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简答题.doc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82403007 上传时间:2023-03-25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心理学--简答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教育心理学--简答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心理学--简答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心理学--简答题.doc(10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简答题:一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1. 学与教的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教学媒体 2. 学习与教学的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二 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史 1. 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2. 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3. 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 4. 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三 教育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情况 1. 第一阶段:20世纪初到1940年新中国成立之前 2. 第二阶段:新中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开始 3. 第三阶段:“文化大革命”结束至今四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1. 转换观念,重视学与教两方面的问题,教学

2、心理学兴起 2. 关注影响教育的社会心理因素 3. 注重实际教学中各种策略和元认知的研究五 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1. 增加对学校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的理解 2. 教育心理学是所有教师的专业基础知识 3. 有助于科学的总结教育教学经验 4. 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六 行动研究的基本环节 1. 计划 2. 行动 3. 观察 4. 反思七 认知发展与教学的辩证关系 1. 认知发展制约着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2. 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3. 最近发展区八 性格特征差异 1. 对客观世界的态度 2. 性格的情绪特征 3. 性格的意志特征 4. 性格的理智特征九 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

3、 1. 学习观 (1)认知生长和表征理论 (2)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3)学习的过程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 2. 教学观 (1)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2)提倡发现学习 (3)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强化原则十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1. 知识观 2. 学习观 3.学生观 4.教学观 5.教师观十一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的应用 1. 支架式教学 2. 情境教学 3. 探究学习 4. 合作学习 十二 需要层次理论 1. 生理需要 2. 安全需要 3.社交需要 4.尊重的需要 5. 自我实现的需要十三 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 1. 成败

4、经验 2. 对他人的观察 3. 言语的劝说 4. 情绪和生理状态十四 学习动机的激发 1. 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1)熟悉教材(2)理解学生(3)贯彻始终 2. 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3. 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4. 正确指导归因,促进学生继续努力十五 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理论代表人物) 1. 形式训练说-18世纪德国心理学家沃尔夫,其基础是官能心理学 2. 相同要素说-桑代克和伍德沃斯 3. 概括说-贾德的水下击靶实验 4. 关系转换理论-苛勒的小鸡啄米实验 5. 认知结构迁移理论-1963年奥苏伯尔十六 影响学习迁移的主要因素 1. 相似性 2. 原有认知结构

5、(1)学习者是否具有相应的知识背景,是产生迁移的基本前提条件 (2)原有的认知结构的概括水平对迁移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3)学习者是否具有相应的认知技能或策略以及对认知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元认知 策略对迁移的产生有重要影响。 3. 学习的心向与定势十七 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策略 1. 改革教材内容,促进迁移 2.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促进迁移(1)结构化(2)一体化(3)网络化 3. 改革教材呈现方式,促进迁移(1)从一般到具体,渐进分化(1)综合贯通,从今知识的横向联系(1)教材组织系列化,确保从已知到未知 4. 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的意识性十八 工作记忆的教育含义 1. 必须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时

6、间用于复述 2. 由于工作记忆容量有限,所以每次呈现给学生的信息不宜过多,不能超出记忆的负荷 3. 教授学生一些更有效地记忆策略来更好的组织信息,从而扩展工作记忆容量,这些策 略主要包括复述和形成组块。 4. 形成适当的程序性知识表征也有助于克服记忆容量有限的问题 5. 鼓励学生掌握更多的背景知识,有助于提升工作记忆效能十九 遗忘的理论解释 1. 痕迹衰退说 2. 干扰说 3. 同化说 4. 动机说二十 促进知识获得和保持的方法* 1. 明确知识学习的目的,增强学习主动性 2. 在学习活动与使用知识的条件之间建立联系 3. 深度加工学习材料 4. 进行组块化编码 5. 合理安排练习和复习二十一

7、 技能的特征1. 技能是通过学习形成的,不同于本能行为2. 技能是一种活动方式,区别于知识3. 技能是一种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区别于一般随意运动4. 技能是通过有意识的反复练习形成的,区别于习惯*二十二 操作技能的训练要求也是影响操作技能的训练因素 1. 准确的示范和讲解 2. 必要而适当的练习 3. 充分而有效地反馈 4. 建立稳定清晰地运动感知二十三 心智技能的训练要求也是影响心智技能的训练因素(5条) 1. 确立合理的智力活动原型 2. 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 注意原型的完备性、概括性和独立性 4. 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言语 5. 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二十四 学习策略的分类

