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中学物理专栏评论复习计划资料.doc

上传人:一*** 文档编号:817734 上传时间:2019-07-19 格式:DOC 页数:135 大小:7.5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级中学物理专栏评论复习计划资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5页
高级中学物理专栏评论复习计划资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级中学物理专栏评论复习计划资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级中学物理专栏评论复习计划资料.doc(135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四、专题复习四、专题复习(一)第一专题(一)第一专题 力与运动力与运动(1 1)知识梳理)知识梳理一、考点回顾一、考点回顾1物体怎么运动,取决于它的初始状态和受力情况。牛顿运动定律揭示了力和运动的关系,关系如下表所示:2力是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反过来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反映出物体的受力情况。从物体的受力情况去推断物体运动情况,或从物体运动情况去推断物体的受力情况,是动力学的两大基本问题。3处理动力学问题的一般思路和步骤是:领会问题的情景,在问题给出的信息中,提取有用信息,构建出正确的物理模型;合理选择研究对象;分析研究对象的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正确建立坐标系;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的规律列

2、式求解。4在分析具体问题时,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隔离法和整体法,要善于捕捉隐含条件,要重视临界状态分析。二、经典例题剖析二、经典例题剖析1长 L 的轻绳一端固定在 O 点,另一端拴一质量为 m 的小球,现使小球在竖直平面内作圆周运动,小球通过最低点和最高点时所受的绳拉力分别为 T1和 T2(速度分别为 v0和 v)。求证:(1)T1T26mg (2)v0gL5证明:(1)由牛顿第二定律,在最低点和最高点分别有:竖直上抛运动自由落体运动F0F 与 v0在同一直线 上F 与 v0成一夹角匀变速直线运动匀变速曲线运动平抛运动恒力 FF=0匀速直线运动运动力牛顿运动定律变速直线运动简谐运动匀速圆周运

3、动F 的大小与相对于平衡位置的位移 成正比,方向与位移相反F 的大小不变,方向总与速度垂直F 的方向始终与 v0在同一直线上变力 FT1mgmv02/L T2mgmv2/L由机械能守恒得:mv02/2mv2/2mg2L 以上方程联立解得:T1T26mg (2)由于绳拉力 T20,由 T2mgmv2/L 可得 vgL代入 mv02/2mv2/2mg2L 得:v0gL5点评:质点在竖直面内的圆周运动的问题是牛顿定律与机械能守恒应用的综合题。加之小球通过最高点有极值限制。这就构成了主要考查点。2质量为 M 的楔形木块静置在水平面上,其倾角为 的斜面上,一质量为 m 的物体正以加速度 a 下滑。求水平

4、面对楔形木块的弹力 N 和摩擦力 f。解析:首先以物体为研究对象,建立牛顿定律方程:N1mgcos mgsinf1ma,得:f1m(gsina)由牛顿第三定律,物体楔形木块有 N1N1 ,f1f1然后以楔形木块为研究对象,建立平衡方程:NmgN1cosf1sinMgmgcos2mgsin2masin(Mm)gmasinfN1sinf1cosmgcossinm(gsina)cosmacos点评:质点在直线运动问题中应用牛顿定律,高考热点是物体沿斜面的运动和运动形式发生变化两类问题。受力分析、研究对象的选取和转移(应用牛顿第三定律),是这类问题的能力要求所在。3举重运动是力量和技巧充分结合的体育项

5、目。就“抓举”而言,其技术动作可分为预备、提杠铃、发力、下蹲支撑、起立、放下杠铃等六个步骤。图 1 所示照片表示了其中的几个状态。现测得轮子在照片中的直径为 1.0cm。已知运动员所举杠铃的直径是 45cm,质量为 150kg,运动员从发力到支撑历时 0.8s,试估测该过程中杠铃被举起的高度,估算这个过程中杠铃向上运动的最大速度;若将运动员发力时的作用力简化成恒力,则该恒力有多大?解析:题目描述的举重的实际情景,要把它理想化为典型的物理情景。抓举中,举起杠铃是分两个阶段完成的,从发力到支撑是第一阶段,举起一部分高度。该过程中,先对杠铃施加一个力(发力) ,使杠铃作加速运动,当杠铃有一定速度后,

