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春节民俗风情的变迁作文1500字五篇.docx

上传人:w*** 文档编号:8194127 上传时间:2022-03-15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42.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家乡春节民俗风情的变迁作文1500字五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家乡春节民俗风情的变迁作文1500字五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家乡春节民俗风情的变迁作文1500字五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家乡春节民俗风情的变迁作文1500字五篇.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家乡春节民俗风情的变迁作文1500字五篇 春节的农村是最美的,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笑语欢腾,尤其是除夕之夜,五彩缤纷的礼花,绽放在夜空中,千姿百态。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家乡春节民俗风情的变迁作文1500字五篇,希望大家能够喜爱! 更多关于家乡春节民俗的相关内容举荐 2022乡除夕的风俗作文750字 福建家乡的春节风俗作文600字 家乡春节风俗作文600字10篇 家乡春节的风俗习惯作文 家乡春节民俗风情的变迁作文1500字篇一 从小到大,从来没有在外过春节的经验,由于习惯,从来没有想过家乡过春节的风俗其实是很意思的,细细想来,家乡的春节倒是别有一番趣味。 家乡是广东梅县,因是山城,即使是严冬,

2、到处依旧是郁郁葱葱的,家乡一年四季的绿,总给人生气勃勃的感觉。家乡的春节是炙热的,到处都是红红火火的场面,到处都是欢高兴喜的人群。和那绿一样,给人阳光般的感觉。家乡人始终沿着旧习俗,都重视过节,从一月到十二月,月月有节过,每个节都有不同的讲究和过法,但,春节是过节中最重视的。家乡的过年,是从腊月始终到正月十五,人们都沉醉在春节的快乐气氛中。 每年一进腊月,人们就起先忙活。忙吃忙穿,忙洗忙涮。杀鸡杀鸭,还有杀猪,把这些将要成为年货之一的东西腊好,在正月里用来款待客人。同时要做印有“福”字的米糕,蒸放了红色香料的“发”糕,意思是“发财”,还要炸“煎堆”,酿客家娘酒,酿豆腐等,一切过年的美食都要在年

3、前打算好。除此以为,还要给全家老少打算新衣服,因为过年了,全家都要换新衣服。小孩是重点,里里外外都要换新的,大人不全换,也得换件新外衣。全部的房舍、被褥、衣服都要洗得干干净净,以示新一年新的起先。 除夕的前一天,家家贴对联,挂红灯笼。从那时起灯笼始终要点到元宵才能熄灭,意为驱邪消灾。到了除夕那天,早上要虔诚地点香烧纸敬神放鞭炮,以保佑来年全家华蜜安康。午饭后,全家人都要沐浴换新衣,毕后长辈们会给未婚的晚辈们压岁钱,意示长辈长寿晚辈健康成长。随后便起先祭祀祖先,祭祖仪式结束后便起先张罗除夕的团聚饭,太阳还没下山就得起先吃晚饭,意为“早年早节,团团聚圆”。晚饭后还会在灶边放一盘食物,用来孝敬灶神一

4、年的辛苦,也意为一年灶火不断,不缺吃喝。除夕夜来临,屋里全部的灯彻夜长明,意为四季平安,长命百岁,也有“守岁”的意思。除夕夜结束前,还要把屋里打扫干净,因为年初一是不能打扫卫生的,意思为“辞(扫)旧迎新”。到了除夕夜的12点,要大开屋门,在屋门口摆放食物和放鞭炮,意为“接财神”。 正月初一,天刚朦朦亮,人们便起床了,因为这天是不能睡懒觉的,不然谁家春耕时便会塌田,真实性如何,无人去深究,总之大家都早起。起后的第一件事是放“开门炮”,表示开门大吉。接着,大人们忙着去接“灶君”,小孩就跑去拜年了。见到大人都说“恭喜发财”,长辈便喜滋滋地给小孩“利事”,“利事”即红包,意思也是让小孩健康成长。在这一

