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病源候论》文献研究思路述评与展望]文献述评.docx

上传人:l*** 文档编号:81165709 上传时间:2023-03-2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1.1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诸病源候论》文献研究思路述评与展望]文献述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诸病源候论》文献研究思路述评与展望]文献述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诸病源候论》文献研究思路述评与展望]文献述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诸病源候论》文献研究思路述评与展望]文献述评.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诸病源候论文献研究思路述评与展望文献述评 (上海中医药高校基础医学院,上海 201203) 摘 要:隋代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病因病机专书,对后世影响极大,有“证治之津梁”的美誉。后世对病源一书探讨成果极多,现汇合各家探讨的思路与方法,分类探究不同探讨思路及成果结论。目前探讨,或为语词版本、段落考证的文献学探讨,或结合临床、试验进行探讨,或是从学术史的高度进行探讨。但以诸病源候论一书结合晋唐时期方书的探讨尚未深化,可作为进一步探讨诸病源候论的思路之一。 关键词:诸病源候论;文献探讨;思路与方法;综述 中图分类号:R2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717(2011)03-0480-

2、04 The Actualities and Future of Literature Research Methods in Zhubing Yuanhou Lun YAO Jie-min,advisor: YAN Shi-yun (Basis Medical College,Shanghai University of TCM,Shanghai 201203,China) Abstract:Zhubing Yuanhou Lun is the earliest Chinese specialist literature in cause of disease and pathogenesi

3、s, which named as backbone of diagnosis and therapy, for the great influence on later development of TCM. Aftertime,there have be so many researches on this book, such abundant achievements have been brought up, which impossibly sumed up in one single treatise. Thus, the methods of different researc

4、hes were gathered and categorized,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different methods and results were analyzed, and a new visual angle for research in Zhubing Yuanhou Lun was provided. Key words:Zhubing Yuanhou Lun;literature research;thought and method;summary 收稿日期:2010-11-17 基金项目:国家教化部医史文献重点(培育)学科项目;国家中

5、医药管理局中医各家学说重点学科项目;上海市中医医史文献重点学科项目(S30301);上海市教委创新项目(10YS63);上海市严世芸名医工作室探讨项目;上海中医药高校严世芸名师探讨室项目 作者简介:姚洁敏(1979-),女,江苏常州人,讲师,博士,探讨方向:中医各家学说、中医学术思想发展史、晋唐医学理论的实践运用。 诸病源候论(以下简称病源)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病因病机专书,全书50卷,分为71门,载述1739候,由于临床分科门类齐全,病因证候论述详尽,而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四库全书总目誉为“证治之津梁”。大型医籍如千金方、外台秘要、太平圣惠方、幼幼新书、普济方以及医心方中有关病因病机的论述

6、,大多本于病源。这些医籍对病源的大量引用,进一步深化了病源一书对于临床的影响,使得诸多学者纷纷探讨此书,形成探讨病源的诸多成果。现将探讨病源一书的不同思路与方法归类分析如下。 1 对病源本书的探讨 1.1 对著者的考证 即考证著者,考察著者生平及背景环境的探讨。此类探讨方法源远流长,四库全书提要就曾对本书著者进行考证,日本丹波元胤也曾进行过类似探讨1。孙溥泉2等对较为公认的本书作者巢元方的生平活动进行了考证,认为巢氏医术非常高超,尤其精通病因病理,对于病源的探讨和疾病的证候了解得特别细致,并通过开河记中的记载和隋炀帝敕令其治愈麻叔谋风湿病病案来加以说明。 1.2 从文献学角度进行的探讨 1.2

