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硕士国内史考点整编汇总.doc

上传人:一*** 文档编号:822738 上传时间:2019-07-19 格式:DOC 页数:52 大小:198.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教学硕士国内史考点整编汇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教育教学硕士国内史考点整编汇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教学硕士国内史考点整编汇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教学硕士国内史考点整编汇总.doc(52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国教育史中国教育史一、西周官学制度的建立与一、西周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六艺”教育的形成教育的形成 1.“学在官府学在官府”P11:对西周教育制度的高度概括,也是我国奴隶社会教育制度的重要特征,设官分职,从事管理,制定法纪规章,由 当官者掌握。形成学在官府局面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西周的社会制度。其客观原因是,惟官有书,而民 无书;惟官有器,而民无器;惟官有学,而民无学。主要体现在:礼不下庶人,学术、教育和礼器为王宫及各级政府把持,民间没有条件举行学术活动,更无学校。官师一体,学校设在官府之中,官吏既是教育官员,也是学校教师。政教合一,教育机构与行政机构不分,教育与行政合一。2. 大

2、学与小学大学与小学 P8:小学学习年限为 7 年,设在王宫旁边,王宫守卫长官师氏、保氏兼任小学师长。小学教育包括德、行、艺、仪, 尤重孝亲父母、友尊贤良、顺事师长一类德行的修养,以为造就有德行、武功的未来统治者打下基础。九年完成学业。大学学习年限约为 9 年,设在郊外,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表现出等级性。大学的目标在于大艺、履大节, 培养有德有仪、能征善战的统治者。大学的课程与教学已有明确的计划性并有专门的场地与专门的官员施教,实行分 科教学,以礼乐重之,射御次之。3. 国学与乡学国学与乡学 P8: 国学是专门为奴隶主贵族子弟设立的,设在王都的小学、大学统称为国学。由大乐正主持; 乡学是按照

3、当时地方行政区域为一般奴隶主和部分庶民子弟设立的,郊外六乡行政区中的地方学校统称乡学。乡 学分闾塾、党庠、州序、乡校等,教育对象主要是奴隶主子弟,规模比较简单,只有小学一级。乡学教育以“乡三物” (六德、六行、六艺)为内容而与国家联系,并实行定期选拔,将优秀者举送国学深造。由大司徒主持4. 家庭教育家庭教育 P13: 西周对幼儿教育极为重视,甚至最早提出胎教主张, 礼记内则中记载了贵族家庭教育的逐步要求。由此看出 家庭中从小进行基本生活技能与习惯的教育,进而教以初步的礼仪规则。在男尊女卑思想的支配下,7 岁开始男女有 别,男女教育开始分开,要求男治外事,女理内事。女子教育局限在家庭内,相对被轻

4、视。5.“六艺六艺”P11:西周时期教育的基本内容,由礼、乐、射、御、书、数构成。书、数称为小艺,是小学的主要课程,诗、书、礼、 乐称为大艺,是大学的主要课程,中心是礼、乐。 西周大学教育中强调“礼”与“乐”的密切配合。 “礼”类似政治伦理课,包括了奴隶社会的宗法等级世袭制度、道德规 范和仪艺,是西周大学中最重要的课程。 “乐”类似综合艺术课,内容广泛。礼的作用在于约束人们的外部行为,明 确等级关系,强化等级制度,具有一定的强制规定性,而乐则重在陶冶人们内心的情感,使本具有一定强制规定性的 礼变为能获得自我满足的精神需要。这种礼乐教育在西周时期对改变风俗习惯,安定社会秩序,加强诸侯国之间的联

5、系起了巨大作用,成为六艺教育的中心。 “射”与“御”是军事训练课。 “射”是指射箭,西周贵族子弟到了入小学的年龄,就要接受正规训练,不能射箭的人, 不能称男子之职。射箭训练非常严格,有一定的教练场所,每年大祭之前都要举行射箭比赛;“御”是指驾车,贵族子 弟以能御、未能御区别长幼。驾车要沉着、敏捷、熟练,并能配合射手创造有利的射击机会,所以说学习驾车要经过 严格的训练。 “书”与“数”是基础文化课,书是书写文字, 史蒥篇是西周的小学文字教学用书;数是计算、算法,包括数的顺 序名称、记数的符号、甲子记日法、朔望的周期、计数的方法、十进位和四则运算。书数是文化基础知识技能,作为 “小艺”,安排在小学

