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考点14论述类文本阅读.pdf

上传人:索**** 文档编号:82481207 上传时间:2023-03-25 格式:PDF 页数:55 大小:190.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考点14论述类文本阅读.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2013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考点14论述类文本阅读.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3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考点14论述类文本阅读.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考点14论述类文本阅读.pdf(55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考点 14 论述类文本阅读一、(2013新课标全国卷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老子其人其书的时代,自司马迁史记以来即有异说。清代学者崇尚考据,对此议论纷纷,如汪中作老子考异,力主老子为战国时人,益启争端。钱穆先生说:“老子伪迹不彰,真相不白,则先秦诸子学术思想之系统条贯始终不明,其源流派别终无可言。”大家都期待这个问题有新的解决线索。过去对于古书真伪及年代的讨论,只能以纸上材料证明纸上材料,没有其他的衡量标准,因而难有定论。用来印证老子的古书,大多受到辨伪家的怀疑,年代确不可移的,恐怕要数到韩非子、吕氏春秋和淮南子,但这几本书成书太晚,没有多少作用。近年战国秦汉简帛佚籍大量出土

2、,为学术界提供了许多前所未见的地下材料,这使我们有可能重新考虑老子的时代问题。1973 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内有老子两种版本,甲本字体较早,不避汉高祖讳,应抄写于高祖即帝位前,乙本避高祖讳,可能抄写于文帝初。这两本老子抄写年代都晚,无益于老子著作年代的推定,但乙本前面有黄帝书四篇,系“黄”、“老”合抄之本,则从根本上改变了学术界对早期道家的认识。郭沫若先生曾指出,道家都是以“发明黄老道德意”为其指归,故也可称之为黄老学派。老子和黄帝书是道家的经典,在汉初被抄写在老子前面的黄帝书显然在当时公众心目中已据有崇高位置,不会是刚刚撰就的作品。同时,黄帝书与申子、慎子、韩非子等有许多共通文句

3、,而申不害、慎到、韩非三人均曾学黄老之术,这些共通之处可认作对 黄帝书的引用阐发。申不害和慎到的年代,前人推为战国中期,黄帝书不应更晚。至于黄帝书-2-与老子的共通之处也甚多,如黄帝书经法篇云“王天下者有玄德”,什么是“玄德”,文中未见解释。查老子五十一章:“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帛书所讲“玄德”显然由此而来。此例甚多,那么为黄帝书所称引的老子必须再早上一个时期,也就是不会晚于战国早期。古书中有关老子和孔子关系的记述很多,但矛盾和可疑之点不少。近来有陈鼓应先生老学先于孔学一文,专门讨论论语受老子的影响,用以证成“老子成书早于论语”。如论语卫灵公:“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

4、?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无为而治”是老子的学说,细味孔子的话,是讲唯有舜称得起无为而治,很像是针对已有的学说而发。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朱熹指出:“或人所称今见老子书。”因此这一条是论语引用老子的铁证,而且是对老子的批评。从这些情形来看,古书所记老子长于孔子,可以认为是确实可信的。(摘编自李学勤 的年代)1.下列关于作者写作本文的原因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从司马迁史记开始,关于老子和老子一书的时代问题就有不同说法。清代汪中作老子考异以后,学者们更加纷争不已。B.钱穆说过:如果老子其人其书的时代不明,那么先秦诸子学术思想

5、的联系和发展就无法弄清,老子和道家的源流、派别也无从谈起。C.以前用来印证老子的古书,大多本身就被人指为伪书。韩非子、吕氏春秋等虽然年代确凿无疑,但是成书太晚,也无济于事。D.近年来战国秦汉简帛文献大量出土,给学术界提供了许多纸上材料以外的东-3-西,这使得老子和老子一书的时代问题有了解决的可能。【解析】选 B。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选项信息所在原文的位置,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具体分析如下:选项具体分析结论A 本文的写作目的是想探究老子其人其书的时代问题。A 项是说关于老子和老子 一书的时代问题就有不同说法,有争论就需探讨,应属作者写作此文的原因错误

6、B 虽然说的也属作者写作此文的原因,但原文说的是事实,没有假设正确C 是说古书不能印证老子,需写此文探究,也属作者写作此文的原因错误D 战国秦汉简帛文献大量出土,使得老子和老子一书的时代问题有了解决的可能,所以作者要写作本文探究错误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虽然从字体和避讳来看,马王堆汉墓老子帛书甲本和乙本的抄写年代可以大致确认,但是这对于老子著作年代的推定没什么用处。B.黄帝书和老子有许多相同相似的语句,但许多名词的解释只见于老子而不见于黄帝书,所以老子成书应该早于黄帝书。C.陈鼓应曾撰写老学先于孔学一文,指出论语中多有受到老子影响之处,其目的是证明老子一书的产生比论