7、.1 版本流传考证 多位学者从版本学角度进行考证探讨,分析本书的历史流传过程。乔文彪等3对本书目前已知的流传版本做了具体的考证。宋白杨4对病源的版本流传状况和各种版本之相互关系,以“一源二流”概括之:一源指北宋刊本;二流是南宋坊刻本和元刻本两个流传系统。乔、宋分别以“详”和“要”的方式对版本流传作了论述。 1.2.2 语词探讨 点校注释 从文字学角度进行探讨,既有语词探讨5-6等语词层面的探讨,也有点校、注释等段落篇章层面的探讨。近年点校专著有日本原孝市等的编集本(1981年)6,鲁兆麟主校、黄作阵点校本(1997年)7和刘晓峰点校本(2006年)8;注释著作有南京中医学院诸病源候论校释(19

8、80年)9和丁光迪主编的诸病源候论校注(1992年)10。这些探讨成果,或致力本书原貌,或便于现代读者阅读理解,为进一步探讨其中深蕴的医学思想供应了基础。 1.2.3 辑佚、辑要 如宋白杨11曾对外台秘要中的病源条文进行辑佚,统计出外台秘要中共引用病源370候,并从外台中辑出3条不见于病源的病候以及10条篇幅较长的佚文。 以上主要是从版本学文字学的角度进行探讨,注意“信”、“达”,或为探讨者供应更可信的材料,或为便利后人正确理解原著者的意图,相对较少涉及医学学术思想。但这些探讨力求忠实于原著原貌,对深化探究病源的学术思想供应了必不行少的文献基础。 1.3 挖掘学术思想探讨 已有相当多的学者从不

9、同层面、以不同视角对病源的学术思想进行了挖掘和探讨。其中,有用相同的方法对不同部分内容进行探讨,也有用不同方法对相同原文进行探讨。其种类繁多,众妙纷呈,不一而足,经过归纳,探讨思路大致可分为下列几类。 1.3.1 与临床紧密结合的专病专科探讨 病源一书的临床好用性,确定了人们对它研讨最广的方向是临床方向。此类探讨数量浩大,涉及面宽广,诸多探讨者从各个不同的专病专科角度,结合病源论述做了大量的专题探讨。目前已涉及内科、外科12、妇科13、男科14、儿科15、精神科16、骨伤科17、五官科18、急症19等专科。 这些探讨有的从学科角度归类探讨总结。例如郭振球13全面论述了本书在妇科学上的成就,对妇

10、人杂病经水诸候、将产难产产后病诸候、带下漏下崩中诸候、妊娠无子诸候等证候的病因病机做了归纳整理和比较探讨,认为如此可从整体上把握妇科病病因病机过程,便于临床鉴别诊断。曹烨民等12探讨了隋代外科学水平,认为当时外科重视寒邪发病病因,独倡“虫感”学说,并已相识到发病与否与体质有着亲密的关系;在外科诊断方面已经有了初步系统化的分类,这些分类即使从现代医学的眼光来看,亦较为合理,说明白隋代外科发展已经达到了相当水平。 更多的探讨从单个疾病的发生发展角度入手,较为细致地整理了书中对于专病病因病机的相识。已经进行的专病探讨有虚劳20、肺胀21、血证22、消渴23、外感热病24、25、痰饮26、中风27、痹

11、病28、黄疸29、麻风30、毒病31、小便病32、不孕33、鼻病18等,对肿瘤34、血吸虫病35、神志病36、乃至新兴的睡眠医学37也有了探讨论述。如舒鸿飞、潘桂娟等对痰饮病26-27的论述,不仅留意到病源首创“痰、饮”分论,首次构建了痰病的理论框架,还列举了痰病的困难临床表现,归纳出痰病“其候非一”的特点。徐肇生等更认为病源实为痰病学说的奠基之作38。 对于外感热病,王秀莲24认为病源在病因上将温病、疫疠病、热病、时气病、伤寒病一一分列,提出“其冬夏有非节之暖,名为冬温,毒与伤寒大异也”,实已创立了“乖戾之气”的概念,而病源一书阐述温病病机的关键是“热结阴伤”。程磐基等25认为本书首创将伤寒

