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相障碍的研究课件.pptx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82448122 上传时间:2023-03-25 格式:PPTX 页数:59 大小:214.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双相障碍的研究课件.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双相障碍的研究课件.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双相障碍的研究课件.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双相障碍的研究课件.pptx(59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双相障碍(双相障碍(BPD)的概)的概念念临床表现:躁狂(或轻躁狂)发作与抑郁发作临床表现:躁狂(或轻躁狂)发作与抑郁发作 反复间歇交替或循环的发作性病程反复间歇交替或循环的发作性病程 形式表现的一类心境障碍形式表现的一类心境障碍第1页/共59页2双相障碍流行病学(双相障碍流行病学(终生患病率)国外资料 1.32.6%(DSM-IV)BP-I 1%,BP-I与BP-II 3%BP-I与II与环性心境障碍4%,种族间患病率相似 (英Goodwin等,1990)5.57.8%(Angst1999)57%(Akiskal,2002)国内资料 0.042%(国内12地区,1982)0.71.6%(台

2、湾省,1982-1987)M 1.5%,FM 1.6%(香港特区,1993)第2页/共59页3DD:BPD=10:14:1(Winokur,1996)=1:1 (Akiskal,1996)性别患病率:男女首发年龄高峰:1519岁自杀企图 2550%,自杀死亡1119%共病:40%BPD患者合并酒或物质依赖,使心血管病患者率增加20%BP-II是最多的表现型(Simpson,1998)估计在诊断的DD中约有5070%实为BP-II (Akiskal,2002)双相障碍流行病学双相障碍流行病学第3页/共59页4双相障碍发病的危险因双相障碍发病的危险因素素遗传因素 BP-I型者一级亲属中患BP-I为

3、一般人群的819倍 约50%BP-I者的双亲中至少有一方患 MD,且多为DD 如双亲一方患BP-I,其子女患MD机率为25%,如双亲 均为BP-I,则子女患MD机率高达5075%双生子研究:单卵双生BP-I同患率3390%双卵双生为525%索引病例后代患病率逐代减半 第4页/共59页5社会心理因素:是发病、病情恶化及复发的促发因素人格气质:情感旺盛气质及环性情感气质者易患BPD季节因素:部分BPD发病有季节性,初冬(10-11月)出现抑郁发作,次年初夏(5-7月)转为躁狂或HM发作双相障碍发病的危险因素双相障碍发病的危险因素第5页/共59页6.现有临床双相障碍分类现有临床双相障碍分类 各系统间

4、的差别各系统间的差别第6页/共59页7DSM-IV系统系统双相障碍 双相I I型:只要目前或病史中有达到诊断标准的躁狂发作 或混合发作均属于双相I I型 双相IIII型:有反复的抑郁发作及轻躁狂发作,但从无躁狂发 作则为双相IIII型 环性心境障碍 未在他处特指的双相障碍:包括快速循环发作、复发性轻躁狂发作 第7页/共59页8ICD10双相障碍分类双相障碍分类 包括:单次及复发性躁狂发作 未分双相I、II型 在“其它双相情感障碍”中包括双相II型 未列出快速循环发作 持续性心境障碍中包括环性心境障碍第8页/共59页9CCMD-3双相障碍分类双相障碍分类 -单次及复发性躁狂发作列为心 境障碍的独

5、立亚型,不属于双相障碍 -在双相障碍中列有快速循环发作第9页/共59页10.双相障碍临床现象学双相障碍临床现象学的复杂性的复杂性第10页/共59页11 I.临床发作形式的多样性临床发作形式的多样性 躁狂发作、轻躁狂发作 抑郁发作 混合性发作 环性心境障碍第11页/共59页12 II.双相障碍病程的复杂性双相障碍病程的复杂性 自然病程 躁狂或混合性发作约数周至6个月 平均约3个月(轻躁狂可短至13天)抑郁发作约313个月,平均9个月 不加医疗干预多数可自发缓解 10%可转为慢性病程,以其抑郁发作 持续两年以上,期间可有与M或HM 并存的混合形式第12页/共59页13 发作的方式 90%以上为反复

