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传统戏曲文化地传承与发展(王凯.).doc

上传人:一*** 文档编号:818218 上传时间:2019-07-1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80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内传统戏曲文化地传承与发展(王凯.).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国内传统戏曲文化地传承与发展(王凯.).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国内传统戏曲文化地传承与发展(王凯.).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内传统戏曲文化地传承与发展(王凯.).doc(7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以黄梅戏曲为例(武汉科技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自动化系卓越 1401 班 王凯)【摘要】从改革开放,经济体制改革以来,中国传统戏曲文化就面临着观众流失,人员缩减的灾难性问题。现在随着多媒体技术的日益更新,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电脑、网络都已经进入乡村,走进了千家万户,因此传统戏曲的发展正处在发展史上的瓶颈期,黄梅戏曲文化也不例外。本文以黄梅戏曲为例,对中国戏曲文化当前所面临的问题做一些探讨。也对戏曲文化的未来发展提出一些看法。提出了“坚持初心而又随波逐流”的观点,提倡与时俱进,坚持创新。【关键词】黄梅戏曲 瓶颈 与时俱进 坚持创新当前中国

2、传统戏曲文化受到的来自各方面的冲击越来越大,面临着观众流失、观众老龄化、青黄不接等等一系列严重的问题,中国的传统文化何去何从,是人们眼中的“无可奈何”说,还是“寿终正寝”说,还是说应该“促其消亡” 。下面将以黄梅戏为索引,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应该何去何从。1、黄梅戏曲文化的发展历程黄梅戏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在湖北、江西、福建、浙江、江苏、台湾等省以及香港地区亦有黄梅戏的专业或业余的演出团体,受到广泛的欢迎。黄梅戏原名“黄梅调”或“采茶戏” ,是十八世纪后期在皖、鄂、赣三省毗邻地区黄梅多云山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其中一支逐渐东移到安徽省怀宁县为中心的安庆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相结合,用当地语言歌

3、唱、说白,形成了自己的特点,被称为“怀腔”或“怀调” 。这就是今日黄梅戏的前身。黄梅戏的发展历史,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清咸丰到辛亥革命前后(一)第一阶段:清咸丰到辛亥革命前后产生和流传到皖、鄂、赣三省间的黄梅采茶调、江西调、桐城调、凤阳歌,受当地戏曲(青阳腔、徽调)演出的影响,与莲湘、高跷、旱船等民间艺术形成结合,逐渐形成了一些小戏。进一步发展,又从一种叫“罗汉桩”的曲艺形式和青阳腔与徽调吸收了演出内容与表现形式,于是产生了故事完整的本戏。从小戏到本戏还有一种过渡形式,老艺人称之为“串戏” 。所谓“串戏”就是各自独立而又彼此关连着的一组小戏,有的以事“串” ,有的则以人“串”

4、。 “串戏”的情节比小戏丰富,出场的人物也突破了小丑、小旦、小生的三小范围。其中一些年龄大的人物需要用正旦、老生、老丑来扮演。这就为本戏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二)(二) 第二阶段:从辛亥革命到第二阶段:从辛亥革命到 1949 年年这一阶段,黄梅戏演出活动渐渐职业化,并从农村草台走上了城市舞台。黄梅戏入城后,迫于当时社会背景和经费问题,也曾与京剧同台演出,史称京徽汇演,其中徽就指黄梅戏,并在上海受到越剧、扬剧、淮剧和从北方来的评剧的影响,在演出的内容与形式上都起了很大变化。编排、移植了一批新剧目,其中有连台本戏文素臣 宏碧缘 华丽缘 蜜蜂记等。音乐方面,对传统唱腔进行初步改革,减少了老腔中的虚声

5、衬字,使之明快、流畅,观众易于听懂所唱的内容。取消了帮腔,试用胡琴伴奏。表演方面,吸收融化了京剧和其他兄弟剧种的程式动作,丰富了表现手段。其它如服装、化妆和舞台设置,亦较农村草台时有所发展。 (三)第三阶段:(三)第三阶段:1949 年至今年至今1952 年,安庆黄梅戏艺人带着打猪草 蓝桥会等剧目到上海演出。几十年来造就了一大批演员,除对黄梅戏演唱艺术有突出成就的严凤英、王少舫等老一辈艺术家外,也有中青年演员马兰、韩再芬。严凤英、王少航合演的天仙配 ,曾二度摄制成影片,轰动海内外。黄梅花盛开一时。 。中青年演员马兰、韩再芬等相继在舞台上、银幕上和电视屏幕上展现了各自的英姿,引起了观众的注意。仅

6、韩再芬大师在 1990 到 2010 这 21 年间就有 15 次登上春晚舞台。黄梅戏梅开二度。如图是黄梅戏所发展壮大的地方。黄梅戏发展和壮大的地区 图 12、黄梅戏曲文化传承所面临的问题(一)观众流失(一)观众流失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曾经那样感动过人民群众心灵的戏剧,却渐渐走入了低谷,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改革开放。经济腾飞带来了多元化的文化生活,却占据了大量的群众资源,对人们的欣赏和娱乐习惯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其中以电视网络的发展为最,20 世纪 80 年代末电视机开始向普通家庭普及,并且在短短几年里就达到了非常高的覆盖率;然后是互联网的发展,目前互联网的发展也继电视之后成

