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藤野先生教案3篇.docx

上传人:l**** 文档编号:81697985 上传时间:2023-03-24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28.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藤野先生教案3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2023年藤野先生教案3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年藤野先生教案3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藤野先生教案3篇.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3年藤野先生教案3篇藤野先生教案1一、导入新课,培养兴趣师:今天我们学习藤野先生。藤野先生是什么人物?生:鲁迅的老师。师:是,但准确吗?鲁迅的老师很多啊,三味书屋的寿老先生,也是他的老师。生:是鲁迅在日本仙台医专留学时的老师,教解剖学。师:哎,这就准确了。学语文,就是要把语言表达到最准确、最完美。下面老师提供两则小资料:、藤野先生简介:藤野先生全名藤野严九郎,年生于日本福井县一个世代为医的家庭。藤野从小学过汉文,年从爱知医学校毕业留校作解剖学教师的助手,后到东京帝国大学医学院学习解剖学一年,年到仙台医专任解剖学讲师,年升为教授。两个月后鲁迅来此留学,藤野先生担任解剖学兼副班主任,曾给鲁迅

2、以特别关心和照顾。年仙台医专升格为东北帝国大学医科大学,藤野因学历不够,被解除职务。年回故乡开诊所,年在福井逝世。、鲁迅看重藤野先生:藤野先生是鲁迅最敬重的老师;叙事散文藤野先生是鲁迅最看重的作品。年,日本岩波文库要出版鲁迅选集,译者增田涉到上海征求鲁迅意见,问他选哪些文章才好。鲁迅回答:“一切随意,但希望能把藤野先生选录进去。“他的目的是借此打听藤野先生的下落,同时委托增田涉先生代为寻找。第二年,鲁迅选集出版,增田涉又到上海送样书,鲁迅再次问起藤野先生的下落,增田涉说没有打听到。鲁迅先生叹息说:“藤野先生大概不在人世了吧!”师:学习本课可培养发明精神和发明能力。半个多世纪以来,许多人对藤野先

3、生的理解是浅陋的,甚至是错误的,多种教辅资料的答案都有问题。今天我们学习这篇文章,要把半个多世纪的错误纠正过来。师:下面请大家预习课文,边读边划,特别要划住不懂的问题。师:读懂了吗?生:没有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师:这一课比较难懂,所以必需多读,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啊。也无妨读一点教辅资料。二、检查预习,整体理解师:我们先整体理解课文,做个填空题吧:藤野先生选自_,体裁是_。生:朝花夕拾散文。师:我们学过的课文,还有哪篇选自朝花夕拾?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社戏。师:社戏也是吗?生:不是,那是小说。师:对了。记住:写自身的亲身经历的,是散文,选自朝花夕拾;是小说的,选自呐喊。师:按时间和地

4、点转移,本文分为以下三局部:、在_,表达对_的厌恶;、在_,回忆与_交往;、在_,表达对藤野先生的_和_。生:在东京在仙台在中国。师:中国这么大,说在中国准确吗?生:不准确在北京。生:表达对中国留同学的厌恶是“清国留同学”回忆与藤野先生的交往表达对藤野先生的怀念和感激。师:这里用到了三个地名,这涉和到鲁迅的经历,下面老师再提供一则小资料与本文相关的鲁迅经历。年月,鲁迅赴日本留学。先在东京的弘文书院学习日语,然后于年月到仙台的医学专科学校学习医学,两年后又返回东京修德文和筹办杂志,直至 年月回国,一共在日本住了七年多。回国后,先在杭州和绍兴教书,后来应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长蔡元培的邀请去教育部工作

5、,年月到南京,个月后随教育部迁到北京。在教育部工作了十三年, 年初春,去厦门大学担任教授。藤野先生即写于此时。师:这是鲁迅年月在东京弘文书院的毕业照(图)。这是雕塑鲁迅与藤野先生(图),在绍兴鲁迅博物馆。三、阅读“在东京”师:咱们齐读第一自然段:“东京也无非是这样实在标致极了。”学习加红色词语(略)。师:上野公园,是东京最大的公园,也是东京的文化中心。这里原来是德川幕府的家庙和一些诸侯的私邸,年改为公园。公园面积很大,内有东京国立博物馆、国立科学博物馆、国立西洋美术馆、都立美术馆等,有“史迹和文化财物的宝库”之称。上野公园的著名还在于每年春天盛开的樱花,上野赏樱是东京人的保守习俗。下面我们看几