6、发作 终生平均发作9次,平均每年0.5次 青少年首次发作多为D,连续数次转为 M或HM,成人首次发作M与D机会相似 随发作次数增多,其间歇期逐渐缩短,频率则增多 间歇交替发作:MI-DI或DI-MI 循环发作:MDI,DMI,约占25%快速循环发作(RC):自发或诱发II.双相障碍病程的复杂性双相障碍病程的复杂性第13页/共59页14II.双相障碍病程的复杂性双相障碍病程的复杂性 转相及发作变频 抗精神病药物治疗躁狂时可促转向抑郁 第一代APS 第二代 APS Hal.为10.1%(12W)Olan.为6.3%(12W)第14页/共59页15抗抑郁剂治疗双相抑郁(抗抑郁剂治疗双相抑郁(BP-D

7、)时)时可转为可转为M、HM、Mixed及及RCGame等(2004)报道单用ADs治疗BPD转躁为 84.2%(合用MSs 时下降为31.6%),循环频率增 加25.6%,新发生的RC为32.1%Bottlender(2001)报道158例BPID单用TCAs转躁 率82%,合用MSs则为58%,说明TCAs转躁率很高各种抗抑郁剂转躁率大小,依此可能为:TCAsSNRI、NaSSASSRIs丁胺苯丙酮 (Bupropion)第15页/共59页16 快速循环发作:为恶性病程 定义:在12个月中发作四次以上不论其发作为M、HM或D,均应达到症状学诊断标准,但不要 求达到相应的病期标准 发生率:国

8、内:RC在MD中约占7.9%,在BPD 中占28.81%国外:分别为15%与15.224.2%RC多发生于BP-II型中,约占7583.5%II.双相障碍病程的复杂性双相障碍病程的复杂性第16页/共59页17 RC发生的易感因素 女性、绝经期 甲状腺功能低下(包括临床下甲低)DMI发作模式者 BP-II型者 情感旺盛气质者 环性心境障碍者II.双相障碍病程的复杂性双相障碍病程的复杂性第17页/共59页18 RC发生的危险因素 酒精滥用 饮咖啡 使用兴奋剂 暴露于白光下 使用BZDs(尤以阿普唑仑)睡眠剥夺 服用抗抑郁剂II.双相障碍病程的复杂性双相障碍病程的复杂性第18页/共59页19.临临

9、床床 研研 究究 新新 进进 展展 扩展扩展BPD的内含的内含第19页/共59页20 Akiskal(1978)发现诱发的HM,其后有自发HM,应属于BPII Sultzer等(1989)复习文献指出:药物诱发情绪高 涨均属BPD,患者常有BP家族史 HM的病期标准可少于4天 Akiskal(1977)证实HM病期可为2天 Wick和Angst(1991)研究发现HM可短至1-3天I.药物诱发情绪高涨应属于药物诱发情绪高涨应属于BPD共识共识第20页/共59页21 有肯定的躁狂症家族史 有三个以上一级亲属患抑郁症 (均有患BPI的危险)(Akiskal等,1983;Slrober&Carlso

10、n,1982)II.明确抑郁症患者家族史在明确抑郁症患者家族史在BPD诊断中的意义诊断中的意义第21页/共59页22具有环性情绪及情感旺盛气质的抑郁症患者易转 为BPD(尤以药物诱发)具有情绪不稳、精力充沛及白日梦三特征的抑郁是发展为BPD的指征(Akiskal等,1995;NIMH)III.明确人格气质在明确人格气质在BPD诊断中的意义诊断中的意义第22页/共59页23 躁狂性混合状态:躁狂发作伴有未达到症状群标准 的抑郁症状 抑郁性混合状态:抑郁发作伴有一些孤立的轻躁狂 症状,如说话迫切感、或观念飘忽、或冲动性或性 欲亢进等见于46%BP-II型患者中 (Akiskal,2002)IV.混

11、合性发作概念的扩展混合性发作概念的扩展第23页/共59页24V.广泛的双相谱系障碍广泛的双相谱系障碍(BPSD)第24页/共59页25 Kraepelin(1921)提出躁郁症是个连续统,在M与 D间有些亚症状群,命名为情感气质 Tayler&Albrams(1980);Gershon等根据家族史 研究提出MP与BP间是个连续统 Aksikal发展上述观点,提出更为广义的BPSD BPSD的概念的形成过程的概念的形成过程第25页/共59页26 不能谨根据临床现象学将心境障碍截然分成单、双 相,特征性气质及BP家族史与DD转躁密切相关 BPSD由“纯UPD”与BP I作为谱系两端,其间有一组 D

