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媒体带来的替代性创伤_替代性创伤.docx

上传人:l*** 文档编号:81183748 上传时间:2023-03-24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3.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警惕媒体带来的替代性创伤_替代性创伤.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警惕媒体带来的替代性创伤_替代性创伤.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警惕媒体带来的替代性创伤_替代性创伤.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警惕媒体带来的替代性创伤_替代性创伤.docx(5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警惕媒体带来的替代性创伤_替代性创伤 一、何谓替代性创伤 近几年,全球灾难频发,巨大灾难不仅带来了严峻的物质环境破坏,同时也严峻的创伤了人们的精神世界。当人们在面对灾难事务时,内心可能会承受不同程度的创伤,而且离灾难现场越近,感受越深,也越简单受到创伤。参加救援工作的人们、深化报道的记者等,或多或少会面对不幸遭受的当事人,倾听苦痛阅历,目睹凄惨境况。当他们在帮助当事人复原创伤时,自己也有可能成为受难者。这种现象被称为“替代性创伤”。 国外学者将认为:替代性创伤是助人者在帮助当事人的时候,由于共情和同理投入导致的一种内心转变。假如所接受到的破坏性场景或事务的程度超过一部分人的心理和心情的耐受限度

2、,就会间接地导致心理异样。通常地,会出现一些身心困扰,严峻时甚至精神崩溃。 Kassam-Adams(1995)认为替代性创伤带来的危害主要表现为进食障碍(厌食)、睡眠障碍(难以入睡、易惊醒)、噩梦、易激惹或易发怒、简单受惊吓,难以集中留意力等,类似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症状。McCann (1990)以及Maddy(2004)的探讨都指出,替代性创伤会变更个体的世界观,以及个体的认知图式,这一结论在很多探讨中都得到了证明。也就是说,当个体持续承受大量负性事务后,会感到巨大的压力,进而对生活持悲观怀疑的看法,价值体系面临巨大挑战。比如,个体因为某些事务感觉人际关系不行靠,有了很多悲观想法而出现社会

3、性退缩;或长期的接触负性事务而出现职业倦怠等。 长期以来,始终关注的是心理询问助人者,灾难性事务救助者及一线记者等特别职业工作者的替代性创伤问题。然而,在面对创伤事务时,每一个人都会感同身受,即使没有干脆去接触生还者,也会常常接触到创伤性事务的图片、文字或视频。长期大量地接受负面信息而不进行任何处理,也同样可能产生替代性创伤。 二、媒体引发的替代性创伤 生活在信息时代,媒体实时、丰富的报道让人们足不出户即可博览天下。然而,事实并非这样好。长期沉醉在对媒体负性新闻的关注中,或是面对媒体单一炒热的报道时产生的“放大”及“复制”效果,都会影响自身的心情及身心健康,严峻时将引发替代性创伤,这是一种其次

4、手的“替代性创伤”。“自我强度”较脆弱的人,或是曾经有过创伤性经验的人简单对新闻事务“入戏太深”,是替代性创伤的“易感”人群。媒体引发的替代性创伤,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1、媒体污染 间或上演的大型灾难,过度报道有可能变成“嫌恶刺激”,令人避之生怕不及。但还有些较小的媒体污染,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我们全部人。不少电视新闻和报纸,每天对性侵、家暴、绑架、自杀、车祸、丑闻、谣言的报道,几乎是固定菜色,甚至有意加油添醋。这种媒体暴力,不仅很简单对原本就有自意念的人,造成无望示意,增加其有样学样,实行行动的危急因子;而且,对“易感”人群也会有较大的不良影响,频繁勾起剧烈的身伤心苦,甚至白暴自弃。这种媒体污

5、染会诱导社会日趋集体悲观。 2、人们过度关注 深陷于电视画面、网络新闻,报纸或电台广播不能自拔,这种反复的情感体验和创伤性事务的强化,会对人们的心情和行为产生影响,也可能干扰到他们的日常生活,甚至会变更其对人生的主动看法。假如人们因为媒体报道而感受到的消极心情得不到排解,那么多多少少都会带到工作和生活中,可能会引发冲突。而长期的压抑,更会带来心理问题,严峻的须要就医。 当512 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生还者陷入巨大的哀痛中,整个社会也随之陷入哀痛。灾难发生后,各种媒体都在事无巨细地播放灾区的新闻信息。许多网友表示在连续看到灾区一线的救援画面后,哀思、感动、内疚等百感交集,心情久久未能平复。很多人

6、过分关注灾难信息,负面心情多,无法工作,扰乱了正常的生活。例如,台湾地震后,台北有一位老人,每天都在看媒体对灾难的报道,心情和生活都产生了严峻的消极影响,最终抑郁而去接受治疗。 三、如何应对替代性创伤 国外学者指出自我应对替代性创伤应遵从三个基本原则:“觉察、平衡和联系”。 觉察:须要个体接纳和专注于自己的内心体验,特殊是不平衡的心理状态,发觉并承认自己当下的负面心情。不论何时,让自己保持一个良好的自我觉察,有利于尽早的发觉自己的心情问题。 平衡:即保持个体基本的生活步调,顺其自然。找到适合自己的放松方法,充分支配好作息,劳逸结合,这样也有利于平衡自己的内心体验。 联系:保持与外界的沟通和沟通

7、,常常与家人和挚友联系。一个巩固和完善的社会支持系统,可以帮助自己更好的调整心理不适,更可以拓展内在的阅历和知觉,增加“反抗力”。 因此,“易感”人群不应过多地让自己沉醉在媒体某些信息当中,而是把负面新闻的内容拿来当警世教材。若产生负性心情,应和家人或挚友讲解并描述,或以文字的形式写出来,或听听音乐,让不良心情得以释放。另外,成年人应避开应激反应影响到儿童,要刚好处理自己的压力并调整心情。当发觉媒体报道对自己的身心产生很大影响时,应适时隔离刺激,短暂不要再看相关报道,转移留意力,正常生活作息。若长时间存在负面心情,无法自我调整,则需向专业的心理询问师寻求帮助。 参考文献: 1黄龙杰.救治心理创伤从灾难现场到心灵重建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6. 2邱慧萍.灾难性危机事务的心理干预J.江西农业高校学报(社会科学版),3(1). 3秦虹云,季建林.PTSD 及其危机干预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3,17(9). 4许思安,杨晓峰.替代性创伤:危机干预中救援者的自我爱护问题J.心理科学进展.2009,17(3).570573. 作者简介:杨柳(1987),女, 汉族, 云南腾冲人, 硕士,苏州高校教化学院应专心理学专业,探讨方向:心理询问与治疗 苏州高校,21512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计划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