6、幅图片(图:上野公园、樱花)师:“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无非”是什么意思?生:只不过。师:它表示作者什么感情?生:表达对东京的失望表达对东京的不满。师:是“失望”好,还是“不满”好?为什么?生:“失望”好,说明去留学时把东京想象得很好,结果不是那样。师:对。“不满”没有这个意思。批上两个字失望。师:学习这一段,要特别理解外貌描写的艺术匠心。先请找出这一段中的外貌描写。生: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同学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师:把这几句大声读一遍作者写“清国留同学”的外貌,并非全面描写,而

7、是只抓一个特点。想一想抓了什么特点?生:抓住了辫子的特点抓住了“头顶上盘着大辫子”的特点。师:对,问题是为什么抓这个特点?生:因为清朝人留辫子。师:留辫子就该抓吗?他们也穿衣服啊,为什么不抓?他们也是黄皮肤黑眼睛啊,为什么不抓?生:我觉得从辫子可以看出对大清的态度,那时的革命者是剪掉辫子的。师:对喽,在当时,有没有辫子可以区分对清王朝的态度。抓住这一特点,就不只画出了他们的皮囊,更画出了他们的灵魂。这里老师再介绍点小知识辫子的故事:在清朝以前,我国讲究“身体发肤,受之家长,不可毁伤”,所以头发终身不剪(和尚、尼姑除外)。岁举行冠礼之后,把头发束在头顶,上面加“冠”。清人入主中原之后,强制推行清

8、朝法式:将前额头发剃掉,后面留起辫子,当时有“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之说。清朝末年,有反清思想的知识分子,例如鲁迅,率先把辫子剪去。所以当时仅凭辫子就可以区分对清王朝的态度。也有的辫子剪掉后又后悔了,就续一条假辫子。鲁迅小说阿 正传中的“假洋鬼子”就是这样。还有一种是革命来了,就把辫子盘在头顶;革命失败了,就放下来。当时鲁迅一到日本,就率先剪掉了象征羞耻的辫子。看,这是鲁迅当时的“断发照”(图)。可以这样说:留辫子,是保皇党;剪辫子,是维新派。那么这些“清国留同学”属于哪一派?生:保皇党不是,属于两面派。师:为什么?生:留着辫子,说明效忠清王朝,是保皇党。辫子盘在头顶,是留有后路:一旦维新失

9、败,还可把辫子放下来,就又变成了“保皇派”。师:对啊!所以鲁迅高明啊!这是大师的手笔啊!批上几个字生:大师。师:当然也可以,但“大师”不如“画出灵魂”画出灵魂了吗?生:画出来了。师:所以以后你写外貌的时候,不能长什么样就写什么样,得抓住特点,画出灵魂。师:理解作者修辞的艺术。“修辞”有两个意思:、使用修辞格,如比喻、拟人等;、选择字词句。你们一般只知道第一个“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同学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生:比喻暗喻夸张。师:是夸张吗?夸张有两条要求:第一,必需是明显的吹大话有座楼有米高,你说它有米,不能叫夸张,你得说它“高耸入云”才行。第二,也不能夸张得没

10、边没沿说它高到月亮上去了,就不行了帽子再高,也不能富士山那么高,所以不能说是夸张。说是比喻,就不只表示了它的高,而且表示出了它的生:形状。师:对,既形象,又有嘲讽意味。接着看看富士山的介绍,看看形象不形象。富士山是日本最高的山峰,位于本州岛的东南部,距日本首都东京公里,俯瞰波涛滚滚的太平洋。它是个圆锥形的火山,海拔 米,山巅终年白雪皑皑,顶上有一个直径米、深多米的火山湖。自公元年有文字记载以来,富士山共喷发过次 ,最后一次是年,此后变成休眠火山。富士山被日自己民誉为“圣岳”,是日本民族的象征。(图)师: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油光可鉴”是什么意思?生:头发上擦了油,梳得很光

