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区维度与限度.docx

上传人:l**** 文档编号:81195231 上传时间:2023-03-2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1.9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社区维度与限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论社区维度与限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社区维度与限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社区维度与限度.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论社区维度与限度今社区(共同体)概念在我国长驱直入,大有替代我国传统的诸如村庄、乡社、邻里、邻居、城邑之趋势。任何一种人群共同体单位形制,都是经验长时段形成的,并被给予特定、特殊的内涵。厘清这些共同体的内涵和外延,对中国乡土社会的相识大有裨益。社区是一个近代舶来概念,有其维度与限度,不行完全替代和超越我国传统的概念。社区;村社;共同体;维度;限度 引言 近代以降,西学东渐,很多舶来概念渐渐被超维度、超限度地运用。比如,具有海洋文明、历史语境、城市背景、公民传统特质和特色的社区(community)便是如此。它已经渐渐融汇到我国的官方语用中,融入到人民的日常生活之中,比如街道社区。作为一个外来词

2、,社区被引介到中国,社会学起到了重要的作用。community 直译为共同体;它有很多不同的边界构造和交织关系,也制造出不同、含混的语义。今日,地球村是一个共同体,现代国家是想象的共同体(Imagined Community),民族、族群是共同体,宗族是共同体,村落、街区也是共同体。总之,社区概念是当代社会中少数几个最为混淆者之一。在生活中,人们所说的社区都是确定的,由基础要件所构成。以我国基层的村落单位为例,它有一个传统文化作为基础,是一个土地宗族村社的聚落单位。而社区一词作为现代社会科学探讨中广泛运用的概念之一,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共识性的定义。不同的学科在运用这一概念的时候,意义和意思也不

3、同。在中西方沟通过程中,概念通常为先行者。假如对此没有充分的文化自觉,没有经过学问考古的厘辨,我国传统的概念性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很简单丢失,而那些传统的乡土村落,事实上处于被社区化的窘境。因此,是照搬西方的社区化形制,还是保留自己传统乡土社会的单位形制,包括称谓、语用,是一个重要问题。社区辨析 Community一词原为古法语 comuneté的派生,最早来源于拉丁语 communitas,意为共同体公共精神共享等。其空间没有特殊规定,或大或小。作为一个社会单位,社区中通常表现出群体、宗教、价值观或身份等方面具有特定的共性和特征。特殊是在拉丁系国家,海洋文明为其底色,移

4、民群体、拓殖尚武、城邦国家、公民原型、圣俗相兼等特点,成为共同体的几个重要的性质和特点。社区作为一个沟通平台,共享其位于特定的地理区域(如国家,村庄,城区或邻里),甚至虚拟空间的地方和地方感。虽然社区的概念出现于晚近,但从学问考古上看,其内涵早已深深地羼入了上述的品性和语义。最早提出社区一词的是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Ferdinand Tnnies),他在 1887 年出版的著作社区与社会中运用社区(Gemeinschaft)的概念。他将社区社会的二分法作为基本的结构关系而提出。换言之,社区是相对于社会概念提出的。二者的差别在于:共同体是长久的和真正的共同生活,社会只不过是一种短暂的和表面的共同

5、生活。因此,共同体本身应当被理解为一种生气勃勃的有机体,而社会应当被理解为一种机械的聚合和人工制品。依照他的区分,社区/社会存在的差异明显,社区更趋向于血缘、亲缘、地缘,共同的精神与伦理价值的长久性生活。社区是一种具有共同信仰和共同风俗习惯的人之间的密切、互助、听从权威的社会关系,具有剧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这一概念被提出后,西方学者从社会学、经济学、人类学、政治学、历史学等不同学科对其绽开探讨,对社区的界定也依据各自须要进行说明和扩充,没有统一的定义。美国社会学家 G.A.希勒里(1955 年)收集了关于社区的 95 种定义,指出除了人包含于社区这一概念之内以外,有关社区的性质,没有完全相同的

6、说明。大多数学者认同社区应包含社会互动、地理区域、共同关系等。人类学探讨将社区,包括村落、部落和岛屿等视为特定人群生活的基本结构单元,关注社区的特质包括诸如亲属制度的构造,以及社会结构的关联性。比较有影响的是人类学家雷德菲尔德对社区界定的四个特点:小规模范围、内部成员具有思想和行为的共性、在确定时间和范围内的自给自足、对共同特质的相识。威廉姆斯在关键词的社区条目中强调,具有共同的利益、共同的物产、共同的认同感、特定的群体关系等作为基本要件和要素。美国社会学家帕克概括社区的几个特点:(1)它有一个按地域组织起来的人口;(2)这些人口程度不同地扎根在他们所生息的那块土地上;(3)社区中的每一个人都