6、学习。六艺教育是西周教育的内容与标志,这些教育内容都是由早就“修己治人”的治术人才的总目标决定的,它包含多 方面的教育因素,既重思想道德,又重文化知识;既重传统文化,又重实用技能;既重武备,又重文事;既重礼仪规 范,又要重内心情感修养。六艺教育有符合教育规律的历史经验,对其后的教育家的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对整个封 建社会的教育也影响至深。二、私人讲学的兴起与传统教育思想的奠基二、私人讲学的兴起与传统教育思想的奠基 1、私人讲学的兴起、私人讲学的兴起 (1)私人讲学的兴起:春秋战国时期官学衰落、私学兴起。)私人讲学的兴起:春秋战国时期官学衰落、私学兴起。 1)原因)原因 P18: 私学产生和发展

7、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经济的变革。各阶级矛盾尖锐,构成了战国时期思想学术、文化 教育发展的社会基础;生产力大发展为更多的人脱离物质生产从事脑力劳动,为思想、科学、文化、教育的发展提供 了更丰富的物质产品和更宽广的活动舞台。 而学术下移与士阶层的崛起是其最为直接的因素。首先社会变动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 “学在官府” 被冲破,私藏于官府的典籍文物逐渐扩散到民间,掌握有一定文化知识的人员流落到下层,成为私学的教师,同时也 有了可供学习的材料。 其次,社会上不少人为了求得经济上、政治上的发展,迫切需要掌握文化知识。 “士”作为一个文化阶层受到了各 诸侯国的重视,养士之风盛行,掌握知识

8、的庶民便有登上政治舞台的机会,私学的创办人又都以各式“治国治民”的方 案相标榜,具有极大的吸引力。2)意义)意义 P21: 春秋战国时期的私学兴起,是中国教育史上的划时代的革命,在中国教育史上有重要贡献,为百家争鸣奠定了基 础,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有很高的地位; 第一,冲破了“天子命之教,然后为学”的旧传统,使学校从王宫官府中解放出来,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教育垄断 局面,教育过程与政治活动有所分离。教师不再是官吏,而成为较独立的社会职业,成为以教育人为谋生 之道的专业化的教育工作者,可以随处讲学,学生也可以自由择师。教育的内容与社会生活发生了较密切 的联系,改变了官学死板僵化的风气,推动了古代学术

9、的发展,培养了不少有贡献的学者和治术人才。 第二,扩大了教育对象,孔子首创有教无类,并在私学中付诸实践,成为当时各家私学一致遵循的原则。教育对 象由少数贵族扩大到平民,使学校教育和人才成长的的基础更为广阔,也为学术的广泛传播拓宽了道路。 第三,使教育内容得到了新的发展。在教育内容上,打破了西周“六艺”教育范围,各家都可以自己传授自己的政 治、道德观点和新的知识、技能,培养了各类人才; 第四,在教育方式上,私学可以没有固定的教育场所,而以教师为中心,以学生主动求学为动力基础,办学具有 相当大的灵活性。 第五,在教育理论和教育经验等方面有辉煌的成就,私学的产生促成了一大批教育思想家的产生,形成了古

10、代教 育思想的第一次高潮,不仅论语 、 孟子等著作中包含深刻而丰富的教育思想和经验,而且出现了像 大学 、 学记等许多教育专著,对后代的教育思想和教学实践产生了很大影响,确立了我国教育在世 界教育史方面的地位。 总之,私学的产生的发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中国教育史上一次大的变革,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私学取代 官学,依靠自由办学、自由就学、自由讲学、自由竞争来发展教育事业,不仅符合历史潮流,也开辟了中 国教育史的新纪元。(2)诸子百家的私学)诸子百家的私学 P18: 随着官学衰败,私学兴起,士作为一个阶层,人数日众,地位不断提高。这些人掌握一定文化知识或有一 技之长,四处游说,寻求进身之阶,成

11、为社会一股活跃势力。在诸侯争霸,七国称雄时代,各诸侯为壮大自己 势力,扩大自己影响,争相养士,养士之风日盛。养士之风盛行进一步促进了私学的发展。私学的兴起和养士 之风的盛行直接推动了各学派的发展,形成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文化繁荣局面。 诸子百家习惯上称“九流十家”,即:阴阳、儒、墨、名、法、道六家,加上“纵横、杂、农家”合称“九流”,再加上“小说家”,统称“十家”,其中影响最大并与教育关系最密切的是儒、墨、法、道。(3)齐国的稷下学宫:)齐国的稷下学宫: 1)性质)性质 P20: 战国时期齐国著名的学府,因其建于齐都城临淄的稷门之下而得名,其性质是一所由官家举办的而由私家主持 的特殊形式的学校