5、天,是不能到别人家里吃饭的,以示家里一年到头都团团聚圆。这天的午后,重头戏就是“舞狮拜年”,村里的舞狮队挨家逐户,敲锣打鼓,每到一户,舞狮的人会在屋里舞一圈,向主子作揖祝愿,此时气氛喧闹,满院生辉,主子便高兴奋兴给舞狮的人发“利事”,以图吉利。 正月初二回娘家,正月初三回夫家(一般在娘家留宿一晚),正月初四拜大家(意为探望亲朋好友),正月初五不离家(不行以去别人家窜门),正月初七吃七样菜(每一种菜代表一种意思,如:葱:聪慧,芹:勤劳等)这些,在家乡都保留着不变的风俗,也给家乡的春节增加了趣味。 正月十五闹元宵是春节的高潮。那天,全部村的舞狮队都进城“闹元宵”。入夜,皓月当空,彩灯齐明,锣鼓喧天

6、,鞭炮声声,人流如潮。舞狮竞赛是“闹元宵”的开场节目,竞赛结束后由各村代表选出前三名,以后只要县里有活动这些获奖队都是首要的表演队。“烧烟架”也是元宵的必行活动,人们用竹杆撑起一条用竹条编成的长长的龙,龙身上装有各色各式的烟花,转龙起先,全部烟花一同点燃,烟火齐齐喷出,形成一条火龙,此时火光熊熊,鼓乐铮铮,欢声笑语,人群鼎沸,人们尽情快乐,在火光鼓声中宣汇着满腔激情的热望。俗话说:转火龙,人活九十九。火龙点完了转完了,意味着新的一年将消灾伏祸平平安安。除火龙外,花灯随处都是,花灯之下,十字街头,人们围圈席地而坐,锣鼓手、小镲手等热情演奏,而山歌也正唱得火热。火光映红了人们的脸颊。演奏都们奏的如

7、醉如迷,歌颂者们唱得激情飞扬,听众们全神贯注倾听,人们思绪被乐曲山歌牵引着疾驰流奔,忘掉了一年的辛勤劳累,向往着新的美妙一年。 家乡过春节的许多活动都带有迷信色调,即使人们不信任,但风俗还是这么一代一代地传着,家乡人都认为,这是一种传统,一种消遣,一种祈盼和希望。 家乡春节民俗风情的变迁作文1500字篇二 【过年必备之年粿】 在闽东山区的年俗中,打糍粑是重要环节,不仅因为糍粑好吃、好保存,更重要的是打糍粑,能带给人们特别重要的仪式感。 不过,要说好吃和仪式感,在我的老家寿宁县下党乡海坑村,则还要数打年粿。 打糍粑,把糯米淘洗干净,用水在木桶里泡上一夜,其次天用木箍的饭桶蒸熟,然后放到石臼里用木

8、锤打烂,即可。 虽然打糍粑已经很困难,但和打年粿相比,还是简洁多了。 打糍粑用的糯米,而打年粿用的则是粳米。打糍粑泡米用的是清水,而打年粿泡米用的则是木碱水。年粿之所以美味,奇妙全在于这木碱水。 在老家的山中,有一些灌木烧成灰,放在水中煮沸后,会产生木碱。 做最好的木碱水,自然要用上好的灌木,而上乘者,就叫碱树。先把碱树砍回来,然后烧成木炭,再让木炭渐渐化成灰。上好的碱木灰,白色而细腻。烧一大锅开水,把碱木灰放进滚水中,再煮个10几分钟。煮好的木碱水,用棕片或纱布进行过滤,把煮烂的木碱灰去除,木碱水接着在木桶里沉淀,最终把桶里透亮明澈的木碱水打出,和上好的粳米一起浸泡。经过一个晚上的泡发,粳米