7、生活在一种相互依靠的关系中。我国学者吴文藻对社区规定了三个要素:(1)人民;(2)人民所居处的地域;(3)人民生活方式或文化。由于社区这一概念的被无节制地滥用,使之成为一个边界含混、重叠的象征性定义。在我国,费孝通对社区概念的译用和推导最具代表性。在二十年来之中国社区探讨中,费先生阐述了社区一词的产生过程:community 这个字最初介绍到中国的翻译是地方社会’也不是社区’。但后来认为地方社会’一词并不恰当,就想到了社区’。大家采纳后日渐流行。这就是社区’一词之来由。作为一种社会人类学的范式,社区探讨被引入中国,有着特定的语境;对此

8、,学者已有过详述,此不赘述。不过,在社区定性上,费孝通与滕尼斯是一样的,即认为社区限定于特定地域范围内的群体单位,基于血缘和地缘两种不同的背景关系之上。详细而言,血缘群体最基本的是家庭,逐步推广成氏族甚至民族。地缘群体最基本的是邻里,邻里是指比邻而居的互助合作的人群。邻里在农业区发展成村和乡,在城市则发展成胡同、弄堂等等。在中国,最为接近地缘与血缘相结合的聚居类型是村落(包括自然村)。村落在历史上有诸种称谓,如里、丘、屯、坞、寨、堡、庄等,这些不同的称谓,反映出地域和历史背景的困难和多样性特征。而把社区移植于传统的民族村寨,所呈现的面貌则大为走样。这样,我们可以为社区的特性做大致的归纳:首先,

9、community 无论译为什么(共同体社区、社群等),都不阻碍其存在着一个共同文化(common culture)的基础,这从词语构造上一眼便能看出。共同性也成其为关联性的落地单位;它不仅在语义上属于共同文化的词语反复,而且,二者原本在特定的状况下可以互指;即确定一种共同文化成为一个人群共同体共享的部分。其次,作为一个外来概念,community 在其学问考古中包括明确的公民社会背景。我国没有这样的传统,所以在引介和运用时须要设限,切不行随意运用。第三,血缘亲缘地缘作为共同体的基本特性和认同归属。在中国,与之最接近者是传统的汉族乡土村落、少数民族村寨,以及与乡土存在亲缘关系的城邑、邻居(早期

10、的业缘关系)等。第四,共同体作为现代社会科学探讨中广泛运用的概念之一,学者们在学术范围内的运用特别自由和任性。须要特殊强调的是,社区这一概念进入中国以后,早已与滕尼斯所提出和设计的原型发生重大的差异。就学术探讨而言,无论是方法论还是本体论,抑或是向社会现象和社会透视单位演化,都具有广阔的阐释和分析空间;甚至不阻碍学者试验性地运用家庭社区这样的嫁接概念。须要特殊提示的是,当人们将其应用于现实的时候,须要特别谨慎,终归行政化的套用与学术探讨的活用不同。今日,社区一词在生活中的运用已经很广泛,常常与街区、住宅生活区的指称联系在一起;大有颠覆、取代、置换我国传统的概念。笔者特殊警示:引入新事物与爱护旧

11、传统不行偏废。要之,community 在西方生成、变迁原有一整套西式的学问逻辑。当它被译作社区引介到中国来之后,在学术界经验了一个中式化的社区的历程;同时,它又超越了学界的樊篱,广泛地应用于社会生活。这些都值得很好的梳理和总结。为社正名 在中国,社之原型无疑将其植入农耕的土壤之中。换言之,只要选择和运用社,便与农本建立了原生性关联。古代称农业为贵本本农,本业正业。祖国、家国、国家称为社稷。白虎通社稷释:王者所以有社稷何?为天下求福报功。人非土不立,非谷不食。土地广博,不行遍敬也;五谷众多,不行一一祭也。故封土立社,示有土尊。稷,五谷之长,故封稷而祭之也。可知,以社稷报功,以安天下。所以,当我

