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知识复习.pdf

上传人:w**** 文档编号:82135141 上传时间:2023-03-24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449.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知识复习.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中地理知识复习.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知识复习.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知识复习.pdf(9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一章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第一节四季的星空 1星图上的方位判断 星图上的方位:上北下南,左东右西;因为星图是表示天空中恒星相对位置的地图,观察时,面朝北方,仰视天空,实际方位是前北后南,左西右东;2着名星座和恒星 1 着名星座与主要恒星 2 根据北斗七星寻找北极星 北斗七星大熊座的主体部分呈勺子形,勺端两颗星连接并向开口方向延长约 5 倍距离的一颗亮星,为北极星;3 根据北斗七星斗柄确定四季 北斗七星斗柄朝向东、南、西、北,分别表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3阳历和地球公转的关系 1 地球公转产生四季更替的周期为 3652422 天;2 阳历日、月时间的依据 阳历月份天数是依据四季更替的周期和地

2、球绕日公转的速度安排的;由于四季更替周期为3652422 天,故采用大小月,大月为 31 天,小月为 30 天;2 月平年为 28 天,闰年为 29 天;3 阳历闰年的安排 四季更替周期的小数部分 O.2422 日相当于蒜;因此,阳历在每 400 年中设 97 个 366 日的年闰年,其余的 303 年为 365 天平年;公元年能被 4 整除的是闰年,世纪年必须能被 400 整除才是闰年;4农历与月相的关系 1 月相的含义 月球的各种圆缺形态叫月相;2 月相变化的成因 月球是一个不透明、不发光的球体;太阳、地球、月球三者相对位置在一个月中有规律地变化;3 月相名称及其出现时间的判断 当日、月、

3、地在同一直线上时,月球居中时为新月朔,时间为农历初一,地球居中时为满月望,时间为农历十五、十六;当日、月、地三者相互垂直时,月球向日、地另一侧运动时为上弦月,时间为农历初七、八;月球向日、地中间运动时为下弦月,时间为农历二十二、二十三;月相 月相变化的周期 29.53 天;4 农历月天数的安排农历月中;大月为 30 天,小月为 29 天,大小月相间分布,所以要安排闰月的方式与公历保持一致;5日食和月食的形成原因 1 日食、月食的含义 月球挡住了我们观察太阳的视线,就产生了日食现象;月球进入地球的阴影,我们会看到月球部分或全部月面变暗,就产生了月食现象;2 日食、月食的成因和发生时间 日、月、地

4、正好或接近排成一条直线,且月球居中时,会发生日食现象;因此日食总是发生于新月农历初一;当地球居中时,会发生月食现象;月食必须发生于满月农历十五、十六;3 日食、月食的类型 日食分为日全食、日偏食、日环食三类;月食分为月全食、月偏食两类;4 日全食、月全食的过程 日全食发生的过程是月球阴影从右向左的遮挡过程,即日面右边西先变暗,范围逐渐扩大,全部挡住后右边亮,逐渐扩大,直到日全食结束;月全食发生的过程是月面左边东先变暗,到全部变暗,后左边先亮直到结束为月全食;这两个过程在月相变化图中,只要搞清月球公转方向与阴影的关系就很容易理解;5 日、月食并不会每个月都发生的原因 由于月球绕地球运动的轨道平面

5、和地球绕太阳运动的轨道平面有一个 5;左右的夹角,因此日、月食并不足每个月都会发生;第二节太阳系与星际航行 1太阳和月球 1 太阳的基本概况 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恒星;它是一颗能发光发热的气体星球,直径约为 140 万千米,表面温度约6000,中心温度高达 l500 万,日地距离约 1.5 亿千米;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围绕着太阳运动,绕着太阳旋转一周需要一年时间;2 月球的基本概况 月球是地球惟一的天然卫星;月地平均距离约为38.44万千米,月球直径约为3476千米,月球本身不发光;月面的阴暗部分是月球表面的平原、低地地区,月面的明亮部分属于月球表面的高原、山地地区;月面有众多的环形山;月球绕地球公