12、,更像是一所私学联合体;.是一所集讲学、著述、育才活动为一体兼有咨政、议政作用的高等学 府。 稷下学宫由齐国官方出资举办,始终不改变养士、用士的基本目的。从其主办者和办学目的来看,稷下学宫是 官学;同时,稷下学宫保持了充分尊重士人之讲学,不加干涉与限制的风范,其教学与学术自由,体现出私学的性 质。2)特点)特点 P20: 第一,学术自由,采取兼容并包、择其善者而从之的政策,鼓励学者“不治而议论”,大胆阐述自己的理 论主张,以资齐王参考,不承担具体的职务。各学派要使自己的学说得到公认,不得不通过公开 的辩论,以理服人。这就活跃了思想,繁荣了学术。 第二,教师待遇优厚,尊重和优待知识分子。在人数越

13、来越多,不能平等时,齐王又将所有的学者按学 术水平、名望资历分成等级,按等级给予俸禄,一些学者的弟子也受到特殊待遇。 第三,学无常师,稷下学宫兼容各家各派,对天下名士实行游学自由的方针,来者不拒,去者不止。学 生不限于跟一个先生,可自由选择课程,有机会接触各种学说,打破了学术流派的局限。 第四,在学生管理上,稷下学宫制订了历史上第一个学生守则弟子职 ,体现了教学的目的性、计划 性和组织性,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3)影响)影响 P21: 稷下学宫不仅是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创办的唯一官办的高等学府,而且它创办之早,历时之长, 规模之大,堪称历史之最,其影响十分深远。 第一、稷下学宫促成了战国时期

14、诸子百家思想学术的发展、融合和分化,以形成既适应封建中央集权统 治的思想理论体系,又超越于各家各派,达到新的高度。 第二、显示了古代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和创造精神。他们关心的是齐王是否采纳其道、接受其谏,若道 不同则告辞而去,毫不留恋优裕的物质生活,正是因为这种人格力量,才是稷下学宫的学者们摆 脱了身份等级枷锁的束缚和人身的依附,为后世学者所敬仰。 第三、创造了一个出色的教育典范。从性质上看,稷下学宫是一个私学的联合体。它所独创的官方举办、 私家主持的办学形式,集讲学、著述、育才与咨政为一体的职能模式,自由讲学和自由听讲的教 学方式、学术自由和鼓励争鸣的办学方针,都显示了它的成功之处。2、孔丘的

15、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及其历史影响、孔丘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及其历史影响 (1)创办私学与编订)创办私学与编订“六经六经”: 孔子一生大部分时间和主要精力是聚徒讲学和整理古代文化,对我国社会产生过重大影响,在历史上占有 重要地位,在文化教育方面的主要贡献:第一,创私人讲学之风,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成为我国古代教育 思想的奠基人。 第二,编辑诗 、 书 、 礼 、 乐 、 易 、 春秋等教材,整理和保存了我国古代文化典 籍;(2) “庶、富、教庶、富、教”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P24: 孔子重视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提出这一思想。孔子把众多的人口、富足的财富、发达的教育当作立 国的三

16、个要素,人口是最基本的,没有人口就谈不上治国,但人既有口要消费,又有手能生产,所以第二步就 要发挥人手的作用,使之富裕起来,以满足人们的消费之需,有了物质生活的基础,最后才能发展教育,把教 育搞好了,国家才算治理好了。(3)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的社会作用)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的社会作用)P24: 1)与政治的关系:孔子政治主张的基本出发点是“为政以德”,教育工作本身就是一种政治工作,因为通过 教育可以把社会的政治思想、伦理道德传播到民众中,这样就会对政治发生重大影响。可见,孔子认为 教育工作与政治有密切的关系。 2)与经济的关系:孔子认为要治理好一个国家,有了众多的人口,就要努力发展经济,使它

17、富足起来,还 要加强教育,这就是“庶富教”思想(见上题) ,他意识到了教育是受经济制约的,只有经济发展了,教育 才有可能发展,但还不能认识到教育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3)与军事的关系:孔子把“足食、足兵、足信”作为立国的基本要素,甚至认为在不得已时,食、兵都可去, 民信不得失。强调通过教育工作取得民众信任,使之有坚定的信念和信心,是立国之本。但如此夸大民 信的决定作用,过高估计了教育的作用,具有极大的片面性。事实上,去兵、去食之后,民信也就谈不 上了。 4)与行政、法律的关系:孔子认为治理国家不能只靠政令、刑律,法治虽然可以使百姓由于害怕触犯刑律 而不为非作歹,但这不能启发百姓的自觉,不如进行道

