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文化苦旅》读书笔记通用范文8篇.docx

上传人:1398****507 文档编号:81529759 上传时间:2023-03-2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1.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文化苦旅》读书笔记通用范文8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2023年《文化苦旅》读书笔记通用范文8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年《文化苦旅》读书笔记通用范文8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文化苦旅》读书笔记通用范文8篇.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3年文化苦旅读书笔记通用范文8篇 书本就像母亲一样安抚我担心的心灵,每天的鸡鸣声是唤醒我们读书最好的闹钟。那么关于相关的读后感该怎么写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文化苦旅读书笔记范文,供大家参考。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1 看了余秋雨的这些散文我感受颇深,他的每一篇文章都带给我一次心灵的洗礼,很是震撼,但最让我宠爱的还是他的<<废墟>>这篇文章,它里面的话深深地影响着我的思想,在极大数的人都认为完整才是美的时代。他却提出了一个能够说是另类的想法废墟也是一种美,或许嫩绿的叶子象征着期望,但是谁又能否定飘落的秋叶就不是一次生命的轮回吗,就不是另一个新的生命的起先,落叶是人们心中

2、“废墟”的代表,但是它却给予着别样的精彩,莫非不是吗? 圆明园曾代表着皇家名贵的身份和无尽的财宝,但是此刻当我们再回首过去时,望见的又是些什么呢?是一幅残缺破烂不堪的景象,我们已经很难去想象它以前拥有过的那些光辉岁月。当有人提出修复圆明园的时候,有些人却站出来否定了,正因即使修复了它原有的容貌又能怎样样呢?那些以前遭遇过的屈辱历史就能消逝在历史的记录里吗?答案是当然不会了,残缺的圆明园,一个废墟一般的存在,也是一种美,另类的一种美,正因这个残缺般的废墟的存在才让我们更加牢记了历史惨痛的教训和惨象,废墟是一种美,残酷而真实存在的美。它是不会正因它的不完整而被世人所遗弃,相反的,人们只会更加记得它

3、,它将会恒久的被人们珍藏在心中最深的那个角落。 在文化苦旅中我能感受到余秋雨那深厚的文字功底,在中国悠久的文化发展史上,有许很多多杰出的才子,他的文章并不是最华丽最美丽最感人肺腑的,但却是令我感受最深的,他的文章教会了我很多的哲理,我也能感受到来自他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看完这本书,我被深深地感动了,那纯朴简洁的文字是我思想上的一次撼动,是我精神上的愉悦,更是我心灵上的一次完备震撼。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2 回望过往的时间,总会发觉如此多的极好的诗文都是在文人墨客的踪迹中诞生的。他们总会以自己的独特感受写出壮丽的山河,而同时也会令一个个不为人知的美景跃入人们眼中。虽说如今有多数高校,图书馆讲授着人文

4、或古代文化,但那种就只是“纸上谈兵”而已,真正的文化却是这天地间的山山水水。 初读文化苦旅,只觉作者的细腻的笔触将我带入了那些各异的景色之中:敦煌莫高窟,三峡,洞庭湖,天柱山,西湖但他又不只是单单记录景色这么简洁而已,内里有着很多对过往人们故事的描写,使得旅程中好像又融入了一丝丝的沉重与思索。 或许是人生的经验让作者深感苍老,正如作者在自序中所说:“对历史的多情总会加重人生的负载,由历史沧桑感引发人生沧桑感。”坐着的心思或许正是古时文人的心思,都会在如画的景色面前大发感慨。当自己的回忆与经验与某地的自然、文化、人情相融合式便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思想。 如今的我们早失了那种与万物融为一体的奇妙感觉了

