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地心理素质情况说明.doc

上传人:一*** 文档编号:822580 上传时间:2019-07-19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1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地心理素质情况说明.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教师地心理素质情况说明.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师地心理素质情况说明.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地心理素质情况说明.doc(20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教师的心理素质与专业性发展教师的心理素质与专业性发展【一一】 教师的心理素质教师的心理素质 一、教师的素质结构 (一)素质 人的素质是在先天生理基础上,通过环境、教育与主体交互作用而形成的比较 稳定的、基本的身心特质。素质具有基础性、相对稳定性、结构整合性和发展潜在性的特 点。 教师素质是以人的一般素质为基础,通过人与职业的相互作用形成和发展并通过教育教师素质是以人的一般素质为基础,通过人与职业的相互作用形成和发展并通过教育 教学实践活动表现出来的,是与教师职业有关的基本品质的总和。教学实践活动表现出来的,是与教师职业有关的基本品质的总和。 (二)素质结构 教师素质结构包括生理素质、心理素质、

2、社会文化素质三个基本维度。 1生理素质 教师的生理素质主要由人的先天遗传因素决定,表现为有机体的某些解剖、 生理上的特征,如感觉器官、神经系统的特点,主要是人脑的特点,在教师的素质结构中 起基础作用。 2科学文化素质 (1)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教师科学文化素质中活的灵魂,是教师献身教 育事业的根本动力。 对教育事业持有崇高的使命感和乐于从教的敬业精神。尊重和爱 护学生的人本精神。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和严格自律的“师范”意识。团结协作的集 体主义精神与积极和谐的人际意识。 (2)文化科学素养是教师素质的重要内容。深厚而系统的所教学科专业知识。广博的 相关学科知识丰富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自然学科知识活

3、的心理学科和教育学科知识。3心理素质 教师的心理素质是由先天生理因素与后天环境因素交互作用决定的,表现为 心理品质,处于教师素质结构的核心层次,起中介和核心作用。 教师心理素质又可分为一般心理素质和职业心理素质。二、 教师的一般心理素质 教师一般心理素质是指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的心理品质。教师的一般心理素质可以归纳为认 知品质、个性品质和适应能力三个维度。 (一)认知品质 认知品质是个体在认知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直接影响个体认知活动的机制和 水平的人格特征因素,是教师心理素质结构的最基本的成分。教师的能力特征是是教师从 事教育教学工作应具备的基本的心理素质。1敏锐的观察力; 2准确的记忆力; 3丰富的

4、想象力; 4优良的思维品质; 5善于分配注意力。 (二)个性品质 个性品质是指人在对客观事物的对待活动中的个性心理特征。它虽不直接 参与对客观事物认知的具体操作,但是具有动力和调节机能,居于心理素质的核心地位。 1成熟的自我意识: (1)健全的自我认知; (2)积极的自我体验; (3)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 2教师的情感特征(1)以师爱为核心的积极情感(2)教师应有的情操(3)教师的责任 感。 3教师的意志特征:(1)明确的目的性和实现目的的坚定意向;(2)处理问题的果断性 和坚定性;(3)解决矛盾时的沉着、自制、耐心和坚持性;(4)充沛的精力和顽强的毅 力。 4教师的动力特征: (1)成就动机

5、;(2)求知欲。 (三)适应能力 适应能力是指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改变自身或环境,使自身与环境和谐协 调的能力,是心理素质结构中最具衍生功能的因素。它是认知因素和个性因素在各种社会 环境中的综合反映,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必要心理素质之一。 1自我定向适应性:(1)生活适应;(2)生理适应;(3)职业适应; (4)学习适应。2社会定向适应性:(1)社会环境适应;(2)人际环境适应; (3)应激情境适应;(4)职业角色适应。 三、教师的职业心理素质 (一)教师职业心理素质概述 1教师职业心理素质的含义 教师职业心理素质可以界定为与教师的职业有关的心理素质 的总和。 2教师职业心理素质与教师的一般心理素

6、质的关系 从总体上看,教师的一般心理素质是 基础,教师职业心理素质是教师的一般心理素质和特定职业结合的产物。 (二)教师职业心理素质的结构 教师职业心理素质结构包括职业意识、职业所需的知识和 技能(包括特定的神经、生理方面的需求)和教育能力。 1职业意识: 教师职业需要按其在意识中的发展水平的明朗程度,表现为职业意向、职业动机、职业理 想。 代表性的倾向:献身倾向、成就倾向、兴趣倾向、实利倾向 (1)教师的职业需要;(2)教师的职业价值观; (3)教师的职业道德;(有态度、认知、行为三种成分) (4)教师的职业气质。 2职业知识和技能: (1)教师的知识结构;(包括:所属学科知识、相关文化知识