6、人下蹲、翻腕,实现支撑,在人下蹲、翻腕时,可以认为运动员对杠铃没有提升的作用力,这段时间杠铃是凭借这已经获得的速度在减速上升,最好的动作配合是,杠铃减速上升,人下蹲,当杠铃的速度减为零时,人的相关部位恰好到达杠铃的下方完成支撑的动作。因此从发力到支撑的 0.8s 内,杠铃先作加速运动(当作匀加速) ,然后作减速运动到速度为零(视为匀减速) ,这就是杠铃运动的物理模型。根据轮子的实际直径 0.45m 和它在照片中的直径 1.0cm,可以推算出照片缩小的比例,在照片上用尺量出从发力到支撑,杠铃上升的距离h=1.3cm,按此比例可算得实际上升的高度为h=0.59m。设杠铃在该过程中的最大速度为,mv

7、有,得 减速运动的时间应为tvhm 2smthvm/48. 12sgvtm15. 02加速运动的位移: 又 解得:mttvsm48. 0)(221122asvm2/28. 2sma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 mamgF解得:NF1842点评:该题中,将举重的实际情景抽象成物理模型,是解题的关键,这种抽象也是解所有实际问题的关键。这里,首先应细致分析实际过程,有了大致认识后,再做出某些简化,这样就能转化成典型的物理问题。比如该题中,认为发力时运动员提升的力是恒力,认为运动员下蹲、翻腕时,对杠铃无任何作用,认为杠铃速度减为零时,恰好完全支撑,而且认为杠铃的整个运动是直线运动。4如图 2 所示为一空间探

8、测器的示意图,P1、P2、P3、P4是四个喷气发动机,P1、P3的连线与空间一固定坐标系的x轴平行,P2、P4的连线与y轴平行,每台发动机开动时,都能向探测器提供推力,但不会使探测器转动。开始时,探测器以恒定的速率v0向x方向平动,要使探测器改为向正x偏负y60方向以原速率v0平动,则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A先开动P1适当时间,再开动P4适当时间B先开动P3适当时间,再开动P2适当时间C开动P4适当时间D先开动P3适当时间,再开动P4适当时间解析:该题实际上是要校正探测器的飞行状态,这在航天活动中,是很常见的工作,因此这也是很有意义的一道题。最后要达到的状态是向正x偏负y60方向平动,速率仍为

9、v0。如图 3 所示,这个运动可分解为速率为v0cos60的沿正x方向的平动和速率为v0sin60的沿负y方向的平动,与原状态相比,我们应使正x方向的速率减小,负y方向的速率增大。因此应开动P1以施加一负 x 方向的反冲力来减小正x方向的速率;然后开动P4以施加一负 y 方向的反冲力来产生负 y 方向的速率。所以选项 A 正确。点评:建立坐标系,在两个坐标轴的方向上分别应用牛顿运动定律,是研究动力学问题的常用方法。该题一入手,就在沿坐标轴的两个方向上对两个状态进行比较,就使问题很快变得清晰。因此要熟练掌握这种分析方法。52000 年 1 月 26 日我国发射了一颗同步卫星,其定点位置与东经 9

10、8的经线在同一平面内,若把甘肃省嘉峪关处的经度和纬度近似取为东经 98和北纬,已知地球 40半径 R,地球自转周期为 T,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为g(视为常量)和光速 c。试求该同步卫星发出的微波信号传到嘉峪关处的接收站所需的时间(要求用题给的已知量的符号表示) 。解析:同步卫星必定在地球的赤道平面上,卫星、地球和其上的嘉峪关的相对位置如图 4 所示,由图可知,如果能求出同步卫星的轨道半径r,那么再利用地球半径R和纬度就可以求出卫星与嘉峪关的距离L,即可求得信号的传播时间。对于同步卫星,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其中:rmrmMG2 2T2又 即:mgRmMG22gRGM 由以上几式解得:31222

11、)4(TgRr 由余弦定理得cos222rRRrL微波信号传到嘉峪关处的接收站所需的时间为 cgTRRRgTRcLtcos)4(2)4(31222 232222 点评:选择恰当的角度,将题目描述的情况用示意图表示出来,可以是情景变得更加清晰,有利于分析和思考,要养成这种良好的解题习惯。在解答天体运动的问题时,根据得到这一关系是经常使用的。mgRmMG22gRGM 6矿井里的升降机,由静止开始匀加速上升,经 5s 速度达到 4m/s 后,又以这个速度匀速上升 20s,然后匀减速上升,经过 4s 停在井口,求矿井的深度?解析:作 vt 图,如图所示,所围梯形面积就是物体运动的位移。ms9824)2

