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关于乡村振兴典型案例.docx

上传人:l*** 文档编号:81956060 上传时间:2023-03-2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1.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关于乡村振兴典型案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2023年关于乡村振兴典型案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年关于乡村振兴典型案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关于乡村振兴典型案例.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3年关于乡村振兴典型案例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乡村振兴典型案例的文章3篇 , 欢迎大家参考查阅!第一篇: 乡村振兴典型案例有资源不代表有产品;有产品不代表有产业;有产业不代表能产生效益。因此,把资源转成经济需要经历特色资源转化为特色产品,特色产品再逐渐形成特色优势产业,特色优势产业再转化成可观的经济效益等多重环节。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如何让我国广大乡村的美丽资源变身美丽经济成为大家共同面临的问题。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我国美丽乡村发展建设,国家农业部发布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十大模式,分别为:产业发展型、生态保护型、城郊集约型、社会综治型、文化传承型、渔业开发型、草原牧场型、环境整治型、休

2、闲旅游型、高效农业型。十大模式对我国不同区域、不同环境背景下的乡村发展提供范本和示范。1、产业发展型模式主要在东部沿海等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其特点是产业优势和特色明显,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发展基础好,产业化水平高,初步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实现了农业生产聚集、农业规模经营,农业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产业带动效果明显。典型案例:江苏省张家港市南丰镇永联村永联村是江苏省乡村发展最具代表的乡村之一,全国美丽乡村首批创建试点村,地处江南,长江之滨,隶属于江苏省张家港市南丰镇。永联曾被称为华夏第一钢村,曾是张家港市面积最小、人口最少、经济最落后的村。改革开放期间,村领导组织村民挖塘养鱼、开办企业,陆续办

3、起了水泥预制品厂、家具厂、枕套厂等七八个小工厂以及村集体轧钢厂,收益颇丰。在村集体的共同努力下永联村不仅完全脱贫,还跨入全县十大富裕村的行列。永联村是以企带村发展起来的,村集体有了经济实力,就可以为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加油扩能。2、生态保护型模式主要是在生态优美、环境污染少的地区,其特点是自然条件优越,水资源和森林资源丰富,具有传统的田园风光和乡村特色,生态环境优势明显,把生态环境优势变为经济优势的潜力大,适宜发展生态旅游。典型案例:浙江省安吉县山川乡高家堂村高家堂村位于全国首个环境优美乡山川乡境内,全村区域面积7平方公里,其中山林面积9729亩,水田面积386亩,是一个竹林资源丰富、自然

4、环境保护良好的浙北山区村。高家堂是安吉生态建设的一个缩影,以生态建设为载体,进一步提升了环境品位。高家堂村将自然生态与美丽乡村完美结合,围绕生态立村生态经济村这一核心,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环境优势,把生态环境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现如今,高家堂村生态经济快速发展,以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为特色的生态经济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全村已形成竹产业生态、生态型观光型高效竹林基地、竹林鸡养殖规模,富有浓厚乡村气息的农家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对财政的贡献率达到50%以上,成为经济增长支柱。高家堂村把发展重点放在做好改造和提升笋竹产业,形成特色鲜明、功能突出的高效生态农业产业布局,让农民真正得到实惠。从98

5、年开始,对3000余亩的山林实施封山育林,禁止砍伐。3、城郊集约型模式主要是在大中城市郊区,其特点是经济条件较好,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较为完善,交通便捷,农业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水平高,土地产出率高,农民收入水平相对较高,是大中城市重要的菜篮子基地。典型案例:上海市松江区泖港镇松江区泖港镇地处上海市松江区南部、黄浦江南岸,是松江浦南地区三镇的中心,东北距上海市中心50公里,北距松江区中心10公里。该镇的发展不倚仗工业,而是依托气净、水净、土净的独特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环保农业、生态农业、休闲农业,成为上海的菜篮子、后花园,服务于以上海为主的周边大中城市。4、社会综治型模式主要在人数较多,规模较大,居