6、转的周期大约为一个月,它同时也在不停地自转,周期恰好也是一个月,所以在地球上所看到的月球都是同一副面孔;2太阳活动对人类的影响 1 常见的太阳活动的类型 有太阳黑子、日珥和耀斑;太阳黑子发生于光球层,日珥和耀斑发生于色球层;2 太阳黑子活动周期 太阳黑子活动的周期为 11 年,太阳黑子的多少和大小往往作为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黑子最多的一年为太阳活动峰年;黑子数最少的一年为太阳活动谷年;3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影响地球上的短波通讯;过多的紫外线对人体皮肤造成损伤;影响地球的气候;影响地球的磁场,指南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3太阳系 1 太阳系的构成 九大行星、小行星、彗星等天体按一定的轨道围绕太阳

7、公转构成了太阳系;太阳是中心天体,它以自己强大的引力将太阳系里的所有天体牢牢地吸引在它的周围,使它们不离不散、井然有序地绕自己旋转;2 九大行星距日由近及远的顺序 各行星距日由近及远的顺序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被称为类地行星,它们主要由石质和铁质构成,半径和质量较小但密度较高;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被称为类木行星,它们主要是由氢、氦、冰、甲烷、氨等构成,质量和半径均远大于地球,但密度却较小;冥王星是一颗特殊的行星,它是太阳系最外面的行星;3 小行星带的位置 小行星位于火星与木星轨道之间,用肉眼看不到这些小行星,它们沿着椭圆形轨道

8、绕太阳旋转,形成了一个环状小行星带;4 九大行星公转的方向 九大行星公转方向都是自西向东,公转轨道几乎在同一平面上,公转轨道跟圆都很接近;5 流星现象、陨星 流星现象 太阳系中的一一些固体小块闯人大气层时,与大气摩擦燃烧发光而划亮夜空的现象,称为流星现象;没有烧尽的流星体降落到地球表面,这些流星体叫陨星;主要由岩石构成的陨星叫陨石;它给我们带来丰富的太阳系天体形成演化的信息,是科学研究的极好素材;通过对陨石中各种元素的同位素含量测定,可以推算出陨石的年龄,从而推算太阳系开始形成的时期;着名的陨石有中国吉林陨石、中国新疆大陨铁、美国巴林杰陨石、澳大利亚默其逊碳质陨石等;流星雨 流星体原是围绕太阳

9、运动的,在经过地球附近时,受地球引力的作用,改变轨道,从而进入地球大气圈;许多流星从星空中某一点辐射点向外辐射散开,就形成流星雨;4彗星 1 彗星的含义 彗星是在扁长轨道上绕太阳运行的一种质量较小的天体,呈云雾状的独特外貌;2 彗星的构成 由岩石的碎片、固体微粒和冰晶组成的“大冰球”;3 哈雷彗星公转周期 哈雷彗星是最着名的彗星,公转周期为 76 年;5人类飞向太空的历程和人类对月球与行星的探测 1 人类飞向太空的历程 时间 事件 1957年 苏联成功地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标志着人类打开了航天的大门 1961年 苏联首次成功发射了载人的宇宙飞船,加加林成为人类第一位遨游太空的宇航员

10、 1981年 美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架载人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人类对宇宙的探索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1993年 美俄等国家开始实施合建国际空间站,人类航天活动又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 2 人类登月大事件 时间 事件 1959年 苏联“月球”2号探测器首次月面硬着陆成功 1961年 美国宣布实施“阿波罗”载人登月计划 1968年 美国“阿波罗”8号载人宇宙飞船首次成功绕月飞行 1969年 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第一个踏上月球,人类首次登月成功 3 人类探测水星、火星、金星的大事件 时间 事件 1989正5月 美国航天飞机将“麦哲伦”号金星探测器送上太空 2001年4月 美国发射“奥德赛”火星探测器 2

11、003年 欧洲宇航局“火星快车”火星探测器发射升空 2003年 携带“勇气”号火星车的美国“火星探测流浪者”号探测器发射升空 2003年 美国“勇气”号的孪生兄弟“机遇”号火星车发射升空 2004年 美国“信使号”水星探测器搭“德尔塔”2号火箭飞向水星 6我国航天事业的成就 时间 事件 1960年 中国成功发射第一枚自制的运载火箭 1970年“东方红”号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昂首跨人航天时代 1975年 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返回式人造卫星,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 1985年“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参与国际竞争,为其他国家发射卫星 1991年现在 发射“神舟”系列飞船,其中2

