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抄报手抄报内容大全.pdf

上传人:ylj18****41534 文档编号:82077378 上传时间:2023-03-24 格式:PDF 页数:15 大小:754.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手抄报手抄报内容大全.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手抄报手抄报内容大全.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手抄报手抄报内容大全.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手抄报手抄报内容大全.pdf(15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手抄报手抄报内容大全 1.春节的手抄报内容资料:春节的简介 春节是指汉字文化圈传统上的农历新年,俗称“年节”,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新岁,但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岁、过年,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主要是祭祀祖先,祭奠祖先,除旧买新,迎接禧年,祈求丰收。它们的形式丰富多彩,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属于汉字文化圈的一些国家和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在春节,人们尽可能回到家中与亲人团聚,以表达对来年的热切期待和对新的一年生活的美好祝愿。春节不仅是一个节日,也是中国人释放情感、满足心理需求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一年一度的狂欢,是

2、永恒的精神支柱。2.春节的手抄报内容资料:春节的传统民俗 春节是除旧布新的日子,春节虽定在农历正月初一,但春节的活动却并不止于正月初一这一天。从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小年节起,人们便开始“忙年”:扫房屋、洗头沐浴、准备年节器具等等,所有这些活动,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即“辞旧迎新”。春节也是祭祝祈年的日子,古人谓谷子一熟为一“年”,五谷丰收为“大有年”。西周初年,即已出现了一年一度的庆祝丰收的活动。后来,祭天祈年成了年俗的主要内容之一;而且,诸如灶神、门神、财神、喜神、井神等诸路神明,在春节期间,都备享人间香火。人们借此酬谢诸神过去的关照,并祈愿在新的一年中能得到更多的福佑。春节还是合家团圆、敦

3、亲祀祖的日子。除夕,全家欢聚一堂,吃罢“团年饭”,长辈给孩子们分发“压岁钱”,一家人团坐“守岁”。元日子时交年时刻,鞭炮齐响,辞旧岁、迎新年的活动达于高 潮。各家焚香致礼,敬天地、祭列祖,然后依次给尊长拜年,继而同族亲友互致祝贺。春节是人们娱乐和狂欢的节日。元代以后,开展了各种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如舞狮、舞龙、秧歌、踩高跷、杂耍等,为春节增添了浓郁的节日气氛。因此,春节这个集祈福、欢庆、娱乐为一体的盛大节日,成为中华民族最隆重的节日。今天,春节的主要习俗都得到了良好的继承和发展,除了祭神和祭祖的活动,这些活动已经从过去淡化了。3.春节的手抄报内容资料:春节的诗句 1.陪都歌舞迎佳节,遥祝延安景

4、物华。董必武元旦口占用柳亚子怀人韵 2.北风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岁除。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陆游除夜雪 3.调露初迎绮春节,承云遽践苍霄驭。佚名郊庙歌辞五郊乐章舒和 4.巧裁幡胜试新罗,画彩描金作闹蛾。从此剪刀闲一月,闺中针线岁前多。查慎行凤城新年辞 5.生盆火烈轰鸣竹,守岁龟开听颂椒。戴复古除夜 6.相邀守岁阿咸家,蜡炬传红映碧纱。三十六岁都浪过,偏从此夜惜年华。席振起守岁 7.共庆新年笑语哗,红岩士女赠梅花。董必武元旦口占用柳亚子怀人韵 8.笙歌间错华筵启。喜新春新岁。菜传纤手青丝细。和气入、东风里。幡儿胜儿都姑媂。戴得更忔戏。愿新春已后,吉吉利利。百事都入意。赵长卿探春令 9

5、.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龙堆路几千。皇甫冉春思 10.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文征明拜年 11.萧疏白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眠。孔尚任甲午元旦 12.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刘长卿新年作 13.一樽岁酒拜庭除,稚子牵衣慰屏居。钱谦益丁卯元日 14.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元日 15.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迎新岁。范成大卖痴呆词 16.忆昔岁除夜,见君花烛前。今宵祝文上,重叠叙新年。闲处低声哭,空堂背月眠。伤心小儿女,撩乱火堆边。除夜 17

