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中地理教案: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docx

上传人:wj151****6093 文档编号:81905959 上传时间:2023-03-24 格式:DOCX 页数:51 大小:41.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高中地理教案: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2023年高中地理教案: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年高中地理教案: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高中地理教案: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docx(51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3年高中地理教案: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时间:2023-09-25 高中地理教案: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教案课件是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大家在认真写教案课件了。只有写好教案课件计划,这对我们接下来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有多少经典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高中地理教案: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开发利用新能源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以及几种新能源的性能。 2.通过对常规能源与新能源的分类和比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在学习新能源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同学初步建立要珍惜能源资源,努力开发新能源的思想,激励他们树立自觉学习科学

2、技术的决心。 课型 讲授新课。 教学方法 讲述与问答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新能源开发利用的必要性与可行性,难点是新能源的特点。 教学用具 自制投影片(或画片):火电站与核电站一日燃料运量的比较;太阳灶;荷兰风车;风力发电装置;沼气池。 教学提纲 第五节 新能源的开发利用 一、人类为什么要寻找新能源 1.能源及分类 2.人类为什么要开发新能源 二、主要新能源介绍 1.核能 2.太阳能 3.风能 4.生物能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你知道我国建设和建成的两个核电站在哪里吗?(浙江杭州湾附近的秦山核电站和广东大亚湾核电站)。 核能是人类新近利用的一种新能源,我国正在积极研究核能。人类为什

3、么要寻找和研究这些新能源呢?今天我们就来探讨新能源的开发利用。 第五节 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板书) 一、人类为什么要寻找新能源(板书) 提问 请问,能源在生产生活中的主要用途是什么?(提供热能和动力。) 提问 你知道我国目前广泛使用的能源有哪些吗?(煤、石油、天然气、木材、水能等。) 教师总结 像煤、石油、天然气等矿产燃料以及水能资源,是目前人类广泛应用的能源,在技术上也比较成熟,我们称之为常规能源。 提问 除这些常规能源外,你能说出哪些目前人类正在积极研制或很有利用前途的其他能源?(核能、太阳能、潮汐、地热、生物能等。) 教师总结 像刚才同学所列举的这些刚开始利用或正在积极研究、有待推广的能源

4、,我们称之为新能源。 所以,我们可以把能源分成两类: 1.能源及分类(板书) 提问 请判断“风能”是常规能源,还是新能源?(新能源。在古代,人们就开始利用风能,如风帆船、风帆车辆、风力抽水机等。从这个意义上说,风能应是常规能源。但这样直接利用风力规模小,也不稳定。现在为了进一步利用风力,正在研究用风力来发电,所以把风能也划为新能源。) 提问 我们经常使用的煤、石油、天然气等常规矿产能源是可更新资源还是不可更新资源?几十年或更长时间这些资源会出现什么现象?其后果怎样?(是不可更新资源。会开发用尽。那时不能用煤来取暖生火,不能用天然气来做饭,汽车、飞机、船只都因没燃料而不能开动。) 提问 煤、石油

5、、天然气这些能源燃烧后会给环境带来什么后果?(污染环境。) 提问 水力资源是可以更新使用的,又不造成污染,为什么不用它来代替其他所有的能源呢?(水力资源分布不均,水力资源随时间而有变化,水力资源总量也无法满足人类对能源的需要。) 提问 请归纳一下,人类为什么要开发新能源?(学生归纳后教师总结。) 2.人类为什么要开发新能源(板书) 不可更新的常规能源不断减少 许多常规能源污染环境 水力资源的利用受客观条件制约 过渡 人类正是感到了这种能源危机的威胁,许多科学家在不断地研究和寻找新能源。下面我们来学习一些主要的新能源。 二、主要新能源介绍(板书) 1.核能 教师讲述 核能主要是原子能,它是从铀矿