7、为戏剧一大观众资源的争夺者。其实观众资源的总量是基本恒定的,此多则彼少,看电视的人多了,与之对应的是欣赏戏剧的人就少了。因此黄梅戏以及传统戏曲文化的观众流失也就不足为奇。(二)人才流失(二)人才流失1、编剧人才流失、编剧人才流失目前黄梅戏全国没有一个专业编导,戏剧编导们不敢创新,害怕不被观众接受,畏首畏尾,以致编剧们大多放弃编排黄梅戏的新戏曲,让观众以为黄梅戏唱来唱去就那么几个经典的段子。极大的限制了黄梅戏的进一步发展。2、表演人才流失、表演人才流失黄梅戏演员当面面临着严重的“青黄不接”的局面,年轻一代的黄梅戏表演艺术家越来越少,演员老龄化。经典的传承堪忧。(三)资金不足(三)资金不足 戏剧的

8、资金来源主要依靠商业演出,如图 2011 年到 2014 年全国戏曲商业演出场次对比,2014 年 30%的演出场次增长率仅带动观众人数增长 5%,而且大多数为公益演出,票房同比下降 5%。同时也需要国家政策的辅助。图 23、黄梅戏曲的传承与发展(一)加强体制改革(一)加强体制改革体制改革将是未来一段时间有关中国戏剧改革的重要内容,中国戏剧目前最为迫切的工作是尽快推进国营剧团的市场化改造,同时像其他经济领域那样,推进戏剧表演艺术团体的公平竞争激活市场,将戏剧推向市场,在市场中沉浮,在竞争中发展,这样戏剧在新的世纪才能获得新的活力,不能说凡是国营剧团就一定与市场无缘,一定无法实现产业化的目标。体

9、制问题不解决,国家有再多的钱,也养不活、养不火戏剧,既不能保证戏剧艺术本身的传承与提高,也不能帮助剧团重新获得在演出市场中生存与发展的空间。同时,国家应该加强对传统艺术的保护,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和世界文化的重要遗产,部分中国戏剧艺术必须在政府的干预下保留下来,使其不至于失传,要有对历史、对后代负责的态度。(二)留住青年(二)留住青年对未来的观众资源进行先占,预先进入青年市场。中国的青年将是一个庞大的文化消费群体,但是当代年轻人也有其自身的特点,目前的青年人戏剧基础教育较差,加之其它文化生活方式的冲击,很多青年不会自觉长成为戏剧的爱好者,但只要戏剧找准了青年观众的心态,顺应时代的潮流,是

10、可以在你年轻人中占有一块市场的。同时也要培养青年人对黄梅戏的兴趣,让更多的青年人加入到黄梅戏曲的大家庭来,开设黄梅戏剧少年班,培养新一代黄梅戏表演、编剧大师。同时也应该让黄梅戏走进文化课堂,培养新一代知识青年对黄梅戏的兴趣。(三)坚持初心而又随波逐流(三)坚持初心而又随波逐流所谓“坚持初心”就是说不改变戏曲本身的变现形式和显著特点, “随波逐流”指的是根据当年流行元素的特点适当改变黄梅戏的一些特点融入到主流元素中去,推陈出新,大胆创新。1、戏曲题材方面、戏曲题材方面戏剧节目要紧跟时代潮流。题材的陈旧无法在观众中引起感情的共鸣,加之表演的程式化,使得演员与观众之间竖起一堵无形的墙。繁荣的戏剧需要

11、“百花齐放” ,既要有弘扬当代主旋律的剧目,也要有一大批适合现代观众不同欣赏趣味、满足多元需求的剧目。要坚持面向多层次的观众群体,面向市民社会,让戏剧紧贴群众的生活。目前,存在戏剧与平民生活拉开距离的隐患,一出戏只有当它和观众发生感情的共鸣或让观众得到审美的享受时,才能体现出价值。2、服装方面、服装方面比如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大师韩再芬在表演徽州往事的时候就剪掉黄梅戏服传统的长袖口,让观众更清楚的看她演唱时的手法,这也是一种表现黄梅戏细腻感情的一种手法。有人说黄梅戏像民歌一样轻快、悠扬。那么服装上我们也尽可能的根据人物本身的性格特点,加简单改变,在外观上也塑造一种轻快、简单的风格。化繁复的戏曲服

12、装为教简单的符合戏曲时代背景的服装,缩小黄梅戏与现实生活的差距。3、艺术表现形式方面、艺术表现形式方面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黄梅戏,需要不断进行新的综合,要吸收一些原来不属于它的东西,但吸收以后要尽量使之与戏曲原来的东西逐渐协调起来,实现戏曲化。黄梅戏必须向世俗的人情人性、向世俗的文化形式靠拢,拉近与现实生活的距离,注重生活的现实感、亲近感、熟悉感,注重人们生活中的“当下体验”和“日常体验” ,注重大众情感的通俗表达和日常表达方式,从而获取一种当代的生活的感性形式。四、总结黄梅戏是否还能继续发展下去,取决于它是否还能继承和发扬自身历史上的优长,综合当代优秀的文学、音乐、舞蹈、美术、影视等各

13、种艺术,吸引人民的眼球。如果能,她就能与时俱进;如果不能,她就会出现危机。当今社会变化再快再大,人的情感、生活形态也还是有稳定的共性的一面,因此创作出既符合符合当代人生活形态共性特征的,又像传统戏那样成系统的新的程式语汇,就成为时代对黄梅戏曲创作的呼唤。期待黄梅戏再度梅开。【参考文献】 1沈家飞从宿松黄梅戏工作调查看黄梅戏在新时期的发展要点武汉20102堇子竹中国戏曲的多层次风貌与改革文论报19883龚和德多层次动态结构对戏曲特征的一些看法中国戏剧出版社19964宿松县志江西人民出版社19905宿松县志民国十年(1921)版6 道略演艺产业研究中心20142015 商业演出市场票房报告2015.0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