6、.年年此夕费吟呻,儿女灯前窃笑频。黄景仁癸巳除夕偶成 18.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来鹄除夜 19.我来属芳节,解榻时相悦。李白春陪商州裴使君游石娥溪 20.元旦年年见,天涯意故长。诗篇示宗武,春色酌瞿唐。白发又新岁,黄柑非故乡。弟兄互拜处,归去顾成行。王十朋元日 4.春节的手抄报内容资料:春节对联 1.上联:冬天去秀美山川;一句话:快乐的桃子分享芳香。横:新年快乐。2.上联:龙腾到万里;一句话:凤舞驾九州。横线:龙凤程响。3.上联:千年迎新春;下联:瑞雪兆丰年。横批:年年有余。4.上联:精耕细作,丰收之年;一句话:勤俭持家,勤俭持家10 年以上。横向:

7、强国富民。5.上联:地歌唤蔡赟;一句话:满园春是关不住的。横批:春满园。6.上联:一室安福;底线:幸福的家庭。g:庆祝春节。7.上联:春回大地风光好;下联:福满人间喜事多。横批:四时如意。8.上联:一帆风顺年年好;下联:万事如意步步高。横批:吉星高照。9.上联:迎新春前程似锦;下联:贺佳节事业辉煌。横批:万象更新。10.上联:好运当头皆事顺;下联:新春及第遍花香。横批:和气致祥。11.上联:遍地祥光临福宅;下联:满天喜气入华堂。横批:日月增辉。12.上联:吉气祥光开泰运;下联:春风淑景乐平安。横批:百顺为福。13.上联:春临华堂添瑞气;下联:福到门庭起祥云。横批:万事如意。14.上联:和顺一门

8、有百福;下联:平安二字值千金。横批:万象更新。15.上联:开门见喜财源进;下联:举手迎春瑞泽来。横批:竹报佳音。5.春节的手抄报内容资料:春联的贴法 通常春联有两个直联和一个横联,每个直联的最后一个字都有平、上、下、里的韵(接近现在的国音四声法,但有所不同)。春联的正确贴法:上声、去声及入声字为上联,平声为下联。也有例外,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上联平声收尾,下联仄声收尾。大红春联表达了自己对新的一年的希望,烘托出浓浓的节日气氛,是用民间艺术形式表达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贴春联也有很多讲究,若是贴得不当,就会被人笑话。传统贴春联的方法为,面对大门时,上联在右,下联在左,横额文字顺序为

9、从右至左。另一种是常用的贴法。解放后由于横式书写格式改为由左向右,春联也可以上联在左,下联在右,横额顺序也是从左至右,适合人们的阅读习惯。若是将两种春联贴法“混合使用”,就不太文明。6.春节的手抄报内容资料:少数民族的春节习俗 达斡尔族的春节习俗 达斡尔语称春节为“阿涅”。年三十早上,家家洒扫庭院,在大门的正前方用杂物和家畜粪码成一个高高的垛,傍晚燃起垛后,轻烟缭绕,到处笼罩着节日的气氛。老人们将大块的肉、馍、饺子等食物抛进火堆,祝福人畜安康、五谷丰登。晚上全家吃手把肉并进行各种辞旧迎新活动。除夕夜家家吃饺子,饺子里包有白线,意寓长命百岁。春节期间有曲棍球比赛、化装舞会、听书唱歌等活动。土家族

10、的春节习俗 土家族过春节要跳“摆手舞”。过去跳摆手舞时,要先在“摆手堂”挂三笼帐子,帐内挂猪头、猪肉、香烛和野猪的头、蹄等,然后由身穿红色法衣头戴法冠的老土司手持法器,摇摆呐喊,男女老少都参加,拜了神后再跳舞。现在土家族除了跳摆手舞外,还要耍龙灯、耍狮子、表演戏剧和武术等。佤族的春节习俗 佤族在大年初一互相祝贺,特别要向寨子里的长者拜年。拜年时,互赠芭蕉、糯米粑粑和甘蔗,象征团结和睦。沧源等地的佤族男女在节日晚上聚在广场跳圆圈舞,老年妇女则穿长裙,几十个人为一队,手搭前人双肩,边唱古老的歌曲边轻移舞步。高山族的春节习俗 在春节期间,高山族的人们穿着华丽的民族服装,聚在一起喝酒,用乐器跳舞。一些