6、石中提取的核燃料。1千克铀的原子核所释放的热量,相当于250O吨标准煤燃烧时放出的热量。 展示投影片 火电站与核电站一日燃料运量的比较。 提问 该图所反映的核电站优点是什么?(同样的发电量,消耗的铀矿石只有煤的七万分之一。容易运输矿石,成本低。) 提问 你知道核电站最需注意的是什么吗?(防止核泄漏和核污染。) 2.太阳能 提问 太阳能有哪些主要优点?(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洁净能源。) 提问 你能说出哪些利用太阳能的装置或产品?(太阳能热水器、太阳灶、太阳能电池。有的国家试制了太阳能住宅、太阳能电站、太阳能汽车。) 展示投影片 太阳灶 提问 你知道太阳灶的原理吗?(用聚光镜聚集太阳光能。) 提问

7、 太阳能利用的关键是解决什么问题?(如何把分散的太阳光集中起来。) 3.风能 展示投影片 荷兰风车,风力发电装置。 教师讲述 陆地上能够利用风能的地方,主要是在常年风力较强的沿海和内陆高原。我国一些高原牧区和海岛已利用风力发电,满足照明、看电视等用电需要。 4.生物能 提问 人类常规利用生物能的例子有哪些?(如人们用牛、马拉车,烧柴做饭都是在利用生物能。) 展示投影片 沼气池。 教师讲述 沼气池原理是利用植物体或粪便,经密封发酵后产生出可燃气体。在农村特别适用。 提问 开发利用上述新能源主要依靠什么?(主要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 教师总结 既然开发新能源是人类发展所必须做的,它的开发又依赖于科

8、学技术,我们同学现在就应该努力学习科学技术,。 布置作业 调查自己家乡的能源利用状况,看看还可以开发利用哪些新能源。 f132.cOm更多教案扩展阅读 高中地理教案:大气的运动 大气的运动教案济源二中 宋 珍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认识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及大气运动的分类。 使学生认识大气运动的最简单形式热力环流及产生的地理意义。 使学生掌握大气的水平运动风产生的原因及风向的由来。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培养学生观察、思维、想象和判断的能力。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并能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的能力。 培养学生实际生活中对地理事物的观察判断能力。思想教育目标: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 教学重点:热

9、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风。教学难点:分析大气水平运动的几种作用力。教学用具:多媒体电脑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启发式教学。教学设想:借助多媒体把抽象的大气运动,具体、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便于学生认知发展过程的实现,利用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欲望,而且还可以实现培养学生探索知识,发展能力的目标。 注重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理论学习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从根本上讲,学生学习知识目的就是为了在生活中能够自如的运用知识指导生活实践,所以注重联系实际是非常有必要的,同时,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特别是与学生的生活结合能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地理课程的实用性,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地理课程的兴趣

10、。 2.3大气运动 导入新课:今天我们要研究的内容是 2.3大气运动。讲授新课:展示本课教学内容(主菜单)。(教师提出要求) 学生用一分钟时间预习课文前言,对照屏幕上展示的内容,大家在课文中找到前四个知识点对应的内容: 1、大气运动的地理意义 2、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 3、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4、大气运动的分类 (教师阐述第一个知识点的内容做示范) 大气中热量和水分的输送,以及各种天气变化,都是通过大气运动来实现的。这就是大气运动的意义。由此可见大气运动和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非常密切,我们研究大气运动也是十分有必要的。 (由个别学生作答其余三个问题) 2、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于太阳辐射。 3、由于太

11、阳辐射在地球表面高低纬度间分布不均,造成高低纬度间温度的差异,这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简单的说:地面冷热不均是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4、大气运动可以分为,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包括气流的上升和气流的下沉,水平运动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风。一、 热力环流: 现在我们以大气运动的最简单形式热力环流为例来具体了解一下大气到底是怎么运动的。同时也验证一下以上几个知识点是否正确。这部分也是我们本课的一个重点。 1、点击“热力环流”热区进入第一部分教学内容。 (生齐读)热力环流的定义。 在研究热力环流之前我们先有个对比的模子。 显示假如地表均一,受热一致情况下A、B、C三地的空气密度和等压面随高度