7、语早。D.老子有“以德报怨”之说,所以“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一句应该是论语引用老子的铁证,并且是对老子的批评。【解析】选 D。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题时应根据选项内容,-4-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筛选出有用信息,做出判断。具体分析如下:选项具体分析结论A 由原文第三段可知,A 项与原文表意相同错误B 由原文第四段“黄帝书与老子的共通之处也甚多也就是不会晚于战国早期”得出结论错误C 由原文第五段“陈鼓应先生老学先于孔学一文,专门讨论论语受老子的影响,用以证成老子成书早于论语 ”得出结论错误D“老子有以德报怨之说”错,文中只是朱熹的推断而并不一定是事实正确3.根据原文

8、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对于古书真伪和年代问题,本文采用了两方面的证据来证明,即不但有古书上的材料,还加上了考古发掘的地下材料,从而增强了论证的力量。B.道家以“发明黄老道德意”为其指归,马王堆汉墓老子帛书乙本是“黄”、“老”合抄之本,这证明在西汉初年黄老学派已经形成。C.申不害、慎到、韩非都学过黄老之术,他们著作的语句与黄帝书也多有相同相似,可见这三人的引用阐发,与黄帝书后来享有崇高地位极有关系。D.论语引用老子“无为而治”等意见,并加以阐发,这不但证明老子年长于孔子,大概也能印证史书上孔子曾经问学于老子一事。【解析】选 C。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题时应根据选

9、项内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筛选出有用信息,做出判断。选项具体分析结论-5-A 1973 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及黄帝书上的材料等分别是考古发掘的地下材料和古书上的材料错误B 此项由原文三、四段信息整合可得出错误C 原文是“黄帝书与申子、慎子、韩非子等有许多共通文句,而申不害、慎到、韩非三人均曾学黄老之术,这些共通之处可认作对黄帝书的引用阐发”。C项却说“可见这三人的引用阐发”,有区别。“与黄帝书后来享有崇高地位极有关系”在文中找不到证据正确D“论语引用老子无为而治等意见,并加以阐发,这不但证明老子年长于孔子”见原文最后一段。“大概也能印证史书上孔子曾经问学于老子一事”,因为学问上有关

10、联,得出大概这个结论还是有道理的错误二、(2013新课标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20 世纪后期,陕西凤雏村出土了刻有“凤”字的甲骨四片,这些“凤”字的形体大致相同,均为头上带有象征神权或王权的抽象化了的毛角的短尾鸟。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云:“,凤属,神鸟也。江中有,似凫而大,赤目。”据此,古代传说中鸣于岐山、兆示周王朝兴起的神鸟凤凰,其原型应该是一种形象普通、类似水鸭的短尾水鸟。那么,普通的短尾鸟“凤”为何在周代变为华冠长尾、祥瑞美丽的神鸟了呢?我们看到,在商代早期和中期的青铜器纹饰中,只有鸟纹而没有凤纹,真正的凤形直到殷商晚期才出现,而且此时是华冠短尾鸟和华丽而饰有眼翎的长尾鸟同

11、时出现,可见“凤”是由鸟演变而来的。综观甲骨文和商代青铜器,凤鸟的演变-6-应该是鸟在先,凤在后,贯穿整个商代的不是凤而是鸟。“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在商人的历史中鸟始终扮演着图腾始祖的重要角色。左传记载郯子说:“我高祖少皞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凤鸟氏历正也,九扈为九农正。”凤鸟氏成为“历正”之官,是由于它知天时,九扈成为“九农正”,也是由于它们带来了耕种、耘田和收获的信息。殷人先祖之所以“鸟师而鸟名”,应该是由于这些随着信风迁徙的鸟,给以少皞为首的商人的农业生产带来了四季节令的消息。对凤鸟的崇拜起于商代,其鼎盛却在周代。正是在周代,“凤”完成了其发展程序中最后也是最重要

12、的环节:变为神鸟凤凰。许多历史资料记载了周王室在克商前后对“天命”的重视。尚书“周书”十二篇中大量出现的“命”字多指天命,“殷革夏命”也是常见的语句。武王在甲子日牧野之战结束后,紧接着就“不革服”“格于庙”(来不及换衣服就到神庙参拜),这个“庙”自然不可能是周庙,而是商人的神庙。这说明周王室急于把商人的正统接过来,成为中原合法的统治者。周人之所以宣扬天命,归根结底在于强调“周改殷命”是出自天的意志和抉择。那么有谁能给周人带来“上天之命”呢?根据当时的社会共识,最合适的就应该是“天的使者”凤鸟。国语云:“昔武王伐殷,岁在鹑火。”岁即岁星,鹑火即柳宿。古人把赤凤叫作鹑,看来周人选择克商的时间也是寓

