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课时检测(十三)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含解析.pdf

上传人:索**** 文档编号:82567113 上传时间:2023-03-25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163.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课时检测(十三)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含解析.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最新】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课时检测(十三)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含解析.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最新】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课时检测(十三)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含解析.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课时检测(十三)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含解析.pdf(6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最新版精品历史备考资料课时跟踪检测(十三)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一、选择题(每小题 4 分,共 48 分)1(2016 保定摸底)下表为我国夏商周时期使用的部分农具简表,从中可以看出当时()时期整地工具中耕工具夏朝耒、锛、铲、斧锄、博商朝耒、锛、铲、锸、斧、析铲、博西周耒、锛、铲、锸、斧、析、援铲、罅A已经出现铁犁牛耕B木石等原始农具已不复存在C耕作方式不断进步D农业管理经验比较丰富解析:选 C夏商周时期整地工具和中耕工具种类繁多、层次分明,说明此时期耕作方式注重精细化操作,故C 项正确。2 汉书 食货志:“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古者税民不过什一至

2、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这从本质上反映了()A农业生产的产量低B农民赋税负担沉重C小农经济的脆弱性D土地兼并现象严重解析:选 C“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反映了小农经济规模小和产量低;“古者税民不过什一 至秦则不然 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反映了小农经济下农民赋税负担的沉重;“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反映的是土地兼并。这些现象从本质上反映了小农经济的脆弱性,故C 项正确。3自明嘉靖以后,迎神赛会之风日趋兴盛,到清乾隆年间达到鼎盛。一些以丝绸为主的市镇,祭祀蚕花娘

3、娘;一些镇、村祭祀“刘皇”,因为他能驱蝗虫,保丰收;还有一些崇奉能治病、出行保平安的神。民间崇拜的功利化倾向反映了()A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传统观念B自然灾害影响了价值取向C市民生活习俗发生重大变化D自然经济下的理想与诉求解析:选 D材料中民间崇拜的功利化倾向反映出对农业的重视,这是自然经济下对增加经济作物和粮食作物产量的理想与诉求的体现,故D 项正确。4北宋以后,北方水利工程项目日趋减少,南部各省如江苏、浙江、福建则快速增加,甚至明代的湖南与云南也增加了许多水利工程。关于上述变化的正确解读是()A显示政府对南方农业生产的重视B水利工程大多位于人口迁出地区C可看出粮食作物生产中心的转移D上述省份都

4、是工商业发达的地方解析:选 C经济中心的转移导致政府对南北方水利工程项目的投入力度变化,南方地区成为粮食生产的中心区域,故C 项正确。5.(2017河南天一大联考)右图为汉代画像砖中的舂米拓本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工商食官下的手工业劳作B地主田庄里的集体协作劳动C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D精耕细作农业生产场景解析:选 B工商食官盛行于西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瓦解,故A 项错误;画像中有多个劳动力在进行集体劳作,体现了大地主田庄集体协作的情形,故B 项正确;图片中有多个劳动力与小农经济的规模小等特点不符,故C 项错误;精耕细作属于农业的范畴,而材料中的画像是属于手工业的范畴,故D 项错误。6

5、(2016 益阳调研)宋熙宁年间(10681077 年),全国兴修水利工程10 793 处,其中两浙路修建1 980 处。此外,还在东南沿海修筑了长达500 余里的江北捍海堰和浙江捍海石塘、钱塘江工程等。这反映了()A连年暴雨导致严重涝灾B水利政绩成为擢升依据C江南经济发展推动水利建设D人口大量增加需要新耕地解析:选 C题干信息说明江南地区的水利建设情况较好,而这一时期的江南地区经济发达,故C 项正确。7 汉书 地理志记载,全国设铁官四十九处,有六处在今天河南境内,并且规模都比较大。如今发现汉代冶铁遗址共30 多处,近半在河南。这反映出汉代()A河南手工业最发达B冶铁由官府垄断经营C冶铁技术相