12、003年发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把宇航员送上太空的国家 第三节银河系和宇宙 1宇宙 1 银河系的构成 银河系是由众多恒星及星际间物质组成的庞大的天体系统;2 大小和形状 银河系从侧面看呈铁饼状,俯视呈旋涡状;银河系的直径约 10 万光年;3 太阳系在银河系中的位置 太阳系位于银河系赤道平面附近,距银河系中心约3万光年1光年约94605 亿千米,太阳系作为一颗普通的恒星绕银河系的中心运动;银河系中像太阳这样的恒星有 2000 多亿颗;2宇宙的构成 目前,人类所观测到的类似于银河系的天体系统就有 10 亿个左右;这些天体系统被称为星系,所有的星系构成了广阔无垠的宇宙;人类

13、所观测到的宇宙部分叫总星系,它有约距地球 150 亿光年的时空范围;在这一范围内,由若干级别的天体系统构成,如下所示:3宇宙的起源与演化 1 哈勃发现星系运动的特点 所有的星系都在远离我们而去;星系离我们越远,运动的速度越快;星系间的距离在不断地扩大;2 宇宙大爆炸论 大约 150 亿年前,我们所处的这个宇宙全部以粒子的形式,极高的密度和温度,被挤压在一个“原始火球”中,宇宙就是在这个大火球的爆炸中诞生的;爆炸引起宇宙的膨胀一直延续至今,并仍在不断地延续下去;4地心说到日心说的发展史 时间 人物 主要学说理论 2世纪 希腊科学家托勒密 创立“地心说”;该学说认为,大地是宇宙的中心,太阳和其他天

14、体都绕地球转动 16世纪 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 依据大量精确的观测资料,建立了“日心说”宇宙体系学说,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和行星绕太阳转动 18世纪 康德一拉普拉斯“康德一拉普拉斯星云”说认为,太阳系是由一块星云收缩形成的,先形成的是太阳,然后剩余的星云物质进一步收缩演化,形成地球等行星 5恒星的演化 1 恒星 由炽热气体组成的、自己能发光、发热的球状或类似球状的天体叫恒星;恒星与地球的距离都很远,距地球最近的恒星是太阳它的光到达地球需要 8 分多钟的时间,其次是半人马座中的比邻星它的光到达地球约需 42 光年;2 特殊的恒星 超新星:亮度突增到原来的 1000 万倍以上的新星;它是恒星最

15、激烈的爆发现象;爆发结果是恒星完全瓦解成为星云,或抛射掉大部分质量,遗留下来的部分物质收缩为白矮星、中子星或黑洞,从而进入恒星演化的终结阶段;在银河系里,已发现四颗超新星,其中,以 1054 年所发现的超新星最为着名,最近发现的蟹状星云就是超新星爆发的遗迹;3 太阳未来的演变过程 4 恒星的演变过程 6地球的演化和生命的诞生 1 地球的演化过程 时间 演变 46亿26亿年前 随着地球温度的不断下降,固态的地壳逐渐形成;由高温岩浆不断喷发而释放的大量水蒸气,随着温度下降,凝结成水滴降到地表,地球进入海洋时代;科学家推测,在距今38亿年前,最原始的生命体在海洋中诞生 25亿年前至今 25亿6亿年前

16、 地球上开始出现大片陆地和山脉,海洋中的藻类释放出氧气,大气中氧气含量逐渐增多 6亿2.5亿年前的古生代 地球上的陆地面积增加,原始的欧亚大陆和北美大陆露出海面,昆虫、鱼类,两栖类、裸蕨类等生物出现 2.5亿0.7亿年前的中生代 大西洋和印度洋形成,中国大陆轮廓基本形成,裸子植物和爬行类动物出现 0.7亿年前至今 地球在第三纪经历了大规模的造山运动,形成了喜马拉雅山脉等许多世界上的高大山脉,鸟类、哺乳类动物和被子植物出现 2 生命的诞生过程 原始大气中甲烷、氨气、水、氢气、二氧化碳等在宇宙射线、紫外线、闪电等作用下合成氨基酸、核酸、单糖等有机物,这些物质汇集在原始海洋中,经过长期而复杂的化学变