12、发作分别伴有程度不同的情绪高涨和/或伴有BP家 族史或特征气质者统归于BPD(纯UPD除外),称为 BPSD,其中除BP I、II及环性心境障碍(狭义BPSD),还包括临床上无M或HM的“软双相”亚型 BPSD的概念及内含的概念及内含第26页/共59页27 软双相亚型已提出者有:反复抑郁发作经抗抑郁剂治疗诱发HM者 情绪旺盛气质基础上的抑郁发作 在环性情感气质基础上的抑郁发作 恶劣心境或双重抑郁经药物诱发HM者 到目前为止,已提出8个双相亚型包括 在广泛BPSD中。如下图:第27页/共59页广泛的BPSD(Akiskal HS,1999)UPD BP-III BP-II 1/2 有BPD 心境

13、恶劣 环性情感 BP-II家族史 +HM 气质+D 双重D BP-IV BP-III BP-I +HM 情感旺盛 ADS诱发 +D HM第28页/共59页29-上述介绍内容是BPD新进展中主要部分,核心是扩大了BPD的内含,尤以BP II、混合性及“软双相”,受到国际精神医学界重视-不是理论之争或专业管理需要,而是改善心境障碍治疗及患者预后-新发现对现有分类诊断系统及BPD临床研究提出严肃挑战。也有个别争议-需要在更多国家、不同种族中进行深入研究,去印证、修正、发展和实践中应用小小 结结第29页/共59页30.双相障碍的临床诊断双相障碍的临床诊断第30页/共59页31 诊断率过低 中国:20世

14、纪80年代前住院率只占1.26.5%(包括DD与 BPD),1140%误诊为分裂症。80年代后有一定 改善 国外:首先BPD症状至确诊平均经过8年,69%BPD患者 曾被误诊为DD、Sch、焦虑症、人格障碍及物质依 赖(Lewis,2000)误诊为单相抑郁 40%双相抑郁被误为单相抑郁(Lish 等,1994,美国)37%患者在出现M或HM症状后仍被误诊为 单相抑郁(Ghaemi等,2000)双相障碍临床诊断中存在的问题双相障碍临床诊断中存在的问题第31页/共59页32双相障碍的诊断原则双相障碍的诊断原则 早期正确诊断决定着正确治疗 症状学诊断与病程诊断并重 宜用多轴诊断,尤以轴I、II和II

15、I第32页/共59页33提高正确诊断的设想提高正确诊断的设想 抑郁发作有下列情况时考虑BPD的可能 青少年反复抑郁发作,且起病急,缓解快 有双相家族史者 有情感旺盛及环性情感气质者 抑郁发作者要认真询问过去是否有躁狂,尤以轻躁狂发作史。除询问患者本人,还应向生活 密切接触者了解 虽然双相谱系障碍尚未正式纳入分类中,但临床应重视,以便做出合理治疗第33页/共59页34.双相障碍的预后双相障碍的预后第34页/共59页35近期与远期预后近期与远期预后近期复发率1年内 50%5年内 90%远期预后反复发作 7095%转慢性 10%自杀死亡 515%康复 15%1/3 BP-I者有残缺症状及社会功能损害

16、第35页/共59页36影响不良预后的因素-诊断错误与延误-治疗不当:尤以使用抗抑郁剂不当-症状严重-对心境稳定剂反应不好-发作未完全缓解-发作时间过长,间歇期太短第36页/共59页37.双相障碍的治疗双相障碍的治疗第37页/共59页38治疗原则及策治疗原则及策略略-整体疾病观念-综合治疗原则:药物、物理治疗、心理治疗及危 机干预等-长程(全病程)治疗原则-患者与家属共同参与治疗原则:疾病知识教育第38页/共59页39治疗的挑战性治疗的挑战性-为精神疾病中治疗最复杂者-心境稳定剂为基础治疗药物-所有的精神药物(除兴奋剂)均被用于双相障碍治疗-某些非精神药物的增效剂-抗抑郁剂的慎用及使用技巧-治疗

17、结果的双面性:有效、恶化第39页/共59页40双相抑郁的治疗对策双相抑郁的治疗对策第40页/共59页2023/1/1041要要 点点诊断的认识,提高正确诊断,制订正确治疗方案,避免加重转相或快速循诊断的认识,提高正确诊断,制订正确治疗方案,避免加重转相或快速循环环急性期药物治疗的决策急性期药物治疗的决策长期维持药物治疗的决策长期维持药物治疗的决策 如何平衡既要治疗抑郁,又要避免转相为轻躁狂或躁狂的危险如何平衡既要治疗抑郁,又要避免转相为轻躁狂或躁狂的危险 第41页/共59页2023/1/1042一、提高识别与正确诊断率一、提高识别与正确诊断率双相抑郁的急性和长期治疗的研究较少双相抑郁的急性和长

