答案是肯定的,他举例说:冰是从水而来的,但是却比水更凉更答案是肯定的,他举例说:冰是从水而来的,但是却比水更凉更冷。人们经过学习,也能让自己的学问和休养,实现这种质的飞冷。人们经过学习,也能让自己的学问和休养,实现这种质的飞跃。只要经过认真学习,得到的知识可以伴随自己一生,无论遇跃。只要经过认真学习,得到的知识可以伴随自己一生,无论遇到什么变故都不会丢失。

16、就像已经做成车轮的木头,即便再有太到什么变故都不会丢失。就像已经做成车轮的木头,即便再有太阳暴晒,也不会再变成直挺挺的木头一样。阳暴晒,也不会再变成直挺挺的木头一样。怎么学怎么学专心致志:荀子认为,要想学好,首先要立下好的志向,这样才专心致志:荀子认为,要想学好,首先要立下好的志向,这样才不会受到坏的东西影响。那些整天惹祸的人,是因为他们自身没不会受到坏的东西影响。那些整天惹祸的人,是因为他们自身没有学好的心思。在确立志向的时候,一定要专心,不能贪多,既有学好的心思。在确立志向的时候,一定要专心,不能贪多,既想这样,又想那样。就像人的眼睛,不能同时清楚地看两件东西,想这样,又想那样。就像人的眼

17、睛,不能同时清楚地看两件东西,人的耳朵,也不能同时清楚地听到两样声音,人的内心,也不能人的耳朵,也不能同时清楚地听到两样声音,人的内心,也不能同时专注地学两样东西,所以学习一定要专一,不能分心。同时专注地学两样东西,所以学习一定要专一,不能分心。怎么学怎么学坚持不懈:荀子认为,学习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必须长期坚持不坚持不懈:荀子认为,学习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必须长期坚持不懈。他在劝学篇一开始就说:懈。他在劝学篇一开始就说:“学不可以已(停止)。学不可以已(停止)。”就就算是再好的良马,也不可能一下子跃出十步之外;就算是体质最算是再好的良马,也不可能一下子跃出十步之外;就算是体质最差的劣马,只要它坚

18、持不懈,也能跑到千里之外。所以我们在学差的劣马,只要它坚持不懈,也能跑到千里之外。所以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不能自恃聪明就不努力,也不能因为太笨而放弃学习。习的时候,不能自恃聪明就不努力,也不能因为太笨而放弃学习。无论聪明还是愚蠢,都要一点一点学,积土成山,积水成河。无论聪明还是愚蠢,都要一点一点学,积土成山,积水成河。怎么学怎么学重视环境:荀子认为,对于学习者来说,环境的影响非常重要。重视环境:荀子认为,对于学习者来说,环境的影响非常重要。就像一棵弯曲的蓬草,如果放在笔直的麻中,那么自然就会变直;就像一棵弯曲的蓬草,如果放在笔直的麻中,那么自然就会变直;就像再白的沙子,如果放进黑沙堆里,很快也就

19、跟着变黑。所以就像再白的沙子,如果放进黑沙堆里,很快也就跟着变黑。所以荀子也像孔子一样,提出了荀子也像孔子一样,提出了“居必择乡,游必就士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无论在家,无论在家还是在外,都是多和贤人相处。荀子认为,要向一个人学习,最还是在外,都是多和贤人相处。荀子认为,要向一个人学习,最方便有效的方法,就是多和他接触,在相处之中学习。方便有效的方法,就是多和他接触,在相处之中学习。与孔孟相比与孔孟相比孔子的教育思想,既强调孔子的教育思想,既强调“思思”(思考),也强调(思考),也强调“学学”(学习)(学习),“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二者缺一不可。孟子的教,二