17、化,形成蛋白质、核苷酸等大分子物质,在一定条件下,经过浓缩、凝聚等作用,形成一个由多分子组成的体系,外面有一层膜,在原始海洋中又经历了漫长、复杂的变化,最终形成了原始的生命;第十一章人类生存的地球 第一节地球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 地球是一个椭球体 地球是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椭球体;地球的赤道半径是 6378 千米,赤道周长约 4 万千米;2 证明地球是球体的方法 哥伦布、麦哲伦等着名航海家的环球航行及人造卫星上拍摄的地球照片等;2地球仪和地图 1 经线与纬线 经线: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的线就是经线;纬线:在地球仪上与赤道平行的线是纬线;赤道:赤道是最长的纬线,长约 4 万千米;本初子午线

18、:经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的经线为 0;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经纬网:经线和纬线交织成网,称为经纬网;利用经纬网可以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位置;2 在地球仪和地图上确定地理位置 一个经纬度只能确定地球表面的一个点的位置,地球表面的一个点也只有一个经纬度;从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各分为 180;,以东的 1800属于东经,通常用“E”表示如 34;E;以西的180;属于西经,通常用“w”表示如 340W;赤道为 0;纬线,由赤道到南北两极各分为 90;赤道以北为北纬用“N”表示,越往北北纬的纬度数值越高;赤道以南为南纬用“S”表示,越往南南纬的纬度数值越高;赤道以北为北半球,赤道以南为南半球

19、;通常以 300和 600纬线把纬度划分为低纬度、中纬度和高纬度;3平面示意图 1 比例尺 地图上的比例尺是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用公式表示为:2 方向 地平面上的基本方向有八个;在地图上常用三种方向表达;用经纬网表达方向:在有经纬线的地图上,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用方向指示标表达方向:在地图上有指向标,指向标的箭头所指方向为北;在没有经纬线和方向标的地图上,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法则确定方向;3 图例 图例是地图上表示地理事物的各种符号;常见的图例如图所示;第二节地形和地壳的运动 1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 地球内部可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层;2地壳运动 地壳在不断

20、地运动;按照地壳运动的性质和方向,可以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两种类型;水平运动使地表岩层在有些地方发生弯曲隆起,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有些地方则断裂张开,形成裂谷或海洋;垂直运动表现为地壳的抬升或下沉,从而引起地表高低起伏和海陆变迁;3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将地球表面划分为若干刚性的岩石圈板块,板块之间为俯冲、碰撞带,中洋脊,以及转换断层等活动带;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表面的运动主要是由板块之间的断层活动来完成的,而板块边界之间的宽阔的块体变形很小,可以认为板块是刚性的;板块运动认为刚性的岩石圈包括大陆与大洋的地壳的薄板在上地幔中黏性较小的软流圈上移动;4火山地震分布及地震灾害预防活动 1

21、世界火山、地震的主要分布地区 2 地震灾害预防活动 工程性防御措施:加强各类工程的抗震能力;非工程性防御措施:建立健全减灾工作体系,制定防震减灾规划,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培训、演习、科研以及推进地震灾害保险,救灾资金和物资储备等工作;5地形 1 主要的地形特征 平原:地面广阔平坦,海拔一般在 200 米以下,起伏小;山地:山高坡陡,海拔一般在 500 米以上,地势起伏,相对高度大;高原:海拔多在 500 米以上,地面平坦,起伏不大;盆地:四周高,中间低,中部地势较为平坦;丘陵:海拔一般在 500 米以下,地形起伏,坡度平缓,相对高度小;2 简单的地形等高线图 山顶:等高线封闭,由外向内,海