12、920(7一只老鼠从洞口爬出后沿一直线运动,其速度大小与其离开洞口的距离成反比。当其到达距洞口为 d1的点 A 点时速度为 v1,若 B 点离洞口的距离为 d2(d2d1) ,求老鼠由 A 运动至 B 所需的时间。解析:建立坐标,画出图像。xv1kxv1分析得:之间所围的面积等于老鼠由 A 运动至 B 所需的时间。21dd )(11(2112 21ddvvt8一个同学身高 h1=1.8m,质量 m=65kg,站立举手摸高(指手能摸到的最大高度)h2=2.2m,g=10m/s2。(1)该同学用力登地,经过时间 t1=0.45s 竖直离地跳起,摸高为 h3=2.6m。假定他离地的力 F1为恒力,求

13、 F1的大小。(2)另一次该同学从所站 h4=1.0m 的高处自由落下,脚接触地面后经过时间 t2=0.25s身体速度降为零,紧接着他用力 F2登地跳起,摸高 h5=2.7m。假定前后两个阶段中同学与地面的作用力分别都是恒力,求该同学登地的作用力 F2。解:(1)第一阶段:初速为 0,时间为 t1=0.45s 竖直离地跳起,加速度为,速度为。av第二阶段:初速度为,末速度为 0,加速度为 g,高度为 0.4m/s。v对第一阶段运动过程进行受力分析,并由牛顿第二定律得:则mamgFNF1060(2)由分析得第一阶段的末速度为: smghv/5221t4292550vd2d1dv1v第二阶段的运动

14、位移为: 第四阶段的初速度为: mtvh45 2smv/102第三阶段的加速度为: 22 /542smhva对第三阶段运动过程进行受力分析,并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mamgF则:NF1136点评:此题的关键是将复杂的过程分解为几个简单的过程进行分析。9跳伞运动员从 2000m 高处跳下,开始下降过程中未打开降落伞,假设初速度为零,所受空气阻力随下落速度的增大而增大,最大降落速度为 50m/s。运动员降落到离地面200m 高处时,才打开降落伞,在 1.0s 时间内速度减小到 5.0m/s,然后匀速下落到地面。试估算运动员在空中运动的时间。解析:将整个运动分解为四个运动过程:变加速所用时间为:10s

15、匀速所用时间为:31s匀减速所用时间为:1s匀速所用时间为:34.5s所以整个时间为:10+31+1+34.5=76.5s点评:此题的关键是将两段变加速运动,近似看成匀变速运动,估算出加速度。以上两个例题,解题的关键是分析整个现象中的物理过程,分析力和运动,将它们分段考虑(物理的分解的思维方法) 。如例题 9 中的第一段:阻力随速度的增大而增大,合力随速度的增大而减小,加速度减小,初速度为零,是加速度在减小的加速运动;第二段:合力为零,是匀速运动;第三段:突然打开降落伞增大了受力面积,阻力就增大,合力方向向上,是加速度在减小的减速运动;第四段:合力为零,是匀速运动。此题的关键是将两段变加速近似

16、看成匀加速,便可迎刃而解。三、方法总结三、方法总结高三复习的重点是打基础,是澄清物理概念完善物理概念,同时是提高学生认识物理的能力,提高学生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在复习中使学生建立解决物理问题的物理思维方式,如:微元法的思维方法、用图像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和伽利略的“忽略”的方法等。使学生在解决物理问题时,能从力和运动的分析入手,分清每一个物理过程,同时让学生规范的写在解题过程中。(2 2)巩固练习)巩固练习(一)选择题1一物体作匀变速直线运动,某时刻速度的大小为 4m/s,1s 后速度的大小变为10m/s。在这 1s 内该物体的( )A位移的大小可能小于 4mC加速度的大小可能小于 4m/s2B

17、位移的大小可能大于 10mD加速度的大小可能大于 10m/s22如图所示,位于斜面上的物块M在沿斜面向上的力F作用下,处于静止状态。则斜面作用于物块的静摩擦力( )A方向可能沿斜面向上 B方向可能沿斜面向下C大小可能等于零 D大小可能等于F3一木块从高处自由下落,在空中某处与一颗水平向北射来的子弹相遇,子弹穿过木块继续飞行。下面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木块落地时间与未遇到子弹相比较,将稍变长B木块落地位置与未遇到子弹相比较,将稍偏向北C子弹落地时间与未遇到木块相比较,将保持不变D子弹落地位置与未遇到木块相比较,将稍稍偏向北4物体在如图所示的一个大小和方向按正弦规律变化的水平力 F 作用下,由静