5、。每天都为生计而打拼着,没了观赏和善河山的闲情逸致,更没了关注文化生活的心。我们都惧怕于闯荡那些人烟罕至的地方,即使那里有着非尘的美景,却还是宁愿身居嘈杂的都市,假惺惺地与别人相处,却不愿远行,感受真性情。这是进步,亦是倒退? 而同时,国庆长假的各个景点令人望而兴叹的拥挤,一片片山林因旅游开发而失了自己本真模样,尽管有很多的人前去游玩,但令人感到困惑的是,我们游历的好像并不是自然的潇洒,而是人潮的壮丽了。真正的观赏不是这样的。 古时文人墨客的游历总是伴随着诗词文化的观赏,他们只微微伫立,便有了联贯千年的力气。这力气只由少少的方块字组成,却能穿透时间,使人文的力气注入大地之中。这种微妙的力气是只

6、有在远离尘嚣的宁和境地中才能真实感受到的。山水千万年间不曾变更过,如今的我们也应只用与古人同样的眼光端详世界,而非变更它们的面貌。 听自然之声,感受古风古韵。 赏美景如画,回味人文悠长。 文化苦旅凭借山水风物以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真谛。余秋雨那伸张有力的笔法和豪迈中略带凄苦的哲语,让我们阅读后留下了丝丝挥之不去的回味对历史的感悟,对文化的理解,对人生的思索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3 今年暑假,我浅读了上海戏剧学院余秋雨教授生平第一部散文集文化苦旅,受益匪浅。 文化苦旅表面是以描写中国各个地方的景点为主,但事实上是反映中华文明之兴衰,是告知我们人生之真谛。阅读中,让我如亲临文化古迹,如徜徉历史长河 道士

7、塔建于莫高窟,到了20世纪初年,它的所属者竟是王圆簏,王圆簏既是道士,也是历史中的罪人,是他从外国人的手中接过极少的钱财,然后让他们把难以计数的敦煌文物一箱箱运走。也是因为他,如今敦煌探讨所的专家们只得一次次用高价从外国人手中买来文物的微缩胶卷,叹息一声后走到放大机前这实在是让人感到愤懑。作为一名中国人,就应当酷爱祖国,保卫祖国,为祖国付出我们的一切,而不是做卖国贼,把祖国的财宝交到外国人手中,这不就成了中国人的笑柄了吗? 余秋雨教授笔下的都江堰可谓是“美”。因为有都江堰,四川才会成为“天府之国”,才会使中国在抗日斗争中有一个比较安定的后方。在余秋雨教授看来,写都江堰决不能忘了要提李冰,因为都

8、江堰的这一切都归功于李冰,四川有幸,中国有幸。“看云看雾看日出各有胜地,要看水,万不行忘了都江堰。” 白发苏州中的苏州人用一个“善”字来描述最合适不过了。他们那颗和善、为人正直、单纯的心使我特别钦佩。虽然是西施让他们变成亡国奴,但他们并没有指责,而是可怜、怜悯西施姑娘被利用后还要被人扔到河中去,这种珍贵的想法有几个人有过。 有着“东方巴黎”美誉的上海从来就是我憧憬的地方!可也曾经有人认为上海人不厚道、没有集体观念、对人冷淡。-2023年夏天,我和爸妈到过上海,不仅游了黄浦江,也走过了上海的很多大街小巷,逛过那里的很多大小商店,我却觉得上海人热忱、大方,尤其是上海人的拼搏精神与上海城市建筑的大气

9、非常相称。余秋雨教授在上海人中就写道:假如人们能从地理空间上发觉时间意义,那就不难理解:失落了上海的中国,也就失落了一个时代。失落上海文明,是全民族的悲伤。看到这里,我不断叫好!这莫非是隐藏在我心中多年的观点与当代文学巨匠思想之间的共鸣吗? 柔情似水的江南小镇,潇洒自如的孤独天柱山 是啊!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就像余秋雨教授说的,不管是春温秋肃,还是大喜悦大哀痛,最终总得闭一闭眼睛,平一平心跳,回来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让我们走进文化苦旅,去细细品尝,并努力去学着做一个学问广博的人,做一个有历史责任感的人。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4 从文化大家的园子里归来,被露水打湿的衣领上还带着花的香气,脑海里