13、有深意的。(摘编自何丹试论中国凤文化的“历史素地”及其在文化类型学上的深层涵义)1.下列关于凤的形象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20 世纪后期在陕西凤雏村出土的甲骨文中,凤都表现为短尾鸟的形象。-7-B.在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作为凤属的是跟凫一般大的红眼睛水鸟。C.综合甲骨文和上古文献记载看,凤的原型是一种类似水鸭的普通短尾水鸟。D.在周代文化中,凤已经从短尾水鸟变成一种华冠长尾、祥瑞美丽的神鸟。【解题指南】判断某一概念或词句的表述,首先审查选项,明确表意重点;其次回归原文,搜集相关线索;再次两相比照,确定理解误差。【解析】选 B。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概念的理解。分别找到四个选项所指向的原文

14、内容,比较表述上的差异,进而判断表述是否正确。B项原文第一段表述为:“似凫而大,赤目。”并没有说“跟凫一般大”。而 B 项表述为“一般大”,与原文不符。A、C、D三项正确,其信息均在前两段。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在商代晚期的青铜器纹饰中,华丽而饰有眼翎的长尾鸟形状的凤纹还没有出现。B.从青铜器纹饰和“天命玄鸟,降而生商”这句话看,鸟是殷商人传说中的图腾始祖。C.凤鸟知天时,九扈带来耕种、耘田和收获的信息,所以殷人先祖“鸟师而鸟名”。D.周人的凤崇拜是从商人那里沿袭而来的,而周人的崇凤热甚至超过了商人。【解题指南】此类题目,往往一个选项辐射多处甚至全文,需要立足全文,放开视

15、野,大处着眼,小处斟酌。本文讲了在从商到周的历史演变过程中,人们由“鸟”而“凤”的图腾崇拜历程。【解析】选 A。本题考查对重要句子的理解。A 项,原文说“在商代早期和中期的青铜器纹饰中,只有鸟纹而没有凤纹,真正的凤形直到殷商晚期才出现,而且此时是华冠短尾鸟和华丽而饰有眼翎的长尾鸟同时出现”,可见商代晚期的青铜-8-器纹饰中,“华丽而饰有眼翎的长尾鸟”已经出现,只是和“华冠短尾鸟”同时出现而已。所以此选项错误。B项,原文说“综观甲骨文和商代青铜器,凤鸟的演变应该是鸟在先”“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在商人的历史中鸟始终扮演着图腾始祖的重要角色”,所以判断此选项是正确的。C 项,可参考原文第三段,此选项

16、正确。D 项,原文第四段说“许多历史资料记载了周王室在克商前后对天命的重视”,并援引尚书 国语来证明周人对“凤”的崇拜,所以此选项正确。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后代所见的“凤”并不是自然界的一种鸟。在中国文化史上,凤的形象最为重要的演变开始于殷商晚期,最终完成于周代。B.周文王、周武王都曾称臣于商纣王。为了表明自己是商朝先王的臣下,周武王在甲子日牧野之战结束后,马上就参拜了商人的神庙。C.尚书“周书”是记载周王朝史事之书,在“周书”十二篇中大量宣传天命、“殷革夏命”,实际上就是在宣传“周改殷命”。D.周人之所以把牧野之战克商的时间定在甲子日,即岁星在鹑火的时候,就

17、是因为鹑是赤凤,而赤凤将带来“上天之命”。【解题指南】首先明确各选项的表意重点,然后联系原文判断其正误。【解析】选 B。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A项,有两个判断,前一句说“凤”并不是自然界的一种鸟,这可根据原文“其原型应该是一种形象普通、类似水鸭的短尾水鸟”“均为头上带有象征神权或王权的抽象化了的毛角的短尾鸟”两处信息来判断;第二句说凤形象的演变过程,原文说“真正的凤形直到殷商晚期才出现”“正是在周代,凤完成了其发展程序中最后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变为神鸟凤凰”,据此可判断此选项正确。B 项,表意重点在后半句,需要思考的是周-9-武王参拜商人神庙目的是“为了表明自己是商朝先王的臣下”吗,原文

18、说“这说明周王室急于把商人的正统接过来,成为中原合法的统治者”,选项和原文大相径庭,由此可判断此选项错误。C 项,可参考原文所说“周人之所以宣扬天命,归根结底在于强调周改殷命是出自天的意志和抉择”“尚书 周书十二篇中大量出现的命字多指天命,殷革夏命也是常见的语句”。D 项,可参考原文最后一段内容。三、(2013辽宁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任何民族的饮食乃至由饮食折射出的文化特质都体现了这个民族独一无二的文化风范。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体现在“和”字上,“和”有“中和”“融合”之意。中华饮食的发展鲜明地体现了“和”文化的思想精髓。中华饮食起源于农耕文明,大量食物来自土地。随着民族文化的交

19、融,汉族逐渐接受了游牧民族的“肉食”饮食方式,扩大了食物范围,丰富了饮食结构。汉唐以后,中亚及东南亚等地的食物品种大量引进,增补了中华饮食品种。近世以来,西方饮食理念与方式得到认同,具有现代特征的中华饮食形态逐渐形成。翻开中国食谱,到底哪种是地道的中国食物或外来食物,人们恐怕已经模糊。大量外来食物品种能够进入中国并转化为饮食的有机部分,不仅在于地理条件与自然气候为其提供了生长发展的基本环境,更重要的还在于中国人将其放在“和”文化的平台上加以吸纳。在对外来食物或饮食方式的同化过程中,中华饮食突显出“本土化”的内在机制与运作模式,而本土性是始终坚持的首要原则。中国南方多水田,北方多旱地。米和面成为

