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语文家的故事.docx

上传人:l*** 文档编号:8113758 上传时间:2022-03-1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4.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语文家的故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关于语文家的故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关于语文家的故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语文家的故事.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关于语文家的故事 我国有许多闻名的文学家,他们都有很好玩的故事。下面是学习啦我整理的关于语文家的故事,以供大家阅读。 关于语文家的故事(一) 司马迁因“李陵事务”惨受宫刑,哀思欲绝。为了完成先父的遗愿,为后人留下一部信史,他忍辱负重,在困厄潦倒之中发愤著书,最终完成了不朽的史学巨著史记。因史记对史实据实实录,在赞扬汉武帝功德的同时,也斥责了汉武帝“内多欲而外施仁义”,汉武帝对此勃然大怒,将史记手稿付之一炬。 司马迁有一位叫任安的好友,因“戾太子事务”被斩。狱吏在搜查其遗物时发觉了一封司马迁写给任安的书信——报任安书。信中告知任安,他之所以在蒙受奇耻大辱之

2、后还坚韧地活下来,就是为了完成史记的著述。汉武帝见信后大怒,加上一伙对司马迁极为不满的宠臣的谗言,司马迁遭遇迫害,不久死去。 据传闻,哀思中的司马迁夫人(妻子柳倩娘、侍姬随清娱)为了保住史记副稿,免遭满门抄斩之祸,便让两个儿子司马临(字与仲)、司马观(字何求)身藏史记副稿,逃回家乡韩城。司马迁族人怕株连九族,连夜由族长司马厚召集主事人共同协商,确定改姓和迁居。长门在“马”字旁加两点,改姓“冯”;次门在“司”字旁加一竖,改姓“同”。逃往荒无人烟的巍山老牛坡下,定村名为“续村”,表示“高门之续”;后又担忧被官家识破,取同音字为“徐村”。“徐”、“续”同音,又有“余村双人”(或说仅余二人)寓意,暗指

3、司马迁有两子,即长子司马临,次子司马观,以表明司马氏家族后继有人。司马迁父子都是西汉太史官,后裔逃匿“徐村”后,为祭祀祖宗司马迁,合族兴建了“汉太史遗祠”。如今,“汉太史遗祠”依旧完好地保存在千年古村徐村之中。 关于语文家的故事(二) 南宋乾道八年初春,夔州通判陆游应诏前往抗金前线南郑,途经四川梁山(今重庆梁平)蟠龙山时,忽闻山顶鞭炮震耳,锣鼓喧天。循声而至,原来是当地官员和山民正在庆贺蟠龙桥落成。但见这蟠龙桥像一条蛟龙飞跨山涧,又如雨后的彩虹横亘天际,如诗如画。陆游不禁连连赞扬。当地官员得知来者是大诗人陆游,立即捧出文房四宝,恭请他给蟠龙桥写一副对联。陆游略思片刻,运腕挥毫,在桥头石壁上写下

4、了:“桥锁蟠龙,阴雨千缕翠;林栖鸣凤,晓日一片红。”然后跨马下山到县城住宿。 陆游走后,当地一姓肖的父女走来观看。女儿肖英姑看完陆游的对联,若有所思地说:“此联不愧出自大诗人之手,只是有一字不太贴切,弱了气魄。” 原来,这肖英姑出自书香门第,早年丧母。后来家中又不幸失火,烧毁了偌大家业。父亲垂头丧气,带着女儿进了蟠龙山,父女俩在这如诗如画的山中种地打柴为生。晚上父亲经常挑灯教女,英姑天资聪颖,学习勤奋,长大成人后,诗词歌赋、地理天文,无一不晓,无所不通,深得当地人钦佩。 且说英姑这无意中一句评论,不多时竟传到了陆游的耳朵里。他听后大为纳罕,思来想去,却不知哪一字弱了气魄。 次日,陆游独自一人来

5、到蟠龙山,直奔肖氏父女所住的蟠龙洞。连唤数声,竟无人回应。他沉吟片刻,信步走进洞中,原来英姑父女并未在洞里。陆游四下环顾,见一块大石上放着笔墨纸砚,便铺纸提笔,写道:“为龙意蟠,洞府未然,不留空下,重见英山,求深何在,女才知返,姑怅去贤。”署上姓名,然后回身走了。 陆游刚走不久,英姑父女打柴回来,知是陆游来过。父女俩看着陆游那文不成文,诗不是诗的文字,经一番琢磨,方解除出这是一首七言诗:“重返蟠龙为求贤,未见英姑意怅然,才女不知何处去,空留洞府在深山。” 陆游回到居处,当晚又是一夜没睡,仍未想出是哪个字不妥,其次天早晨,竟踏露又来到蟠龙洞。英姑父女听见招呼,忙将他请进洞中。稍事寒暄,陆游直言向