18、止开始沿光滑水平面向右运动,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在 0-时间内向右加速运动,在-时间内向左减速运2t4t动B物体在 0-时间内向右加速运动,在-时间内向右减速运2t2t动C时刻物体速度最大,时刻物体速度为 02t4tD时刻物体速度和加速度都最大,时刻物体加速度最大1t3t5某人在地面以 20ms 的速度竖直向上抛出一物,此物经过抛出点上方 15m 处所经历的时间可能是(g 取 10m)( )A1s B2s C3s D4s6一根张紧的水平弹性绳上的 a,b 两点,相距 14. .0m,b 点在 a 点的右方。如图所示,当一列简谐横波沿此长绳向右传播时,若 a 点的位移达到正向最大时,b

19、 点的位移恰为零,且向下运动,经过 1. .0s 后,a 点的位移为零且向下运动,而 b 点的位移恰达到负最大,则这列简谐横渡的波速可能等于( )A2m/s B4. .67m/s C6m/sD10m/s7木块 A 的动量大小为 p,动能大小为 E,木块 B 的动量大小为 p/2,动能大小为3E,有( )A若将它们放在水平面上,受到的阻力相同时,则 B 运动时间较长B若将它们放在水平面上,所通过的路程相同时,则 B 受到的阻力较大C若将它们放在水平面上,与水平面的动磨擦因数相同时,A 运动的时间较短D若使它们沿着同一光滑斜面上升,则 A 上升的距离较短8由于地球自转,地球上的物体都随地球一起转动

20、。所以( )A在我国各地的物体都具有相同的角速度B位于赤道地区的物体的线速度比位于两极地区的小C位于赤道地区的物体的线速度比位于两极地区的大D地球上所有物体的向心加速度方向都指向地心9如图所示,两根竖直的轻质弹簧 a 和 b(质量不计),静止系住一球,若撤去弹簧 a,撤去瞬间球的加速度大小为 2m/s2,若撤去弹簧 b,则撤去瞬间球的加速度可能为( )A8 m/s2,方向竖直向上 B8 m/s2,方向竖直向下C12 m/s2,方向竖直向上 D12 m/s2,方向竖直向下10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设地球半径为 R,地面处的重力加速度为g,则人造地球卫星( )11一个做匀速率运动的物体

21、,有人给出了以下一些结论,哪些结论是正确的( )A物体受到的合外力一定为零B物体受到的合外力不一定为零,但合外力做的功一定为零C物体的动量增量一定为零D物体的动量增量不一定为零,而动能增量一定为零(二)解答题12一艘宇宙飞船飞近某一个不知名的小行星,并进入靠近该行星表面的圆形轨道,宇航员着手进行预定的考察工作。宇航员能不能仅仅用一只普通的手表通过测定时间来测定该行星的平均密度。13如图所示,物块由倾角为的斜面上端由静止滑下,最后停在水平面上,设物块与斜面及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都为 ,试求物块在斜面上滑行的距离 s1与在平面上滑行的距离 s2的比值。14质量为 m 的滑块与倾角为 的斜面间的动摩擦

22、因数为 ,tg。斜面底端有一个和斜面垂直放置的弹性挡板,滑块滑到底端与它碰撞时没有机械能损失,如图所示。若滑块从斜面上高为 h 处以速度 v 开始下滑,设斜面足够长,求:(1)滑块最终停在什么地方?(2)滑块在斜面上滑行的总路程是多少?15列车在水平铁路上行驶,在 50s 内速度由 36km/h 增加到 54km/h,列车的质量是1. .0103t,机车对列车的牵引力是 1. .5105N,求列车在运动过程中所受到的阻力。16一物块从倾角为 ,长为 s 的斜面顶端由静止开始下滑,物块与斜面的动摩擦因数为 ,求物块滑到斜面底端所需的时间。27质量为 m 的小球 B(可视为质点),放在半径为R 的

23、光滑球面上,如图所示,有悬点到球面的最短距离为AC=s,A 点在球心的正上方。求:(1)小球对球面的压力;(2)细线上的张力。参考答案参考答案一、一、选择题1AD 2ABCD 3AB 4BC 5AC 6ABD 7BCD 8AC 9BD 10AB 11BD 二、二、解答题12试题提示:宇航员用手表测出飞船绕行星运行的周期 T,飞船在行星的近地轨道上做匀速圆周运动,有,得到,G 为万有引力常量,这样测出周期 T,即可求得行星的密度 。13解:由动能定理,即得14答案:(1)停在挡板前(2)15答案:5. .0104N16解:ma=mgsin-mgcos,a=gsin-gcos 而 s=at2 t=