12、病、时气病、热病、温病列为外感热病常见的四大病证, 并具体探讨了对于四大病证病因病机相识的渊源。王氏论病机,高度概括令人一见知其关键;程氏论病机,具体周到令人益能明其源流。 本类探讨具有共同的特征:探讨过程中留意关注首创性,立足于临床好用,为临床相识专科专病供应思路。此种探讨,结论见仁见智,探讨所得不仅与医籍有关,还与探讨者当时的临床经验、临证阅历亲密相关。不仅可以此指导临证,规范证治;还可以进而得启发创新,发展理论与治疗。 1.3.2 与基础学科紧密结合的专题探讨 从中医基础理论角度:李翠娟等从中医体质理论的角度探讨了病源的贡献,认为病源已经特别重视体质与发病及治疗的关系39。而郭丽娃等对病

13、源饮食致病说在中医病因学上的贡献作了较为系统的整理40。 从中医生理病理角度:王旭东41将病源对膀胱、心包生理的论述归纳总结,认为可以补充内经在此方面论述过少之不足。魏守健42认为病源不仅详尽论述了各种疾病的病候与病源,还对五脏生理病理既宗经旨而又多有发挥,丰富和发展了藏象理论。 从中医诊断学角度:杨徐杭等43具体探讨了书中的五脏病诊断思想,通过对五脏病机理和证候分类的分析、诊察五脏病脉象等方面的探讨,认为五脏病诊断观对中医诊断学的证候分类等有重要参考价值。韩宇霞44探讨论述了书中“腹诊”的状况,认为病源一书具体分述了腹症的部位,对腹痛、腹胀、腹水、腹块等进行了辨别,并描述了腹痛的性质、程度及

14、放射方向;书中还对腹诊手法进行分类;对积、聚、癞、瘕等腹块的描述已留意到肿物大小、硬度、形态、压痛、活动度,虽无腹诊之名,已有腹诊之实。 此类探讨将文献与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紧密结合,部分运用了试验手段和检测技术,从基础理论的层面试图将中医病因病机描述与现代医学沟通融合,不失为一项颇有意义的尝试。 1.3.3 与外治技术及养生医学亲密相关的特色探讨 病源对方药治疗并未涉及,然对外治如外科手术、针灸按摩、导引气功、养生康复等方法记录翔实,成为本书一大特色。 本书对外科手术方法及术后护理有相当具体的记载。覃纯初45探讨了书中动脉结扎术和开放性创伤术后伤口护理的阅历。李经纬46考察了书中缝合法的记载,

15、发觉其中运用的缝合法就是“8”字缝合法或分层连续缝合,与现代医学外科手术缝合法有惊人的相像! 病源中养生方导引法引起了诸多学者的爱好。丁光迪等对“养生方导引法”作有专题探讨,出版诸病源候论养生方导引法探讨一书,认为原著创建性地提出了“辨证施功”的证治体系47,一改从前各家导引养生法各自师承,不仅可与辨证用药证治体系相媲美,而且还完善了辨证论治的内涵,将辨证论治核心思想运用得更广泛。陶晓雁等、杨道建等分别对胃病导引法48和脚气病脉缓弱候的导引疗法49作了具体阐述。朱伟常50认为书中以吐纳按摩治疗虚劳乃正以“养气”、“练精”之法补虚益损,是主动有效的措施,在虚损之渐或药石无功的状况下,可以发挥其效

16、用。 此类探讨抓住病源的外治及养生特色绽开探讨,自成一体。养生法在两汉晋唐医学中占据了极大比例,而流传至今的相关资料却为数不多。病源中有关养生法的记述翔实而富有可操作性,无疑对探讨早期中医养生医学具有颇高的参考价值。 1.3.4 对全书的综合探讨评价 分为两种,其一是对全书做总结概括探讨,如翟叔正30对全书进行扼要的综述,并结合现代医学理论对书中的病因、症候、养生诸内容进行探讨。另一种是进行述评,如李经纬46评价了病源在医学科技史上的贡献,从科技发展的角度对全书的历史功绩做出了评价,得到学术界的广泛认可。 2 结合其他医学文献的联合探讨 2.1 纵向探讨 纵向探讨是指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探讨某一