20、中国人的主食,水、旱地中生长的瓜果蔬菜成为与主食相伴的食物,家畜、水产品及野猎的动物大多成为改善人们生活的佳肴。尽管这种饮食结-10-构及生活方式在物质极大丰富后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中华饮食最根本的本土性特质却仍以不同形式存在,且构成中华饮食文化体系最为坚实的基础。在世界上任何一个提供“中式餐饮”的餐馆与酒店中,中国本土化饮食要素不可或缺。只有中国本土性的饮食原料与中国厨艺有机结合,人们才能真正品尝到中华美食的滋味。中华饮食引进外来食物的过程,一是接受,二是消融。引进接受是前提,消融改造是目的。经过消融改造的食物同时被赋予新的含义,融入到传统的中华饮食中。如原产非洲的油料作物“芝麻”,在中华饮食

21、长期实践与探索中还被广泛地用为调味品,与本土饮食有机结合,被加入到许多甜馅、糕点、饼类食品中。中华饮食文化历久弥新,还在于不断汲取周边各民族及域外的有益文化元素,进而推动中华饮食文化的变革。如中餐“合餐制”的形成。自先秦两汉至唐代,进食采用“分餐”方式。南北朝时期,胡人用的被称作“胡床”和“貊盘”的器具开始逐步向中原地区流传。“胡床”即现在的马扎,“貊盘”是一种较大的餐桌,它们便于餐者起坐取食。这些饮食器具的大范围推广以及对其进一步的改造创新,打破了跪坐而食的局限,形成了围坐合食的进餐形式。而对“合餐制”的全面接受与文化认同,事实上也建构在“和”文化的理念之上。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22、,饮食的功能必然超越物质层面进入精神范畴,并被赋予新的文化内涵。作为人类饮食文化的一种存在样态,中华饮食文化不仅在物质层面上体现了人对世界和自然的深刻认知与利用,更在精神层面上表达了人对美好事物不懈追求的愿望。在全球化时代,中华饮食文化并不会失去自我,而将在人类普遍的文化价值认同之下进一步为世界各国所认可。(摘编自肖向东论全球化视野中的中国饮食)-11-1.下列关于中华饮食的表述,不能体现“和”文化思想的一项是()A.在接受了游牧民族的“肉食”饮食方式之后,汉族的食物来源更加多样,饮食结构发生了变化。B.在民族文化的交融过程中,中华饮食逐渐接受了亚洲其他地区的食物品种,进一步扩大了饮食范围。C

23、.任何一个厨师,想要制作出真正的中华美食,就必须将中国本土性饮食原料与中国厨艺有机结合起来。D.芝麻引入中国后,首先作为新的油料作物被接受,后来有了新的含义,被广泛地应用为调味品。【解题指南】解答本题应明确两点:(1)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不能体现“和”文化思想。(2)解答本题的关键:通读全文,理清思路查找对应,对比分析检测验证。首先根据第一段来明确:作为一种文化思想,“和”有“中和”“融合”之意。然后把各项和文本对照分析。【解析】选 C。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具体分析如下:选项具体分析结论A 强调了中华饮食中不同民族间饮食方式的“融合”,体现了“和”文化思想错误B 强调了中华饮食

24、与亚洲其他地区在饮食品种上的融合,体现了“和”文化思想错误C 强调的是中华饮食的本土性原则,没有涉及和外来饮食关系,没有正确-12-体现“和”文化思想D 强调了中华饮食从国外引入的某一特定食材用途的扩大体现的“融合”,体现了“和”文化思想错误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今天我们翻开中国食谱,大多数人已经不易准确地辨认出哪种食物是地道的中国食物。B.在自然环境的影响下,中华饮食形成了米面为主食、蔬菜肉鱼为副食的饮食结构,具有鲜明的本土性。C.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的餐馆,只要是提供“中式餐饮”的,就离不开中国本土化的饮食要素。D.“胡床”“貊盘”带来了很多便利,南北朝时期在中原大范围

25、推广后,推动了中华饮食进餐形式的发展。【解题指南】(1)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2)解答本题的关键:逐项阅读各选项,还原到文本查找对应答题区间,对比分析检测验证。【解析】选 D。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D项遗漏了“以及对其进一步的改造创新”这一信息。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各民族的饮食都体现了本民族的文化风范,同样,中华饮食也彰显了中华民族鲜明的文化个性。B.中华饮食不断引进外来饮食元素,这一方面丰富了传统饮食文化内涵,另一方面促进了自身的革新。-13-C.饮食的功能可以分为物质与精神两个层面,并与人类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活水平紧