9、变成鲜亮的绿色,抓一把在手,再闻一闻,香喷喷的木碱味,让人产生无限期盼。 米泡发后,就要装进饭桶里蒸了。 在大铁锅里盛上水,再将饭桶放进铁锅里。灶膛起先烧大火,等铁锅里的水开后,木桶盖的缝隙渐渐起先冒热气,此时最为关键,碱米饭烧得不够熟,打出来的年粿口味不够纯正,而烧过头了,打出来的年粿不够光滑,做成粿坨粿饼则不够美观。 因而,在饭桶盖起先冒蒸汽后,有阅历者,就会时常用手掌摩挲饭桶,通过桶壁的热度和桶盖冒出来的蒸汽,推断桶里的碱米饭是否熟得正好。 将碱米蒸成带着浅绿色的碱米饭后,倒进石臼里,再用木锤进行锤打。 由于年粿比糍粑硬,打起来比较吃力,一桶碱米饭的年粿,须要几个成年男人轮番打。打的过程

10、,技术含金量特别高,通常是男的高举十来斤重的木锤打粿,而女主子则蹲在石臼旁,不停往石臼里洒温碱水,两个人要协作得完美无缺,否则女主子的头就有可能被锤到,以至受重伤。 通过男女主子的精妙协作,经过20多分钟的锤打,方可大功告成。 刚打好的年粿,看去浅绿透亮,闻之芳香扑鼻,手摸弹软嫩滑这样的食物,又有谁见了会不动心? 而吃到嘴里,松软和Q弹并存,木香和米香齐放,这样的奇妙,是吃其他任何食品都难以体验的。 年粿打好,即可食用。女主子通常会先犒赏孩子们,无论是自家还是旁人家的孩子,总是见者有份。 然后,将一大坨年粿,整个搬到餐厅,放在饭桌上的一个抹了香油的竹匾上,再进行“艺术”加工。有的加工成流线型、

11、两头小、中间粗,20厘米长的粿坨,那是正月走亲戚时用的,送礼要送一对,甚至用红纸条拴起来。有的加工成粿饼,有椭圆形,也有圆形的,放到储物间保存起来,在正月里自家食用。 而储存起来的粿坨、粿饼,由于木碱的缘由,会渐渐变硬,但不简单变质。变硬的年粿,再食用,就得用刀切成片,重新蒸煮才能食用。有的因为放久了太硬,切之前还得放在清水里泡上几天,这才切得开。 最让人难忘的,是用油菜花煮年粿,菜是绿的,粿是绿的,汤是绿的,碗里漂起来的热气,好像也透着绿。这样的食物,虽非山珍海味,却真正称得上色香味俱全,吃上那么一回,也将让人难忘。 只是,前几年回老家过春节,已经很难吃到这样的传统美食了。而今,大多数人家都

12、已习惯去超市里购买工厂里加工、添加了面碱的年粿,虽然看上去还是原来的模样,但味道早已不是原来的味道。 好在,而今富有起来的乡亲们,也起先怀念并憧憬那过去熟识的味道,不少人家又像以前一样,快过年了,提刀去山上砍一把碱树回家,烧碱灰泡一桶粳米,在除夕的傍晚再打一回年粿。 在充溢年味的山村,听着木锤锤打在石臼上那空灵而熟稔的声音,感觉比什么乐器敲击出来的音符都更加悦耳。 而那刚出炉的年粿,散发出淡淡的木碱芳香,总能让我这样的游子,对远离的家乡更加留恋,以及对新时代的乡间生活更加憧憬。 家乡春节民俗风情的变迁作文1500字篇三 【饺子家的味道】 始终觉得饺子是最有年味、最有家的味道的美食,包饺子工序繁