11、村庄还举行烤鱼比赛,并开展篮球和钢管球等体育活动。畲(sh)族的春节习俗 畲族过春节要舂糍粑,取其谐音,祝愿在新的一年里有好糍(时)运,日日黏黏(年年)甜。畲族祀奉“盘瓠”祖先,大年初一,全家叩拜“盘瓠祖图”(根据盘瓠传说绘成的画像),讲述祖先创业的艰辛。赫哲族的春节习俗 除夕夜家家做年饭、剪窗花、糊灯笼。大年初一,姑娘、妇女和孩子们都穿上绣有云边的新装,到亲朋好友家拜年。鱼宴是赫哲族人款待客人的美味佳肴,有酸辣风味的“踏拉长”(生鱼)、味香酥脆的“炒鱼毛”和透明鲜红的大马哈鱼籽。滑雪、射草靶、叉草球是赫哲族青少年迷恋的娱乐活动。7.春节的手抄报内容资料:腊月习俗 1、腊月二十三 祭灶 我国春

12、节,一般是从祭灶揭开序幕的。祭灶,是一项在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2、腊月二十四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3、腊月二十五 接玉皇 旧俗认为灶神上天后,天帝玉皇于农历十二月二十五

13、日亲自下界,查察人间善恶,并定来年祸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称为“接玉皇”。这一天起居、言语都要谨慎,争取好表现,以博取玉皇欢心,降福来年。4、腊月二十七、二十八 洗浴 传统民俗中在这两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气,准备迎接来年的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谚语。腊月二十六洗浴为“洗福禄”。5、腊月三十除夕 贴门神、贴春联、守岁、爆竹、吃年夜饭、给压岁钱、祭祖 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部新,消灾祈福为中心。8.春节的手抄报内容资料:春节食俗 在古代的农业社会里,大约自

14、腊月初八以后,家庭主妇们就要忙着张罗过年的食品了。因为腌制腊味所需的时间较长,所以必须尽早准备,我国许多省份都有腌腊味的习俗,其中又以广东省的腊味最为。蒸年糕,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年糕的口味因地而异。北京人喜食江米或黄米制成的红枣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河北人则喜欢在年糕中加入大枣、小红豆及绿豆等一起蒸食。山西北部在内蒙古等地,过年时习惯吃黄米粉油炸年糕,有的还包上豆沙、枣泥等馅,山东人则用黄米、红枣蒸年糕。北方的年糕以甜为主,或蒸或炸,也有人干脆沾糖吃。南方的年糕则甜

15、咸兼具,例如苏州及宁波的年糕,以粳米制作,味道清淡。除了蒸、炸以外,还可以切片炒食或是煮汤。甜味的年糕以糯米粉加白糖、猪油、玫瑰、桂花、薄荷、素蓉等配料,做工精细,可以直接蒸食或是沾上蛋清油炸。饺子,北方年夜饭有吃饺子的传统,但各地吃饺子的习俗亦不相同,有的地方除夕之夜吃饺子,有的地方初一吃饺子,北方一些山区还有初一到初五每天早上吃饺子的习俗。吃饺子是表达人们辞旧迎新之际祈福求吉愿望的特有方式。按照我国古代记时法,晚上 11 时到第二天凌晨 1 时为子时。“交子”即新年与旧年相交的时刻。饺子就意味着更岁交子,过春节吃饺子被认为是大吉大利。另外饺子形状像 元 宝,包饺子意味着包住福运,吃饺子象征

16、生活富裕。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离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远千里万里赶回家来,全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过年,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做成饺子皮,再用皮包上馅,馅的内容是五花八门,各种肉、蛋、海鲜、时令蔬菜等都可入馅,正统的饺子吃法,是清水煮熟,捞起后以调有醋、蒜末、香油的酱油为佐料沾着吃。也有炸饺子、烙饺子(锅贴)等吃法。因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合欢;又取更岁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饺子因为形似元 宝,过年时吃饺子,也带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饺子,话新春,其乐融融。元宵,元宵节,道教称之为“上元