17、专题的前代与/或后世的相关论述,勾画出其历史发展轨迹。 2.1.1 探讨学术理论渊源 病源中的病因证候多干脆来源于丰富的临床视察,对于疾病的分类、病因病机相识和症候记录多为中医学术史上首创。然对于先秦两汉已有较多理论论述的部分,病源一书在以自身视察为主的记录中也不行避开地有前人思想的痕迹。如程磐基等25探讨了本书温病热盛伤阴的病机,认为其主要来源是素问评热病篇和针灸甲乙经;温病病邪理论方面收载了难经风病风邪候中的相关内容。而伤寒病病机的论述,“夫伤寒病者,起自风寒,入于腠理,与精气交争,荣卫否隔,周行不通”,则渊源于王叔和。 2.1.2 某一专题的历史发展过程探讨 (1)病、证命名发展探讨:李

18、其忠等51曾考证古今病证命名由来,发觉隋唐时医籍的病证命名有其共同点。在病源、千金方、外台秘要中,共同存在一种将脏腑、官窍名称冠以“病”的命名现象。如病源中列“五脏六腑病诸候”及“目病诸候”、“耳病诸候”等专篇;备急千金要方列“七窍病”上、下两篇;外台秘要卷二十三亦列“耳、鼻、牙齿、唇、口、舌、喉、咽病”。这种以“脏腑病”、“官窍病”为门类著书论医方法对后世颇有影响。(2)病因病机学的发展探讨:俞慈韵等52通过汉代医籍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隋唐医籍病源、千金、外台,结合后世的病源探讨,对中医病因病机学历史作了概述探讨。(3)临床学科及学说的发展过程探讨:吴鸿洲53对古代中医急症学的发展及成就

19、作了探究,认为在春秋战国时代,扁鹊对急症治疗已积累了相当阅历;继伤寒卒病论、肘后救卒方后,成书于隋代的病源,虽是病因病机学的专著,但对急症的记述竟已达三百多条,反映出当时急症学发展已经达到相当水准,也为后世急症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在学说发展方面,如朱锦善54认为最早提出小儿“变蒸”的是王叔和,但其论语焉不详;至病源对变蒸的论述较为详尽,从今起先了对变蒸诸方面相识的逐步深化,拉开了学术争鸣的序幕。 2.2 横向探讨 横向联合探讨是指对于学术思想特征较为相像的数本著作的相关方面探讨,以得出某一方面的共同特点。 2.2.1 中医辨证方法角度 邹世洁55等将病源舌象特点与千金方作比较探讨,并用统计的

20、方法进行探讨。赵瑞珍56通过对病源、千金方、外台秘要中脏腑辨证特征来探究隋唐时期脏腑辨证的基本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当时脏腑辨证方法学的十大特点。认为本阶段奠定了脏腑辨证形成的基础,为脏腑辨证的真正形成打下基石,其贡献不行磨灭。 2.2.2 疾病特性探讨 李兴民57提出可从疾病特性探讨的角度对隋唐医书进行考察探讨。探讨病源对某一疾病病因病机的论述,对应千金、外台等方书的治疗方剂,可对疾病特性进行探讨,反映疾病发展全过程和当时侧重病源的治疗手段。然而用此种思路进行探讨的学者尚不多,仅在温病学领域有类似的探讨58。 2.3 全面综合探讨 亦即综合纵、横向两种探讨方法,对书中学术思想作犬牙交错的探

