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原理》第4章传热课件.ppt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82459025 上传时间:2023-03-25 格式:PPT 页数:58 大小:1.0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化工原理》第4章传热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化工原理》第4章传热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化工原理》第4章传热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化工原理》第4章传热课件.ppt(58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4章 传热4.1 概述4.2 热传导4.3 对流传热4.4 传热过程计算4.5 辐射传热4.6 换热器第4章 传热 传热即热量传递。依据热力学第二定律,凡是有温度差存在的地方,就必然有热量的传递,所以传热是自然界和工程技术领域中非常普遍的一种能量传递过程。传热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物料的加热、冷却、汽化、冷凝,往往需要输入或输出能量,使物料达到指定的温度和相态,以满足过程处理、加工、贮存等的要求。如蒸发、蒸馏、干燥等过程。(2)热量和冷量的回收利用。(3)化工设备与管道的保温。4.1 概 述4.1.1 传热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2第4章 传热1.1.热传导(又称导热)热传导

2、(又称导热)其机理是当物体的内部或两个直接接触的物体之间存在温度差异时,由于物体本身分子或电子的微观运动使热量从物体温度较高的部位传递到温度较低的部位的过程称为热传导。2.2.热对流(又称对流传热)热对流(又称对流传热)其机理是由于流体中质点发生相对位移和混合,而将热能由一处传递到另一处。当流体发生宏观运动时,除分子热运动外流体质点(微团)也发生相对的随机运动,产生碰撞与混合,由此而引起的热量传递过程称为对流传热。4.1.2 传热的基本方式3第4章 传热3.3.热辐射(又称辐射传热)热辐射(又称辐射传热)当物体向外界辐射的能量与其从外界吸收的辐射能不相等时,该物体就与外界发生了热量的传递,这种

3、传热方式称为热辐射。上述三种传热的基本方式,很少单独存在,传热过程往往是这些基本传热方式的组合,例如在化工厂普遍使用的间壁式换热器中,主要以对流和传导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换热。4第4章 传热4.1.3 间壁式换热器 工业中的换热方式,按原理和设备类型可分为:间壁式换热、混合式换热和蓄热式换热。化工中普遍采用的是间壁式换热。间壁式换热器的类型很多,最典型的是列管式换热器,而最简单的是如图4-l(a)所示的套管换热器。在传热方向上(图4-l(b))热量传递过程包括三个步骤:(1)热流体以对流传热方式将热量传递到间壁的侧;(2)热量自间壁一侧以热传导的方式传递至另一侧;(3)热量以对流传热方式从壁面传递

4、给冷流体。5第4章 传热1.内管 2.外管图4-l 套管换热器中的换热6第4章 传热 在换热器中,热量传递的快慢可用以下指标来表示。(1)传热速率Q(又称热流量):指单位时间内通过传热面的热量,单位为W。传热速率是换热器本身在一定操作条件下的换热能力,是换热器本身的特性。(2)热负荷Q:指换热器中单位时间内冷、热流体间所交换的热量,单位为W。热负荷是生产要求换热器应具有的换热能力,设计换热器时通常将传热速率与热负荷在数值上视为相等。(3)热通量q(又称热流密度):指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传热面积所传递的热量,即单位传热面积的传热速率,单位为W。7第4章 传热4.1.4 传热速率式化工生产中经常遇到

5、加热或冷却的传热过程。单位时间内通过换热器传递的热量与换热面积成正比,且与冷热流体之间的平均温度差成正比。即有(4-2)或 (4-3)式中 Q传热速率,W;K比例系数,称为传热系数,W/(m2)或W/(m2K);A与热流方向垂直的传热面积,m2;tm传热的平均温度差,或K;q热通量,W/m2。式(4-2)称为传热速率方程式,它是传热计算的基本方程式。传热系数、传热面积和传热平均温度差是传热过程的三要素。8第4章 传热4.1.5 稳定传热和不稳定传热 若传热系统中,传热面各点的温度仅随位置不同而变,而不随时间而变化,则此传热过程为稳定传热。若传热系统中传热面各点的温度既随位置不同而不同,又随时间

6、而变化,这种传热过程称为不稳定传热。连续生产过程中所进行的传热多为稳定传热。在间歇操作的换热设备中,或连续操作的换热设备的开、停车阶段所进行的传热,都属于不稳定传热。本章只讨论稳定传热。9第4章 传热4.2 热传导4.2.1 热传导的基本定律1.1.傅立叶定律傅立叶定律 如图4-2所示,在一个均匀的物体内,热量以热传导的方式沿任意方向x通过物体。取传热方向上的微分长度dx,其温度变化为dt。傅立叶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导热的基本定律,其数学表达式为 (4-4)图4-2通过壁面的热传导2.2.导热系数导热系数导热系数在数值上等于单位温度梯度下通过单位导热面积所传导的热量。故导热系数是表示物质导