10、保留着和这早晨一样簇新的记忆。我不揣冒昧地把这些既不连贯。又不精确的记忆写下来,不知能否对读书养气有所禆益。 读了文化苦旅这本书,我感受最深,也是最大的,就是:“文人的魔力,竟能把偌大一个世界的生僻角落,变成人人心中的家乡。” 我想,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有这种感觉,自己特殊想去的地方,总是古代文人和文化留下较深脚印的所在。作者余秋雨先生认为:“这是中国历史文化的悠久魅力和它对我的长期熏染造成的,要摆脱也摆脱不了。”我想,这个缘由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同样适合。 我们去某一个地方参观旅游,都总会不自觉地回想那里的一切,主子是谁,修建的目的,发生过的历史事务,何许人也曾经到过这里等等。这样,就在这一瞬间

11、,把人历史自然浑沌地交融在一起,历史的沧桑感与人生的沧桑感便覆盖在每一位参观者的全身,历史古迹所隐藏着的精神与文化也就能哗的一声奔泻而出,使每一位参观者都似乎亲身经验过肯定的历史事务,无端地感动,无端地喟叹。 譬如说,我们路过汨罗江,总会在百感交集之中挤出一声来源久远的喟叹。既艳羡沉睡江底的闲散,又恨楚国忠臣的轻生;既有感于物换星移的短促,又兴幸楚臣的精神没有随流水而长逝;既叹惜滔滔江水的无情,又因身为炎黄子孙而傲慢这众多的感慨,全是因为楚臣遇到了汨罗。我们看到了汨罗,就想到了它的主子,感受到他的爱国精神与浪漫诗篇。 又如,我们去参观长城。长城,之所以能成为我国的象征,就是因为它始终肩负起了保

12、家卫国的责任。走在长城上,好像能清楚地感觉到多数英灵在抗击匈奴时的威猛,倒下前转过头给熟识的大地投去的目光以及那亘古不变的黑色的眼睛。“不到长城非英雄”这一口号的提出,也许也是来自一个简洁的愿望:把中华民族的精神历代相存。而不懂得这一切,长城,中国的长城,只不过是一条长长的土堆儿而已。 也许,每一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都须要一些历史事务才能得以丰富,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古迹,陈年的石头和木块也才能深深的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而文人的作用,也就是把古迹封存久远的文化内涵与人类精神感悟出来。因此,文人也是丰富历史古迹的内涵的要素。没有了历史事务与人物,人们对于无论有着任何意义的景观都只会有:

13、“自然的力气多大啊!”或者“古人的才智与技术多高啊!”之类单纯的赞美,而恒久也不会有更层次的感慨。旅游的更高层次,就是要领悟我们祖先的精神,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传统精神。 文化苦旅这本书,如同一片巨大的花园,作为一只小小的蜜蜂,我所能采到的只是一点点的花粉。这是要请喜爱赏花的读者们宽恕的。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5 中华文化,说是人文文化,不如说是自然生态文化,中华文化从长江,黄河,高原点滴累计!在我看来,宗教和时间是让人从热血沸腾的状态冷却下来,因为人有敬畏之心;科学和高速让人从淡然到沸腾,可是却耗废了生态文化! 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感悟最深的是苦,人只有经验过苦才能有沉淀,中华文化,虽说