12、们运用与社有关的任何词汇概念时,必需首先回来其本义、本体和本位。社的本义,就是祭祀土地。衬托土地生产和生殖的特点(后土,地母意象)。窃以为,要理解中国传统农耕文明,祖社为关键,这也是天地人之照相。有学者认为,祖与社同源,宜与祖古本一字,宜社亦即所谓出祖释祓,左传谓之祓社。尔雅所谓宜于社即俎于社,所谓祓礼也就是祖道之礼。从甲骨文的形态看,土,其意有二:土地和地中之物出形也。据学者考释,殷商时期的亳社为成汤故居,亳社也叫蒲社,王国维译作邦社,其为冢土。古以土为社;邦土,亦即祭之国社。我国自古有家天下的传统,而家是一个家长制宗法等级秩序下的各种分的原则(分封、分社、分支等),这一切都围围着土地,为乡

13、土中国之本色。中国素有以土地崇拜为详细对象的传统,社的神话传闻主要有二:一为后土后土为社(春秋传);一为共工氏有子曰句龙,为后土(左传昭公二十九年)。社,土也。(论衡顺鼓)孝经云:社者,五土之揔神。礼记祭法:王为群姓立社,曰大社;王独立社,曰王社;诸侯为百姓立社,曰国社,诸侯独立社,曰侯社;大夫以下成群立社,曰置社。古人以土地滋育万物,立社祭祀。社是祭祀的场所,同时也是公众聚会的地方。简言之,农耕文明的核心价值是以土为纽带的农本农正(政),社为基层单位。社亦释为地方(与天圆对应的地方结构),四方自然成了社的维度范畴。因此,四方神与社神为不同的神祇,二者皆重要,而且二者经常结合在一起。诗经小雅:

14、以我齐明,与我牺羊,以社以方。诗经大雅有:祈年孔夙,方社不莫,昊天上帝,则不我虞。丁山因此认为,后土为社,应祀于社壝之上,不必再祭于四坎坛。以四方之神合祭于邦社,恰与左传昭公二十九年中的五行之官,祀为贵神,社稷五祀,是尊是奉’,祀四方于社稷之典相合。足见四方之神,在商、周王朝的祭典里,本属地界,不隶天空当是祭四方于社稷的遗制,与天神无涉。四方之神在国语越语下中亦称四乡地主,云:(王命)环会稽三百里者为范蠡地皇天后土,四乡地主正之。韦解:乡,方也。四方神主,见于盟誓。社原本是土地伦理的产物,英雄祖先大多与之有涉,比如陶。说文解字释:陶,再成丘也,在济阴。从阜,匋声。陶丘有尧城,说明尧

15、帝曾经居住在陶丘,因此尧帝也号称陶唐氏。尧帝既是土之圣,又同陶之祖。再者,古人称主天者为神,称主地者为圣。说文解字:圣,汝颍之间致力于地曰圣。从又土。于省吾信任许说有所本,却过于笼统;以其考释,圣与田垦有关。明显,这是中国农本传统的缩影,说明古代以神农(农业)为本,以土地为本。人们也可以理解为何尧、舜、神农等先祖皆为圣土之王。圣的繁体字为聖,即圣聖的并转。甲骨文像长着大耳的人,表示耳聪大慧者;说明最聪慧能干者为圣王者大都重土擅耕。社也建构出我国乡土社会以田土为本的疆理体系。在这个体系里,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基层形制(包括乡土自治性和封建管理性)。虽然,在历代朝代的治理中,这些基层群落的称谓和管理制

16、度存在差异,但是,以田农为纽带的本质从未变更。从逻辑上讲,社也就成为了村社聚落的原型。在我国,村社是以家族继嗣为原则的父系制。费孝通说,在中国的乡土社会里,家并没有团体界限。这社群里的分子可以依须要,沿亲属差序向外扩大。而扩大的路途,是以父系为原则,中国人所谓的宗族、氏族就是由家的扩大或延长而来的,社群是一切有组织的人群。村落以姓氏(犹如姓村、双姓村和多姓村等)为主要人群构成关系最有代表性,即村落基本形制由宗族分支演化而来即社群的基本构造。这就是说,在以社为表述的全部单位形制中,宗族(人群)社土(农本)的结构,即土地捆绑的中国(费孝通)的性质始终贯穿在中华民族的传统之中。中国乡土社会的基层为村