24、2117解:对球受力分析如图:N 与 G 的合力与 T 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则由三角形相似,有,N=,T=(1 1)专题检测试卷专题检测试卷高三物理第二轮复习高三物理第二轮复习 力与运动力与运动 专题测试题专题测试题 一、选择题(410;每题至少有一个正确答案,错选或不选得 0 分,漏选得 2 分)1如图示,C 是水平地面,A、B 是两个长方形物体,F 是作用在 B 上沿水平方向的力。物体 A 和 B 以相同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由此可判断 A、B 间的动摩擦因数 1和 B、C 间的动摩擦因数 2可能是()A. 1=0 2=0B. 1=0 20C. 10 2=0D. 10 202三个完全相同的

25、物块 1、2、3 放在水平桌面上,它们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都相同。现用大小相同的外力 F 沿图示方向分别作用在 1 和 2 上,用的外F21力沿水平方向作用在 3 上,使三者都做加速运动。令a1、a2、a3分别代表物块 1、2、3 的加速度,则( )Aa1=a2=a3 Ba1=a2,a2a3Ca1a2,a2a2,a2a33如图所示,甲、乙为河岸两边的位置且甲在乙的下游.一艘小船从乙位置保持船头始终垂直河岸行驶,恰好能沿虚线到达甲的位置,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此时船渡河的时间最短B. 此时船渡河的位移最短C. 此时船渡河的时间和位移都最短D. 此船若要沿虚线渡河则船头应始终指向甲4图中

26、是光滑斜面轨道,、是光滑的折面轨道,但在、处都有光滑ABAEBACDCE的圆弧过渡,的总长度等于,现让一个小球先后三次在不同的轨道上自最高处ACDAB无初速释放,到小球接触水平面为止,则( )AA沿线用时最短ACDB沿线用时最长AEBC沿线用时比沿线用时短AEBABD沿线用时与沿线用时一样长ACDAB5、如图所示,一轻质弹簧固定在水平地面上,O 点为弹簧原长时上端的位置,一个质量为ABCDEOABmm 的物体从 O 点正上方的 A 点由静止释放落到弹簧上,物体压缩弹簧到最低点 B 点后向上运动,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 A物体从 O 点到 B 点的运动为先加速后减速 B物体从 O 点到 B

27、点的运动为一直减速C物体从 B 点到 O 点的运动时,O 点的速度最大D物体从 B 点到 O 点的运动为先加速后减速6图中 OA 是一遵从弹力跟形变量成正比规律的弹性绳,其一端固定于天花板上的 O 点,另一端与静止在动摩擦因数恒定的水平地面上的滑块 A 相连,当绳处在竖直位置时,滑块 A 对地面有压力的作用,B 为紧挨绳的一光滑水平小钉,它到天花板的距离 BO 等于弹性绳的自然长度,现用一水平力 F 作用于 A,使之向右做直线运动,在运动过程中,作用于 A 的摩擦力将( )A.逐渐增大 B.逐渐减小 C.保持不变 D.条件不足,无法判断7将一个电动传感器接到计算机上,就可以测量快速变化的力,用

28、这种方法测得的某单摆摆动时悬线上拉力的大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某同学由此图线提供的信息做出了下列判断:( ) At=0.2s 时摆球正经过最低点Bt=1.1s 时摆球正经过最低点C摆球摆动过程中机械能减小D摆球摆动的周期是 T=1.4s8如图所示,质量为 m ,电量为 q 的带正电物体,在磁感应强度为 B,方向垂直纸面向里的匀强磁场中,沿动摩擦因数为 的水平面向左运动,则( )A物体的速度由 v 减小到零的时间等于 mv/(mg+Bqv)B物体的速度由 v 减小到零的时间小于 mv/(mg+Bqv)C若另加一个电场强度大小为(mg+Bqv)/q,方向水平向右的匀强电场,物体将作匀速运动D

29、若另加一个电场强度大小为(mg+Bqv)/q,方向竖直向上的匀强电场,物体将作匀速运动9一个物体以初速度v0从A点开始在光滑水平面上运动,一个水平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的运动轨迹如图 1 中的实线所示,图中B为轨迹上的一点,虚线是过A、B两点并与轨迹相切的直线,虚线和实线将水平面划分 5 个区域,则关于施力物体的位置,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如果这个力是引力,则施力物体一定在区域B如果这个力是引力,则施力物体一定在区域C如果这个力是斥力,则施力物体可能在区域D如果这个力是斥力,则施力物体一定在区域0.4 0.8 1.2 1.6 2.0 2.42.81.401.51.61.71.81.92.02.