26、密相关。D.在全球化时代,中华饮食文化将更多地体现出人类普遍的文化价值特征,从而被世界各国认可。【解题指南】(1)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2)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既有对全文内容的理解分析,又有对部分语段的理解分析,这就要求考生在全面把握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选项涉及的问题锁定关键语段仔细比对分析。【解析】选 D。因为最后一段的最后一句是说明“中华饮食文化”被世界认可是因为其“并不会失去自我”,所以 D 项“中华饮食文化”“被世界各国认可”和“将更多地体现出人类普遍的文化价值特征”二者之间并无因果关系。四、(2013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27、 题。中国艺术追求的静寒境界,宁静而渊澄,有一种自然而平淡的美,这与中国人的文化追求有关。世界永远充满着龌龊与清洁的角逐,而清清世界、朗朗乾坤不仅是中国人的社会理想,也是一种审美追求。静寒境界是片宁静的天地。宁静驱除了尘世的喧嚣,将人们带入悠远清澄的世界中;宁静涤荡了人们的心灵污垢,使心如冰壶,从而归于浩然明澈的宇宙之中。宁静本身就是道,就是宇宙之本,中国艺术追求这种绝对的宁静。比如在中国画中,永恒的宁静是其主要面目。烟林寒树,雪夜归舟,深山萧寺,渔庄清夏等,这些习见的画题,都在幽冷中透出宁静。这里没有鼓荡和聒噪,没有激烈的冲突,即使像范宽溪山行旅图中的飞瀑,也在空寂的氛围中失去了如雷的喧嚣。

28、寒江静横,孤舟闲泛,枯树萧森,将人们带入永恒的宁静中。如北宋画家王晋卿的-14-传世名作渔村小雪图,画山间晴雪之状,意境清幽,气氛静寂,画中渔村山体均以薄雪轻施,寒林点缀于石间崖隙,江水荡漾,与远山相应,一切都在清晖中浮动,真是宁静幽寒之极。中国画家酷爱静寒之境,是因为静反映了一种独特的心境。画之静是画家静观默照的结果,也是画家高旷怀抱的写照。画家在静寒之中陶冶心灵,以静寒来表现自己与尘世的距离,同时通过静寒来表达对宇宙的独特理解。中国艺术的静寒之境,绝不是追求空虚和死寂,而是要在静寒氛围中展现生命的跃迁。以静观动,动静相宜,可以说是中国艺术的通则,它一般是在静寒中表现生趣,静寒为盎然的生机跃

29、动提供了一个背景。文嘉自题仿倪元镇山水:“高灵爽气澄,落日横烟冷,寂寞草玄亭,孤云乱山影。”在静寂冷寒的天地中,空亭孑立,似是令人窒息的死寂,然而,你看那孤云舒卷,轻烟缥缈,青山浮荡,孤亭影乱,这不又是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吗!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在这动静转换中全然荡去。静与空是相联系的。静作用于听觉,空作用于视觉,听觉的静能推荡视觉的空,而视觉的空也能加重静的气氛。在中国画中,空绝非别无一物,往往与静相融合,形成宁静空茫的境界。因此,静之寒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空之寒。中国艺术热衷于创造“空山无人,水流花开”的境界,拒斥俗世的欲望,不介入社会的复杂文化活动,尽量保持“自然的纯粹性”,即以山水面貌的

30、原样呈现,不去割裂自然的原有联系。空山无人,任物兴现,山水林泉都加入到自然的生命合唱中去。(节选自朱良志一丸冷月的韵味,有删改)1.下列对“静寒境界”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它宁静而明澈,化解了龌龊与清洁的冲突,还我们清清世界、朗朗乾坤。-15-B.它体现着自然而平淡的美,表明了永恒的宁静是中国艺术追求的全部内容。C.它可以帮助我们还原宇宙的本来面目,表达我们对于宇宙的独特理解。D.它追求一种绝对的宁静,但这种宁静却不是真正的空虚与死寂。【解析】选 D。A项,原文中说“世界永远充满着龌龊与清洁的角逐”,而不是“化解了龌龊与清洁的冲突”。B项,“永恒的宁静是中国艺术追求的全部内容”在原文并未

31、涉及。C项,“帮助我们还原宇宙的本来面目”属于无中生有。2.关于中国画对“静寒之境”的追求,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画的习见画题尽管内容指向不尽相同,但其基本特点是在幽冷中透出宁静。B.无论是动态之景还是静态之景,画家都力图营造空寂的氛围,驱除喧嚣,归于幽静。C.画之静表达的是一种独特的心境,画家在静寒中涵养自己,表现自己与尘世的距离。D.中国画以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反衬现实世界的生机,从而体现出静寒之境的生趣。【解析】选 D。原文中说“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在这动静转换中全然荡去”,而不是“反衬现实世界的生机”。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画是中国艺

