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关于我县贫困村建设问题的调研报告_关于贫困县调研报告.docx

上传人:ylj18****41534 文档编号:81937241 上传时间:2023-03-24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5.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关于我县贫困村建设问题的调研报告_关于贫困县调研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23年关于我县贫困村建设问题的调研报告_关于贫困县调研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年关于我县贫困村建设问题的调研报告_关于贫困县调研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关于我县贫困村建设问题的调研报告_关于贫困县调研报告.docx(8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3年关于我县贫困村建设问题的调研报告_关于贫困县调研报告 关于我县贫困村建设问题的调研报告由我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关于贫困县调研报告”。 按照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边学习、边调研”的工作要求和县委关于县级领导学习实践活动调研工作的安排部署,近期,我牵头组织农发办等部门对我县贫困村建设问题进行了调研。 一、我县贫困村基本情况及成因分析 我县总人口45.27万人,农业人口39.98万人,耕地116.37万亩,水田3.27万亩,水浇地0.27万亩,水平梯地45.57万亩,80%以上属中低产田,人均耕地1.6亩。目前,全县未通过上级验收的贫困村尚有119个,贫

2、困人口8.15万人。这些贫困村大多位于边远山区,山高坡陡,土地瘠薄,生活条件、人居环境、医疗卫生条件差,文化落后,精神生活贫乏。贫困村致贫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落后,开发难度大。我县贫困村主要分布在大巴山区和秦岭山系的边远山区,山大沟深,土地贫瘠,自然条件恶劣。由于这些地区通路、通水、通电、通讯、上学、就医等设施改善投资大、成本高、难度大,一定程度上被社会发展边缘化。致使这些地区信息闭塞、文化落后、观念保守、与外界交往沟通难,谋生发展能力低,脱贫致富无门路、无条件、无能力。据对关口镇干沟村的调查:该村有68户230人,80%以上的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虽有耕地400余

3、亩,10亩以上联片耕地几乎没有,大部分是几分或是几亩分散在一沟两岸的山坡上;虽然修通了简易公路,但是公路沿沟而上,到了夏季洪水冲刷便没有公路,农用物资还是靠肩挑背驮;九十年代,农户集资拉通了两相照明电,由于线路老化,年久失修,线路损耗大,到了晚上仍然是“头上电灯,桌上油灯”。 二是人口素质低,文化观念落后,发展步伐太慢。贫困地区不少农民对商品经济至今还很不习惯,他们一贯视农为本,宁愿守着土地受穷,也不愿冒险出外经营工商业;许多农民听天由命,消极悲观,缺乏信心和勇气,把希望寄于“老天爷”风调雨顺;依靠国家支持,救济的“等靠要”思想非常严重,视吃救济、拿补贴为理所当然;观念保守,不愿接受新技术,甘

4、愿受穷。根据贫困户建档立卡资料表明,全县贫困户劳动力受教育面很小,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人数占劳动力总数的27.6%,由于劳动力素质低,只能从事简单或低收入的生产活动,收入水平低,难以脱贫。 三是自然灾害频繁,低收入人口返贫率高,脱贫难度大。我县处于秦巴山区,气候多变,灾害频繁,特别是高山贫困户所在地更是生态环境脆弱,暴雨、冰雹、霜冻、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发,不仅生产生活、基础设施无法保障,甚至生命也时刻受到威胁。有人曾用“辛辛苦苦几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来形容自然灾害对农民的危害程度。据XX年对25个贫困村3407户的调查,因自然灾害致贫达312户,占调查总农户数的9.2%。 四是疾病、伤残、弱

5、智、子女上学成为贫困的重要原因。我县农民大部分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剩下的那一少部分正好是贫困户。我们在调查中发现,生病无钱医治,不管不问的贫困户在农村比较常见。特别是贫困户看病治病,都是自己负担,一年中是一笔不小的开支,病稍大一点,一般农民的家庭都承受不起,贫困家庭更是承受不起。据XX年对25个贫困村3407户的调查,因疾病、弱智致贫达439户和376户,分别占调查总农户数的12.9%、11.3%。自90年代以来,农村家庭子女上学已成为家庭贫困的又一因素,大多数农村家庭对子女考上大学既喜又忧,喜的是只要孩子考上大学,就能摆脱贫困,忧的是考上大学学费高却供不起,要想上大学,只有依靠借债,借债

6、又导致这些家庭步入贫困行列。 二、近年来我县扶贫开发的主要措施 多年来,县委、县政府始终把扶贫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坚持以扶贫开发总揽农村工作全局,以稳定解决贫困人口温饱问题和贫困人口收入增长为目标,以扶贫重点村建设为主战场,以产业扶贫和职业技能培训为两翼的扶贫开发战略,积极落实移民扶贫、信贷扶贫、科技扶贫、社会扶贫等综合措施,切实改善贫困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贫困人口综合素质,加快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步伐,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全面进步,为贫困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坚实基础。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夯实扶贫责任。我县坚持把扶贫开发成效作为考核各乡镇党政主要负责人政绩的重要依据,把加强领导、强化措施