6、英姑求教,请她指出对联中哪一字不妥。英姑含羞笑道:“大人,奴家乃山野村女,本不敢妄评大人之作。承蒙大人不弃,光临寒舍,斗胆直言,不当之处,还望大人指教。”然后侃侃说道,“大人上联‘桥锁蟠龙,阴雨千缕翠’无懈可击;下联“林栖鸣凤,晓日一片红’,若改为‘一声红’岂不更妙?凤凰叫而旭日升,绘声绘色。不知大人以为如何?”陆游听罢,沉吟片刻后,连声赞道:“妙,妙,妙,好个‘一声红’!真是一字师也。” 陆游心悦诚服,欣然来到蟠龙桥,将“片”字改为“声”字。 英姑成为陆

7、游的一字师的故事,很快传开,始终流传至今。不一会儿,太阳落山了,整个湖面变得暗淡起来。姐姐正想督促李清照赶快回去,突然发觉妹妹正对着池边的怪石出神,忙问道:“喂,你怎么啦!”姐姐,我在给它们起名字呢。”李清照说着,突然兴奋起来,“你们看,那块怪石像不像天上的仙女?我看就叫它„怪女石吧!”“嗳,那边的一块真像一只大钟,该给它取个什么名字呢?”弟弟大声问道。“就叫它„金钟好啦!”李清照随口回答。姐弟三人给岸边怪石,逐个取着名字,什么“老寿星”啦,“小骆驼”啦,真是看不完的怪石,取不尽的名字。突然,姐姐大声惊叫起来:“不好,天黑啦,再不回去,我们可要分不清东南

8、西北,回不了家啦!”“哎呀,回不了家,我们怎么办哪!姐姐,快走吧!”弟弟带着哭声对李清照说道。眼看天色越来越昏暗,李清照也焦急起来,赶忙用力划动双桨。谁知因为心慌意乱,小船竟闯进了荷花丛中,把躲在里面的水鸟吓得大声惊叫,一齐“扑愣愣”地飞向夜空。姐姐和弟弟吓得变了脸色,李清照却乐得大笑起来。后来,李清照还特地写了一首如梦令小词,登记了这次游湖趣事。 李清照的父母都精通古代诗文,在他们的影响下,李清照从小就宠爱文学,阅读了大量的文学书籍,尤其在写诗填词方面,基本功很扎实。到了十五六岁,她更是成天不离诗文书画,把古今名家的诗词,读了一遍又一遍,抄了一本又一本。 有一年,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在京城做官

9、。为了教化女儿,他常常把李清照带在身边。一天,李格非和几位挚友一起到匡山去巡游,回家以后拿出一首诗对李清照说:“这是我的好挚友张文潜写的诗,他是当今出名的诗人,大家都说这首诗写得很好,你拿去好好读。”李清照接过诗稿,仔细读了起来,发觉这首诗歌颂了唐朝的旺盛昌盛,写得很有气派,值得自己好好学习。但是,当她反复读了几遍以后,对它的内容却产生了不同的想法。她以为不能光是歌颂唐朝的旺盛昌盛,也应当指出唐朝君臣腐败的一面。于是,她根据诗的原来格式,接连写了两首和诗,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不久,李格非在家里和挚友聚会,大家边喝酒边谈论诗文,气氛非常热情。李清照也坐在一边,抓紧时机向长辈们学习。这时候,一个来宾

10、对李格非说道:“格非兄是当今出名的才子,您的女儿肯定也是位能诗善文的女才子,今日何不让她显露一下才华呀!”李格非听了,就叮嘱女儿把她最近写的诗文拿来,请客人们评阅。李清照迟疑了一会儿,拿出了那两首和张文潜的诗。客人们争着传阅以后,都一样叫好。有的说:“一个年轻姑娘,敢对当今大才子的诗,提出不同看法,说得很有道理,真令人钦佩!”“诗里用词造句都很精妙。不知底细的人,粗粗一看,肯定以为是大才子写的呢!”听着客人对女儿的赞扬,李格非也着实兴奋。从今以后,他更加重视对女儿的培育了。 李清照十八岁那年,同丞相赵挺之的儿子赵明诚结了婚。赵明诚不但诗文写得好,还特殊宠爱保藏文物。刚结婚的时候,他正在京城太学

11、读书,没有固定的经济收入,就时常把自己的衣服换了钱,去买宠爱的碑文和字画。李清照为了帮助丈夫保藏文物,也尽量节约家庭开支,吃穿都很俭朴。夫妻俩情趣相投,感情很好。 有一次,两个人把三个月积蓄下来的一千五百钱,用来买了一张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字迹。不久,又有一人拿了一幅古画找上门来说:“这是大画家徐熙画的牡丹图,听说你们很喜爱保藏名画,是个行家,今日我特意送上门来。”李清照和赵明诚绽开古画,共同细致地分辨,断定的确是徐熙亲自画的画上的牡丹形态不一,花瓣明丽逼真,茎叶嫩绿可爱。特殊是花朵上的粒粒露珠,画得晶莹闪亮,像是在滚动似的,而空中的蝴蝶,也和真的一般。俩人越看越宠爱,忙把那人迎进客厅,问道:

12、“这画确是真品,不知你要多大的价,才肯卖呢?”“二十万钱。”那人回答。“这么多?少一些不行吗?”“不行。少一文也不卖。 ”赵明诚和李清照对看了一下,就请那个人先在家里住下。 晚上,夫妻俩协商起来,李清照说:“画是好画,只是钱太多了。”“是啊,我们哪有这二十万钱呢?”“让我来算一算。”李清照把家里能卖的物品核算了一下,可仍旧凑不起那笔钱,只得叹了口气。 “那就不要买了。”赵明诚泄气地说。其次天,他们把画还给了那个人,让他走了。两个人为这件事惋惜了好几天。 关于语文家的故事(三) 南宋乾道八年初春,夔州通判陆游应诏前往抗金前线南郑,途经四川梁山(今重庆梁平)蟠龙山时,忽闻山顶鞭炮震耳,锣鼓喧天。循

13、声而至,原来是当地官员和山民正在庆贺蟠龙桥落成。但见这蟠龙桥像一条蛟龙飞跨山涧,又如雨后的彩虹横亘天际,如诗如画。陆游不禁连连赞扬。当地官员得知来者是大诗人陆游,立即捧出文房四宝,恭请他给蟠龙桥写一副对联。陆游略思片刻,运腕挥毫,在桥头石壁上写下了:“桥锁蟠龙,阴雨千缕翠;林栖鸣凤,晓日一片红。”然后跨马下山到县城住宿。 陆游走后,当地一姓肖的父女走来观看。女儿肖英姑看完陆游的对联,若有所思地说:“此联不愧出自大诗人之手,只是有一字不太贴切,弱了气魄。” 原来,这肖英姑出自书香门第,早年丧母。后来家中又不幸失火,烧毁了偌大家业。父亲垂头丧气,带着女儿进了蟠龙山,父女俩在这如诗如画的山中种地打柴

14、为生。晚上父亲经常挑灯教女,英姑天资聪颖,学习勤奋,长大成人后,诗词歌赋、地理天文,无一不晓,无所不通,深得当地人钦佩。 且说英姑这无意中一句评论,不多时竟传到了陆游的耳朵里。他听后大为纳罕,思来想去,却不知哪一字弱了气魄。 次日,陆游独自一人来到蟠龙山,直奔肖氏父女所住的蟠龙洞。连唤数声,竟无人回应。他沉吟片刻,信步走进洞中,原来英姑父女并未在洞里。陆游四下环顾,见一块大石上放着笔墨纸砚,便铺纸提笔,写道:“为龙意蟠,洞府未然,不留空下,重见英山,求深何在,女才知返,姑怅去贤。”署上姓名,然后回身走了。 陆游刚走不久,英姑父女打柴回来,知是陆游来过。父女俩看着陆游那文不成文,诗不是诗的文字,

15、经一番琢磨,方解除出这是一首七言诗:“重返蟠龙为求贤,未见英姑意怅然,才女不知何处去,空留洞府在深山。” 陆游回到居处,当晚又是一夜没睡,仍未想出是哪个字不妥,其次天早晨,竟踏露又来到蟠龙洞。英姑父女听见招呼,忙将他请进洞中。稍事寒暄,陆游直言向英姑求教,请她指出对联中哪一字不妥。英姑含羞笑道:“大人,奴家乃山野村女,本不敢妄评大人之作。承蒙大人不弃,光临寒舍,斗胆直言,不当之处,还望大人指教。”然后侃侃说道,“大人上联‘桥锁蟠龙,阴雨千缕翠’无懈可击;下联“林栖鸣凤,晓日一片红’,若改为‘一声红&rsqu

16、o;岂不更妙?凤凰叫而旭日升,绘声绘色。不知大人以为如何?”陆游听罢,沉吟片刻后,连声赞道:“妙,妙,妙,好个‘一声红’!真是一字师也。” 陆游心悦诚服,欣然来到蟠龙桥,将“片”字改为“声”字。 英姑成为陆游的一字师的故事,很快传开,始终流传至今。 看过“关于语文家的故事”的人还看了: 1.关于语文成语小故事 2.阅读小故事 3.中学语文成语故事 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11页 共11页第 11 页 共 11 页第 11 页 共 11 页第 11 页 共 11 页第 11 页 共 11 页第 11 页 共 11 页第 11 页 共 11 页第 11 页 共 11 页第 11 页 共 11 页第 11 页 共 11 页第 11 页 共 11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