18、期治疗的研究较少双相抑郁的长期治疗花费的时间远多于双相躁狂的长期处理双相抑郁的长期治疗花费的时间远多于双相躁狂的长期处理 误诊为单相抑郁的比率高,双相抑郁与通常所指的抑郁障碍(单相抑郁、心境恶劣)必须误诊为单相抑郁的比率高,双相抑郁与通常所指的抑郁障碍(单相抑郁、心境恶劣)必须鉴别;一些研究发现为数不少的双相抑郁(特别是双相鉴别;一些研究发现为数不少的双相抑郁(特别是双相型抑郁)最初都被诊断为单相重型抑郁)最初都被诊断为单相重性抑郁性抑郁 抗抑郁药比心境稳定剂更早更多的使用抗抑郁药比心境稳定剂更早更多的使用,不适当的使用不适当的使用 第42页/共59页2023/1/1043误误 诊诊抑郁:单相

19、抑郁占抑郁:单相抑郁占50.7%双相双相49.3%(I型型3.9%,II型型45.3%)50%的双相抑郁被误诊为单相的双相抑郁被误诊为单相37%的双相抑郁患者在曾有过一次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后,在精神卫生机构初次的双相抑郁患者在曾有过一次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后,在精神卫生机构初次就诊时被误诊为单相抑郁就诊时被误诊为单相抑郁其中其中23%的患者成为或加重了快速循环发作的患者成为或加重了快速循环发作 DBSA:60%双相抑郁被调查者最初被诊断为单双相抑郁被调查者最初被诊断为单 相抑郁相抑郁 第43页/共59页2023/1/1044双相抑郁难以早期诊断的原因双相抑郁难以早期诊断的原因 轻躁狂甚至躁狂发作不被

20、病人主诉;轻躁狂甚至躁狂发作不被病人主诉;超过超过50%50%的双相障碍患者将抑郁发作体验为第一次情感发作;的双相障碍患者将抑郁发作体验为第一次情感发作;不典型抑郁症状(食欲增加、睡眠过多、明显疲劳、精神运动迟滞)在双相抑郁更常不典型抑郁症状(食欲增加、睡眠过多、明显疲劳、精神运动迟滞)在双相抑郁更常见;见;双相双相型、环型心境:躁狂相对短暂和轻度,患者常难以回忆或不认为异常型、环型心境:躁狂相对短暂和轻度,患者常难以回忆或不认为异常 第44页/共59页2023/1/1045提高诊断率提高诊断率MDQ(Mood Disorder Questionnaire)BSDS(Bipolar Spect

21、rum Diagnostic Scale)监测轻躁狂监测轻躁狂 监测难以确定的双相变化监测难以确定的双相变化 监测混合状态监测混合状态 双相患者,抑郁发作次数更影响功能和健康双相患者,抑郁发作次数更影响功能和健康双相双相型,随访研究发现型,随访研究发现45%的患者在两年内有残留的抑郁症状,这些残留症状与病期迁的患者在两年内有残留的抑郁症状,这些残留症状与病期迁延和多次发作有关延和多次发作有关 第45页/共59页2023/1/1046急性期治疗急性期治疗注意平衡治疗抑郁且避免转为躁狂或轻躁狂危险注意平衡治疗抑郁且避免转为躁狂或轻躁狂危险用什么药来治疗抑郁,又不引起转相或加重快速循环用什么药来治疗

22、抑郁,又不引起转相或加重快速循环选择何种治疗方案选择何种治疗方案单用心境稳定剂?单用心境稳定剂?单用抗抑郁药?单用抗抑郁药?心境稳定剂心境稳定剂/抗抑郁药联合抗抑郁药联合抗精神病药(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第二代)/抗抑郁药联合?抗抑郁药联合?第46页/共59页2023/1/1047单用心境稳定剂单用心境稳定剂何种心境稳定剂对抑郁有效何种心境稳定剂对抑郁有效心境稳定剂,具有一些抗抑郁作用,少有转躁或快速循环的危险心境稳定剂,具有一些抗抑郁作用,少有转躁或快速循环的危险锂盐:随机对照研究最多,有效率锂盐:随机对照研究最多,有效率79%,36%有显著疗效有显著疗效 血锂浓度血锂浓度 0.8mmol/L