7、、实践性知识、条件性知识)(2)教师的技能结构。 (表达能力、组织能力、诊断学生学习困难的能力、想象力、以 及思维条理性、系统性、合理性与教师职业的活动效果有的较高的相关) 3教育能力:(1)教学能力;(2)组织管理能力;(3)自我发展能力;(4)教育科研 能力。 (三)教师职业心理素质的特征及其培训 1教师职业心理素质的特征:(1)稳定性;(3)综合性;(2)基础性;(4)发展性。 2教师职业心理素质的培训:(1)职业心理素质培训的内容(2)职业心理素质培训的途 径 3职业心理素质培训的模式: (1)校本培训模式:技能型培训 实践型 评价型 理论型 研究型; (2)专业发展学校培训模式 PD

8、S; (3)入职教育模式。 【二二】 教师的自我意识教师的自我意识 一、 教师自我意识及其特点 (一)自我意识的概念、结构与类型 1自我意识的概念 自我意识是个体在与社会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产生的,个体在对自身生 理、心理及社会关系的认知、体验基础上,不断调节自身行为,力求达到与环境的协调发 展和自我完善的过程。 自我意识的结构与类型 (1)从意识活动的特点来分析:分为主观和客观两个维度。包括主观自我和客观自我。 (2)从意识活动的形式来分析:分为知、情、意三个维度。具体包括自我认识与评价、 自我感受与体验、自我监督与控制。 (3)从意识活动的内容来分析:分为生理、社会和心理三个维度。包括生理自我

9、、社会自 我和心理自我。 (4)从意识活动中的自我观念来分析:分为现实的、投射的和理想的三个维度。具体包括 现实自我、投射自我和理想自我。 (二)教师自我意识的作用、内容及特点 1教师自我意识的作用教师自我意识的作用 : (1)教师自我意识水平的提高能促进自身的发展,如提高教师的个人修养、人际交往能力; (2)教师自我意识水平是搞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和重要条件。 教师必须借助自我意识,调节和控制自己在课堂教学中对重点和难点的处理、时间与进度 的安排、差生与优生的对待、教师与学生的互动等。 2教师自我意识的内容教师自我意识的内容 :包括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外,主要指向其对自身教 育教学的

10、意识,特别是对课堂教学的意识。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目的明确,并始终围绕课堂目的开展教学活动; (2)教学内容正确,具有科学性与思想性; (3)教学方法适当,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发展需要; (4)教学语言清晰准确、通俗易懂、富有感情并抑扬顿挫; (5)教学安排计划性强、组织严密、有条不紊; (6)教学气氛热烈,教师注意调节自身的情绪,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使双方都处于积极 的互动状态中 3教师自我意识的特点 : (1)内容具有广泛性与教育性。它不但包括自身生理自我、心理自我和社会自我方面的内 容,而且还特别包括教师所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等方面的内容。 (2)作用具有双重重要性。它不但

11、关系到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而且更重要的是关系到教 学效果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学生素质的发展。 (3)水平的提高具有主体自觉性与社会期待性。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教师对自我的观 察与反思一方面出于自觉,另一方面也来自于社会对教师的期待和压力。 (三)提高教师自我意识水平的途径(三)提高教师自我意识水平的途径 : 1通过他人观察与自我观察相结合来认识和提高自我; 他人观察是完善自我认识的重要途径。自我观察是提高自我意识水平的关键。 自我观察要注意三方面的问题:心向、客观性、敏感性 2通过外部评价与自我评价相结合来认识和提高自我; 3通过对自身活动结果的反思来认识和提高自我。二、教师教育效能感及其作用

12、 (一)自我效能感和教育效能感概述 1自我效能感的概念、功能与影响因素 (1)自我效能感是人们对自身完成既定行为目标所需的行动过程的组织和执行能力的判断, 它与一个人拥有的技能无关,但与人们对所拥有的能力能够干什么的判断有关系。 (2)自我效能感的功能: 选择行为;努力的付出与坚持不懈; 思维方式和情感反应;行为的产生者与预告者。 (3)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 对成败的体验与认知归因;替代性和想象性经验; 评价与劝说;生理与情绪状态。2自我效能感和教育效能感的关系 教育效能感是教师在教育领域中的个人自我效能感,是教师在教育领域中对教育的作用特别是自己是否有铯力影响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主观