7、热能力大小的一个参数,是物质的物性。越大,导热越快。10第4章 传热4.2.2平壁的稳定热传导1.1.单层平壁导热单层平壁导热 设有一高度和宽度很大的平壁,厚度为。假设平壁材料均匀,导热系数不随温度变化(或取其平均值)。壁面两侧温度为t1、t2,且t1t2,平壁内各点温度不随时间而变,仅沿垂直于壁面的x方向变化。如图4-3所示,取平壁的任意垂直截面积为传热面积A。单位时间内通过面积A的热量为Q,由傅立叶定律知 图4-3 单层平壁的导热11第4章 传热 由于在热流方向上Q、A均为常量,故分离变量后积分,得通常式(4-8)也可以表示为(4-7)(4-8)(4-9)12第4章 传热2.2.多层平壁稳

8、定热传导多层平壁稳定热传导 以三层平壁为例,说明多层平壁导热过程计算。如图4-4所示,一个由三层材料组成的无限大平壁,各层的厚度分别为1,2,3,导热系数分别为1,2,3,且均为常数。多层平壁两侧表面温度均匀稳定,分别为t1和t4,设内层两个接触面的温度分别为t2和t3,在稳定情况下,通过各层的传热速率是相等的,则有图4-4 多层平壁的导热(4-10)13第4章 传热 上式表明,通过多层平壁的稳定热传导,导热推动力和热阻是可以相加的,总热阻等于各层热阻之和,总推动力等于各层推动力之和。(4-12)(4-11)利用等比定理可得14第4章 传热4.2.3 圆筒壁的稳定热传导1.1.单层圆筒壁的稳定

9、热传导单层圆筒壁的稳定热传导 如图4-5所示,设圆筒的内、外半径分别为r1、r2,内、外表面分别维持恒定的温度t1和t2,且管长l足够大,沿轴向的温度变化可以忽略不计,可以认为温度只沿半径方向变化。与平壁不同,圆筒壁导热的特点是传热面积随半径而变化。在半径r处取一厚度为dr的薄层,则此处传热面积为A2rl。根据傅立叶定律,通过此环形薄层传导的热量为图4-5 单层圆筒壁导热(4-13)15第4章 传热若t1 t2,则Q为正值,沿径向向外传递。分离变量得设为常数,进行积分移项得(4-14)16第4章 传热式中 圆筒壁的厚度(m),=r2-r1;rm对数平均半径(m),;Am平均导热面积(m2),A

10、m=2rml。(4-15)为了和平壁进行对比,可进行如下转换:17第4章 传热当 2时,可用算术平均值 rm=近似计算。比较式(4-14)和(4-15)可知,圆筒壁的热阻为 (4-16)18第4章 传热2.2.多层圆筒壁的稳定热传导多层圆筒壁的稳定热传导 对于层与层之间接触良好的多层圆筒壁稳定热传导,与多层平壁类似,也是串联热传导过程。如图4-6所示,以三层圆筒壁为例,有R1,R2,R3,分别表示各层热阻。图4-6 多层圆筒壁导热(4-17)19第4章 传热 应当指出,与多层平壁导热比较,多层圆筒壁导热的总推动力仍为总温度差,且等于各层温差之和;总热阻亦为各层热阻之和。但是,计算各层热阻所用的

11、传热面积不等,需采用各层的平均面积。通过各截面的热流量Q相同,但是通过各截面的热通量q却是不同的。式(4-17)也可写为(4-18)20第4章 传热4.3 对流传热4.3.1 对流传热过程分析若热流体与冷流体分别沿间壁两侧平行流动,则传热方向垂直于流动方向,故在垂直流动方向任一截面AA上(如图4-7所示),从热流体到冷流体必存在一个温度分布,图中用粗实线表示。热流体从其湍流主体温度经过渡区,层流内层降至该侧壁面温度TW,传热壁对侧温度为tw,又经冷流体侧的层流内层、过渡区降至冷流体湍流主体温度。图4-7 对流传热的温度分布21第4章 传热由图可知:(1)在间壁换热任一侧流体的流动截面上,必存在