20、者缺一不可。孟子的教育思想更侧重育思想更侧重“思思”的一面,强调学习就是要的一面,强调学习就是要“求放心求放心”(已经(已经丢失的本心),只要丢失的本心),只要“反求诸己反求诸己”(一切回归自身)。荀子则反(一切回归自身)。荀子则反对空思,主张实学,他以自己为例,说自己曾经整天整天地思考,对空思,主张实学,他以自己为例,说自己曾经整天整天地思考,到头来还不如学习一会儿收获更大。到头来还不如学习一会儿收获更大。与孔孟相比与孔孟相比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主张向外学习,但是也并非什么都学,而是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主张向外学习,但是也并非什么都学,而是强调学习要切于实用。他引用孔子的名言:强调学习要切于实用

21、。他引用孔子的名言:“古之学者为己,今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之学者为人。”(古人学习是为了充实自己,现在人学习是为了(古人学习是为了充实自己,现在人学习是为了向人炫耀。)认为君子学习不能只是听了记了,还应该深入内心,向人炫耀。)认为君子学习不能只是听了记了,还应该深入内心,把学到的东西当作自己行为的法则。只有知行结合,才是真正的把学到的东西当作自己行为的法则。只有知行结合,才是真正的学问。在这一点是,孔、孟、荀三家并无区别。学问。在这一点是,孔、孟、荀三家并无区别。三、荀子的著名弟子:法家韩非荀子荀子虽然是儒家的大师,但是在他的学生中间,并没有在儒学史虽然是儒家的大师,但是在他的学生中间

22、,并没有在儒学史上成名成家的,却出现了两位法家的巨头,一位是李斯,另一位上成名成家的,却出现了两位法家的巨头,一位是李斯,另一位是韩非。李斯在秦国为相多年,为秦国一统天下作出了巨大贡献,是韩非。李斯在秦国为相多年,为秦国一统天下作出了巨大贡献,韩非的理论著作,更成为法家的重要典籍。韩非的思想,从来源韩非的理论著作,更成为法家的重要典籍。韩非的思想,从来源上可以分两条:一是荀子的性恶论和礼法并施的思想,二是早期上可以分两条:一是荀子的性恶论和礼法并施的思想,二是早期法家法家“术、势、法术、势、法”的思想。汉代以后,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王朝的思想。汉代以后,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王朝的统治思想,法家思想在治

23、国层面称为儒家的重要补充。的统治思想,法家思想在治国层面称为儒家的重要补充。荀子的重要弟子:法家韩非 1.1.由礼到法由礼到法 2.2.术、势、法并重术、势、法并重 3.3.阳儒阴法阳儒阴法由礼到法由礼到法荀子认为,要改变人性本有之恶,需要圣人礼义教化。不过在强荀子认为,要改变人性本有之恶,需要圣人礼义教化。不过在强调礼义的同时,他也重视法度。统治者对百姓要能够区分善与不调礼义的同时,他也重视法度。统治者对百姓要能够区分善与不善,对善良的人用礼,对不善的人用法。韩非认为,既然人性本善,对善良的人用礼,对不善的人用法。韩非认为,既然人性本恶,只靠礼义劝导,恐怕难以让人向善,因为性命是不能学的,恶

24、,只靠礼义劝导,恐怕难以让人向善,因为性命是不能学的,你将先王的仁义道德说得再美,也对当下治国没有任何用处。再你将先王的仁义道德说得再美,也对当下治国没有任何用处。再说,社会上真正有道德的人,恐怕连十分之一都不到,又让谁去说,社会上真正有道德的人,恐怕连十分之一都不到,又让谁去用道德教化百姓呢?用道德教化百姓呢?由礼到法由礼到法韩非进一步指出,要想天下得到治理,不能寄希望于百姓个个都韩非进一步指出,要想天下得到治理,不能寄希望于百姓个个都成为善人,而是要想方设法,让他们不敢为恶。韩非还反对儒家成为善人,而是要想方设法,让他们不敢为恶。韩非还反对儒家“得民之心得民之心”的主张,因为普通百姓的心,