13、判断和信念。 (二)教育效能感的结构和功能 1教师教育效能感的结构:分为一般教育效能感和个人教育效能感 (1)一般教育效能感: 指的是教师对教与学的关系,对整个教育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等 问题的一般看法和判断。 (2)个人教育效能感有两方面:一是指教师对自己在学生发展中所起的教育作用到底有多 大的信心和判断;二是指教师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教学任务、搞好教学、教好学生的信 念。 2教师教育效能感的功能:表现在两个方面,即对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的影响上。 (三)教师教育效能感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1教师教育效能感的特点: (1)教师教学效能感在教龄、学历和性别上的差异。一般教育效能感随教龄的增长而呈下

14、 降趋势;而个人教育效能感则随教龄的增长表现出上升趋势。随教龄的增加,教育效能感 出现两头低、中间高的趋势,十年左右教龄可能是教学效能感表现的高峰期。 (2)新教师和有经验的教师教育效能感的特点。 2影响教师教育效能感的因素:影响教师教育效能感的因素:因素很多,不同的学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阿什顿:阿什顿:宏观系统水平(指社会的信念和习俗层次) 、外部系统水平(指教师所在的社区环 境) 、中间水平(指教师所在学校的主客观因素) 、微观系统水平(所教学生的特征) 班杜拉:班杜拉:对成败的体验与认知归因;替代性和想象性经验; 他人的评价、劝说及自我规劝;情绪和生理状态的信息。 伍尔福克、霍伊:伍尔

15、福克、霍伊:制度的完整性、校长的影响、关心与体恤、学校的支持系统、学校的风 气、 辛涛辛涛:制度的完整性、工作提供的发展条件、学校的支持系统、学校的风气、教师关系和 师生关系六个维度。三、 教师自我意识与教育效能感的培养 (一)教师自我意识与教育效能感的关系 教师自我意识的水平和性质必然影响其教育效能 感的水平和性质,并对其形成和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反过来,教师已有的教育效能感 也会影响自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二者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 1教师自我意识对其教育效能感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2教师教育效能感对教师自我意识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二)教师自我意识与教育效能感的培养(二)教师自我意识

16、与教育效能感的培养 1教师自我意识的培养 (1)教师自我意识水平的测量: 高顿发展了一种对自我意识进行定性测量的方法“我是谁” (2)培养教师自我意识的方法:交往法(他人眼中的我) 对比法 活动法(参加活动认识不足)反思法(自我观察与反 思) 2教师教育效能感的培养教师教育效能感的培养 P92 (1)针对效能来源培养教师的教育效能感; (2)培养教师教育效能感的具体方法:强化法;(班杜拉) 榜样法(费斯廷格) ; 归因训练法(费斯廷格) ;两个步骤:诊断和训练。三种方式:操作、说服、转移 教学策略训练法(张大均)【三三】教师的人际关系教师的人际关系 一、教师人际关系及其形成 (一)人际关系的概

17、念 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在交往的基础上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关系,它主要表现为人与 人之间在交往过程中关系的深度、亲密性、融洽性和协调性等心理方面联系的程度。 1人际关系的结构:包括:人际认知、人际情感、人际行为 三种成份。 2人际关系的反应类型:心理学家霍妮将人际关系反应类型分为三类: (1)谦让型,特征“朝向他人” (2)进取型;“对抗他人” (3)分离型;“疏离他人” (二)师生关系 1师生交往:师生交往对师生关系的影响很大。师生交往有单向交往、双向交往、多向交 往三种形式。多向交往分为:链式、轮式、环式 在运用这三种不同的多向交往形式解决问题时,其结果为: 在解决问题的速度上轮式最快,

18、环式最慢。在正确性上环式最低。群体作业的组织 化为轮式迅速产生且稳定,链式慢慢产生也稳定,而环式则不易产生。领导者的产生在 轮式、链式非常明显,环式则不能产生领袖。在士气上环式最高,而轮式最低。 在班级中,最好的交往是将环式与轮式结合起来的多向交往。 2尊师爱生:师生关系的核心是尊师爱生。 3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 (1)了解和研究学生; (2)运用正确的教育方式; 指教师如何组织管理、开展班级工作;四种类型:专制仁慈、专制强硬、放任和民主 (3)有效处理师生冲突。 (良性冲突:双方目标一致,而认识、方法、手段不同;恶性冲 突:指师生双方目标的对立而造成的冲突) (三)教师间关系(三)教师间关系