11、亮,可当镜子照。师:“鉴”是什么意思?生:镜子用作动词,照镜子。师:油光可鉴有什么表达作用?生:有讽刺作用。师:下面是“说文解字”:“监”与“鉴”监,古文字象一个人在盛水的“皿”中照自身的影子,意思是“照镜子”,引申为“镜子”。(图)你看出来了吗右上角是一个人,左上角是一只眼睛,下面是“皿”。生:看出来了。师:后来有了铜镜,“监”又写成了“鉴”。这说明“鉴”的本意是什么?生:照镜子。师: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标致”是什么意思?生:漂亮。师:在这里是什么修辞手法?生:反语。师:表达什么感情?生:表示作者对“清国留同学”的厌恶。师: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同学”的速成班,鲁迅的

12、初稿并没有“成群结队的”这几个字,是后来修改时添上的。想一想,为什么添上?生:“成群结队”表示逛公园、赏樱花的人很多增强了讽刺的力量。师:对。下面朗读“中国留同学会馆的门房里有几本书买那是在学跳舞。”中国留同学会馆的门房里有几本书买,有时还值得去一转;倘在上午,里面的几间洋房里倒也还可以坐坐的。加红色的词语有什么表达作用?生:“几本”表示可买的书不多。生:“有时”表示值得一转的机会也不多。生:“倒也还”表示语义勉强。师:假如你家长问我,你的语文成果怎么样,我说“好”,与“还好”或“到也还好”一样吗?生:不一样师: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精通时事”在这里是什么意思?生:了解许

13、多无聊的事。师:为什么不说是“了解许多无聊的事人”?生:这也是讽刺说法对“清国留同学”充溢厌恶。师:这就又有一个问题了鲁迅为什么那么厌恶“清国留同学”?生:这些“清国留同学”不学无术,白昼逛公园,晚上学跳舞他们忠君保皇师:答这个问题,你得从清国留同学和鲁迅两方面答看看老师的答案:鲁迅是抱着“科学救国”的目的去日本留学的。但是,这些“清国留同学”不学无术,在国家危亡之时,白昼逛公园,晚上学跳舞,而且思想腐朽,忠君保皇。因此鲁迅厌恶他们。谁的答案好?生:老师的好师:是不是这样,有诗为证:自题小像鲁 迅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师:看懂了吗?生:没有。师:所以老

14、师给你翻译成了新诗:祖国啊,我的心灵无法逃脱对你的眷恋,虽然你风雨飘摇,像夜晚一样黑暗。即使你并不了解我的情感,我也要将一腔热血向你奉献!师:还要理解这一段在结构上的作用这一段并没有写藤野先生,是否离题?生:不离题。师:为什么?生:交代离开东京的原因,引出在仙台的事。师:你的意思大致是对的,但考试时这样答不能得分。我问,没有写藤野先生,为什么不离题,你答“交代离开东京的原因,引出在仙台的事”,行吗?生:不行交代离开东京的原因,引出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师:哎,这就对了。另外,这还表示自身的爱国主义精神这是本文暗线,也是主题的一个方面。所以不离题。学到这里,开始懂一点了吧?(第一课时到此结束)四、阅

15、读“添改讲义”师:下面朗读“过了一星期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师:“我的讲义,你能抄下来么?我交出所抄的讲义去。根据上下文推断,这两个“讲义”各是什么意思?生:第一个是讲课内容,第二个是课堂笔记。师: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我”为什么“很吃了一惊”?生: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师:“我”为什么“不安和感激”?藤野先生教案2教学重点:理解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教学内容:1、理清文章结构层次2、围绕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来分析文章教学要求:1、掌握本文通过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

16、的写法2、当堂练习作文片段教学步骤:一、引入新课同学们,我们已学过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散文,从中了解到三味书屋中的老先生虽然施行的是封建书塾教育,但思想还算开明,因此,鲁迅对他“很恭敬”。虽是“很恭敬”,但并不是很有感情。藤野先生是鲁迅在日本仙台学医时的一位日本医专的教授,他是一位怎样的老师呢?鲁迅对他的感情又是如何的呢?让我们来一起学习鲁迅的这篇散文藤野先生弄个明白。明确本文出处、教学重点、写作背景以及与回忆我的母亲写法上的不同。二、简介作者留学目的:鲁迅是抱着寻求救国道路的心愿到日本学医的。19041906年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他原准备毕业回来救治像他父亲一样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来实