25、就像小孩子的心一样,的主张,因为普通百姓的心,就像小孩子的心一样,根本不能判断是非好坏。小孩子得了病要剃头,不剃头就会肚子根本不能判断是非好坏。小孩子得了病要剃头,不剃头就会肚子疼,但是他并不知道吃点小苦能带来大好处,所以还是哭着不肯,疼,但是他并不知道吃点小苦能带来大好处,所以还是哭着不肯,只能由母亲抱着他,强行剃头。百姓之心不能作为施政的标准,只能由母亲抱着他,强行剃头。百姓之心不能作为施政的标准,国君真正为百姓着想,就要用法律强制约束百姓。国君真正为百姓着想,就要用法律强制约束百姓。由礼到法由礼到法儒家的礼乐制度,常常十分繁复。韩非提倡法制,却提倡简明扼儒家的礼乐制度,常常十分繁复。韩非

26、提倡法制,却提倡简明扼要,这样才能杜绝世人过度解读,要,这样才能杜绝世人过度解读,“以文乱法以文乱法”。另外,法律还。另外,法律还应该具有稳固性,不能总是变来变去。并且尽量向民众公开,让应该具有稳固性,不能总是变来变去。并且尽量向民众公开,让境内最底下的百姓也都能知晓,这样才能取信于民。和所有法家境内最底下的百姓也都能知晓,这样才能取信于民。和所有法家人物一样,韩非也强调严刑重法,并主张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人物一样,韩非也强调严刑重法,并主张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一个人犯了很小的错误,就给他很重的惩罚,才能阻止他犯大错一个人犯了很小的错误,就给他很重的惩罚,才能阻止他犯大错误。韩非还提倡误。韩非

27、还提倡“连坐连坐”制作,鼓励邻里之间相互告发。制作,鼓励邻里之间相互告发。术、势、法并重术、势、法并重韩非是先秦诸子思想的集大成者,除了发展荀子的韩非是先秦诸子思想的集大成者,除了发展荀子的“性恶性恶”思想,思想,还汲取了前期法家的思想。韩非评价前期法家的三位代表:商鞅、还汲取了前期法家的思想。韩非评价前期法家的三位代表:商鞅、慎到、申不害,总结出法家思想的三个核心:法、势、术。商鞅慎到、申不害,总结出法家思想的三个核心:法、势、术。商鞅的理论以明法律、斥诗书、重刑罚为特征的。韩非的法制主张,的理论以明法律、斥诗书、重刑罚为特征的。韩非的法制主张,受商鞅影响较大,但是韩非对商鞅也有批判,认为商

28、鞅只知道制受商鞅影响较大,但是韩非对商鞅也有批判,认为商鞅只知道制定法律,却没有教给帝王治臣之术,变法的结果容易被大臣窃取,定法律,却没有教给帝王治臣之术,变法的结果容易被大臣窃取,国家没有真正富强,君主的权威也没有提高。国家没有真正富强,君主的权威也没有提高。术、势、法并重术、势、法并重韩非重视韩非重视“术术”,是汲取了前辈申不害的思想。申不害认为,君,是汲取了前辈申不害的思想。申不害认为,君主的最大责任不是治国,而是治臣。一个国家最大的威胁,往往主的最大责任不是治国,而是治臣。一个国家最大的威胁,往往不是外敌,而是内臣。治臣的关键在于广开言路,不能任由某一不是外敌,而是内臣。治臣的关键在于

29、广开言路,不能任由某一个大臣专权。国君的治臣之术,在于给每个人安排合适的工作,个大臣专权。国君的治臣之术,在于给每个人安排合适的工作,便可无为而治。这实际上也是受到了老子思想的影响。韩非继承便可无为而治。这实际上也是受到了老子思想的影响。韩非继承申不害的思想,认为君主治臣,最重要的就是赏、罚二柄。在继申不害的思想,认为君主治臣,最重要的就是赏、罚二柄。在继承申不害重术的同时,韩非也批判他不懂严明法令。承申不害重术的同时,韩非也批判他不懂严明法令。术、势、法并重术、势、法并重韩非在法术并重的前提下,也很重视韩非在法术并重的前提下,也很重视“势势”,这是受到了前期法,这是受到了前期法家慎到的影响。