14、是泱泱大国传下来的精粹,虽然自带文弱书生的软病气息,那也是经验了种种苦楚才积累沉淀下来的!宁古塔的流放文人,敦煌的多灾多难!近代文人巴金等巨匠经验的那场浩劫而涅槃重生!种种苦难,打不垮的压不倒的中国人脊梁!所以坦然面对人生种种苦楚,是祖先传给我们血液中最大的财宝,这或许就是我们常说的不要怕吃苦的来由吧!呵呵! 以前对于余秋雨,并无甚好感,总觉得青歌赛长上的文化评委,卖弄嘴皮子,和缺乏文化素养的选手卖弄一下。读过北大授课时,感觉他倒是个有学识的人,读后感学问一次,在我看来,就是博闻强记,多读几本书,产生种种感悟而已。当然,看过文化苦旅,感觉就是他读书许多,学识渊博,这本书基本上就是他的考察笔记兼

15、有抒情散文!印象比较深的就是那句话:书和路是分不开的,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二者分不开。 我也有点体会:或许任何一个名胜风景,缺乏学识的人到了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但是这处一旦被给予了文化内涵,那么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更多的是他的历史背景了。看过这本书,依旧觉得,学识渊博的人有个共同之处:胸襟广袤。是啊,假如没有广袤的胸怀,何来有容乃大?余秋雨评价中华文化有一点很对,中华文化兴起于长江、黄河、淮河沿线,这些文化自带了中国文人固有的文弱气息。在文化传承中,有一个人物不行忽视,康熙,他的学贯中西,对于学识不偏不倚令人赞美,这个不偏不倚建立在学贯上,另外他一改文人的虚弱,是个健壮的人,有了健壮的身

16、体,才能让文化进一步升华!健康,健康,我会为之追求的。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6 文化苦旅是余秋雨第一部散文合集,全书共37篇。它是用过山水景物来探求文化灵魂、人生真谛以及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其运用独具一格的文字风格描绘出我国的文化历史,又完好地把中国文人的艰难与自身回忆结合。于是我带着新奇的心去品读这一本书。 第一篇为道士塔,讲的是一个无知愚蠢的道士王圆箓令人悲愤的故事。道士塔的塔就是指莫高窟,而王圆箓做了莫高窟的当家后,以极低的价格向外国人售卖莫高窟里的中华文物。若以我们常人的思维,确定会万般怪罪王圆箓。可是在余秋雨先生的文字中,他的“恨”不止恨王圆箓。篇中“真不知道一个堂堂佛教圣地,怎么会让一

17、个道士来看管,中国的文官都到哪去了,他们的滔滔奏折怎么从不提一句敦煌的事由”一段足以表达了余秋雨先生对清末朝廷以及官僚的不作为感到愤懑又无奈。我第一次读是愤懑,其次次读是无奈,第三次读就只剩压抑了. 紧跟其后的正是莫高窟,写的是余秋雨先生对莫高窟的参观和感悟。莫高窟是我国的佛教圣地,由前秦时期起先修建,历经十六国,各朝在此地都有不同的建立和修缮。余秋雨先生运动窟中壁画鲜活的语言向读者诠释了莫高窟足以傲视异邦古迹的证据,从乐樽和尚对佛教的崇尚,至盛唐时期人民幻想的飞天,无一不使余秋雨先生感慨万千。我也去过莫高窟,但大多时候走马观花,只是单纯地觉得窟中的壁画很壮丽,却无法如余秋雨先生一般表达出如此

18、豪迈的文字。篇末的一句,则是先生对莫高窟,对我国古代人民才智的骄傲我们,是飞天的后人。 余秋雨先生的这本著作文化苦旅深深印在每个读者的脑海里。有人说,中国散文的天空星光绚丽,而文化苦旅是一条河系,其中每一颗星星都散发着一种魅力非凡的高深莫测的力气。有人称他是本世纪最终一位大师级的散文作家,是开一代散文新风的第一位诗人。这些话道出了我的心声。我之所以要写出来与大家共享,是想要表达我至深的敬意。在文化苦旅中,余秋雨先生呈现给我们那一到处古迹背后的辛酸和沉痛以唤醒我们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情感,牢记我们历史的教训!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7 这本新编的文化苦旅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中国古代精神文明,中西方文化对