6、住较集中的村镇,其特点是区位条件好,经济基础强,带动作用大,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典型案例:天津大寺镇王村天津市西青区大寺王村镇北邻西青经济技术开发区,东邻天津微电子城。该村距天津港10公里,距天津国际机场15公里,距市中心15公里,交通四通八达。全村580户,人口1862人,占有土地4000余亩。王村是天津东南方新农村发展的一颗耀眼的明星。王村被天津市政府命名为天津市示范村,2023年,荣获美丽乡村称号。王村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实现了农村城市化。村里生活环境和谐有序,基础设施完善,家家户户住进新楼房,电脑、电话、汽车走进农家,村民过着干有所为,老有所养,少有所教、病有所医其乐融融的城市化生活。5、文

7、化传承型模式是在具有特殊人文景观,包括古村落、古建筑、古民居以及传统文化的地区,其特点是乡村文化资源丰富,具有优秀民俗文化以及非物质文化,文化展示和传承的潜力大。典型案例: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平乐镇平乐村平乐村地处汉魏故城遗址,文化积淀深厚,因公元62年东汉明帝为迎接大汉图腾筑平乐观而得名。该村以农民牡丹画而闻名全国,农民画家已发展到800多人。一幅画、一亩粮、小牡丹、大产业,这是流传在河南省孟津县平乐村村民口中的一句新民谣。近年来,平乐村按照有名气、有特色、有依托、有基础的四有标准,以牡丹画产业发展为龙头,扩大乡村旅游产业规模,探索出了一条新时期依靠文化传承建设美丽乡村的发展模式。6、渔业开发

8、型模式主要在沿海和水网地区的传统渔区,其特点是产业以渔业为主,通过发展渔业促进就业,增加渔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渔业在农业产业中占主导地位。典型案例:甘肃天水市武山县武山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天水市西端的渭河上游。目前,该县渔业产值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10%。2023年末,全县养鱼水面达464亩,其中冷水鱼12亩,水产品总产量达到300吨,其中冷水鱼超过40吨,渔业总产值达770余万元。7、草原牧场型模式主要在我国牧区半牧区县(旗、市),占全国国土面积的40%以上。其特点是草原畜牧业是牧区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是牧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典型案例:内蒙古太仆寺旗贡宝拉格苏木道海嘎查道海嘎查是太旗开展美丽乡

9、村建设中的一个典型。道海嘎查的主要就是草原,因此,对草原牧区来讲,保护好草原生态环境是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任务。道海嘎查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坚持生态优先的基本方针,推行草原禁牧、休牧、轮牧制度,促进草原畜牧业由天然放牧向舍饲、半舍饲转变,发展特色家畜产品加工业,形成了独具草原特色和民族风情的发展模式。8、环境整治型模式主要在农村脏乱差问题突出的地区,其特点是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环境污染问题,当地农民群众对环境整治的呼声高、反应强烈。典型案例: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镇红岩村红岩村位于广西桂林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镇,距桂林市108公里,共103户407人,是一个集山水风光游览、田园农耕体验、住宿、餐饮

10、、休闲和会议商务观光等为一体的生态特色旅游新村。红岩新村成功地建起80多栋独立别墅,共拥有客房300多间,餐馆近40家,建成了瑶寨风雨桥、滚水坝、梅花桩、环形村道、灯光篮球场、游泳池、旅游登山小道等公共设施。9、休闲旅游型模式休闲旅游型美丽乡村模式主要是在适宜发展乡村旅游的地区,其特点是旅游资源丰富,住宿、餐饮、休闲娱乐设施完善齐备,交通便捷,距离城市较近,适合休闲度假,发展乡村旅游潜力大。典型案例:江西省婺源县江湾镇国家特色旅游景观名镇江湾地处皖、浙、赣三省交界,云集了梦里江湾5A级旅游景区、古埠名祠汪口4A级旅游景区、生态家园晓起和5A级标准的梯云人家篁岭四个品牌景区。依托丰富的文化生态旅

11、游资源、着力建设梨园古镇景区、莲花谷度假区,使之成为婺源国家乡村旅游度假试验区的典范。中国美,看乡村,一个天蓝水净地绿的美丽江湾,正成为美丽中国在乡村的鲜活样本,并以旅游转型升级为拓展空间加快成为中国旅游第一镇。10、高效农业型模式主要在我国的农业主产区,其特点是以发展农业作物生产为主,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农产品商品化率和农业机械化水平高,人均耕地资源丰富,农作物秸秆产量大。典型案例: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三坪村三坪村是国家AAAA级风景区三坪风景区所在地,该村共有8个村民小组2086人,2023年,该村农民人均纯收入11125元。三坪村全村共有山地60360亩,毛竹18000亩,种植