18、德教育,可以产生强大的道德力量,使人耻于为 非,可收到行政与法律手段难以取得的效果,因此教育比政令、刑律更加重要和有效。(4) “性相近,习相远也性相近,习相远也”(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与人的发展)P25: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首次提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从教育与人的发展关系论证教育的作用。他说人的本性 是很接近的,人生来应该是平等的,先天素质并无差别,这是中国最早的天赋平等的人性论,也为“有教无类”提 供了依据;同时意识到人的个性后来之所以差别很大,是由于人们的环境习染各不相同,是后天作用于先天的结 果,是教育和学习的结果。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环境影响,力量更大,这就肯定了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19、。 这一主张肯定教育在人的成长中的决定作用,顺应并推动思想解放的历史潮流,具有极大进步性,对教育的 发展提供了最强有力的思想理论依据,成为人人有可能受教育、人人都应当受教育的理论依据,同时开启了以后 对人性与教育关系的讨论,但他没有抛弃“上智”“下愚”的老调,摆脱先天决定论的羁绊,仍然认为有少数生而知 之的圣人和学而不能的下民,使他的思想陷于混乱和自相矛盾之中。(5) “有教无类有教无类”与教育对象与教育对象 P26: 孔子从“性相近,习相远也”理论前提出发,明确提出扩大教育对象的主张。他主张打破少数奴隶主贵族 对文化教育的垄断,使那些愿意学习而在经济条件和时间上又允许的人都能入学,不论贫富、

20、贵贱以及“国别”, 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这是顺应社会历史进步潮流,符合教育事业发展趋势的。 但孔子并不是主张人人平等地受教育,更谈不上普及教育。他一方面主张“有教无类”,另一方面又宣称“民 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6) “学而优则仕学而优则仕”与教育目标与教育目标 P27: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由孔子的学生子夏提出,在理论上集中地概括了孔子的教育目的主张。其 基本含义是主张把官职与学习紧密联系起来,有官职的人应该是受过教育并继续学习的人;受过教育的人应该得 到一定的官职,教育就是培养治国安民的贤能之士。 “学而优则仕”教育目的论的

21、提出,在当时具有很大的进步意义:这一主张主要是针对春秋末期奴隶主贵族统 治腐朽,不学而仕,仕而无学,同时私学兴起,仕阶层扩大,出现学而不能仕的矛盾这种状况提出。把学优与仕 优联系起来,以学优保证仕优,有利于推行贤人治邦,改良社会政治。提出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将激励和 竞争机制引入教育,对当时的宗法观念以冲击,为平民开拓了从政的道路,具有进步性。 这一思想也有着明显的副作用,即把求学当作获取高官厚禄的敲门砖,求学的唯一目标就是做官,过于突出 教育的政治功能,忽视了教育的经济功能,强化了中国“官本位”的传统观念,使中国知识分子从一入学读书始, 就产生严重的功名意识,形成了所谓“万般皆下品,唯有

22、读书高”的传统。(7)以)以“六经六经”为教学内容为教学内容 P29,31:孔子从培养治国安民的贤能之士这一教育目的出发,继承六艺教育传统,提出了包括道德教育和知识教育 两大部分的教育内容体系。孔子特别重视思想品质和伦理道德教育,把道德教育作为其教育思想的核心,认为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首先要做一个品行符合道德标准的社会成员,其次才是文化知识的学习,因此道德教育 占首位,文化知识的学习必须为德育服务。他亲自整理古代文献,形成“六经”:诗 书 礼 易 乐 春秋 ,作为教学用书,后被奉为儒家经典,其中诗 礼 乐是主要课程。 他的教学内容论有三方面的特点:其一,偏重社会人事,宗教成分少,排除了天

23、命鬼神等迷信色彩的内容; 其二,偏重文事,轻视武事,有关军事技能的教授并不受重视;其三,轻视科技与生产劳动,自然知识比较贫乏, 涉及生产技艺和理论性的自然知识的研究与传授较少。(8)教学方法(原则)教学方法(原则)P32: 1)因材施教:这项原则主要解决统一要求与个别差异的矛盾,其理论基础是“性相近,习相远也”。实现这一原则 关键是对学生要有全面深刻理解,准确掌握学生特点。这一思想对我们的启示很大,一是要了解学 生,深入学生,细心观察,有的放矢,教育教学要符合学生实际;二是对学生既要有共同的要求, 又要善于发现和注意培养学生的某些专长,适应个别差异,是各尽其才。 2)启发诱导:孔子是世界上第一

24、个提出启发式教学的人,这项原则主要解决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调动学生积极性 的矛盾。他十分重视调动学生积极性,第一次十分精辟表达了启发式原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就是说只有当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时才适合诱导、启发,帮 助学生打开知识的门扉,端正思维的方向,即“开其意”、 “达其辞”。能否调动学生积极性是教学成败 的关键,其核心是最大程度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精神。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首先要了解学生 的认识规律,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适时施教;其次教师要注意教学时机,难易程度适当,防止过 难过易,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温故而知新”。 3)学思并重(学思行结合):这项原