22、拔增高;鞍部:两个山顶之间,由山顶至鞍部,海拔降低;峭壁:相邻几条等高线重叠合并处;山脊:等高线由高处向低处凸出;山谷:等高线由低处向高处凸出;第三节土壤 1土壤的结构 1 土壤的成分 土壤是由水分、空气、矿物质和腐殖质等构成的;土壤中有大量的生物:动物、植物和微生物;2 土壤的类型 土壤颗粒 质地 性状 对植物生长的不同影响 砂土类土壤 砂粒多,黏粒少 颗粒较粗 疏松,不易黏结 通气、透水性能强,易干旱;有机质分解快,易流失 黏土类土壤 黏粒少,粉砂多 颗粒较细 黏性,湿时黏,干时硬 保水保肥能力强,通气、透水性能差 壤土类土壤 砂粒、黏粒、粉砂粒大致等量 质地较均匀 不太疏松,也不太黏 通

23、气、透水,能保水、保肥、宜于耕种 3 植物对土壤的作用 有机质的积累过程;植物吸收养分,合成有机质,在母质中不断积累;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植物根系有选择地吸收营养元素,储存在生物体内,并随生物残体的分解释放到土壤表层;随着生物循环的进行,养分元素在土壤表层不断富集;2土壤污染及保护 土壤资源是有限的,而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对它的依赖是必然的;土壤资源的最大威胁来自于土壤的污染和过度开发;现状 危害 治理措施 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面积广,流失量大;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特别严重 耕地退化、沙化,洪涝加剧,生态恶化 植树种草,综合治理 土壤荒漠化 内蒙古、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地最为严重 耕地减少,沙尘暴频

24、发 植树种草,合理开发 土壤污染 我国土壤污染仍在不断恶化 农产品品质下降,危害人体健康 预防为主,加强管理、监测和综合治理 第四节地球上的水体 1水体的分类 地球上的水中 9653是海水,只有 253是淡水;淡水又可分为冰川水、地下淡水和其他水体;目前人类可以开发利用的淡水只占全部淡水资源的 03;2水循环 分布在地球各处的水通过蒸发、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地表径流或地下径流等一系列环节和过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进行着持续不断的循环;通过水体的相互转化和水分交换,水资源得以不断更新;3水资源 1 世界和我国淡水资源的严重危机 全球有 60的地区水资源缺乏,供水困难;我国是世界“贫水国”之

25、一,人均水资源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供水不足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2 合理开发和利用水资源的措施 节约用水,循环用水,充分利用;防治水体污染,保护水资源;修建水库,进行跨流域调水,改变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第五节天气与气候 1天气与气候 1 天气的概念 短时间内近地面的大气温度、湿度、气压等要素的综合状况称为天气;天气现象:晴、阴、雨、雪等;天气要素包括:气温、气压、风、湿度和降水等;2 气候的概念 气候是指某一地区在多年内的大气平均状况或统计状态;平均状态通常是用气温、降水等气候要素的平均值或统计量来表现的;影响气候的因素有:太阳辐射、地面状况、大气环流和人类活动等;2人工降雨

26、 1 冷云人工降雨 用飞机或气球把冷冻剂_一干冰喷撒到云中,使云内的温度迅速下降,这样过冷水滴极易冻结,从而可形成大量冰晶;冰晶增大增多,即可下落为雨;云内播撒碘化银,形成大量人工冰核,从而使云中形成很多冰晶;冰晶增大增多,即可下落为雨;2 暖云人工降雨 用飞机或高炮、火箭向云层播撒氯化钙、氯化钠等吸湿性强的微粒,将这些微粒作为凝结核,在云中吸收小水滴,小水滴相互碰撞合并成为雨滴,降落为雨;3空气质量报告 1 空气质量报告的概念 空气质量报告是通过新闻媒体报纸、电视台、网络等向社会发布的环境信息,可以让人们及时了解空气质量状况,增强环境保护意识,促进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它主要包括“空气污染指数”“空气质量状况”“首要污染物”等指标;2 空气污染指数 空气污染指数 API 就是将常规监测的几种空气污染物浓度简化成数值形式,分组表示空气污染程度和空气质量状况;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暂定为: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和臭氧等;4人类与气候 1 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人类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对气候产生影响,包括改变大气成分和水汽含量,向大气释放热量;改变地表的物理特性和生物学特性等;2 城市“热岛”现象 城市上空经常维持一个气温高于四周郊区的暖空气团,形成一种气温较高、湿度较低、云雾增多的特殊气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