17、落,其与田为核心,形成了完整的表述体系,诸如田、里、甲、保、邑、坊等地方学问体系。由此可知,中国以往从来没有运用过社区,虽然共同体可以包涵村落中的人群关系,却无法真实地反映我国村落群体的特别性。传统村落宗族家园的构造成为了中国乡土性的基础。既然我们有自己的概念,何必借用外来概念,尤其在乡土社会中,有了自己的家就不必好事(house)西式。简言之,在中华文明的语境中,只要运用了社,便与农耕,与土地存在关联。也是本土化的逻辑依据。而西方的 community 与公民社会存在着历史的纽带关系,却并不肯定干脆关乎土地,或与土地的关系较为疏远特殊是拉丁系,其与海洋存在着密切的缘生关系。城邑之社 从 co

18、mmunity 的基本形制看,其原型包含了城镇的聚集干脆来自于西方古代的城邦(city-state),即以海洋为背景,以拓殖、贸易、掠夺、冒险、荣誉等为主要活动的发展线索。城邦制特征包括:(1)城邦作为一个独立的国家而存在。在古代希腊(前 8前 4 世纪),有数百个城邦并存,出现过很多城邦联盟。最强大的城邦为雅典和斯巴达。所谓城邦,指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四周是乡镇。全部希腊城邦都以小的共同体为单位。希腊城邦的居民根据政治地位分为三大类,即拥有公民权,可参与政治活动的自由人;没有公民权的自由人,主要指那些来自外邦的移民;奴隶。大致上,每个城邦都有三种政治机构:由成年男子构成的公民大会、议事会和经选

19、举制度。这些也都成为现代国家共同制的原型。(2)虽然在城邦制的形制中,也包含着围绕其四周的乡村,但作为海洋文明的拉丁类型,城/乡(country/countryside)关系是一个以城市为中心,以乡村为边缘的关系格局和模型,而且这一关系不是缘生性的即城市的产生并非因为乡村的存在和须要,反之亦然。(3)共同体(社区)包含着人群的非同祖同宗的人群构成,公民指以国家为政治隶属的群体。在城市原型中,城市被视为权力的所在,政治、宗教、行政、财宝、商品、交换等都集中在那里。在城市空间中,市政中心成为重要的政治象征,并不是因为人们聚集在那里实行庆祝活动,而是因为它本质上是一个政治机构。从这个角度讲,市政中心

20、等同于城市(city)一词的古典涵义,即居民团体。也就是我们今日所说的公民社会。事实上,即使是在城市社区的范畴内,除了我国传统的城镇中的邻居、邻里关系的背景外,还有当今现实中的城市社区(共同体)的泛边界概念情形,以及具有实体性的街道居民委员会(居委会),甚至新型的住宅小区式的社区,其中主要包括物业业主的关系。它们虽然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社区组织,但并不遮掩其所包含的社区共同体关系。在这种状况下,社区相对地独立于城市而存在。对于擅长探讨城市的社会学而言,在传统的意义上,西方的社区,无论从本体论还是方法论,主要的依据均是城市社会。在本体论意义上的社区’探讨中,最为核心的问题是共同体意义上

21、的社区在现代城市社会是否可能;而在方法论意义上的社区探讨中,最受关注的一个主题则是,通过社区去透视国家与社会之间困难的互动关系。在城市社区这样的背景论题下,出现了诸如社区保存论与社区消逝论的不同声音,而症结在于,对所谓共同体的阐释和理解的差异;包括我国与西方城市形制的差异。我国古代城市诸如里坊邻居邻里,原本都与乡土村落保持着亲缘关系,里的本义取田畴、耕种、居住的地方。说文解字:里,居也。从田从土。凡里之属皆从里。里干脆来自田邑。坊,即以方为本夯筑城墙;说文:坊,邑里之名。从土,方声。古通用埅。同时兼有邻居的意思,即城市的形制依据是方田为摹本生成的。其社会结构仍旧可清楚瞥见宗邑的影子。与西方的城

22、市相比,我国的城市形制特色显明。其中邑特殊值得一说的是,古代的城市也称城邑。据刘沛林考释:早期聚邑的产生,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男系确定血缘关系和继承权的父系世系逐步取代母系世系,从而进入到父系氏族社会阶段的结果。婚姻制度的改变,产生了以男子为主的父系大家庭组织。与之对应,聚落规划也有明显反映。原来作为氏族聚落中心的大房子或广场渐渐消逝,代之以部落首领的宫室。作为部落驻地的邑,为了爱护部落首领和富有者的财宝和平安,起先筑墙,加强防卫,从而出现城的原始雏形,即设防的聚落(邑)。设防的城堡出现在 4 000 多年前,恰好处在即将进入奴隶社会的前夕。这时,聚落起先分异作为统治据点的邑和作为一般居住