17、现治病救人,救人救国的人生梦想。可鲁迅最终并没有成为一名医生,他后来放弃了医学,从事了文学,成了一位著名的文学家,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三、理清全文结构层次提示:根据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将全文分成三个部分。投影显示文章结构层次图如下:相识前 相识相处时相别后东京(离往、初到、在)仙台(回)北京见闻感受;相识肖像;声调深切;怀念相处四件事例:珍藏讲义;悬挂照片;相别神情 话语;多写文章。明确:从结构表中可知全文是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的,这是全文的一条明线。那全文的暗线是什么呢?分析讲解直接写藤野先生的文字:1学生浏览610段,找出有关描写人物外貌、语言等方面的语句。明确这些语句体现

18、了人物什么特点。(投影显示如下)(1)外貌描写的句子符合人物身份(2)动作 体现人物特点(3)说话声调 治学严谨(4)介绍解剖学历史 生活俭朴(5)忘带领结,穿旧外套读到此,一个生活俭朴、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已展现在我们的目前了,这是作者,也是我们读者对藤野先生的初步了解。让我们继续读下去,看作者为我们叙述了藤野先生的哪些事情,透过这些事情,我们将更深入地了解藤野先生的内在品质。2学生默读1123段,要求学生给每件事情拟一个小标题。明确每件事情分别体现了藤野先生什么思想品质。添改讲义提问:“我”很吃了一惊的原因是什么?“我”为何感到“不安”?(2)纠正解剖图藤野先生对学生要求严格,工作一丝不苟,

19、循循善诱,平易近人,和蔼地指出鲁迅图中的错,可当时的鲁迅有点任性,口头答应着,心里却不服气。哪个成语可恰当地概括这中情形?试着找出与此成语相反的词语。(3)关心解剖实习由“很担心”到“总算放心了”,从中我们了解到藤野先生对鲁迅真诚的关心,为人是多么热情诚恳。(4)了解女人裹脚投影显示如下:事情思想品质添改讲义工作认真负责纠正解剖图 对学生要求严格关心解剖实习为人热情诚恳了解女人裹脚可贵的求实精神提问:学了623段文字,我们懂得了学写类似作文要注意哪几点?投影显示如下:明确:学会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叙事应该有详略上下文注意过渡叙事时要注意刻画人物的神态。读到此,我们更深地了解到藤野先生

20、为人正直,他真诚地关心着鲁迅,热情地帮助鲁迅,对待鲁迅没有丝毫的民族偏见。读到此,我们会想:在这样一位老师的真诚帮助下,鲁迅定然能实现自己做医生的梦想,学成回国后去治病救人,救人救国。可鲁迅最终却作出了弃医从文的决定,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原因有二:一是因为日本学生怀疑鲁迅考试得了60分是先生泄露了题目,他们根本看不起中国人,因为当时中国是弱国。二是因为看电影时,鲁迅看到中国人为俄国人作侦探被日本人抓获要枪毙时,日本学生拍掌欢呼,对中国人民大肆污蔑。鲁迅的民族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同时感到中国人思想的麻木。这时鲁迅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

21、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要唤醒人们麻木的思想,当首推文艺。为此,他决定弃医从文。从上述两件事情,我们可知像藤野先生一样关心鲁迅的人非常少,这就使得藤野先生的真诚帮助、热情关心在鲁迅心中显得犹为珍贵。因此,鲁迅对他特别感激,感情也特别深挚。3请一个学生朗读3235段,要求学生找出师生惜别时两人的神情言行的语句,并仔细揣摩,体会出师生间的真挚情感。“他的脸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凄然”、“说了一个慰安他的谎话”、“叹息”、赠照片、题字、“叮嘱”寄照片和写信。4齐读3638段,明确这一部分主要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感激和怀念之情。鲁迅后来给藤野先生寄过照片了吗?写过信了吗?