12、温度分布,而温度变化主要集中在层流内层,这意味着对流传热的大部分热阻也集中于此。在不同的流动截面上,由于冷、热流体之间沿间壁不断进行热交换,截面上各点温度值可能有变化,但这种温度分布关系是类似的。(2)若设流体与间壁的导热系数不随温度而变,由于层流内层和间壁的传热都是通过热传导方式进行,故这几部分的温度为直线分布。壁面的导热系数一般较高,这部分热阻相对要小得多,温度梯度也要小得多。(3)根据传热的一般概念,流体侧对壁面的传热推动力应该是湍流主体与壁面之间的温度差。但由于各流动截面上湍流主体温度不易确定,在工程计算上常以该流动截面上流体的平均温度代替湍流主体温度来计算温度差。于是,图4-7上热流

13、体侧的温差为T-TW,冷流体侧的温差为tw-t。T、t分别代表AA截面上热、冷流体的平均温度。22第4章 传热4.3.2 对流传热速率方程式 图4-7中已分别绘出冷、热流体两侧虚拟膜的界面,在虚拟膜中的温度也必呈线性分布,根据傅立叶定律,即可写出任一侧流体的稳定对流传热速率为:(4-19)式中 t该截面上对流传热的温度差(),对热流体,tT-TW,对冷流体,ttw-t;流体的平均导热系数(Wm);A与热流方向垂直的壁面面积(m2),在此面积上,t保持不变;t该截面处的虚拟膜厚度(m)。23第4章 传热 这里,再一次使用了第一章中的当量化和折合的思路,即将实际的对流传热过程折合为一个通过厚为t的

14、虚拟膜的导热过程。必须明确指出,层流内层与虚拟膜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是实际存在的,后者是为了考虑问题的方便而人为引入的。但两者又有共同之处,可以想象,流体主体的湍动程度愈大,虚拟膜和层流内层都会变薄,则在相同的温差下可以传递更多的热量。24第4章 传热令则式中 对流传热系数(W/m2)。式(4-20)称为对流传热方程式,也称为牛顿冷却定律。它适用于间壁一侧流体在温差不变的截面上的稳定对流传热。牛顿冷却定律以很简单的形式描述了复杂的对流传热过程的速率关系,将所有影响对流传热热阻的因素都归入到对流传热系数中。的大小反映了该侧流体对流传热过程的强度,因此,如何确定不同条件下的值,是对流传热的中心问

15、题。还应指出,在不同的流动截面上,如果流体温度和流动状态发生改变,值也将发生变化。因此,在间壁换热器中,常取的平均值作为不变量进行计算。(4-20)25第4章 传热4.4 传热过程计算冷、热两流体通过间壁的传热速率方程式为式中 A换热器的传热面积(m2);tm热、冷两流体的平均温度差,即传热的总推动力(或K);K比例系数,称为传热系数(W/m2或W/m2K),它与间壁两侧的对流传热系数均有关,在这里实际上是整个传热过程中的平均值。(4-32)26第4章 传热4.4.1热量衡算 在图4-8所示的列管式换热器中,若换热器保温良好,热损失可以忽略不计,对于稳定传热过程,根据能量守恒定律,过程传递的热

16、量必等于热流体的放热,并等于冷流体的吸热。图4-8 换热器的热量衡算27第4章 传热4.4.2 传热系数1.1.传热系数的计算传热系数的计算 如图4-9所示,冷、热流体通过间壁传热的过程分三步进行:热流体通过对流传热将热量传递给固体壁;固体壁以热传导方式将热量从热侧传到冷侧;热量通过对流传热将热量从壁面传给冷流体。图4-9 间壁两侧流体传热过程28第4章 传热 设热流体的温度为T,冷流体的温度为t,热流体一侧的壁面温度为TW,冷流体一侧的壁面温度为tw,Ai和A0分别为内、外两侧的传热面积,Am为壁面的平均面积,i和0分别为内侧流体与外侧流体的对流传热系数,为壁面的导热系数,为壁厚,则:(4-

17、34)(4-35)(4-36)29第4章 传热式中 di、d0、dm分别为管壁的内径、外径和平均直径(m)。(4-38)(4-37)可得30第4章 传热2.2.污垢热阻污垢热阻 以上推导过程中,未计及传热面上存在污垢的影响。实际上,换热器在运转一段时间后,在传热管的内、外两侧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污垢沉积,使传热速率减小。实践证明,表面污垢会产生相当大的热阻,在传热计算中,污垢热阻常常不能忽略。由于污垢热阻的厚度和导热系数难以测量,工程计算时,通常是根据经验选用污垢热阻值。表4-4列出工业上常见流体污垢热阻的大致范围以供参考。对于易结垢的流体,换热器使用过久,污垢热阻会增加到使传热速率严重下降的程度