12、的变化均一致,等压面平直。(生观察、师点拨得出结论) (1) 显示示假如地表性质均一,当A地受热,B、C两地冷却情况下空气将会放生什么样的变化? 也就是说会怎样运动?三地的空气密度和等压面又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生观察思考,师点拨得出结论): A地受热多,近地面空气膨胀上升,到上空聚积起来,使上空的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B、C两地受热少,空气冷却收缩下沉,上空的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于是,在上空,空气便从气压高的A地流向气压低的B、C两地。在近地面,A地空气上升后向外流出,这就使A地近地面的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B、C两地因有下沉气流,近地面的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于是近地面

13、的空气又从B、C两地流回A地,以补充A地上升的空气,从而形成了热力环流。 (2) 显示热力环流全图。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引导学生理清热力环流中各个环节的产生顺序、因果关系。) 由图中演示的过程我们可以知道,热力环流形成的最后一个步骤是:大气水平运动的形成,那么大气的水平运动是由什么引起的呢? (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 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又是怎样引起的呢? (空气的上升和下沉运动,也就是空气的垂直运动)。 空气的垂直运动又是怎么产生的呢? (地面冷热不均)。 所以地面冷热不均是形成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在正个过程之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大气运动分为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包括气流的上

14、升和下沉。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本节的第二个重点,也是热力环流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根据受力不同,风的状态也不一样,在这里我们主要研究风的方向。 1、风的原始状态: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 (生齐读)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定义。 (师指出)水平气压梯度力是风的原动力。 (师引导)水平气压梯度力产生的原因是因为在水平方向上产生了气压差异,也就是有气压梯度的存在。所以水平气压梯度力是一个使空气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的力,它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流向低压。那么请大家思考:只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风的方向是怎么样的? (与水平气压梯度力重合,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 2

15、、高空中的风:受两个力作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 (师引导)在地球表面做水平运动的物体运动方向会发生偏转,可以简单的认为是受到了一个垂直于运动方向的里的作用,也就是地转偏向力的作用。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二力合作的结果。 (师边演示动画边点拨):二力作用,当二力达到平衡的时候风向稳定,由图上可知:风向和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和等压线平行,也就是说,风向已经是在原始风向的基础上受到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做了90度的偏转。由于地转偏向力在南半球向左,北半球向右,所以作用力的结果在风的方向上也有明显的体现。 (记忆方法点拨):伸出自己的双手,南左北右(南半球用左手,北半球用右手)。手心朝向自己,四指指向低

16、压,大拇指伸开和四指成直角关系,四指指向代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大拇指指向就是风向。(记忆方法应用练习) 3、近地面的风:受三个力作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 (师引导)摩擦力在高空是可以忽略的,近地面的摩擦力主要是由于大气和大气之间以及大气和地面之间的摩擦产生的。它的方向和风向相反。 (师演示动画)由图上可知:三力作用的是:风向和水平气压梯度力成一夹角,和等压线也成一夹角,也就是说,风向已经是在原始风向的基础上受到其它二力作用,做了小幅度的偏转。地转偏向力在南北半球的不同,在近地面的风向上也有体现。 (记忆方法点拨):伸出自己的双手,南左北右(南半球用左手,北半球用右手)。手

17、心朝向自己,四指指向低压,大拇指微张和四指成锐角关系,四指指向代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大拇指指向就是风向(记忆方法应用练习) 随堂练习 作针对性点评。 课后小结: 展示本节内容,进一步强调重点难点。 (留课后思考题,为下节准备)等压线呈同心圆状时,风向是什么样子的? 高中地理教案:聚落的形成 学习要求 知识目标: 1理解聚落的概念及分类 2分析乡村、城市的起源和条件 3理解地理环境对聚落的影响 能力目标: 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身边聚落形式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德育目标: 通过聚落的形成,进一步理解人地关系的协调统一 教学重点乡村的形成和城市的起源 教学难点聚落的概念 教具电脑多媒体 课型新授课 教