23、 锂盐锂盐+抗抑郁药抗抑郁药 锂盐锂盐+安慰剂安慰剂 0.8mmol/L,锂盐本身有抗抑郁作用,但合用抗抑郁,锂盐本身有抗抑郁作用,但合用抗抑郁药,不良反应增加药,不良反应增加疗效类似药物优于安慰剂第47页/共59页2023/1/1048单用心境稳定剂单用心境稳定剂单用丙戊酸或卡马西平的有效率低(单用丙戊酸或卡马西平的有效率低(30%左右,小样本研究)左右,小样本研究)拉莫三嗪对急性双相抑郁有效拉莫三嗪对急性双相抑郁有效(到(到2003年年9月,已有月,已有24个个国家批准拉莫三嗪治疗双相障碍)国家批准拉莫三嗪治疗双相障碍)拉莫三嗪拉莫三嗪50200mg/d,抗抑郁疗效明显优于安慰剂,抗抑郁疗

24、效明显优于安慰剂200mg/d组比组比200mg/d组在前组在前4周有疗效更好的趋势周有疗效更好的趋势个月的治疗随访,转相率与安慰剂没有显著性差异个月的治疗随访,转相率与安慰剂没有显著性差异 第48页/共59页2023/1/1049奥氮平单用奥氮平单用奥氮平奥氮平/氟西丁联用氟西丁联用奥氮平(奥氮平(n=351):Bipolar D 的的8周试验,疗效显周试验,疗效显著优于安慰剂(著优于安慰剂(n=355),转躁率没有差异),转躁率没有差异奥氮平奥氮平/氟西丁联用(氟西丁联用(OFC)()(n=820):1-8周的疗周的疗效显著优于安慰剂,效显著优于安慰剂,4-8周的疗效优于奥氮平单用周的疗效

25、优于奥氮平单用MS+妥泰,妥泰,MS+bupropion,初步研究有效,两者无,初步研究有效,两者无差异差异第49页/共59页2023/1/1050奎硫平治疗双相障碍奎硫平治疗双相障碍12周的临床试验中周的临床试验中,奎硫平比安慰剂更好地改善了躁狂和抑郁疗效,奎硫平比安慰剂更好地改善了躁狂和抑郁疗效氟哌啶醇没有观察到抑郁症状的缓解,间接提示了奎硫平对双相抑郁的疗效氟哌啶醇没有观察到抑郁症状的缓解,间接提示了奎硫平对双相抑郁的疗效 传统抗精神病药对抑郁无效,甚至能引起抑郁或引起传统抗精神病药对抑郁无效,甚至能引起抑郁或引起EPS加重抑郁加重抑郁 其他研究其他研究第50页/共59页2023/1/1

26、051长期维持期治疗长期维持期治疗要同时能预防躁狂与抑郁发作,缺一不可要同时能预防躁狂与抑郁发作,缺一不可单用心境稳定剂单用心境稳定剂心境稳定剂联合心境稳定剂联合心境稳定剂心境稳定剂/抗抑郁药联合抗抑郁药联合MS+抗精神病药(奥氮平)抗精神病药(奥氮平)第51页/共59页2023/1/1052单用心境稳定剂单用心境稳定剂预防躁狂发作(锂盐有预防疗效,单用丙戊酸或卡马西平的预防疗效不理想)预防躁狂发作(锂盐有预防疗效,单用丙戊酸或卡马西平的预防疗效不理想)预防抑郁发作,心境稳定剂之间存在显著差异预防抑郁发作,心境稳定剂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长期治疗研究表明:长期治疗研究表明:锂盐,有预防疗效锂盐,

27、有预防疗效丙戊酸,有预防疗效,但不及锂盐丙戊酸,有预防疗效,但不及锂盐卡马西平,无肯定预防疗效卡马西平,无肯定预防疗效拉莫三嗪,预防疗效优于锂盐拉莫三嗪,预防疗效优于锂盐第52页/共59页2023/1/1053拉莫三嗪拉莫三嗪对对Bipolar D的急性疗效和预防疗效优于锂盐的急性疗效和预防疗效优于锂盐转躁转躁/轻躁率低轻躁率低耐受性优于锂盐,长期用药脱落率低于锂盐耐受性优于锂盐,长期用药脱落率低于锂盐2个大样本个大样本18个月的安慰剂对照双盲试验个月的安慰剂对照双盲试验预防预防D,拉莫三嗪优于安慰剂,拉莫三嗪优于安慰剂预防预防M,锂盐优于安慰剂,锂盐优于安慰剂锂盐锂盐+拉莫三嗪,预防拉莫三嗪