25、则主要解决学习与思考,或掌握知识与发展思维的矛盾。孔子说:“学而不 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乱不明,只思考不学习就会乏而不实。单纯的学或 思,都有片面性。在学习过程中,必须先掌握丰富的知识材料作依据,才可能提供这些材料进行 有效思考,二者相关,学习居先,是基础,是主要方面,在有知识材料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抓 住事物本质,使认识深入和提高。 4)由博返约:这项原则主要解决教学的广度与深度的矛盾,或者说解决知识的广博与专一的矛盾。孔子主张学生 应当“多闻”、 “多见”,知识面要广,但不能杂乱无章,必须有一个中心加以统率,能够“一以贯之”, 就能以简驭繁,触类旁通。由博返约就如同用

26、一丝红线串起无数散乱的珍珠而成为一件完美的艺术 品,有珠无线或有线无珠,虽也有用,其价值就大为降低了。(9)论道德教育)论道德教育 P35: 道德教育是孔子全部教育活动和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道德教育以“礼、仁”为核心,以孝为基础。礼 是社会关系的基本准则、规范和仪节,仁是这些准则、规范和仪节的基本精神,是“爱人”和“忠恕”。把礼仁推 及到社会各个方面,使君臣、父子、兄弟、朋友,人人之间各有其礼,各尊其德。这就是道德教育所要达到的 目标。 道德教育不仅要有道德知识,而且要有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尤其要有道德行为。孔子在长期教育实践中 对此有深刻地体验,摸索出不少进行道德教育的规律,据此提出了许多有

27、价值的,在今天仍有可供借鉴之处的 道德原则,如 1)立志乐道:立志就是要确立人生的远大理想和宏伟目标,而乐道则是要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和信念 而心甘情愿为之献身,死而无憾。为解决这一问题,孔子主张眼前利益必须服从于远大理 想,不应迷恋于物质享受。孔子的至、义、道等概念当然有具体的阶级内容,但作为道德 教育的原则和方法,却包含不少至理名言。 2)自省自克:道德修养的核心是自己内心世界符合社会公认的准则和规范,因此道德教育贵在培养道德 自觉。孔子强调要从自我做起,要求学生善于进行自我省察,寻找自己的缺点和错误, “见贤 思齐焉,见不齐而内自省也”。这里包含着合理的因素,为维护社会秩序和正常生活,很

28、需要这种自克自省的精神;但是孔子有时过分强调内省,以致造成民族性格中逆来顺受等弱 点,产生了消极影响。 3)身体力行:即要知行统一、言行一致。道德要成于内而形于外,道德修养的高低要见诸行动。孔子主 张“敏于事而慎于言”、 “纳于言而敏于行”,要做到“言必信,行必果”。认为不能“听其言而信 其行”,而要“听其言而观其行”,只有时时处处身体力行,才能逐步登上道德修养的高峰。 4)改过迁善:道德教育的过程可以说是一个发扬优点、克服缺点的过程,孔子认为完美无缺的人是罕见 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发扬优点与克服缺点往往是相辅相成的,关键是对待 缺点、错误的态度,应当不怕别人知道,决心改正, “过

29、则不惮改”, “不贰过”。(10)论教师)论教师 P38: 1)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认为作为一个教师,必须先学好,然后才能教好。教师只有“学而不厌”, 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而“诲人不倦”是教师最可贵的品格,最崇高的精神境界。 2)热爱学生,对学生无私无隐;孔子把“仁者爱人”的精神倾注在学生身上,并对学生真诚无私,传授知 识毫无保留。孔子的经验表明,师生关系的好坏,关键在于教师对学生是否有至深的感情。 3)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孔子特别强调教师要以身作则,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做 学生的表率。特别强调身教的重要性,提出如果只重言教,即使讲的都是正确的,也会变成空 洞的说教

30、。(11)历史贡献)历史贡献 P40: 孔子,名丘,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教育 理论在指导封建社会的教育实践,最具权威性。两千年间,其影响之大,是前所未有的。他在教育史上的伟大贡 献是多方面的: 1)创办大规模私学,开私人讲学之风,改变“学在官府”局面,成为百家争鸣的先驱;同时,孔子形成了自己的学 说,通过讲学在私学组织的基础上,创立了儒家学派,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产生重大影响。 2)实行有教无类的教育方针,打破少数奴隶主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使受教育的权利 和机会赋予平民,促进文化学术下移; 3)提出教育在社会发展中

31、的重要作用,强调重视教育;认为教育的传播会影响政治,教育比政令刑律更加重要有 效,强调教育的作用和重要地位;提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肯定了教育在人的成长中起决定作用。 4)关于教育目的,他主张把官职与学习紧密联系起来,提倡学而优则仕,培养德才兼备的从政的君子,为封建官 僚的政治体制准备了条件; 5)教育内容方面,重视古代文化的继承与整理,编诗 书 礼 易 乐 春秋作为教材,保存了中国 古代文化,奠定了后世儒家经籍教育体系的基础;重视思想品质和伦理道德教育。在伦理道德教育的科目中, 孔子最重视诗、礼、乐。强调教育要使学生认识社会,熟悉人事,了解人生,而不是崇拜神灵。 6)总结了教育实践经验,