30、慎到认为,一个国君要想发挥作用,关键不是能家慎到的影响。慎到认为,一个国君要想发挥作用,关键不是能力和道德,而是权位的稳固。飞龙如果落到地上,那就和蚯蚓没力和道德,而是权位的稳固。飞龙如果落到地上,那就和蚯蚓没什么区别,尧如果只是普通的百姓,那就连三个人也管不好。君什么区别,尧如果只是普通的百姓,那就连三个人也管不好。君主只有稳固了主只有稳固了“势势”,才能发挥,才能发挥“术术”和和“法法”的作用。韩非同的作用。韩非同样重视样重视“威势威势”,并进一步将,并进一步将“势势”的作用,从国内治臣民,扩的作用,从国内治臣民,扩展到外交中展到外交中“阳儒阴法阳儒阴法以商鞅、韩非为代表的法家,在秦国从弱

31、到强直到最终统一全国以商鞅、韩非为代表的法家,在秦国从弱到强直到最终统一全国的过程中,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秦国以严刑峻法实现了全国的过程中,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秦国以严刑峻法实现了全国统一,但是秦始皇在治理天下的时候,仍然用法家的严刑峻法,统一,但是秦始皇在治理天下的时候,仍然用法家的严刑峻法,结果闹得劳民伤财,怨声载道。最后,秦国只存在了结果闹得劳民伤财,怨声载道。最后,秦国只存在了1515年,二年,二世而亡。刘邦建立汉朝以后,一反秦朝强势政府的做法,该用道世而亡。刘邦建立汉朝以后,一反秦朝强势政府的做法,该用道家黄老之术,实行家黄老之术,实行“无为而治无为而治”。到了汉武帝时期,采用董

32、仲舒。到了汉武帝时期,采用董仲舒的建议,的建议,“废黜百家,独尊儒术废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儒家成为统治思想。,从此,儒家成为统治思想。阳儒阴法阳儒阴法但是,儒家的德治思想并不能满足汉武帝对内集权、对外战争的但是,儒家的德治思想并不能满足汉武帝对内集权、对外战争的需要,因此汉武帝在表面宣传儒家思想以安抚人心的同时,也任需要,因此汉武帝在表面宣传儒家思想以安抚人心的同时,也任用一大批酷吏(如张汤),通过严刑峻法实现自己的政治目的。用一大批酷吏(如张汤),通过严刑峻法实现自己的政治目的。直到汉宣帝时期,还对其太子直言:直到汉宣帝时期,还对其太子直言:“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

33、王道杂之。道杂之。”王道即是儒家的德治,霸道即是法家的法治。汉代的王道即是儒家的德治,霸道即是法家的法治。汉代的这种制度,为后来的封建统治者沿用,史学家将这种这种制度,为后来的封建统治者沿用,史学家将这种“霸王道杂霸王道杂之之”的做法,称为的做法,称为“阳儒阴法阳儒阴法”,或称,或称“外儒内法外儒内法”。阳儒阴法阳儒阴法感想:在中国两千年的封建时期,儒家一直是官方承认的正统思感想:在中国两千年的封建时期,儒家一直是官方承认的正统思想,朝廷科举取士,也是以儒家典籍为根据。但是,儒家作为一想,朝廷科举取士,也是以儒家典籍为根据。但是,儒家作为一种种“阴柔阴柔”的文化,并不能独立承担治国的重任,因此,才需要的文化,并不能独立承担治国的重任,因此,才需要法家思想作为补充。正是有了强势的法家做支撑,才确保了儒家法家思想作为补充。正是有了强势的法家做支撑,才确保了儒家文明的绵延不绝。但是,中国毕竟是一个人情社会,也是一个礼文明的绵延不绝。但是,中国毕竟是一个人情社会,也是一个礼仪之邦,严苛的法家也同样不能单独实现治国的功能,甚至不能仪之邦,严苛的法家也同样不能单独实现治国的功能,甚至不能走上前台,只能默默做幕后的走上前台,只能默默做幕后的“英雄英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生活常识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