17、节”。据元代伊土珍(女+郎)环环记引三余帖记:嫦娥奔月后,羿思念成疾。正月十四日夜忽有童子求见,自称为嫦娥之使,说:“夫人知君怀思,无从得降,明日乃月圆之候,君宜用米粉作丸,团团如月,置室西北方,叫夫人之名,三夕可降而。”羿如法而行,嫦娥果然降临。可见元宵节吃元宵,是取“团团如月”的吉祥之意。明代时,元宵在北京已很常见,做法也与今天无异。清代康熙年间朝野盛行“八宝元宵”、马思远元宵。民国初年还有袁世凯因元宵与“袁消”音同,故下令禁喊元宵之事。元宵用面除江米面外,还有粘高梁面、黄米面等。馅则有桂花白糖、山渣白糖、什锦、豆沙、枣泥等。形制上,或大若核桃,也有小如黄豆的“百子汤元”,还有实心圆子和薄

18、皮的“碌皮汤园”。9.春节的手抄报内容资料:正月习俗 正与初一 开门炮仗 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拜年 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到新朋好友家和邻那里祝贺新春,旧称拜年。汉族拜年之风,汉代已有。唐宋之后十分盛行,有些不必亲身前往的,可用名帖投贺。东汉时称为刺,故名片又称名刺。明代之后,许多人家在门口贴一个红纸袋,专收名帖,叫门簿。正月初二 祭财神 北方在正月初二祭财神,这天无论是商贸店铺,还是普通家庭,都要举行祭财神活动。各家把除夕夜接来的财神祭祀一番。实际上是把买来的粗糙印刷品焚化了事。这天中午要吃馄

19、饨,俗称元 宝汤。祭祀的供品用鱼和羊肉。正月初三 烧门神纸 旧时初三日夜把年节时的松柏枝及节期所挂门神门笺等一并焚化,以示年已过完,又要开始营生。俗谚有“烧了门神纸,个人寻生理”。正月初四 农历正月初四,又称为“羊日”。自秦汉以来,传统的看法是正月初一日为鸡日,初二日为狗日,初三日为猪日,初四日为羊日,初五日为牛日,初六日为马日,初七日为人日。传说这是因为女娲创造万物生灵的时候,先造的六畜,后造的人,因此初一到初六都是六畜之日。正月初五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民俗一说破五前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按照旧的习惯要吃“水饺子”五日,北方叫“煮饽饽”。如今有的人家只吃三、二天,有的隔一天一吃,然而没有不吃

20、的。从王公大宅到街巷小户都如是,就连待客也如此。妇女们也不再忌门,开始互相走访拜年、道贺。正月初六 正月初六被称为“马日”,在这一天要”送穷“,这是我国古代民间一种很有特色的岁时风俗。在中国各地还有自己的送穷办法,各不相同。但寓意基本相同,都是在于送走穷鬼。反映了我国人民普遍希望辞旧迎新,送走旧日贫穷困苦,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传统心理。正月初七 人日 亦称“人胜节”、“人庆节”、“人口日”、“人七日”等。传说女蜗初创世,在造出了鸡狗猪牛马等动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 生日。汉朝开始有人日节俗,魏晋后开始重视。古代人日有戴“人胜”的习俗,人胜是一种头饰,又叫彩胜,华胜,从晋朝

21、开始有剪彩为花、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 人来贴屏风,也戴在头发上。正月初八 谷日 传说初八是谷子的生日。这天天气晴朗,则主这一天稻谷丰收,天阴则年歉。正月初九 正月初九为玉皇圣诞,俗称“玉皇会”,传言天上地下的各路神仙,在这一天都要隆重庆贺。玉皇大帝在腊月廿五会亲自降临下界,巡视察看各方情况。依据众生道 俗的菩恶良莠来赏善罚恶。玉皇在其诞辰日的下午回鸾返回天廷。是时道教宫观内均要举行隆重的庆贺斋蘸科仪。玉皇的生日,人们都会举行祭典以表庆贺,自午夜 零时起一直到当天凌晨四时,都可以听到不停地鞭炮声。正月初十 石头生日 这一天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动,甚至设祭享祀石头,恐伤庄稼。也称“石不动”“十