18、,所以换热器要根据工作条件,定期清洗。31第4章 传热 若管内、外侧流体的污垢热阻用Rsi、Rs0表示,按串联热阻的概念,传热系数K可由下式计算 当使用金属薄管壁时,管壁热阻可忽略;若为清洁液体,污垢热阻也可忽略,则 K值除用上述计算方法外,还可选用生产实际的经验数据或直接测定。(4-44)(4-43)32第4章 传热4.4.4 传热平均温度差 按照参加热交换的两种流体沿换热器的传热面流动时,各点温度变化的情况,可将传热过程分为恒温传热和变温传热两种。而换热器中两种流体的流向可分为并流、逆流、错流和折流四类,如图4-10所示。图4-10 换热器中流体流向示意图33第4章 传热1.1.恒温传热时

19、的平均温度差恒温传热时的平均温度差 恒温传热即沿传热壁面的不同位置,两侧流体的温度皆不变化。例如:换热器内间壁一侧为液体沸腾,另一侧为蒸气冷凝,两侧流体温度皆不变化,传热温度差亦不变化,即式中 T、t分别表示热、冷流体的温度()。(4-45)34第4章 传热2.2.变温传热时的平均温度差变温传热时的平均温度差 变温传热即沿传热壁面的不同位置,一侧或两侧流体的温度沿传热面不断变化。如图4-11、图4-12所示。图4-11 一侧流体变温时的温差变化35第4章 传热图4-12 两侧流体变温下的温度差变化36第4章 传热(1)并流和逆流的平均温度差现以逆流为例推导tm的计算式,现任取dl段管长作分析,

20、其相应的传热面积为dAi,如图4-13(a)所示。得 因此,平均温度差是换热器进、出口处两种流体温度差的对数平均值,故称为对数平均温度差。在以上各式推导过程中,并未对流向是并流或逆流作出规定,故这个结果对并流和逆流都适用,只要用换热器两端热、冷流体的实际温度差代入t1和t2就可计算出tm。通常,将两端温度差较大的一个作为t1,较小的一个作为t2,计算时比较方便。(4-50)37第4章 传热图4-13 tm 的推导38第4章 传热(2)折流和错流的平均温度差 对于错流和折流时的平均温度差,可先按逆流进行计算,然后再乘以校正系数。校正系数与冷、热两种流体进、出口温度的变化量有关。定义根据R、P这两

21、个参数,可从相应的图中查出值。(4-51)(4-52)(4-53)39第4章 传热 图4-14给出了几种常用流动形式的温差校正系数与R、P的关系。对列管式换热器,流体走完换热器管束或管壳的一个全长称为一个行程。管内流动的行程称为管程,流体流过管束一次为单管程,往返多次为多管程;管外流动的行程称为壳程,流体流过壳体一次为单壳程,往返多次为多壳程。图4-14 几种流动形式的tm修正系数值40第4章 传热4.6 换热器4.6.1换热器的分类 换热器是实现将热能从一种流体传至另一种流体的设备,是许多工业部门的通用设备。由于生产条件不同,所用的换热器的类型也是多种多样的。按用途可分为加热器、冷却器、冷凝

22、器、蒸发器和再沸器等。根据冷、热流体热量交换的方式不同,换热器可以分为三大类,即间壁式、直接接触式和蓄热式。41第4章 传热4.6.2 间壁式换热器的类型 从传热面的基本特征分类,间壁式换热器可分为管式、管壳式和板式。图4-17 蛇管式换热器1.1.管式换热器管式换热器(1)沉浸式蛇管换热器沉浸式蛇管换热器的结构如图4-17(a)所示。几种常见的蛇管形式如图4-17(b)所示。42第4章 传热(2)喷淋式换热器喷淋式换热器的结构如图4-18所示,主要作为冷却器。1.排管 2.循环泵 3.控制阀图4-18 喷淋式冷却器43第4章 传热(3)套管式换热器 套管式换热器是由直径不同的直管制成同心套管

23、,并用U型弯头连接而成,外管亦需连接,结构如图4-19所示。图4-19 套管式换热器 44第4章 传热(4)列管式换热器 列管式换热器是应用最广泛的换热器,其用量约占全部换热设备的90%。与前述几种换热器相比,列管式换热器的突出优点是单位体积具有的传热面积大,结构紧凑、坚固、传热效果好,而且能用多种材料制造,适用性较强,操作弹性大。在高温、高压和大型装置中使用更为普遍。目前,已有几种不同类型的列管式换热器系列化生产,以满足不同的工艺需要。45第4章 传热固定管板式列管换热器 固定管板式列管换热器主要由壳体、管束、折流挡板、管板和封头等部分组成。管束固定在管板上,管板外是封头,供管程流体的进入和