8、 1. 认知策略 (1)复述策略:a. 利用有意识记和无意识记 b. 分段识记和整体识记c. 排除互相干扰 d . 多种感官参与 e. 复习形式多样化 f. 画线强调(2)精加工策略:a. 联想法 b. 做笔记c. 提问 d . 生成性学习 e. 利用已有知识 (3)组织策略:a. 列提纲 b. 利用图形c. 利用表格 2. 元认知策略 (1)计划策略(2)监视策略(3)调节策略 3. 资源管理策略(1)时间管理策略(2)学习环境管理策略(3)努力管理策略(4)学习工具利用策略(5)人力资源利用策略 二十五 培养元认知的具体途径* 1. 提高学生元认知的意识性 (1)清晰了解任务的意识性 (2

9、)掌握学习材料特点的意识性 (3)把握自己学习特点的意识性 (4)使用策略的意识性 (5)对学习过程进行自我调节的意识性 2. 丰富学生元认知知识和体验 3. 加强学生元认知操作指导 4. 创设反馈条件与机会二十六 学习策略的训练模式 1. 程序训练模式 2. 完型训练模式 3. 交互训练模式 4. 合作学习模式二十七 问题解决的过程 1. 发现问题 2. 理解问题 3. 提出假设 4.检验假设二十八 影响解决问题的主要因素 1. 问题的呈现特征 2. 已有的知识经验 3. 原型启发 4. 反应定势 5. 功能固着 6. 智力水平 7. 动机强度 除上述因素外,个体的气质性格特征、情绪状态、认

10、知风格和世界观等个性心理因素也制约着问题解决的方向和效果。二十九 如何提高问题的解决能力 1. 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和质量 2. 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3. 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 4. 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习惯三十 创造性的外在表现(10个) 1. 兴趣广泛 2. 观察力敏锐 3. 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4. 喜欢验证事物的结果 5. 精确、快速的记忆 6. 想象力丰富、直觉敏锐、喜好抽象思维 7. 意志品质出众 8. 幽默感 9. 喜欢分析与综合 10. 善于抽象思考 三十一 影响创造性的因素(5个) 1. 环境因素: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环境、社会环境 2. 智力水平 3. 已有的知识

11、经验 4. 动机 5.个性因素三十二 创造性的培养* 1. 创设有利于产生创造性的环境 (1)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 (2)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 (3)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2. 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1)保护好奇心 (2)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 (3)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 (4)重视直觉思维能力 (5)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3. 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1)发散思维训练 (2)推测和假设训练 (3)自我设计训练 (4)头脑风暴训练三十三 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论 1. 自我中心阶段(2-5) 2. 权威阶段(5-8) 3. 可逆性阶段(8-10) 4.

12、公正阶段(10-12)三十四 柯尔伯格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论 1. 前习俗道德水平(9岁以下) (1)服从与惩罚取向阶段 (2)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2. 习俗道德水平(10-20岁) (1)寻求认可取向阶段 (2)遵守法纪取向阶段 3. 后习俗道德水平(20岁以上) (1)社会契约取向阶段 (2)普通伦理取向阶段三十五 良好品德的培养* 1. 提高学生道德认识的能力 (1)促进学生对道德概念的掌握 (2)引导学生把道德知识转化为道德信念 (3)发展学生的道德评价能力 A. 从“他律”到“自律” B. 从“结果”到“动机” C. 从“对人”到“对己” D. 从“片面”到“全面” 2. 激发学生的道德

13、情感体验 (1)道德情感的作用 A. 道德情感是道德品质结构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B. 道德情感对道德认识起着引导与深化的作用 C. 道德情感对道德行为起着引发与支持的作用 D. 道德情感是产生亲社会行为的中介变量 (2)道德情感的培养 A. 知情结合,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 B. 以美育情,丰富学生的道德情感内容 C. 真情感化,促进学生道德情感的发展 3. 注重学生的道德行为训练 (1)道德行为的过程 (2)道德行为方式的掌握 (3)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 A. 使学生了解有关行为的社会意义,产生自愿练习的愿望 B. 创设重复良好行为的环境,避免重复不良行为的机会 C. 提供道德行为练习和实践的榜