30、1t/sF/N10如图 6 所示,质量相同的木块A,B用轻质弹簧连接静止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弹簧处于自然状态。现用水平恒力F推A,则从开始到弹簧第一次被压缩 到最短的过程中( )A两木块速度相同时,加速度aA=aBB两木块速度相同时,加速度aAvB二填空题:(10 分)11 (6 分)如图所示,图 A 为一个质量为m的物体系于长度分别为l1、l2的两根细线上,l1的一端悬挂在天花板上,与竖直方向夹角为,l2水平拉直,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图 B 中将长为l1的弹簧(其它同图 A)现将l2线剪断,则剪断瞬时物体的加速度分别为 aA ; aB 12 (4 分)早在 19 世纪,匈牙利物理学家厄缶就明确指

31、出:“沿水平地面向东运动的物体,其重量(即:列车的视重或列车对水平轨道的压力)一定要减轻。 ”后来,人们常把这类物理现象称为“厄缶效应” 。如图所示:我们设想,在地球赤道附近的地平线上,有一列质量是M的列车,正在以速率v,沿水平轨道匀速向东行驶。已知:(1)地球的半径R;(2)地球的自转周期T。今天我们象厄缶一样,如果仅考虑地球自转的影响(火车随地球做线速度为R/T的圆周运动)时,火车对轨道的压力为2N;在此基础上,又考虑到这列火车匀速相对地面又附加了一个线速度v做更快的圆周运动,并设此时火车对轨道的压力为N/,那么单纯地由于该火车向东行驶而引起火车对轨道压力减轻的数量(NN/)为三实验(20

32、 分)13 (1) (5 分)关于“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成”实验,不述说法正确的是A、实验中,先将其中一个弹簧秤沿某一方向拉到最大量程,然后只需调节另一个弹簧秤的拉力大小和方向,把橡皮条另一端拉到 O 点B、实验中,若测 F1时弹簧秤上的弹簧与其外壳发生摩擦,引起 F1和 F2的合力 F 的偏差,把F 与真实值相比较,F 的大小偏小C、若用两个弹簧秤拉时,合力的图示 F 的方向不与橡皮条在同一直线上,则说明实验有错误D、若实验时,只有一个弹簧秤,则应按下述方法操作:把两条细线中的一条与弹簧秤连接,然后同时拉这两条细线,使橡皮条一端伸长到 O 点,记下两条线的方向和弹簧秤的读数F1;放回橡皮条后

33、,将弹簧秤连接到另一细线上,再同时拉这两条细线,使橡皮条一端伸长到 O 点,并使两条细线位于记录下来的方向上,读出弹簧秤的读数为 F2(2) (5 分)用打点计时器研究物体的自由落体运动,得到如图一段纸带,测得AB=7.65cm,BC=9.17cm. 已知交流电频率是 50Hz,则打 B 点时物体的瞬时速度为 m/s.如果实验测出的重力加速度值比公认值偏小,可能的原因是 .14 (10 分)某同学用如图所示装置做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关系的实验。他先测出不挂砝码时弹簧下端指针所指的标尺刻度,然后在弹簧下端挂上砝码,并逐个增加砝码,测出指针所指的标尺刻度,所得数据列表如下:(重力加速度g=9.8m/

34、s2)(1)根据所测数据,在答题卡的坐标纸上作出弹簧指针所指的标尺刻度x与砝码质量m的关系曲线。(2)根据所测得的数据和关系曲线可以判断,在 N范围内弹力大小与弹簧伸长关系满足胡克定律.这种规格弹簧的劲度系数为 N/m.四计算题15 (15 分) A、B两小球同时从距地面高h=15m 处的同一点抛出,初速度大小均为v0=10m/s。A球竖直向下抛出,B球水平抛出,空气阻力不计,重力加速度取g=10m/s2。求:(1)A经多长时间落地?(2)A 球落地时,A、B两球间的距离是多少?17(15 分)在海滨游乐场里有一种滑沙的游乐活动。如图所示,人坐在滑板上从斜坡的高处由静止开始滑下,滑到斜坡底端