19、 1教师间关系的重要性: 教师之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教师达成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是教师顺利工作的保障。 2教师间关系的现状:(1)教师间竞争的加剧; (2)教师之间交流的减少; (3)学校管理机制尚不完善; (4)教师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 3提高教师人际关系的质量: (1)互通信息,增强交往; (2)互勉共进,团结协作;(3)互相尊重,心理相容。 (四)教师与学校领导之间的关系(四)教师与学校领导之间的关系 教师与学校领导之间的关系既是一种隶属关系,又是一 种同行、同事关系。要处理好与学校管理者的关系,从教师方面来说应注意做到以下几点:(1)协调关系,友好合作; (2)充分理解,争取支持;(

20、3)顾全大局,尊重服从。 (五)教师与学生家长之间的关系(五)教师与学生家长之间的关系 教师与学生家长的关系是一种以同一目标为中心,建立 在彼此信任、谅解、支持基础上的人际关系。与学生家长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教师应达 到以下几个角色要求: (1)作为一位倾听者;(2)作为一位沟通者;(3)作为一位协商者。二、教师威信及其形成 赢得威信是老师为人师表的结果和必要条件。威信使学生敬而亲之,威严使学生敬而远之。 因此,威信实质上反映了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威信的教师的教育力量是基于学生对教 师的热爱、敬重之上的。 (一)教师威信的构成及作用(一)教师威信的构成及作用 1教师威信的构成:教师的威信按内

21、隐程度的不同分为仪表威信、知识威信、人格威信。2教师威信的作用:教师威信对于学生和教师自身都起到重要的作用。对学生来说,教师 的威信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它能促使学生自觉实现教师的要求。对教师来说,威信对 自身素养的提高有着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 (二)教师威信形成的过程(二)教师威信形成的过程 1开始阶段学生对教师认同感的产生; 2形成阶段教师的榜样性与学生的向师性; 一个有威信的教师具备:高尚的思想情操、优秀的心理品质、较强的业务能力 3巩固阶段教师与学生的长期交往和共同活动。 教师威信的形成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一般要经历由言到行、由浅到深、由局部威信到 全面威信的过程。(三)影响教师威信

22、形成的主要因素(三)影响教师威信形成的主要因素 1客观因素:影响教师威信形成的客观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为主要的是社会对待教师 职业的态度和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 2主观因素:教师本身的主观因素是其威信形成的根本的、决定性因素。 (1)良好的道德和心理品质是教师获得威信的基本条件; (2)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教师威信获得的重要条件; (3)重视第一印象,珍惜“自然威信”; (4)教师的仪表和风度是教师获得威信的必要条件。 三、 教师威信的维护与发展 P148 (一)教师威信维护与发展的主要内容:(一)教师威信维护与发展的主要内容: (1)巩固已获得的威信; (2)发展不全面的威信为全面的威信

23、,发展低水平的威信为高水平的威信; (3)防止威信的下降和丧失; (4)提高威信的教育影响力。 (二)教师威信维护与发展的策略:(二)教师威信维护与发展的策略: (1)胸怀坦荡,实事求是; (2)正确认识与合理运用威信; (3)以“艺”强威,以“情”辅威,以“宽”立威; “艺”指教师的教育艺术。做到: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树立新的教学观。 教学过程中的基本关系: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自我、学生与知识、学生与学 习 “情”指教师与学生的情感沟通;“宽”教师要学会待学生以宽容。 宽容方式:时间空间上的宽容;态度上;条件上;认识上;处理上 (4)不断进取,言行一致; (5)根据学生实际,灵活发展

24、威信; (6)长期坚持,从多方面完善自我。【四四】教师的心理健康教师的心理健康一、 教师心理问题及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 (一)教师心理问题概述(一)教师心理问题概述 1教师心理问题是指教师在职业活动中产生的个体意识到或意识不到的主观困惑状态。 分为三种类型:(1)教师心理成长问题;(2)教师心理障碍问题;(3)教师心理变态问题。 2教师心理问题的现状: (1)教师心理障碍发生率高,接受调查的教师其心理障碍发生率高达 50%; (2)心理障碍在教师人群中的分布广,小学教师多于初中教师,初中教师多于高中教师, 城市教师多于乡村教师,其中小学女教师的心理问题多于小学男教师; (3) 教师心理问题的主要