13、琐,费时费劲,但为何国人这么爱包饺子吃饺子呢?为什么只有中国人这么偏爱的饺子呢?现在想来或许是饺子最符合中国人的传统价值观念吧,特殊是儒家思想,儒家提倡仁爱,推己达人,千百年来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家和万事兴,团结协作的价值观念更是深化人心。中国人的家庭观念和乡土情结特殊浓重,亲情和乡愁更是千百年来中国文学的主题,而饺子这种美食恰恰把这种家庭至上,相亲相爱、团结协作的精神表现的淋漓尽致。饺子最有家的味道,最能代表家的温度、家的华蜜,饺子也是最有仪式感的美食。现在想来饺子最大的魅力并不在吃饺子,而在包饺子,包饺子绝不是一个人的活,一家人都参加进来才能感受到包饺子的仪式感和华蜜感,一个人包的饺子再美味

14、却也是孤寂和凄凉的,吃不出家的味道,更吃不出家的温馨和华蜜。 小时候每当放假回家妈妈总是说今个晚上给你包饺子吃,那时生活在农村,刚解决温饱,物质匮乏,最爱吃的美食就是饺子,特殊是肉馅儿的饺子。冬天放假后无论是朔风凛冽还是大雪纷飞,母亲都会让父亲骑着自行车到镇上去割二斤猪肉且千叮万嘱不要买血颈项肯定要挑前腿肉,割完肉回来,父亲来不及烤烤火,便拿出磨刀石将那把用了多年的老菜刀磨的锐利无比,小时的肉馅儿都是自己动手剁的,父亲搬个马扎坐在门口的肉墩子旁,把猪肉去皮切块然后加盐水剁馅儿,一剁就是半个多小时。有时候看父亲额头上沁出了汗珠,我就接过菜刀接着翻剁,始终剁到父亲检验合格为止,腌上肉馅等着晚上包饺

15、子。 夜幕驾临,无论外面是风雪交加还是寒星冷月,暖和的小屋内总是一派劳碌祥和的光景,橘黄色的灯光下是一家人劳碌的身影母亲忙着切剂子擀皮儿,姐姐包饺子,父亲劈柴烧火,我呢则剥几头大蒜捣蒜泥儿,一家人没有一个闲着的。在包饺子的过程中一家人你一言我一语有说有笑的拉着家常,劳碌中充溢了温馨和华蜜,包饺子让一家人紧密的聚在一起,心走在一起。至于吃饺子,那更是水到渠成的华蜜,情景交融的美食享受了。包饺子要专心,吃饺子也要专心,我喜爱单纯的吃饺子,饺子也应当是餐桌唯一的主角,饥肠辘辘的时候吃一盘家人包的热气腾腾的饺子,喝一碗热气腾腾的饺子汤,还有什么比这更让人身心熨帖的呢?很不喜爱在饭店里点一桌子菜,酒足菜

16、饱后再点几盘饺子冒充主食,打着饱嗝装腔作势的再叨几个饺子,那样的饺子还能吃出什么味呢?简直是对饺子的亵渎,是暴殄天物!饺子馆里的饺子总不如家里的好吃,也吃不出家的味道,缘由也许就在于此吧!吃饺子要专一,专一的吃饺子才能品出饺子的美味,才能吃出亲情的味道,才能吃出爱的味道,才能吃出家的味道! 居家最华蜜的时间莫过于合家团聚在一起包饺子的时间了!而今年近不惑,对于饺子更是倍感亲切,只要有空就陪爱人陪母亲包饺子吃,特殊是在周末的晚上。周末身心放松,心无牵绊,一家人安心聚在一起一块忙忙乎乎的包顿饺子,想想都觉得华蜜满意!周末我买好包饺子的食材,妻子和母亲在厨房劳碌着,孩子们窝在沙发上看电视,父亲坐在茶

17、几旁给孩子们削水果,我呢当然不会闲着吃现成的,我忙着打扫卫生拖地擦桌子,把家里打扫的窗明几净,一尘不染。打扫完卫生再跑到厨房帮妻子打下手,冲洗盘子,捣蒜泥儿,拿醋碟.忙的不亦乐乎,一想到一家人其乐融融的围坐在一起吃热气腾腾的饺子华蜜感就溢满全身。吃饺子,不在乎什么馅儿,什么味,最让人心动的是包饺子的过程,一家人的身心凝合在一起,充溢了满满的仪式感和华蜜感!当然了最迷人的当属大年夜的饺子,劳碌了一年的人们围坐在一起包饺子,吃饺子,饺子把新年美妙祥和的祝福升华到了极致,饺子把家人们聚在一起,把亲情融合在一起,这或许就是中国人为什么这么偏爱饺子的缘由吧! 家乡春节民俗风情的变迁作文1500字篇四 【