35、B 点后沿水平的滑道再滑行一段距离到 C 点停下来。若某人和滑板的总质量m=60.0kg,滑板与斜坡滑道和水平滑道间的动摩擦因数相同,大小为=0.50,斜坡的倾角=37。斜坡与水平滑道间是平滑连接的,整个运动过程中空气阻力忽略不计,重力加速度 g 取 10m/s2。试求:(1)人从斜坡滑下的加速度为多大?(2)若出于场地的限制,水平滑道的最大距离为L=20.0m,则人在斜坡上滑下的距离 AB 应不超过多少?(sin37=0.6,cos37=0.8)砝码质量m/102g01.00 2.003.004.005.006.007.00标尺刻度x/102m15.00 18.9422.82 26.78 3

36、0.66 34.60 42.00 54.50123456708 m/102gx/102m152025303540455055参考答案参考答案12345678910BDCAAADCACDACBD11.gsin gtan12. )2(22 vTRvM13.(1)ACD (2)2.10,下落过程中有存在阻力等14 (1)图略 (2)04.9 24.515 (1)A 球球落地的时间由运动学公式求得t=1s2 021gttvh(2)A 球落地时,B 球的空间位置是m100tvxm5212gtyAB 两球间的距离 m11422.yhxL16由F=kSv2得,对小鸟 m1g=kabv12 对飞机 m2g=k

37、20a15bv22 代入数据得: v2=72m/s112 2300vmmv 17a=2m/s2 s50m(二)(二) 第二专题第二专题 动量与能量动量与能量(1 1)知识梳理)知识梳理一、考点回顾一、考点回顾1动量、冲量和动量定理 2动量守恒定律 3动量和能量的应用4动量与动力学知识的应用 5航天技术的发展和宇宙航行 6动量守恒定律实验7动量与能量知识框架:二、动量和能量知识点二、动量和能量知识点1 1动量动量(1)动量:运动物体的质量和速度的乘积叫做动量,即 p=mv.是矢量,方向与 v 的方向相同.两个动量相同必须是大小相等,方向一致。(2)冲量:力和力的作用时间的乘积叫做该力的冲量,即

38、I=Ft.冲量也是矢量,它的方向由力的方向决定。2 2能量能量能量是状态量,不同的状态有不同的数值的能量,能量的变化是通过做功或热传递两种方式来实现的,力学中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热学中功和热量是内能变化的量度。(1)W合=Ek:包括重力、弹簧弹力、电场力等各种力在内的所有外力对物体做的总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动能定理)(2)WF=E:除重力以外有其它外力对物体做功等于物体机械能的变化。(功能原理)注注:物体的内能(所有分子热运动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电势能不属于机械能WF=0 时,机械能守恒,通过重力做功实现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WG=-EP重力做正功,重力势能减小;重力做负功,重力

39、势能增加。重力势能变化动能定理2 12 221 21mvmvWA动量p=mv力的积累和效应力对时间的积累效应力对位移的积累效应功:W=FScos瞬时功率:P=Fvcos平均功率:cosvFtWP动能2 21mvEk势能重力势能:Ep=mgh弹性势能机械能机械能守恒定律Ek1+EP1=Ek2+EP2或Ek =EP系统所受合力为零或不受外力牛顿第二定律F=ma冲量I=Ft动量定理Ft=mv2-mv1动量守恒定律m1v1+m2v2=m1v1+m2v2 只与重力做功有关,与其他做功情况无关。W电=-EP:电场力做正功,电势能减小;电场力做负功,电势能增加。在只有重力、电场力做功的系统内,系统的动能、重

40、力势能、电势能间发生相互转化,但总和保持不变。注注:在电磁感应现象中,克服安培力做功等于回路中产生的电能,电能再通过电路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W+Q=E:物体内能的变化等于物体与外界之间功和热传递的和( (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一定律) )。mv02/2=h-W: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等于入射光子的能量和该金属的逸出功之差。E=mc2:在核反应中,发生质量亏损,即有能量释放出来。(可以以粒子的动能、光子等形式向外释放)3 3动量与能量的关系动量与能量的关系(1)(1)动量与动能动量与动能动量和能量都与物体的某一运动状态相对应,都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但它们存在明显的不同:动量的大小与速度成正比 p

41、=mv;动能的大小与速度的平方成正比 Ek=mv2/2两者的关系:p2=2mEk动量是矢量而动能是标量.物体的动量发生变化时,动能不一定变化;但物体的动能一旦发生变化,则动量必发生变化.(2)(2)动量定理与动能定理动量定理与动能定理动量定理:物体动量的变化量等于物体所受合外力的冲量.P=I,冲量 I=Ft 是力对时间的积累效应动能定理:物体动能的变化量等于外力对物体所做的功.Ek=W,功 W=Fs 是力对空间的积累效应.(3)(3)动量守恒定律与机械能守恒定律动量守恒定律与机械能守恒定律动量守恒定律与机械能守恒定律所研究的对象都是相互作用的物体系统,(在研究某个物体与地球组成的系统的机械能守