32、术的重要门类,文章以之为例来谈论中国艺术所追求的静寒境界。B.第段中作者引用文嘉题画诗的目的是论证构建静寒之境是中国艺术的通则。-16-C.视觉的空与听觉的静融合成静寒境界,因此,中国画既是视觉艺术,也是听觉艺术。D.静之寒就是空之寒,这使得中国艺术隔绝俗世而得以尽量保持其“自然的纯粹性”。【解析】选 A。具体分析结论A.第段“中国艺术追求的静寒境界”及全文内容正确B.第段,“它一般是在静寒中表现生趣,静寒为盎然的生机跃动提供了一个背景”是文嘉题画诗论证的内容错误C.第段“中国艺术的静寒之境,绝不是追求空虚和死寂,而是要在静寒氛围中展现生命的跃迁。以静观动,动静相宜”,第段“静与空是相联系的。

33、静作用于听觉,空作用于视觉”,“视觉的空与听觉的静融合成静寒境界”与“中国画既是视觉艺术,也是听觉艺术”并不构成因果关系错误D.第段说“静之寒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空之寒”,并不是说“静之寒就是空之寒”,且中国艺术保持其“自然的纯粹性”与“静之寒”并无关系错误五、(2013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 小题。思想的方法主要有三种:逻辑的方法、体验的方法与玄思的方法。读书要能应用思想方法,才不会做书本的奴隶。以下讨论怎样用思想的方法来读书。逻辑与数学相依为命,逻辑方法即是应用数学的方法来研究思想的概念,来理解自然与人生的事实。逻辑方法的目的在能给我们有普遍性、有必然性的知识。换言之,逻辑方法要给

34、我们坚实可靠、颠扑不灭的知识。必定要这种知识才够得上称为科学知识。逻辑方法与数学方法一样,有一个特点,就是不问效用如-17-何、结果好坏、满足个人欲望与否等实用问题。譬如,有一个三角形于此,数学不问此三角形有何用处,不问此三角形是谁画的,更不问画三角形、研究三角形有何利益。数学只求证明三角之和必等于两直角,这是三角形的本性或本质,是一条有普遍性、必然性的真理。所以一个人是否用逻辑方法思想,就看他是否能扫除那偶然性的事实,摆脱实用的目的,而去探讨一物的普遍必然的本质。应用逻辑方法来读书,就要看能否把握其所讨论的题材的本质,如是就可以判断书的学术价值的高下。同时,我们读一书时,亦要设法把握一书的本

35、质或精义,用种种理智的活动以求了解此书的内容。体验方法即是用理智的同情去体察外物,去反省自己。体验法最忌有主观的成见,要虚心忘我,深入事物的内在本质或命脉,以领会其意义与价值,而不从外表去加以粗疏的描写或概括。此种方法,用来体察人生,欣赏艺术,研究精神生活或文化创造,特别适用。朱子所说的“虚心涵泳”、“切己体察”、“沉潜玩索”,都是体验的方法。应用体验的方法来读书,使自己沉潜浸润于书籍中,设身处地,用一番心情,费一番神思,以审美、欣赏艺术的态度去读书,从中感觉书之可乐可好、智慧之可爱。把读同代人的书当成与作者交流思想、沟通学术文化的途径。把读古书当作与古人晤对的精神生活,神游冥想于古籍的宝藏里

36、,与圣贤的精神相交接往来,含英咀华,体会古人真意,发挥自己的心得。由此而深造有得,则其所建立的学说,所发出的议论,自有一种深厚纯朴、中正和平之气,而不至于粗疏浅薄。所谓玄思的方法,最简易地讲来,可以称为“由全体观部分,由部分观全体”之法。只知全体,不知部分,则陷于空洞。只知部分,不知全体,则陷于支离琐碎。必由全体以观部分,各部分才可以各安其分,各得其所,不致起争执矛盾。必由部-18-分以观全体,才可以见得部分的根本所寄、归宿所在,而不致执著一偏。如朱子之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而达到豁然贯通的境界。他又能由太极之理、宇宙之全,而观一事一物之理,而发现本末精粗,条理井然,“枝枝相对,叶叶相当”。

37、用此方法读书,即是由约而博、由博返约。譬如:读一篇文字,由一字一句以表明全篇的主旨,就是由部分观全体之法;由全篇文字的主旨,以解释一字一句应有的含义,便是由全体观部分之法。此外如由整个时代的文化以观察个人的著作,由个人的著作以例证整个时代的文化,也可以说是应用由全观分、由分观全、多中见一、一中见多的方法来读书。此种玄思的方法,认为著作、思想、世界都是一有机体,有如常山之蛇,击首则尾应,击尾则首应。故读书,了解思想,把握世界,须用以全体观部分、以部分观全体的方法。总之,要从读书里求得真实学问,须有严格的方法,以逐渐养成研读伟大著作的勇气与能力。(改编自贺麟读书方法与思想方法)1.下列说法,符合文