22、他把老师忘了吗?鲁迅时时记起藤野先生,怀念他,感激他,赞美他,鲁迅对先生的怀念之情具体表现在哪里呢?珍藏讲义悬挂照片多写文章有关直接写藤野先生的文字,我们今天都讲了,余下的内容没有直接写藤野先生,这些事情与藤野先生有何联系?作者是用什么中心意思来统摄全文的?这也就是全文的一条暗线。小结(投影显示如下):1把握全文的结构层次。2明确本文的叙事线索。3了解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4掌握本文通过典型事例突出人物思想品质的写法。藤野先生教案3初二语文藤野先生课文预习教案:第一课时教学要点通读课文,理清文章脉落、记叙顺序,分清课文中变换的几个地点,了解全文记叙的几件主要事情,给文章划分段落层次,研习课文第一

23、部分(13段)。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鲁迅是大家熟悉的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进入初中以来我们学过了写鲁迅的文章和鲁迅先生写的文章有哪些?2、指名一学生读有关注释,要求学生考虑,注释告诉我们哪几层意思。(1)交代了文章的出处,选自朝花夕拾。说明这个集子的文章都是回忆性的。我们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也是这个集子的。(2)说明了文章的体裁散文。(3)介绍了文章的写作年代、作者生活的背景和所写的对象藤野先生的全名和籍贯。3、介绍时代背景。这篇散文记叙了作者1902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断。写作年代则是在鲁迅离别了藤野先生二十余年后的1926年10月12日。鲁

24、迅到日本学,本想以学医来救国救民,可在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习时,有一次观看反映日俄战争的影片,片中中国人看日本枪毙给俄国人做侦探的中国人的麻木神情给鲁迅以很大的刺激。从此,他弃医学文,决心用文艺作为武器进行战斗,从而唤起国民的觉醒。鲁迅写此文时,正当“三一八”惨案发生之后,鲁迅积极支持爱国学生的正义行动,与反动军阀以及反动文人进行英勇斗争,用战斗的文章来抨击“正人君子”的迫害,抒发自己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歌颂没有民族偏见、正直、热情的藤野先生所代表的日本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二、指导预习。要求学生以较快的速度阅读全文,在阅读时:1 做到借助课文注释和词典对文中字的形、音和词的含义有清楚明白的了

25、解,为研习课文内容扫清障碍。2 考虑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组织材料的,记叙的线索是什么,变换了几个地点,记叙了哪几件主要事情,表达了作者怎样情感,赞扬了藤野先生哪些高贵品质,怎样来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说说各部分的大意。教师巡回辅导,学生自习。(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规定学生阅读的时间与速度。)三、阅读完毕,根据预习中提出的问题,进行研讨。1、根据课文的内容和学生提问,补充书中没有的注释。(1)绯(fi)红:鲜红。 (2)宛如:好像。(3)会馆:旧时同乡或同业在京城、省会或大商埠设立的寄寓和机构。(4)遗民:留下的在国外的人; 改朝换代后仍效忠前一朝代的人; (5)流言:流传的毫无根据的坏话。(6)陌

26、(m)生:不熟悉。 (7)畸(j)形:不正常的形状。(8)不逊(xn):不客气;无礼貌;骄傲、蛮横。(9)匿名(n):不具名或隐藏真名。 (10)疑惑:心里不明白,不相信。(11)杳(yo):远得不见踪影;无影无声。 (12)瞥(pi)见:很快地看一下。(13)精通:深刻了解,非常懂得。 (14)喝(h)彩:大声叫好。(15)决意:拿定主意,。(17)美其名曰:(把不美的事物)美化他的名字叫。2、(1)文章是按事情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组织典型材料的。(2)以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3)变换了三个地点:“我”在东京;“我”在仙台;“我”离开仙台后。(4)与藤野先生相处写了他四个典型事例,赞扬

27、他认真负责、正直热情、严谨求实的精神。还写了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抒发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5)段落层次的划分以“我”活动地点的变换为标志。可分成三个部分(全文共有38段):第一部分(第13段)写“我”在东京的见闻及感受以及转到仙台求学的原因。第二部分(第436段),这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我”在仙台结识藤野先生,受先生教益,赞扬先生的崇高品质,以及“我”弃医学文的原因。第三部分(第3638段)写“我”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之情,以及先生的崇精神品德对我的激励与鼓舞。四、研习课文的第一部分。请一学生朗读,同学们看书并考虑:作者是怎样抓住主要特征来描写清国留学生的形象?比喻和反语修辞