18、法图例分析引导法教学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引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衣、食、住、行。居住也是人类的一种活动,与人类获取食物的历史同样久远。人类聚居(集中居住在某一区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整体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涉及人类活动的方方面面。 新授 一、聚落及其分类 结合图片聚落,理解聚落的定义及分类 1聚落房屋建筑 聚落,是人类各种形式的聚居地的总称。 聚落既是人们居住、生活、休息和进行各种社会活动的场所,也是人们进行生产的场所。 2聚落的分类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 过去我国乡村居民几乎全是农民,所以乡村又称农村。 乡村 城市 人口 农业人口 非农业人口 规模 较小 较大 联系 城市是由乡村发展而

19、来的 3研究意义 聚落,尤其是城市,一方面是人类作用于自然环境最深刻、最集中的区域;另一方面也是自然对人类社会反馈的区域。聚落是人类适应、利用自然的产物。作为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场所,它的形式与规模,既要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适应,也要有利于生产和生活。聚落的外部形态、组合类型无不深深打上了当地地理环境的烙印。 聚落也是重要的文化景观。它是人类的居住活动所创造的最为典型的人文环境。聚落是在不同时代不同生产力水平下形成的,作为人文环境的聚落,在其形成发展的过程中肯定也受到风俗、文化等人文因素的控制与作用,如西方乡村聚落景观与东方不同,同属工业社会的西欧与北美,其城市景观也不相同。 聚落的形成,体现了人与

20、自然的关系人类如何利用和改造自然,规划、建设并管理好聚居环境。 二、聚落的形成 一乡村的形成: 1聚居是人类的本性和需求 乡村聚落的形成首先是人类聚居的本性和需求。居住是人类的基本需求之一。在人类早期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中,人们发现共同生活在一起,可以利用集体的力量,开展互助合作,更好地实现防御、繁衍、获取资源等方面的目的,由此形成聚居。人类聚居的发展是和人类生存进化分不开的,是不断适应变化的环境并在竞争中取得胜利的结果。从穴居野外到筑室成居,人类经历了百万年的漫长过程。 2形成的历史条件:人类社会的第一次大分工 人类社会的第一次分工是指原始畜牧业、农业先后起源。第一次大分工后,人类社会进入分散的

21、乡村聚落阶段。 3乡村的发展 聚居穴居和逐水草而居分散的乡村聚落(半固定)固定的乡村聚落(定居地) 其中,农业生产水平逐渐提高,使乡村聚落由分散、半固定形式,逐渐稳定,规模和范围逐渐扩大。 4地理环境对乡村形态的影响 村落的形态各异,不管是带状村落,还是多边形村落,都是一定的自然条件下形成的,受自然因素影响大。乡村的形态,能反映地理环境的特点。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也必然造成聚落形态的差异,这体现聚落的环境适应性。圆形或多边形村落的自然地理环境特点河流较少、平原面积大、地形完整、开阔和平坦。这样的自然环境,一般在以水源、交通路口等中心地带易形成乡村聚落。 带状村落的自然地理环境特点河网密度较大的

22、平原 二城市的起源:乡村集市城市 1城市形成的基本条件: a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产生剩余产品 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促进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农业生产有一定的剩余产品,这是城市起源的物质基础。城市出现之前,人类农业生产才起步,耕作方式落后,属迁移农业,所以乡村形成,只能是半固定的原始棚舍。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促进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出现了固定乡村的同时,农业有了一定的剩余产品,这就是说,城市起源的物质基础与农业差不多同时出现,所以说,城市与定居农业也是同时出现。 b劳动分工促进了城市的出现 第二次社会分工,手工业和农业分离,出现了非农业人口和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生产,进而出现商品交换和