7、以推动扶贫开发工作作为关键环节来抓。县委、县政府将扶贫开发列入农村工作重点,全面落实了县级领导挂联乡镇和扶贫重点村(特困村),县直部门包扶重点村,乡镇干部狠抓落实,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县扶贫领导小组每年至少召开3次以上会议,专题研究扶贫开发工作。各乡镇定期召开专题会议,从宣传政策入手,积极引导和组织干部群众投身于扶贫开发,扎扎实实搞好新时期的扶贫开发工作。 二是坚持政府统筹,实施资源整合。我县对列入计划的贫困村建设,逐村规划,集中投资,先难后易,分批实施,力求从根本上改变贫困村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一方面坚持“政府统筹、项目捆绑、部门联动、群众参与、综合开发、整村推进”的原则,突出主导产

8、业开发、基础设施建设、村容村貌治理、技能培训四大重点,做到水、电、路、通讯、广播电视五到村。各相关部门以重点村为平台,依照立项衔接计划的要求,科学编制贫困村建设规划,逐项落实扶贫资金。另一方面由县扶贫办牵头,农业、水利、林业、交通等部门共同参与,把各类涉农项目资金和重点村项目建设的扶贫专项资金、以工代赈资金、水利资金、国绩资金、交通补助资金、退耕还林资金、农电资金、教育普及资金、卫生补助资金以及帮建单位的帮扶资金等集中捆绑使用,从而形成了共同支持贫困村建设的强大合力,确保启动一个、建成一个、脱贫一个、验收一个、出列一个。 三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各地以整村推进为契机,积极进行产业结

9、构调整,重点发展烤烟、蚕桑、林果、中药材、劳务等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在良种引进、推广先进技术、培训技术人员、扶持行业协会和龙头企业、培育农民经纪人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据统计,166个整村推进扶贫重点村产业建园17余万亩,人均达到1亩以上经济园。吕河镇冬青村发展狮头柑1160亩,仅此一项每年户均收入过万元,基本形成“一村一品”产业化格局。贫困村农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优化,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和脱贫步伐。 四是创新扶贫机制,注重扶贫效果。在严格执行省市有关政策和旬阳县扶贫资金管理办法、旬阳县财政扶贫资金直通车管理办法、旬阳县重点村和移民搬迁管理办法、旬阳县重点村和移民搬迁建设验收办法等文件规定的基础上

10、。我县积极探索,不断创新扶贫工作机制。实行了县级领导包抓扶贫村落实“三个一”制度,联系扶贫村的县级领导每年召开一次项目建设办公会,每季度到村察看一次项目建设,每月过问一次项目进展情况;对规划内新启动的扶贫重点村实行公开招投标制度,要求参与竟标村各类捆绑资金不得低于150万元,并结合村级班子情况、村民意愿和投入能力情况、乡镇过去已启动重点村规划项目完成情况、扶贫资金使用情况和项目实施效果情况,进行综合评议确定下年度的重点村;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贫困群众全面参与扶贫项目选定和规划的制定与实施工作,项目实施严格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扶贫资金、项目和贫困户名单在村内张榜公布、公示,接受群众

11、监督,不断增加工作的透明度。 五是贫困村社会事业蓬勃发展。修缮、新建校舍37所7173平方米,为贫困村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夯实了基础。新建村级医疗室75个4500平方米,普及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解决了贫困人口的就医难问题。新建村级活动室123个7458平方米,为村级两委提供了活动场所,促进了村级自治能力。进一步完善农村低保和社会救助体系,这些都为贫困村加速脱贫创造了条件。 四、贫困村建设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一是增加扶贫重点村的数量,提高扶贫重点村财政扶持资金。我县十年规划有165个扶贫重点村,当时全县有行政村373个,没有列入规划的村208个,这些村仍有相当多的贫困院落和贫困户,他们也需要相应的投入扶

12、持,建议县上向中省争取,将这些村列入扶贫计划。“十五”期间,我县实施行政村合并,合并后的行政村人口大部分都在1500人左右,一个行政村面积一般在15平方公里以上,加之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差,建设任务十分坚巨。目前中省下达每个重点村20-30万元的财政扶贫资金,不足修一条几公里的村组简易公路。多年来实践证明,一个贫困村建设需要投入至少200万元左右,建议县上向上争取,提高扶贫重点村财政扶持资金。 二是继续加大项目资金捆绑力度。扶贫重点村大多处于高山区,基础条件恶劣,群众收入不高,缺乏建设资金,虽然县上落实了“整村推进,资金捆绑”的资金投入机制,但贫困村多,项目资金有限,在整村推进扶贫工作中仍然

13、存在着资金捆绑难的问题。各部门由于各种原因限制,项目资金捆绑难,落实更难,单靠扶贫部门给每个重点村25-30万元的财政扶贫资金,很难解决贫困村的突出问题。 三是加大贫困人口技能培训和实用技术培训。贫困村贫困的主要根源是贫困人口劳动力素质底,没有一技之长。多年实践证明,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和实用技术培训是扶贫治本之策,是提高贫困人口劳动技能、充分开发利用贫困村劳动力资源、提高劳务输出质量和效益的有效途径。因此,要进一步扩大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和实用技术培训规模,转变培训方式,提高培训效果。 贫困村建设问题的调研报告 按照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边学习、边调研”的工作要求和县委关于县级领导学习实践活动调研工作的安排部署,近期,我牵头组织农发办等部门对我县贫困村建设问题进行了调研。. 贫困村政协调研报告 XX卫计委关于贫困村标准化卫生计生室建设使用情况汇报 县政协:自我县精准扶贫攻坚活动开展以来,XX卫计委按照濮阳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关于加强贫困村卫生室建设的有关事. 贫困村第一书记调研报告最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