28、手法的作用是什么?“无非”、“实在”对表达句子意思有什么作用?1、作者抓住清国留学生的主要特征将长辫盘在头顶,来描写他们的不男不女、不伦不类的丑恶形象。2、用两个贴切的比喻,“形成一座富士山”和“宛如小姑娘的发髻”,加上“油光可鉴”,生动形象地描绘与讽刺了清国留学生的奇特打扮。“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实在”是“的确”的意思,“标致”是“漂亮”的意思,用“实在”修饰“标致”,说思想腐朽的清国留学生“的确漂亮”,这是反语,强有力地讽刺了这些顽固维护清王朝统治的“遗少”,强烈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极端憎恶的感情。3、“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无非”是“只不过”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东京“清国留

29、学生”的恶浊生活的憎恶、失望和不满。这群人生活空虚、无聊,不是去逛上野公园,就是在会馆里学跳舞。这儿不是探求救国救民之道的作者的栖身之所,因此决心离开这个乌烟瘴气的环境,而“到别的地方去看看”。这也就是作者要离开东京去仙台的原因。第3段是过渡段,承上启下,由记叙在东京的所见所感转到记叙在仙台的见闻和感受。第一部分内容看似与写藤野先生无关,实际上从侧面反映了鲁迅不愿与清国留学生同流合污的爱国主义思想。他离开了东京,前往仙台,这为与藤野先生的相识埋下了伏笔。板书段意:写“我”在见到藤野先生之前,在东京的所见所感。五、布置作业。1、朗读这一部分课文,复习研习的内容。(郎读要求流畅而有感情)2、 完成

30、“理解分析”题一、二。初二语文藤野先生课文预习教案:第二课时教学要点研习课文的主体部分第二部分。教学过程一、检查作业,复习第一部分研习的内容要点。二、在课后预习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划分第二部分的层次。明确:该部分可划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第4、5段)写到仙台的途中所见所闻和初到仙台受到的优待。第二层(623段)写与藤野先生的相识,并通过写藤野先生四个典型事例赞扬他的高贵品质。第三层(2431段)写匿名信和看电影,激发作者的爱国热情。第四层(3235段)写作者离开仙台与藤野先生依依惜别。三、研习课文第二部分第一层次的内容。学生默读第4、5两段,思考下列问题:从东京到仙台途中,要写的内容是很多的

31、,作者为什么只写“日暮里”和“水户”两个地方?用意何在?“大概”对表达句子的意思有什么作用?鲁迅到仙台后,受到了哪些优待?这能说明什么问题?“居然”对表达句子意思有什么作用?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明确要点:1、因为“日暮里”中“日暮”会使作用自然想到“日暮途穷”之意,从而触发他对的忧愤之情,所以记得;“水户”则是反抗清朝至死不渝的朱舜水客死的地方,作者这时也正身居异国他乡,对这样一位具有民族气节的学者自然会产生仰慕之情,因而也记得。这样写是为了表达作者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2、“大概是物以希以贵罢。”“大概”有猜测、估计之意,表示似有此事,又不能完全肯定。它与句末的“罢”合用,更加强了不敢肯定的语

32、气。“物以希为贵”从字面上看是仙台“还没有中国学生”,鲁迅当算第一个。但这不是受优待的根本原因。作者用“大概”一词诙谐而含蓄地猜测其根本原因大概是出于日本人民的善良心地和对中国留学生的友好之情。3 受到的优待是“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这段生活情况的描写反映了中日人民的友好情谊,又隐约让人感受到弱国国民的辛酸,这是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的反映。这段生活情况的描写为下文中要写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埋下了伏笔。这段生活情况的描写将作者在生活上的刻苦精神与东京“清国留学生”的醉生梦死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4 “居然睡安隐了。”“居然”表示出乎意料之外,竟没有想到的意思。该词前面写的内容