23、集散的场所集市,随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交换地域的进一步扩大,集市就有可能进一步演变为城市。 2世界上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 读课本图64思考: a世界上第一批城市出现的地区?(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尼罗河下游、印度河流域、黄河流域、中美洲等地。) b第一批城市出现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中低纬度地区,光热条件好,大河冲积平原,有肥沃的土壤和便利的灌溉条件,自古以来,这些地方,农业耕作业发展十分理想,能为城市提供大量的农副产品。世界早期城市临河分布,也是因为用水、运输方便。) c古城市的分布与古文明的联系?(古城市的出现是古代文明的一种象征。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也就是人类古文明起源的地区。) 3

24、古代城市的发展受农业自然经济的限制 读图66,印度河畔的摩亨佐达罗废墟,为什么不能延续到今天? 古代城市兴衰起落很大,发展很不稳定,自给自足的农村自然经济始终占据统治地位,古代城市的发展水平一直很低。同时摩亨佐达罗的消失,也意味着环境的变味,人类曾经在自然环境条件优越的地区创造了灿烂的古文明,可是人类在对自然环境的开发利用中毁坏了天然的生态系统,使之荒漠化,同时也使古文明在此消失。 小结 一、聚落 1概念 2分类:乡村与城市 二、聚落的形成 1.乡村形成的原因 (1)人类聚居的本性和需求 (2)乡村形成的历史条件 (3)乡村的发展 (4)村落的形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城市的起源 (1)城市出

25、现必备的条件: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劳动的分工 (2)世界早期城市的分布 课后思考 1讨论我国南、北方乡村景观的形态差异及其原因。 2讨论早期城市的分布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课堂巩固 单项选择题 1关于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错误叙述是() a乡村以农业活动和农业人口为主 b城市规模较大,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c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d乡村和城市是同时出现的 2关于乡村聚落的正确叙述是() a世界上开始有了人类就出现了乡村b世界上开始出现畜牧业就出现了乡村c最初的村落是半固定的、分散的d、村落的形成与环境条件的关系不大3关于村落的形成与地区环境的关系的正确选项是() a平原地区的乡

26、村,平面形态多呈圆形和不规则的多边形b沿河谷分布的乡村,平面形态多块状c平原地区的乡村,因自然条件相对均一,平面形态多点状d黄土高原上的乡村多为带状平面形态 4河流冲积平原自古以来就是农业生产的先进地区,其原因是() a、肥沃的土壤,便利的灌溉条件b、暖湿的气候,密集的人口c、丰富的矿产,先进的技术d、便捷的交通,悠久的历史 5世界上首批城市多数诞生在() a河流中上游山区b河流中下游平原 c中低纬度和沿海 d资源丰富的内陆 6关于城市和乡村景观差别的错误叙述是() a城市建筑密度大,乡村建筑密度小 b城市建筑高大,乡村建筑低矮 c城市道路纵横交错,乡村道路四通八达 d城市人口多,乡村人口少

27、(答案:d c a a b d) 高中地理教案:世界的人种、宗教和语言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世界主要人种的特征及分布,了解世界民族、宗教和语言的基本特点及其形成过程和分布状况。 2通过阅读世界人种、宗教和语言的分布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在读分布图并分析这种分布的原因时,培养学生分析和归纳推理的能力。 3通过人种、民族的学习,树立各个种族和民族一律平等的正确观念,批判人种优劣论和种族歧视的错误认识;通过世界宗教的知识学习,使学生正确理解我国宪法关于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 课型 讲授新课。 教学方法 讲述与问答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世界人种的特征及主要分布,难点是人种、宗教、民族

28、和语言的形成原因及过程。 教学用具 教学挂图:世界人种分布图、世界主要宗教分布图、世界主要语言分布图。教学投影片或图片:世界主要人种头像,世界主要宗教建筑。有条件还可配备有关世界人种、民族、宗教、语言的录像资料。 教学提纲 一、世界的人种和民族 1世界的主要人种及其特点比较 2世界人种的分布 3种族平等 4人种与民族的区别 5世界上的民族 二、世界上的宗教 1宗教的产生 2世界的主要宗教 3我国的宗教信仰 三、世界上的语言 世界主要语言的使用与分布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以前我们学习了世界的人口及人口问题,这是从数量上认识人类的特点。现在我们要从人种、语言和宗教方面来认识人类内的差别。 第三节