18、味道】 元旦放假前夕,母亲打电话问我回家想吃什么饭,好提前打算。最近我和儿子又起先想吃母亲做的藕盒了,于是给母亲提议回家炸藕盒。母亲在电话里笑问:“你娘俩这是都想过年了?”一句笑语勾起了我对往日过年的回忆。 七十年头诞生的我,生长在物质生活不够富有的农村。一年到头吃肉的次数屈指可数;哪怕是一个鸡蛋也要被列入家庭日常生活收入。在那些漫长的等待春节到来的岁月里,我感觉每一天都是度日如年 进入腊月的农村一每天有了年的味道:“小孩,小孩, 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过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腊八粥腊八蒜,吃完粘糕就过年”。腊月初七的晚上,母亲就起先叮嘱我和哥哥剥蒜,然后洗净晾干备用。腊月初八早晨起来

19、,母亲就把蒜放进两个干净的大玻璃瓶子里装满,倒入提前买好的临清济美酱园的醋,然后封好瓶口;等到二十几天后过年的时候,再拿出瓶子倒出碧绿的酸中带辣的腊八蒜就着吃饺子,那味道美得很! 当然腊八粥更是小孩子腊月初八那天必不行少的重要期盼。那个年头尚未有罐装的八宝粥普及,家家户户都是自己配料熬制的。母亲总是会提前预备好花生、红枣、黄豆、绿豆、红豆、大米、小米、冰糖等物品,在前一天晚上洗净泡好,其次天早上在地锅中放入物料加水烧开再转入小火渐渐熬煮,等到睡梦中的我被甜甜的味道唤醒,粥已经黏软香甜可口了。 “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上天 ”,在农村人的传统习俗里,灶王爷的地位仅次于老天爷,一家人的吃喝全得靠灶王爷

20、“上天言好事,回宫降祥瑞”呢!所以怎么能让灶王爷对自家的糗事闭口不言,那就蒸黏糕糊住灶王爷的嘴吧。一般而言,一般人家都会在腊月二十三这天蒸黏糕和花糕,借取降祥瑞和步步高之寓意。对老天爷和灶王爷无比虔诚的母亲,当然也不会例外。她总会提前许多天就打算好红枣、黏米面等物品,直到二十三这天拿出来,和面、发面、蒸枣一系列程序,然后蒸一锅粘糕再蒸一锅花糕。黏软的粘糕只有一个样式,而贵气的花糕则花式繁多。我对粘糕或花糕的制做过程不感爱好,唯一感爱好的是浓郁枣香对我胃口的诱惑。 八十年头的农村经济尚不发达,没有超市、商场之类的综合性店铺,不像现在:基本上可以随时买到你想要的任何食物。母亲会在小年过后的几天里蒸

21、好几锅馒头和包子,放置在屋外的搪瓷缸内,预备着年后的亲戚挚友来家里串门的时候吃。在那些我一觉醒来的深夜,总是看到母亲里里外外忙活,桌子上放着雾气氤氲着的馒头和包子.那些麦香浓郁的气味刺激着我的味觉,甚至于现在的梦中都能清楚地感知。 小时候我的最爱除了八宝粥就是藕盒了。所以我最喜爱的是腊月二十八的早晨,每年都是等我起床的时候,母亲已经把炸藕盒的面糊和好,藕片切好,葱姜芫荽肉剁碎备齐了。母亲把调制好的肉馅匀称地夹到每一个藕盒(底部相连的两薄片藕)中,我则把母亲夹好的藕盒次第放入面糊盆中,父亲再用筷子把藕盒放到油锅里炸,哥哥负责烧火。藕盒炸好一大碗的时候,我们全家就开启了边吃边炸的模式。等到外酥里嫩