12、蜜柚12500亩,耕地2190亩。该村在创建美丽乡村过程中充分发挥森林、竹林等林地资源优势,采用林药模式打造金线莲、铁皮石斛、蕨菜种植基地,以玫瑰园建设带动花卉产业发展,壮大兰花种植基地,做大做强现代高效农业。同时整合资源,建立千亩柚园、万亩竹海、玫瑰花海等特色观光旅游,构建观光旅游示范点,提高吸纳、转移、承载三平景区游客的能力。第二篇: 乡村振兴典型案例近年来,三棵树街道围绕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20字方略,结合生态经济示范镇建设的部署,以生态富民为目标,以龙头企业带动为抓手,大力推进居民搬迁安置、土地流转、就业创业,谋求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乡村振兴,较好地解决了乡村振兴中,居民集中安置、富民

13、增收、生活改善等问题,让广大居民搬的出、住的稳、能增收、生活好。一、主要做法三棵树街道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以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集中安置+土地租金+就业创业的双保险机制,为广大居民谋求更多的幸福感、更好的获得感。(一)聚焦产业兴旺,构筑生态富民的产业平台。20XX年成功招引汇源桃花溪田项目。项目计划投资100亿元,利用万亩区域,建设以桃园为基础的新兴绿色产业,形成生态+互联网+旅游+发展格局,打造华东地区最大的田园休闲度假中心。目前,一期项目经过生态搬迁、渣土清运、土地整理,首期5400亩的宿迁汇源桃花溪田项目桃园已经形成。下一步,将继续推进汇源桃花溪田项目建设,通过土地流转培育生态高效

14、农业,形成促进广大居民长久增收的产业依托。(二)聚焦生态搬迁,体现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涉及汇源桃花溪田项目一期搬迁有三树居、许圩居共1130户居民。为让绝大多少居民愿意搬、得实惠,主要从两个方面予以保障,一是注重公开公平公正。为消除群众对搬迁工作的三个顾虑,即补偿能否做到公平公正公开,补偿款能否买得起住房,搬迁后土地收益等,采取了当面算账、当面会办、当面收证件、当面复核、当面签字的五个当面措施,确保阳光操作,顺民心合民意。二是注重政策优惠。在搬迁过程中采取安置惠民政策,房屋搬迁补偿标准在2200元/平方米左右,并统筹区内房源,分批组织居民参观选房。在区内购房还给予20%最高700元/购房补贴

15、,对242户贫困家庭进行住房面积保障,实行政策兜底。对于土地收益问题,街道及时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按每亩1000元每年保证居民的土地收益;对于居民宅基地实行有偿退出。通过这些公开化措施、人性化保障,目前已安置搬迁居民1081户。其中:三树新城554户、隆源水晶城78户、蓝天苑和古楚名苑300户、瑞景名都115户,有34户自愿在埠子镇、蚕桑村购房居住。(三)聚焦生态宜居,打造生态宜居新家园。在和谐家园、幸福之家两个安置小区的基础上,20XX年三树新城交付,三个小区总体可安置7800户。特别是三树新城小区,以大产权、大配套、大生态,受到广大居民的欢迎。三树新城小区,占地约181亩、建筑面积约23万

16、平方米,投资约亿元,建设住宅楼50栋、1695户,安置均价2400元/平方。配套了省级标准化幼儿园、卫生室和现代化生活广场,并与世纪大道西侧的开发区中心小学及相距不远的开发区中学,形成了幼儿园、小学到中学的优质教育资源集聚的教学区,让老百姓的子女在家门口享受名校的教育资源;配套的现代化生活广场,是集商业、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功能于一体,构建了居民5分钟生活圈。同时,投入100多万元,对三树新城小区周边进行综合整治提升,做到雨污水管道改造分流、绿化苗木栽植补植、垃圾分类存放转运、黑臭水体全面治理,营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搬迁居民洗脚上楼,一步实现城市居民生活。(四)聚焦生活富裕,解决富民增收问