25、表现多样化,自卑心态严重,嫉妒情绪突出,虚荣心理明显, 焦虑水平偏离,性格忧郁孤僻和逆反心理较强。 3研究教师心理问题的意义 (1)个人意义:有助于身体健康;使教师更加完善自身的人格结构,树立正确的人生 观、价值观、教育理念等,从而使教师对教学更投入,增强教学效能感。 (2)教育意义:对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有深刻影响;有助于教学工作的高效有序进行。(3)社会意义: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对于受教育者的影响很大,并间接地影响到社会的各 个方面。解决教师的心理问题对于解决社会问题有积极意义,它不但可以增强国家的教育 竞争力,而且对改善整个社会风貌及促进社会的发展部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二)教师心理问题的特

26、点(二)教师心理问题的特点 教师的心理问题主要有认知问题、情绪问题、个性(人格)问题和行为问题四类。 教师的心理问题具有普遍性、严重性和弥散性等特点。 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与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成正比。 (三)教师心理健康的概念(三)教师心理健康的概念 1心理健康的含义:代表性的有:埃格里希、门林格尔、马斯洛、柯洛什尼克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心理健康指没有心理疾病或变态,指个体社会适应良好,还 指人格的完善和心理潜能的充分发挥,亦指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下将个人心境发挥到最佳状 态。 2教师心理健康的含义: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完善人格,发挥心理潜能,维 护和增强心理各方面的机能和社会适应能力

27、,预防各种心理疾病,使个人的心理机能发挥 到最佳状态。包含三层含义: (1)是指教师的心理健康状态,包括良好的认知品质、稳定一致的情绪状态、坚定的意志 品质,以及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2)是指教师的各种心理关系,如良好的人际关系; (3)是指教师在教学、生活中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培养健全人格,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维持良好关系,使自己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四)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四)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 1目前我国大部分学者认同的心理健康标准包括: (1)认知能力正常;(2)情绪反应适度;(3)意志品质健全;(4)自我意识客观; (5)个性结构完善;(6)人际关系协调; (7)社会适应

28、良好;(8)人生态度积极; (9)行为表现规范;(10)活动效能吻合年龄。 2教师心理健康标准的内容: P193 (1)认同教师角色,热爱教育工作; (2)有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 (3)健全的自我意识能正确地了解自我、体验自我和控制自我; (4)健康的情绪体验与调控; (5)意志坚强,对困难和挫折表现出坚强的心理韧性; (6)具有教育独创性; (7)对教育具有积极进取的精神。 (五)教师心理健康的意义(五)教师心理健康的意义 1教师心理健康是从事教师职业的需要 2教师心理健康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3教师心理健康是教师自身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 二、 教师心理问题的矫正 (一)矫正之本:心理素质

29、培育(一)矫正之本:心理素质培育 1心理素质的培育是解决心理问题的根本途径 (1)心理素质是教师素质的核心组成部分。 (2)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是解决教师心理问题的根本途径。 正确理解身心关系,保持身心和谐;增强挫折承受力;善于自我调节。 (增强意识调 节;善用语言调节)不断学习心理学知识,心理培训,增强自觉维护自身心理健康的意 识 2培养心理素质的方法: (1)纠正认知偏差。建立健康的认知模式;避免认知失真;正确归因。 (2)学会控制情绪。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善于合理地宣泄自己的情绪。 (3)完善个性结构。塑造良好的性格特征;发扬气质积极面; (4)完善能力结构。既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各方面能力,

30、高效完成教学工作;也能有效促进 自我的提高。 (5)学会自我调控。 培养良好的心态,运用各种心理效应来促进自身的心理健康;锻炼坚强意志。 (二)矫正之用:咨询辅导(二)矫正之用:咨询辅导 1心理咨询辅导是一种根据来访者的心理问题,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借助语言文字 等媒介,设计和组织各种教育性活动,与咨询对象建立一定的人际关系,进行信息交流, 帮助咨询对象消除心理问题,增进心理健康,发挥自身潜能,进一步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有效适应社会生活环境的过程。 咨询辅导的形式和种类:咨询辅导的形式和种类:直接咨询和间接咨询;个别咨询和小组咨询;电话咨询、现场咨 询、门诊咨询等。 2咨询辅导的理论: (

31、1)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咨询方法:自由联想、 (2)行为矫正理论;华生、斯金纳、沃尔普、班杜拉,咨询方法:松弛训练、系统脱敏法、 冲击法、厌恶法 (3)人本主义理论;罗杰斯,咨询方法:当事人中心疗法,关键是创造一个真诚、共情、 尊重的人际氛围 (4)理性情绪疗法;艾利斯,主要方法:非理性信念辨析、合理性情绪想象3咨询辅导的方法: (1)积极求助咨询; (2)配合诊断检查;(3)切实贯彻实施, 这是咨询辅导中最关键、最有影响力的、最根本的阶段 (三)矫正之术:心理自助(三)矫正之术:心理自助 P215 1教师心理自助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1)改变不合理的认知,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2)消除