22、馅香的藕盒全部炸完,全家四口人个个嘴角流油,早饭和中饭合二为一了。 在那些等待春节的日子里,勤劳能干的母亲总会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给我的味蕾制造出一些惊喜。其中母亲的炸饼也是我的味觉小主。还记得第一次吃炸饼,应当是我在镇小学上五年级的冬天。有一天中午放学回家,母亲正在和面揉馒头。我跟母亲说,下午要考试,现在蒸馒头等馒头熟了再吃,时间惊慌唯恐会迟到了母亲说:“天冷了,发面开得慢。妮儿不怕,我不会让你饿着肚子去考试。”说着话,母亲在炉子上放锅倒油,然后把蒸馒头的面重新揉成一大团,再用擀面杖将面团擀成圆形厚片,在上面撒上一些葱花、花椒面、盐,再倒上几滴香油搅拌并涂抹匀称,把圆形面一点点卷起来再用刀切成

23、馒头大小的小块,揉搓成圆团再擀成一个个碗口大小的薄饼。等锅里的油起先沸腾的时候,母亲将小饼放进锅里,那饼在热油的激发下瞬间膨胀起来,两面各鼓起一个金黄的大包,从裂口处滋滋滋地冒着热气我在旁边看得口水都要流下了。母亲用筷子夹起一个小饼放在盘子里递给我,叮嘱我当心烫嘴,我接过盘子用筷子夹起炸饼一口咬下去,酥脆的外皮和葱香的饼芯完备融为一体,好吃到眉毛都要飞起来了。 时隔经年,不惑之年的我也已经为人妻人母。随着我们国家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老百姓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想吃的东西随时可以买到吃到。间或我也会带着儿子去餐馆大快朵颐或者心血来潮做些“色香味俱全”的饭菜以期树立贤妻良母的高大形象。可是,再高

24、级的酒店大厨,再色香味俱全的食品,都无法让我品尝到往日母亲做出的食物味道 随着时间的消逝,我慢慢悟出:母亲腌制的腊八蒜、熬制的八宝粥、蒸的馒头、黏糕、花糕、包的包子、炸的藕盒和油饼,那些不仅仅是食物的味道,那些食物寄存着我童年的美妙时间,是独有的年头味道,是记忆深处留存的年的味道,家的味道,爱的味道! 家乡春节民俗风情的变迁作文1500字篇五 【小井村里看“年戏”】 山东省聊城市高唐县小井村地处徒骇河下游的鲁西北地区,村名与水有关。据高唐县志记载,姚氏始祖于明朝隆庆年间,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定居于前人所建的小口井旁,故得村名“小井”。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缓缓流淌的徒骇河水,不仅滋润着这方人的血脉,

25、更塑养了鲁西北人的地域性格和人文艺术细胞。 还记得很多年前,大队里没有电视,很少有电影,大伙最期盼的就是过年时的大戏:主打节目是现代京剧红灯记,还有吕剧或河北梆子等。红灯记是一部歌颂抗战时期中国人民与日寇坚韧斗争的现代京剧,介绍的是在东北某城市,铁路扳道工人、中共地下党员李玉和,接到“把上级党组织送来的密电码转交给柏山游击队”的任务,由于叛徒王连举出卖,李玉和被捕。“本不是一家人”的李奶奶、李玉和、李铁梅三代继承革命事业,在邻居慧莲一家的帮助下,机灵地完成了任务,协作游击队全歼跟随而来的日伪军。 一进腊月门,大队里就组织起两套人马,一套是“搭戏台”的青壮年队伍,一套是打算演出的“戏剧班子”。戏