29、世界上的人种、宗教和语言(板书) 我们在电影片、电视片中,有时甚至在大街上都会见到各种各样的外国人,请大家说说他们和我国汉族人有什么突出的区别?(学生可从肤色、面部特征、语言、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等等方面回答。) 教师总结 按照肤色等体质特征,将人类划分成几类,这就是人种;如果按照生活习惯、语言、宗教等等几方面的差异又可以划分成不同的民族。 一、世界主要的人种和民族(板书) 1世界主要人种及其特点比较 展示投影片 世界主要人种头像。 提问 这是世界上三个主要人种的头像,请大家根据图,说说黄色、白色、黑色三个人种的肤色、五官(眼睛、嘴、鼻等)、头发等方面有哪些不同?并且填入下表。 提问 读世界人种

30、分布挂图,回答: 非洲北部、亚洲西部和印度北部主要分布着什么人种?(白色人种) 除亚洲外,还有哪几洲有黄种人?(美洲印第安人属黄种人。) 印度南部分布着哪两种人?(白色人种和黑色人种。) 教师总结 2世界主要人种的分布(板书) 白种人:欧洲、北美洲、大洋洲以及非洲北部、亚洲西部、印度北部。 黄种人:亚洲东部及美洲(主要是印第安人) 黑种人:非洲、大洋洲、印度南部、美洲也有一部分黑人。 世界上还有相当数量的混血人种,分布在三大人种的交界地带和人口迁移频繁的美洲,尤其是拉丁美洲。 3种族平等(板书) 教师讲述 人种是按人身体外部的特征划分的,没有优劣之分,因此各种族是平等的。 讨论 请大家举实例说

31、明种族不分优劣,应一律平等的道理。(学生可从我国在历的发明创造,黑人在体育上的成绩等来说明。) 提问 坚持种族平等的意义何在?(更好地体现“人人生而平等”,从而保证人类的和睦友好相处。) 提问 读教科书第90页“读一读”归纳人种的形成。(教师可补充“由于不同人种之间的通婚,出现了许多混血人种。) 我们常把人种与民族混淆,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呢? 4人种与民族的区别(板书) 教师讲述 民族是指生活在一个地区的人们,经过较长的历史时期,形成了共同的生活习惯、语言文字、宗教信仰和社会制度等。具有这些共同特征的人们,就成为一个民族。 提问 人种与民族有哪些区别和联系?(区别:划分标准不同。人种是按身体外

32、部特征划分的。民族是按共同的生活习惯、语言文字、宗教信仰和社会制度划分的。联系:同一人种,有时可以分属于不同的民族。) 提问 请列举你所知道的世界主要民族有哪些? 教师总结 5世界上的民族(板书) 世界上的民族很多,约2000个,人口最多的民族是汉族,有11亿;有的民族人数很少,如巴西的一个少数民族只有几十人。刚才同学列举的民族中,大和民族、汉族、蒙古族都属于黄种人,俄罗斯族、日尔曼族等都属于白种人。 指导学生阅读 请同学阅读教科书第97页“读一读”,了解世界上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过渡 刚才学习民族时提到,同一民族的人有共同的宗教信仰,下面就来学习世界上的宗教。 二、世界的宗教(板书) 1宗教

33、的产生(板书) 教师讲述 宗教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人对自然界的一种理解。在古代,人们对许多自然现象无法解释时,就说是“神的意志”,并创造了许多宗教,一直流传到现在。信仰宗教的人称为教徒。 展示投影片三大宗教的主要建筑。 提问 世界主要有哪三大宗教?请辨认三大宗教的主要建筑。(世界主要有基督教,伊斯兰和佛教大宗教。基督教建筑有“十”字架,伊斯兰教建筑有“月牙铲”或叫新月标志,佛教为佛塔。) 教师讲述 2世界主要的宗教(板书) 基督教世界上教徒最多,约10亿。分布最广,主要分布的欧洲,美洲和大洋洲。 伊斯兰教又称回教或清真教,伊斯兰教被称为穆斯林,全世界约有6亿。主要分布在亚洲的西部和东南部,非洲