23、之所的聚。笔者并不完全认可这样的推断,假如根据这样的历史推断,世界的很多地方和地区都会出现同样的聚落(邑)。因为,这几乎是人类演化史的规律(这一规律包含着推论上的假定,比如父系制对母系制的替代),而城邑也就不是我国独特的聚落形式了。事实上,有些学者,比如李学勤,之所以称说我国古代的城市文明为城邑国家或都邑国家文明,理由就是城邑为我国独有。刘氏的结论与之大致相同,却没有留意到中国之所以可以称为城邑国家,一个重要的特质是农耕属性,即邑的特点重于市的特点自于农耕文明的自给自足的特质。于此,笔者更情愿引礼记王制之凡居民,量地以制邑,度地以居民,地邑民居,必参相得也,无旷土,无游民,食节事时,民咸安其居

24、。这既是邑的最基本的意思,又是乡土社会安家立业的志向蓝图。虽然城市规模也存在量地的工作,但所依据者依旧是农耕背景。这是与西方城邦制度完全不一样的地方。我国古代的城邑(大致上以宗族分支和传承为原则)和城郭(大致上以王城的建筑形制为原则)共同形成了古代中国式的城市模式。不少学者认为,用城邑制概念来概括我国古代的城郭形制更为恰当,因为中国的早期城邑,作为政治、宗教、文化和权力的中心是非常显著的,而商品集散功能并不突出,为此可称之为城邑国家或都邑国家文明。邑,会意字,甲骨文,(囗,四面围墙的聚居区);(人),表示众人的聚居区。初文从(口),从(卪)。其中口字表示城市,而下面的卪字表示跪坐臣服的人,有城

25、有人,这就是邑。邑的雏形原与聚落联系在一起,又与农田土地相连。通常,邑与郊野是连通的。尔雅:邑外谓之郊。可以这样理解,不论邑为国、为乡,都衍生于农作,衍生于井田,而且演示出了宗法制度的特别景观。邑与农耕、季节相互协作,吕思勉说:春、夏、秋三季,百姓都在外种田,冬天则住在邑内,一邑之中,有两个老年人做领袖。这两个领袖,后世的人,用当时的名称称呼他,谓之父老、里正。古代的建筑,在街的两头都有门,谓之闾。闾的旁边有两间屋子,谓塾。当大家出去种田的时候,天亮透了,父老和里正开了闾门,一个坐在左塾里,一个坐在右塾里,监督着出去的人。出去的太晚了,或者晚上回来时,不带着薪樵以预备做晚饭,都是要被诘责的。出

26、入的时候,该大家相互照应。这样的描述完全是一幅乡社的景致。要之,我国传统的农耕文明不仅表述乡土社会自身,也在强调城市与乡土之间的连带和亲缘关系。所以,community进入传统城乡需做充分评估,终归本义、所指、背景等都不一样。后记 人有本名,纵然复取西名,只是在特定语境中运用,不行取代本名。是为常理。当我们在生活中渐渐习惯社区的概念时,我们有时会混淆自己的乡村村庄村落村寨屯堡乡镇城邑邻居邻里等,而这些具有中国特色的概念词汇早已融入、化入传统社会机体系统和表述体系中,可是我们却在慢慢地忘却它们。毫无讳言,这是一种无形的损害。以笔者之见,我国的乡土社会自古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表述体系,以祖社(土

27、地捆绑的、田园地方、具有同祖共宗的人群)为主干的相关概念特别有特色,是一份难得的文化遗产,不行轻易地以外来词替代之。而社区从舶来到我国的本土化过程,已经使这一概念发生的重大改变,出现了语义迁移,甚至出现了对走(延长到了对立面)的趋势。所以,当我们将社区移植到传统的乡土社会时,需慎而又慎。另一方面,面对当今全球化的情形,移动性(mobility)成为一种新的社会属性,新的人群共同体,包括诸如虚拟社区(Virtual Community,VC)等与日俱增,面对公民社会的整体性日益增加,新兴城市如雨后春笋,新兴社区平台骤增的形势,引入社区于这些范围和范畴,势在必行。任何一个民族,特殊在文化变迁加剧的转型期,如何选择和引入外来文化,如何保留和爱护传统特色,是考验该民族文化自信进而文化自觉的一个重要尺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计划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