33、是说明这个客店的居住条件差,蚊虫多,晚上难以安睡,而作者采用了防护措施,竟出乎意料之外地睡得安稳,表达了作者以不好的生活环境并不在意,这种态度说明作者的生活上的刻苦精神,用“居然”一词,还加强了整个句子的幽默感。板书第一层次层意:写“我”到仙台途中的所见和在仙台受到的优待,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情谊。四、研习课文第二部分的第二层次内容。学生快速诵读课文的第623段,并思考下列问题;作者抓住了哪些特征来描写藤野先生?这些描写揭示了藤野先生的什么品质?作者着得写了藤野先生的哪几件事?这些事表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品质?学生边复述课文内容,边回答上述问题。教师归纳,明确:1、写

34、藤野先生,作者抓住了他的外貌特征(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举止(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声调(缓慢而有顿挫)等方面的主要特征,将一个正直的学者形象描绘得栩栩如生。然后作者又从目睹到先生大大小小的书的情景和耳闻先生的衣着模胡,来表现先生的严于治学和生活检朴的崇高品德。2、作者在跟藤野先生的交往中,着重选写了他的四个典型事例。从四个方面来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1)写藤野先生检查并从头到末地修改“我”抄的讲义。表现了先生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2)写藤野先生指出“我”绘的解剖图中的错误。表现了先生热情关心,严格要求的工作作风。(3)写藤野先生为“我”不信鬼神,敢于解剖尸体而感到高兴和放

35、心。表现了先生的正直无私,直挚诚恳的工作精神。(4)写先生向“我”询问,了解中国女人裹脚的情形。表现了先生的探索研究,实事求是的精神。这四件事,(1)(2)两件是详写,(3)(4)两件是略写。通过这四个典型事例的记叙,赞颂了藤野先生认真负责、从严治学、热情关怀、正直诚恳、毫无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这些也就是藤野先生为什么要满腔热情地教育鲁迅的原因。板书第二层次层意:记与藤野先生相识和相处中的几件事,赞扬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五、研习课文第二部分第三层次内容。指导学生结合文中有关注释,阅读课文的第2431段,并思考下列问题:这一层次写了几件事?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作者为什么又要离开仙台,并弃

36、医学文?1、写了“匿名信”和“看电影”这两件事。这两件事对探索救国救民之道的鲁迅刺激很大。匿名信事件既用写匿名信者的卑劣行为来反衬藤野先生的高尚品格,又使作者深感弱国弱民倍受岐视的悲哀,激发了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为拯救民族、富国强民的斗争精神。“看电影事件”更深深地刺激了鲁迅。他极为沉痛而愤慨地写道:“中国是弱国也无怪他们疑惑。”用这样的反语来表达作者的自尊心所受到的挫伤,思想上所受到的极大的震动,以及改变的志向,弃医学文的决心。鲁迅的这种将个人的志愿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的结合在一起的精神,是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充发体现。2、“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何尝”与“不”连用,以反诘的语气来

37、加强肯定,说明“他们”无一例外地是这样的幸灾乐祸,麻木不仁,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反动派长期统治下的人们精神麻木的痛恨。上述两件事,尤其是后一件事情是鲁迅决心离开仙台,弃医学文的根本原因。同时,也给下文写与藤野先生的惜别作了铺垫。板书第三层次层意:写作者离开仙台,弃医从文的原因,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思想。六、研习课文第二部分第四层次内容。学生阅读3235段,考虑作者是怎样描写“我”与藤野先生依依惜别的深厚情谊。藤野先生听说“我”不学医,并要离开仙台,甚感“悲哀”、“凄然”,他“叹息”,并赠照题辞“惜别”,还希望“我”回赠照片,并常来信告诉他状况。这些记叙和描写将“我”与藤野先生依依惜别的深情生动具体地反映出来。先生对鲁迅这种毫无民族偏见的深情,鲁迅是终生难忘的。板书第四层次层意:写作者离开仙台时,与藤野先生依依惜别的深情。总结:课文第二部分(435段)是全文的主体部分。这一部分的意思,同学们可根据研习各个层次的内容及层意来进行归纳。七、布置作业。1 朗读这一中分,复习这一节课上研习的内容。郎读要求流畅而有感情。2 预习课文的第三部分(3638段),考虑这部分写了些什么内容,怎样写的,说明了什么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