34、的北部和东部。 佛教教徒约2亿,主要分布在亚洲。 刚才讲述的是世界上的宗教,我国的宗教信仰状况如何呢? 3我国的宗教信仰(板书) 教师讲述 在中国,汉族人中大多数人不信教,少数民族中,维吾尔族、回族多信伊斯兰教,藏族、蒙古族则有人信喇嘛教(佛教的一派)。我国的宗教政策是宗教信仰自由。 教师讲述 在中国,汉族人中大多数人不信教,少数民族中,维吾尔族、回族多信伊斯兰教,藏族、蒙古族则有人信喇嘛教(佛教的一派)。我国的宗教政策是宗教信仰自由。 过渡 不同民族不仅宗教信仰不同,语言文字也不同,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世界上的语言。 三、世界上的语言(板书) 教师讲述 世界上不同的国家、地区和民族,使用着不同的

35、语言。全世界约有2000种语言,有的有文字,有的没有文字。 指导阅读 读教科书第9193页。阅读后填表。 联合国工作语言,即世界主要语言主要有汉语、英语、俄语、西班牙语、法语、阿拉伯语六种。 高中地理教案:大气环流 编写教案要依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精心设计。小编小编整理了高中地理教案:大气环流,希望对你有帮助! 教学目标1.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2.掌握各气压带风带的位置和特性。3.理解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的成因与规律。4.理解大气环流的作用。教学重点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与移动规律。教学难点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教学方法多媒体交互式演示讲解。-大气环流是产生风云变幻的

36、天气现象的直接原因,也是气候形成的重要因子,对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着重大影响,因此在第二单元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形成,是教学大纲中要求学生能够理解掌握并灵活应用的重点内容,同时也是教学中的难点内容。如何设计课堂教学才能让学生在有限的课时条件下充分理解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并在头脑中形成正确的、立体的、动态的图像呢?这是一直以来的一个难题。曾有人尝试过多种教学方式: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将学生分成不同纬度,形体活动演示教学、边讲解边和学生一起画图的方式教学等等。收效不同,但都不理想,突出的问题就是将近地面与高空混为一谈,没有非常清晰的思路,因此不会灵活自

37、觉地应用大气环流的知识解决问题。只能靠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应付考试。也曾考虑利用学校的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设备制作动态演示课件,但是时间、精力、能力有限,未能成功。在网上教学资源库中有这部分内容,且设计精美贴近教学时,便立即进行了教学尝试,结果是喜人的。学生乐于通过观察电脑动态演示,经过仔细思考,认真讨论后自己总结得出答案。由于结论是学生积极动脑思考反复讨论得出的,并且头脑中有立体直观的动态图像,因此学生自我感觉思路清晰而严谨,应用起来就得心应手。教学过程课前复习:让我们用绘制简图的方式来回忆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引入新课: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它是由于局部地区冷热不均

38、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全球高低纬度之间是否存在热量差异呢?那么是否存在热力因素引起的空气环流呢?思考。假设:地表物质均一,地形平坦;地球不运动。思考假设的含义:无海陆高低之分;大气运动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A组导学内容1.赤道近地面空气在垂直方向上是上升还是下沉?极地垂直方向上空气的运动状况又如何呢?2.赤道与极地之间的近地面,空气在水平方向是由赤道向极地运动,还是由极地向赤道运动?3.极地和赤道近地面气压差异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投影演示,相互间合作学习完成A组导学内容。过渡:地球实际上是在不停地运动的,单圈环流是不存在的。那么大气该如何运动呢?假设:地表物质均一,地形平坦;