38、意的两项是(5 分)()A.有普遍性、必然性的知识具有科学知识坚实可靠、颠扑不灭的特点。B.体验法要虚心忘我,观察事物的外表,以理解其意义与价值。C.审美、欣赏艺术要放弃主观成见,站在作者的立场,赞同作者的观点。D.合理运用思想的方法读书,人自有一种深厚纯朴、中正和平之气。E.朱子既观察事物的部分,也观察事物的整体,避免了学问上的空洞与琐碎。【解析】选 AE。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 项从文中第二段“逻辑方法的目的在能给我们有普遍性、有必然性的知识。换言之,逻辑方法要给我们坚实可靠、颠扑不灭的知识”可知“有普遍性、必然性的知识具有科学知识坚实可-19-靠、颠扑不灭的特点”正确。B项从原文

39、第三段“深入事物的内在本质或命脉”可知“观察事物的外表”错。C 项从第三段“体会古人真意,发挥自己的心得”可见“赞同作者的观点”错误。D 项第三段说“所发出的议论,自有一种深厚纯朴、中正和平之气”而非“人自有一种深厚纯朴、中正和平之气”。E 项可从文中第四段内容可知表述正确。2.关于应用思想方法来读书,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 分)()A.读书不会应用思想的方法,就会让自己成为书本的奴隶,所以思想的方法很重要。B.应用逻辑的方法来读书,要充分运用理智,把握书的精髓,确定其学术价值的高低。C.应用体验的方法来读书,要求静心诚意,把书的作者当作朋友,把握作者的真意。D.应用玄思的方法来读书,

40、必须先把握全书要旨,然后再推敲一字一句、一章一节。【解析】选 D。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从文中第四段“必由全体以观部分”“必由部分以观全体”可以看出选项D只强调前者,片面。3.数学方法与逻辑方法有什么相同之处?请结合文意概括。(4 分)答:【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抓住第二段“逻辑方法与数学方法一样”这个标志句就很容易找到相应信息。答案:数学方法和逻辑方法的相同之处是:(1)不关注效用、结果等实用问题;(2)只关注普遍性、必然性的真理。-20-4.国学大师陈寅恪通过唐代历史解读白居易的诗,同时,他又通过白居易的诗卖炭翁考察唐代“宫市”弊政。陈寅恪的研究体现了文中的什么思想

41、方法?请结合文意分析。(4 分)答:【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认真审读题干,找出陈寅恪研究的特点,即“白居易的诗歌”“唐代历史”互为促进,而白居易的诗歌显然是唐代历史的部分。这两点符合文中“玄思的方法”。答案:陈寅恪的研究体现了玄思的方法。(1)玄思的方法强调的是通过全体观察部分,通过部分观察全体。(2)白居易的诗应该是唐代历史这个“全体”的“部分”。(3)陈寅恪既通过作为“全体”的唐代历史解读作为“部分”的白居易的诗,又通过作为“部分”的白居易的诗来考察唐代的弊政。六、(2013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3 题。论名声 德 叔本华每个人皆能求得荣誉,只有少数人可获得名声,因而

42、只有具有特殊卓越成就的人才能获得名声。这类成就可分为立功、立言二种,立功、立言是通往名声的两条大道。两条大道各有利弊,主要的差异在于功业如过眼烟云,而著作却永垂不朽。极为高贵的功勋事迹也只能影响一时,然而一部光芒四射的名著却是活生生的灵感源泉,可历千秋而长新。功业留给人们的是回忆,并且在岁月中渐渐地被淡化,终至完全消失,除非历史将他凝化成石,流传后世。著作的本身便是不朽的,举例来说,-21-亚历山大大帝所留在我们心目中的只是他的盛名与事迹,然而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荷马等人依然健在且活跃在每个学子的头脑中,其影响一如他们生时。立功需要依赖机遇才能成功,因此得来的名声一方面固然是由于功业本身的价值

43、,另一方面也的确是靠风云际会才能爆发出璀璨的火花。比如,战功的评定,它所依据的是少数见证人的证词,然而这些见证人并非都曾在现场目击,即使果然在场目击,他们的观察报道也不一定都公允。以上所说的是有关立功的几个弱点,但可以用它的优点来平衡。立功的优点在于它是一件很实际的事,也能为一般人所理解。立言的情形恰与立功相反。立言不依赖偶然的机遇,主要靠立言者的品格学问才可以长存不朽。此外,所立之言的真正价值是很难断定的,内容愈深奥,批评愈不易。通常,没有人足以了解一部巨著,而诚实公正的批评家更是凤毛麟角。所以,靠立言而得的名声,通常都是累积许多判断而成的。在前面我已提过,功业留给人们的是回忆,而且很快就成

44、为陈年旧物了;然而有价值的著作,除非有丧失的章页,否则总是历久弥新,永远以初版的生动面目出现。所以,著作不会长久被误解的,即使最初可能遭到偏见的笼罩,在长远的时光之流中,终会还其庐山真面目。也只有经历了时光之流的冲击与考验,人们方能来评论著作,而它的真正价值也才会显露出来。名声实在仅是与他人相比较的结果,而且主要是品格方面的对比,所以,评价也就因时因人而异。某人的名声可能因新秀的崛起而使他原有的声望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冲击或湮灭。因此,名声是依靠绝对价值来评判的,而所谓绝对价值,只存在于那些出类拔萃之人物,直接地靠其本身而傲视同类,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为他人剥夺。所以为了增进我们和社会的幸福,我们