22、不动”。河南风俗这一日家家向石头焚香致敬。午餐必食馍 饼,认为吃饼一年之内便会财运亨通。在山东郓城等地有抬石头神之举。初九夜,人们将一瓦罐冻结在一块平滑的大石头上,初十日早晨,以绳系罐鼻,由十个小伙 子轮流抬着瓦罐走。正月十五 元宵节 元宵节是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也叫元夕、元夜,又称上元节,因为这是新年第一个月圆夜。因历代这一节日有观灯习俗,故又称灯节。元宵节俗的形成 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据一般的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 声。不过,正月十五真正作为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东汉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于形成元宵节

23、俗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10.春节的手抄报内容资料:春节的活动方式 1、拜年 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春节的一个重要活动是去新朋友家和邻居家祝贺春节,以前叫拜年。新年的第一天,人们早早起床,穿上最好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走亲访友,互祝新年快乐。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

24、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2、逛庙会 逛庙会是大多数中国人的春节情结,更是不可或缺的年俗。春节庙会最早是民间的宗教仪式,庙会之时,通常由僧人、道士做“法事”或“道场”以祭祀神佛,人们也要进香朝拜、许愿、还愿、求福。庙会期间,也少不了商贩叫卖、民间艺术表演。庙会上有许多历史悠久深受老百姓喜爱的传统项目,比如,舞狮、舞龙、扭秧歌、踩高跷、跑旱船等。3、观社火 除了庙会,民间自演自娱的社火也是历史悠久的年节娱乐活动。社火源于古老的土地神与火神崇拜。社,即土地神;火,即火祖,是传说中的火神。在

25、以农业文化著称的中国,土地是人们的立足之本,它为人类的生存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火,是人们熟食和取暖之源,也是人类生存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远古人们凭着原始思维认为火也有“灵”,并视之为具有特殊含义的神物加以崇拜,于是形成了尚火观念。古老的土地与火的崇拜,产生了祭祀社与火的风俗。随着社会的发展,祭祀社火的仪式逐渐成为规模盛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民间娱乐活动。4、舞龙 舞龙,又名耍龙灯、龙灯舞,是汉民族传统的舞蹈形式之一。每逢喜庆节日,各地都有舞龙的习俗。舞龙起源于汉代,经历了几代人。舞龙最初是一种祭祀祖先、祈求甘霖的仪式,后逐渐成为一种娱乐活动。唐宋时期,舞龙是节日里常见的表现形式。5、舞狮 舞

26、狮,也叫耍狮子、狮子舞,它与舞龙一样,是我国的传统舞蹈形式,也是一种流行很广的民间体育活动。又会在春节或庆典活动舞狮。舞狮始于南北朝。在中国,舞狮的形式多种多样,大致可分为北方舞狮和南方舞狮。北方舞狮的样子和真狮子很像。舞狮全身覆盖,舞狮者(一般是两个人一起跳一只大狮子)只露脚,看不到人。北方有雌狮和雄狮,还有文狮、武狮、成年狮和幼狮。南狮主要流行于广东。这种舞狮由一个狮头和一个狮尾组成。狮子的形状、风格和颜色与北方的狮子不同。舞狮者穿着各种灯笼裤,并穿着唐式灯笼袖或扣得很紧的背心,展示舞狮者的全身。舞狮要竭尽所能。人们为什么特别喜欢在春节时舞狮呢?相传明代初年,广东佛山出现一头怪兽,每逢新旧岁之交,便出来糟踏庄稼,伤害人畜,百姓叫苦连天。后来,有人建议用狮舞来吓唬怪兽,果然奏效,那怪兽逃之夭夭。当地百姓认为狮子有驱邪镇妖之功,有吉祥之兆,所以每逢春节便敲锣打鼓,挨家挨户,舞狮拜年,以消灾除害,预报吉祥之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