17、题。三棵树街道主要从四个方面做好增收文章。一是依托经开区大园区优势,促进务工就业。充分利用身处经开区这个大园区的优势,开展技能培训、就业推荐。特别是三棵树乡招引的黄河电子、长润电器、美百加电器等大项目,仅相距1到2公里,三分之一用工都是三棵树乡居民。二是依托服帽产业大特色优势,促进家门口就业。全乡有近30家服帽企业,形成了集聚集群发展的特色产业优势,以工厂+基地优化加工点布局,构筑了广大居民家门口就业基地,吸纳了以4050人员为主体的2400多名劳力就业。三是依托网络电商平台优势,促进网络创业就业。以乡网络创业孵化中心为依托,以村级网络创业服务站为延伸,积极宣传引导网络创业,为有意创业的村民提

18、供保姆式全程服务,促进网络创业兴起。全乡已有淘宝、天猫店铺120多家,年营业额达亿元左右,带动近千人就业增收。四是依托汇源等大项目落户优势,促进扩大就业。汇源项目建成后,仅从事农业生产就需要3000多名劳动力,而从事其他行业人数约万。仅桃花溪田一期桃树栽植、管理,就有6000多人次参与劳务,其中低收入建档立卡户30多户,促进了居民增收和精准脱贫。三棵树街道成立了一个国有公司、4个土地股份合作社,以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方式,为汇源项目提供土地流转、劳务组织、工程承揽及乡村生态游开发等服务,保障汇源项目顺利推进、居民收益稳定增长、集体经济持续发展。目前,搬迁后的居民不仅可获得1000元/亩的

19、土地流转金,还让居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可就近到桃花溪田项目、渔樵水生、金丝皇菊等高效农业项目内劳务就业,实现农民到农业工人的转变;可以到特色服帽企业务工实现家门口就业,或者到开发区内企业就业,成为产业工人,解决了搬迁后居民长久的生计问题。二、项目评价三棵树街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和新发展理念,聚焦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以引进农业龙头企业为抓手,实施项目区居民生态搬迁、土地流转,以及生态宜居新家园建设、就业创业保障等,较好的解决了乡村振兴中存在难点、堵点、痛点,让广大居民搬的出、住的稳、能增收、生活好。第三篇: 乡村振兴典型案例近年来,*区*乡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在扶贫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

20、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的殷切嘱托为动力,按照核心是精准、关键在落实、确保可持续的要求,将脱贫攻坚工作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牢牢抓在手上,把产业扶贫作为实现长期稳定脱贫的根本途径,积极探索乡村旅游、能人引领、租赁返聘、集体反哺、抱团发展、培训造血、电商扶贫等多种产业扶贫模式,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做到脱真贫、真脱贫,为实现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目前,全乡287户贫困户获得产业发展扶持,贫困户产业覆盖率达到100%,户均年增收6000元;同时,对接外乡贫困户196户,保证贫困户每年增收2000元-4500元。聚焦产业,带动农业发展强起来为了实现脱真贫、真脱贫,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乡聚焦产业发展

21、,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以党建为旗、产业为基、就业为本,通过造血的方式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寻求自我脱贫之路,成功探索出一条党建+产业+就业+贫困户的新模式。为充分发挥乡村能人示范带动作用,*乡将乡村优秀创业人才纳入村两委班子,通过搅动基层党组织转变观念,推动基层党员带头创新创业。*村党支部书记左先进创办了先进家庭农场,主营苗木、果树,吸纳贫困户15户;江背村委会主任陆早平创办了科湖蔬菜产业合作社,主营蔬菜种植,对接贫困户26户;塘井村党支部书记何太平创办了平岭果树专业合作社,对接贫困户18户,主营果树种植这些乡村能人在加入村两委班子后,把发展自身产业与脱贫攻坚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土地入