32、对教育教学方法有新的创造,揭示了许多教育教学规律,如: 因材施教,发挥学生专长,造就各类人才; 首倡启发式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地、自觉学习; 强调学思行结合,鼓励学生努力掌握知识,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由博返约,主要解决教学的广度与深度的矛盾; 教学需要师生双方配合协作,学生要端正学习态度,必须要有乐学、好学、不耻下问、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 7)在道德教育思想方面,重视道德教育,以仁为最高的道德准则,鼓励人们提高道德水平。提出道德修养应遵循 的重要原则,要重视立志、明确人生的前进方向,力求走在中庸之道上;身体力行,知行统一,言行一致;自 省自克,自觉进

33、行思想检查,改过迁善,发扬优点、长处和克服缺点。 8)树立了一个理想教师的典型形象,倡导尊师爱生,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学而不厌,温故知新,诲人 不倦,爱护学生,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教学相长。 总之,孔子的教育思想为中国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教育遗产,产生了重要的历史影响。 孔子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精神财富,他一生的伟大人格和崇高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尊重。3、孟轲的教育思想、孟轲的教育思想 (1)思孟学派)思孟学派 P41: 孟子,名轲,战国中期鲁国人,受业于孔子之孙子思的门徒,子思、孟子之学,后世称思孟学派,被认为 是孔子思想的嫡传,封建统治者尊他为“亚圣”。孟子根据子思

34、的“中庸”和“诚”的思想,建立起儒家的唯心主义哲 学体系。(2) “性善论性善论”与教育作用与教育作用 P43: 认为人性本来就是善的,有不学而能的“良能”和不虑而知的“良知”。孟子所说人性善,并不是说人 性中具有纯粹的完全的道德,只是说人性中具有“善端”,即善的因素或萌芽。仁、义、礼、智等道德观念发源 于人先天就有的恻隐、善恶、辞让、是非之心。性善论是孟子唯心主义哲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使他论述教 育问题的主要理论基础和基本出发点。 从该哲学思想出发,加上他的“施仁政”的政治主张,孟子在两方面论述了教育的作用。一方面强调教育的 社会作用,另一方面强调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孟子认为教育的社会

35、作用是“保民心”,此为“仁政”的关键, 而教育是“保民心”最有效的措施。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求放心”。人虽先天具有善心,但只是一种端倪, 人的贤与不肖、智与愚之分,决定于对这种善的存而养之,扩而充之。教育的作用就是找回散失的本性,保存 和发扬天赋的善端。在某种意义上说,任何人只要接受教育,都可以成为圣人。(3) “明人伦明人伦”与教育目的与教育目的 P44: 孟子根据他对教育作用的看法,确立教育的目的为“明人伦”。人伦的具体内容孟子认为是“父子有亲, 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就是维护上下尊卑的社会秩序和道德观念。 以“明人伦”为中心的教育目的决定了教育内容是以孝悌为主体

36、的道德教育。以伦理道德为基本教育内容, 以孝悌为伦理道德基础的教育是整个中国封建社会教育的重要特点,孔子已开其端,孟子把它系统化理论化了。(4)人格理想与修养学说)人格理想与修养学说 P45: 孟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贡献,在于他提出“大丈夫”的人格理想,丰富了中国人的精神修养。 “万物皆备 于我矣”,认为人的道德品质和精神境界是内在于每个人自身的,外在于人的物质财富和权力地位。依此,对 “大丈夫”的人格理想作了描绘:“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 ”“大丈夫”有高尚的气节,不向任何权 贵低头,还有崇高的精神境界“浩然之气”,可以理解为受信念指导的情感与以意志相混合的一种心理状态 或精

37、神培养,一股凛然正气。 孟子以为要实现这一人格理想,主要靠人的内心修养,于此在道德教育方面提出了下列原则: 1)持志养气:“志”指的是人的志向、信念与追求, “持志”就是坚持崇高的志向。 “气”是指人有了志向与追求 后所具有的精神状态。立志多属理智活动,养气主要是培养意念和情感。 “气”与“志”密切联 系,互为因果。在孟子看来,人只有做到明道不移,集义(行每一件当为之事)既久,浩 然之气就会应然而生,所以孟子自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可见人的精神世界是“养”出来的。2)反求诸己:孟子从“性善论”出发,特别重视道德教育中的自我修养,当自己的行动未得到他人的认可 时,首先应当反躬自问,从自己身上找