28、,预防M+D都好,有待证实都好,有待证实第53页/共59页2023/1/1054MS+MS联合联合锂盐+丙戊酸:研究显示预防疗效比单用好,但不良反应也增加1倍再普乐+锂盐或双丙戊酸vs单用锂盐或双丙戊酸 治疗18个月 联用药组比单用药组显著降低复发率,但主要优势 表现在预防躁狂复发上(联用15%,单用35%)在预防抑郁的复发上,联用药组似乎好一些,但无 显著性差异 第54页/共59页2023/1/1055MS+Antidepressants三种临床情况需要考虑:三种临床情况需要考虑:1.1.在心境稳定剂基础上,加用抗抑郁剂是否在心境稳定剂基础上,加用抗抑郁剂是否 会增加转相的危险性?会增加转相

29、的危险性?2.2.心境稳定剂降低转相的作用有多大?心境稳定剂降低转相的作用有多大?3.3.在一个病人对心境稳定剂加用抗抑郁药有很好的疗效在一个病人对心境稳定剂加用抗抑郁药有很好的疗效后后 持续联合用药与停用抗抑郁药,转相或抑郁复发的危持续联合用药与停用抗抑郁药,转相或抑郁复发的危险险 哪个大哪个大?第55页/共59页2023/1/1056预防转相预防转相Bottlender等报道等报道158例双相抑郁的队列研究,总转相例双相抑郁的队列研究,总转相率为率为25%,转相的危险因素是,转相的危险因素是TCAs,尤其是不合用,尤其是不合用MS。单用抗抑郁药不能有效预防双相抑郁的发作,并增加转躁单用抗抑

30、郁药不能有效预防双相抑郁的发作,并增加转躁和加重快速循环的危险。和加重快速循环的危险。Post等发现等发现bupropin、色曲林和文拉法辛加、色曲林和文拉法辛加MS,10周周急性期治疗转相率为急性期治疗转相率为14%(躁狂(躁狂13%、轻躁狂、轻躁狂7%),),1年维持治疗期总转相率为年维持治疗期总转相率为33%(躁狂(躁狂13%、轻躁狂、轻躁狂21%),没有哪个抗抑郁药增加转相危险性更大。),没有哪个抗抑郁药增加转相危险性更大。抗抑郁药与抗抑郁药与MS联用并不完全消除但能明显减少转相率,联用并不完全消除但能明显减少转相率,而且转为轻躁狂比转为轻抑郁更常见。而且转为轻躁狂比转为轻抑郁更常见。

31、第56页/共59页2023/1/1057停用抗抑郁药后抑郁复发的危险性停用抗抑郁药后抑郁复发的危险性25例停用抗抑郁剂(单用例停用抗抑郁剂(单用MS),),19例继续例继续MS加加抗抑郁药,单用抗抑郁药,单用MS组的抑郁复发率比组的抑郁复发率比MS+抗抑郁抗抑郁药组高药组高3倍。继续抗抑郁药组并没有比较高的转相率。倍。继续抗抑郁药组并没有比较高的转相率。84例病人例病人1年队列研究,在抑郁缓解后年队列研究,在抑郁缓解后6个月内停用个月内停用抗抑郁剂,抑郁的复发率是继续使用抗抑郁药的抗抑郁剂,抑郁的复发率是继续使用抗抑郁药的2倍倍(药物为布普品、色曲林、文拉发辛)。(药物为布普品、色曲林、文拉发

32、辛)。停用抗抑郁药的抑郁复发危险性比不停用抗抑郁药停用抗抑郁药的抑郁复发危险性比不停用抗抑郁药的危险性更高。的危险性更高。第57页/共59页2023/1/1058拉莫三嗪拉莫三嗪对对Bipolar D急性治疗与预防疗效优于锂盐急性治疗与预防疗效优于锂盐诱发转相优于抗抑郁药诱发转相优于抗抑郁药维持治疗耐受性好,不增加体重维持治疗耐受性好,不增加体重在躁狂稳定后,抑郁发作前使用拉莫三嗪在躁狂稳定后,抑郁发作前使用拉莫三嗪拉莫三嗪对拉莫三嗪对Bipolar II、RC较好(能较好的控制抑郁症状)较好(能较好的控制抑郁症状)不良反应:皮疹(缓慢加量可减少发生),头痛,失眠等不良反应:皮疹(缓慢加量可减少发生),头痛,失眠等第58页/共59页59谢谢您的观看!第59页/共59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