21、讨。严世芸主编的中医学术发展史59,将病源、千金方、外台秘要作为探讨元素,置于中医学术思想发展的历史长卷中,进行断代学术史探讨。这些探讨元素的某一方面,在学术发展史中,代表着当时该方面的最高水平。通过描绘这些最高水平的点,积点成线,勾画出中医学术发展的历史轨迹。 3 探讨与展望 以上是对当前探讨病源一书的各种文献探讨方法的概述。从探讨素材看,这些探讨有以单本书为切入点的,有以数本书为联合探讨对象。从探讨角度看,有语词版本、段落考证的文献学学科角度探讨;也有从中医学术角度的探讨,其中又分临床角度探讨和试验角度探讨,但更多的是不行避开地放到当时的时代中进行学术探讨。 由于病源一书的临床好用性,大量

22、临床学者从各个不同专病专科角度进行挖掘整理并亲密联系临证。其中产生了不少值得进一步推广的探讨方法。这些方法不肯定完全成熟,但都是对病源文献学探讨方法论的有益探讨。有些思路可以给我们以进一步启发,如针对隋唐时疾病特性理法方药的联合探讨,可以将病源一书的病机理论与稍后的千金方、外台秘要中记录的大量方剂相联系,探究蕴涵其中的内在联系。这种探讨思路在目前所见的文献中没有出现,仅横向探讨中的“特性疾病探讨”与之有相像之处。将这些内在联系的结论,也就是隋唐理法方药运用阅历,与当今中医内科学运用理法方药的阅历相比较,定能发觉古人遣方用药与今日之不同。如能从中重新发觉目前临床已经不太常用的治法方药,将其重新运

23、用于现代疾病的治疗,则必可为当今之中医临床锦上添花。 参考文献 1 日丹波元胤.中国医籍考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521. 2 孙溥泉.巢元方及其诸病源候论J.陕西中医,1981,2(1):44-45. 3 乔文彪,孙理军.诸病源候论版本流传考J.时珍国医国药,2007,18(11):2843. 4 宋白杨.诸病源候论病候考源D.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探讨所,2007. 5 郭颖.诸病源候论词语探讨D.杭州:浙江高校,2005. 6 原孝市,编集.诸病源候论M.东京:东洋医学探讨会,1981. 7 巢元方.诸病源候论M.鲁兆麟主校,黄作阵点校.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

24、997:8. 8 巢元方.诸病源候论M.刘晓峰点校.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4. 9 南京中医学院.诸病源候论校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0:10. 10 丁光迪.诸病源候论校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 11 宋白杨.外台秘要中诸病源候论条文辑佚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07,8(4):4-5. 12 曹烨民,赵小英.从诸病源候论看隋代的外科学水平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1991,8(4):8-9. 13 郭振球.诸病源候论在妇科学中的成就J.中医函授通讯,1989(4):26-27. 14 周聪和.浅述诸病源候论男科学术成就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0,9(4):

25、14-15. 15 牛敏国.诸病源候论对儿科学的贡献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1993,10(1):8. 16 黄健.诸病源候论对中国古代精神病学发展的贡献J.中华医史杂志,1994,24(4):207-210. 17 魏贻光.关于诸病源候论对于骨伤病症综合疗法的探讨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1995,3(6):48-50. 18 丁虹.诸病源候论鼻病病因病机解析J.中医探讨,2010,23(2):75-77 19 黄星垣.诸病源候论对急症的论述和贡献J.辽宁中医杂志,1986,13(4):14-15;(5):3-5;(6):17-18. 20 吴华强.诸病源候论虚劳侯提要J.中医临床与保健,198