38、原因,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他认为道德修养贵 在自觉,能自觉为善、自觉拒恶才算达到了道德教育的理想效果。 3)动心忍性:孟子非常重视意志锻炼,认为认得道德和才智都是在艰苦条件下锻炼出来的,要经过多次 严峻的考验,才能获得进步与提高,担负重任。他曾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 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 4)存心养性:孟子认为要将善端发展为善性,必须控制人的耳目之欲,存心养性实际上强调的是运用理 性的作用,控制自己的欲望,从而实现存养的目的:将善端发展为善性。(5) “深造自得深造自得”的教学思想的教学思想 P47: 孟子强调在教学中

39、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依靠学生自求自得。他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只能给学生某些“规矩”,但要熟练掌握技巧、灵活运用知识,主要靠个人的主观努力。他指出,深入的学习和钻研,必须要有自己的收 获和见解,如此才能形成稳固而深刻的智慧,于是才能左右逢源挥洒自如。据此主张学习独立思考和独立见解,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对文献典籍和已有之见,不轻信,不盲从,经过自己的思考而有所弃取。所以,学习 中特别重要的是有感性学习到理性思维的转化。4、荀况的教育思想、荀况的教育思想 (1)荀况与)荀况与“六经六经”的传授:的传授: 荀子为适应新兴地主阶级的需要,结合当时形势,对孔子六经进行了继承与改造,完成了孔子以后孟子所

40、不及的传经事业,是孔子以后的传经大师,是先秦儒家学派的集大成者。从历史来看,由于荀子的传经,使先 秦儒家经典得以继续保存,使后世中国封建社会有了经典教科书。(2) “性恶论性恶论”与教育作用与教育作用 P50: 荀子批判“性善论”,主张“性恶论”。他认为,孟子所说的人性“善”,实际上是“伪”,而不是“性”。所以他认 为应当区分人的先天努力与后天获得的品质。尽管性与伪是区别乃至对立的,但二者也是联系与统一的。 “性伪之分”说明教育的必要性, “性伪之合”说明教育的可能性,教育作用在于“化性起伪”;性与伪就是素材 与加工的关系,没有素材,就无以加工文饰;而缺乏加工文饰,素材永远是那么原始和不完善,

41、只有二者统一, 才能实现对人的改造,进而对社会的改造。 他认为“涂之人可以为禹”只是一种可能性,要从可能变为现实,需要发挥教育的作用。 “化性起伪”,他对此 很乐观,认为只要学习和教育,没有什么能够阻止人改变自己。他还论述了环境对人成长的作用,强调人的主 观努力, “积靡”。重视教育的社会作用,认为它能够统一思想,统一行动,使兵劲城固,国富民强。(3)培养)培养“大儒大儒”的教育目的的教育目的 P52: 出于走向统一的时代需要和他礼法兼治的政治思想,要求教育培养推行礼法的“贤能之士”,这是教育培养 人才的基本层次,而理想层次在于培养“圣人”。 他根据当时的儒者划分为几个层次,即俗儒、雅儒、大儒

42、。认为俗儒“徒具儒者外表”,对“先王”之道,对礼 仪仅会做教条诵读而已,不知其用;雅儒不侈谈“先王”,懂得取法“后王”,对自己未能解决问题承认无知,不自 欺欺人,显得坦荡;而大儒是最理想的人才,知识渊博,能以已知推知未知,自如的应付新事物、新问题,能 有效治理国家,显然教育应当以培养大儒为理想目标,这才是教育所要培养的理想人格。(4)以)以“六经六经”为教育内容为教育内容 P51: 在荀子看来,教育内容是诗、书、礼、乐、易、春秋,以礼为重点;他认为各经自有不同的教育作用: “故书者,政事之记也;诗者,中声之所以也;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礼之教文也, 乐之中和也, 诗书之博也, 春秋之微也,

43、在天地之间毕也。 ”传六经以为后代之教育也,影响深远。(5) “闻见知行闻见知行”结合的教学方法结合的教学方法 P53: 荀子把教学或学习过程具体化为闻、见、知、行四个环节,并把行看作是学习的最终目标。在荀子看来, 学习过程是有机统一的,学习必然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 第一,闻见。荀子认为闻见是学习的起点,基础知识的来源,不同感官与不同事物相接触形成不同感觉, 又使进一步的学习成为可能。但闻见只能反映事物的“一隅”,无法把握整体,且又因主观因素影响而易产生错 觉,因此必须在此基础上向“尽其礼”阶段发展,即“知之”。 第二,知之。荀子认为人应该在闻见基础上求“知”。求“知”是指学习要运用思维