45、应该全力追求伟大的-22-头脑和心灵。没有反射体我们无以看到光线,没有沸扬的名声我们便不可认识真正的天才。然而,名声并不代表价值,许多的天才沉没于默默无闻之中。莱辛便说过:“有些人得到了名声,另一些人却当获而未得。”(金玲译,有删改)1.文章说“立功”与“立言”是通向“名声”的两条大道,请简要分析二者的主要区别。(6 分)答:【解题指南】这道题属于概括题,而且行文思路在二者区别的体现上是非常明晰的,难度不是很大。做这类题时要注意:有明确的观点。分点列出事实依据。结合文本或文本的具体事例做合理分析。语言通顺流畅,规范表述。【解析】二者的区别,主要分布于第二段至第四段中。既然是区别,就要成对答出这

46、种区别,思维上要求缜密。答案:立功的影响是有限的、易逝的,立言则是无限的、永存的。立功要靠机遇,立言则无需机遇。立功很实际,易被理解;立言要靠诸多判断的累积,不易被理解。2.文章最后一段说“名声是依靠绝对价值来评判的”,又说“名声并不代表价值”,二者是否矛盾?请简要分析。(6 分)答:【解题指南】此题是对句子含意理解能力和对文本的理解、领悟能力的考查。理解词句的含义,包括三层意思:表层意义,即字面意义。句内意义,即句子的语境意义(临时意义)。句外意义(言外之意、深层含意),即言在此而意在彼而产生的意义。要准确把握和领悟句子蕴含的真正内涵,该题中,对“绝对价值”-23-的理解,要抓住文中的“品格

47、”“靠其本身”“追求伟大的头脑和心灵”来进行概括,如果答成“名声是依靠本身品格、伟大的头脑和心灵”也可算作正确;第二点应选择的潜台词是“无名声者并不是没有价值”,意即“没有获得名声的人也同样有其绝对价值”。【解析】第一句话要关注其前“因此”一词及其后的解释,第二句话要关注其前“然而”一词及其后的论证。前句是结论句,后句是观点句。同时,第一句要把握住关键词“绝对价值”,第二句要理解此句的潜台词“无名声者并不是没有价值”或“有名声者并不具有价值”。再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取舍作答。答案:不矛盾,这是两个不同层面的表述。前者是指真正的名声依赖其内在价值。后者是指因缺失条件而未获得名声的人,其内在价值同样不

48、朽。3.我国古代有“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说法,请结合本文谈谈你的认识。(6 分)答:【解题指南】本题是要求答出“三不朽之说”与叔本华之言的异同来,不是开放性题目。要从文本中找到信息点然后归纳整合。要结合文本进行概括分析。【解析】要答出我国“三不朽之说”与叔本华之言的异同,需到文本中找出关键句,整合出答案。答案: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立德”是指树立圣人之德;“立功”包含功业和声名;“立言”则指创立学说。我国传统文化认为立功优于立言;叔本华则认为立言优于立功。但它们都强调“德”的首要作用。七、(2013安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24-科学所研究的是那些被认为是独立于研究者个人而存

49、在的关系。这也适用于把人本身作为研究对象的科学。科学陈述的对象还可以是我们自己创造出来的概念,像在数学中就是那样。我们不一定要假设这种概念是同外在世界里的任何客体相对应的。但是,一切科学陈述和科学定律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它们是“真的或者假的”(适当的或者不适当的)。粗略地说来,我们对它们的反应是“是”或者是“否”。科学的思维方式还有另一个特征。它为建立它的贯彻一致的体系所用到的概念是不表达什么感情的。对于科学家,只有“存在”,而没有什么愿望,没有什么价值,没有善,没有恶;也没有什么目标。只要我们逗留在科学本身的领域里,我们就决不会碰到像“你不可说谎”这样一类的句子。追求真理的科学家,他内心受到

50、像清教徒一样的那种约束:他不能任性或感情用事。附带地说,这个特点是慢慢发展起来的,而且是现代西方思想所特有的。由此看来,好像逻辑思维同伦理毫不相干。关于事实和关系的科学陈述,固然不能产生伦理的准则,但是逻辑思维和经验知识却能够使伦理准则合乎理性,并且联贯一致。如果我们能对某些基本的伦理命题取得一致,那么,只要最初的前提叙述得足够严谨,别的伦理命题就都能由它们推导出来。这样的伦理前提在伦理学中的作用,正像公理在数学中的作用一样。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根本不会觉得提出“为什么我们不该说谎?”这类问题是无意义的。我们所以觉得这类问题是有意义的,是因为在所有这类问题的讨论中,某些伦理前提被默认为是理所当然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