14、样,让学生进行模仿 D. 让学生学会对自己的道德行为进行反思和评价 E. 注意矫正不良的行为习惯三十六 群体的心理功能 1. 归属功能 2. 认同功能 3. 支持功能 4. 塑造功能三十七 群体规范的功能 1. 维系群体的功能 2. 评价标准的功能 3. 行为导向的功能 4.惰性功能三十八 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 1. 成员对群体目标认同 2. 群体的领导方式 3. 群体内部的目标结构及奖励方式 4. 外部影响三十九 印象行程中的若干效应 1. 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2. 晕轮效应 3. 刻板效应 4. 投射效应四十 有效促进师生沟通的心理原则* 1. 真诚 2. 尊重与接纳 3. 同理心:包括三

15、点,(1)站在对方的立场去理解对方 (2)了解导致这种情形的因素 (3)让对方了解自己对其设身处地的理解四十一 心理健康的标准 1. 对现实生活的有效感知 2. 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 3. 自我调控能力 4. 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 5. 人格结构的稳定与协调 6. 生活热情与工作高效率四十二 心理辅导的原则* 1. 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 2. 预防和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3. 尊重和理解学生原则 4. 学生主体性原则 5.个别化对待原则 6. 整体性发展原则四十三 心理辅导的途径* 1. 开设培养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课程 2. 开设心理健康活动课 3.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4. 结合班

16、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5. 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 6. 小组辅导四十四 学生行为改变的方法 1. 强化法 2. 代币奖励法 3.行为塑造法 4.处罚法 5.全身松弛法 6. 系统脱敏法 7. 示范法 8.自我控制法 9.肯定性训练四十五 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措施 1. 提高自我保护的意识 2. 应付压力 3. 社会的支持 4. 专家的处理 5. 教师的休闲四十六 教学评价的作用* 1. 诊断作用 2. 激励作用 3.调节作用 4. 教学作用四十七 教学评价的分类 1. 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2. 常模参照评价和标准参照评价 3. 诊断性评价和配置性评价 4. 正式评价和非正式评价四十八

17、有效教师自编测验的特征* 1. 信度 2. 效度 3. 区分度四十九 非测验的评价技术 1. 档案袋评价 2. 观察 3.情感评价论述题 : 一、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的关系 1. 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的区别 (1)活动的对象不同 (2)活动的结构不同 (3)活动的要求不同2. 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的联系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的学习和发展的过程的特点基本相同,都是从不熟练到熟练地过程,在一个具体的任务和活动中,需要两种技能协同活动。一方面,操作技能经常是心智技能的学习的最初依据,心智技能的形成常常是在外部操作技能的基础上,逐步脱离外部动作而借助于内部语言实现的。心智技能的获得和表现依赖于操作技能的内化和外

18、化。另一个方面,心智技能往往又是外部操作技能的支配着和调节者。二、 技能与习惯习惯是个体在一定情境下自动化的进行某种行为的需要和特殊倾向。习惯是一种特殊行为的熟练,他可能符合规律,也可能不符合动作的法则,与技能不同。技能是个体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反复的练习形成的确保某一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技能的学习必须经过一定的练习,而且是通过有意识的反复练习形成的,没有进过练习而形成的动作系统不是技能。习惯并不一定都是有意识的练习的结果。三、 多元智能理论对教育实践的意义 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哈弗大学教育研究院发展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博士在1983年提出的。多元智能被分成8中: 1

19、. 数理逻辑智能 2. 人际交往智能 3. 语言智能 4. 音乐智能 5. 内省智能 6.空间智能 7. 身体运动智能 8.自然观察者智能霍华德.加德纳认为,每一种智能都在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具有同等重要性。每一个人与生俱来就拥有这8中以上的智能,环境和教育对于能否使这些智能得到开发和培育有重要作用。各种智能不是以整合的方式存在的,而是相对独立的,各自有着不同的发展规律并使用不同的符号系统。四、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 (1)学习动机与学习的效果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动机是以行动为中介影响效果的 (2)动机强度和学习效果不是线性关系,而是呈倒U型曲线关系 (3)两者的关系是学习动机强,学习积极性高,学习行为好,则学习效果好;学习动机不强,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行为不好,则学习效果不好;学习动机不强,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行为好,则学习效果也好。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条件,但不是唯一条件。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应注重激发学习动机因素,同时还应针对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注意改善学生的主客观条件,以便使二者保持一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