44、功能去把握事物的本质与规 律,他重视思维,即知的作用。找出一些发挥这一功能的方法。求“知”的过程有两种方法,一是“兼陈万物中悬 衡焉”即对事物进行全面的观察和比较,二是“虚壹而静”,强调学习要专心有恒。虚,即虚心,就是不要先入为主;壹,即专心,不要一心二用,也不以已有的知识或见解排斥对新知识或见解的研究和掌握;静,即静心, 不能用胡思乱想或情感的冲动来扰乱人的理智和正常的思维活动。 第三,行。是学习必不可少的最高阶段,对于学、思而行的知识的验证是否可靠,只有行,才能使“知”真 正算明了。 “学至于行而止矣”,通过学习而得到的知识最终将在实践当中得到检验。(6)论教师(荀子对教师地位、作用、条件

45、的论述)论教师(荀子对教师地位、作用、条件的论述)P54: 1)荀子特别重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竭力倡导尊师,在他看来, “礼”是最高的社会规范,而教师又是传授“礼”、 实行“礼”的榜样,是“礼”的化身,因此学生必须无条件地服从教师; 2)荀子认为,教师的作用是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相连的,把教师提到与天、地、君、亲的同等地位,明确提出天 地君亲师的说法; 3)对教师有严格的要求和很高的条件,一要有尊严,使人敬服;二要有崇高的威信和丰富的经验;三要具备传 授知识的能力而不违反师说;四要能体会“礼法”的精微道理,且能加以阐发。比较孟子与荀子教育思想的不同比较孟子与荀子教育思想的不同 (1)都提出了分工思

46、想,认为人类靠分工协作得以生存,而荀况提出“群”其范畴更广并表现了明显的社会等级意识。(2)两者教育理论基础不同,孟子:“性善论”;荀况:“性恶论”。 (3)教育思想上,孟轲以“内发说”为特征特别强调学习中个体的自觉。而荀况提出“外铄说”重视个人知识的积累。 (4)孟轲认为教育是扩充“善性”的过程;荀况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化性起伪”。 (7)孟轲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荀况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大儒”。 (5)教育内容上,荀况重视古代典籍的学习,尤其是儒家经典的传播。 (6)荀况对学习过程有相当完整而系统的分析:闻-见-知-行5、墨家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墨家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1

47、) “农与工肆之人农与工肆之人”的代表:的代表: 墨翟,世称墨子,出身卑贱,自称“鄙人”或“贱人”。他曾是个精于制造车、械的手工艺人。生活俭朴,为了 老百姓利益可以不辞辛苦。 “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其思想以兼爱、非攻为核心,以尚贤、节用为基本点,从 思想倾向看,代表着“农与工肆之人的”利益。(2) “素丝说素丝说”与教育作用与教育作用 P59: 墨子更强调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他以素丝和染丝为喻,来说明人性及其在教育下的改变和形成。 “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这就是著名的“染丝说”,在他看来,人性不是命定的,先天的 人性不过如待染素丝,有什么样的环境,就能造就什么样

48、的人。他从人性平等立场出发去阐述教育作用,较之 孔子的人性论在社会意义上更进一步。(3)培养)培养“兼士兼士”的教育目标的教育目标 P60: 墨子的教育目的是培养 “兼士”,或称“贤士”, “兼士”应该是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为己任,不分彼此、 亲疏、贵贱、贫富,都能做到平等对待的一类人。为培养“兼士”,墨子提出三个具体标准:“厚乎德行”, “辩乎言 谈”, “博乎道术”,即道德要求、思维辩解和知识技能。把“兼士”作为培养目标的原因在于,墨家的社会理想是 “兼相爱,交相利”,墨家试图通过培养“兼士”来达到贤人政治或仁德政治,批判否定那种用人以亲、以势、以财 的不合理现象。 “兼士”反映了小生

49、产者要求平等的理想。(4)以科技和思维训练为特色的教育内容)以科技和思维训练为特色的教育内容 P60: 墨家的教育内容十分丰富,包括政治道德教育、文史教育、科学技术教育和思维能力的教育等,其中又以 科学技术和思维两者的教育为典型特点。 首先,墨家是“农与工肆之人”的代表,墨家弟子大部分来自社会的劳动群体。因此,墨子十分强调生产和军事科学技术知识教育及自然科学知识教育。墨子希望通过这些教育内容帮助“兼士”获得“各从事其所能”的实际 本领。墨家的自然科学教育有很高的造诣,涉及数学、光学、声学和力学等方面。 其次,墨家注重培养学生认识和思想方法的教育、逻辑形式的教育。其一,墨家认为人的认识与言谈是否 正确的评价标准有三条:“有本之者”,即依据历史的经验和知识;“有原之者”,即依据民众的经历;“有用之者”, 即在社会实践中检验。三者被称为“三表法”。其二,墨家还强调要学习思维与论辩的法则,即形式逻辑。形式 逻辑的教育目的是锻炼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