26、台搭在学校对面,坐北朝南,是一个三面挖沟堆起的二十几个平方米的土台子,四角栽几根木桩,上面用几块草席搭棚,前后隔开。搭建戏台之日,也就是百姓文化、精神生活活跃之时,戏台不但联络了乡亲们之间的感情,而且还开垦了乡土文艺的土壤。演员就在识字较多的年轻人中间选拔:同姓的玉青姐是大队的“赤脚医生”,身材苗条、面若桃花,爱好文艺,是扮演“李铁梅”的第一人选。那根又粗、又长、又黑的大辫子,似乎就是为她演戏而生的;美菊哥中等身材,走路急缓有序,说话铿锵慢语,阳刚之气十足,胜任了“李玉和”的角色;庄东头一位辈分较高的王姓青年妇女,干练利索,唱腔圆润,扮演了“李奶奶”的角色;院中的振英叔幽默滑稽、能说会道,办事

27、敏捷,演起了“鸠山先生”“保台”的乐队也都是本大队的人,锣、鼓、镲、铉、笛样样齐全,京胡、二胡的伴奏者,不懂音乐全凭“耳音”找感觉。打底鼓的指挥是长剑爷爷,文质彬彬,性格和善,也是我最佩服的长辈之一。全场人员都听他指挥,只见他右手敲击底鼓,左手有节奏地摇动竹板,底鼓体积不大但声音洪亮嘹亮,是全场吹拉弹唱的“口令”,那气概也不亚于率领千军万马“攻城拔寨”。为演好大戏,乡亲们各显其能,日伪军的刺刀、游击队员的手枪以及红缨枪都是木匠们的杰作,用墨汁染色后,都像真的一样。 正式演出一般从腊月二十八晚上起先。天色渐暗,伴随着孩子们呜哇呜哇的喊叫,咚咚咚、锵锵锵、嚓嚓嚓、咣咣咣,锣鼓开场,演员在后台也起先

28、用胭脂油墨化妆。听到响声,在家里刚吃完晚饭或正吃饭的人们,那些炸完藕盒、刚把猪肉煮进锅里的婶子、大娘们,就焦急起来,往锅底紧添几把柴火,拽起外庄来看戏的亲姑、亲姨就急连忙忙往外走;吸烟的老人猛抽几口,将烟锅里的旱灰在鞋底上猛叩几下,抓起外衣三步并作两步直奔戏场;步履蹒跚的小脚老太太也拄着拐杖念念有词地往前赶;孩子们隔着院墙大声喊叫,招呼伙伴们一路小跑出了门一个“戏”字,几乎勾跑了人们的“魂”。看戏的人群中,不但有自己大队的,也有方圆十多里地的乡亲。一个小凳子,或者两块砖头、中间横垫一根木棍就是乡亲们的标配。大戏开演前,大家三五成群,老人们高声谈论着当年的收成和来年的年景,大姑娘小媳妇显摆着身上

29、棉裤、棉袄等略带喜气的装扮,孩子们手持烟火“噗拉筋”追逐打闹,戏台前一片喧腾。 金属的流音激荡心扉,鼓点的激越豪情壮志。铿铿锵锵的锣鼓熙攘,红红火火的庄户大戏,把鲁西北风调雨顺的年景,欢声笑语的喜悦,六畜兴盛的富足,都搬上了民间大舞台。一年的酸甜苦辣,在唱念做打中潺潺流走,一生的华蜜期盼,在悠扬声韵中袅袅升华。每一锤撼天动地的锣鼓,每一句饱含激情的欢唱,每一声逗人捧腹的爆笑,至今历历在目,成为阅读乡愁的永恒场景。 家乡春节民俗风情的变迁作文1500字五篇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20页 共20页第 20 页 共 20 页第 20 页 共 20 页第 20 页 共 20 页第 20 页 共 20 页第 20 页 共 20 页第 20 页 共 20 页第 20 页 共 20 页第 20 页 共 20 页第 20 页 共 20 页第 20 页 共 20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计划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