39、地球不公转。思考假设的含义:无海陆高低之分;地球在不停地自转。思考地球自转会对大气运动产生什么影响?B组导学内容1.赤道高空向北分流的空气最终的运动方向是什么?为什么?学生仔细观察,合作学习。讲述:赤道高空北流的空气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于北纬30附近高空偏转为西风,之后,大气运动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请同学们合作学习,完成B组导学内容中的23题。2.赤道高空的北流空气不断地流到北纬30附近高空堆积起来,导致北纬30附近高空的空气在垂直方向上会如何运动?使得近地面气压升高还是降低?3.北纬30附近的近地面空气分流、偏转后的风向?学生仔细观察,合作学习。讲述:北纬30附近被称为副热带高气压带。赤

40、道附近北纬30附近的近地面东北风风向常年不变,就好像一个人很守信用,因此,这个纬度带被命名为东北信风带。至此形成了低纬环流。而北纬30附近北纬60附近近地面被命名为中纬西风带。讲述:北纬60(极地)附近近地面被命名为极地东风带。4.自北纬30附近北流的空气与自极地南流的空气相比较,热力性质是否一致?有何差异?相遇后两种空气的运动状况有何不同?由此造成北纬60附近近地面气压较周围低还是高?思考、讨论。讲述:北纬60附近近地面被命名为副极地低压带。5.北半球形成了几圈环流?南半球是否会形成同样的环流?C组导学内容1.全球近地面共分为几个气压带、几个风带?2.全球近地面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是否有规律可循

41、?思考、讨论,从而找出分布规律:南北对称、相间分布。过渡:气压带风带分布的纬度位置是否是固定不变的呢?让我们把假设情境进一步接近实际情况来设定。假设:地表物质均一,地形平坦。思考假设的含义:考虑地球的公转,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移动。D组导学内容总结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移动而移动的规律。板书:二、形成高低纬度间冷热不均-单圈环流三圈环流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大气环流的形成过程及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前提是地球表面性质均一,但是地表是不均匀的,所以实际上的大气环流要复杂的多,下节课我们再继续研究。板书设计2.4全球性大气环流一、定义: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二、形成

42、高低纬度间冷热不均单圈环流三圈环流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附:对高中地理观摩课大气环流的分析:大气环流是第二单元大气环境的重点合难点,它是气候类型的原因与分布、洋流的成因与分布等地理现象的主要原因。对大气环流的学习和掌握关键是使学生在脑海中形成动态、立体的空气运动图像,既能分清地面空气运动和高空空气运动,又能很好地有机结合。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准确地记忆气压带、风带分布图,更好地加以运用。学生主体参与的互动式教学方式,加强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是目前教改的方向之一。周老师的这节课有两个突破点:1.运用素材库进行探究式课堂教学。周老师使用素材库中的大气环流课件,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课件运用动画的形式把教

43、学中单纯用语言不容易表达清楚的内容,很容易、形象地表现了出来,使学生头脑中形成了清晰、立体直观的动态图像念,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培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2.学生主体参与,突出了师生交互式的学习方式。周老师根据教材,挖掘内涵,提出了导学内容,再结合课件演示内容,让学生观察、动脑、思考、研究、讨论,由学生总结、表达得出结论,再由师生共同总结,这种师生交互式的学习方法,效果优于其他形式的教学,它既有利于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又有利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符合当前素质教育的特点,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中值得提倡的。周老师的这节课有以下几个优点:1.语言流畅、教态自然、思路清晰、条理清

44、楚、由简入繁、层层深入,符合学生的思维步骤。2.课前的复习提问设计巧妙。让一位学生在黑板上用绘制热力环流的方式来回顾前面学过的知识内容,在绘制的过程中,学生的下笔顺序反映了他对热力环流的认识是否了然于胸,下面的学生是否能立即指出错误同样反映了他们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如何。通过大气环流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来引入大气环流,由简入繁,过渡自然,不留痕迹。3.不直接将大气环流的概念灌输给学生,而是在三圈环流、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过程理解清楚之后再由学生总结大气环流的概念。这种方式使学生接受新知识更自然、更积极。 高中地理教案格式:大气的运动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确产生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大气水平运动的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