22、股、劳务工资、年底分红等形式,把贫困户吸收到现代农业发展中来,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其中,江背村委会妇女主任张单英,更是获得全国巾帼现代农业科技致富带头人全国三八红旗手鹰潭市农村科技致富女能手等荣誉称号,她创办的建富兴农专业合作社,主营中药材、水稻种植,对接贫困户30户。在党组织的积极引领下,在乡村能人的带动下,*乡创业激情不断涌动,全乡8个村委会,均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农业产业,成功带动全乡农业发展强起来了。2023年,全乡共新增优秀贫困户创业代表5户,他们自主脱贫的典型事迹,被*乡树立为贫困户脱贫的榜样人物,在全乡大力宣传,推广经验,进一步增强了广大贫困户脱贫的自信心和主动性。秀美田园,推动乡村

23、旅游旺起来山上的花儿盛开,大棚里小樱桃正红,水面上碧波荡漾走进*县*乡*村的*小镇,繁花似锦,桃红柳绿,春意盎然。今年初,*小镇被评为江西省4a级乡村旅游景区,平常时每天都有3000多人前来参观,周末时有5000多人。*小镇的落户,让*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让昔日荒山变景区,更可喜的是,增收无门的贫困村民在家门口也能打工挣钱了。今年54岁的*村管溪村小组村民陈年荣说:我家有6口人,上有老下有小,夫妻俩体弱多病,不能干重活,家庭生活比较困难。现在在基地做些除草等力所能及的农活,每天收入100多块,生活有了保障,我感觉很幸福。*小镇项目扶贫基地直接带动了*村50多位贫困户就业,每人每月增收1

24、500元以上。美了山村,富了乡亲。近年来,*乡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基础,以农村环境整治为抓手,围绕青山绿水、生态田园、美丽乡村三大核心资源,依托*小镇、九莲山庄、一龙龙虾、沁家园菊花等生态旅游景区和企业,重点发展生态田园休闲观光、自然山水养生度假主题旅游产品,成功创建省级生态旅游示范乡镇,树立诗画田园,秀美*的总体形象,乡村旅游正成为当地百姓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幸福引擎。创新创业,拉动贫困农民富起来在现代农业产业蓬勃发展之时,*乡双祥葡萄专业合作社、圣丰水稻专业合作社、先进家庭农场、科湖蔬菜专业合作社等农村新经济体如雨后春笋般发展壮大起来,成为脱贫攻坚的又一生力军。泰昌农业合作社以种植芦笋、吊瓜、葡

25、萄、有机稻种植等主,常年聘用专业管理人才20余人,带动就业100余人,2023年主营业务纯收入50万元。合作社通过公司+农户形式,400余户农户自愿以土地经营权等入股,种植吊瓜、葡萄、蔬菜等,采取保底分红+按股分红等方式,让农户分享加工销售环节收益,使农户减少了市场风险。2023年,户均收入1.6万多元,其中贫困户8户。沁家园菊花种植基地,种植面积100余亩,同时将菊花、山水、果园等结合起来,充实旅游项目,打造以菊花为特色的集菊园赏花、花茶制作、菊园品茶等为主要内容的生态旅游度假区。通过公司+农户形式,企业和100户农户签订种植合同,给予免费技术指导,在保底的情况下对农产品进行收购。与此同时,

26、*乡充分利用现代农业蓬勃发展的优势,重点打造8个扶贫车间,吸纳有劳动能力的精准扶贫对象85人,让贫困户在家门口就业、赚钱。张国太是*乡*村委会人,夫妻俩均为残疾人,三个小孩在读书,家庭非常贫困。现在,夫妻俩受聘于泰昌农业合作社,在区域从事果蔬种植及基础设施维护,每月增收近5000元。因为扶贫车间送来的工作岗位,张国太在2023年成功脱贫。在产业扶贫的过程中,*乡各农业合作社表现抢眼,不仅对接了本乡绝大多数贫困户,带领本乡人民脱贫致富,还对接了本县其他5个乡镇、2个场的贫困户。绿水青山美如画,*人民致富忙。近年来,*乡通过抓产业、促创新、美环境,一系列成效显著的举措在红土地上扎根、萌芽、蓬勃生长。农业强起来了!农村美起来了!农民富起来了!*乡在产业脱贫的道路上越走越欢畅,*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幸福、自信,*大地离着乡村振兴的梦想越来越接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