24、流出,保证各管中的流动情况比较一致,如图4-20所示。图4-20 固定管板式列管换热器46第4章 传热 常用的折流挡板有圆缺型和盘环型两种如图4-21所示,圆缺型挡板应用最广泛。图4-21 流体在壳内的折流47第4章 传热 图4-22所示的为具有膨胀节的固定管板式换热器,即在壳体上焊接一个横断面带圆弧形的钢环。该膨胀节在受到换热器轴向应力时会发生变形,使壳体伸缩,从而减少热应力。1.挡板 2.补偿圈 3.放气嘴 4.管板图4-22 具有膨胀节的固定管板式换热器 48第4章 传热U型管换热器 如图4-23所示,U型管换热器的结构特点为每根管子都弯成U型,两端固定在同一块管板上,封头用隔板分成两室

25、,故相当于双管程。这样,每根管子皆可自由伸缩,与壳体无关,解决了温差补偿问题。1.挡板 2.补偿圈 3.放气嘴 4.管板图4-23 U型管换热器 49第4章 传热浮头式换热器 如图4-24所示,浮头式换热器中两端的管板有一端不与壳体连接,这一端的封头可在壳体内与管束一起自由移动。这种结构不但完全消除了热应力,而且整个管束可从壳体中抽出,便于管内、外的清洗和检修。图4-24 浮头式换热器 50第4章 传热2.2.板式换热器板式换热器(1)夹套式换热器 结构如图4-25所示,这种换热器在容器外壁焊有一个夹套,夹套内通入加热剂或冷却剂。在用蒸汽进行加热时,蒸汽由上部连接管进入夹套,冷凝水由下部连接管

26、流出。在进行冷却时,则冷却水由下部进入,而由上部流出。1.容器 2.夹套图4-25夹套换热器51第4章 传热(2)螺旋板式换热器 结构如图4-26所示,螺旋板式换热器是由两张平行薄金属板分别焊接在一块分隔板的两端并卷制成螺旋体而构成的,两块薄金属板在器内形成两条螺旋形通道。隔板在换热器中央,将两个螺旋形通道隔开。两板之间焊有定距柱以维持通道间距,在螺旋板两端焊有盖板。冷、热流体分别由两螺旋形通道流过,在器内作严格逆流,通过薄板进行换热。1、2.金属片 3.隔板 4、5.冷流体连接管6、7.热流体连接管图4-26 螺旋板式热交换器52第4章 传热(3)平板式换热器平板式换热器是由传热板片、密封垫

27、片和压紧装置三部分组成。图4-27(a)所示为若干矩形板片,其上四角开有圆孔,通过圆孔外设置或不设置圆环形垫片可使每个板间通道只留两个孔相连。图4-27 平板式换热器53第4章 传热4.4.翅片式换热器翅片式换热器(1)板翅式换热器 板翅式换热器是由若干基本元件和集流箱等组成。板翅式换热器的结构形式很多,但其基本结构元件相同,即在两块平行的薄金属板之间,夹入波纹状或其他形状的金属翅片,并用侧封条将两侧封死,即构成一个换热基本单元。将各基本单元进行不同的叠积和适当排列,并用钎焊固定,制成逆流式或错流式板束,其结构如图4-28所示。将带有流体进、出口接管的集流箱焊到板束上,就成为板翅式换热器,其材

28、料通常用铝合金制造。图4-28 板翅式换热器的板束 54第4章 传热 我国目前常用的板翅型式有光直形、锯齿形和多孔形翅片三种,如图4-29所示。图4-29 板翅式换热器的翅片形式 55第4章 传热(2)翅片管换热器 翅片管是在普通金属管的两侧(一般为外侧)安装各种翅片制成,既增加了传热面积,又改善了翅片侧流体的湍动程度。常用的翅片有横向和纵向两类,工业上广泛应用的几种翅片形式如图4-30所示。图4-30 常用的几种翅片形式56第4章 传热4.6.3 换热器传热过程的强化 所谓强化传热过程,就是力求用较少的传热面积或较小体积的传热设备来完成同样的传热任务以提高经济性,即提高冷、热流体间的传热速率。由传热速率方程Q=KAtm知,增大传热系数K、传热面积A、平均温度差tm,均可使传热速率提高。57第4章 传热返回目录5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