32、消极的情绪,培养积极的情绪; (3)培养健康乐观的性格。 一个人的性格是否健康是他心理健康与否的最主要的标志。 2心理自助的方法: (1)情绪宣泄法;方式:倾诉;运动;大笑(2)身体放松法;(布格)方式:呼吸调整法;肌肉深度放松法;冥想法 ( 四)矫正之基:专业性发展矫正之基:专业性发展 教师心理健康与其职业直接相关,因此,应从促进教师职业发展的角度来改善教师的心理 健康状况。具体来说,通过个人的主观努力、学校的管理完善、社会的协同支持来解决教 师存在的心理问题。 1个人的主观努力;从我做起;严格自律 2学校的管理完善;给教师自由时间;营造民主宽松的氛围 3社会的协同支持;全社会协同,共同营造

33、有利于教师心理健康的氛围; 帮助提高教师形象,这主要针对公众对教师的误解而言。三、三、 教师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教师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 教师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应该以构建教师完善的心理调节机制为重点,以完善自身人格、 保持平和心态、提高整体素质和体验职业乐趣为基本途径。 (一)完善自身人格(一)完善自身人格 1完善自我意识; 2端正人生价值观; 3塑造良好性格; 4富有创新精神。(二)保持平和心态(二)保持平和心态 1接受自我,学会自我调适。 (1)接受不完美的自我; (2)充分发现自己的潜能,形成积极的自我观念。 2安贫乐道,正视理想与现实。 3坚持不懈,正确对待成功。 4处变不惊,直面压力与挫

34、折。 (1)认知重组,正确地认识压力; (2)端正教学态度; (3)寻求社会支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4)增强自控能力; (5)自我放松,培养多种兴趣; (6)发展对压力的理智反应。 (三)提高整体素质(三)提高整体素质 1教师整体素质与教师心理健康的关系。 如果教师素质结构和谐完善,在教育教学活动 中各成分能够协调有效地运行,可以认为该教师的心理发展是健康的;反之,如果教师素 质缺乏或者是结构不完整,就容易导致其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不能良好地适应,甚至出现心 理与行为问题。P 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是教师心理健康所要达到的最终目标。 2教师整体素质的自我提高: (1)增强身体素质,促进身心和谐。增

35、强身体素质是塑造心理健康的首要条件。 (2)加强自我修养,提高思想素质。 要博览群书;自觉将理论运用到教育实践;有自我反思精神,是自我提高前提和起 点 (3)培养科学文化素养,完善能力素质。 (4)健全心理素质,维护心理健康。 (根本) 培养出色的认知品质;树立正确教学信念;锻炼坚强的意志特征;培浓厚职业兴 趣 (四)体验职业乐趣(四)体验职业乐趣 1教师要充分认识自己的职业价值,感悟生命之趣。 2教师要沉浸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体验充实的职业生活。 3教师要学会与学生共刨教育幸福,享受育人之乐 。4教师要增强自我效能感,张扬个性品质。教师的自我分为角色自我角色自我和个性自我个性自我【五五】教师

36、的认知教师的认知 一、教师认知问题的类型 (一)认知及职业适应 1教师认知及其特点概述 教师认知是一种领域性的认知它是教师以自己的一般认知能力为基础为适应教师角色规范 的要求在教育活动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认知组织和认知功能方面持久一贯的特征。 2教师的认知与职业适应 不同职业对其从业者有不同的认知特质和认知方式方面的具体要求。认知能力是教师从事 教育教学工作应具备的基本心理素质,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心理基础。 (二)教师认知问题的类型及表现(二)教师认知问题的类型及表现1教师认知的结构性问题 (1)观察力偏低(2)想象力欠缺 (3)思维方面的问题;思维方式过分简单;思维方式非对象化;思维活动

37、过程压 缩。 (4)注意方面的问题;稳定性、集中性差;分配性、转移性弱;注意范围狭窄。 (5)记忆方面的问题; 内隐记忆力差;健忘。2从社会认知角度看教师的认知问题 教师在社会认知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人际认知偏差和自我认知偏差,而集中体现在人际 方面。 期待效应;首因效应;晕轮效应;近因效应;刻板印象;投射效应 (三)教师认知问题诊断的方法 诊断教师认知问题的方法有:主要有观察法、谈话法、问卷法、标准测验法、情境测验法、 投射法、作文法、事例分析法等。 1间接评定诊断法(针对教师对学生的认知偏差的方法) 2认知测验诊断法;(比较客观诊断)视觉空间认知能力测验;言语连续性认知测 验 3综合诊断法