42、恒时,通常不考虑地球的影响),且研究的都是某一物理过程.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是:一个系统不受外力或者所受外力之和为 0,这个系统的总动量保持不变;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是:在只有重力和弹簧弹力做功的情形下,系统机械能的总量保持不变。运用动量守恒定律值得注意的两点是:严格符合动量守恒条件的系统是难以找到的.如:在空中爆炸或碰撞的物体受重力作用,在地面上碰撞的物体受摩擦力作用,但由于系统间相互作用的内力远大于外界对系统的作用,所以在作用前后的瞬间系统的动量可认为基本上是守恒的。即使系统所受的外力不为 0,但沿某个方向的合外力为 0,则系统沿该方向的动量是守恒的。动量守恒定律的适应范围广,不但适应常见物

43、体的碰撞、爆炸等现象,也适应天体碰撞、原子的裂变,动量守恒与机械能守恒相结合的综合的试题在高考中多次出现,是高考的热点内容。三、经典例题剖析三、经典例题剖析1 (上海高考题)一物体沿光滑斜面下滑,在此过程中【 】A斜面对物体的弹力做功为零B斜面对物体的弹力的冲量为零C物体的动能增量等于物体重力所做的功D物体的动量增量等于物体重力的冲量解析:物体沿光滑斜面下滑运动方向沿斜面向下,而斜面对物体的弹力,即支持力方向垂直斜面,故弹力不做功,选 A 正确。根据动量定理可知,物体的动量变化量等于合外力对物体的冲量,物体在下滑过程中,受到弹力和重力两个力的作用,这两个力的冲量均不为零,这两力的冲量的矢量和等

44、于物体的动量的增量,选 B 和 D 是错误的。根据动能定理可知,由于弹力对物体不做功,只有重力做功,物体的动能增加量等于重力所做的功,故选 C 正确。答案:A、C点评:本题考查动量定理和动能定理两个规律,在这两个定理中包含了功和冲量两个概念,所以同时对这两个概念也必须理解,并加以区分,冲量是力在时间上的积累,而功是力在位移上的积累,力在时间上的积累引起物体动量的变化,力在位移上的积累引起物体动能的变化。2 (2004 年天津高考题)质量 m=1.5kg 的物块(可视为质点)在水平恒力的作用下,从水平面上由静止开始运动,运动一段距离撤去该力,物块继续滑行 t=0.2s 停在 B 点,已知 A、B

45、 两点间距 s=5.0m,物块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 =0.20,求恒力 F 多大?(g=10m/s2)解析:设撤去力 F 前物块的位移为 s1,撤去力时物块 F1=mg对撤去力 F 后物块滑动过程应用动量定理可得:-F1t=0-mv由运动学公式:s-s1=vt/2对物块运动的全过程应用动能定理:Fs1-F1s=0由以上公式得:F=2mgs/(2s-gt2),代入数据得 F=15N答案:F=15N点评:本题考查动量定理和动能定理在动力学中的应用,在利用动量定理和动能定理解题时,选择初末状态时关键,同时也要熟悉物体的运动过程及受力状况。3 (2005 年天津高考题)如图所示,质量为 mA=4.0

46、kg 的木板 A 放在水平面 C 上,木板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 =0.24,木板最右端放着质量为 mB=1.0kg 的小物块(视为质点) ,它们均处于静止状态,木板突然受到水平向右的 12Ns 的瞬时冲量 I 作用开始运动,当小物块离开木板时,木板的动能为 8.0J,小物块的动能为 0.5J(g=10m/s2)求:(1)瞬时冲量作用结束时木板的速度为多少?(2)木板的长度时多少?解析:(1)以 A 由静止到获得初速度为研究过程,由动量定理可知I= mv0 带入数据得到:v0=3m/s (2)对 A 获得速度到 B 从 A 的左端掉下来为研究过程,其运动过程如图所示,设 A 运动的时间为 t,运动的位移为 Sa,B 运动的位移为 Sb,B 对 A,C 对 A,A 对 B 的摩擦力分别为fBA,fCA,fAB,由动量定理可得:对 A:-(fBA+fCA)t=mAvA-mAv0 对 B: fABt=mBvB 由动能定理可知对 A:-(fBA+fCA)Sa=mAv A 2/2-mAv02/2 对 B: fABSb=mBvB2/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