6、当成熟D中原地区的经济领先解析:选 D根据材料可以看出,河南既有铁官且规模大,还有多处的冶铁遗址,说明河南冶铁手工业比较发达,这与中原地区的经济领先有关,故D 项正确。8(2016 汉中质检)历史图片被称为“凝固的历史”,关于下列图片信息解读正确的是()A图 1 反映了西周时期青铜铸造的高超工艺B图 2 可作为汉代丝织业高超工艺的实物证据C图 3 反映了东汉时期地方政府对水利灌溉工具的重视D图 4 是西汉海昏侯发行的五铢钱解析:选 B后母戊鼎是商代青铜器,故A 项错误;素纱禅衣是西汉马王堆出土的,历经两千年仍完整无缺,反映出汉代丝织业高超工艺,故B 项正确;水排是冶铁工具,并非灌溉工具,故C

7、项错误;汉武帝将铸币权收归中央,铸五铢钱,故D 项错误。9先秦典籍周礼考工记中载:“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发明)也。烁金以为刃,凝土以为器,作车以行陆,作舟行水,此皆圣人之所作也。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这反映出中国古代手工业()A有独特的工艺造物文化B推崇行业间的分工协作C工匠有崇高的社会地位D注重对生产工具的改进解析:选 A材料反映了当时的工匠是那个时代不可或缺的技术人才,其制作的工业品精美别致,具有独特的工艺造物文化。10(2016 赣州摸底)据明朝万历华州志记载,陕西华州“郡之柳子镇,有千家铁匠,作刀剑剪斧之用,天下士大夫所共索,以为转相赠予者”。这表

8、明华州柳子镇()A铁业全行业资本主义萌芽B家庭手工业技术高超C冶铁开始采用机械化生产D铁业呈现出繁荣景象解析:选 D资本主义萌芽的基本特征是雇佣关系的出现,材料没有涉及,故A 项错误;家庭手工业生产的产品以家庭使用为主,从“作刀剑剪斧之用,天下士大夫所共索,以为转相赠予者”,可知是民营手工业,故B 项错误;机械化生产出现于工业革命时期,故 C 项错误;从“郡之柳子镇,有千家铁匠”,可知冶铁业繁荣,故D 项正确。11(2016 江淮十校联考)明朝时嘉兴石门镇有油坊二十家,“杵油须壮有力者镇民少,辄募旁邑民为佣一夕作佣值二铢而赢”。这一记载可以用来研究()A古代官营手工业B明清资本主义萌芽C传统的

9、“重农抑商”政策D古代家庭结构的变迁解析:选 B依据题干材料“辄募旁邑民为佣 一夕作佣值二铢而赢”反映了手工业领域存在的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也就是说存在自由劳动市场,说明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故 B 项正确。1217 世纪晚期的传教士估计,仅上海就有20 万织布工人和60 万提供纱线的纺织工人。广东等地的丝织、陶瓷业还主动灵活地调整产品结构,开发了专供海外市场的“粤缎”、“粤纱”等。此史料印证了()A沿海地区生产专业化的分工B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的兴盛C海外贸易促进国内市场的扩大D东南沿海自然经济开始瓦解解析:选 A根据材料17 世纪晚期,上海已经有规模庞大的织布工人即纺织工人,广东等地也出现了灵活

10、调整产品结构,实行专业化生产的趋向,所以此史料印证了沿海地区生产专业化的分工,故A 项正确。二、非选择题(第 13 题 25 分,第 14 题 12 分,共 37 分)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唐后期起,古老的骆驼商道有了一条对等的海路。瓷器成为新途径的首选,方便、大宗、价值又高,能提高船东的利润。唐代瓷器注重异国情调、自然风格、雄浑的气质与彩绘的装饰。宋瓷则追求纹饰低调、比例均衡、形态流动、冷色系的单色色调,体现轮廓、釉色和纹饰完美整合,流露出一种文化孤芳的排外心理。元朝青花瓷的诞生是泉州穆斯林商贾和景德镇窑主共同推动的,接纳了西南亚地区(中东)的传统审美价值。明朝青花瓷工艺改进并流行