38、。是针对认知机能,集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于一身的综合科学分析的方法。二、二、 教师认知问题的成因教师认知问题的成因 (一)社会因素(一)社会因素 1商品经济冲击,职业投入度不高: (1)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产生职业倦怠现象;(2)从事第二职业,教育感知能力下降。2知识经济冲击,学习步伐没有跟上。 3 “应试教育”冲击,好教师、好学生标准有误。 (二)学校因素(二)学校因素 1学校类型:在我国,学校有重点和非重点、公办和民办之分。 2学校人际关系:从教师的角度来看,学校人际关系主要有领导与教师之间的关系、教师 之间的关系和师生关系三种。 (三)自身的因素(三)自身的因素1生理方面: (1)高级神经

39、活动类型的影响;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三个特性:强度、平衡性、灵活性 (2)身体健康状况。 2心理方面: (1)职业责任感和角色多重性(2)归因倾向 (3)自我效能感(4)人格影响(黑尔把教师分为三种:烦躁型、高度整合型、胆怯型 (四)家庭因素(四)家庭因素 1父母的教养方式;2父母的婚姻质量;3家庭生活的影响。三、三、 教师认知问题的调适教师认知问题的调适 (一)认知干预理论及其应用 1认知干预理论 (1)艾利斯的合理情绪疗法;不合理信念特征绝对化要求;过分概括化;糟糕透顶 (2)贝克的认知疗法; (3)自我管理理论; 自我调节机制:行为过程自我参与;行为过程自主认知;对行为发生原因的内归因 2

40、认知干预理论的应用 P257 (二)教师认知问题调适的基本方法(二)教师认知问题调适的基本方法 (1)认知家庭作业;两种形式:固定格式的作业(艾利斯的 RET 自助表) ;自由格式 (2)合理的情绪想象;在想象中改变情绪体验来达到纠正不合理信念,强化合理信念。 (3)自我管理作业套餐。 (1)学习知识,更新观;三类知识:本体性知识(学科领域知 识) 、条件性知识(对传授本体性知识起理论支撑作用的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的知识) 、实 践性知识(对传授本体性知识起实践指导作用的各种具体教学方法) (2)在自我评定中发现认知问题; (3)从学生的评定反馈中发现认知问题; (4)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克服认知问

41、题;对学生进行积极观察;多与他人交流 (5)具体教学认知问题的调节;教学感知觉训练教学想象训练;(多采用自我训 练)操作思维训练;注意力训练;(注意分配、注意转移的灵活性)创造性 思维训练;(两条途径:教师间的交流;教师对问题清单中的问题逐一进行反思) 总体来说,教师要想有和谐认知,做到两点: (1)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2)了解自己,理解自己所从事的这份职业;【六六】 教师的情绪教师的情绪 一、 教师情绪问题的类型 (一)情绪及职业适应 1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主观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是伴随着特定的生理反应与 外部表现的一种心理过程。 情绪的产生由三部分构成:主观体验、生理唤醒

42、、外部表现。 外部表现包括面部表情、姿态表情、语调表情 2情绪的类型:喜、怒、哀、惧被认为是人类最基本的情绪。 按照情绪对人的影响:分为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 按照人对情绪的适应,分为正常情绪、不良情绪 3教师情绪与其职业适应 (1)教师情绪与课堂教学效果的关系情绪对教师教学过程的影响教师情绪对课堂气氛的影响 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 (2)情绪对教师身心健康的影响 (3)教师情绪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4)职业适应良好教师的情绪特征。 (情绪的省察力、了解力、摆脱力、运用力) 职业适应良好教师具有情绪品质: 情绪倾向的高尚性,情绪体验的深性;情绪表达的坚定性(二二)教师情绪问题的类型及表现教师情绪问

43、题的类型及表现 当前教师常见的情绪问题主要有自卑、嫉妒、焦虑、抑郁、消沉等。 三、教师情绪问题的诊断三、教师情绪问题的诊断 1教师情绪问题诊断的常用方法:观察法、心理测量、谈话法、临床检查法 观察法;(基本方法) 调查法:是用书面形式来收集资料方法。问题类型有:开放式问题、选择题、等级评定 谈话法:也叫面谈法。它既是日常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诊断工作常用方法,也是在学校 诊断、心理咨询中最基础和重要的方法。 临床检查法:通过生理上的一些指标加以判断。如神经性的焦虑表现出生理症状:呼吸 急促、心跳加快、血压上升、出汗、尿频等。 2教师情绪问题常用的诊断工具 (1)症状自评量表,简称 SCL90。 (