26、9,1(2):47-50. 21 陈宪海,陈召华,周钦荣.诸病源候论论治肺胀特色及对现代临床的启示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0,28(3):503-505. 22 陆志强.诸病源候论血病诊治思想的探讨J.中医药学报,1990(2):12-14. 23 喻嵘,吴勇军,陈大舜.隋唐医家对消渴病的论治探析J.辽宁中医杂志,1997,24(10):443-444. 24 王秀莲.试论诸病源候论对温病学的贡献J.天津中医药,1988(4):39. 25 程磐基,张再良,刘俊.诸病源候论外感热病析J.中医文献杂志,2002(4):28-30. 26 舒鸿飞.探讨诸病源候论对痰与饮的贡献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27、,1986(4):17-19. 27 潘桂娟,金兰香.论诸病源候论对中医痰病学术发展的贡献J.中国医药学报,1996,11(1):9-11;63. 28 黄俊卿.论诸病源候论的痹病理论体系J.河南中医药学刊,1997,12(6):2-3. 29 江晁佑.唐代御撰方书黄疸病证治探讨D.天津:天津中医学院,2005. 30 翟书正.诸病源候论略论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8(2):208-216. 31 喻自成.对诸病源候论“毒病”之探讨J.湖北中医杂志,1987(5):40-42. 32 阳晓,朱文锋.诸病源候论小便病候辨析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997,17(1):7-8.

28、 33 张建伟.诸病源候论不孕文献探讨与临床应用J.中医文献杂志,2008(3):15-17. 34 钱伯文.浅谈祖国医学对肿瘤的相识J.中成药探讨,1982(4):22-23. 35 江凤枝,袁文武.诸病源候论血吸虫病文献考述J.1997,19(2):11-12. 36 徐爱良.诸病源候论神志病变与脑病辩证J.山西中医,1996,12(1):52-53. 37 刘艳骄.诸病源候论对睡眠医学的贡献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2,8(1):52-57. 38 徐肇生,谭成钢.痰病学说奠基之作诸病源候论J.四川中医,2008,26(6):31-33. 39 李翠娟,孙理军.论诸病源候论对中医体

29、质理论的贡献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9,32(2):5-6. 40 郭丽娃,黄健.诸病源候论饮食致病说对中医病因学的贡献J.北京中医药,2009,28(8):599-601. 41 王旭东,尚良翠.诸病源候论对膀胱、心包功能的相识J.中医探讨,1991,4(3):13-14. 42 魏守健.诸病源候论对五脏生理病理的相识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0,19(2):7-8. 43 杨许杭,汶医宁,杨天成.诸病源候论五脏病诊断思想述略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6,29(1):3. 44 韩宇霞.浅谈诸病源候论之腹诊J.新中医,2007,39(8):98-99. 45 覃纯初.诸病源候论对开放

30、性创伤合并症与并发症的相识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991,11(4):1-2. 46 李经纬.诸病源候论在医学科技上的贡献J.新医药学杂志,1978,(8):31-35. 47 丁光迪.诸病源候论养生方导引法探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5. 48 陶晓雁,陶源,李媛,等.诸病源候论胃痛导引法探讨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9,43(12):56-58. 49 杨道建,顾一煌.浅谈诸病源候论中“脚气病脉缓弱侯”的导引法J.针灸临床杂志,2008,24(4):7. 50 朱伟常.出新意于法度之中晋唐医家虚劳方钩玄J.上海中医药杂志,1983(10):6-8. 51 李其忠,李孝刚,胡东裴

31、,等.中医古今病、证命名源流辨析J.上海中医药高校学报,2001,15(1):8-11. 52 俞慈韵,俞敏.中医病源学说发展概论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6,12(3):214;234. 53 吴鸿洲.古代中医急症学的发展及其成就J.上海中医药高校上海市中医药探讨院学报,1995,9(2):1. 54 朱锦善.小儿变蒸学说的源流与学术争鸣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化,2004,2(11):3-6. 55 邹世洁,邹外一.诸病源候论、千金方舌象特点探讨和比较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08,14(7):488-490. 56 赵瑞珍.晋隋唐时期脏腑辩证方法学探讨D.天津:天津中医学院,2003. 57 李兴民.晋唐医家对疾病特性探讨的成就和意义J.辽宁中医杂志,1983(5):1-4. 58 刘华为.诸病源候论、千金方、外台秘要对温病学的贡献J.现代中医药,1987(5):14-17. 59 严世芸.中医学术发展史M.上海:上海中医药高校出版社,200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计划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