11、。清初,珐琅彩进入中国,使瓷器用色逐渐涵盖彩虹的所有缤纷。1718 世纪欧洲传教士和商人频繁往来于欧洲与中国,世界开始聚焦中国。耶稣会士的中国报告和以拉丁文翻译的儒家经典,陆续在法国出版,欧洲掀起了一股“中国热”。中国瓷器的造型风格、优良质地及瓷器上的图案花式和绘画深受欧洲人喜爱,欧洲各国作坊加以仿造。1769 年,英国玮致伍德建立陶厂,此后引进机器生产,并采用新式转印技术。他不仅采用景德镇的精密分工制度,还推出创新的管理方式和现代商业经营事项,如市场调查、报纸广告等。18 世纪中期后,熟悉中国的欧洲商人开始反驳耶稣会士描述的理想化形象,指出中国的官吏腐败衰弱的一面。西方知识分子很快转而反对中

12、国,觉得不该把它视为西方社会的榜样;同样地,欧洲人也停止把中国瓷当成典范。18 世纪末,欧洲瓷业将中国瓷器逐出国际市场,这与中国在世界事务上划时代的衰退同步进行,也与西方势力上升、前进成为全球重心的时序相互对应。摘编自罗伯特 芬雷青花瓷的故事 中国瓷的时代、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等(1)根据材料,概括从唐朝至清朝中国瓷器业发展的特点。(12 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17 18 世纪中国瓷器在欧洲命运的变化,并分析导致该变化的原因。(13 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中关键语句“瓷器成为新途径的首选”“唐代瓷器注重异国情调 接纳了西南亚地区(中东)的传统审美价值”“图案花式和绘画

13、深受欧洲人喜爱,欧洲各国作坊加以仿造”“瓷器逐出国际市场,这与中国在世界事务上划时代的衰退同步进行”归纳概括。第(2)问,中国瓷器经历了从古代中国的瓷器深受欧洲的欢迎到近代中国瓷器逐渐退出国际市场的变化;其原因要抓住“17、18 世纪”的时代信息去分析,西方经历工业革命,国力蒸蒸日上,而中国不改进技术、政治腐朽,瓷器随中国国力的衰弱退出世界舞台。答案:(1)特点:瓷器是中外贸易的主要商品;具有时代特色;瓷器工艺演进与中外文化技术交流密切关联;影响了欧洲瓷业发展和欧洲文化;后来衰落,其发展变化一定程度上折射了国运的兴衰。(2)变化:由被欧洲仰赖到被逐出欧洲市场;由被欧洲追捧到被冷落等。原因:欧洲

14、作坊大量仿造瓷器;工业革命后欧洲制瓷业的生产技术、组织管理和商业运行均有革新;欧洲对中国认识发生变化;明清以后,中国瓷器业虽有工艺发展,但没有出现革命性变化等。14阅读以下材料,从中提取两项有关汉、唐时期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12 分)唐朝灌溉工程数量简表单位:(个)区地时间工程类别长江以北长江以南中唐以前中唐以后中唐以前中唐以后灌溉98 29 23 938 解析:可从汉代灌区的分布特点,唐朝灌溉工程数量分布和变化上进行信息的提取,结合经济的发展和经济中心的变迁等内容进行说明。答案:示例一:信息:汉代的灌区主要集中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唐代中期以后江南的灌溉工程数量大幅增长。说明:从汉到唐随着江南的开发,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封建经济不断发展。示例二:信息:从汉到唐灌溉水利事业不断发展。说明:农耕经济是封建社会最重要的生产部门,政府高度重视农田水利事业,精耕细作水平不断提高,封建经济不断发展。示例三:信息:中唐前后江北和江南灌溉工程数量变化对比明显。说明:中唐以后北方政局混乱,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南方相对安定,有利于农业生产发展。(至少提取两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