44、吴文源)SCL90 包括 90 个题目,容量大、反映 心理症状面广、能准确反映被试者的病情及严重程度、省时(20 分钟内可完成) 、易操作 特点。 (2)康奈尔医学指数,简称 CMI。内容分两部分:心理健康方面、身心健康方面 (3)张氏抑郁自评量表,简称 SDS。 (由张威廉编制) ,由 20 个问题组成, 使用方便。 (4)焦虑自评量表,SAS。 (由张威廉编制)由 20 个问题组成,特点:简便省时,易于掌 握,能迅速反映出被测者个人的主观感受到的焦虑程度。 二、二、 教师情绪问题的成因教师情绪问题的成因 (一)社会因素: 1教育改革的冲击;2社会高期望与多角色负荷;3教师的社会地位、待遇偏

45、低。 (二)学校因素:1学校管理和激励机制的不完善;2工作负荷过大;3人际关系紧张。 (三)家庭因素: 1家庭成员的关系:(1)与子女的关系; (2)与配偶的关系;(3)与亲戚的关系。 2家庭事件的影响:(1)家庭状况的不满意;(2)子女的教育抚养问题。 (四)自身因素:1先天因素;2已有情绪体验;3身体健康状况;4挫折耐受力三、三、 教师情绪问题的调适教师情绪问题的调适 (一一)教师情绪问题调适的基本理论教师情绪问题调适的基本理论 1认知论的观点。 情绪的产生是由环境事件(剌激因素) 、生理状态(生理因素) 、认知过程(认知因素)三 条件制约。认知因素是关键因素。 (沙赫特、辛格) (1)A

46、BC 理论;艾利斯创立合理情绪疗法,基本理论就是 ABC 理论。 (2)不合理信念的特征(韦斯勒):绝对化的要求过分概括化糟糕透顶。 常与“必须” “应该”这类字眼 2精神分析学派的观点(弗洛伊德) ; 把人格结构分成本我(遵循快乐原则) 、超我(遵循道德原则) 、自我(遵循现实原则) 焦虑分为三种形式:现实性焦虑、神经质焦虑、道德性焦虑。3完形学派的观点,重视个人对此时此刻的觉察,提出未完成事件概念,其实包括悔恨、 愤怒、痛苦、焦虑、罪恶等没有表达出来的感受。(二二)教师情绪问题调适的基本方法教师情绪问题调适的基本方法 (1)觉察自己的情绪; (2)探索引发情绪问题的原因 (3)掌握情绪调适

47、的方法: 身心松弛法;(最简单放松方式) 佩尔斯 宣泄;倾诉是种好方式。宣泄的技术空椅技术,就是人的未完成情节得以宣泄的途 径。采用角色扮演与对话练习的方式。 转移注意力; 要学会与不合理情绪辩驳积极主动地对自己发问。【七七】 教师的人格教师的人格 一、 教师人格问题的类型 教师常见的人格问题主要分为人格缺陷和人格障碍。常见的人格缺陷包括自卑、焦虑、抑 郁和孤僻,常见的人格障碍有强迫型、偏执型、攻击型和依赖型人格障碍。 (一)教师人格及职业适应 1人格及教师人格 人格也称个性,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教师人 格是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经常表现出来的、符合教师职业

48、角色规范的、稳定的、独特的 个体心理特点的总和。 包括:能力、气质、性格 2人格与职业适应 不同的职业有不同的人格特质和模式要求。霍兰德的性格类型职业匹配理论。将人格 分为 6 种类型,并与 456 种职业进行匹配。强调人格与职业的适应关系及个人职业需要的 满足。 3教师职业对教师人格的要求 (1)教师人格对教育教学的影响 教师人格对学生健康人格形成的影响;教师人格对教学效果的影响。 (2)教师职业对教师人格的要求 从教者应具备基本的教师职业人格特征,才能胜任教育工作。 在能力方面,学识渊博,教学方法好 在气质和性格方面,热情开朗,诚实谦逊,和蔼可亲,乐观,情绪稳定 在活动倾向性方面,兴趣广泛,关心、热爱、尊重学生,教学态度认真,严格要求学生。(二二)教师常见人格缺陷的类型、成因及特点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