19、比与近代中国对文化的阻碍。后两部分分别来自余秋雨老师的千年一叹、行者无疆、吾家小史。因为三部分写作时间不同,文笔、内容均有较大差异性。 就文学性来说,刚起先读时觉得行文对仗、词藻美丽,但过多的堆砌显得有些腻,特殊是天人对话最终一段,很美丽但有些多余。我想将文化苦旅的第一部分(至风雨天一阁)举荐给即将高考的学生,会对考试的行文有很大帮助。 就内容来说,这本书在文化方面带给我许多启发。书里一些超前的观点也在现在得到了印证。我本是冲着传统文化而来,但这本书也让我意识到,在当今社会文化所面临的严峻形势。原文化苦旅中的牌坊寺庙让我们看到文化是如何通过时间的洗刷去粗取精流传下来的;道士塔让人体会到文物遭到

20、窃取的伤心;都江堰阳关雪宁古塔更是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坚韧和血性。可是反观现在,部分文人和作为文化传播介质的媒体好像无法认清自己的职责,让文化传播变了味。精华被人渐渐渐忘,粗劣的却被部分保留了下来。这种潜移默化温水煮青蛙般的影响跟一次大型文化灾难又有什么区分呢? 除了文化方面的思索外,我也从本书的其次、第三部分得到一些别的感悟。比如:媒体的作用是什么?是掀起舆论增大关注度还是照实报道做沟通的桥梁?还有,什么是言论自由?一些没经过验证且危害到他人的言论也是自由的么?再如,在社会大环境下,是随大流顺应社会还是维持心中的一把秤勇于做自己? 总体来说,第一部分让人从各个方面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精神;其次部分

21、升华文化,通过与其他国家文化的对比,了解自身文化的特别性;第三部分通过文化引出现代社会争辩热点。举荐想进行文化熏陶的挚友读第一、二部分;举荐想进行深度思索的挚友读其次、三部分。选择需谨慎,越往后越累,累脑又累心。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8 待到随着年岁渐趋稳定的人伦定位、语言定位、职业定位以及其他很多定位把人重重叠叠地包围住,最终只得像金色池塘里的那对夫妻,不再企望迁徙,听任蔓草堙路,这便是老。 读书心得: 前言 一大早,除了上课还要处理许多琐事,包括做五个小孩的思想工作,花了40多分钟;与一位来访家长谈话,花了30多分钟,忙得头晕脑胀的。本想写的读书笔记没有如期完成,甚至连好友的生日几乎都要忘了,

22、随意的发了条短信敷衍了事。中午回到家吃过饭后,习惯地打开电视想看一下新闻,却总觉得心里有事放不下,总觉得自己该干什么。 昨晚无故失眠。在看了余秋雨先生的散文青云谱随想之后,本以为又会有一个甜蜜的睡眠(我始终对挚友说自己的睡眠质量是很高的),但却无故失眠。夜越深,脑子却越醒悟,这段时间因阅读而滋生的各种想法和以前、最近对生活的零碎感悟都不谋而合的纷纭杳至,让我无法入眠。直到我把它们纷纷在脑子里过上一遍,整理得大致清晰了,它们才放过我,让我安稳入睡。 20xx年5月23日中午12时25分,此时的我知道该干些什么了,我应当打开电脑,写下自己对生活、对人、对事、对文章的想法。不要让它们被日常生活中的繁琐之事所吞噬,不要因为自己的一个不留神,不要因为自己脑子里瞬间闪过的偷懒的念头,把一些值得记住的东西遗忘掉。 一位网友说过这样的一句话:我没有经商者的精明;没有从政者的魄力;我只能用心做学问了。就凭这句话我就认定他在学识上,做人做事的看法上远甚于我。而我呢,在已消逝的岁月中用心于何事了呢?有没有如他这般明确的前进方向呢? 在今日,就让我起先用心地做好这件事吧,用心地写下生活所悟、工作所得、读书所想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